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也附和“真好看”。
于三看一眼寸把长的小银鱼,不知想起了什么,有些惆怅的样子。
因昨日吃了好些大鱼大肉,又喝酒宿醉,今天晨间的饭便很是清淡。
熬得黏稠稠的小米粥,煮鸡子,还有小芝麻饼,不过手心大,一圈一圈的,放了芝麻酱和椒盐卷起来放在铛上烙熟的,又酥又香,有点像老北京的螺丝转儿。配菜是猪皮黄豆冻咸菜和点了芝麻香油的萝卜咸菜。
新年初一的早晨,吃着粥和咸菜,沈韶光觉得很幸福。
然后便想起那位热衷幸福度调查的林少尹来,如果这会儿他来问,一定真诚地跟他说,挺好的,真的挺好的。
当然,那位今天是不会来做幸福度调查的,这会子正大朝会呢,那可是一年一度的大折腾,曾经有老宰相实在撑不住晕倒的先例。
沈韶光却闲得很。初一日是家族内拜年的日子,外人不便相扰。左邻右舍的,只等初三初四去坐一坐就是了。至于光明庵,今日庙里有法会,圆觉师太也不得闲,还是明日再去吧。
想到法会,沈韶光便琢磨着带阿圆他们去青龙寺玩,那里的过年法会想必热闹,不知跟后世那抢第一炉香挤破头的盛况比又如何?
沈韶光先给这世的父母兄长上了香,换了供品,化了纸,然后便带着阿圆他们出了门。
崇贤坊在西,青龙寺在东,却是水平着,直线距离并不很远,一路走着逛着也就到了。
青龙寺到底是有名的大寺庙,确实热闹,但要说跟后世人山人海的盛况比,还赶不上。让沈韶光惊喜的是,这大初一的,庙门前的街上竟然有卖小吃的。这大约就是后代庙会的雏形吧?
沈韶光买了一篓果子蜜饯,有糖渍梅子、杏脯、蜜枣、冬瓜条子糖,有糖渍的,有蜜渍的,各式各样,颜色鲜艳,看着嘴里就泛起口水——可见望梅止渴这事并不是瞎编的。
阿圆搂着这篓蜜饯,边吃边走,沈韶光也时不常拈一颗放在嘴里。于三不吃,阿昌也不好意思去跟小娘子们抢食,只好忍着,却见前面伸过来一只手——满把的杏脯、冬瓜糖。
阿昌抬头,对沈韶光嘿嘿一笑。
于三瞥这三个到哪儿都是吃吃吃的货一眼,不说话。
“沈小娘子!”
沈韶光扭头,是庞二娘那位从前爱鼻孔看人的婢子。
“我家小娘子在那边儿!”
沈韶光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一个戴着帷帽的小娘子戴着一堆婢子奴仆站在寺门不远处。
庞二娘对沈韶光招手。
沈韶光带着阿圆他们走过去。两人对面见了礼,庞二娘笑问:“你也是来求签的吗?”
沈韶光挑眉笑问:“这是怎么一说?”
“每年只元日这一天了尘大师才给解签,若错过了,只能明年再来。”
沈韶光笑问:“二娘这是求大师解过签了,还是还没去呢?”
“已经解过了。”庞二娘笑眯眯地道。
“想来是个好签子。”沈韶光打趣。
庞二娘笑眯眯地点头,“嗯。”
真好……看着小姑娘幸福的小样儿,沈韶光都有点觉得幸福了。
庞二娘是憋不住话儿的,便往沈韶光这边凑了凑,轻声道:“你知道吧?秦五娘定亲了。”
沈韶光有点惊讶,跟林少尹还是跟别人?看庞二娘高兴的样儿,想来是后者,也所以,庞二娘元日竟跑出来求签子。抽了个好签,又得了老和尚几句吉祥话儿,小娘子就越发高兴了。
沈韶光推测得八九不离十。
不待沈韶光接话,庞二娘已小声道:“跟信阳公的长孙,去年的探花郎,听说新授了清要的校书郎。”
信阳公,陇西杨氏,既是百年华族,又是有爵之家,这位小郎君长子嫡孙,做官却不是荫职,而是科考出身,嗯,是个良配。
看沈韶光点头,庞二娘抿嘴笑道:“真是为五娘高兴。”
小丫头这口不对心的啊……沈韶光笑起来。
庞二娘不便在外面久留,又与沈韶光略说两句闲话,约定过几日去光明庵礼佛小住时再相聚,便登车离去。
灌了一耳朵不相干人等的花边新闻,目送庞二娘远去,沈韶光带着阿圆他们入了寺,转一圈,听了会子经,看了佛塔、诗壁,不能免俗地去配殿求签子。
抽签简单,但如庞二娘说的,解签却难。看一眼那堪比后世春运的解签长龙,沈韶光把那签还给抽签僧人。
“施主不去求解吗?”
