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太爷也不会把所有刘家的事都取决于刘必平,自然是会留一手的。

沈琛微笑倾听,嗯了一声,示意他们接着往下说。

停了一会儿,刘老爷又继续说:“我们截获了一封信,这封信我们当然不敢不送出去,可是却也都知道了内容,现在给钦差您自己看…”

沈琛伸手接过来,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内容。

这封信比之前他们交过来的东西比起来,分量轻的多了,基本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也没有什么能给刘必平定罪的。

可是却也很值得一看。

沈琛嘲讽的牵了牵嘴角,一时分不清楚心里到底是什么心情。

这上面,是临江王妃写给刘必平的回信,临江王妃清清楚楚的写了,要刘必平取他的性命。还承诺,刘必平只要能杀了他以绝后患,就一定会答应刘必平想要投靠临江王的请求,一定会说服临江王。

真是…

沈琛扬手,将这封信扔在地上,眉头紧皱,目光冷淡,显然是动了真怒。

可是这其中能让他动怒的,真不是临江王妃毫不掩饰的对他的杀心,而是其中对卫安的恶意-----她竟然要刘必平不杀卫安,而将卫老太太和明家的那个孩子的事呈告圣上。

真是又蠢又狠。

第951章 自知

沈琛自问自己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这么多年来,要不是楚景行咄咄逼人,到最后动了要他性命的念头,他是不会对楚景行出手的。

何况楚景行为了对付他,显然已经丧失了理智,竟开始勾结外人,意图夺权。

是临江王亲口答应要楚景行的性命,计划也是临江王手底下的人定的,临江王亲自决定,可是临江王妃却不肯恨临江王,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他一人头上。

他原本是能忍的。

他始终记得当年临江王妃抚养他的情分。

可是再多的情分,也被无休止的陷害和小动作给消磨光了。

他眉眼冷淡,见刘老太爷跟刘老爷战战兢兢的等着自己说话,就沉声道:“这件事…只有你们知道?”

刘老太爷细心观察他的神色,知道这件事是说到他心里去了,心里一喜,急忙应是:“兹事体大,我们不敢泄漏给外人知晓。”

沈琛便冲汉帛点了点头,等汉帛把那封信给收拾起来了,才轻声道:“既然如此,刘老太爷的心意我现今便算是收到了。”

刘老太爷跟儿子对视一眼,两人都不约而同的如释重负,陪着笑跟沈琛道:“若是他日,有需要我们作证的一天,我们一定不敢推辞。”

这是在跟沈琛说,就算是去临江王面前当面对质,他们也是敢的并且能的。

沈琛不置可否,说起了旁的事:“这些说起来还太远了些,不过现在倒是真的有件事需要二位作证的。既然二位已经知道刘必平罪犯滔天,不可原谅。又知道刘必平众多阴私之事,那便要请二位大义灭亲了。”

这也正是刘家此行的目的,刘老太爷半分犹豫也没有,神情郑重的跟沈琛应是:“您放心,小老儿知道该怎么做。”

沈琛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天色,便让人送他们出去。

相比较来的时候,雨又下的更急了一些,轿夫们的小腿都没在了积水里,刘老爷扶着刘老太爷上了轿,才自己冒着雨也上了后头的轿子,等到了家,才扶着刘老太爷下来,轻声道:“爹,侯爷为什么放我们回来,不让我们在总督府等人问话?难道他不怕我们这里生变?”

刘老太爷看着天井里头的积水笑了一声,满脸苦涩的摇头:“现如今,我们还能生出什么变化来?”

刘老爷也垂首沉默不语。

不一时,刘老太爷又恢复了平时的精明,看了他一眼就道:“别这样死气沉沉的,先去准备着,沈琛抓了必平,总会对福建百姓和官场有个交代,罪名定然很快就下来了。我们之前呈给他的证据,说不得很快又有用场了,你好好看着,不能有什么疏忽遗漏,扯上咱们自身的事!”

