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撤离对他的幻想、期待和憧憬,同时撤离她对彼此人性的质疑和拷问。
一颗心,每天像被一只手紧紧地揪着。
疼痛,虚弱,不能自主。一种从内到外的抽离和剥取。无力感。发不出声音,也不再思考。身体,心,被压缩成单薄一片,只余下存活本能。独自度过一个月。默默无言,日以继夜对着电脑工作,吃很少的食物。困倦到极点,衣服未脱,灌下半瓶酒,躺倒床上入睡。无人对话,无人消解,无人分担,无人介意。这不过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而她,除了以工作、酗酒、麻醉、忍受煎熬度日,已找不出其他任何方式可以失去清醒,对抗时间。
如果没有足够被磨炼过的心理上的坚毅,恐怕早已无法支撑。她是对苦难可以做到麻木不仁的人,她一贯如此。
即便如此,呵,也只有被真正伤害过,或者伤害过自己的人,才会明了这种克制和沉默,是一种怎样的负荷。整夜无法入睡,旧日记忆摧毁心脏,理性即使再清醒、自知、分明,感性在某些瞬间如洪水猛兽绝不相饶。无望,对背叛和放弃的怨恨,对爱的渴慕,留恋,惋惜,悲伤,失落,激愤,勉强,无奈…泪流满面,失眠深夜几近觉得无力存活于世。
所有混沌而剧烈的情绪像大海潮水起伏、交叠、变幻。有时她能够旁观这些潮起潮落,有时被翻滚其中无法自拔。爱的熄灭令人毛骨悚然浑身碎裂,就这样被沉默凌迟。在意识到有求死之心时,她把厨房里所有刀具锁进抽屉。
清晨醒来,看到自己依旧存在,镜中女子消沉苍白,但始终神情镇定。日复一日,丝绒布一旦撕裂,严酷生硬的现实便成为架起脆弱肉身的庞大机器,冰冷,创痛,无可回避。以绝不饶恕的力度和重量,在崭新开始的每一天,重复碾压和揉搓这虚弱仅存自保的生命。
一个晚上,她独自在酒吧喝酒。喝至心跳惊惶,手心发颤,感觉神经麻痹。凌晨3点打车回家,无法分辨街道位置,只是瘫倒在后座上,任玻璃窗外吹来凉风,眼睛里泪水没有知觉源源不断滑落。司机发现她一直说不清楚位置,车子来回兜转几圈,只能下车问询路人,把她送到家门口。她付费下车,脚步并不踉跄。冷静拿出钥匙开门,走进房间。还有半瓶剩余的威士忌,倒在玻璃杯子里,如同喝水一般快速吞下。又倒出第二杯,快速喝掉。
倒在床上,把肉身扔进麻痹之中。
庆长,你在这个世界上,追寻的是情感和温暖吗。你可知道它们无常、脆弱、碎裂、虚空。我们不可能为情爱而活,它充满幻相。它出发于自私软弱的个体,它不是解脱。是。我都明白。但此刻,我不是29岁的周庆长,还有时间深处的自己。内心缺失和陷落的黑色团块,尽其所能隐藏在封闭角落,如今被一一掀开。我不是在跟一段关系做斗争,是在跟自我做斗争。遭遇自己,迎头痛击,这是必经的道路。
意识模糊的脑袋里出现清晰异常一段对话。同时,她被一种混沌而剧烈的力量牵扯,身不由己,只知道此刻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是什么,一定要对自己做些什么。对。要感觉到肉体的疼痛,让心致死。
没有开灯,跌跌撞撞摸到桌子边,打开平时锁住的抽屉,从刀具中抽出一柄水果刀。心里没有任何畏惧或犹豫,把刀刃搁在左手手腕上,割划,刺破,血液渗出滴淌。带着鲜血淋漓的手臂,她重新躺倒在床上。
酒精作用令人快慰,痛楚被推远而迟钝。全身如同被麻木硬壳包裹,内心有一个缺口却被无声分裂,释放出被百般压抑克制的自我。来回翻身,四肢难以自禁抽搐,身体上下弹动,颤抖无法自控。胸口迸发出失去意识的喘息和嚎叫。这样惨痛的自我爆发,在没有酒精的时候,会被理性和羞耻所克制。但此刻,躯体内所有情感,随着这振动和嚎叫释放出来,痛快淋漓,无可救药。如同坠入地狱般的煎熬,引火自焚,粉身碎骨。
呵,这需要用如此强烈的痛苦去偿还的畸恋。人身不由己,没有可能逃避,只能被索债,直到终结。她像濒临死亡的野兽,发出嘶吼和挣扎。从未有过这样大的力气去消耗和伤害自己。也许,她试图让心里那头以痛苦和黑暗喂食存活的野兽死去。周庆长需要死而复生,周庆长必须死去一次。
她给定山拨了电话。这是她此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凭靠的人。他理性淡然,缺失情感却不需要也无知觉。她神志迟钝,不知道对他说什么,但却必须要对一个人说话。
