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主又狠又糙女主会撩的糙汉文上一章:许愿 柿橙
- 男主又狠又糙女主会撩的糙汉文下一章:我真没想过赚这么多钱
姜稚衣抿了抿唇,又笑:“可是就像我阿爹选择社稷没有错,我阿娘选择我阿爹也没有错,四殿下要挣前程,在我与前程之间二者选其一,并未贪心多得,其实也没有错。只是他们都有非做不可的事,我虽然在他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可在他们非做不可的事面前,好像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裴雪青摇了摇头:“你别这样想,选择虽两难,但总会有人觉得,你才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事。”
姜稚衣抬头望着头顶的这座营帐:“会吗?”
裴雪青看着她视线落处,隐隐猜到她的心事:“你担心在沈少将军这里重蹈覆辙,还在犹豫与他的亲事?”
姜稚衣一动不动地坐着,沉默片刻,点下头去。
至亲血仇,若换作是她也不可能放下,她都不需要问,便知那是元策非做不可的事。
可他的对手是连朝廷、连皇室都畏惧的河东,这件非做不可的事无异于行走刀尖,命悬一线。
姜稚衣双手抱膝,下巴抵着膝盖,出神地道:“我只是在想,他先前与我求亲,是因为娶我与他非做不可的事在同一个方向,可如果有一天,他非做不可的事和娶我南辕北辙,又或者……他可能要为他非做不可的事付出性命的代价,那我怎么办?”
“我是不是……又是被抛下的那一个。”
第73章
裴雪青到嘴边的宽慰之言吞吞吐吐了几次, 始终没能出口。
若此刻在她面前的人当真只是一个娇憨天真, 万事不缺的郡主,她也许可以劝姜稚衣乐观些,不要去担心未发生的事。
可不论是当年在战乱中为圣上断后,牺牲己身的宁国公, 还是为至爱之人殉情, 抛弃女儿的宁国公夫人,又或是选择前程, 放弃青梅竹马之谊的四殿下——对一直在失去的人来说,乐观二字或许听来不像安慰, 更像风凉话。
何况沈家的儿郎背负着那样的出身,即便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求,行走于世便已是危险重重举步维艰, 若还要做些什么,无疑是刀尖舔血,姜稚衣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
她身为局外人, 如何劝慰一个千疮百孔的人去相信一个刀尖舔血的人, 相信他可以两全, 相信他们能得圆满。
若世间圆满如此易得,她又怎会与意中人天人永隔。
思前想后半天,裴雪青什么也没说,只问出一句:“这些心事,你可曾与沈少将军说过?”
姜稚衣摇了摇头:“我还没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说了不过徒添他的重担,等我想好了再与他讲。”
一帐之隔外,元策静立在帐门边上,听里头再无话音, 垂在身侧的手缓缓攥握成拳。
身后忽有脚步靠近,一声“少”字将将出口,元策回头比了个噤声的手势,看了眼三七拎在手里的食盒,下巴一移,示意他送进去。
三七无声颔首,将晚膳拎进营帐。
里头姜稚衣的声音重新响起,一改方才的低落:“你们少将军呢,不来与我一道用晚膳吗?”
——听上去语气雀跃,好像什么烦恼也没有。
入夜戌时,元策结束夜训,带姜稚衣坐上回城的马车。
这些日子因姜稚衣作陪,元策每晚都与她一同坐马车回府,今日裴雪青在,他便坐在外头的御车前室,屈了条腿背靠车门,听里头两人聊着天儿。
一路上多是姜稚衣在问话,问裴雪青可曾准备好回京的行囊,说快入五月了,回去一路正值仲夏,许是需要随身备上解暑之物,又问她回长安以后打算做什么,嘱咐她记得传信来报平安,与自己说说京城最近的时兴事。
抵达清乐客栈,元策轻轻一跃下了马车,腾出落脚的地方。
裴雪青移门出来,踩着轿凳下地,朝元策福身行了个礼:“今日多谢沈少将军准我入营,过些天我就回京去了,沈少将军事忙,今日便趁此机会与你提前作别了。”
元策点头:“一路保重。”
姜稚衣跟着走下马车,上前握起裴雪青一双手:“雪青阿姊前程尚远,往后一路,要向前看。”
裴雪青垂眼一笑,默了默,反握住她的手:“你也多多珍重,我在长安等你一起放纸鸢。”
目送裴雪青走进客栈,安静的内巷响起一声女子的叹息,姜稚衣望着裴雪青离去的背影轻声道:“她今日与我说,去过军营,最后一处地方也告别过,她此行心愿已了,再无遗憾……可是她方才没有应我那句‘向前看’。”
元策忽然偏头看向姜稚衣:“若你是她呢?”
