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移,发现裴子宋不知何时也来了高台,此刻就坐在她隔壁安静观赛。
姜稚衣这才想起——
“你怎的没去跟他们打马球?”
裴子宋转过眼:“我不擅此道,人数够了,便不去凑这热闹了。”
今日没上场的确实都是些文弱的公子,有几个在上次的骑射考校中便落马丢过丑。
不过裴子宋的骑射成绩似乎是尚可的。
姜稚衣记得,当时他在阿策哥哥后两位上场,骑术谈不上精专,但胜在身板修长挺拔,姿态俊逸,自有一派文人风骨,虽只射出一箭,却也有九环,可见并非全然不会骑射,只是不擅,便只在有把握的范围内行事。
姜稚衣点了点头,道出了昨日便有的疑问:“在这书院学武尚可,学文却实难有进益,你既不擅武艺,为何不去好好科举?”
她父亲与裴相当初是同年科举登第,对裴相的才学一直赞叹有加,故而她自小便知道裴相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如今看裴相的嫡长子跟一群纨绔混日子,真是有些惋惜。
不料裴子宋忽然一笑:“去过了,登第之后才来的这里。”
姜稚衣一惊:“既然登第了,为何不入仕?”
“我朝有律,父子不可同朝同时同地为官,家父在京,我若入仕,必要被外放去远乡。”
“文官都有被外放的一环,这有什么大不了?”
“家母身子不好,不知还有多少光景可相伴,我想着,为国为民,大有人在,不缺我一个,母亲却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为社稷抛弃至亲,实非我愿。”
姜稚衣目光轻轻一闪,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眼色黯淡下来。
裴子宋转头看见她的神色,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如今的圣上当年还只是端王之时,这位永盈郡主的父亲作为端王的嫡表兄弟,正是端王一派的谋臣。
十年前,端王在河东一带替先帝镇守边关,突闻身在长安城的皇弟发动了宫变。
端王急急从河东赶回,半路却遭遇叛军拦截。
郡主的父亲为拱卫端王顺利回京,以文官之身带领地方军应战,战至手下无一兵一卒,最终一人守一城,以身殉城,只给妻女匆匆留下一封二十一字血书,说“今为社稷死,死得其所,含笑九泉,勿惋勿叹,善自珍重”。
后来端王杀回京城登基为帝,成了如今的圣上,感念郡主父亲恩义,追封其为宁国公,郡主也就破格成了郡主。
今日他在这里轻飘飘一句“为社稷抛弃至亲,实非我愿”,怕是无意间戳到了郡主的痛处。
姜稚衣静静看着裴子宋,许久没有说话。
马球场上,眼看元策身下的马缓缓停了下来,居然让钟伯勇就这么从他眼前带着球过去了,一众绯衣儿郎都疑惑地顺着元策的视线望向高台。
却因太远,望了半天,也不确定元策看的是哪里。
高台之上,裴子宋正要向姜稚衣致歉,嘴一张,忽见谷雨扯了扯姜稚衣的衣袖:“郡主!”
姜稚衣向谷雨所指望去,发现元策一勒缰绳,球杖一抛,翻身下了马。
“元策,你去哪儿!”
“钟小伯爷技高一筹,沈某甘拜下风。”元策留下这么一句,大步流星走下了场。
姜稚衣大惊:“怎么了这是?”
谷雨也不知道,就方才沈少将军还很是意气风发,在马上一番又一番炫技般连击,突然一下便像是兴致全无,不想打了。
“方才奴婢看见钟小伯爷一直在跟绯队的人使眼色,沈少将军的队友会不会是钟小伯爷派去的内应,所以惹了沈少将军不快?”
“还有这等事?”姜稚衣顾不得许多,匆匆走下高台,朝元策离开的方向追了上去。
眼看前方的绯衣少年步子迈得极大,根本追不上,只得压低声喊:“阿策哥哥——!”
元策却走得更快了。
姜稚衣只好碎步跑起来,一路跑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阿策哥哥你、你等等我!我快、快喘不上气了!”
元策终于一脚站住,却仍是没有回身。
姜稚衣快步走到人身后,喘着气道:“阿策哥哥,那、那钟伯勇是不是使诈了?居然想用这种龌龊的手段赢你,真是太过分了,你队里可是有很多他的人……”
“一打十九,我也不会输。”元策忽然转过头来打断了她。
果真如此,都到了一打十九的地步……这个钟伯勇简直欺人太甚!
