宁太嫔轻叹了一声,令宫娥捧了羹汤来,“得了,你是外男,这里是后宫,正有御史盯着你,你吃了羹汤回你的晋王府。你妻儿还在府里等你呢,得暇时,让晋王妃带了孩子来宫里瞧瞧本宫。”
慕容恽闷闷不乐地离了皇宫。
耷拉着脑袋,醉了一场,醒来后,好事变坏事。
出得宫门,一路人就看到大街上张灯结彩,明儿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了,街上买年货的,对联的、鞭炮、绢花的不计其数。
一个少女持着棍子,正在追人,嘴里怒骂道:“臭小子,你再来拿我家烤饼不给钱试试!”
“我说孟大娘,你家姑娘这性子一点就着,可得改改。”
“改什么改?女儿家出息的不少,穆南候、锦囊伯再有明镜候可都是女子,不照样光宗耀祖封候晋爵。”
慕容恽抬头望天,灰蒙蒙的,风一吹,很冷。
许是要下雪了。
他勒了一下缰绳继续往城南方向移去。
进入城南,就听到一阵鞭炮声,竟是卫国府在挂新匾,大门外有几个文臣、儒生在围观。
“听说匾额是内务府送来的,陛下亲笔所书,瞧瞧这字,龙飞凤舞,睥睨天下,有冲云霄的气势…”
慕容恽抬眼看了一下,这些文臣俱是永乐籍官员,特意来参加卫国府的庆宴。
第九百八十章 功臣之喜
慕容恽抬眼看了一下,这些文臣俱是永乐籍官员,特意来参加卫国府的庆宴。
谢氏领着关关与三个孩子站在二门内,又有下人抬着另一个匾额,上书“敕造穆南府”五个大字。
关关的眼里闪着光芒,这是羡慕,二叔、二婶都凭自己的本事挣了爵位,全是世袭的。不久后,就要请封世子了,陈闯的卫国公世子跑不掉,现在二叔夫妇纠结的是给谁请封穆南候世子。
谢氏脸上挂着笑,心里又暗恨自己命苦,遇到陈蕴那个不开窍的,一门心思说什么不做北燕的官。可瞧瞧陈葳夫妇,何等风光气派,有了燕京的大宅子,还得了陛下赏的千亩良田,这布帛珠宝也得都入了府,就连家里还有一百二十个朝廷赏来的仆妇下人服侍。
听说有两个仆妇是皇后娘娘亲自从宫里挑选教养嬷嬷的,要教授陈葳、袁东珠一家规矩礼仪。
外头,传来莫勉之兄弟的声音:“庆宴开始了?”
柳仲原道:“还没,听说这匾额是陛下亲笔所书,大家正在赏书法,陛下这字写得极好。”
莫励之仰着头,心下直痒,他是见到好字就想抢的人,“只是匾额,可有手书?”
陈闯一手负后,高挽着头冠,“自是有的,不仅卫国府的手法送入府中,姑母大人还亲自书写了‘敕造穆南府’的匾额与手法,手书是内务府装裱好的,阿娘当成宝贝收起来,说要传给弟弟,让他代代当成传家宝。”
莫励之问:“能让我瞧瞧手书,这匾是仿造的,还是得瞧真迹?”
关关奔了过来,指着莫励之道:“十一表舅一瞧,只怕这传家宝就没了,谁不知道你最爱抢人墨宝真迹。”
莫励之还真想抢,心下痒得很,“我…我早不抢了。”
关关轻哼一声,“猫儿不吃鱼了,我便信表舅不抢人墨宝。”
谢氏迎了出来,轻斥道:“怎么说话的?那是你长辈。各位大人、将军,还请里面说话,弟妇与二弟正在里头恭候诸位。”
陈闯这几年越发像个得体的长子,揖手将几个大人迎了进去。
几人一进来,看到二门处一般高矮的三个小孩子,眼睛闪了又亲,“这就是穆南候的那三胞胎孩子?”
六公子与四姑娘长得像,五姑娘却生得格外清秀、灵动,一瞧就惹人喜欢。
“听说卫国公有一个儿子在医族学艺?”
“是与长子孪生的四公子陈琅,学艺未成不得还家。”
有晓内情地道:“袁将军,第一胎是对孪生子,这位就是他家的嫡长子,嫡次子与嫡长子长得相似。第二胎便是这三胞胎,一子两女…”
谢氏道:“弟妇娘家一脉有生孪生子女的先例,她长兄、二兄就是孪生兄弟。”
这也能遗传,还真是稀罕。
一行人说说笑笑进了宴会厅。
袁东珠正指挥着仆妇摆果点、茶水,脸上挂着笑。
她哪里会,还不是宫里来的嬷嬷得力,昨晚教了她一遍,又有人早早预备。
不多时,袁延寿与永乐籍的武将亦陆续到了,花厅里就更热闹,笑声朗朗。
慕容恽看了眼新挂上的匾额,看到那字,也知是难得一见的好字,几年未见,皇兄的书法越发好了,这夫妻二人是要成书法大家?