“左右都是定数,是早知道还是晚知道,倒也没什么。”沈韶光笑道。
管抽签的僧人双掌合十,“善哉,施主所言甚合禅理。”
沈韶光眯眼一笑,也合十还礼,然后便带着阿圆等走了。
出了寺,在外面一个摊子吃了馄饨,又在乐游原上转悠一圈,半下午便往回走。等回到崇贤坊,也到了敲暮鼓的时候了。
坊门前,车慢下来,林晏撩开车帘,便看见风尘仆仆的沈小娘子和她的仆从婢子们。
沈韶光抬眼,也看见了车里的林晏。
两人一个腰酸腿软、脂粉半残,一个操劳整日、满脸疲色,在暮色中的坊门前遇见,沈韶光先笑了,许是着实累了,笑容中比往日少了些精明,林晏也弯起眼角,眉宇间比平时多了点暖色。
作者有话要说:唐代大年初一寺庙是什么样子纯是虚构。
第46章 红火又开业
初二,沈韶光去光明庵圆觉师太处坐了半日。
圆觉师太的《饼经》已经初步写成,里面有各式汤饼、烙饼、蒸饼、烤饼,有京里贵族之家的牛心熊白饼,有江南小酒肆的桃花杏蕊饼,也有阳关旁虬髯汉子做的十来斤重的大芝麻胡饼。
老师太不只说各种饼食,也说人,说风物,叙述的是回不去的流金岁月,沈韶光读来是满眼的大唐盛世繁华。
沈韶光这回连彩虹屁都不吹了,只是轻叹:“真好,真好……”
圆觉师太望着她,缓缓地笑了。
初三日的时候,沈韶光不能免俗地去左邻右舍转一圈,说些拜年话,送点伴手礼,吃人家点糖果子。
豆腐坊裘家死活拉着沈韶光要让在其家吃年酒。裘家娘子用山蘑菇炖小母鸡,没放那么多调料,也没沈韶光那么些瞎讲究,一小盆子竖尖冒流的肉,汤浓汁厚。又准备了些油煎豆腐、蒸羊肉之类。
裘家老媪一个劲儿地让,“小娘子尝尝这个鸡” “小娘子尝尝这个羊肉蒸得烂不烂?” “小娘子尝尝我们大娘煮的好菜肉团子”……
沈记是裘家豆腐坊的大客户,沈韶光又教他们如何调味儿,开发各种豆腐皮、豆腐干子、豆油皮之类,裘家因此多赚不少,这回是借着过年安心谢她。
裘家娘子长得憨,嘴却巧:“阿家又说笑!我这个,在沈小娘子面前哪敢算‘好’?”又对沈韶光道,“虽然粗糙,小娘子也别嫌弃,一定要吃饱。”
为了表示真心欣赏裘家娘子的手艺,沈韶光着实吃了不少,又盛赞一番,裘娘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中午一通胡吃海塞,晚上回去就只喝了一碗小米粥,就着于三公主备的小咸菜。
于三公主在做咸菜方面,特别有贵族范儿。一小碟一小蝶,总有六七样儿,有腌菘菜、腌萝卜、腌黄瓜、腌紫姜,有丝儿有块儿有末儿,有点香油的,又醋拌的,有加麻酱蒜泥的……①
沈韶光每样儿吃两筷子,一碗粥也就喝进去了,胃也舒服了。
这样又瞎混了几日,只把筋都玩懒了,终于到了初六重新开业的日子——本朝还没有初五接财神的说法,店铺大多过了初五才开张,甚至有不少要等到过完上元节才开门的。
沈韶光与阿圆、于三等把店里店外打扫一遍,门口上燃了爆竹,小酒肆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见沈记开了门,便有老食客摸过来。
沈韶光再道了新年贺词,食客们也回贺,又道,“这些日子委实是想念沈记的菜。昨日去吃年酒,席间竟然也有火锅,只是比此间的差太远。”