姜稚衣飞快摇头,面容坚毅:“阿策哥哥绝不是孤身一人一打十九,我永远与阿策哥哥同在!”
“是吗?”元策一掀眼皮,冷笑了声,“那你的永远还挺短暂。”


第29章
被这突如其来的冷声一呛, 姜稚衣人一懵,到嘴边的甜言蜜语蓦地刹停:“你说——什么?”
见他不语,想起他赛前便摆了一张臭脸, 姜稚衣看着他眨了眨眼,恍然一指身后:“……你是不是以为我今日没来给你助威?我是迟了一堂课, 可我赶上开球了, 方才一直坐在那上头, 你没瞧见吗?”
元策顺着她着急的食指往那座高台望去。
是啊,瞧见了,瞧见尊贵无比, 从来只用下巴尖看人的郡主,今日却在那高台之上与人四目相对了一眼万年之久,那双亮晶晶的眼出神般对着人一闪一闪……
纵使真如青松所说,她与这么多年轻公子同处一个屋檐,难保不会对谁日久生情——
这一日, 未免来得太迅雷不及掩耳了些。
若今日在场上打马球的不是他,而是兄长, 她也是这般视兄长于无物,自顾自与旁人眉来眼去?
元策眯起眼轻哼了声。
姜稚衣:“观赛席很多人都看到我了,你若不信,我把人一个个叫过来……”
“不必,知道了。”元策掉头继续往前走去。
姜稚衣再次匆匆跟上去,一路穿堂过廊,几次想张口说话都被他拉大步伐甩远,费劲跟了半天, 累得腿都快断了,干脆不伺候了, 狠狠一跺脚停了下来。
元策脚步一顿,回过头,看向她耷拉的眉眼。
“都知道错怪我了,还冲我摆脸,你……”姜稚衣不高兴地说到一半,忽见元策耳朵轻轻一动,下一瞬,一只温热的手掌一把捂上了她一张一合的唇瓣。
姜稚衣整个人随着这只手的力道踉跄朝后退去,被带着一个旋身转过一道拐角,脚跟连带后背倏地抵上一面灰墙。
元策眼睫下扫,一手捂着她的唇,一手比了道嘘声的手势。
姜稚衣一个紧张的激灵,抿紧了唇,安静竖起耳朵。
片刻后,听见几道凌乱的脚步踏踏靠近。
紧接着,一道气急败坏的男声在拐角之后的长廊响起:“人呢?!”
另一道年轻的男声跟着道:“瞧着是往这儿来的……伯勇消消气,咱们分头找找!”
“消气?他拿着胜我十一筹的成绩,说我‘技高一筹’,他‘甘拜下风’……这不摆明了是在羞辱我?”钟伯勇咬牙切齿,“今日我若咽下这口气,我就不姓钟!”
纷乱的脚步很快四散开去找人了。
看着眼前这位“目标人物”与自己近至呼吸相闻的距离,听着那些随时可能找过来的脚步,姜稚衣一颗心七上八下地狂跳,气息渐渐重起来。
湿热喷薄在掌心,窸窸窣窣从手指尖一直麻到心脏。
元策手指稍稍蜷了蜷,视线从远处收回,低下头去,看见身前人脸颊红红地抬起两根手指,捏紧了自己的鼻尖。
元策:“?”
姜稚衣用眼神说着“来不及解释了”,只顾使劲捏着两指,满眼警惕地靠住后背墙根。
一直等到几道脚步渐渐远去,再听不见一丝动静。
姜稚衣飞快松开自己的鼻尖,大口大口喘起气来。元策也手一松放开了人。
“可憋、憋坏我了……”姜稚喘了好一会儿才能说上话来,“你看你,怎么忘了我还有鼻子?”
“?”
“那话本里不是说,武人耳力非凡,可听见附近的呼吸声?”
“……”
元策:“你话本里说的是我这种武人,那帮废物听不到。”
姜稚衣一愣:“那你方才一直捂着我嘴做什么?我又不会傻到这种时候出声……”
“……”
元策握掌成拳,撇开头去:“……忘了。”
姜稚衣探出脑袋朝后看了看,回想起方才钟伯勇理直气壮的骂声。要不是因为这个耍阴招的,她和阿策哥哥今日也不会闹不开心。
姜稚衣冷哼一声:“这个钟伯勇,哪儿来的脸找你再比,看他上次骑射考校虽挑衅于你,倒还算光明磊落,今日居然用上了下三滥的手段……我得好好教训他去!”
