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爷爷当年就和姚兕姚将军一起攻过河州,那阵仗和现在差不多,姚将军也是一个人冲在前头!”

“有一个好长官比什么都重要!”

“姚指挥,我们这些人就指望你了!”

姚平仲只觉得心中一阵触动,沉默片刻便重重点了点头:“大伙放心,只要攻下湟州,我一定向王帅请命,把你们归在我的麾下!”

众军士立时欢欣鼓舞,正当他们大声鼓噪的时候,一个亲兵突然急匆匆地奔了过来,向姚平仲抱拳一礼道:“王帅有令,战况胶着,若有余力者立刻再次攻城!”

“得令!”姚平仲应了一声,才想抽出腰刀下令,他却愕然发现原本雪亮锋利的刀口上已经豁开了好几个缺口,不由皱起了眉头。很快,他的目光便落在了不远处地上的一根长枪上。他疾步上前用脚尖踢起那根长枪,抄在手中掂了一下分量,又左右挥舞了两下,这才走到了自己的部属面前。

“刚才的军令大家都听到了,王帅曾经说过,第一个攻入湟州城打开城门的便是头功!为了搏一个封妻荫子,大家杀光了那群狗娘养的羌人!”

刚才他虽然奋勇杀敌,但下的军令却都有些文绉绉的,如今骤然冒出一句脏话,军士们顿时觉得异常亲切,立刻跟随着一起叫嚷了起来,一时间竟是人人杀气腾腾,没有一个人口出怨言,毕竟他们这些刚刚轮换下来的人才休息了半个时辰都不到。

此时此刻,湟州城内也已经乱成了一团。城头羌兵丝毫没有觉察,自己得到的箭矢砖石供应逐渐少了,而几个大酋头已经避进了城楼。由于城中箭矢不绝,羌人在湟州的主将丹波秃令结也躲到了坚固的城楼里进行指挥。但随着战况,他越来越暴跳如雷,毕竟,他从来没有想到,宋人竟会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攻城。

“攻吧,攻吧!只要宗水桥仍然在我手里,青唐大军就会源源不断地过来驰援,早晚会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他一边气急败坏地叫骂着,一边狠狠挥舞着拳头,仿佛这样才能宣泄心中愤怒。

“不好了,不好了!”

一个羌兵大呼小叫地冲了进来,看到首领狰狞的脸色方才醒悟了过来,连忙结结巴巴地报道:“宗水桥……宗水桥那边传来了消息,宋军……宋军正在攻打那边的水寨!”

“什么?”丹波秃令结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一片,他疾步上前一把抓起那羌兵的衣领,厉声喝问道,“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他突然松手重重甩下了手中人,怒气冲冲地下令道,“来人,把这个扰乱军心的奸细斩首示众!”

不顾那吓破了胆的羌兵苦苦求饶,他倏然转过身子望着那些噤若寒蝉的将领,一字一句地道:“宗水桥有重兵驻守,绝对不会有失。谁要是敢提投降两个字,旗杆上的几个人头便是最好的榜样!”

率精骑往宗水桥上流直击羌人援军的正是王用,得了王厚军令之后,他只用了一刻钟便集结全军,一鼓作气击退了前来驰援的数千羌人,而后又乘胜夺了水寨,直逼桥城下。由于这个小城并不似湟州那样准备充分,因此在羌人猝不及防下,王用麾下的一些藩兵很快爬上了城头,肃清城门敌军之后便打开了城门放己军入城。在占据了桥城之后,羌人又意图反扑,两边再次战成了一团,在反复的拼杀之下,王用情急之下便命人放火焚烧宗水桥,一时之间火光冲天直入云霄,竟让黑夜变成了白昼。

这已经是姚平仲第五次登上城头,一支长枪左冲右突锐不可当,但以寡敌众毕竟不能持久,眼看他就要再次被逼下城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宗水桥突然冒出了冲天火光。见到那熊熊火光的一刹那,他顿感心中的战意一下子被点燃了,长枪一下子枪芒骤吐,连刺带扫将周围四个羌兵全都撂倒在地,然后吐气开声朝城下大喊道:“宗水桥毁了,羌人再无后路,杀!”

他这一声中气十足的大喝,麾下其他军士也纷纷大嚷了起来。联想到先前主帅下的赏格,城下军卒顿时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登,而城头望见火光的羌人则大惊失色,战意何止弱了三分。姚平仲麾下的一众军士听到主将呐喊,再见其大发神威,顿时士气大盛,竟堪堪抵挡住了羌人的反扑,在城头站住了阵脚。这一转机下,更多的宋兵跃上了城头,三三两两结阵为战下,竟是渐渐占了上风。东面城头如此,其他三面也是如此,趁着那熊熊火光,宋军的士气逐渐高昂,本就损失惨重的羌兵后援乏力,再也难以支持。

城下观战的王厚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神情顿时异常振奋,恰在此时,几个亲兵押解着一个男子上得前来,为首的躬身报道:“启禀王帅,抓到一个奸细!”

“哦?”王厚大奇,上下打量了一番那个被捆得结结实实的汉子,突然冷笑道,“你是哪个首领的人?”

“我是大首领苏南抹令咓的人,奉命向王帅送信!”那汉子连忙解释道,“大首领说,丹波秃令结不自量力妄图抵抗天兵,他和其他首领不愿意再为这个愚蠢的人效命,愿意为王帅打开城门!”

“这个时候才知道投降,是不是有些晚了?”王厚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意,见那汉子脸色惨白,这才正色道,“我军如今眼看就要攻下湟州,这份人情来得虽晚,但只要他能够做到,那我可以保证下湟州之后保障他以及其他投诚者的性命。不过,如今战势如火如荼,怎么样重新入城报讯,就得看你自己的本事了!来人,给他松绑!”

左右亲兵这才上前松了绑缚,那汉子倒也硬气,揉着膀臂站起之后便深深施礼道:“多谢王帅成全!小人行前得过吩咐,不管王帅是否答应,大首领都会设法打开城门,以报王帅及尊大人当年待我们的情分!”

第二十六章 忧西征各怀鬼胎

王厚自熙州进兵的消息很快传入了京城,不过,知情的官员脸上并无几分喜色,而是显得忧心忡忡。原因很简单,就在十几日前,因为中太一宫起火,政事堂几个宰相联名要求赵佶下旨让王厚暂缓用兵,孰料这边旨意刚刚送去给童贯,那边王厚就不管不顾地进兵了,在不少人看来,这分明是有心藐视朝廷政令。只有熟悉内情的高俅知道,这一次自作主张的根本不是王厚,而是私自扣下了赵佶旨意的童贯。

“中太一宫失火乃是不吉之兆,王处道不顾圣上旨意贸然进兵,万一有失,恐怕这个责任他一个人根本担负不起!”

蔡卞这个时候已经顾不得王厚是不是高俅所荐的了,他只知道,自己也是赞成西北开疆的人,若是西进大军没有损伤或是小挫还能够遮掩,可若是真的因为贸然进兵而遭到大败,那他这个枢相绝对难辞其咎,届时只有引咎罢职这一条路可走,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甘心的。望着赵佶铁青的面孔,他万分怀疑高俅会用什么方式过这一关。

面对旁人满怀质疑或是幸灾乐祸的目光,高俅却依旧泰然自若。尽管他对军事并不算十分精通,但和严均研究过多次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湟州一战是必胜的结局。以王厚的性格,即便赵佶不下旨意,他也会谨慎用兵,须知这是十万人马系之于一身,万一有失,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前途也就毁了。

“圣上,如今既然王处道已经自熙州用兵,那么,焦急或是责难也没用。至于圣上的旨意,依臣之见,圣上只是将手诏传给了童贯,想必他是胸有成竹,所以没有让诸将知晓也有可能。兵贵神速,大军齐集熙州,旷日持久便需消耗大量粮草,而且羌人也会有充足的时间来预做准备,反而会使得此次用兵半途而废。中太一宫火起不过是一时不小心而引起的,与吉凶何干?圣上乃天睿之主,用兵自有天公庇佑,何惧于人间祸福?”