刘老太爷猜的不错,当天下午,对着赶到的按察使他们,沈琛便公布了抓刘必平的原因-----刘必平勾结海寇,监守自盗,意图抢夺运往浙江之军粮。

这个罪名一下,福建官场寂静无声,连个替刘必平说话的都没有------钦差又不是傻子,他既然这么肯定,自然就已经有了证据,何况四大家全都偏向钦差,一言不发,甚至供钦差差使走动,这样就已经很能说明事情了。

果然,不过二三日间,浙江那边便赶来了官员-----浙江台州参将顾少泽,受浙江总督之命,前来查明粮饷被盗一事。

福建官场这才知道,前些日子送去福建的那批军粮在中间出了问题了,被臭名昭著的海寇群山一党在中途拦截,若不是因为浙江那边防备的紧,派人在中途来接,那这批粮饷就已经进了群山的囊中,被群山运去东瀛了。

勾结海寇!抢夺粮饷!

大战当前,不管是哪一样罪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刘必平沾上这样的事…也怪不得钦差敢连夜率领护卫,联合四大家控制城门内外,隔绝总督府护卫进城了。

原来是因为刘必平犯下了这样的大罪啊!

福建官场上下一片哗然。

与此同时,刘家老宅众人开宗祠,明言刘必平大逆不道,刘家族中其他族人不愿与他同流合污,共用一个祠堂,将刘必平从刘氏族中剔除。

刘家是本地大家,他们开祠堂一年也是少有的。

除了嫡支的儿女亲事,除了祭拜祖宗的这样的大事,少有开祠堂的,他们开祠堂,邀请众多族人,是惊动榕城的一件大事,场面盛大。

连刘家自己都站了出来,指责刘必平大逆不道,福建官场便更加震动。

再又两日,朝廷秘密派往福建的负责督察此案的刑部左侍郎孟继明到达榕城,开始彻查此案。

刘必平在狱中喊冤,对于他勾结群山的证据一概不认。

信并不是他亲笔,且群山等人素日是他通缉的对象,他直指沈琛居心叵测,是在故意公报私仇,将罪名栽赃在他身上。

只是沈琛早有预料,刘老太爷刘老爷在开宗祠将他剔除出族谱之后,又再一次告发他曾经勾结彭家易家,私下扣押朝廷发往沿海的军需,且高价转卖海寇的勾当,并且拿出账簿以及证据。

第二天,孟继明开始抓人,账簿上凡是有记录名字在册的福建官员,通通不能幸免。

至此,众人都知道,刘必平的倒台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案子进行到第六天的时候又有了新进展-------刘必平消失了许久的夫人竟出现了,她出现在钦差孟继明面前,指认刘必平勾结彭家易家之外,竟还跟当年的夏松等人有牵扯。

她还指出,夏松曾秘密送给刘必平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身份特殊,竟是当年明家之事中幸存的明家遗孤!

孟继明惊住了,没料到案子进行到这里,竟还有这样意外的收获。

刘夫人说,刘必平是从姓卢的一个人家得到的这个孩子,夏松是因为知道当年明家的事情有猫腻,纵容了楚王行事,因而愧疚于心,因此在得知卢家收养的那个孩子是明家遗孤之后,就将这孩子放在刘必平手里养。

既是为了压下此事,怕那个孩子日后报复。

第952章 尘埃

也是因为以防万一-------若是有朝一日这件事再被有心人翻出来,他也好把这个孩子推出来,让卫家闭嘴。

不仅如此,刘夫人还指出,刘必平还勾结东昌府的妹夫,事先打听了钦差下落,买通另一个妹夫锦衣卫罗源,对钦差沈琛痛下杀手,以免沈琛到福建建市舶司,分他的权。

出来指证他的是他的枕边人,虽然刘夫人还未曾拿出证据来,可是孟继明已经信了一半,他连夜提审刘必平身边的心腹书吏书办,再提审刘夫人,连夜做了文书,四百里加急送去了京城。

