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见玲珑跟在自己身后,目中闪过一丝恼怒之意。她忍了又忍,到底没忍住,冷冷说道:“玲珑姑娘不在皇后娘娘身边伺候,跟在我身后做什么。”
玲珑貌似恭敬地应了回去:“奴婢奉娘娘之命,一路随行保护公主。以免宫中有小人冲撞冒犯公主。”
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憋了一肚子闷气,却无处可泄。
顾莞宁正大光明地派人来监视她,她又能如何?撕破脸?她既无底气也没那个本事。想安稳地活下去,只能忍气吞声窝囊憋屈。
除此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高阳公主阴着脸到了景阳宫。
…
景阳宫本就位置偏远,这几年来除了几个宫女内侍外,几乎无人踏足。也因此显得格外荒凉冷清。
高阳公主满肚子的闷气,在见到王皇后的那一刻,化成了无尽的心酸苦楚,眼眶一热,几乎当场便要失声痛哭。
王皇后已年近六旬,满头白发苍苍,深深的皱纹遍布额头和脸孔,目光浑浊呆滞。眼珠半晌动也不动,茫然无焦距。
站在一旁的宫女,低声说道:“太皇静太妃自去年起,视力便越来越弱。如今已经看不清东西了。”
高阳公主先疑心是顾莞宁在暗中所害,转念又一想,深宫之中,想让王皇后悄无声息地死去,法子数不胜数。顾莞宁不动手则已,要动手大可直接要了王皇后的性命,何必大费周折。
人老了,目盲耳聋都是常有之事。
高阳公主上前,低声喊祖母。
皇祖母的称呼,是不能再出口了。
王皇后耳力远不如从前,一开始并未听到。待高阳公主扬高音量,才有了些反应,却未说话。
自元佑帝死后,王皇后再未张口说过话。
高阳公主已经习惯了王皇后的沉默,轻声张口道:“祖母,我来看你了。王家上下都很好,我和王璋如今也不再吵闹了,祖母不用担心…”
高阳公主一个人自说自话,王皇后似听见,又似只字未闻。
王皇后被禁锢在这座寝宫里。前来“伺候”她的宫人,也被下过严格的命令,在她面前不敢随意说话。也因此,王皇后人在宫中,却根本不知宫中发生了什么事。
高阳公主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尽量将这一年来发生的大事都说了出来。
当听到萧诩病症有了起色时,王皇后脸皮微微抖动了一下。听到安平王丹阳公主暴病身亡,王皇后嘴角边飞快地掠过一丝冷笑。
一盏茶时间很快过去了。
站在一旁的玲珑恭敬地张口道:“公主请回吧!莫要打扰了太皇静太妃养病。”
高阳公主忍住瞪过去的冲动,淡淡嗯了一声,轻声道:“祖母,我走了。以后有空我再来看你。”
这一别,又是一年。
王皇后像未听见一般。
直到高阳公主走了之后,王皇后的眼角才滑落一滴泪水。
…
椒房殿里。
诰命女眷们一一告退离宫。
定北侯府众人随太夫人一起留下,顾莞宁也终于有了闲暇和娘家人叙闲话。
“大伯母,你的气色远胜往日。”顾莞宁笑着说道。
吴氏没了往日掐尖要强的劲头,尖酸小气也不见了踪影,看着倒是顺眼了许多:“人活在当下,总得向前看。”
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吴氏已经走出了丧夫的阴影。
顾莞宁微微一笑,看向崔珺瑶:“大嫂,大哥可曾给你写信?”
崔珺瑶抿唇轻笑:“每月两封信。前几日我还接了他的来信。”
夫妻相隔千里,心意却相通相连。顾谨行从不隐瞒自己在边关的情形,巨事无细地都写进了家书里。
从一开始的慌乱无措,到后来亲眼目睹身边人惨死的痛苦,再到如今的沉稳冷静。顾谨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主将。
这些变化,崔珺瑶自能从字里行间里窥出来。思念依旧,又添了难以言喻的自豪。
她的丈夫在领兵打仗,在保家卫国。他们夫妻的分别,是为了大秦的平安,为了天底下更多的夫妻相聚相守。
她无需为离别感伤难过。
有这样的夫婿,她应该骄傲。
顾莞宁冲崔珺瑶笑了一笑:“大嫂坚强振作起来,我看在眼中,也觉得欣慰。可惜胜哥儿还小,今日未能进宫。”
胜哥儿,是顾谨行和崔珺瑶的次子乳名。
这个名字,是顾谨行亲自为次子取的,意寓边关大胜。
崔珺瑶笑道:“胜哥儿和四皇子年龄相差无几,过几年,我少不得要厚着脸将胜哥儿送进宫来,和四皇子多亲近一二。”
顾莞宁欣然点头,又看向方氏。
方氏面有喜色,心情极佳。
顾莞宁笑着打趣:“三婶今日心情这般好,莫非是弟妹有了好消息?”