“这几日啊,都是大鱼大肉,嘴里就想于三郎的糖醋菘菜吃。”
甚至还有干脆把原计划在家里请的年酒搬到这里来的,叫的都是“玛瑙肉”“狮子头” “炸子鸡”“芙蓉肉” “八宝豆腐”等经典当家菜,再加上一角子绿蚁新酿,末了还要上两笼玉尖面,只吃得宾主尽欢。
这头一日开张就忙碌起来,要到晚上,沈韶光才有空儿剪华胜。
初七的人日到了后代,逐渐式微,已经不是全国性的节日了,这时候却还很隆重。
所谓“人日”,据说源于女娲造人的传说。说女娲娘娘初一日造了鸡,初二造了狗,后面又相继造了猪、羊、牛、马等动物,第七天,终于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造出了智慧的人类,所以初七这天便称为“人日”。
人日的时候,最流行的风尚是用金箔、绢帛、彩纸等或剪、或折、或扎做彩胜,然后贴在屏风、窗户等处或戴在头上。
宫里对这种精致漂亮显手艺的东西最讲究,宫女们每年都想出好些新样子来,一则显手艺,博贵人一笑,一则也是打发工夫。
沈韶光把技能点都点在了烹调上,也匀了一点给读书笔墨,于此时女子传统的针黹刺绣不大在行,但剪纸却很不错,所以沈韶光总坚定地认为自己有一双巧手,针黹不好是因为没空儿练习。
当时在宫里时,沈韶光剪的五谷丰登图、佳果菜蔬图是内廷膳房的门面招牌,这日哪个去领膳的都要“啧啧”两声。
别的宫女的人胜、花胜大多小巧,沈韶光剪的彩胜却都比较大,不只大,还复杂细致,那蔬果图中细数有不下二十种水果菜蔬,葡萄挨着梨子,西瓜掩着些樱桃,搭配错落有致,丝毫不乱。
能剪出这样复杂的图样,主要还是拜美术课学得好所赐,构图做好了,然后便是细致的水磨工夫,剪刻并用的技巧其实并不难学。
沈韶光先随意剪了几朵简单的花儿练手,看阿圆在身边,一时促狭,便剪了个胖胖的、梳双环髻、叉着腰的人胜给她。
阿圆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真好看……真好看……”
对沈韶光这样的手艺,于三和阿昌都有些惊讶。于三拿起沈韶光刚剪完的荷花,看她一眼:“还有这本事……”
阿昌也笑道:“真想不到小娘子竟然这般巧手。”
阿圆从自己的人胜上抬起头来,一脸的理所当然:“这算什么?小娘子什么都能!”
阿圆这种盲目粉让沈韶光压力感倍增,刚想解释两句,于三已经幽幽地道:“是啊,什么都行。外面飘的幡子都哭了。”
沈韶光:“……”
阿昌偷笑。
阿圆义愤填膺:“幡子怎么了?幡子怎么了?能飘就行了呗?”
看见自己粉丝的实力,沈韶光不解释了,笑眯眯地安心剪刻起了佳果菜蔬图来。
因不是头一次剪这个样子,费工夫的图样儿又是过年胡混这两日已经画好的,这时候只拿出耐心用剪刀刻刀慢慢磨就行了。
饶是这样,也熬到后半夜才算完成。沈韶光不让阿圆陪着,阿圆却坚守一个小粉丝的原则不动摇,披着被子坐在床上看沈韶光剪,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歪在了枕头上。
第二日一早,阿圆饭都没吃,就张罗着去贴这大彩胜。
阿圆问沈韶光贴哪儿,沈韶光笑道:“贴在外墙,就是前两日老丈贴寻狗帖子、还有楚小娘子贴寻人帖子那个地方。”
“好嘞!”