她说,定山,我对你说过的话依然正确。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我知道情爱欢愉如同清晨的露水稍纵易逝,但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得到它的存在。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哪怕一丝丝光线渗出,也是我的所求。
她说,我被长年积累的孤独打败,输给一直匮乏的对情感和温暖的需索,同时也屈服于情欲和幻相之下。这是我注定的沉沦。
她说,我因此知道,我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定山即刻赶到。床铺上的斑斑血迹和她酗酒自残的放任,使他把她带走的意愿异常坚定。她住到他的家里。他守着她,煮米粥,熬蔬菜汤。待在她身边,默默无言。她食不下咽,体重迅速减轻,日渐消瘦,只是长时间睡觉。仿佛不愿意从昏睡中归来,以此逃遁赤裸裸暴露的现实的机器。
第五十七章 庆长。宁可失去他
有时深夜,他走到她床边,轻轻问她,庆长,还是这样难吗。她没有睁开眼睛,微弱地点点头,他便走开,去看电视或打扫厨房。有时凌晨,他又过来问她,庆长,还是这样难吗。她在微微发亮的天色里依旧是点头,他再次走开。直到某天她能够开始交流。
他说,庆长,人不做违背本性的事情,如果你如此煎熬,离开他是不对的。可以去争取他,放下自尊,丢弃猜疑,找他谈一次。假设只有感情才能够让你完整,为什么不设法去得到。
她冷静下来之后变得自知,说,我与他情感模式不同。我需要纯粹坚定完整确认的感情。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肯定是一种悲剧,但我不能说服自己放弃。这是我的信念。如果我接受他随机自保平衡分裂的态度,那是妥协和屈服。我无法做到。定山。这是他的方式,不是我的。他的方式令我觉得不完整,不彻底,是一种自欺和受辱。我宁可失去他。
他说,实际状况复杂,也许他有难言之隐。为何不给予他耐心和时间。
她说,我并非对时间失去耐心。等他10年都没有问题。但我对他的情感失去信任,他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其实并未对这份感情持有信念。我不需要表演、戏剧和娱乐,我要的是确认和证明。我知道这种方式太刚烈,僵化保守,独断固执,它会被折断而不会有结果。但我愿意接受这结局。当下我所能够做的,就是承认失败,保持安静,试图自愈。
他说,那么,你好好休息,尝试让自己复原。虽然痛苦,但这痛苦每天多睡一晚便少去一成。时间是最好良药。一天一天过去,所有创痛和破碎,终究会得到平息。也不过是如此。
他带来的情感,像火光一样被点燃,满天烟火绽放。熄灭之时,却看到处境之荒芜败落更为急切逼真。她清楚对他的放弃,是对自我的一种放弃。与他的终结,使她不再确定在世界上的位置,只能随波逐流。即便如此,她要勉强并且用力支撑,继续存活。
保持沉默,自生自灭。一如大部分日常的人,忍耐着生活下去。
她没有再回去住所。按照定山的意愿,退掉房子,与他同住。定山愿意照顾她。对她而言,她也担心清池回国之后去租住房子找她。安顿下来之后,需要更多内容和行动让生活忙碌,以此失去回忆和情绪。除了文字工作,她又去一家美国人开设的私人性质孤儿院做义工,给残疾孩子洗澡洗头剪指甲喂饭,与他们说话。庆长长久以来,觉得有社交障碍,一贯不擅交际,对人常常无话可说。为此她的生命持有缺陷,一直生活在社会边缘。这份工作她却可承担,对着幼小病弱孩子,无需刻意,纯真之处自有心领神会。你一句,我一句,话题无穷尽。地上蚂蚁,花朵露水,光束中的尘埃,雨水声响,手指数目,衣服颜色…样样都可耐心对答半日。
她教他们背古诗。第一首是《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大声读它,就觉得简单明了20个汉字,足够把人的一生道尽,把前世过去和未来一一安排就位。
这首古诗具备光线一般的禅性。通透,清明,概括洞穿万物。如同从“空”中捎来的一封信,这句话来自一个日本和尚。那段时间,她以阅读禅书打发闲暇。在这封信里,她读到关于时间和心得的信息。读到童年时迎石阶而上的路途,飘落裙子上的白色海棠花瓣被风轻轻吹散又飘落到空谷。读到内心如水波轻轻起伏澄澈如初的情感,她的爱并未失去干涸,而只是被损伤和隐藏。读着读着,声音越来越低,孩子们逐个入睡。轻轻抚摸柔软的小小身体,闻到只属于孩童的幼小发丝和肌肤的气味,纯洁芳香如同幼兽的气味。空气慢慢静寂,只听到嗓音低微振动。