“什么?”姜稚衣一愣。
“若你是她,往后一路,能否向前看?”
对上元策一瞬不眨凝望着她的双眼,姜稚衣沉默着想了许久,最后一扬下巴:“怎么不能?”
元策眉梢一挑。
“我才十七岁,往后的人生还长着呢,难道要为一个连夫婿都算不上的人守一辈子寡不成?我若是她,便吃香喝辣,夜夜笙歌,周游四方,广结新人……有什么旧人是结交新人忘不了的呢,若有,我便去结交十个,百个!”
元策低下头去,五指穿插进她指间,一根一根扣紧她的手指:“谁给你这机会?”
姜稚衣垂下眼,看着两人相握的手,感觉到他每根手指都牢牢抓着她,力道比之平日格外的重。
“你今晚——”是不是听见她和裴雪青说话了?姜稚衣狐疑地想。
“我今晚?”元策眨了眨眼等她说下去。
姜稚衣跟着眨了眨眼:“洗手了吗?”
“……”
元策拉着她走回马车,与她并坐下来,抬起另一只手来揉她白生生的脸颊:“没洗怎么着?”
姜稚衣一巴掌拍开他的手:“脸都给你捏疼了,今晚不许上我的榻!”
也不知是谁每晚盛情相邀,上榻不够,还要他抱,自从天气越来越热,她寝衣越来越薄,他在她榻上就没睡过一个整觉。
“也好,我今晚好好歇一觉。”元策背靠车壁闭上了眼。
姜稚衣转身瞪他:“我是睡相不好还是说梦话,这么吵着你?”
元策睁开一道眼缝,摇头:“是我睡相不好,自己吵自己。”
天气一日日从暖转热入了夏,姜稚衣送别了裴家兄妹,算着日子心生奇怪,虽然她眼下已不着急回京,可舅父的人马应当是骑马行路,比起马车要来得快,照理四月下旬便差不多该到,怎的入五月好些天了还没动静?
这日夜里,姜稚衣在床榻上翻来覆去不太放心,让元策派人去查查,这一队来救驾的人马别是走丢了。
元策并不十分情愿,懒懒散散说着明日再说,似乎巴不得人晚点到。
姜稚衣记挂着此事,心道明日一定盯着元策吩咐下去,谁知翌日天蒙蒙亮,人还躺在榻上神思朦胧,忽然听见一道熟悉的女声在屋里响起:“郡主,奴婢救驾来迟……!”
榻上两人一同睁开眼来。
姜稚衣顶着混沌的睡意分辨着这声音,不是惊蛰也不是谷雨,似乎有些耳熟,又一时想不起来是谁,疑惑地伸长了手臂去够床帐,一面问:“谁?”
“郡主,奴婢是小满呀,奴婢走了一个多月终于赶到,您可是等——”
姜稚衣人睡在里侧,够了半天也没够着床帐,元策一扬手,拉开了这道遮挡。
跪在榻前的人一抬眼,这才看清榻上有两个人,另一个,还是男人!
眼看着与郡主交颈而眠的人,小满“等急”的“急”字就这么噎在了喉咙底。
真是路上一月,人间十年,分明出发时还听侯爷说郡主与沈少将军闹得不可开交,意欲退亲,派人立马过去救驾,怎么到的时候已是沧海变桑田……
姜稚衣定睛朝底下神色变幻的小姑娘看去:“小满?”
小满连忙惶恐低头:“郡主,是奴婢。”
姜稚衣如梦初醒一般才反应过来,这是舅父接她的人马终于到了。
“你方才说什么来着?”姜稚衣半趴在元策身上,支起身子问小满。
“奴、奴婢说,奴婢救驾来……”小满悄悄抬起眼皮,瞄见姜稚衣那只撑在元策胸膛的纤纤玉手,还有元策危险眯起的一双眼,哆嗦道,“郡主,奴婢这个驾——还救吗?”
