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京竟没有将常台笙带过来么?也好让你母亲见见。”

陈俨回得很是简略:“芥堂有事。”

陈懋则淡淡道:“再忙也不过是一间书肆一间刻坊,暂时脱身几个月,或是做个甩手东家按说也无所谓,你当真知道她为何这么执着么?”

“因为喜欢。”

陈俨无声地淡笑了笑,拿起桌上信纸,以及后面附着的一份名单又扫了一遍,说了两个字:“是么?”

此时杭州城天色也已黯了,商会会馆堂内的灯悉数都点了起来,常台笙将那份契书拿起来,看了半晌才放下,语声沉静地问苏晔道:“为何会在你那里?”

苏晔稳稳回:“你母亲,亦姓顾罢?”

所以她取了母亲的姓氏,又因自己排行第二,为自己取化名顾仲。

没错,常台笙给了肯定的回复。

“这是月遥临终前给我的。”提起顾月遥,苏晔仍旧有些不忍提的情绪,但他接着道:“她原先亦不知道这一层,想同你说时,却又晚了。”

常台笙神情里闪过一丝诧异。

苏晔几不可闻地叹了一声:“我大概能理解你为何如此执着芥堂,是因为你……母亲罢?”他稍顿,点到为止地问了一句:“你母亲并非因重病走的……是么?”

第90章 九零

苏晔话音刚落,常台笙慢慢放下了手中刚刚拿起的杯子,“你……如何知道,”

苏晔不急不忙回,“月遥病重时,我岳母来过。”故而说了些陈年旧事,发现竟还有这层关系,有这层往事。这是他当初遣人查芥堂时没有查到的部分。

常台笙母亲顾濂,生于绍兴府,六岁时便跟着其父母到了杭州讨生活。其父当时二十五岁年纪,入芥堂刻坊做学徒,后成为刻工管事,在芥堂一待便是十三年。

顾濂十九岁那年,嫁入常府。之后几年,分别产下长子及常台笙。日子波澜不惊地过着,一对儿女聪明乖巧,丈夫亦十分贴心,顾濂非常知足。

当时芥堂在杭州城众多刻坊中并不十分起眼,更谈不上有多大名气。但因做事求精负责,在行内倒也算有个好口碑。后来生意渐渐好了,忙起来缺人手时,顾濂也会同刻工们一道雕版。因其父当年在芥堂做事,顾濂从小耳濡目染,雕版的手艺亦是习得很好。

大 约是受父亲影响,她对芥堂的感情很深,对书版的感情更深。她刚嫁过去时,帮着打理芥堂事务,见芥堂旧板子一堆,全用箱子装着,一股脑儿胡乱塞在拥挤昏暗的 存版间里。顾濂见那些倾注着心血的书版被这样对待,难免觉得有些不忍心,遂与丈夫商量了此时,扩建了芥堂的存版间,将每套书版悉数整理出来,登记造册。

这些事,也几乎都是由她与丈夫一起做完,过程虽然十分辛苦,但对于真心热爱的人而言,反倒是一种乐趣。

但后来她毕竟为人母,孩子需要教导与关照,顾濂遂分了更多的时间在家陪伴年幼的孩子们。而她存书的习惯亦是从这时候开始养成的。骨子里对书籍有近乎执着的热爱,加上丈夫的贴心支持,藏书室亦小有规模。

那时顾濂甚至有个化名,她用那化名替人写过文赋专赋,亦给死人写过碑文。辞藻华美,深得某些人的喜欢,润笔金也不少。这些事,除了夫君父母亦很少有人知道。毕竟身为女子,有些事还是悄悄做比较好。

十余年过去,芥堂扩了规模,日子也算富足,子女眼看着就快要成人。但就在这时候,丈夫却突然病倒了,脾气亦随着病程的无限延长而越来越坏。长久的病痛折磨令人生烦厌倦,但因无力解决亦疲于对抗,人最终会被消耗至亡灭。

顾濂纵使再理智,对这疾病的最终走向再了然,在丈夫彻底离开他们之后,也一夜之间老了许多。白发鬓边生,身体也不如从前。但子女还未成年,芥堂只能靠她一个人撑下去。

熬到儿子成年,但他却对家中祖传技艺无甚兴趣,故而芥堂没法交给他。常台笙虽然年纪小一些,但却如顾濂一般,由衷地喜欢这些事,性子也算得上果敢,很有想法,是个继承芥堂的好人选。