内阁接到奏报,即刻送往御书房供隆庆帝翻阅。

隆庆帝震怒,下令孟继明将刘必平槛送京师,三司会审以后再定夺。

附庸刘必平的福建大小官员二十七人,有重罪的,跟刘必平关系匪浅的,一同押送上京。而其他被免任的官员也有五十余人。

沈琛跟孟继明得隆庆帝准许,从浙江官场和福建官场补上合适人选,暂代原先犯事的官员。

而福建总督一职,也由沈琛暂代。

沈琛一面督促四大家族联合起来,选定市舶司地址,紧锣密鼓的筹备起市舶司的事,一面不忘加紧时间和机会严查当初抢夺粮饷不成而逃窜的群山。

十一月底,沈琛的心腹在青河县逮到昔日锦衣卫指挥使罗源,并且从罗源口中得知了群山的要进攻施家村的计划,提前做出布防,经过大半月的奋战,终于将侵袭多年的海寇之乱一举荡平。

群山等人皆被生擒。

沈琛命令心腹快马加鞭赶赴京城禀报,自己亲自押送了那批被劫的粮饷送往浙江,成功与浙江总兵交接。

困扰了沿海多年的倭患终于平息,倭寇大败退回东瀛,自此再往沿海侵扰的都已经不成气候。

隆庆帝接到奏报大喜,督促三司加紧审理刘必平一案。

有了刘家族人送上的当年刘必平与彭家易家往来的书信账簿,加上刘夫人的证词和后来押送京城的罗源的佐证,刘必平勾结倭寇海寇的罪名坐实,隆庆帝亲自下令,判处他凌迟。

其他刘氏族人,因为举报有功,又因为在市舶司建设和荡涤海寇上颇有功劳,功过相抵,并不曾被刘必平牵连。

其余大小官员按照罪责分别有不同的惩治。

而这次事情被牵涉出来的明家遗孤一案也被隆庆帝所重视,隆庆帝在孟继明和刑部大理寺呈上了卢家跟刘必平等人的证词之后,确认了明家遗孤的身份。

十二月中,隆庆帝下旨,将当年查抄的明家宅邸产业归还明家,因为明家有男丁继承香火,特意赏赐明家遗孤认祖归宗,并且赐下名字,赐这个孩子的名敬,让他承袭淮安侯的爵位。

满朝都夸赞隆庆帝圣恩浩荡。

远在福建的卫老太太也收到了消息。

她并不曾太过激动,可是却也忍不住设了灵台给明家列祖列宗上了香,带着明敬给祖宗跪下磕头。

这么多年了,明家的事一直压在她的心里。

哪怕后来明家平反,可是没有后嗣的遗憾却始终深入骨髓,让她无法安宁。

现在明敬还活着,且能光明正大的以明家孩子的身份重新活下去,她抿着唇万般思绪,不知道如何排遣,终究只能重重的朝着灵台磕头。

明敬跟卫安差不多的年纪,连个性竟然都跟卫安差不多,并没有半点少年人的飞扬意气,碰上这样的大事,也仍旧是一副淡定的样子,看着不像是一个恰当年纪的孩子。

卫大夫人悄悄告诉卫老太太:“这么多日子以来,他便是这个样子,安安静静的,从来没有任性的时候。话也少的很,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身世一朝被推翻,又被接去跟陌生的人相处,会是这样的表现其实也再正常不过,朱元和朱焕在卫老太太旁边连忙道:“但是他是知道咱们的好意的…”

这么多天的相处下来,朱元跟朱焕又跟他年纪相仿,还算有些感情。

卫老太太笑了笑,握住他们的手紧了紧,慈爱的点头:“我知道,我都知道,任谁遇上这样的事,彷徨失措都是难免的…”