一刻钟后,元策穿戴完毕出了卧房,姜稚衣坐在妆台前,由小满替她通着发,听她说着晚到的原因。
“郡主,都怪奴婢拖累了大家,侯爷派来的护卫个个都是策马好手,理应四月中下旬便抵达姑臧,可奴婢不太会马,这一路便耽搁了不少日子……”
——耽搁到,郡主好像都不需要她了。
“无妨,不过差了十几日功夫而已,你一路辛苦,不必再说这些话。”姜稚衣说罢,想起奇怪事,“不过我这边有惊蛰和谷雨,舅父怎会再多派一个你来?”
“侯爷说,那些护卫与您说不上话,也看不懂您的心意,派奴婢来看看您与沈少将军这姻缘可还能挽回,若只是寻常争吵,便让奴婢劝劝和,若发现沈少将军当真对您不好,再将您接回长安去。”
姜稚衣摇了摇头:“舅父当初还不愿成全这桩亲事呢,如今倒这么舍不得了。”
“也不全是,侯爷还与奴婢说,若您与沈少将军当真无可挽回,请奴婢看看您与裴公子相处得如何。”
记起一个多月前舅父寄来的那封信,姜稚衣当时还以为舅父在信中提起裴子宋是故意气元策的呢,如今看来——
“舅父还真想将我赶紧嫁出去呀,从前不是他说,我若遇不到可心的良人就在侯府住到老吗?”姜稚衣冷哼一声。
“您别误会侯爷,侯爷不是不疼您了,当时收到裴家送来的信,侯爷可着急了。”
“那你来的时候,家里一切都好吧?舅父舅母可有吵架,舅父身子如何?”
“郡主放心,一切都好……”小满目光闪烁了下,“对了郡主,奴婢在驿站收到一个包袱,是宝嘉公主让驿差千里送来给您的。”
姜稚衣被拉去了注意力,快快招手:“快拿来我看看。”
小满回身取来一个四四方方,裹得严密的绸布包,递给姜稚衣。
姜稚衣拆开这里三层外三层的绸布,看见一只精致小巧的檀木书匣,疑心起是何等珍贵的宝贝如此郑重,好奇地拨开匣扣,翻开匣盖。
匣子最上边放了一封信,信笺内容言简意赅——
“你来信所问,答案尽在此匣中。”
姜稚衣回忆了下,才想起她半个月前去信给宝嘉阿姊问过什么。
往匣子里一看,看见一本妃色封皮,名为《风月》的折子书。
这是给她送来了一册话本?姜稚衣拿起那折子书,翻开当先一折。
一幅色彩浓丽的图映入眼帘,图上一男一女衣衫不整,肌肤半露,交缠于卧榻,女子引颈张口吟哦着什么,男子俯身在上,随身携带的,正是一根长长的棍子——
姜稚衣歪着脑袋盯着这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好像终于看懂了什么,蓦然瞪大了眼。
身后忽有脚步声靠近,有人在敞开的房门上轻叩两声,走了进来:“我去军营了,今日午膳可还过来?”
姜稚衣攥着折子书蹭地站起,面对一步步走来的元策,视线从他的脸缓缓下移,到他腰间革带,再往下……
元策一脚顿住,微微一滞,顺着她的视线垂眼看了看自己。
什么异样也没看到,姜稚衣却见着鬼似的浑身一颤,手心的折子书啪地一下抖落。
折子书砸在地板上,一折折滚开。
鲜妍之色扑面而来,一幅幅画里,男女主人公在卧榻,在书房,在庭院,在花丛,躺着、坐着、站着、跪着,同心协力的姿态千奇百怪,看得人眼花缭乱……
姜稚衣和元策齐齐低下头去,目光扫过这一幅幅艳丽场景,缓缓抬起头来,对视了一眼。
第74章
一眼万年之久的对视里, 姜稚衣眼望着元策,脑海里往事一幕幕闪过。
最远的是来河西路上的驿站里,她被他腰间革带悬挂的饰物硌着, 他翻身下榻, 说去浴房摘腰带,最近的,这些日子他每每拥她入眠, 上半身与她如胶似漆, 下半身与她分道扬镳,天各一方……
姜稚衣紧盯着对面人变幻不定的眼神, 耳畔嗡嗡作响,一刹间脸红得像熟透的频婆果。
五月微热的风从半开的支摘窗吹进来,拂过面颊,姜稚衣飘忽的目光再次迟疑着往元策革带下方瞟去。
这一眼,一个眼睛烫到, 一个被眼睛烫到,两人齐齐飞快转身,背脊对住了背脊。
死寂般的沉默里, 姜稚衣低头看着脚下的烂摊子,嘴皮不动,小声发出一串抑扬顿挫的哼哼唧唧:“嗯嗯嗯嗯嗯?”