后来,顾濂出入芥堂时便带着常台笙,让她接触芥堂事务,也时常听一听她的想法,希望她能顺利接受这家业。但好景不长,苏杭书业越发混乱,互相倾轧也是常事。顾濂虽然聪明,但到底是个柔弱妇人,论心机手段,她根本不在行。

何况在外人眼里,那时芥堂不过是个妇人撑着的刻坊,没了主心骨随便欺负都可以。之后芥堂多次被拖欠书版金,入不敷出处境十分堪忧。

芥堂渐渐被逼入绝境,因同行打压,一度几乎撑不下去。

好在那时芥堂的藏书已颇有一番规模,就算只卖掉其中一部分,亦是很大一笔钱,足以救芥堂于水火。顾濂面对这多年心血,知道自己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她选择了守住芥堂,暂时先放弃了那些书。

可谁又能算到,在她做出这决定时,那些藏书却被一把火焚尽。

熊熊大火烧了半个芥堂,因是发生在深夜,又恰好是有大风的干燥天气,等发现到大火被扑灭,为时已晚。最后一根稻草被烧得只剩灰烬,苦撑多时身体疲惫的柔弱妇人,终于病倒了。

这 一场病来势汹汹,顾濂身子本就已不大好,缠绵病榻一月有余,稍稍好转,便又出门讨债,但世道不好人心冷漠,对方见她不过一介体弱妇人,根本不当回事。因追 讨无门,顾濂一纸诉状将主顾们全都告上了公堂,无奈吏治颓败,当时的杭州知府又是个快卸任的老头子,若不是命案都懒得接状审理,遂以“多大点事”一句话打 发了顾濂。

顾濂不死心,同儿子一道往上告,可一省巡抚衙门以大人事务繁忙岂管得了这些市井中芝麻大的事将诉状给驳了回去。

顾濂拖着病体心灰意冷地回了家,过了几日,出门借钱的儿子空手而归,跪着求母亲责怪。顾濂知道他只爱读书,且年纪还轻,其实并无太大担当,遂也没有怪他,让他起来了。

那之后顾濂十分平静,卧床安心养病。每日问的也只有:“阿笙回来了吗?”

早在顾濂去巡抚衙门时,常台笙便独自一人去了绍兴。

那一年,常台笙十六岁。看母亲身心俱疲,遂打算回绍兴顾氏本家试着借一些钱,以此度过芥堂这难关。

顾氏在绍兴乃望族,但顾濂出身旁系,身份很是低微,不然当年也不至于一家人到杭州讨生活。好在这么些年,顾濂与顾氏本家还有些联系,逢年过节还时不时地给本家的亲戚捎带些东西。本家义学初建时,顾濂还曾捐过自己的润笔金,甚至送了满当当的几箱子书过去。

如今有困难,希望本家能借钱度过难关,也许……是可行的。初涉人世、从未离开过杭州城的十六岁少女怀揣着微渺希望孤身一人去了陌生的绍兴府。

曾为古越之都的绍兴府已渐显衰落之意,不复往日风光,也没有杭州府那样热闹。江南水城,河道纵横,连街通巷的桥梁下均是幽静寒水,悠闲又散着浸人凉意。

常台笙好不容易寻到了顾氏本家,未说明来意前,本家管事倒也客气,但一开口讲难处,对方便是难堪脸色以对,拒绝的措辞却十分委婉:“本家如今也不好过,实在是有心无力,叫你母亲先好好养病,少了这刻坊应也不至于会饿死罢。”

常台笙苦苦相求,可对方却是铁石心肠,竟是一点点忙也不肯帮。

十六岁的少女为此不惜长跪,只因不想辜负母亲在她临行前那个略略期盼的眼神。

那日傍晚下了雨,顾氏义学的孩子们下了学,从府门里结伴出来,有些奇怪地看一眼常台笙,打着伞就赶紧跑了。几十个人不过片刻间就全散了,门口便只剩下跪地不起的常台笙。

过了一刻钟,从门里走出来一位妇人,撑着伞行至常台笙面前,伸了手给她。

常台笙抬首望去,那妇人却收回了手:“我不喜欢犹豫不决的人,不想起来就算了。”她说着回了一下头:“里面的人又怎会看得见呢?你是话本子读多了么?长跪不起这样的戏码,很俗也很蠢。”