他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用一句奉承作为结束,这才略一躬身退了回来。果然,他瞧见赵佶的脸色平和了许多,想必自己关于童贯的那句评语也到了心里,这就够了。堂堂大宋最精锐的西军,怎可由于因缘巧合最终落到一个阉宦手中?

“罢了,眼下再讨论这些也于事无补,一切等到战报传来之后再说!”赵佶沉声撂下一句话,随即拂袖而去。

见旁人三三两两地怏怏离去,蔡京便缓步走到高俅跟前苦笑道:“圣上大约还是有些恼火,明明下了手诏却得如此结果,任是天聪如海,恐怕也会记着这件事的。伯章,你就真有那么大把握认为此次西征必胜?”

“元长公言重了,你又何尝不认为此次王处道必定旗开得胜?”高俅笑着反问了一句,就在刚才群臣唇枪舌剑的当口,蔡京这个最活跃的首相却一言不发在旁边看热闹,显然也是胸有成竹的。

“哈哈,果然瞒不过你!”蔡京不由大笑,脸上的忧色一扫而空,“羌人目下虽然看似奉青唐王子谿赊罗撒为主,但对于先前赵怀德的事,也不是无人心忌的。王处道既然通习羌事,又曾经拿下过湟州鄯州,此次应该也不在话下。也只有那些一心抱着和为贵的家伙才会惧怕用兵,哼,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事哪有这么轻易的?”

听到蔡京一下子扫进一帮人,高俅哪里还不知道对方是故意为之,只得无奈地一摊手:“我朝惯例向来如此,否则也不会有当年一再弃河湟的故事。不过,等到王处道的战报一来,想必他们也就会换一种说辞了。”

西征大军下巴金城!

西征大军下瓦吹寨、通川堡、把拶宗城!

两路大军会师湟州,湟州指日可下!

当接二连三的捷报传来时,正如高俅所料,人们都把先前对王厚的指摘抛到了九霄云外。湟州守军万余,而王厚大军足足有十万之众,几乎没有人认为克复湟州还有什么困难。一时间,连篇累牍的赞誉堆满了赵佶的案头,大多数都是颂扬皇帝盛德威服四夷的,当然,也少不了少数硬是唱反调的家伙。不管怎么样,郁闷了十几天的赵佶相当高兴。

“好,关键时刻,王厚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在福宁殿内殿中只有高俅一个人的情况下,赵佶表现出了极度的兴奋,完全把帝王的矜持忘在了脑后。这个时候,高俅当然不会去扫皇帝的兴致,难得让这位年轻的君王放松一下也是好的。一根弦绷得太紧迟早会断,当年若是神宗皇帝能够多活几年,大宋的局面未必就会演变成绍圣元符时的样子。

“伯章,还是你说得在理,什么祸福吉凶,朕承命在天,人间祸福与朕何干!宫殿烧了就烧了,那是人祸而非天灾,王厚不是照样打了胜仗么?”

高俅见赵佶竭力克制却依旧不免有几分手舞足蹈,心中不由大为感慨。没有皇帝是不渴望军功的,即使是想方设法地提防武将的大宋君王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太宗皇帝远征燕云,所以才会有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所以才会有神宗皇帝五路攻夏。尽管结果大多不如人意,但是,并不能完全说他们就安心当一个守成之君。面对诸多强大的外敌,大宋在先天上就已经不足,在这种时候却又施行那种阉割似的军制,在武将身上绑缚沉重的枷锁,文臣士大夫只知道偏安一方,这才会使得号称数百万的大宋军队在异族铁蹄下显得不堪一击。

“圣上所言极是,倘若当时依庸人之言派使节令王厚退军,恐怕就不会有如今的结果了。”想到那时落井下石的那些官员,他仍是忍不住刺了一句。在只有君臣两人的状况下,他当然用不着戴着人前那幅宽大谦和的假面具。“也幸亏元长公没有坚持,否则圣上那时盛怒之下,说不定真的会颁下旨意。”

“你错了!”赵佶不以为忤地微微一笑,“只要你出面坚持,朕总会相信你一次。这么多年了,朕信过你无数次,有哪一次你让朕失望的么?朕可以实话告诉你,那个时候,朕真的很恼火,但是,当你站出来力挺王厚的时候,朕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所以即便是蔡元长进言,朕也会驳他一次,用兵非比其他,岂能说进就进,说退就退,那不是儿戏么?”

听到赵佶如此说,高俅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脑际。多年的苦心能够换来眼下的信任,士为知己者死,他已经很满足了。当下他深深弯腰施礼道:“圣上如此信任,臣铭感五内!”

“好了,你不妨帮朕算一算,湟州打下来之后需要多少钱用来安抚吧!”

这句话顿时说中了眼下最大的问题,以眼下的大宋国库和赵佶的内库,支撑这一次的犒赏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西征大军远远不是打下湟州就算了的。湟州之后还有鄯州廓州,羌人解决了之后还有党项人的反扑,这一系列的战事全都要用大量的银钱填进去,这可以说是一个硕大的无底洞。然而,若是像从前那样盲目为了开疆而开疆,届时又收回大批军队,那么迟早有一天会在别人的反扑之下丢失已得之地,那就得不偿失了。

幸好已经推行了新茶法,还有茶利可供弥补军费之需!

走出福宁殿,高俅不禁想起了已经推行一个月的新茶法。虽然茶商怨声载道,但是,这一个月都茶务发卖茶引得到的收入几乎让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也是一样。无论是最初的禁榷法还是后来的通商法,茶价一直以来都是居高不落,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大茶商的身上重重割了一刀而已。至于是不是要被人骂作苛严,他已经管不了那许多了。

“重赏三军加上其他,恐怕至少要数十万贯。”

只是约摸估计了一下数字,他便深深皱起了眉头。不比那些游牧民族,中原汉族的开疆往往会带来莫大的损失,往往疆域是大了,国库却空了,似汉武帝那样取得了对匈奴的空前大胜,中原大地最终却十室九空,折损无数青壮,这也是战争双刃剑的一面。可是,若是像那些文臣所谏那样,不打仗行么?

有那么多外敌环伺,又有那么多异族先后崛起,承平日久的大宋军队已经有很多不会打仗了。若是把京城周围的一部分禁军拉到西北前线,怕是要经过多场铁与血的战争乃至于损失惨重之后,军队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只有裁汰禁军,把所有的军队都打造得拥有像西军这样的战力,大宋才可能应付日后疾风骤雨的局面。

“冗官、厢军、垦荒、吏治……”

他默默地在心中数着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难题,顿觉前路一片迷茫。在这个看似富庶升平的时代,又潜藏了多少深沉的危机?