别的小的花儿啊朵儿啊的,阿圆都贴在了店内窗子上、小隔扇屏风上——只除了那个胖胖的人胜被藏了起来。
火红的剪纸彩胜很是招眼,谁从街上过都要扭头看看,然后便知道沈记酒肆开张了,然后便想起沈记各种好吃的来。馋虫这东西,不勾,觉不出来,一勾出来,不满足了它,且回不去。过年前后好些天没来沈记吃饭,还真想呢。
若说昨日摸过来的都是沈记的铁粉,那今日粉丝大部队就正式回归了。沈记再次爆满。
云来酒肆还没开张——年节,大多数人选择在家宴客,外食的少,故而每年都过了初十才开张。冯掌柜在坊里瞎溜达,看见墙上那火红的柿子枇杷大西瓜还有时不常进出的客人,没脾气地摇摇头,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
①一小碟一小碟咸菜借鉴了叶广芩老师《醉也无聊》。
剪纸这个金手指大家不要考据,看个乐呵吧。
第47章 月上柳梢头
正月的节日扎堆儿,过完了人日不两天便是立春,然后便是三天不夜城的上元节。
此时,立春流行吃春盘。所谓春盘者,就是用面饼卷菜蔬吃。
在这个没有大棚蔬菜的时代,零度以下的气温,“春蔬”一说,更多的是个象征意象词,大多卷的还是越冬的萝卜、菘菜、葱之类的。便是宫里,也不过多点芹菜、蒜苗、韭黄而已。
能得点反季蔬菜着实令人可喜。就像夏天赐冰镇酪浆一样,每逢立春日,皇帝都要给贵戚大臣赐春盘,以表达爱重。御史周奉卿立春日得子,又恰恰得了今上御赐的春盘,便给儿子取名阿盘,颇有点孔子给儿子取名“鲤”的遗风遗韵。
宫里被当政治礼物相送的春盘做得很是讲究。菜都切极细的丝,红的、白的、青的、黄的,分别码放;旁边配面酱、韭花酱、肉酱等四五样酱料;又有一个盘子专门放饼,迥异于后代烙的春饼,这时候的饼是用加蛋、细盐、麻油搅成的面糊摊成的,香而软。
从前在内廷膳房的时候,沈韶光能吃这样的卷饼三大张,再配一碗羊肉糜羹。
如今虽然没有了那些反季蔬菜吃,但也没了束缚,沈韶光便尝试复原后世的春饼,至于菜不够的问题——肉来凑啊。
先说这饼,摊饼固然快些,但烙的饼更有劲儿,适合卷菜。用热水和面,两块面剂子,中间抹油,擀成薄饼,在平底铛上以小火烙熟。
各种菜蔬没什么花活儿,萝卜、菘菜、葱都去老皮,只挑嫩的切细丝,这是生菜盘。熟菜则有摊鸡蛋、炒豆芽粉丝、炒豆腐丝之类。
然后便是各种肉,经典的酱肘子、猪肚儿、熏鸡、酱肉,乃至猪耳朵猪脸不一而足,都切丝,摆在盘子里,谁爱哪样儿,自取便是。
吃的时候,把两张饼揭开一些,里面抹上面酱,放葱丝、萝卜丝,放各种肉,放鸡蛋、豆芽菜,卷成一个卷儿,便可以张嘴开啃了。①
这样的春盘一推出,便受到了热烈欢迎。一食案的盘盘碟碟,五颜六色,香气扑鼻,普通人家,谁吃过这样讲究、堪称奢豪的春盘?关键,所费不贵,毕竟猪肉便宜。更关键,它是真的好吃啊,本来只是过节应景的东西,竟然成了真正的美味。
这春盘从立春头一日推出就开始热卖,过了立春,还有不少闻风来尝鲜的;开始还是在店里吃,后来又有不少要外带或外送。一直卖到过上元节,算是稍微阻了一下,但沈韶光觉得,节后还会不断有人来吃,毕竟进了二月、三月,真正的春季菜蔬下来,那时候的春饼才真好吃呢。
“那时候的菘菜萝卜就不行了,换成春韭鸡蛋,菠菜粉条,肉丝荠菜,如果再加上顶花带刺儿的小胡瓜,这样的春饼……”沈韶光一边做包汤圆,一边跟阿圆畅想。
阿圆咽口口水,接话儿道:“这样的春饼我能吃八九张。”
沈韶光:“……”
沈韶光看看阿圆的腰身:“阿圆啊,你可曾听过‘二三四月不减肥,六七八月徒伤悲’的话?”
阿圆干脆地摇头:“没有!”