不知不觉,一头漆黑浓密的直发越发地长了,抵达腰际。她从不去理发店修剪,只是小心清洗和梳理。有时把它编成一根印度式的粗长辫子,发丝中缠绕深蓝和暗红的细细棉线。就这样,度过夏天的30岁生日。
人会在瞬间变老。庆长真正地觉得自己老了。
第五十八章 信得。夜航与书
16岁,她独自去英国读书。大学报考分子生物学,没有选择其他热门专业。这门学科试图了解生命现象本质及其客观构造。感性,灵性,意识,情绪,情感,这些组成,她经由与贞谅共同生活,已触摸到此中结实血肉。把所有经验,先大力织成一块平衡光滑的织物,再慢慢切割它的经纬,剖析它的纤维属性。也许她一直渴望能够更广阔和客观地检视自己。
在过程中,只是逐渐感受到幻灭。理论对了解自我质地没有最终帮助。贞谅赋予她颠沛流离四处游荡的童年,已成为内心观念的坚硬基石。她只信任身体力行得以检验的真实事物和直接经验。
伦敦是阴郁而不存亲近的城市。古老建筑,人群面无表情生疏有礼,性情的保守和刻薄,与它无血缘的人无从领会。学校里身材瘦削脸色苍白的欧洲同学,她与他们无话可说。细雨霏霏的气候常有,雨水使人倦怠。休息日,她独自带一把长柄雨伞,穿黑色大衣和球鞋,背帆布包,坐地下铁穿梭整座城,逛遍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广场,集市…所有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地图上的每一个标记。疲惫时,走进街角咖啡店买一杯热咖啡,一只夹新鲜奶酪的全麦小圆面包,坐在落地窗前的高脚木椅上,看着街景进食,休憩。雨中的古老建筑,清冷轮廓湮没于水雾中。电车开过叮叮当当。耳边略带坚硬腔调的英语嗡嗡作响。
她说,在这个城市里,我得到完全的隔绝,因此觉得自由。
20岁,她意识到生命陆续缓慢长出新的结构和部分。她仍旧习惯在眼皮上描出漆黑粗壮的眼线,眉间涂上戏剧化的白粉。皮肤黝黑,东方面孔,一双眼尾细长的漆黑眼睛,单眼皮,眼神高远冷淡。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齐眉刘海的浓密长发。她来自高山上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村庄,唯一留存下来的样本。同学老师以为她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她说她是中国人,他们会问她来自中国哪里。她无法说明经历,生性严肃,不爱插科打诨嬉笑过场,于是从不解释也无说明。很多人因此认为她倨傲。
她的确无法轻易说清内心容量。那里隐藏的黑暗深沉难辨。
跟身边同龄人并不靠近,几近活在完全不同的层面。她少年时想要和贞谅反向而走,在临远积极投身友谊寻找伴侣,成年之后却自动放弃。投靠人群需要付出太大代价。事实上,她并不知道如何与人互换。她的生命在按照一种既定的秩序坚定有力地抽生、蓬勃,即使是新生的结构,也遵循同一轨道。等她清楚自我的属性,她便也学会了坦然接受孤立。
因为失去对情感的信仰,投入情爱姿态不羁。不交结朋友,只有恋人。很多恋人,男性,女性,年龄身份全无限制。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进行肉身的联结,这种短暂而迅急的麻醉,使她一度无法自控。与旁人的关系,都以自发行动作为主要方式,直率,热烈,截然干脆。她耽溺于性与药物。
种种方式,不过是想暂时得以忘却。忘却存在,忘却记忆,忘却时间,抵达日常经验无法揭示的心灵层面。听到,看到,感觉到种种清醒时无法被打开的超脱大门。只要能够有效完成,哪怕昙花一现,时效完尽,身躯跌落大地分崩离析。这些礼物,暂时使她忘记自身是个异质的存在:没有亲人,没有故乡,没有归宿。她被放置在世界任一角落,随波逐流,孑然一身,自生自灭。
我们是否一定要寻找和回归故乡,这样才会联通本源,让心安宁。15岁时,她询问琴药,并要求他日后安排时间带她去寻找春梅。他答应她,但说,其实你未必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最终,你也不会知道要去的是哪里。所谓故乡,我们回不去的地方,你不必担心没有家,没有血缘的认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暂存这具肉身之中的过客。度过此生,是让灵魂完成这段旅程,让它获得超越的能量。世间所有地方,不过都只是旅店。也许以后我们还回来。也许不再回来。