第二十七章 下湟州语论进退

对于羌人来说,火烧宗水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在此之前,他们虽然也是奋力据守,却仍旧抱着一丝侥幸。只要宗水以及其后的桥城掌握在他们手里,那么,至不济也能安然无恙地退出湟州,而青唐大军也可以随时驰援。现在宗水桥和整个北部区域全都落入了宋人控制,这意味着他们唯一的后路已经断了。

尽管丹波秃令结命人宣称宗水桥被占乃是谣传,但是,那冲天的火光是无可置疑的事,一时之间,羌人之间立刻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恐慌气氛。面对无路可走的绝境,人们往往会爆发出两种情绪,一种是破罐子破摔索性拼了,另一种则是后退投降。毫无疑问,寻常羌兵也许会选择前者,但对于大多数羌族首领来说,他们的性命才是最最宝贵的。

连夜的苦战也让宋军损失不小,但是,他们毕竟有十万大军,不断有生力军补充上来,而羌人却后援乏力,再也难以支持。就在姚平仲这一边在东面城墙成功站稳了脚跟之后,西面城墙上突然传来了震天的欢呼声。

“西门已下,湟州城破了!”

由于是数百士卒同时高声大喊,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嘹亮。此时此刻,没有人追究那西城坚实的城门为何会突然被攻破,将士们只知道一点,若是不快一点,功劳就全都被西边的同僚抢光了。

姚平仲的那杆精铁长枪已经糊满了血迹,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一夜究竟杀了多少人。杀气腾腾的他在羌人看来就好似九幽杀神一般狰狞可怖,也正是他的奋勇当先,他麾下的军士才会随之爆发出最大的战力。他突然一枪将面前一个呆若木鸡的羌兵扫出老远,然后厉声喝道:“想要军功的就跟我来!”言罢他长枪一挺,竟一马当先地向下城门的楼梯奔去。

听到这句话,东墙上的数百人方才如梦初醒,也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句“跟上姚指挥!”,其他人便呼啦啦地蜂拥而上,汇聚起了一道长长的人流。城头楼梯处的羌兵只是负隅顽抗了一盏茶功夫便在那潮水般的攻势下全然溃败,至于城楼中躲藏的羌人贵族也全都束手就擒。

在西门陷落不到半个时辰后,湟州四面城门终于尽皆洞开,诸军欢呼入城。然而,等到黎明时分王厚和童贯一起入城之后,方才得知酋首丹波秃令结带着数十个心腹不知去向,显然是趁着战势混乱的时候逃遁了。

“居然跑了一条大鱼!”童贯闻报不由有些气急败坏,“若不是此人顽固不化,我军怎么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攻城!不能将此人绑缚京城受戮,怎可慰藉死伤将士在天之灵!”

这番话是当着一众将领的面说出,自然是人人感动。不管怎么样,在这一次的大战中,童贯都始终表现出了一个寻常监军没有的质素,不仅亲临战阵,而且还能够谈笑风生,和往日那些内廷出身的宦官监军大相径庭。不少人甚至在心中暗道,就是当年的李宪李子范,也不见得比童贯做得更好。

“各位放心,丹波秃令结虽然逃了,但他仍旧必死无疑!”面对诸将愕然的脸色,王厚不由笑道,“此次失了湟州城,而且万余兵马只剩下了他那十几个亲信,青唐王子谿赊罗撒绝对不会放过他。为了激励士气,谿赊罗撒必定会将其斩首示众!”

听得这番论断,再想起王厚的种种战略,诸将此时方才心悦诚服。接下来的数天内,各方都在分头清点城内人口和各种设施,并奉王厚帅令招纳湟州境内的各族首领。挟着此次新下湟州之威,各族首领畏惧宋军势大,纷纷来降。最后累计得大首领七百五十人,人口十万户,一时间群情大振。王厚又约束麾下将士不得掳掠,不得擅自杀人,这也让原本忐忑不安的各族百姓暂时得以安心。

剧战之后,在军医那边正式包裹伤口时,姚平仲方才发现自己身上足有大小伤口数十处,最深的几乎见了骨头,因此他不得不休息了几日。由于有主帅关照,别人也没有去惊动他,当日他在城头的勇姿早已传播了开来,再加上主帅王厚又对其青眼相加,谁都知道,这一次他的功劳绝对不小。

效力于西军的其他两个姚家子弟也前来探望过,言语中不无唏嘘。毕竟,姚家的好几个将领当初曾经认为河湟可弃,与王厚不无芥蒂,因为这个缘故,姚雄姚古并不在此次西征将领之中,而姚平仲能够得天独厚,对姚家也是一个定心丸。

这一日,姚平仲接到王厚军令,匆匆赶到了刚刚辟为知州府衙的一处大宅院。由于他本就是王厚身边的人,因此只是报出名字便顺利入见。他一跨入厅堂,只见里头除了王厚和童贯之外,尚有刚刚受命临时出任湟州知州的高永年,顿时愣了。

“呵呵,看希晏你的样子,似乎是已经恢复了!”王厚上下打量了姚平仲一眼,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已经听说了,你这一次攻城时曾经亲自攻上东城城头不下十次,最后更是带领军士直下东门,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也没有堕了你们姚家的声名!”

“他就是别人口中那个使得好枪法的那个姚希晏,原来这么年轻的?”四十刚过的高永年好奇地端详着面前的少年,突然大笑道,“我当初和你的伯父并肩作战过,想不到不过数年,居然已经轮到他的子侄辈了!”话虽如此,他心中却觉得有些奇怪。要知道王厚和姚家芥蒂非轻,此次用兵除了赵佶下令随军的几个亲贵子弟外,并没有种姚等将门出身的将领随同出征,怎么会唯独对姚平仲赞赏有加?

“呵呵,希晏曾经是圣上的近卫班直,倘若知道希晏立下如此大功,想必圣上一定会龙颜大悦!”童贯虽然知道姚平仲和高俅之间的关系,言语中却不露半点口风,而是顺着王厚的口气称赞道,“王帅,要是你这一次不保举,我可是要向圣上抱怨的!”

“怎么,监军还怕我抹煞了他的功劳不成?”王厚哑然失笑,见姚平仲几次要张口都被自己这三人堵了回去,便挥手示意众人一起坐下。“捷报的文书我已经用快马飞报京城,这一次湟州大捷非同小可,圣上必定会大加封赏。只是,湟州虽然初定,但还有诸多后续需要一一考虑,所以我在奏疏中已经写明,建议年内不可再用兵。”

“什么?”

异口同声表示出异议的正是童贯和高永年,他们一个是希望大胜之后再来一两场胜利,也好借此机会更进一步,另一个则是希望能够趁势进击扫平羌人余患,听到王厚竟准备暂时休整,不禁都感到愕然。

“湟州虽然已下,但是,形势尚未完全稳定,那些新近来投附的部族首领,全都是首鼠两端的人,未必是持着真心。而青唐王子谿赊罗撒仍有大军数万,决不肯因为失了湟州而束手就擒。我军此次虽然大捷,但其实损伤不小,若是再贪功冒进,谁能担保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捷?仅仅是那无穷后患,就不是我们区区边将能够承受得起的。”

见童贯和高永年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王厚又随意瞟了一眼旁边的姚平仲,见其目不斜视聚精会神,不由暗自点头。

“眼下就快要进入秋天,西北塞外一向苦寒,就算能够一战而定青唐,兴筑城池也是着实不易。若不想让诸军暴露荒野或是耗费巨资强筑城池,则我们只能缓缓将大军撤回,这岂不是儿戏?往年兴大军得城,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弃取,正是因为盲目进兵的缘故。”

王厚越说越有兴致,最后竟有滔滔不绝的趋势。

“湟州境内有三处要害,其一是湟州南面的瓦当,如今已经筑城扼守;其二是州西的省章,这是往来青唐的咽喉之地,地势险阻,如果不能筑城坚守,那届时一旦出兵,羌人必定趁机断我归路;其三则是位于湟州北部的南宗寨,距离西夏卓罗右厢监军司不过百里,须知党项人一向和诸羌勾结,屡屡挑起边患,如果能在那边筑城,便可以早做防备。这三处城池扼守鄯、湟腰背,掌握了这三城即可控制整个湟州一带,断其首尾之患。我朝曾经在元符年间得到湟鄯,而后却因难守而丢弃,如今岂可重蹈当年覆辙?”