卫安在旁边含笑看着她,心里有些叹息又有些安心。

卫老太太的身体是真的一天不如一天了。

经过这一场大病,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了下去,最近连多说上几句话都气喘吁吁。

她心里难过,又害怕惊慌-----卫老太太毕竟陪着她走了这么久,老王妃已经去了,她是陪在卫安身边最久最亲近的人…

可是她又隐约觉得庆幸------幸好在卫老太太还在的时候,她终于把明家的事情解决了,把明敬找了回来。

不管怎么样,卫老太太心里的遗憾和不甘,总算是能少一些。

明敬在卫老太太面前始终有些生疏,却奇怪的跟沈琛相处得很好。

大约沈琛也有寄人篱下的经历,因此跟他格外有共同语言,每逢沈琛来,明敬便自在许多,连带着在卫老太太那里都能多呆上很久。

卫安看在眼里,便很有些期盼沈琛过来。

沈琛原本便喜欢往卫安这里跑的,自此基本除了出去办事,便都腻在卫老太太和卫安这里。

再过了一段日子,市舶司建造完成,沈琛按部就班的安排了四大家族各司其职,并且成功解决了东瀛使者前来求和,献上贡品一事。

他在福建的差事自此便告一段落了。

吏部也下了文书,新任的福建总督走马上任。

只是距离他过来和沈琛交接,怎么也得个把月,这个年,沈琛跟卫安都是不能回京城过的了。

虽然不能回京城过年,可是年味却半点也没有减少,卫大夫人早早的就让人开始操办起了年货,开始给朱元朱焕和明敬卫安等人裁制新衣,驿馆里上上下下都焕然一新,很有些过年的意思了。

卫老太太也兴致勃勃,少了刘必平等人的掣肘算计,她也显见得开心的很,领着明敬等人亲自去城外的寺庙上香祈福。

第953章 婚事

刘必平的案子进展的很快,因为挨上了夏松的关系,隆庆帝对刘必平深恶痛绝,直斥他为乱臣贼子,三司在此情形之下从严从快的审理,终于赶在年关之前将此案审理完毕,呈上去交由隆庆帝最后处置。

隆庆帝身子越发差了,常年服食丹药,使他的性情也变化极快,时常大发脾气,看完了刘必平的罪状之后,原本已经给刘必平定了凌迟了,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其他附庸刘必平的官员,和之前在朝中并未被挖出来的跟夏松等人有关的同党这回也全都尽数挖了出来。

京城一时抄家成风,人人谈刘必平和福建色变。

消息传回福建,卫老太太便笑了一声:“这回是真的清静了。”

不必再担心刘必平在朝中的人使绊子,最后又弄出什么枝节来。

卫安点点头,扶着她在院子中赏梅,闻言便笑着道:“其实之前便清静了,毕竟有刘夫人的亲口证词,再不济,还有罗源呢。别人不好说,可是罗源却是确确实实是真的投靠了海寇的,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也根本遮掩不住。他自己站出来说刘必平是他的同党,那谁能不信?刘必平根本就不能脱身了。”

卫大夫人正好领着朱元过来,听见她们还是在商谈刘必平的事,就有些惊讶又有些担心:“不是已经定案了吗?是不是又出了什么事?”

她在泉州呆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泉州知府庇护,可是也一直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生怕什么时候刘必平便真的朝他们下手。

后来刘必平更是差点儿用瘟疫把她们给杀死,若不是卫安去的快又随身带着治疗瘟疫的方子,她们未必能活着挺到现在。

刘必平对于她们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人。

卫老太太知道她是听岔了,笑了笑便摇头:“圣上金口玉言,亲口下的杀令,如何会朝令夕改?不是这回事,这回是三司呈上去的刘必平的同党诸人名册的事。不过也都已经有定论了,你放心罢。”

卫大夫人松了口气,笑着应是,跟卫老太太说:“我们刚才去宝泉斋定了一批新式样的点心,南方的点心跟咱们京城的吃起来还是有些不同,您也尝尝鲜。”

宝泉斋的点心没什么稀罕的,卫大夫人之所以青睐他们店,还有另外的缘故。卫老太太挑了挑眉,转头吩咐卫安:“你同你表姐出去玩玩,驿馆后头的三角梅也开了,寻几枝回来插瓶也是好的。”

前几天卫大夫人去找卫老太太,提起了朱元的婚事,好像便是同宝泉斋有关。卫安一听便明白了卫老太太的意思,应了一声是,跟羞红了脸的朱元一起退出来。

等到孩子们走了,卫老太太才看着卫大夫人:“看见人家孩子了?”