她说完便打算走了,但步子才刚挪出去一步,袍角却被人拽住了。

妇人低头看了一眼,语声凉凉:“我没有太多耐心,你的事情我略知一二,所以不必同我诉苦。其次很感谢芥堂曾经为义学出资出书,最后,我能帮你的,可能只是——”她将手伸过去:“拉你起来。”

跪下去容易,跪久了想自己起来,可不容易。膝盖麻么?小姑娘。

她带常台笙回了家,下人喊她大小姐,常台笙这才知道她是顾氏一族那位招赘入府的长女顾临,虽然已至中年,但面容看起来却还是十分年轻。

顾临与常台笙谈了两个时辰,最后送了她一身干净衣裳及一把伞,还有四个字:“回杭州罢。”她说完就起了身:“希望这是你待在绍兴的最后一个晚上,亥时了,人定本归,早安眠。好梦。”

顾临没有留她在府里,也没有与任何人说起。

常台笙那天在外面待了一晚,想了许多。顾临的话都似利刃,一刀刀划开她赖以生存的保护壳,轻而易举地推翻她的想法,似乎迫不及待想要将她从那壳子中拽出来。

环境教人成长,时光凿刻人心。

不论此行结果如何,她都有勇气陪着母亲一道熬过去了。

次日雨停了。过了昌安水门,她回头看一眼这桥,继续往前走时,却闻得身后传来马嘶声。一辆马车稳稳停在她身后,常台笙转过身去,却见顾临下了马车,朝她走来。

顾临依旧是不苟言笑的模样,立在身量还未长足的常台笙面前:“说服我。”

常台笙略讶异。顾临似乎有些不耐烦:“说服我借钱给你。”

“晚辈——”常台笙眼眸中闪过各色复杂情绪,却都被顾临收进眼中。顾临道:“你骨子里还是太弱,有你母亲的影子,这样的性子怎么能做生意呢?会赔一辈子的。”

常台笙抿紧了唇。

顾临又道:“喜欢芥堂吗?”

常台笙点点头。

“只喜欢是成不了事的。那力量太弱,且一旦失败会更容易受到伤害,你母亲便是典例。我希望你能变通这死局,你能做到吗?”

常台笙点点头。

顾临脸上竟露了一丝难得笑意,也不知是真是假:“还当真是自信,那么就请你用行动做给我看罢。”

这时顾临从随行小厮手里接过两封契书递过去,又拿过白瓷印泥盒:“我可以借钱,但十年后加上本金十倍返还,可行么?”

从未经手过定契这些事的常台笙,小心翼翼打开那契书,逐字细心看完最后这才很谨慎地点了点头。

顾临看在眼里,唇角有淡笑。这姑娘虽然勇气还不足,但骨子里的小心严谨却是很难得。

顾临将托着白瓷印泥盒的手伸过去:“成交。”

至此,常台笙签了人生中第一份契书,也收到了芥堂落难以来第一笔借款。

告别时,顾临也不过叮嘱了她一句:“叫你母亲活久一些,我还等着同她比谁更长寿呢。”

常台笙收下这临别叮嘱,带着救急的钱急急忙忙回了杭州。

迎接她的,是杭州城连绵阴雨,令人打不起精神。

她踏进府便往母亲房里去,可却只见到了自己兄长。常台笙问:“母亲呢?”

兄长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道:“前几日母亲就让芥堂的人都散了,那地方地契已被收回了,所以……我们要搬家了,毕竟这宅子卖了也能筹一笔钱,换个小一些的地方住也无妨。”

“可我、借到钱了……”常台笙紧接着问道,“那、那母亲呢?这会儿在哪里?”