听到这里,童贯偷眼看了看姚平仲的神情,心中不禁微动,连忙笑着接口道:“王帅所言有理,只要这三城筑好了,则整个湟州便可牢牢握在我朝手中,如此那些降者便难生异心,进而可为我军所用。兼且又可握有地利,让朝廷威名散播出去,远近得知之后,前来依附者必定更多,这样就可以分化瓦解羌人。待到明年开春再度用兵,必定能够一战而下。”

此时此刻,高永年就算再迟钝也注意到了姚平仲在座的不平常,这是关系到军略的大事,别说姚平仲还没有得到正式委任,就算得到了委任,一介普通军官也根本没有资格位列其间,莫非,他和朝中某个大佬有关?想到这一点,他不由打了个寒噤,言语愈发小心了起来。

第二十八章 高严对酌谋靖国

虽然已经入秋,但七月的光景仍是热得酷烈。日头最毒辣的时候,大街小巷除了卖力气的苦力之外少见行人,更不用说那些穿绫着罗的富贵人了。但每日夜间,那些青楼楚馆酒楼饭庄却愈发热闹了起来,目下时节,人们的话题便只有一个——湟州大捷!

“要我说,湟州是什么地方我们也不知道,这仗打胜了也是白打,前时元符年间不是也曾经打过几场胜仗么,最后还不是把那些地方丢了!”

“咳,不毛之地打下来还得花钱,朝廷那帮子官员还真是不会算账!”

“你们懂什么,政事堂那几位相公是借着军功稳定地位呢!”

听着耳畔这些异常犀利的议论,饶是高俅如今已经历练得城府深沉,也禁不住脸色微变,更不用说身旁的严均了。两人谁也没想到,朝廷派人大肆宣扬西北大捷,在民间竟会收到这样的效果。严均当下就改变了主意,招来伙计便上了三楼,也好图一个耳根清静。

“这些小民百姓哪里知道什么国之大计,真真是夏虫不可语冰!”严均满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这才满肚子火气地抱怨道,“要是不及早立规矩,还不知道这些人会说出什么乱七八糟的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均达你不会不智到此吧?”高明无奈地摇了摇头,若有所思地俯瞰着街头的一些榜文。“他们在天底下最富庶的京城,看惯了盛世繁华达官显贵,哪里知道西北百姓的辛苦,哪里知道朝不保夕的日子是什么模样?他们知道的是朝廷想要他们知道的,其他的毫不知情,你还能指望他们说出什么好话?所以说,寻常百姓一定会认为不想打仗的是好皇帝和好官,全然不知万一亡国,他们又岂能有如今的好日子?”

听到亡国两个字,严均不觉眼皮子一跳,左右环顾了一番,见没有外人方才松了一口气。“伯章你还说我说话不看场合,你也太大胆了,这种地方岂可胡言乱语?”

高俅自知失言,微微一笑便转过了话头:“王厚的奏疏你在枢密院应该已经看过了,你怎么看?”

“他说的不无道理,不过,未免不合那些急于立功的大佬们的心意。”严均轻蔑地撇了撇嘴,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蔡元度还暗地里抱怨过,说王厚因为一次湟州大捷而有些骄横,仿佛西北没了他就不能成功,对这道不合时宜的奏疏很有些看法。照我看来,这些人哪里是想着开疆拓土,分明是和底下那帮子民众议论的一样,想要借这个机会巩固地位才是真的。怕只怕圣上也同样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思,那就麻烦了。”

“应该不至于。日前我单独请见的时候,圣上还很是宽慰,说是王厚手段独到,西北军事自该交给懂得进退的人。不过,你大约不知道,王厚给我送来了一封私信也就罢了,希晏那小子也给我送来了一封密函呢。”高俅轻轻用手指叩击着桌面,莞尔一笑道,“王厚居然想通过他向我进言不可急于进兵,说了一通大道理!”

“他怎么能不怕,毕竟,已经因湟鄯一事吃过一次亏,怎么敢因为贪功而造成第二次失利?”严均闻言释然,转而又沉思了一阵,“我看过王厚的报捷文书,姚家那个少年郎此次功劳也相当不小,以他的年纪,虽然不能骤进,但一个指挥的军职恐怕是少不了的。我只担心圣上见他年少英杰,一喜之下给他太高的官阶,那恐怕会引起旁人的疑忌。京城不比西北,知道你和姚平仲关系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你需得注意一些。”

这都是为自己着想的诚恳之言,因此高俅自然领情,旋即点了点头:“我明白,只要别人不抹煞他的功劳,论功行赏也就够了,我会暗地嘱咐别人一声。对了,王厚还顺便转来了青唐王子谿赊罗撒的求和文书,并明言为了松懈敌方心志,已经回复许和,并将其文传遍整个湟州境内,蔡元度那边有异议么?”

“还不是那几句老话,说是兹事体大,应该等候朝廷决断。他也不想一想,若是真的等到朝廷讨论出了一个章程,早就过了最佳时机。虽然我朝并没有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王厚这点权力总还是有的吧?”严均越说越觉得恼火,最后竟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我倒是奇了,他虽然号称枢相,其实这些事情都没经历过,眼巴巴等着功劳落下来不好么?”

“若是一心干等,他也就不是蔡元度了。”高俅也觉得蔡卞近来表现得太过匪夷所思,忍不住冷笑一声道,“蔡元长原本将他调回来,是想要进一步左右朝政,谁知这个弟弟表面上和他一条心,暗地里却仍然有诸多心思。这也难怪,当初蔡元度一直位在其上,如今反而被乃兄拔得头筹坐上首相之位,自己却不得入政事堂而只得枢相,心中当然是有芥蒂的。”

“你说得不错,他开始还对我颇多客气,到后来就暗示别人对我的职司指手画脚。你也知道,枢密院一般就是枢相和两个枢使,诸房大多有副承旨和都承旨管理,圣上特命我签书北面房和河西房,一下子成了不是枢使胜似枢使的红人,自然上头就有人看不过去,找茬的多了,只是蔡元度自己从不出面。他这个人就是任何时候都躲在人后,以前是章惇,现在还不知道是谁。只可惜,蔡元长可不是章惇那样只知骄狂的人!”

严均摇了摇酒壶,见里头滴酒未剩,不由愕然看了高俅一眼。不知不觉间,两人已经喝掉了三角酒,几乎和别人借酒消愁差不多。

“别看了,你刚才自己就灌下去一多半,我只不过应景似的陪了你几杯。”高俅耸了耸肩,心中却有所感触。以前赵佶宠信严均的时候,严均还是北面房副承旨,官卑职小不引人注目,再加上几任枢相都是那种年过七十的老头,自然不会和一个天子信臣过不去。可蔡卞却不一样,只有四十多岁,正在年富力强时节的蔡卞,断然难以容忍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分薄了自己本就不多的威权。况且他还要借助军功和乃兄蔡京竞争,因此表现得过头一些就很正常了。想着想着,他忍不住又劝解了两句。

“你平时一副清冷自持的性子,好歹也随和一点,至少在朝臣中也交结几个人,关键时刻也能够派上用场。我知道你志不在争权夺利,但是时势如此,非你我一己之力能够改变,只能谋求自保。蔡元度那边你就暂且容忍他一下,依我看来,蔡元长不见得会一直放任了他。等到湟鄯全部克复,估计也是他们兄弟反目的时候。”

“我明白。”严均感激地点了点头,随即自叹道,“要我像你这样长袖善舞是不可能了,再说,我也不像你,除了从龙之功还有先见之明,就连家里的女人也能够独当一面,几个幕僚都是能够忠心耿耿出谋划策的。我一时骤进,根基终究有如浮萍,还是太浅了。”

“根基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积累起来的,只能等了。”对于这一点,高俅自己也没有办法。资历和年纪总归是等同的,像他和严均这样的年纪,也许能够登上高位,但要说什么任用私人就太可笑了。那些比他们年长的官员,几乎个个都有靠山,哪里是那么容易卖身投靠的?就是阮大猷,还有远在四川的赵挺之,如今最多也只算是他高俅的盟友,而且还是不甚可靠的盟友,离蔡京那无比坚实的班底还远着呢。再说了,会在富贵的时候摇着尾巴靠上来的官员,谁敢担保不会在危难的时候落井下石?