卫大夫人让底下捧着东西的下人退下去,自己搀着卫老太太的手在旁边的石桌旁坐了下来,面上瞧着还算是轻松满意,并没有什么隐瞒的应了一声是:“看见了,是个好孩子,眉清目秀的,也很规矩,忠厚老实。”

卫大夫人也是做外祖母的人了,她全心全意的替自己女儿考虑,自然也就全心全意的替外孙外孙女考虑。

因此她一开始提出在泉州的时候有意动的人家,卫老太太便知道她定然是很满意的,一直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卫大夫人看中的人选是泉州知府的嫡亲外甥,秋天才中了举人,是个有出息的少年人。因为小时候定的娃娃亲,女方那边已经没了,便一直没再定亲事。

林夫人去泉州的时候,在哥哥家呆了一阵,跟当初同样出在知府衙门的卫大夫人相谈甚欢,相处的很是愉快,卫大夫人跟她便彼此都有了这份意思。

这次回来榕城,卫大夫人一直存着一桩心事,前几天等局势稳定了,便同林夫人重新开始来往,商量了定了日子让两个孩子相看相看。

卫大夫人这是很满意了。

卫老太太笑了笑,问她:“阿元怎么说?”

卫大夫人看着花嬷嬷替卫老太太添了热茶,才轻声道:“她也是满意的…”她顿了顿,便诚恳的望着卫老太太,轻轻的喊了一声娘,推心置腹的道:“阿敏的事情过了以后,媳妇儿在心里想了很久,什么身份地位,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看人品。我跟林夫人相处了许多日子下来,对她的为人也算是了解,她是个极不错的人,对阿元也是满意的。且难得的是,她们家里有个规矩,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光是这个规矩,便让媳妇儿动心了。何况他们家孩子实在是个好的,素有贤名,又不是一味的愚孝之人,媳妇儿再三思索,觉得这门亲事可行。”

卫大夫人甚少这样长篇累牍的说话,可见她对这门亲事是真的满意的。

朱元朱焕已经从朱家脱离出来,便是卫家的人了,他们的婚事,肯定都是要卫老太太首肯的,卫大夫人期冀的望着卫老太太,抿了抿唇又道:“我知道这地方有些远,可林夫人也说了,现在他中了举人,过些日子是要进京读书赶考的,打算让他们小两口在京城常住…”

林家的确算得上是很通情达理了。

卫老太太凝视着她半响,沉吟着点了点头:“既然你说的他们这样好,阿元自己又满意,我自然没什么好反对的。只是…我也想见见林夫人和林公子,除夕家里既然设宴,便也不在意多邀请几个人,你请他们一家人来做客罢。”

卫老太太这也是为了朱元好,才会这样慎重,卫大夫人心里知道,也知道卫老太太这样表态已经是同意的意思了,只要除夕之宴林家的表现过关,卫老太太觉得他们果然不错,那这件事算是成了。

得到了卫老太太这句话,卫大夫人才算是放心了,轻轻松了口气,微笑着答应了下去,又跟卫老太太告辞-----要安排除夕的宴席,她近几日都是很忙的。

第954章 求饶

花嬷嬷看着卫大夫人开心的模样便忍不住感叹:“大夫人自从…的事之后,便一直郁郁寡欢,现在终于能走出来,实在可喜可贺。”