“说是在离开前想再去看看,也不让人陪着。我见她精神还好,就让她去了。”

常台笙闻言飞奔出府,拼着一口气一路跑到芥堂,整个人都要瘫。她甚至来不及喘大气,推开芥堂大门,穿过空荡荡的堂间及逼仄内廊,视线里则是那一片被烧尽的废墟。还有——

坐在那废墟之中的母亲。

一把红木圈椅,支撑着她瘦弱的身体,而她神情则安详无比。

常台笙如疯狂奔至终点而倒下的马,几乎是双膝跪地瘫了下去,眼前一片黑寂。

顾濂甚至没有同常台笙面对面地告别,就死在了自己手里。

她服了药,与那些被焚尽的书死在了一起,与自己没能守住的这地方死在了一起。

地契已被收回,这地方已不属于常家。但她选择用这种卑鄙的方式,留了下来。

佛家称人死到转世这段时日为中阴身,若死前执着迷恋某事某物,就会一直守在那里,超过四十九日,便不会再投胎转世,一直,一直留在那里。

但这样的方式,对于活人而言,未免太残忍。

历经绝望崩溃,再到回过神镇定下来,常台笙觉得自己度过了漫长的时间,但其实也就一个月而已。

因顾濂死在了芥堂,故而那地方短时间内再转手,别人都嫌晦气。卖家满心愁苦之时,常台笙托人以比原先还低的价钱重新买了下来。

她面对那满目废墟时被夕阳余晖温柔笼罩,她试着挺直脊背。因丧期几乎在伏跪低头中度过,她甚至能听到骨骼之间的响动声。

没关系,她才十六岁,一切都可以重来。

常台笙在夜幕罩下来之前转身沉默地离开了芥堂,顾临就站在街对面看着她走出来。常台笙未注意到她,顾临微笑着转过身,沿着长巷慢慢往深处走。

坐在对面的常台笙似乎陷入了回忆中,久久没有说话。苏晔便静静坐着,也不忍打断她的回忆。这世上调查皆有偏颇,诸事只有当事人才真正知道。

顾临正是苏晔那位岳母,她当时借钱给芥堂也未告诉任何人,十年之期将近,被顾月遥追问时,她才缓缓道出往事。十年了,诸多事都会变,谈起当年,已经微微发福的顾临却也只是淡然一笑,只说:“芥堂如今挺好,只是那个孩子太执着,我当年的严厉也许……害了她。”

病中的顾月遥却抿起苍白的唇,淡淡予以一笑:“母亲的三两句话不足以改变她,她其实从未变。她的路,可以走得很长,但需要往两边看。”

顾临将当年契书拿给了顾月遥,让她帮忙转交给常台笙:“她似乎以为我还住在绍兴,每年执着地往那里写一封信。若非本家的人将信捎给我,我哪里知道她寄了那些。还总告诉我近况,真是个爱表功的孩子。”

“母亲为何会帮忙呢?”

“顾濂于我有儿时的生死恩情。”顾临也不过说了这一句,就将这话题收了尾。

然到底顾月遥没有来得及将这契书还给常台笙,后又转而委托给了苏晔。

苏晔如今将契书递还回去,抬首开口,打断了深陷回忆中的常台笙:“这契书作废了。”与此同时,他自那陈旧的信封里又取出一张纸来:“月遥母亲给你的。”

常 台笙犹豫了一番,最终接了过来。字数不多,语气直白,说顾濂固然聪明,但少了些大智慧,且自以为珍惜身边之人,其实却更贪恋那些毫无生气分明可以再造的死 物,眼中若只可以看到那些,便是身处活狱而浑然无知。何况凤凰是从灰烬里重生的,而不是在灰烬里死掉。太可惜。

“希望你不是那样,小丫头。”

常台笙看完久久无言。

她知道苏晔的意图,也知道他们所有人的意图。从顾月遥第一次见她给她看手相时她就知道……他们都担心过分的执着会害了她。

她 忽然抬眸,看着苏晔淡淡笑了笑,有些云淡风轻的意思:“快十年了,有些事……我都快忘了。我不是当年那个小女孩了,就算跌到一无所有,我也有勇气重建。” 她淡淡说着,偏头看向漆黑一片的窗外,语声缓缓:“书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这一年两年了,近十年来也并非一帆风顺,这行原本就乱,既然百家争鸣何必求一家独 大?”

“那你——”那样的拼命又是为何?

“觉得活不久。”常台笙面对这位远房表亲,竟语声平静地说出了真心话:“你能理解那样的人生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离开,所以除此之外似乎只能拼命往前跑了……以前我不害怕,但是现在……”她看看自己仍旧算得上镇定的手,忽然笑了一下,眼角便涌出一滴克制的泪。

苏晔更是平静。

“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他稍稍顿了一顿,接着道:“人活与世,很脆弱。但……”他抬首看着她:“那一日迟早会到来,为此费神简直是蠢货,你又不是地府管寿命的。”

常台笙略错愕。

苏晔忙补了一句:“这是陈俨的逻辑,我认为这是他说的为数不多的能听的话之一。”

陈俨忽然打了个喷嚏。他低首揉揉鼻子,问陈懋道:“父亲是又搜罗了有关她的什么事?”