小满愣了愣, 隐约听懂了这含混的话音——还不快收拾?连忙慌手慌脚蹲下去捡那折子书。
这一慌, 拎了头掉了尾,原本并未打开的一半折子哗啦啦全摊了开来。
小满一惊,扯面似的倒腾着那冗长的折子,越急越收不起来。
姜稚衣僵硬地缓缓转过眼看去。更多彼此夹缠的姿态一幕幕跃然纸上,春光乍泄, 破纸而出,于初夏的晨曦里潋滟浮动。
明明是别人的恩爱,看着看着眼前却出现元策的面目。
再一抬眼,发现元策也半回着头,与她一样斜眼瞄着那些画。
视线在半空相撞,两人再次烫着一般,各扭过各的头去。
狼狈的小满终于扯完了面,将折子书合拢在手,吁出一口气。
姜稚衣背对元策,结结巴巴道:“我、我今日便不去军营了,你——吃好喝好,莫太劳累。”
“你也是。”元策点下头去,抬靴往外走。
刀山火海亦步履如飞的人一脚绊到门槛,扶了一把门框站稳,目视前方正了正领襟,再次抬靴,跨了出去。
惊蛰和谷雨眼看姜稚衣脸红了一上午,几次问她可是中了暑热,身体可有不适,都未得到回应,忍不住去问小满今早发生了何事,小满支支吾吾,脸也红得像煮熟的虾子。
一直到了午膳时辰,目睹过宝嘉那份大礼的主仆二人方才缓过一些劲儿来。
饭桌旁,婢女三人一同伺候着姜稚衣,一时感慨万千,上一次三人这般齐聚,还是去年冬天姜稚衣遭遇山贼的前夜。
姜稚衣也想到了这里,让她们都别站着伺候了,坐下来与她同桌用食吧。
三人连连推托,最后还是拗不过郡主之命,一个个束手束脚坐了下来。
姜稚衣魂游天外一上午,此刻才定下神,继续细问起小满侯府里的事。
小满一一作答,说自从钟家满门男丁失踪的消息传来,夫人便像散了精气神,被侯爷放出佛堂以后也没什么心思管事,府上诸多事宜仍由许氏暂理。
大公子腿脚养好了,又好了伤疤忘了疼,成日往烟花巷柳之地跑,夫人跟丢了魂似的也不管他,侯爷撸着袖子痛骂大公子孽障,三天两头上家法。
所幸许氏庶出的两个儿子尚算争气,都参加了今年的春闱,不过是否中第她便不知道了,因放榜之前她已经出发往河西来。
等小满事无巨细地说完,姜稚衣问道:“那舅父这些日子便一直待在家里头,皇伯伯没给他派新差事?”
“是的,郡主,”小满低着眼道,“圣上体恤侯爷年前在南面修渠,连过年都没赶回京,让他今年好好歇息。”
“那也好,升官哪儿有身体重要,”姜稚衣点点头,咕哝道,“不过舅父近来既然赋闲在家,先前我遭遇刺杀,怕他听说消息吓到,特意给他报去平安,他怎的也没回信过来……”
“侯爷没回信给您吗?”小满瞳仁一缩,见姜稚衣朝她看来,目光躲闪开去,垂下头道,“那、那兴许是奴婢走后,侯爷有了新差事也说不定……”
看着小满紧张的神情,姜稚衣夹菜的筷子一顿,惊蛰和谷雨也都打量过去。
她们三人之中,小满是最实诚的一个。
“怎的了?”姜稚衣一愣,“舅父可是被派了什么麻烦差事?”
“……奴婢三月中旬便离京,不知道后边的事。”
“那你结巴什么?你不知道,我又不会怪罪你。”姜稚衣皱了皱眉。
惊蛰也肃起脸来:“小满,不许对郡主有所隐瞒,别忘了,郡主才是你的主子。”
“奴婢不敢!”小满立马起身跪下去。
姜稚衣看着脚边瑟瑟发抖的人,忽然记起今早她问小满舅父身子如何,小满说了一句“一切都好”之后便打岔开去,与她说起宝嘉阿姊送来的包袱,又记起舅父如此心急将她嫁出去——
姜稚衣心里打抖,缓缓搁下筷子:“你这吞吞吐吐的,舅父身体可是出了什么岔子……?”