你希望自己回来,还是不回来。
当然不要回来。如果回来,那说明我们的力量不够。
16岁冬天,与贞谅最后一次去往清远山。
山顶上废弃古老的寺庙,清远寺,大殿里有三座佛像,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用生长一千年银杏雕刻而成。清远寺也许是一座真正的庙宇,古老,被废弃,永恒仪式感的佛像,没有人来烧香跪拜祈求俗世繁荣。寺庙历经浩劫多次,被战争和权力交替轮番洗刷。后来有一年,雷电劈击殿前老玉兰树,引燃火灾。但始终没有人扰动三座大佛,佛像完好无损,大佛神情目空一切。
庭院里腊梅在雪后凛冽寒气中绽放,黝黑色清瘦枝干上,金黄色梅花密密排列,散发出清香,在灰白天色里显出勃勃生机。破损墙壁上留有墨迹,有人用放逸行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她们在诗句前伫立,长久凝望这片字迹。
晚上住在寺庙旁边的小旅馆。这家私人旅馆名叫清宿,每次来山顶,她们都会住在这里。旅馆有温泉,在露天温泉里浸泡,细雪落于头脸轻轻碰撞,咝咝融化在滚烫热汤里。她和贞谅全身赤裸,偶然而稀少的亲密靠近。她紧绷绷的身体,仿佛蓄势待放的花蕾,坚硬青涩。身心极为早熟,也许因为身边存在一对内心深沉不驯的成人男女。贞谅纤瘦,但毕竟是在褪色中,肉体有一种熟坠。如同已开到盛期的花树,在释放出内里最后一股力量。她的手臂、后脖以及后腰上的刺青,花纹均来自古代图饰。
她记得那刻当下,这个成年女子对她说的话。
贞谅说,信得,不知为何,我觉得人越老去,越觉得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不像是真的。只有我们的感情是真的。人若死去,什么都无法带走,余留的不过是内心幸存的记忆。只有情感与我们同行。但它在这个假的世界里处处碰壁,最后也会如同假的一般带来损伤。我的确渐渐觉得什么都不重要,去往远处的哪里,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真实的情感。如果人得到整个世界,却没有得到感情,只是独自一人,他该如何存活。我不愿意寂寞至死。
她说,信得,我不愿意寂寞至死。
她说,而我要在很久之后,才能明白这句话。因为只有在那时我才能够知道,寂寞是什么。
那天是星期三。清晨,贞谅独自外出。
她出门时穿一件红色大衣,黑色镶银线的丝袜,丝绒绣花鞋。脸上扑了粉,涂淡淡的口红。她对装束一向率性,有时邋遢潦草毫不在意,但这次却有郑重艳美,浑身熠熠闪烁。她说要出门见人,黄昏时回来,但没有详细说去哪里,见什么人,做什么事。信得也就什么都不问。看见她手指上戴着一枚钻石戒指,心有好奇,用手抚摸这枚精光闪烁的戒指。贞谅说,你可喜欢。她说,喜欢。贞谅便把那戒指脱了下来。
她把它放在她手心里。说,你喜欢就给你,可以戴着玩玩。这是个庸常东西,不会让人显得更美。它不过是一个旧日礼物。
她看出来这戒指极为昂贵,指圈内刻有奢侈珠宝品牌的限制编号。贞谅遣送它的态度平淡自若,没有留恋,已不关心它出路如何。她只开门准备离开。她说,你逐件收拾行李,我们要走。她问,我们要去哪里。她但笑不语,对她摆了摆手,眼神表明一切早有安排,不必操心。她的红大衣鲜明耀眼,在门沿边快速掠过,如同一道彩虹光线。门外冰天雪地,阳光剧烈,湛蓝色天空如同宝石般明净而纹丝不动。
她知道贞谅已做出决定和琴药分手。她们两个即使离开临远,不过继续面对漫长孤旅。往前走或者往后退,都不是出路,总之哪里都不是家。贞谅会再找一个岛屿吗。再找一个异国小镇吗,或者再找到一个高山之巅的村庄吗。她们最终并不知道将去往哪里。所有存在过的都是临时决定。她熟悉贞谅风格。小时候某个早晨她在旅馆里睡得正酣,贞谅已打包好行李,走过来抚摸她的头发,轻快地说,起床,我们要离开。
第五十九章 信得。弃家而去