他拍了下马肚,继续往家赶。
天空,飘起了雪花,落到手背上,片刻即融。
慕容恽快速往家赶。
整个城南,时不时传出鞭炮声,贺喜声,三军获封的将领都在忙碌,有的办庆宴,有的收拾新府邸。
冯力正搂着美人,吃着羊肉,他就爱美人、金银,不想要爵位,所有人都说他是傻子,唉,他这么爱犯错的人,还是不要爵位了,倒不如得些实在的。
冯力的嫡妻与嫡长子将他数落、埋怨了一通,说他一饮猫尿就胡说八道,还拉着御史苦诉自己不要爵位,只想要美人,要吧,这到手的爵位,硬是被他一番哭诉给哭飞了。
妻子哭得他心烦,他咆哮大吼几声,吓得冯夫人带了儿女赶紧躲远。
这一回,冯家肯定成全北燕的大笑话了。
粗人就是粗人,不要爵位要美人,只顾眼前,哪有这样的丈夫、父亲?
太平候府门前,云集了不少江湖中人,亦围在那儿看挂新匾。
燕夫人笑盈盈地领着几个侍女出来,“各位大人、侠士,外头下雪了,去聚义厅罢,外头多冷啊,匾额就挂在这儿,待天气暖和,你们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还是太平候有本事,江湖门派弟子也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更有了今日的荣光。”
“哪里!哪里,这还不是陛下与皇后娘娘抬举,我们家这位,除了会些拳腿,晓得敬忠听令,还真没甚大本事…”
燕夫人巧舌如簧,早前姐妹们笑话她嫁了一个江湖剑客,如今该是羡慕她了。
慕容恽看到这些新建的宅子都陆续有了新主人,憋了一肚子的火,全是些穷鬼,打几场胜仗就以为了不起。
而此刻,莫大夫人正在帮莫十一郎收拾新府邸。
没想永乐莫家最出息反倒是这唯一从军的莫励之,自己挣了个广宁候回来。
腊月二十五时,整个永乐府都知道,本府出了国公、候爷、伯爷,有五个人,尤其是陈家,陈葳、袁东珠硬是凭着军功封了卫国公、穆南候。
钱武听闻时,轻叹一声:“陈家是永乐府的大世家。”
钱夫人道:“莫家、袁家皆有了爵位,另一个是林西镇的猎户,竟也封了伯爵。”
“莫家文武皆有,袁家是陛下念着其父祖余荫额外厚赏。”
钱公子揖手问道:“永乐府有三个世家名额,陈、莫、袁各占一个,这还剩一个定是我们家与苏家。”
苏家长子入仕,为了成为世家,苏家主更是拼了,甚至还拿到了供应宫中丝绸的生意,每年将自家最漂亮最爱免费献给皇后娘娘,这可是专为皇后娘娘特意设计织造的。
皇商,不同于寻常商贾,沾了一个商字。
苏家主又花了八百万两银子,买了一个二等荣锦伯爵位,是世袭三代的,为长子请封了世子,仅在这上头又压了钱家半头。
第九百八十一章 争夺世家名
为长子请封了世子,仅在这上头又压了钱家半头。
钱武想到这事,明年四月就要定下世家名单,要改换门庭,就在此辈,他走好了,钱氏后人也跟着受益,想到这事,嘴里急得起泡。
要与苏家斗财,整个永乐府就没人斗得过。
陈家有钱,可这钱大多还是皇后娘娘的,如今这偌大的永乐府,田庄、店铺、宅子,该卖的都卖了。陈家有祖产、祭田,又有些宅子店铺,可这些都是不会再售卖的。
这会子,苏家主夫妇正看着陈薇。
“皇后娘娘是你的长姐,待过了年节,就上燕京探望拜访,礼物我们会替你预备好。”
陈薇低着头,婆家的意思再是明显不过,现在想让她入京玉成苏家成为世家的大事。
她是陈家的女儿,娘家有两个爵位,二兄出息,她在婆家的日子也好过。
“翁爹、婆母,不是阿薇不愿去,委实…两个孩子还小,我…真不放心。”
苏老夫人道:“孩子有我看着,你有甚不放心,你不为自己,也要为你的两个儿子作想,书快论坛、世家之后,听听这话,多好听。”
陈薇看了看苏绩,咬了咬唇,“那你们不要请封大伯兄为世子,封阿绩为世子。”
苏老夫人错愕不已。
“家里花了八百万两银子才换来一个荣锦伯的爵位,当初不就是为了壮大苏家声势。大伯兄书念得好,高中了进士做了官,可阿绩读书不如他,做父母的不是都偏得略弱的儿子,阿薇斗胆…”
门外,传来一个妇人的声音:“父亲、母亲,你们就应了吧。”
进来的是一个妇人,身后跟着两个半大的儿女,兄妹俩面有怒容。
苏老夫人道:“早有可是说好了请封苏纶的。”
妇人道:“是阿纶还是二弟,这有什么要紧的,紧要的是让我们家成为世家。这世家的税赋又比寻常百姓少,走到外头一说,也好听,更是苏家的脸面。”
只有鼠目寸光者,才盯着眼前的利益。
陈薇仗着娘家得势,又与皇后的感情好,自来不将长嫂放在眼里,生了两个儿子后,更是不得了,有时候还顶撞婆母。
要不是她亲娘李氏还算通情理,每次会在暗里训斥,她就更张狂。
说到底,陈薇只是庶女,可不是陈氏的嫡女。
妇人道:“弟妇要入京办成此事,一回来,翁爹就为二弟请封世子。”
陈薇听明白了,原是在这里拿捏着,“若我办不成,就不请封了?”