一猜一个准!
方氏笑道:“娘娘猜的是,云秀已有了两个多月身孕,今日便没让她进宫来。”
其实,还有一桩更好的消息。只是,当着众人的面不便细说。
顾莞宁目光一扫,心中隐约猜出了几分。
果然,方氏临走之前,悄悄将一封信塞到了琳琅手中。琳琅不动声色地将信塞进衣袖的暗袋中。
…
到了傍晚,椒房殿里才彻底清静下来。
琳琅将信呈上,无需吩咐,又退了出去。
顾莞宁独自在寝室里,拆了方氏留下的信。
这封信,是顾莞琪写来的。
两年多前,顾莞琪执意远航出海。这两年多来,顾海方氏夫妻两人时时挂念,顾莞宁心中也时常惦记。
好在顾莞琪总算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方氏一直高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这几日心情极好。幸好有方云秀有孕之事,倒也无人生疑。
这封信里共有五张信纸,写的密密麻麻,飞扬的字迹映入眼帘的那一刻,顾莞宁的嘴角已情难自禁地扬了起来。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平安
有安平王和丹阳公主私下见面酿就大祸的先例在前,顾莞宁比往日更谨慎严密几分。
往日高阳公主和王皇后相见,最多让几个宫女在旁边守着。
此次,却是玲珑亲自“相陪”。
高阳公主见玲珑跟在自己身后,目中闪过一丝恼怒之意。她忍了又忍,到底没忍住,冷冷说道:“玲珑姑娘不在皇后娘娘身边伺候,跟在我身后做什么。”
玲珑貌似恭敬地应了回去:“奴婢奉娘娘之命,一路随行保护公主。以免宫中有小人冲撞冒犯公主。”
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憋了一肚子闷气,却无处可泄。
顾莞宁正大光明地派人来监视她,她又能如何?撕破脸?她既无底气也没那个本事。想安稳地活下去,只能忍气吞声窝囊憋屈。
除此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高阳公主阴着脸到了景阳宫。
…
景阳宫本就位置偏远,这几年来除了几个宫女内侍外,几乎无人踏足。也因此显得格外荒凉冷清。
高阳公主满肚子的闷气,在见到王皇后的那一刻,化成了无尽的心酸苦楚,眼眶一热,几乎当场便要失声痛哭。
王皇后已年近六旬,满头白发苍苍,深深的皱纹遍布额头和脸孔,目光浑浊呆滞。眼珠半晌动也不动,茫然无焦距。
站在一旁的宫女,低声说道:“太皇静太妃自去年起,视力便越来越弱。如今已经看不清东西了。”
高阳公主先疑心是顾莞宁在暗中所害,转念又一想,深宫之中,想让王皇后悄无声息地死去,法子数不胜数。顾莞宁不动手则已,要动手大可直接要了王皇后的性命,何必大费周折。
人老了,目盲耳聋都是常有之事。
高阳公主上前,低声喊祖母。
皇祖母的称呼,是不能再出口了。
王皇后耳力远不如从前,一开始并未听到。待高阳公主扬高音量,才有了些反应,却未说话。
自元佑帝死后,王皇后再未张口说过话。
高阳公主已经习惯了王皇后的沉默,轻声张口道:“祖母,我来看你了。王家上下都很好,我和王璋如今也不再吵闹了,祖母不用担心…”
高阳公主一个人自说自话,王皇后似听见,又似只字未闻。
王皇后被禁锢在这座寝宫里。前来“伺候”她的宫人,也被下过严格的命令,在她面前不敢随意说话。也因此,王皇后人在宫中,却根本不知宫中发生了什么事。
高阳公主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尽量将这一年来发生的大事都说了出来。
当听到萧诩病症有了起色时,王皇后脸皮微微抖动了一下。听到安平王丹阳公主暴病身亡,王皇后嘴角边飞快地掠过一丝冷笑。
一盏茶时间很快过去了。
站在一旁的玲珑恭敬地张口道:“公主请回吧!莫要打扰了太皇静太妃养病。”
高阳公主忍住瞪过去的冲动,淡淡嗯了一声,轻声道:“祖母,我走了。以后有空我再来看你。”
这一别,又是一年。
王皇后像未听见一般。
直到高阳公主走了之后,王皇后的眼角才滑落一滴泪水。
…
椒房殿里。
诰命女眷们一一告退离宫。
定北侯府众人随太夫人一起留下,顾莞宁也终于有了闲暇和娘家人叙闲话。
“大伯母,你的气色远胜往日。”顾莞宁笑着说道。
吴氏没了往日掐尖要强的劲头,尖酸小气也不见了踪影,看着倒是顺眼了许多:“人活在当下,总得向前看。”
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吴氏已经走出了丧夫的阴影。
顾莞宁微微一笑,看向崔珺瑶:“大嫂,大哥可曾给你写信?”