元策:“你拿什么教训?用你的小细胳膊小细腿?”
姜稚衣回过头来:“当然是用我的嘴,我可以去皇伯伯那儿告状呀!”
“康乐伯这些年虽很少再上前线,早时候也是立过赫赫战功之人,你的皇伯伯会为你一句话,拿有功之臣的儿子如何?”
“那起码也可罚他在家闭门自省十天半月,你在书院不就能清净好一阵了?”
“不用,”元策抬起眼,望向钟伯勇刚刚落过脚的那道长廊,一扯嘴角,“我要的,就是他来招惹我。”
“……不要再拿那些过家家的玩意儿去招惹沈元策了!”
入夜二更天,康乐伯府,康乐伯重重一砸拐杖,指指面前的儿子:“听见没有?”
钟伯勇站在书案前不服气地昂头:“他打断了阿弟的腿,阿弟又一直支支吾吾不肯说是为何挨的打,我替阿弟找个场子怎么了!”
“那你这场子找回来了吗?”
钟伯勇一噎。今日晌午他找到沈元策,质问他为何不比了,结果沈元策轻飘飘说了句——
“让了你三个内应也就得了两筹,我不如拿自己的左手同右手比。”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蠢儿子!”康乐伯恨恨摇了摇头,“被打的又不止你阿弟一人,一看便是一群儿郎的小打小闹,有什么好叫你如此意难平?”
“阿弟都断了一条腿也叫小打小闹,那在您眼里什么才叫大事……?”
“自然是钟氏全家上下的性命!你姑姑那儿子不还被打断了两条腿?这就说明你阿弟并非招惹沈元策的罪魁祸首,你如今这么一闹,才真要被他记上一笔!”
钟伯勇不可思议地笑起来:“我还真不懂了,阿爹早年立过的战功难道不比他一初出茅庐的小子高?就说阿爹这条跛腿,都是圣上一再惋惜的……沈节使已经不在,如今河西节度使之位空悬,说明圣上也信不过沈元策,他一个十八稚子,值得您这样害怕?”
康乐伯闭起眼,长长深吸一口气:“前段日子,你姑姑被永盈郡主软禁在府,不停派人传信给我,让我去向圣上求情,你可知我为何坐视不管?”
“……为何?”
“因为圣恩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若提早散尽,万一将来有一日需要靠它保命,便无从依仗了……”康乐伯睁开眼,眼底眸光一沉,“不要再在外张口闭口提我过去的战功和我这条跛腿,沈元策在京的这段日子,给我低调行事,最好低到他看不见你!若再发生今日这样的事,你休想踏出府门一步!”
*
同一时刻,沈府书房外。
穆新鸿叩了三下门,听见里头一声“进”,推门进去,一眼看到元策执了卷兵书在灯下读。
世间用兵打仗的将军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理论起家,一种是实战起家,大公子属前者,从前在京装着纨绔样,私下其实一直在书房里研读这些兵书,而少将军却与大公子正好相反——
少将军几乎是在实战里长大的。
当初为防被人发现这张与沈家“独子”一模一样的脸,少将军幼时常年待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宅子里。
那座宅子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一个练武场,一切兵器应有尽有。沈节使无法常常看着少将军,便派亲信去那里训练儿子。
从会走路起,少将军十八般武艺一样样学过来,一样样从磕磕绊绊到驾轻就熟。
再后来,等少将军长大一些,有些能耐了,便被沈节使领进了军中。
在军队里,有那么一类人本就驻扎在最神秘的角落,从不公开露面,那便是“斥候”。
他们穿梭在最前线刺探敌情,风餐露宿,与马为伴,渴了喝雨水,累了睡树枝,当危险靠近,还要有逃出生天的本事。
一个优秀的斥候所需具备的经验和实战本领,有时不亚于一个指挥作战的将军。
穆新鸿认识元策的时候,惊异于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郎,竟然是玄策军中最精锐的斥候兵。
就是这段斥候岁月,让少将军走遍了河西每一处山川丘陵,将每一道溪流都铭记于心。
过去这三年,沈节使和大公子先后身死,少将军十八年来所学的一切终于成就了那一场震惊四海的胜仗。
穆新鸿当时就在想,是不是沈节使早猜到会有这么一日,所以早早做了准备,甚至连这两个儿子一个叫沈元策,一个叫元策,都是为了让其中一人提早习惯成为另一个人的影子。
……
穆新鸿出了会儿神,再看向此刻读着兵书的元策,疑问道:“少将军怎么看起这些来了,这些对您也没什么用了。”
元策头也不抬淡淡道:“看看兄长以前都在读什么。”
也是,十几年不曾谋面,相逢不久便阴阳相隔的兄弟,注定只有一人可以活在光下,如今大公子的一切都在被慢慢抹去,也只能靠这些故人的遗物来证明故人存在过的痕迹。
穆新鸿叹了口气,想着大公子,问起正事:“少将军,今日马球赛上,您可探出了钟伯勇与那些同窗的关系虚实?”