“好了,这些事情越说越烦,还是说西北的军事。”严均定了定神,移开几个盘子便蘸着茶水在桌子上描绘了起来。“王厚这一次的处置很老到,以前湟州一带之所以难守,是因为四周别无堡垒城池可以倚靠,如今只要在他说的三个地方筑起坚城,再派精兵把守,湟州虽然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至少也就难攻了许多。这一次湟州虽下,但因为强攻的缘故,四面城墙都需要修补,加上劳军、三地筑城、安抚百姓的钱,我算了一下,大约还要一百万贯。除此之外,还有明年进兵的军费,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一百万贯……”高俅沉吟片刻,想起程之邵先前的书信,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了开来,“这是军费之外的开支,虽然对国库压力不小,但是还能拿出来。至于明年的军费,我可以预先知会你,都大茶马司即将移到湟州,程之邵那边已经有准备了。”

“你是说程懿叔?”严均眼睛一亮,大为振奋,“如果他有主意那就好办了,我听说他最是理财好手,当初在三司时就很有一手。唉,他在茶马司虽然为朝廷收骏马万匹,但要是能够调回来管户部,那朝廷国库又何愁不足?”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虽然严均只是发发牢骚,高俅却不禁留了心。程之邵也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看来,得让人去注意一下他的健康状况才行。除此之外,自己该小小地用一点手段了。

第二十九章 各封赏死水微澜

湟州克复,百官入贺,君王当然也少不了对有功之臣和前线将士大加封赏。先是高俅以上书议复湟州,并荐王厚事得到褒奖,以首功进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进官三等;尚书左仆射蔡京进官二等;知枢密院事蔡卞进官二等;天章阁待制,签书枢密院北面房河西房严均进枢密直学士,职司依旧如前,进官二等;余者因而进官一级者多达十数人。

同时,对于此次西征有功的有功之臣,赵佶也随即颁诏进行了封赏。知河州,权管勾熙河兰会路经略司王厚进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童贯转内皇城使,进果州刺史,依旧为熙河兰会路勾当公事;高永年自皇城副使进四方馆使、利州刺史,为熙、秦两路兵马都统制;余者将士一并封赏。这其中,姚平仲转两官进指挥的封赏自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与此同时,随着湟州的克复,户部也忙碌了起来,大军可以在湟州附近休整筑城,但他们的钱粮军需一样要跟上。劳军要钱,犒赏要钱,日常所用的军粮肉菜同样也要钱。要不是每月发卖茶引的钱着实可观,怕是户部的一众官员就得焦头烂额了。

外廷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内廷中的两位宠妃却同是黯然神伤。贤妃郑瑕和婉仪王锦儿前时双双怀上龙胎,不久前却先后小产,这顿时惊动了整个后宫。所幸王皇后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收拾局面,否则,后宫谣言肯定会传得沸沸扬扬。饶是如此,在欣喜于西北的大捷之余,赵佶仍旧免不了感到阵阵烦躁,最后只得进封两位宠妃作为弥补。

这一夜,赵佶照旧宿在淑宁殿中。如今他的后宫已经有了数十位妃嫔,这其中郑瑕艳丽不及贵仪王锦儿,明媚不如新进的两个才人,但却胜在体察心意。因此在郑瑕小产恢复后不久,赵佶便频频驾临淑宁殿,一月之中至少有十天都留宿在这里。

和小产后始终愁眉不展的王锦儿不同,郑瑕很快从深切的悲哀之中恢复了过来。她深知不能用哀容侍奉君王,因此不得不打点了十万分精神着力逢迎,甚至还聪明地为王皇后说了不少好话。这一招果然有效,赵佶认为她善解人意,来的次数更加多了。

一番缠绵之后,拥着身边肤滑如凝脂的美人,赵佶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突然冷不丁地问道:“瑕儿,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忠臣?什么样的人是奸臣?”

“咦?”郑瑕闻言一愣,心头更是愕然,但转念一想又不便避而不答,只能低声道,“臣妾以为,能够体察圣意,造福天下苍生的便是忠臣。至于那些奸臣,戏文里不是都有么,个个都是大白脸,就和那曹操一个样!”

“哈哈哈哈!”赵佶忍俊不禁,最后不觉大笑,“朕好好地问你,你反而这样和朕开玩笑。朕知道你一向谨慎,于朝政上从不插嘴,但是,朕还是想问你,你以为朝中如今有谁是奸臣?换句话来说,那些废弃朕父皇神宗皇帝政令的元祐老臣,就真的都是奸臣么?”

事关朝廷大计,再加上又提到元祐两个字,郑瑕不由脸色煞白,再也不敢轻易作答。要知道,当初宣仁太后固然能够以母改子,向太后也可以稍稍用元祐臣子,可赵佶却万万不能够。身为子嗣者妄改父辈之法,这是莫大的罪责,这也是赵佶明知那些元祐臣子可用却不能用的一大缘由。可是,即便她都知道,又怎么能够明言?

沉默良久,她方才强颜笑道:“圣上这不是为难臣妾么?如今朝廷中的重臣都是圣上一个个亲手简拔上来的,想要竭力报圣恩尚且来不及,又怎么会是奸臣?至于那些元祐老臣,臣妾万万不敢置评。臣妾只知道,圣上有圣上的难处,他们有他们的政见,仅此而已。”

“好一个仅此而已!”赵佶翻过了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那张精致的脸蛋,许久才露出了一丝微笑,“你还是说出了实话,朕身为人子,有些事情是迫不得已的。”

次日清晨,郑瑕一觉醒来时方才发觉赵佶已经离去,不免在床上又多躺了一会。赵佶的每一句话都有其用意,倘若不是有人撺掇,又怎么会突然提起元祐老臣的事情?思来想去,她突然想到了高俅身上,脸色不由大变。谁都知道这位如今的天子信臣曾经出自苏门,难道是他想要重新行新旧并济之举?忆及此事,她连忙坐直了身子,匆匆唤来两个宫人替自己梳洗完毕,便立刻遣了一个心腹内侍去高府请伊容。

受召入宫的伊容和郑瑕相对而坐,眉头紧蹙成了一团:“复元祐故臣官职?我没有听高郎说起过啊!”

“你能确定真不是高相提出来的?”郑瑕心中大大松了一口气,但仍旧觉得有些不放心。“我昨夜听圣上的口气,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你该知道,如今朝中几乎都是新党中人,几个台谏虽然都是忠直之士,但毕竟不能说就是完全偏向于元祐的。如果说蔡相等人还能够稍稍容忍一下那些有弹劾之力的台谏,对于元祐旧臣的回归,他们绝对不会放任。”

看到昔日闺中密友如此焦虑,伊容怎会不知道事情轻重,不禁绞尽脑汁地回想了起来。良久,她还是要了摇头:“肯定不是高郎,虽说我们这些女人等闲不管外务,但是这些大事他都会预先知会我们一声,免得因为蒙在鼓里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再说,高郎和蔡相还是姻亲,这一层关系正好可以维持朝堂稳定,如今正是西北用兵的时节,他决不会希望出现变数。再说了,圣上早已下旨将一众元祐旧臣重新安置,像东坡居士便因为高郎的缘故而回京休养,高郎怎么可能如此不智?建中靖国时只用了少数几个元祐臣子,朝中便风波不断,谁都知道,新旧之间是不可能共处的。”

郑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照此看来,是有别人从中进言,可那人究竟是谁呢?”