身后一声“嗤”笑,不用回头,也知道是于三。
阿圆想了想,“等吃过了这有菠菜、小胡瓜的春盘,我再减。”
沈韶光点点头,有个日期就行。
身后凉凉的声音:“等胡瓜下来,你吃的就是‘夏盘’了,六七八月怕是伤悲定了。”
阿圆气鼓鼓地瞪于三一眼,不说话。
其实刚才是沈韶光说溜了嘴,在后世,黄瓜实在是顶容易得的东西,每次吃卷春饼,必有的。
沈韶光回头警告于三一眼,说笑话哄阿圆开心,“其实春天也有胡瓜,只是不易得而已。说前朝的时候啊——”
只要一说“前朝”,这就是小娘子要讲古了,阿圆、阿昌赶忙竖起耳朵听,便是于三也放轻了手里的动作。
“有一年元正的时候,圣人要吃胡瓜,派宦者出去采买。这天寒地冻的,上哪儿买去?嗯,就恰碰见有一个人在东市拿着两根胡瓜在卖。宦者大喜过望,便问索价几何。那卖瓜的道:‘五十两银子一根,两根要一百两。’”
阿圆阿昌都张大嘴巴。
“那宦者嫌贵,夏天的时候,两文钱买好几根。那卖瓜的道:‘既然嫌贵,就不要买。我自家留着吃。’说着便真个咔嚓咔嚓把其中一根吃了。”
阿圆和阿昌的嘴张得更大,阿昌喃喃:“五十两银子就这么吃了……”
“宦者着急了,怕他把剩下一根也要吃了,连忙拿出银钱要买,却哪知那卖瓜的又涨价了,剩下这一根就要一百两。”
于三翘起嘴角,早就知道小娘子说话有机关,果然……
“宦者又嫌贵,那卖瓜的道,‘既然嫌贵——’听了这话音儿,宦者连忙给了他银钱,买了那根硕果仅存的胡瓜。” ②
阿圆阿昌哈哈大笑,于三也笑起来,低头接着做丝笼饼。
这个时候,上元节还不是元宵一统天下的时代,各个人家吃的有肉粥、面蚕、丝笼饼,也有火蛾儿、玉梁糕、油?之类。煮的粥、蒸的糕、炸的饼,各种食物乱战。
已经这么乱了,就不怕更乱,汤圆必须也要出来刷一波存在感。沈韶光便包了最经典的黑芝麻馅儿汤圆,并把它推荐给上元日来吃饭的食客们。
本朝人对甜食有偏爱,大多数食客对汤圆接受良好,比如林少尹。
上元日三天放夜,不闭坊门,全城狂欢,“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这样长时间大范围的士庶万民狂欢,治安是个大问题。
每逢这个时候,京城便金吾、京兆等多部门联动,争取不出现大纰漏——至于谁家婢子与人私奔、谁家进了小贼丢了点银子之类的,却是难免的。
林晏作为京兆少尹,是主要负责人之一,连着值了两日班,第三日终于可得休息休息。本来想着在家陪祖母——江太夫人年老体衰,腰腿又不好,冬天出不得门,出来看灯是不能够的。
但太夫人却一定要赶他出来,“上元节出去走一走,禳除邪魅,祈福健身。”
祖母一颗拳拳疼爱之心,林晏不好违逆,便笑着答应了,想着出来在坊间转一转,应了景儿,便再回去陪祖母。
坊内看灯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因这已是第三日,好些人在附近已经逛烦了,便都纷纷扩大了撒欢范围,比如去安福门看踏歌,去崇仁坊附近看百戏。
不至于摩肩接踵,林晏倒还真逛出点趣味来。站在街头往前看,沿路花灯火树,猜灯谜的士子,婢子簇拥的女郎,拎着灯笼奔跑的小童……良辰美景,繁华安乐。
略走几步,便看见沈记酒肆。
林晏缓步走过去,抬头看沈记门前挂的花灯。灯只是普通的鼓形灯,上面贴的华胜却很新奇,竟是馄饨、玉尖面、烤鸡、肉串等等的图案。
林晏不禁莞尔。
撩开门帘进屋,便听得沈小娘子正笑道:“这个叫美人圆子。您看这皮子又白又软,多像漂亮小娘子的脸?”
带着小孙子来吃小食点心的老妇人笑起来,“这个名字取得好!”
沈韶光也不过是逗趣罢了,若万一哪个诗人吃了这“美人圆子”,写诗赞颂一下,从此后代形容美人多了个“肤若汤圆皮”的说法……那就罪过了。
听见门响,抬头,沈韶光微笑打招呼:“林郎君上元吉祥。”
沈小娘子堪称温婉的笑容,门口活泼的华胜、“美人圆子”的名称,很好地诠释了何谓表里不一。好在林晏已经有些习惯了,也微笑道,“店主上元吉祥。”
“林郎君要不要尝试一下我们的糯米圆子?芝麻馅儿,又甜又香。”
林晏点头:“也好。”
汤圆好熟,一会便端上了桌。
林晏拿羹勺舀出一个,轻轻咬开,果真味道不错,很是好吃。
坐在更靠里面的祖孙吃完了往外走,“阿婆,这位郎君也吃美人呢。”
“不是美人,是‘美人圆子’。”老妇人教导孙子。
“什么是美人?”