元策目光一顿,从书卷里抬起头来。
穆新鸿默默朝他看了过去。
少将军此去天崇书院,自然不是没事找事,逃避永盈郡主的催婚不过是顺带,更重要的是借此深入到那些世家公子之中。
今日这马球赛是一场团队作战,正是最好判断那些世家公子之间关系的契机,少将军之所以应战“陪玩”,也是为了这个。
“一半。”半晌过去,元策吐出两个字。
“啊?”
元策揉了揉眉心:“有点事,只打了一半。”
穆新鸿观察着他疲惫的神色,连忙劝慰:“哦,是不是郡主半途又跟您闹脾气了?没事,也不急于一时,下次还有机……”
“不是她。”
“那这书院里还有谁这么了不得,能给您使绊子?”
“不是她闹脾气。”元策皱拢眉头,闭上了眼。
穆新鸿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但左右是不敢说话了。
静谧的书房里唯余更漏点滴之声,不知多久过去,元策睁开眼来:“若一个人分神乏术,两件事,做了一头,难顾另一头,该当如何?”
“那自然是有所取舍,先去做更重要的那件事了!”
元策缓缓点了点头,看向书案边那一卷前日晚上不曾被青松揭开的画卷。
他知道,那一卷是裴子宋的画像。
元策:“你说,若她或许也并非我兄长不可,也可能有朝一日对他人心生好感,我是否该替兄长鸣不平?”
穆新鸿一愣,才明白原来这两问还是在说郡主,仔细想了想道:“……您替大公子不值倒也正常,不过毕竟大公子已经不在,卑职觉着若真有这么一日,由着郡主去,也算是替大公子好聚好散了。”
“好聚,好散。”元策一字一顿念着这四个字,再次点了点头。
笃笃笃三声叩门响动,青松的声音忽然在书房门外响起:“公子,郡主漏夜过来了,说您今日心情不好,她过来陪陪您。”
元策目光轻轻一闪,攥着书卷的手微微收了收紧。
穆新鸿赶紧朝外道:“这大冷天的赶快请进……”
“等等。”元策突然出声打断了他,皱起眉来。
他在京的日子一天少过一天,今日竟为替兄长鸣不平而忘了正事,这样的失误,不可再有第二次。
既然最终都要替兄长好聚好散,这不平也无甚可鸣……
倒不如,盼着这一天来得更早一些。
沉默半晌,元策松开眉头,脸上已无半点犹豫,偏头望向窗外道:“不必请进了,跟她说我乏了,已经睡了。”


第30章
隆冬的风呼呼吹了整夜, 一夜过后,长安街头枯枝落叶成堆, 满城萧瑟。
阴日太阳迟迟未出, 天刚擦亮的时辰,大街上人迹寥寥,辘辘行驶的马车内, 姜稚衣呵欠一个接着一个。
昨日散学时见阿策哥哥心情似乎仍是不好,她回府后思来想去坐不住,叫厨房炖了些顺气安神的补汤,去了一趟沈府。
不料炖完时辰有些晚了, 阿策哥哥已经睡下,这就跑了个空。
打道回府之后,她便嘱咐谷雨和小满第二天说什么都得将她从床榻上拉起来, 再不可迟到,令阿策哥哥心寒。
这一早上,姜稚衣与困意斗争良久,在心里默念了一百八十遍“阿策哥哥在等我”, 终于打着呵欠爬了起来, 迷糊着眼穿戴洗漱完毕, 上了马车。
马车一路缓缓朝城东南驶去,在天崇书院门前停稳,姜稚衣顶着一双困得泪光滢滢的眼走了进去。
此刻时辰还早,只有几名住在学舍的公子到了学堂, 连天字斋最品学兼优的相国之子都还没来。
进了学堂,一看元策还没到,姜稚衣吩咐谷雨悄悄将一份热腾腾的汤搁在他书案底下,随后在自己坐席前落座, 支着额角补起眠来。
日头渐渐攀升,一点点钻出厚重的云层。金光透过窗格洋洋洒洒落在书案上,烘得人浑身暖融融的越发渴睡。
姜稚衣在闭目养神间听见一道道细碎的脚步声,说话声,呵欠声,高低起伏,时远时近。像是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来,同她一样困意滔天地落了座。
隐隐将要沉入睡梦之时,堂中突然激起“啪”一声镇尺拍案的清响。
姜稚衣人一颤,蓦地睁开眼来,一抬头,看见教书先生不知何时已站在讲坛上,正提醒在座众人打起精神,准备开课。
一转头,右手边的坐席却还空着。
姜稚衣朝谷雨使眼色:人呢?