卫老太太看着卫大夫人的背影也忍不住出神,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听见花嬷嬷感叹便轻轻笑了笑:“可不是,从前老大媳妇儿一直郁郁寡欢,有几年病势沉重,我一直担心她…现在能看见她这样开心,有事情忙,我心里也是喜欢的。”

更值得欢喜的,是孩子们一个个的都长的很好。

除了卫玉珑和卫玉珀的事让人心里难受,有了疙瘩,其他的孩子们都并没有出什么篓子,一个个的不说有多出色,可是却也都是品行端方的人。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的成家,对于老人家来说,不管怎么样都是值得开心的。

卫老太太顿了顿,才道:“我从前虽然并没有心思顾虑这些孩子们,可是人心都是肉长,他们都是我的孙辈,我怎么会不看着他们好?从前是不敢想以后的事,不敢想什么将来,现在能看着他们好起来,我就算是死,也没什么遗憾了。”

人老了,便总爱说些这样的话,花嬷嬷觉得不详,急忙摇头摆手:“老太太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姑娘们少爷们一个个都是孝顺懂事的,家里的事也都解决了。您还得长命百岁,看着明敬少爷成亲生子呢。虽然有姑娘和侯爷照顾着,可是他们到底都还年轻,哪里跟您一样呢,事事都能照顾的周全妥当。”

卫老太太知道她的心意,笑了笑,让她去请卫安过来。

卫安来的很快,因为她之前在泉州力挽狂澜,朱元很信任她,虽然她比较小一些,可是朱元却愿意将心事跟她说。

因此这回卫大夫人带她去宝泉斋的目的,卫安便已经从朱元这里听说一遍了。

朱元是个很善解人意的姑娘,因为父亲朱芳自私冷酷,母亲又有些懦弱,她也养成了懦弱内敛的个性,很敏感很会看人脸色。

她鲜少表达自己的意愿,更别提说什么心仪的人。

可是这回朱元却主动跟她说了这位林公子,还说她觉得林公子人很不错。

这已经是一种态度了,卫安心里有数,等到卫老太太说起宝泉斋的林公子,便笑了笑道:“我已经听表姐提过了。”

卫老太太哦了一声,为她们姐妹之间可以提及这样亲密的话题而觉得意外,又觉得原本便在意料之中,继而便问她:“既然你知道,你觉得这件事如何?”

卫安很认真的想了想:“听表姐说,林夫人是个很好相处的人,虽然有些婆婆都是要相处之后才知道品行,可是林夫人有三个儿媳妇,都相处的极好,说明林夫人至少是个表里如一的人。我常听您说,婚姻是结二姓之好。既然两家都有意…”

卫老太太很欣慰,看着她微笑,才道:“你能分析的头头是道,我便放心了。你表姐的事,正如你所说,我也觉得是一桩良缘。那你的事呢?”

卫安便有些诧异的看了她一眼。

卫老太太伸手止住她:“我知道你跟沈琛的感情。我的意思是,你们想过没有?什么时候定下来?”

卫安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正迟疑着,沈琛的声音便从梅花树底下那边传过来,远远的就听见他回应卫老太太的疑问:“老太太,我正是来跟您说这件事的。”

卫老太太跟卫安便都朝他看去。

沈琛很快就走近了,笑着同卫老太太请了安,便道:“才刚接到朝廷的文书,过了年,便要回京城去了。”

他一面说,一面试了试卫老太太和卫安茶水的温度,见冷了,便交给了花嬷嬷她们下去添热水,而后才看着卫老太太说:“等回了京城,我便跟圣上请求赐婚的旨意。”

沈琛这次也算是立下了大功,解决了隆庆帝的心腹大患。

他要上奏请求赐婚,隆庆帝是肯定会准的,毕竟之前隆庆帝便曾亲口许诺过,等他把市舶司的事情解决好了,便让他跟卫安成亲。

只是,卫老太太还是有些迟疑:“虽然是圣上赐婚,可是你到底是临江王府养大的,大周重孝道,虽然你跟临江王府明面上是闹翻了,可是这些日子来你大概也看出来了,众人还是会要求你尽孝的。以后,临江王妃那边的关系又怎么平衡?”