“奴婢也不知道……”
“那你知道什么?”姜稚衣着急得站了起来,“你起来回话。”
小满站起身来,埋着头道:“郡主,奴婢也是在您离京之后才知道,侯爷当时其实并非因工事未完才没赶回来过年,是因年前下渠时被修渠的巨石意外砸伤腰背,回京路上伤势复发,这才耽搁了行程……”
姜稚衣怔怔听着,将小满的话在脑袋里过了两遍,脸色一白打了个摆晃。惊蛰和谷雨连忙一左一右扶住她。
惊蛰代姜稚衣继续问:“那你离京之前,侯爷身体状况如何?把你知道的一五一十说出来。”
“听说正月里沈少将军曾派李军医给侯爷看过诊,临走留了药油,侯爷筋骨上偶有不适,用用药油便无大碍,只是李军医说侯爷这伤曾及肺腑,须注意保暖……后来二月里乍暖还寒,侯爷有天夜里出去逮大公子回府,受凉感了风寒,起了好一阵子高烧,那次之后侯爷一直咳嗽不断,时不时便起一次热……”
姜稚衣扶着桌沿,一声声急喘着气:“这么大的事,一个个都知道,一个个都不告诉我?”
“侯爷嘱咐不让人跟您说……郡主莫急,侯爷可能只是琐事缠身才没回您的信,奴婢出发前,侯爷是退了烧的……”
话音刚落,一声“少将军”在庭院响起,姜稚衣一转眼,看见本该身在军营的元策面色肃穆,疾步走来。
心中突生不好的预感,姜稚衣松开惊蛰和谷雨的搀扶迎了上去:“可是出了什么事?”
一刻钟后,只有两人的屋子里,姜稚衣对着一桌子冰凉的饭菜,目光直直地发着呆。
元策与她说,他此前派去长安查探话本之事的亲信今日传回消息,说事情暂无进展,未查到那名江湖道士的身份,书肆和成衣铺也没有新的线索,太清观的张道长开春不久后便离京云游,现下要找人等同大海捞针,故来请示是否动用人力搜寻。
另外信中提及,永恩侯府近来医士出入频繁,永恩侯反复起热,缠绵病榻已久。
“我方才已经跟李答风说过此事,他先前给侯爷看过诊,依据侯爷当下的症状判断出了几种情形,分别给了对症下药的方子,一会儿便传急信回京,请他京中旧识的太医根据脉象确定该用哪张方子,调整剂量,应当能稳住侯爷病情。”元策坐在饭桌边道。
姜稚衣神情呆滞地点点头,眼底却并无喜色。
回想着巨石、砸伤、肺腑、高热这些凶险的字眼……当她在京城浑然不觉地过着开开心心的日子,舅父却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
而她如今身在千里之外,连看一眼舅父也做不到。
姜稚衣眼底慢慢氤氲起湿润,轻眨了眨眼睫,眨下泪来:“舅父怎么也这样……”
“瞒着我,什么都不告诉我,怕我担心,怕我操心,可就没想过我后知后觉的时候会有多难受吗?”
元策喉咙底一哽,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无从开口,因为姜稚衣口中的人也有他一份。
“我若这样一直被瞒下去,是不是哪天突然就会给我当头来上一棒,等到从别人嘴里听见噩耗,我才知道先前那一面就是最后一面,才知道我在他重伤未愈的时候离了京……”姜稚衣语不成调地说着。
元策伸手去给她擦泪,看见她蔫巴巴地抬起眼来:“你先回军营忙去吧,让她们也不必进来,我想一个人待会儿。”
姜稚衣一个人一待便是一下午,婢女三人守在门外待命,一直等到黄昏时分,也没听见郡主唤她们。
天色渐晚,庭院里掌起灯来,迟迟听不见屋里传出动静,惊蛰担心得来回踱步,正想叩门,手一抬起,面前隔扇忽然被推开,姜稚衣走了出来。
眼瞧着眼眶因哭过微红,不过面上泪痕已干,似是心情平复些了。
“元策回府了吗?”姜稚衣第一句话便问。
“您哭得那么伤心,沈少将军根本没去军营,就在府上呢,奴婢把人请过来?”