谷雨比了比嘴形,说还没来。
教书先生在讲坛上说起今日上午两堂课的安排,眼看元策迟迟没到,姜稚衣蹙了蹙眉,正要叫谷雨出去打听打听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忽见窗前走过一道颀长的身影——
元策踩着开课的时刻进了学堂。
姜稚衣松了口气,一路目送他在隔壁落座,小声叫了他一声,指指他书案底下。
元策没转头看她,但垂了下眼,应当发现了那个食盒,只是一眼过后却又很快目视起前方,并未去揭。
可能以为是在课堂上不方便吃的东西。
姜稚衣叹了口气,可惜她今日起了这么个大早,他却来晚了,两人一句话都没能说上,连她准备的汤也又要白费了。
姜稚衣看了眼讲坛上的教书先生。今日这堂是音律课,先生瞧着慈眉善目的,应当不是块“硬骨头”。
想着,姜稚衣扯过了手边的白宣,提笔写下一行小字——
食盒里是甜梨汤,可当茶水饮,不必顾忌。
写完后,叠巴叠巴成小小一张,交给谷雨。
谷雨心领神会接过,趁着教书先生低头的一刻,将字条往右手边丢了过去。
一道蜿蜒的抛物线过后,字条无声落在了元策脚边。
向来对周边动静十分敏锐的人却像完全没注意到,一动不动望着讲坛那头,连眼都没眨一下。
等了半天,姜稚衣只好再扯过一张白宣,重新写了一次,朝谷雨努努下巴,示意她往案上丢。
谷雨点点头再次丢出字条,这回丢上了元策案头一角。
但似是太过边角,右手边的人仍旧毫无所觉。
姜稚衣耐着性子第三次扯过白宣,见这字条这么难丢,若好不容易丢中,只给一句话未免太不划算,便又往下碎碎加了几行——
我昨夜来府上找过你,青松可有告诉你?
方才你来之前先生说今日音律课两人一组,用各人所擅的乐器合奏他新谱的曲,抽签时你动个手脚,我们一起琴瑟和鸣!
再次叠好字条,想约莫是谷雨和阿策哥哥缘分不够,这第三次姜稚衣决定自己来,眯起一只眼瞄准了半天,朝元策用力一丢。
字条不偏不倚砸着了他的手背!
姜稚衣一喜。一丈开外,元策沉出一口气低下头去,单手捋开字条扫了一眼:“……”
见他朝自己看过来,姜稚衣立马抛去一记眼色。
元策缓缓移开眼,望向讲坛上那只签筒,皱了皱眉。
见他应当明白了,姜稚衣心下大定,转回头来,刚好听见讲坛上先生说:“都上来抽签吧。”
谷雨撩开珠帘,替姜稚衣走上前去。
“古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以乐会友素是人生一大乐事,世间乐器各有不同音色,任意两者和鸣,又能碰撞出千变万化的音律之美,诸位今日不论抽到与哪位同窗合奏,皆是天赐的缘分,或许今日过后,这天字斋也可出一对当世的俞伯牙与钟子期——”先生在讲坛上笑眯眯捋着胡子,自觉这堂课是一绝妙的创举。
姜稚衣也在底下笑盈盈,觉得这先生简直是天崇书院里最体贴入微的一个。
正想着,谷雨拿了签子回来,压低声道:“奴婢方才偷偷给沈少将军看过签号了。”
姜稚衣给她一个赞赏的眼神,望着簇拥在讲坛那头的众人,过了会儿,看见元策从人群里走了回来。
签子抽得差不多了,满堂的人交头接耳,彼此对着签号,问着谁是一号,谁是二号。
等前排众人凑对凑得差不多,陆续带上各人的乐器结伴走出学堂去寻清净之地,姜稚衣看了眼右手边的元策,清清嗓子,状似随意地道:“谁是九号?”