“这店主小娘子就是美人。”
小童点头:“小娘子好吃。”
正收拾碗筷的沈韶光:“……”
咬了一半汤圆的林晏:“……”
算了,童言无忌,童言无忌。沈韶光端着碗筷拿回后厨去洗。
林晏有些不自然地看一眼沈韶光的背影,把勺中剩下的半个白皮黑馅汤圆放进嘴里,唇齿间又软又甜。林晏喝口汤,神色自然下来,就这表里不一法儿,确实有些像……
沈韶光洗完碗,端了一个小盒子出来,里面放着些滚的元宵。见林晏把小碗汤圆吃完了,“多日未见太夫人,不知一向可好?这是些生糯米圆子,一样的馅儿,只是做法略有不同,请带回去给太夫人尝尝。”
林晏谢过沈韶光,想跟她说她父亲那些书的事,但话题实在突兀,这样的年节间,提及那些伤心事,林晏有点不知如何开口。
沈韶光挑眉,随意寒暄道:“今日坊里人少,都去安福门看踏歌了。林郎君怎么没去看看?”
沈韶光猜测,以这位沉闷的性子,八成是个宅男,所以不爱动弹,当然也可能是社畜加班狗,这种全城狂欢日,他这京兆少尹且闲不住,保不齐加了几天班了呢,好不容易空闲下来,估计是不爱再往人堆儿里扎。
“坊里的花灯就很好。”林晏微笑道。
沈韶光点点头,突然笑问:“当日在安福门,郎君为何放过我?我当时还只当要被送去洛阳了呢。”
沈韶光原先觉得他可能是怕惹事怕蹚浑水,后来通过接触,特别是上次听了李相公与这位林少尹的对话,知道他在还官小位卑时竟做过与自己这世的父亲相类似的事,那便定不是胆小圆滑的性子。
当然,他运气好,也或者,恰因为官小位卑,没惹恼皇帝,没惹来杀身之祸。
不管怎么说,之前的推测就站不住脚了,刚才提到安福门,沈韶光便突然想问一问。
林晏抿抿嘴,“圣人放宫人出宫是德政,是要少些后宫怨念,女郎颇有谋略,某为何不成全女郎?”
想了想,沈韶光笑了,对他一福,“多谢林郎君顺天应势,宅心仁厚。”
这谢词,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若传奇中高人们的春风拂柳掌。林晏笑起来,不知这样的口齿是从小如此,还是宫中历练的。
既然说到了安福门的事,林晏也便接着道,“新年扫尘,在宅中找到些令尊的书。什么时候,我让人给女郎送过来。”
沈韶光惊讶地抬眼,点头道谢,刚才活泼的神色却沉寂下来。
林晏想安慰她两句什么,到底不相熟,且失亲之痛,非两句浮浅之辞可解的,但这时候站起离开或说些别的,又不合适,便只好静默相陪。
于三、阿圆、阿昌从外面回来,一掀帘子便看到这副景象,灯光下,萧萧肃肃的郎君,形容俊俏的小娘子,静静地相对而坐。
今天小娘子还调笑说什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呢。于三再瞥一眼林晏,倒也人模狗样的……
“小娘子,那灯楼足有好几丈高,得有数百盏灯……”阿圆兴奋地嚷嚷。
沈韶光扭头笑问:“真的?据说有灯轮,可以转的,真的吗?”
作者有话要说:
①韶光的春饼参照了梁实秋先生的《薄饼》。关于唐代冬春蔬菜和春盘,我查了些资料,不是很确切,此处有推论加我自己的虚构,小天使们莫要考据。
②故事来源于邓云乡先生的《云乡话食》,至于有没有更原始的出处,就不知道了。
第48章 春日食春蔬
别人出去看灯带回来各种灯,自家孙子出去看灯带回来一包糯米圆子。
面对祖母打趣的目光,林晏抿抿嘴,垂眼微笑道:“出去逛了会子,饿了,便去沈记垫补了点吃的。沈店主很客气,让我给阿婆带几个回来尝尝。”
江太夫人揭开盒盖子看看,有些好奇:“甜的?”
看着祖母孩子似的表情,林晏笑起来:“甜的,芝麻馅儿。”然后招呼仆妇去给祖母煮几个吃,“晚间只尝尝吧。恐怕不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