临江王妃给刘必平写信做出承诺的事情卫老太太和卫安都已经知道了,沈琛原本也没有想过要瞒着。

正因为知道了,卫老太太心里也就格外的厌恶临江王妃。

不管是什么人,但凡是喜欢钻牛角尖的,便很难改变她们的想法,要是卫安嫁给了沈琛,在临江王妃眼里,那卫安也就是她的敌人了,她之前便已经因为卫安跟沈琛走得近而对卫安倍加厌恶,要是隆庆帝的赐婚下来了,这桩亲事真的成了真,还不知道她会对卫安做出什么丧心病狂的事。

卫老太太是不想看着这样的事发生的。

虽然她很喜欢沈琛,对沈琛这个人很是认可,可是却还是为了他有这样一个名义上的母亲而觉得担忧。

沈琛并没有迟疑,他早已经想过很多遍这个问题了,见卫老太太问,便并不遮掩的跟她说:“我已经让雪松亲自回一趟江西,也已经给父王去了信,附带了王妃写给刘必平的那封信。父王看见了,便知道我的意思了。若是我自己一个人,我是能忍的,大不了小心些就是了,换做从前,我也不会把这件事捅到父王那里去。可是现在不同,我不是一个人了,我的安危也不仅仅关乎我一个人,我要替在意的人着想,便只好让王妃更恨我一些了。”

连同上次临江王妃联络晋王那边的薛先生的事,他一并在信里告诉了临江王。

临江王会做出决断的。

是要他这个儿子,还是要护着他的王妃,他把选择权交给了他的父王。

第955章 情分

卫老太太对沈琛原本就是满意的,所虑者无非是沈琛背后不太平的临江王妃罢了,既然沈琛自己拎得清,已经做出了反击,她便也不再多说什么了。

都是从少年时候过来的,虽然她跟夫君的缘分并不算长,可是因为彼此喜欢彼此尊重,她觉得这一辈子尽够了,比其他面和心不合的一辈子的长久夫妻并不差到哪里。也正因为如此,她更加明白成为夫妻最重要的是什么,卫安跟沈琛两情相悦,这就已经是最难得的了,若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她不会舍弃沈琛这个好孙女婿的人选的。

在泉州的时候,卫大夫人就看出来沈琛对卫安的不同------卫安身边的许多得用的亲信,回来才知道,原来都是沈琛身边的人。

他那个时候明明自己也要应付刘必平,处境危险,可是却仍旧以卫安的安危为重,看不得卫安担惊受怕。

这样的人,卫老太太会看上,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她对沈琛便如同对待自家子侄一样,并不见外,林公子除夕夜宴的时候,还特意请沈琛多多关照林公子。

其实除夕夜宴也不过就是家宴,因为是在异乡,人也不过是自家人并林家的一些人,还有四大家族几个跟沈琛走的很近的主要人物罢了。

林公子又是榕城本地人,跟四大家族的人也多多少少都认识一些,其实并没什么好照顾的地方。

卫大夫人只不过是想让沈琛看看林公子待人接物,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罢了。

沈琛心知肚明,便很是尽职尽责的跟林公子聊起天来。

林公子是个文雅的人,可是他文雅却并不是个书呆子,也不掉书袋卖弄文采,说话待人都很是温和,是个脾气好的人。

脾气好,难得又没贵公子和读书人的傲气,已经很难得了,等到晚间散了席,卫老太太听沈琛说了对林公子的评价,便又笑了笑:“既然连你都说好,想必他是个真的值得托付的了。”她又看向卫大夫人,和气的说:“既然你们瞧着都满意,我看着那孩子也是个知礼懂事的,这件事便这么定了罢。只是阿敏,那里,还是要跟她说一声。”