“不管怎样,我还是要谢谢你。”伊容伸手拉住了郑瑕的手,很是诚恳地道,“不过,妹妹,我知道你这些天一直强作欢容,但是,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搁在心里,没人的时候不妨自己放松一些。锦儿最近虽然宠眷不再,但悲伤一阵之后,恢复也能快些。你如今这个样子,对于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

两人谈话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宫人内侍在场,因此郑瑕的眼圈当下就红了,整个人也不由颤抖了起来,但是却没有说话。不一会儿,她便用手帕擦去了眼角的点点水光,若无其事地笑道:“姐姐放心,左右都是如此,我明白的。”

伊容心中暗叹,又闲聊了一阵便离宫而去。比起郑瑕的顾虑来,她更担心的反而是赵佶突然问忠奸两个字的用意。要知道,如今政事堂并无擅权之举,莫不是有人在背后暗中指摘,抑或是高俅的位子已经被人窥伺了?

“停车!”

马车在大街上嘎然而止,驾车的车夫疑惑不已,连忙问道:“姑娘可是准备去别处?”

“不急着回去,先去苏学士府!”

虽然苏轼早已不是学士,但时下街头坊间众人但凡提起苏轼,必定以学士称之,所谓的苏学士府也就成了惯例的称呼。那高府车夫本就是一直跟着伊容的人,不知去过多少次苏府,闻言也不加劝阻,一甩马鞭便绕上了另一条路。

伊容一进苏府厅堂,苏过妻子许氏闻讯便匆匆迎了出来。两相厮见之后,许氏便照例引着伊容去见苏轼,口中却不免为自己的丈夫抱屈了几句。苏轼虽然已经回京,但苏过却由于父亲的缘故而久久不得任官,只是虚有一个承务郎的虚名。听到这几句话,伊容不禁陡地生出几许警觉,莫非,正是有人利用了元祐旧人的这一心理么?

“老师!”

见苏轼斜倚在榻上,伊容连忙侧身行礼,上前问了几句近况之后,不免露出了踌躇的表情。苏轼见状立刻领会了其意,挥手将家人都屏退了,只留了儿子苏过一人,这才微笑着问道:“怎么,是伯章有事要说?”

伊容沉吟片刻,便将自己刚刚听到的话照原样转述了一遍,末了才解释道:“老师,我原本不该拿这些事情来让您忧心。若是他亲自进言,便是考虑到了情势允许,自然是好事。可若是事情有旁人提出来,那就不一样了。”

“我明白。”苏轼缓缓闭上了眼睛,待再度睁开时,目光中已经闪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睿智。

“我虽赞成改革,但并不完全赞同熙丰新政,后来又因种种缘故不容于旧党中人,自然知道两党之间没有什么中路可走,所谓的兼容并蓄不过是一句空话。即便圣上有心从中转圜,建中靖国的时候也曾经试行过,结果也并不见好。其实,我已经老了,就算圣上肯用我,我也未必能够在别人的钳制下有什么作为。只不过,像叔党这样的年轻人荒废了未免可惜。元祐旧臣足有数百,若是因此缘故而让他们的子弟都不能用于朝廷,未免也太过分了。也许,这才是有人鼓动进言的真正原因。”

第三十章 忧困境同舟共济

“老师真的这么说?”

听到伊容的转述,高俅不由紧紧皱起了眉头。他对于新旧并没有多少执著,所以对熙丰元祐乃至绍圣元符年间那种酷烈的党争相当敏感。在他看来,宋朝士大夫原本还算是尚可的操守,便是在新旧之争的情势下完全败坏,原本只是政见的分歧,最后完全变成了互相攻击,只要一沾着新旧的边就斗得不可开交,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国力。

“怪不得前些日子还有人提出要列元祐党籍,并拘管所有元祐党人的家属子弟,原来竟是这么一个由来。”此时此刻,他第一次觉得一个头两个大,要是事情真的是蔡京手笔,那就算得上是其执政以来最大的一次清算了。而倘若不是,那反而更加可虑,毕竟,站在蔡京的立场,对于此事应该是乐见其成的,推波助澜的可能反而更大。沉默良久,他最终转头说道:“伊容,最近你最好少进宫,此事另有蹊跷,郑氏刚刚进封淑妃,她那边目标太大了,对你和她都不好。”

伊容脸色数变,最后点点头答应了下来,但心中却不无忐忑。她似乎看到,一场席卷朝堂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这一日夜晚,一个灰衣人影匆匆闪入了高府后门,而后在一个家人的陪同下径直来到了高俅的书房。落座之后,他方才解开了半掩其面的头巾,露出了自己的脸孔,正是曲风。他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匆匆说道:“今天午后,御史中丞钱遹上了奏疏,上头说元祐旧臣变神宗之法,是为不忠不义,应该开列元祐党籍昭告天下,并建议编管其家属,宗室子弟不得和元祐党人通婚等等。圣上与此不置可否,应该是觉得太过苛严。不过……”说到这里,他突然觉得口干舌燥,连忙拿起旁边的茶盏润了润嗓子。

听见不过两个字,高俅顿觉心中一跳,连忙问道:“不过什么?”

“尚书右丞张相公的折子也在这个时候送到了,上头竟然……竟然说元祐党人即便有罪,其子女未必有罪,朝廷既然已经开赦了大部分元祐党人,则不应该以出身限制其子弟入仕,而且政不分新旧的话是圣上曾经向天下人宣布过的,不应该……”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是张天觉说的话?他不是最最坚定的新党中人么,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醒觉过来!”

高俅霍地站了起来,脸上尽是惊愕。确实,如今虽号崇宁,但赵佶的宗旨就是政不分新旧,人只论贤德,但是,在选拔进士的时候用这一条并不代表着就能完全赦免那些元祐臣子,毕竟,那些人“毁谤”的是赵佶的父亲神宗皇帝的法度。无论是从皇位的正统性和子继父业的角度来看,赵佶都不能在即位只有三四年的时候恢复这些人的名誉和地位。最最重要的是,那个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的张商英,会突然倒回去帮元祐故臣?

如今的尚书右丞张商英不仅仅是新政的坚决拥护者,当初他曾经因元祐时那些掌握大权的官员不用自己,而在哲宗亲政之后极力攻击,甚至伙同内侍试图追废宣仁太后。除此之外,此人还在章惇等人上台后说什么“愿陛下无忘元祐时,章惇无忘汝州时,安焘无忘许昌时,李清臣、曾布无忘河阳时”,以这些人在元祐时的恶劣处境来激起他们的怨恨。从这些方面看来,张商英与元祐旧党之间有着难以磨灭的仇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上这样的奏折。

“高相说得没错,圣上看了之后勃然大怒,随后便命人去查档。几次复核下来,结果发现笔迹虽然极其相似,但奏折似乎并非张相公所写。为此,圣上甚至召见了张相公,张相公在看完奏折后当即顿首明志,说自己绝对不可能写这样的奏折。如今,圣上已经下旨命皇城司暗查,我也是晚间方才偷空跑出来给高相你报信。此事非同小可,圣上必定会召集政事堂中人合议,另外,张相公已经在圣上面前因此事请辞了。”

“这一次真的多亏你了。”高俅向曲风点了点头,心中着实感激,“既然知道事情原委,我便能够预先考虑对策,至少容易应付过去。”

同一时间,蔡府之内也发生了同样的一幕,只不过前来通风报信的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年长内侍,送上了一封密函便匆匆走了。

“这真是我大宋朝开国以来最大的笑话!”