崔珺瑶抿唇轻笑:“每月两封信。前几日我还接了他的来信。”
夫妻相隔千里,心意却相通相连。顾谨行从不隐瞒自己在边关的情形,巨事无细地都写进了家书里。
从一开始的慌乱无措,到后来亲眼目睹身边人惨死的痛苦,再到如今的沉稳冷静。顾谨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主将。
这些变化,崔珺瑶自能从字里行间里窥出来。思念依旧,又添了难以言喻的自豪。
她的丈夫在领兵打仗,在保家卫国。他们夫妻的分别,是为了大秦的平安,为了天底下更多的夫妻相聚相守。
她无需为离别感伤难过。
有这样的夫婿,她应该骄傲。
顾莞宁冲崔珺瑶笑了一笑:“大嫂坚强振作起来,我看在眼中,也觉得欣慰。可惜胜哥儿还小,今日未能进宫。”
胜哥儿,是顾谨行和崔珺瑶的次子乳名。
这个名字,是顾谨行亲自为次子取的,意寓边关大胜。
崔珺瑶笑道:“胜哥儿和四皇子年龄相差无几,过几年,我少不得要厚着脸将胜哥儿送进宫来,和四皇子多亲近一二。”
顾莞宁欣然点头,又看向方氏。
方氏面有喜色,心情极佳。
顾莞宁笑着打趣:“三婶今日心情这般好,莫非是弟妹有了好消息?”
一猜一个准!
方氏笑道:“娘娘猜的是,云秀已有了两个多月身孕,今日便没让她进宫来。”
其实,还有一桩更好的消息。只是,当着众人的面不便细说。
顾莞宁目光一扫,心中隐约猜出了几分。
果然,方氏临走之前,悄悄将一封信塞到了琳琅手中。琳琅不动声色地将信塞进衣袖的暗袋中。
…
到了傍晚,椒房殿里才彻底清静下来。
琳琅将信呈上,无需吩咐,又退了出去。
顾莞宁独自在寝室里,拆了方氏留下的信。
这封信,是顾莞琪写来的。
两年多前,顾莞琪执意远航出海。这两年多来,顾海方氏夫妻两人时时挂念,顾莞宁心中也时常惦记。
好在顾莞琪总算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方氏一直高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这几日心情极好。幸好有方云秀有孕之事,倒也无人生疑。
这封信里共有五张信纸,写的密密麻麻,飞扬的字迹映入眼帘的那一刻,顾莞宁的嘴角已情难自禁地扬了起来。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离世
景佑五年,六月盛夏。
景秀宫传来丧信,病重躺在床榻上数年的孙贤妃逝世。
活过五十岁已算高寿。
孙贤妃病倒数年,能挨到今时今日,已是幸事。
闵太后和顾莞宁婆媳两人,听闻丧信后,一起赶至景秀宫里。
比起冷清荒芜的景阳宫,景秀宫的清冷孤寂也是不遑多让。平日里,除了几个伺候的宫人内侍之外,几乎再无人踏足这里。
顾莞宁这几年也未来过,此时踏进景秀宫,也有恍如隔世之感。
那个面目温和实则心思毒辣的孙贤妃,已经彻底成了昨日的记忆。
躺在床榻上的老妇,满面皱纹如树皮,头发全白,身体已经僵直冰冷,脸孔泛黑,气息全无。
闵太后只看一眼,便觉得心中渗得慌,慌忙将目光移开。
顾莞宁倒是镇定如常,目光一扫,淡淡问道:“太皇贤太妃是什么时候离世的?”