陈懋淡笑笑,将手中信纸与名单悉数搁下:“你见过她抽屉里的名单么?”

陈俨自然记得那份打了叉叉的名单,遂点点头。

“那名单里大概都是些……喜欢落井下石的人。”

“仇人么?”

“算得上罢。”陈懋微微眯了眼,随手将名单丢进了炭盆里:“有时候也觉得这世道,真是寒心呢。”

“那些人,都死了么?”

“恩。”

“都死了?”

“在话本里都死了。”

陈俨先是一愣,随后恍然,竟不由笑出声,站了起来:“忽然好想回那个夏天热死冬天冷死的地方。”

常台笙可真是个胆小鬼加蠢货啊。

第91章 九一

今年杭州城倒春寒十分厉害,乍暖又冷,厚重冬服刚刚换下就又来一阵冷风一阵雨,冻得人够呛。这么几番折腾,满城多的是头疼脑热咳嗽流涕之人,常台笙也免不了染上这讨人厌的风寒。

早上去芥堂,闻得堂间咳嗽声接连不断,常台笙遂让生了病的版工都回去歇着,末了自己则去炉边倒了杯水,边喝边取暖。她咳嗽倒是不严重,只是鼻子塞着脑袋有些闷疼,故而略恼人。

堂间只寥寥几人在做事,因屋外下着雨天色阴沉的缘故,屋内这会儿也点了灯,安安静静的,可以听到刻刀搁下的轻微声响,还有茶水煮沸声,伴随着眼前氤氲水汽,一派闲定安宁景象。

那日会馆一别,已是十几日过去。苏晔在杭州的生意告了一段落,故暂时先回去了,还让她得空多去苏州看看。

常台笙环视四周,思绪不自觉回到十年前。芥堂早换了模样,物非人非,一切皆已不同。十几岁年纪时一心想着争一口气:当年被你们联手逼入绝境的芥堂,被烧毁殆尽的藏书室,我都会重建给你们看——似乎那样便能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十 几岁时有的是用不完的精力,加上有这口气撑着,再辛苦亦无所谓,只朝着遥遥的目的地不停地往前跑。经历过无论如何努力都收不到回报的漫长日子,也经历过欺 骗、恶意竞争与打压,对这俗世中某些规则感到过愤怒,也恨过自己气力微渺……后来年纪再长一些,为人渐渐圆滑,情绪可以收放自如,少年时期的锋芒渐渐褪 去,她成了个不随便表露真实情绪的狡猾书商,芥堂亦从众多书肆中脱颖而出。

但她也明白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厉害,这些年有人暗中帮 助,有时候只是运气好,所以后来的路途走得大体也算顺利。但做书与做其他生意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天灾**盈亏成败都是再寻常不过。她并不是没有这个 觉悟。苏州崇园百年基业最后都毁于一旦,又何况初兴的芥堂。

常台笙捧着温暖的水杯回过神,见张怡青在离她不远的地方正埋头制版,很是专注。这丫头学东西极快,且做事细致,脑子非常好使,又会看眼色。若不是身份可疑,是块值得培养的好材料。

但张怡青到现在也未做出什么事来,连上次故意留给她整理的蒋园秀书稿,也未出任何岔子。常台笙微微眯起眼,她倒有些看不明白这丫头了。

这时她起身穿过内廊打算往后边去,却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她原先以为是宋管事出去办事回来了,遂回了头,却见一位小个子妇人跟着门房小厮走了进来,身旁还跟了一男一女两位小侍。那妇人看到常台笙,淡淡地笑了一笑,柔声问道:“您是常堂主?”

常台笙手里这时还捧着瓷杯,有些懵地看看眼前来客,脑子里飞快地回想,因最终无果,遂只好问了一句:“请问您是……”

门房小厮这会儿拼命朝常台笙挤眼睛使眼色,一脸“东家你居然猜不到的吗”的表情,倒令常台笙更是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