毕竟卫玉敏才是当娘的。

卫大夫人解决了一桩心事,瞧着整个人都活泛了许多,也精神了许多,听卫老太太这么说,急忙答应下来。

在榕城,卫家并没什么根基,可是因为沈琛的缘故,四大家都很给面子,林家也是很有规矩礼数的,很快便遣了媒人上来正式提亲。

请的还是许大善人的妻子。

许大夫人这个媒人当的称职,尽心尽力的替他们传话,双方将章程都定下来了,方定了日子正式放了小定。

除了四大家族以外,林家其他亲戚和泉州知府那边尽都有礼物送来,卫家虽然是在客中,竟也办了二十余桌的席面。

朱元的身份到底是朱芳的女儿,虽然说是说已经分出来了,可是谁都知道,她的身份在京城中是有些尴尬的。

那些门第太低的,怕会委屈了她,她们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而门第高的那些世家名门,却又会介意她的身份,担心她到底没有嫡亲的正式的母家。

卫老太太私底下也跟朱元推心置腹的说了,这么快答应她跟林家亲事的缘由,末了又拍了拍她的手轻声道:“不要觉得委屈,千万不要有因为身份地位就觉得自己高林家一头了的想法,过日子,就算是做不到心心相印,也得做到举案齐眉。”

道理已经说过无数遍了,她也担心说的太多年轻人听不进去觉得厌烦,点到即止,又从花嬷嬷手里接过了一个匣子,递给了她:“这是我对你的一点心意,你接着,好好过日子罢。”

朱元有些受宠若惊,她成亲,已经由卫老太太作主,吩咐卫大夫人从公中抽出五千两来给她操办,五千两,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若是放在寻常的公侯之家,女儿出嫁,也尽够了。何况她还不是正经的卫家人。

现在卫老太太明明给过了,却又要再给,她急忙推辞。

卫老太太便笑了:“说是给你的,你便接着。只要你们以后好好过日子,我便开心了,其余的身外之物,算得了什么?”

朱元只好接过来,等到回到房里打开一看,忍不住就有些愣怔。

卫老太太给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厚了------光是银票便有一万两,是宝通银号的,见票即兑,面额都是五百两。

其余还有一整套的红宝石绿宝石头面各一套,看样子便知道,是按照林家的身份地位特意给她配的。

甚至于竟还有一座榕城郊外的别庄…

这些东西加起来,零零总总少说也有二万两多了,这样大的手笔…

她心里一直都知道,卫老太太看卫安是看眼珠子一样的,却没有料到,她竟也舍得给自己这样多的东西。

这些东西,就算是公侯之家最受宠的嫡女,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她有些感动,却又有些惴惴,特意去寻了外祖母说。

卫大夫人却比她要镇定多了,她略扫了一眼,便伸手拉了朱元在身边坐下:“你来的正好,我正要去寻你。这是老太太给你的心意,长者赐,不敢辞,你心里知道老太太的好便是了。”

朱元还是有些不安:“可是这也太多了,府里也不是没有别的姐妹们了…”

“老太太心里自有主张,她既给你,便想过了这些的,你别担忧这些。”卫大夫人笑了笑,又道:“至于你担忧的其他姐妹们,就更不必了。她们都是好孩子…”说到这个,卫大夫人扫了旁边的丫头一眼,接过一个小匣子微笑:“若是担心安安,那就更是杞人忧天了。这些东西便是她送过来,托我给你的,你瞧瞧。”

朱元有些诧异。

卫安还没出嫁成家,怎么也轮不到她来给东西才对,等到看清楚了匣子里的东西,更是忍不住瞪大了眼。

第956章 平息

卫安给的礼物也太厚重了一些!

卫老太太给的东西加起来两万多两,卫安给的东西加起来,少说也同样有一二万两,虽然顾忌着没有超过卫老太太的数量,可是也实在太多了!

朱元坐立难安:“她也是个还未成亲的姑娘家,怎么能给我这样多东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