苏大夫人微微一笑。
陈薇咬了咬牙,“就凭我与长姐的情分,只要我想拿下,就没办不成的事,只是这礼物,家里可得预备得精细些。长姐是皇后,什么好东西没见过,就得备出心意来。”
管家声音急切地道:“禀家主,三更时分,有朝廷的官员、信差入城,往知府衙门去了。”
不会是世家的名额要定下来了?
苏家主大声道:“快打听!”
而此刻,钱武正在接待朝廷来的官员,钱夫人令仆妇预备了席面,不能太过丰厚,却也不能失礼。
酒过三巡,官员道:“恭喜钱知府,贺喜钱知府,你们永乐府可是在朝廷挂上名号的。”
难不成是永乐府世家定下来了?
钱夫人心下欢喜。
钱武揖手道:“大人,不知这喜从何来?”
“翰林院学士柳仲原向陛下引荐你做户部左侍郎,陛下恩允了!这是明春三月初一入户部赴任的文书。”
正四品的直隶府知府升为正三品的户部左侍郎,连升两级,在仕途上又晋了一级。
升官了,是喜事。可钱武却欢喜不起,这个时候离任,对钱家成为世家会是一个重创,苏家是皇商,又有儿子入仕,最多的就是钱,只要苏家拿钱砸,也能砸出一个世家。
他若在任上,多少还能牵制一二。
钱武抱拳道:“多谢大人相告,满酒!”
任有万千心事,也不能流露出来。
官员道:“永乐府的杨造林、玉司工皆是个中人才,而今,杨玉两家皆有人在工部任职,永乐府各大家暗争世家名头的事,陛下与皇后略有耳闻。”
这个时候,皇帝调他去户部任职,是不是就是阻止他争夺世家名头。
所来的官员也是永乐府人氏,他可不想看家乡人为了一个名头争得头破血流。
“本官离京之前,莫家少族长莫勉之向户部与礼部力荐袁家为大世家,说袁家祖上是袁大山、袁家宝,论对天下之功,袁氏父子无人能及,中原百姓感恩袁氏父子的人不少。钱大人当学莫大人,应有容人之量,更有大度之风。”
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可是争夺世家名额,他若让了,后代子孙肯定指着他鼻子痛骂。
钱武不想让,努力这么久,甚至还为了成为世家,收了旁的钱姓人入族,更将原本分开的长兄一家合到一处居住。
让他让,他做不到。
官员见钱武不曾动摇,这人钻到牛角尖里,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
他不得不又道:“你猜陛下知晓后,说了什么?”
钱武揖手道:“请大人指教!”
官员道:“陛下道,莫氏不愧是前晋江南世族之首,当得世家大族之名。此话是当着满朝文武说的,左相闻之,当即就将莫家记入了大世家的名簿上。
永乐府,陈、莫、袁三家为大世族的事已经定下,这最后一家是谁?对大人就这么重要?苏纶为了帮家族拿下大世家的名头,可砸了不少银子下去。
本官奉劝钱大人一句,当退则退,有时候适当的退让更是海阔天空,何必为了一个世家名头要与苏家斗?”