正笃定等着回应,前座忽然响起一句——“我是。”
姜稚衣看着转过头来的裴子宋一愣:“我说的是九。”
裴子宋垂眼看了看手中的签条,将签号那面转给她看。
赫然就是一个“玖”字。
姜稚衣飞快转头看向右侧,恰见元策拿着签条独自往外走去。
“阿——沈元策!”姜稚衣脱口而出喊住了人。
裴子宋看了看姜稚衣,又看了看元策站定的背影:“若姜小公子心中已有想要合奏的人选,我可与他交换签条。”
姜稚衣看了眼裴子宋,正犹豫,那头元策背着身说了句“不必”,头也不回地出了学堂。
幽静的长廊里,谷雨默不作声跟在姜稚衣和裴子宋身后,嗅到了一股山雨欲来的气息。
是沈少将军抽签时没做成手脚,又不想暴露与郡主的关系,所以才不和裴公子交换签条吗?
可沈少将军说的那句“不必”分明一样会叫裴公子看出端倪,既然这签换与不换都是同样结果,沈少将军为何要将郡主推给裴公子?
再回想郡主方才的三张字条,那前两张沈少将军究竟是真没看到,还是装没看到……似乎也可疑了起来。
她都能想到的不对劲,郡主肯定也想到了,谷雨望着连背影都很不高兴的郡主,心底隐隐有些担忧。
谷雨:“郡主若不想上这堂课了,要不咱们回去休息吧?”
裴子宋闻言停下脚步,看向姜稚衣:“姜小公子如果累了,裴某一人也可……”
“谁说我不想?我想得很!”姜稚衣绷着脸冷哼了声,“方才不过是看那沈元策拿了样我没见过的乐器,想问他要来玩玩,谁知他这般小气……我又不是没带乐器,那先生不是说了吗,世间任意两种乐器都可碰撞出千变万化的音律之美,哪里就非他的不可了!”
裴子宋回想着,似乎并未看见元策带任何乐器,不过仍是点了点头:“既然如此,裴某知道有个能坐的僻静处,姜小公子随我来吧。”
“好。”姜稚衣一扬下巴,跟裴子宋朝前走去。
走过拐角,不意一眼看见一片熟悉的竹林和一座八角凉亭。
是那日她当着裴雪青的面拉走元策,后来为他包扎伤手的地方。
见姜稚衣忽然停住,裴子宋回头看来:“怎么了?”
“……无事,”姜稚衣靴尖一抬,先一步走进凉亭,“确实是个演奏的好地方。”
一旁竹林深处有人听见动静,走出来一看:“是子宋兄与姜小公子。”
裴子宋朝来人作了一揖:“文泽兄怎一人在此?”
“我抽到与沈小将军一组,但他人不见了,我便落了单……我、我实则仰慕姜小公子的——”对面人往八角凉亭看了一眼,看见姜稚衣带的乐器是埙,“埙艺已久,若子宋兄愿意,不知可否将你的签条相让与我?”
想起方才学堂里的事,裴子宋这回没有询问姜稚衣,直言道:“既抽到同组便是缘分,缘分并非物件,哪里有让来让去的道理呢?”
姜稚衣眼睫一颤,坐在凉亭中抿了抿唇。
“文泽兄要不还是再去找找沈小将军吧。”裴子宋又朝人作了一揖,这次是送客的意思了。
对面人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告了辞,离开了竹林。
裴子宋走进凉亭,将手中那把七弦琴搁在石桌上,看向情绪不高的姜稚衣:“说起来,方才我就想问了,姜小公子怎会带埙来?”
比起风靡于文人雅士、窈窕淑女之间的琴,这埙吹奏起来音色悲凄哀婉,不太像一个贵女会特意去学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