她决定去找唯一的朋友庄一同。穿上大衣,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抵达他家花园门口,在楼下高声叫他名字。这个英俊软弱的男孩从里面跑出来,看见她眼睛里有喜悦惊奇光彩。他真的喜欢她,她想。忠心耿耿跟随在她身后,做她意愿的事情,附和她的想法,容忍她暴戾任性,为她偶尔的温柔主动喜不自胜。以后她还会有这样的伴侣吗,或者说,这是她需要的伴侣吗。她无力猜想,只觉得身心疲倦想获得安歇。
她说,一同,我想在你家里停留一会儿。我要躺在床上。
他的房间她来过多次。一起做作业,阅读,争论,看碟片,听音乐,嬉戏玩耍。在他铺着蓝色床单的单人床上,她脱掉外衣躺进棉被里面,神情萧瑟。他站在旁边,目光担忧,说,你是不是病了。你是否发烧。他抚摸她的额头,她拉住他的手,说,你进来抱着我。
他和她一起躺进棉被里,伸出手臂给她。她把腿压在他肚子上,抱住他脖子,脸枕着他的肩头,紧紧拥抱住这具身体。这不是她在湖边触摸过的健壮丰饶的成年男子躯体,这是一具属于少年的清洁而单薄的身体。她不觉得他美,但此刻这一切温暖而可倚靠。
一同一动不敢动,平躺着任由她需索依赖。也许感动,说出内心的话。
Fiona,我父母最近在协议离婚。我父亲有了外遇,他要弃家而去。
你害怕吗。
是。他们日日争吵。感觉这个家随时都要破碎。我和母亲要失去依傍,以后何去何从。他眼中泪光闪烁。
如果你知道一切不存在任何坚固的稳定的不变的可能,你就不会畏惧。她伸手抹掉他眼角眼泪,说,我们有什么依傍呢。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没有什么能够一成不变。
他知道她在安慰他,抱住她愈发伤心,开始抽泣。
她说,我未曾拥有过如常人一般的家庭,也不知道哪一天又会出发去世界哪一个角落。如果你觉得伤心,我是否该伤心致死。但我还活着,一同,你要相信,我们原比自己想象得要更坚韧麻木。一切都会变。一切也都会完尽。一切还会重新生发。一切会继续行进。
他逐渐入睡,她却清醒,听他发出均匀呼吸。轻轻从床里面爬出来,穿好衣服下楼离开。
回到家里做简单食物。开始检查书籍、衣物,看哪些需要拿走,哪些只能留下。她翻阅一本20年前的地图册,在地图上找到春梅的标示。对照后来新版的地图册,春梅被删除,周围的地形和道路描绘也已改变。老版地图册中,贞谅夹了一页素描,是她路过的春梅。她年轻时去旅行,在长途客车玻璃窗边,为它无心而野性的美所吸引。半途下车。在山路边为它画下一幅素描,直至搭上下一辆车离开。这是她和春梅一眼之缘。地震之后它消亡于世。她领养了此地唯一幸存的女童。
她想象在这个地方,哪一间木楼是她的家。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家族亲戚,会有跟她一样的细长的眼睛形状吗,还有浓密漆黑的头发,粗直的眉毛,前额高而浑圆。如果她一直没有离开那里,现在又会是什么处境。她会在养猪放牛,做一切粗杂劳动。她不会受到教育。她很早就会结婚生子。也许一生都不会越过高山。
因这注定的天性的不确定,她极渴望找到一个稳定的地方停留,得到一个地址不会更换的住所,得到一个忠实爱慕的伴侣,得到一份心有所属可托付信念的人生。
她感觉疲累,躺在床上入睡。在梦中抵达一个火车站。
候车厅是巨大的拱顶建筑,坚固的钢骨结构。数条轨道上停着火车,人群熙攘,语音如同沙沙雨声。她站在月台上,手持车票,不知道该登上哪一列火车,去往哪里,完全不得要领。又怕错过时间,滞留在这个陌生地不知何去何从,心里焦灼。一个面目不清的成年女人出现,她的五官无法分辨,说,信得,我带你去。她跟上这个女人,人群变成劈开的海水。她们走的是一条孤单而空旷的通道,有密封玻璃隔离出来的廊道,两边放置形状诡异的盆景。疏朗枝干扭曲成优美造型,挂着鲜红的圆形小果实,像大叶冬青果实。走到一个检票口,一个人拦住她们,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票据,给她们两张通行证。此时,她才稍微放松。在经历漫长的慌乱而无目的的挣扎之后,此刻结果,也是梦结束的时候。
很多年之后,她在欧洲某个城市的火车站里,看到和梦里结构相似的火车站。相同角度、声响、质地和气氛,当下浑身一凛,感觉如梦初醒的警惕。她用了无法预计的时间,以重复梦境为当下这个无心抵达做了漫长准备,终究最后抵达宿命指向的地点。
又梦见和贞谅一起,站在清远寺殿前观望古老玉兰树,开出硕大洁白花朵。栖息野鸟,在光秃树枝上婉转鸣叫。一朵盛极而衰的白花,从枝头脱落坠于树根泥地,发出扑一声堕落轻响。突然时间焕然一新,被剥夺参照和对立,显示出独立意味。除了当下一分一秒,不容彷徨期许。如同置身大海之中,如何数算水滴,与此一起律动,起伏,真心实意才是归宿。贞谅俯身捡拾起那朵玉兰,花瓣俱完整,饱含水分和硬度,只是岌岌可危。