“我过去吧。”姜稚衣深吸一口气,似酝酿好了什么决定,独自走向正院,叩响了元策书房的门。
元策拉开门,一眼看见姜稚衣已然下定决心的神色,眼神微微一动。
姜稚衣走进书房,等他阖上房门,仰头看着他:“舅父出了这样的事,我不能不回长安。”
“我知道。”
当他收到消息的时候便已经预料到,告诉她这个消息,本就是选择听她的决定。
“下午我已经让人提前准备起行囊了,”元策抬起手,摩挲了下她发红的眼眶,“但我眼下离不了河西,此行不能陪你回去。”
姜稚衣点点头:“我也知道,所以临走之前,我要把我这些天在想的事告诉你。”
元策并不意外地垂下眼,看着她认真的双眼:“想好你要什么了?”
他果然听见了那天她和裴雪青在营帐里谈的心事。
姜稚衣郑重地点下头去。
元策像一个等待审判的人,垂落下手,安静站好。
“我想好了,这世上可能再没有第二个人会为着我睡一个好觉,下雨天背我走几个时辰的山路,也不会有第二个人让我为着他又是笑又是哭,又是安心,又是不安……所以哪怕他是一个很危险的人,”姜稚衣摇了摇头,“我也舍不得丢掉他。”
元策目光一闪,盯住了她微光莹莹,灿若星辰的眼睛。
“但要我嫁给他,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我此行回长安不光为了舅父,我想着解铃还须系铃人,也许只有我可以查清话本的事,还有,你要对付河东节度使和二皇子,趁我郡主的名号尚有一丝余热,我也想做点什么……”姜稚衣抿了抿唇,神色坚决。
“我不想再做稀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像小时候一样,像今日一样,只能在深墙大院里提心吊胆地等着至亲的福祸突然降临。所以我要嫁的人,我将我的终身托付给他,他便也要将他的终身托付给我,从此后,他的事便是我的事,我们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若你愿意让我与你一起面对这些,那这次,我便真真正正答应你的求亲。”
元策怔然站在原地,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当他以为她要与他吵架的时候,她抱紧他,吻他的伤疤。
当他以为,她面对他的前途未卜,退缩也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她说,她要与他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元策沉默地注视着面前的人良久,将她一把揽进怀里。
姜稚衣被他一双手臂箍得生疼,轻嘶着气抬起头来:“光动手不动嘴是什么意思?你这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元策垂下眼去,定定看着她:“姜稚衣,我的命本来是不值钱的东西,但若你的性命与它系在一起——我便做个贪生怕死之徒,这样你可能安心?”
第75章
当夜, 明月如钩,虫鸣啁啾,露天庭院里绿树成荫, 夏花烂漫。
烛火荧荧的凉亭下,元策和姜稚衣对坐在石桌两头, 沉默半晌,目露试探之意:“这就是你说的……风雨同舟, 生死与共?”
姜稚衣肩膀端平, 双手交叠于身前, 姿态端庄地颔了颔首:“怎么,这么快就后悔了吗?”
“若是这样的风雨, 我觉得——”
元策垂下眼去, 观着面前与硝烟过后的战场并无二致的场面, 仔细看过这一桌子焦黑如炭的肉、焦黑如土的鱼、焦黑如泥的菜、漂浮有焦黑如沙的不明颗粒的汤, 知道的, 知道这是在吃临别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断头饭……
“或许……”元策缓缓抬起头来, “大可不吹?”
姜稚衣垂下头去,盯着地面:“这是我这双脚,有生以来第一次踏进庖厨之地。”
元策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她脚上那双新换的珍珠翘头履,点了点头。原先那双白着进去, 黑着出来, 想是已经不能穿了。
“也是我这双手,第一次不畏硝烟,上刀山,下火海, 入油锅。”
元策再看向她摊开的那双指如葱根、蔻丹艳艳的手,又点了一下头。没数错的话,这双手方才洗了七遍才恢复如初。
姜稚衣一双水盈盈的眼委屈巴巴看着他:“我这般赴汤蹈火,全是为了你。”
元策点下第次头:“我很感动。”
姜稚衣执起筷子,夹上一块被榨干油水,瘦如柴的肉:“那既然要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不如我们一起……”
元策不重口腹之欲,漂泊在野的日子里果腹即是满足,但日子再苦也不过没工夫打猎,摘野果充饥,倒还不至于吃这样的——
“吃吃看,阿策哥哥?”
“……”
元策额角青筋一跳,默了默,迟疑着撩袖执起了筷子:“……好。”
一人一块肉夹到嘴边,姜稚衣和元策握着筷子紧盯着彼此,酝酿着深深提起一口气,踌躇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