景秀宫里的宫女已经跪倒一片,领头的女官战战兢兢地答道:“奴婢们轮班值夜,昨日正逢奴婢值夜,只是奴婢并未听到任何异样的动静。今日早晨起来推门,才发现太皇贤太妃已没了气息。这才立刻去慈宁宫和椒房殿送信。”
说完,女官便心惊胆寒地等着被训斥责罚。
孙贤妃是寿终离世,怪不得别人。可她这个值夜的未及时察觉,到底也是失责。
素以严厉闻名的顾皇后,倒是出乎意料地温和:“这非你之错,不必紧张。你们现在替太皇贤太妃梳妆换衣,来人,送丧信至福宁殿。”
按着宫中规制,孙贤妃自要葬在皇陵里。
人死如灯灭,所有的恩怨情仇,也都随着孙贤妃之死随风而逝。
萧诩听闻丧信后,沉默许久,让人准备轿辇,抬着自己来了景秀宫,见了孙贤妃最后一面。
看到面容枯槁冰冷僵硬的孙贤妃时,萧诩心中也有许多唏嘘。最终,化为一声悄然长叹:“好生将她安葬吧!”
顾莞宁点点头。
这么多年,孙贤妃被困在景秀宫里,整日躺在床榻上,动弹不得,也算吃足了苦头。如今合了眼,她自不会在丧礼上刻薄。
…
孙贤妃停灵七日才下葬。宫中所有太妃都前来为孙贤妃守灵。
闵太后和顾莞宁也一起守灵七日。
孙贤妃娘家只剩下侄儿孙武一家三口。这七日,孙武领着佳阳县主和女儿孙柔一直待在灵堂里。
孙武常年病恹恹的,这些年来精心调理,倒是远胜从前。一身素服的佳阳县主还是放心不下,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
跪在佳阳县主身边的孙柔,天生淘气,根本耐不住性子。跪了一两个时辰,便小声嚷着腿痛。
佳阳县主心疼爱女,默许孙柔去偏殿休息。
孙柔松了口气,起身之际,装模作样地揉膝盖,一瘸一拐地退了出去。
佳阳县主嘴角微微上扬,很快又按捺下去,做出悲痛的神情来。
自嫁给孙武之后,她便知道孙贤妃不喜欢她这个破了相的侄媳。这些年,她颇为识趣,极少进宫。
后来,孙贤妃患了“重病”,只能直挺挺地躺在床榻上。孙武心疼自己的姑母,每隔一两个月,总要进宫探望一回。佳阳县主也很少跟着来。
没什么感情的人,死了也没什么可伤心的。进宫守灵,都是做给他人看的。
事实上,跪在灵堂里的人,又有几个是真心为孙贤妃伤心的?真正伤心的人,也只有孙武了吧!
…
宫中操办丧事,上书房也停了课业。
孙柔“一瘸一拐”地进了偏殿。
同样在偏殿里休息的,还有阿娇姐弟三个。
阿娇看着孙柔走路不便的样子,目中迅疾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口中却道:“柔妹妹是不是腿痛?正好我们姐弟三个也跪得乏了,你也一起来休息。”
孙柔是阿娇伴读,每日在一起读书,颇为熟络亲近,立刻点头应了。待坐下之后,悄然松了口气。
装腿痛也不是易事。
阿奕目中同样闪过会心的笑容,面上却绷得颇紧。
阿淳到底小了几岁,颇为天真地问道:“柔姐姐,你的腿不是好好地么?”
孙柔狡黠地反问:“你的腿痛不痛?为什么没在灵堂里守灵,反而跑到这儿来了?”
阿淳露出一个恍然的表情,然后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
明白了!
孙柔姐姐和他一样,都不想跪着守灵,所以找个理由就偷溜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