她俯首嗅闻它,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轻声说,信得,你可知道,事物就该让它以本来面目抵达最终的路途,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这也是你我所拥有和失陷的真实面目,不能更多,也不能更少。少女内心无比惆怅。轻声应答,说,我知道。
然后她警醒。凌晨5点20分,贞谅没有回来。
她打电话给琴药,响了很长时间。他接起来,声音清醒镇定。
信得。
第六十章 信得。她的遗书
贞谅一直没有回来。昨天她是否与你在一起。
没有。我们没有约会。
那她会去哪里。
你不要担心。等天亮,我过来与你一起处理。
他与她一起等待了3天。第4天,她报了案。
警方来家里检查,试图寻找蛛丝马迹。家里堆满杂物,但贞谅生前不做文字记录,也没有书信。卧室床上发现一本笔记本,记录工作和店铺相关安排计划,没有任何情绪或感想抒发。在床垫下找到一份密封的书信,是一页遗书。日期显示它写在去年,有简约的3个交待:所有遗产归属沈信得。一旦她有意外,沈信得由许熙年监护成人。她不要坟墓,把骨灰撒在无名山谷中。
这份遗书,证明贞谅于这世间再无其他深入的交集和纠葛。她的人生寂寥至极。
许熙年接到告知,抵达临远。他迅速清理和变卖房子物品,要带信得回北京。他说,我打算送你去英国寄宿读书。贞谅的财产处理之后,归于你的新账号。不必担忧以后读书和生活的费用,我会来做安排。直到你大学毕业独立生活。
她说,我什么时候去英国。
很快。学校和住宿联系好就可出发。
她无端生出勇气,说,我不知道贞谅的故事,能不能告诉我,她是谁。
他说,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是20岁。当时我在卢塞恩工作,她租住在一个古老建筑的小公寓,独自生活。每天上半天语言课,在露天市场买蔬菜水果,在家里做饭,种花,阅读,缝小衣服,在咖啡店里闲坐,去教堂。有个男子每个月来看她一次。他在苏黎世有家庭,但曾去国内工作,认识她,无法娶她。他的妻子不愿意生育,不限制他自由。她怀孕之后,他希望她生下孩子。愿意给她一大笔钱,条件是孩子他需要带走。我是他的朋友,被委托照顾她生活。
她在怀孕后期经常逃跑,渐渐知道在做的是一件无望的事。离家出走,又被追回来。男子受惊吓,气急不可控制,用力掌掴她,说再这样任性伤害了孩子,就将什么都得不到。他把她锁起来,捆起来。有时又抱住她,难过愧疚,流泪不可自制。他痴迷她,但他的现实生活不需要她存在。她小时家境贫困,出身卑微,执意对抗生活深渊,17岁认识他,一直跟他虚耗。这个貌似强大有力的男人,带来世间残酷规则。
这规则是,你从哪里来,你就依旧待在哪里。她不服输。这代价至为巨大。冬天,她在医院里生下孩子。孩子即刻就被抱走。她几次试图自杀,最终被带回北京,接受医生治疗,尝试重新生活。我一直照顾她。她内心黑暗能量激烈,我希望她能用时间去控制、转化、消解。她开始织布,以此清洁和平静自己。她做得很好。在感觉被治愈之后,她领养了你。
她问,她从来都没有提起过那个男人和孩子。
他说,她在治疗中有部分失忆。记得其他,唯独不记得这两个她再没有机会见到的人。也许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本能的保护。
这样做,是为了得到金钱吗。
不。她希望得到时间。哪怕只是一段有期限的感情。她那时候年轻,不知道有些感情即使付出代价也无法侥幸得到。不知道有些感情即使结束,也依旧会在我们心里留下创痛。
这个一贯冷静体面的男子,倾诉中露出崩塌,说,我第一次见到她,她刚刚抵达卢塞恩。那是个幽静洁净的城市,有湖泊,雪山,天鹅,古老木桥。她已怀孕,身形还未显现,穿着一条粉白色连身裙,式样很老旧。眼白跟婴儿一样微微发蓝,眼神清澈如同山泉。我们去看公寓,她走在前面,粗黑辫子在后背晃动,上面绑着细细彩色绒线。我从未见到过这般恍若隔世般存在的女子。我知道,我对她的怜悯将使自己成为她的奴仆。我一直尽力照顾她。她想要的感情是没有的。这样的感情成本太高,没有人愿意并且能够支付。虽然我深爱她,我也只能落荒而逃。