蔡京趁夜叫来了叶梦得,把密函扔给他便冷笑了一声道:“除非他张商英疯了,否则绝对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栽赃陷害也得看人,那个下黑手的人还真是目光短浅,莫非他真以为圣上是那么容易激怒的么?”

“恩相真的以为这封奏疏的目的只在于激怒圣上?”

叶梦得一目十行地看完了整封密函,只沉吟片刻便张口问道:“圣上虽号崇宁,却只是不用元祐旧臣,其他的并不照搬熙丰新政。钱遹虽然因为弹劾曾布、赵挺之,并请立崇恩宫太后而晋升御史中丞,但在此事上却大大愚蠢。圣上不立元祐党籍,除了昭示自己的立场之外,也是担心臣子利用这个构陷同僚,任意指斥别人为元祐旧党。他偏偏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敢说后头无人指使?而张商英的奏疏偏偏在这个时候送上,其中会没有玄机?恩相,并非学生妄自揣测,恐怕,是有人从先前的邹浩一案中看到了甜头,想要故技重施!”

“哼!”蔡京早就猜到了这一点,现在被叶梦得一语道破,他更觉心头火起。“这种事情又岂能一而再再而三?邹浩的事情不仅仅关乎于手段,而且还涉及到了时机,如今哪一样都不具备!大约是有人看着我这些时日和张商英不对眼,所以趁机计划了这么一出,好,真是好极了,我倒想看看,他们该怎么收场!少蕴,你说说看,这件事是谁的手笔?”

“钱遹至少算一个。”叶梦得毫不避讳地道出了一个名字,随后又踌躇了起来,良久才低声道,“倘若我没猜错的话,元度枢相很可能也有份。除此之外……”

“你不用犹豫了,那一位恐怕也跑不了!”蔡京冷哼一声,终于回身在椅子上坐下。“今天才在福宁殿发生的事情,怎么会这么快就被那边的人知道了,还能够不失时机地把信送到了这里?这分明都是算计好的,显然是想要我作壁上观,好嘛,我就作壁上观一回,我倒想看看,他们能够顺利达成目标否?”

“恩相万不可说如此气话!”叶梦得被蔡京的话吓了一跳,连忙劝阻道,“如今西北湟州初定,不可不防羌人及党项人反扑,恩相若是坐视,此事怕会闹得愈演愈烈。元祐旧党的事,恩相一旦能够握牢权柄,任何时候都可以放手对付,何必急于一时?”

“你说的没错,我不过是在说气话。”蔡京深深吸了一口气,心情逐渐平复了下来。“这种时候,高伯章一定也已经得到了消息,说不定也正在头痛。怎么样,少蕴有没有兴趣和我造访一次高府?”

叶梦得闻言一惊,随即起身一揖道:“学生遵命。”

闻听蔡京轻车简从前来拜访,高俅着实觉得诧异,不过,当对方开门见山道出来意时,他便立刻释然了。蔡京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的人,独揽大权的时候也许会胡作非为,但是,当面对尚属英明的天子时,他的选择从来都是明智果断的。至今看来,蔡京采取的冒险措施只有邹浩那一次,而后来发展到那个地步却得“感谢”其子蔡攸。

“这位就是诗文一绝的叶少蕴?”打量着面前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高俅颇有一种感慨。这又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名人,先是跟着蔡京混得风生水起,而后却又在南渡之后跟着赵构一路做到了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和福建安抚使,一点都没有受到蔡京坏事的影响。什么叫做善于固己谋人的人,这便是最好的例子。

“拜见高相!”叶梦得长身一揖,随即谦逊道,“学生只是粗通诗词小道,哪里当得起一绝两个字。”

高俅含笑点了点头,三人分宾主坐下之后,他方才接着蔡京刚才的话茬道:“不瞒元长公,我也是刚刚才得了消息,还在那里嘀咕呢,谁料你这么快就登门了。”

“谁让你我就是劳碌命呢?”蔡京莞尔一笑,这才正色道,“这件事明日圣上必定问起,你我既然身为宰辅,当然得好好计议一番,省得被旁人钻了空子。伯章,虽然你师出苏门,但这件事非同小可,你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对于列元祐党籍的事,我先前在圣驾面前便已经驳了。这和我曾经受学于何人名下无关,而是在于天下百姓的风评。在小民百姓眼中,元祐个个都是忠臣,无论如何勒碑刻石,他们也不会改变这一看法。元长公是智者,应该明白其中道理。”高俅的底线就在于绝不能让朝中出现当初熙宁吕惠卿和元祐司马光全然排斥异己的那种情势,所以于此事上异常坚决。“另外,究竟是谁利用了张天觉,这一点断然不可轻视。至于元祐旧臣子弟,即便不能重新给他们荫补及授官,也绝对不能像钱遹说的那样处置。事关民心,不可不慎。”

“好,伯章既然有如此决心,我愿附骥尾!此事一切以你为主就是!”

听到蔡京附和,叶梦得完全愣住了。天哪,这不是向朝中百官表明首相次相俨然一心么?

第三十一章 清朝堂雷霆霹雳

“听说有人上书,想让圣上把当初司马相公那批人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还说他们都是奸臣!”

“胡说八道,要是司马相公他们是奸臣,恐怕朝堂上就找不出一个好官了。”

“现在税那么重,再这么下去都没法活了!”

“切,天下乌鸦一般黑,司马相公他们要确实是好官,怎么不见他们废了免役钱?元祐的时候看似那些新法的条条框框都废了,唯有免役钱照收不误,还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人都死了,有什么好说的!往死人身上泼脏水,也只有那些龌龊官员做得出来!”

议论归议论,当发现一群护卫簇拥着一辆马车经过时,众人还都是闭上了嘴,目光中既有殷羡和敬畏,也不免夹杂着些许不屑。他们当然知道马车的主人是谁,那个俨然是当朝宰辅的年轻男子,也曾经是和他们一模一样的市井中人。

“咳,别说那么多废话了!听说蔡相公和高相公在朝堂上把那个上书的家伙骂得狗血淋头,事情不会那么严重,大家看着好了!”说话的是一个一身短打扮的中年汉子,他一边抠耳朵一边没好气地道,“反正我们小民百姓只要能过活,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

这句话一出,周围众人便渐渐散了,只是不少人仍旧在摇头叹息。大宋虽号称只收两税,但在此之外还有名目众多的苛捐杂税,甚至连打仗都往往要在边地摊派各种名目的钱款,对民众来说负担极重。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一日不做工,一日就可能饿肚子,因此闲话归闲话,谁也不敢误了正经营生。

准备上朝的高俅在车厢中闭目养神,心中转过了千万个念头。若是按照当年旧制,御史中丞一旦弹劾宰相,则宰相必定去职,由御史中丞进位宰相,那么蔡京绝对不会这么快舍弃钱遹这么一个好不容易扶持上来的人。只是如今钱遹显然投靠了另一边,那么,蔡京便只能快刀斩乱麻了。就在昨日的朝会上,赵佶颁布了张商英以保和殿学士出知真定府的诏令,而自以为得计的钱遹公然出来叫嚣,结果当场被自己和蔡京言语挤兑了一番,再也不复那种嚣张的气焰。

入了禁中,高俅一路便遇到了不少打招呼的人,自然是一一含笑应了。正当他预备走进文德殿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了一声叫唤。

“高相!”