钱武微微一笑,笑得悲怆,他忙碌了几年,现在让他放手,这不可能,他也不甘心。
早知道有今日一斗,当年就不该给金陵苏家发邀请帖。
或是当年使了法子,把苏家给逼离永乐府。
没有苏家在,他钱家定会是永乐府的世家。
新朝世家,只要后代子孙不犯大错,就能荣耀一朝几百年。
他真是失算,在永乐府人人说他是狐狸,可唯在这上头跌了个大跟头。
钱武问道:“接任永乐府知府一职的大臣是谁?”
第九百八十二章 被弹劾
钱武问道:“接任永乐府知府一职的大臣是谁?”
“陛下与娘娘极重永乐府,接任知府一职的人选让人很是意外。”
“是永乐府人氏?”
官员摇头。
钱武将自己知道的人都猜了个遍。
钱武道:“文郡王慕容忌!”
“是他?”
堂堂皇族要来永乐府做知府,陛下这又是什么意思。
此人有些才华,据说文章、书法都不错,是定王府数子里头,书念得最好的一个。
“这一位的眼里容不得沙子,钱大人还将手中的事处理妥当,莫被他抓住了什么不是,届时,便得不偿失。”
这人怎么说话的?
钱武肚子里怒火乱窜,“大人以为本官是个贪官?”
官员笑。
谁不知道钱武是只狐狸,狡猾非常,当年几句话,就将太原王玄龄忽悠得离开永乐府。
没过多久,王家就悔得肠子就青了。
他们哪里知道永乐府会成为直隶府,直隶府最大的优势,明明所辖数县,却拥有一省之多的入仕名额,这对其他地方的学子来说,在这里考取功名更易。
官员又道:“近来朝堂上,有文臣弹劾,说永乐府的入仕名额太多,更有人说,主持乡试的钱大人暗中放水。今秋乡试,又有八十个举人。
而晋省乡试得中举人十二人、豫省得中举人十人、秦省一带却只得六人。永乐府一府就有八十个举人,一百个秀才,你让朝廷怎么想?”
钱武怒道:“永乐府人杰地灵,云集了天下鸿儒于此,永乐书院名动天下,郡主花园的藏书楼不亚于燕京书院的藏书楼,因那三省的学子不才,就能怪我永乐府的举人太多?”
官员摆了摆手,“我也是永乐府人,钱大人这样的解释留给上头说,你重视教书育人是大功,可若真在乡试放水,等同舞弊,弄个不好,你一生的仕途可就毁在上面了。
文郡王才高八斗,他接掌永乐府后,永乐府的学子是不是有真才实学,他会比你我更有数。这位可不好糊弄,又是皇族,若让他抓住把柄,麻烦可就大了。”
钱武是升官了,却被人质疑科考舞弊,这令他很是恼火。
“是谁弹劾本官?”
官员微微一笑,“太原王道明!”
“王玄龄的孙儿,王道安毒害我永乐学子,被发配矿场…”
“王道明在恩科会试中名次不显,殿试时,表现平平,可王家打点了上下,让他在京做了庶吉士。你与王家的梁子可是结大了。”
这是遇上对头、仇人了,他还觉得奇怪,怎么好好的就升他的官。
看来是柳仲原在帮他避险。
官员揖手道:“赴任文书送到,本官得去永乐府驿馆,明儿一早赶回燕京,还能陪家人一起过年节。”
钱武还礼,亲自将官员送出知府衙门。
他坐在花厅上,就此次升迁的事琢磨了良久。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有人帮他,还是苏家使的诡计?
钱武急得挠头皮。
不多时,整个知府衙门都知道钱武要升迁的事,钱文夫妇很是欢喜,待他们过来,却见钱武一脸愁容。
钱文道:“二弟这是怎了?”
钱武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想不通啊想不通,我竟被太原王道明给弹劾,说我主持秋闱乡试舞弊。”
钱文夫妇大惊。
他们身后的钱家儿郎也个个意外不已。
钱大公子怒道:“王道明,还说是太原大才子,齐名王灼,哼,要比品性,王灼能甩他十八条街。”
“他这是公报私仇,王家品性谁人不知,借永乐府逃避战祸。太原的战事一结束,就要回祖籍。后来听说永乐府成了直隶府,入仕容易,又后悔了。”
钱武摇了摇头,“升迁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想得快要头破。
因不知前路是好是坏,他又琢磨不透,心里更是着急。
钱文道:“二弟,要是钱家成不了世家,便作罢。只要儿孙们自己争气、出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
钱武妻道:“夫主入燕京,还是去拜会娘娘。你是娘娘一手提上来的,你若虚心请教,娘娘总会提点一二。”
钱武道:“三月初一要去户部赴任,给娘娘的礼物还得预备。”
他们家最大的靠山就是皇后娘娘。
钱文道:“二弟去了燕京,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