她想起与贞谅一起去北京到过的公寓,一屋子奢华沉重家具水晶吊灯古董物品,空荡荡大屋洞穴般停滞空气。一对成年男女冷淡客气,静静置置。她听到的,是春日花海之中贞谅与琴药嬉戏玩耍的清脆笑声,轻盈灵动充满活力。他们说话总有机锋,不管做饭还是劳作,乐在其中。点起烛火吃饭,不说什么话,眼睛也能闪闪发亮。生命交融相聚的生机、喜悦和神秘。激发,生长,燃烧,满足。这让彼此沉溺的欢愉,是迟早要被收回去的罪孽吗。如果人原本不该得到脱离凡俗的生活。
她是一个走在路上的人。他是一个脱离日常生活范畴的浪子,不想结婚,不适合厮守,只想游戏人生。贞谅的生活从无选择,往前走,是断崖深渊,往后退,是漫漫夜路。三个男人,一个给了她经历和物质,一个给予她照顾保护,只有琴药,令她得到快乐,也最终令她幻灭。
他们本该在一起,嬉戏世间,秉烛夜游,打发现世庸常黯淡。贞谅对无常和虚空早有识别,却试图证实还能获得新生。对方无力承担她的期望。他试图脱离常规限制藩篱秩序,拒绝面对事物苟延残喘原形毕露。他们任由她,她任由自己,逐渐陷落沉没到底。
最终消失。
她先回北京,之后起身前往伦敦。等待间隙打发时间,在机场书店看到刚刚上柜一本新书。
她平素不读国内作者小说,阅读书目极为冷僻,大多是古书以及专业学科的著作。人的时间无多,只能读有用或确实喜爱的书。其他的碰都不用碰,这是她的态度。这本书,没有作者照片,没有推荐,也没有生平。作者是那一年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畅销作家。她的第一本书,一个由六个小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书名是《六段》。
第六十一章 信得。让人破碎
登机还有几分钟。她随手拿起翻动一页,读到它的题句来自诗人里尔克。
我可能什么都想要:那每回无限旋落的黑暗以及每一个步伐升盈令人战栗的光辉。
快速浏览其中一篇小说,她决定买下它。这是离开中国之前,她读到的最后一本中文写作的书。
她把书塞入行李箱。一只黑色箱子打包完整16岁之前的生活。行囊里不过是衣服、书籍、地图册、素描、照片。她的手上戴着那枚贞谅的戒指。这戒指代表过什么,爱而不得的无奈,人世的残酷和冷硬,还是一个人试图对抗世间所付出的代价。她一直觉得贞谅与世无争,简朴自足,如此形式优雅而完整的骄傲。她们从未为生计忧虑,或为衣食住行对别人低声下气,不需要小心翼翼应对敷衍这人世。
最终,这忠于自我的美好形式背后,却是以沉痛的降服作为代价。
深夜机场,她站在落地玻璃窗前,看空旷夜色中飞机起落,询问自己,是否还会再回来。前途苍茫不明,只能对它顺服。接受在13个小时之后,抵达1万公里之外的欧洲城市。在地球的另一边,另一端,在肤色语言不同的人群中生活。在全然陌生的历史中存在。她的过往将被粉碎,如同一次新生。
这是她人生中注定的无数出发当中的再一次。凌晨1点半,夹杂在神情疲惫哈欠连天的人潮中,登上即将穿越漆黑夜空飞往欧洲的大型客机。
她说,我在飞机上读完《六段》。一盏小小阅读灯照亮航程,有时读得睡过去,醒过来之后继续翻页。有时思绪翻涌,不能自制。有时则心平如镜,无心无想。我看到不同的人生充满细碎线头般的对照和连接,一直以为自己特别,但并非孤立。人与人如同分叉小径的交汇,就内心结构而言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属性和模式变换无穷。
读完之后她决定把它搁置,塞入行李箱隔袋,不会再读它,也不认为可以把它处理。她选择把它收藏起来。有些书,读完就可即刻丢弃。有些书会放在枕边一读再读。有些书,适合青天白日亮相在书架。有些书,读完之后把它收藏于黑暗之中。如同收藏青春,收藏记忆和历史,收藏一份信物,收藏另一个隐蔽而真实的自我。
事实上,13年之后,她重新又把它取出来。再次读完一遍,并决定写出第一封信给不曾谋面的作者。
她说,如果有一种结局是命定,人无法借助任何假定逃离。哪怕貌似逃离,也不过是兜转自我欺骗的小圈子。命运总是静静守候于拐角处,等待你我迎头撞上。即使我们获得一段叛逃路途,建设自我欺骗和生活幻象,积极争取斗志昂扬,获得时间。人生照旧铜墙铁壁。
她说,我和历史失去联络,也不流连往事。到了伦敦之后,和一同,琴药,所有故人故事,彻底截断关系。我本能地把心设置成一个机警的平台,观察和过滤随时闯入的思维和情绪,把漂浮不定的幻象如同击打透明气泡一样,生发时即刻自动破碎。一切只当它是浮光掠影,这样才能控制自我。