看清了来人之后,高俅方觉心中一动,连忙点头回礼道:“陈谏议!”

陈次升微微拱了拱手,然后便示意高俅到一边说话。“高相,我只是想通知你一声,今日我们几个台谏准备弹劾钱遹。”

终于开始翻旧帐了!高俅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但说实话,这个时候,他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来劝阻陈次升的做法。更何况,连蔡京和他自己都想要让这个不知轻重的御史中丞走路。他沉吟片刻便问起这一次参与的官员,听到有宗泽等好几个御史台的御史之后,更是觉得荒谬。要不是钱遹趋炎附势的嘴脸太过明显,堂堂台长又岂会遭到属下御史弹劾?

“陈谏议,你们这么做,是否会不合规例?”

“横竖眼下早已破了诸多规矩,弹劾一个钱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陈次升的脸上露出了激愤的表情,突然冷笑了一声,“当初邹浩大人的事情便有钱遹在背后捣鬼,这一次他又公然违背圣上心意上那样的奏折,分明是居心叵测。若是不能让他丢官去职,我们这些台谏又哪里能对得起那些被迫去职的同僚?”

高俅闻言无奈地一摊手道:“既然如此,陈谏议就放手去做吧!”

陈次升本以为高俅会像以往那样劝阻两句,见对方一反常态,不由感到大愕,随即才恍然大悟:“高相的意思是说……”

“昨日的朝会上发生了什么,陈谏议应该很清楚才是。”

“原来如此。”陈次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看来,这一次我无须有所避忌了!”

看着陈次升独自入殿的背影,高俅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屡屡劝阻陈次升的做法,虽然为朝廷留下了一个诤臣,却未必符合陈次升自己的心意。身为言官而能够畅所欲言地上书言事,这大概才是陈次升最想做的。只不过,大宋的台谏制度虽完善,发展到后来却已经畸形了,从唐代的规衡内廷到大宋的完全针对外官,台谏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宰辅攻击政敌的武器,再这样下去,恐怕就失去了太祖设台谏的本意了。正在他胡思乱想时,肩膀突然被人轻轻拍了一下。

“伯章,时辰快到了,怎么还不进去?”

“原来是元长公。”高俅回头见是蔡京,便语带双关地笑道,“该来的总要来的,元长公你说是不是?”

狂风骤雨来的是那么突然,朝会之上,当陈次升、陈瓘、席旦、宗泽等十名台谏联名弹劾御史中丞钱遹时,所有的官员都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先前由于拿不出证据,哑巴吃黄连的张商英认承了那份奏折落得出知真定府,大多数人都以为赵佶即将认可钱遹的上书,谁都没想到,其后蔡高两人居然会对钱遹表现出了深重的敌意。这也就罢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次居然是十位台谏官一起弹劾钱遹!此时此刻,不少人便偷眼打量起最前面的两个宰辅,见他们面色自若,更多的人便开始揣测背后的玄机。

以一对十是怎样的局面,钱遹此时算是完完全全体会到了。虽然晋升御史中丞,但一直以来,他都没办法影响宗泽等几个御史,和担任谏官的那批人更是水火不容,所以理事本就不太顺利。之所以会上那样一道奏疏,一来是受人撺掇,二来他自忖摸准了蔡京的心意,想要借机再立一功,谁想到竟会遭到如今的结局。他越辩越觉得理屈词穷,根本无法应付陈次升等人的诘问,最后索性撩袍跪倒连连顿首。

“圣上,臣之所以上书完全是一片忠心。想圣上承大位于先帝,正该承继神宗哲宗法度,岂可容元祐时那些毁谤新政的奸臣?倘若不能让天下子民知道圣上的心意,难保还会有更多的人指斥政令,此风不可再长!臣既然为御史中丞,便当谏人所不能谏,陈次升等人结党营私,所言绝对不可信!”

虽然钱遹说得异常动人,但是,当御座上的君王拂袖而去时,文德殿中的群臣便都明白了一点,钱遹的御史中丞怕是已经做到头了。深悉内情的人不免都疑惑于蔡京的撒手不管,联想前一日蔡京的态度,再看看高蔡两人的谈笑风生,一众官员不由感到了深刻的战栗。以蔡京的智谋才干加上高俅的宠眷信任,这一对组合的强强联手,对于觊觎着政事堂空位的人来说,绝对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果然,刚刚在都堂坐下没多久的高俅便接到了赵佶的传召,匆匆又赶到了福宁殿。对于为什么没叫上蔡京,他自然是心知肚明。堂堂一国之君,自然不可能在当朝首相面前发泄情绪,自己之所以被叫过来,恐怕也不是作为宰辅,而是作为当年的藩邸旧人。

“全都出去!”

厉声吩咐了一句之后,赵佶方才疲惫地倒在了御座上,等到大殿中再无旁人,他方才长长叹息了一声。“伯章,当初钦圣太后权同处分军国大事的时候,曾经对朕说过,朕的父皇神宗皇帝虽然锐意改革,却对不少旧党中人欣赏有加,只是迫于形势也无法任用。朕当时还觉得父皇顾虑太多,如今自己坐上了皇位,方才发现确实不能事事遂心。朕下令将元祐故臣迁出岭南,安置于佳地,仅仅如此便有人不能容忍,甚至连其人子弟都不肯放过。你说说,他们究竟在怕什么?”

“圣上,他们自然是怕他们的子弟有朝一日能够入朝得君王任用,到时候沧海桑田,说不定元祐故臣的遭遇便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仅此而已。”高俅知道赵佶的心结在于何处,也明白自己的心结在何处,思量片刻便毅然建议道,“政不分新旧,人只问贤德,这既然是圣上即位以来的宗旨,那么,就应该一步步坚定推行。似钱遹不过是趋炎附势的投机小人,处置一个便能令天下看到圣上的决心,便可平息百姓的议论。眼下朝廷的重心虽然放在西北军事上,但内中政事关系重大,圣上若要改革军制,便不可对此掉以轻心。”

赵佶却一直沉默不语,过了许久,他方才斟酌着语句说道:“伯章,张天觉的事朕已经命人去查了。有内侍回报,此事有涉崇恩宫。”

高俅心中一凛,立刻想到了蔡京先前隐晦指出的疑点。崇恩宫太后刘珂干涉政事的端倪已经越来越明显,可是,赵佶无疑也在投鼠忌器。一来刘珂在其即位时颇有帮助,二来那是皇嫂,名正言顺的太后,不可能轻易触动。想到哲宗当初早亡的内幕,再想想那个老是指手画脚的女人,他逐渐在心中掂量起了整件事。看来,要是自己真的什么都不做,光是干等刘珂事败自尽的那一天,也许自己早就吃了大亏。

第三十二章 为固己锋芒骤转

钱遹罢御史中丞,出知岳州!

对于八月的朝堂而言,这是一个莫大的震慑。从传得沸沸扬扬的元祐谣言到钱遹张商英的上书,再到两人的先后罢斥,前后不过一个月工夫,速度之快足以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两人当初和蔡京相交甚深,而后却因为截然相反的缘故遭到罢斥,这不得不让有心人苦心琢磨其中的文章。当然,面上装得淡然,在心中却愤恨难平的人也为数不少,枢相蔡卞就是其中一个。

这一日下朝之后,蔡卞面沉如水,他平素便向来驭下严谨,此时更是无人敢出言触怒,只有两个晓事的飞一般往内院报夫人王氏。待到蔡卞将自己关入书房,斥退了一干仆役之后,不防王氏却突然推门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