我见过太多身不由己,情难自禁。这是一种软弱和羞耻。
有时我想,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谁与我有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究其本质,也许是彼此满足需求和幻象的关系。如果无法成立,它就将面临孤立、隔绝、断裂、分离、摧毁。人,所有的人,只能静默无声小心翼翼,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深渊边缘。
因为对人的世界的无法信任,她放纵于肉体和药物。也谈过数次伤筋动骨的恋爱,都是和年龄大15岁之上的男子。有的是她的教授,有的是商人、艺术家、模特、律师或医生,身份国籍形态截然不同,相同的是,她都曾试图刻意在他们身上寻找少女时代留下烙印的痕迹。她信仰过一个男子的美和光能,信仰过他的自生自灭,无所作为,他的不驯和无情。她幻想自己还能够得到,每次故作投入,竭力燃烧自我,但每次都挫败而终。
这些男子,不管是已婚还是单身,最终呈现的都是束缚于大地的庸常之心,拖沓冗长毫无作为。胆小,自私,懦弱,虚伪。属于人世的恋情,被重力拖累,果然都不具备超越性。
自我重新回归的时候,总是让人破碎。
22岁,即将毕业。某个起雾冬日清晨,在浴室穿上蕾丝内衣,丝袜,机车皮衣,丝绒短裙,高跟鞋。带着酒精和药物退却之后的头晕及虚空,走出一夜欢爱的男子公寓。楼梯上足音响彻,她感觉灵魂如同从冰冷的海洋深处慢慢浮出。在街边打出租车。玻璃窗中女子脸色青白长发潦草。她能报出的唯一地点是租住房间,除此之外再无去处。街道上掠过坚固颓美的建筑,忘记自己身置何地。
该如何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联系,和别人建立一种关系。她不知道。她的青春形同一场无人观看的舞台戏剧,出演唯她一个。观望自己的独角戏,生命力旺盛,演出茫然卖力。
记忆并非胶片式的展出而呈现血肉鲜明的质感。这血肉逐渐拆除溶解,渗透扩展于她的肉身和意识。在梦中她见到旧场景。老挝天花高旷的殖民地风格小房间,夏日午后,她对着百叶窗光影出神。贞谅在旁边小浴室里淋浴。门半开着有水流声音,风扇慢悠悠晃动,她的白色衬裙搭在木椅子背上,轻轻荡起一角轻盈的夏布。她走出门外,来到的却是临远的农舍。贞谅与男子在日光花影中痴迷联结,瞬间跨越生死界限。
她站在古老檀木格扇边。六扇古老的山西紫檀格扇门分隔,雕饰极为精湛。鹿,蝙蝠,花瓶,莲花,鲤鱼,童子,牡丹,石榴,鸳鸯…种种传统吉祥图案,华丽深邃,如同她无从了解的成长之后的道路。空气中刺鼻的栀子花香气。年少无知,不知道已置身于时间边缘。往前一步,是成人世界的虚无荒凉,退后一步,是孤立的人生。只有这立足的瞬间,天真无邪,天长地远。
第六十二章 信得。琴药得病
又见到与他伫立在水库边上那座亭。雨水声音刚刚平息,湖面荡起波纹,月光下他赤裸的肉体如同花海烂漫。穿着夏布旗袍的女子,从背后伸出手,递与她一束粉白色石竹花,锯齿边缘的花瓣,像一簇栖息的蝴蝶。女子询问,你喜欢花吗。蹲下来与她双目交接,落落寡欢的眼神如一面湖水般宁静。
这一个晚上,她觉得需要祈祷。跪下来闭起眼睛,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做一个祷告。说出内心话语。说出忏悔、悲伤、秘密以及禁忌。贞谅对她说过,如果生命里不曾持有罪恶、欲望、盲目、破碎、苦痛,它多么乏味。但现在她明白,一旦持有,就必须重新学习清洗和舍弃。
她跪在床边,试图说话,酝酿再三,呼吸觉得粗重,却什么都说不出。渐渐,就只有满脸的眼泪倾流,无法自制。
她在这个内心汹涌却说不出一句话的夜晚,陡然感觉到成长。她已是成人,成为和贞谅和琴药一般拥有内心历史的成年人。她将和他们一样,如大海一般波澜不惊隐藏波涛起伏,并因为秘密和创痛闪烁出无尽的暗与美。
也不算专注学业,但升级都顺利。有一种力量映照世间眼睛无法抵达的边际线,涵盖人无法理解和创造的事物。她相信自己对这种力量的感应,来自童年与寺院接近的经历。如同奇幻的镶嵌壁画和佛像,是它朴素无华的一次显示。这种力量,超越图书馆和实验室里百般验证和论证。毕业之后,她放弃继续读硕士,也没有去寻找商业性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