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汴京生活日志上一章:第6章
  • 汴京生活日志下一章:第8章

  而事实是逛瓦子里的读书人也很不少,他们一看沈丽姝这副因为老爹太菜、不得已挽袖子自己上的“墨宝”,就能猜到写字之人怕是刚握笔没几天,从书法的角度来评价,运笔一塌糊涂,形态乱七八糟。

  但考虑到稚嫩的笔触和软绵绵的力道,推测写字之人应该是个才开始读书识字的孩子,那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至少其字迹还挺工整,一笔一捺也算自然流畅,短时间内达到这种效果,也需要一定的天赋加很多的努力。

  刚好举着这张纸的也是一群孩子,大的最多十岁,小的才六七岁,年龄和他们的猜测正好对上。

  于是一个不小心,沈丽姝就给自己和小伙伴立下了自强不息、人穷志不穷的特别人设。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读书的典故,能够流芳千古,就知道读书人有多喜欢这种调调。

  许多书生就算不想买栗子,都会好奇的招手喊他们过去,问一问字是不是他们写的之类。

  沈丽姝也从来脸不红心不跳,理直气壮点头:“对,字是我们自己写的。”

  “是的,卖完板栗还要回家看书。”

  “不只我们喜欢读书,家里四岁的小弟弟也想去学堂。”

  每当她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时候,身后的小伙伴们都羞得满脸通红,一脸心虚的不敢直视问话的人。

  可是那些读书人宁愿把他们的心虚反应当成谦虚害羞,也要相信姝娘的话,然后用实际行动肯定他们的“向学之心”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纷纷掏钱买他们的板栗。

  有那侠义之心的,往往买两份板栗能给他们十文钱,剩下的都是打赏。

  就在多重效果加持下,结束一天工作的几人回家迫不及待清点收入,最后由沈丽姝统计报数,“一千九百零六十九文。”

  算上给爹娘和两个弟弟的工钱,依然是日入两贯钱。

  听到具体数字,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小伙伴们,都激动到险些抱头痛哭,而一点准备都无的,比如沈家旺和沈徐氏,更是目瞪口呆,一脸怀疑人生的表情,“你们没数错吗,怎么还能赚这么多?”

  沈丽姝三言两语解释了下他们偷偷涨价还很受欢迎的事实,沈家旺便开始疯狂拨算盘,“按照之前的打算,一斤卖三文,大概是你们生意最好时候的一半,每天一千两三百文,而今天你们却多赚了近八百文,每天都能如此的话,让我看看你们这次能多赚多少……”

  一阵清脆响亮的算盘声过后,沈爹激动宣布:“半个月就能多赚十二贯!”

  姝娘震惊,账还能这么算的吗?

  但是转念一想,这么算也未尝不可啊,多赚的那部分像极了从地上捡钱,快乐无边。

  这一瞬间,沈丽姝又找回了刚召集小伙伴们创业时的兴奋,甚至觉得她还可以爬起来再战二十四小时!

  她都不小心被打鸡血了,徐家四兄弟更是摩拳擦掌,恨不得下一秒就天亮,好让他们继续赚钱。

  老话说越努力越幸运,沈丽姝带着小伙伴们热火朝天搬砖的时候,镇上的堂兄弟们也如火如荼的满村子给他们收板栗,数量多到让负责运送进城的徐二舅和沈四叔都傻眼,最后他们轮流背一麻袋,剩下的让驴子驮进城。

  其实徐家兄弟放假回来带的那么多板栗,也不全是他们自己背进城的,数量太多几个孩子根本背不动,是徐二舅赶了家里的驴子帮他们运进来的。

  只是那天徐二舅觉得驴子没地方栓,也不给妹子留饭的机会,放下东西就推说还有事情跑了,沈家旺回家后自然看不到他。

  而这一次,沈徐氏却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就这样放他们离开,上前拽住驴绳不放,“二哥,孩子他四伯,今儿说什么也得吃了饭再回去。你们这两个月一趟趟的帮我们搬东西过来,却连我家一杯水一口饭都没吃上,传出去,别人就算不指着我脊梁骨骂,我自己也抬不起头啊!”

  沈徐氏难得强势一回,大有绑也要把徐二舅和沈四伯绑在家吃饭的架势,理由很简单,她今天刚好买了肉,可以招待好娘家和婆家来的亲戚了。

  当然沈徐氏这肉并不是特意给徐二舅和沈四伯准备的,毕竟他们进城之前没送口信,谁也没法未卜先知。

  沈徐氏不年不节买肉的理由只有一个——姝娘想吃。

  考虑到孩子们做生意赚的多、累也是真的累,需要补身子,还有个天天嚷着要吃肉的姝娘,沈徐氏这些天也有在伙食上下功夫,学着姝娘用油炒菜,再放点酱油和盐,味道也不错,孩子们饭都吃得比以前多了。

  只是天天吃肉依然不可以。

  沈徐氏就算手头越来越宽松了,她的底线也是最多三五天吃一回荤腥。

  正好四天前才吃了鱼,她今天就咬咬牙,回来的路上又拐去另一条街买了一斤多肉,还是姝娘嘴里念念不忘的肥瘦相间的三层肉,老贵了。

  这肉沈徐氏是准备喊姝娘起来做的,她说的劳什子卤肉饭自己压根不懂。

  只是她还没去唤醒姝娘,先看到了来送货的徐二舅和沈四伯,于是把他俩也扣下了。

  不许走,都尝尝姝娘的手艺!

  沈徐氏还不知道卤肉饭是什么,但却信心十足,人认定只要二哥和四伯哥只要尝一口都会被征服,那样,自家这几次的招待不周就都找补回来了。

第25章

  在沈徐氏堪称绑架式的热情挽留下, 徐二舅和沈四伯不想留也得留下了。

  驴子也不是真没地方栓,挂家门口就行了。

  在门口拉了驴粪也没关系,及时清理掉。

  徐、沈二人总怕给城里的妹子/弟妹添乱, 殊不知他们看起来好像比乡下人鲜光亮丽, 一家子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关起门也就过着普通日子, 不管在乡下还是在城里, 都大同小异。

  沈徐氏并不在意这些。

  于是沈丽姝和小伙伴们起床后,就看到了两位长辈和……一头驴。

  这驴就是徐二舅从家里牵过来的,徐虎几兄弟在家不但天天见, 还整天被爹娘催着放驴, 那点对可爱小动物的喜爱都被磨灭光了, 视线从驴子身上淡淡掠过, 毫无波澜。

  但他们的表弟表妹乍然直面萌物的冲击, 显然无法保持淡定, 看到家里竟然来了头大眼睛水汪汪的驴子, 瞬间什么都顾不上了, 嗷嗷嗷冲过去, 围着驴子又蹦又跳。

  连沈丽姝都被萌了一脸,忍不住靠近伸手撸了一把,随即又怕脏似的把手收回来, 还放到鼻尖闻了闻。

  注意到这番小动作的徐二舅好笑道,“前儿才赶驴子去河里洗了个澡,身上很干净的, 也没有跳蚤虫子。”

  很好, 沈丽姝回头朝二舅一笑, 便放心大胆的撸起来了。

  她从小爱好特殊, 身边的朋友同事都爱养些萌萌哒的小猫咪小狗勾小兔叽什么的,只有沈丽姝偏好大家伙,越大只的她越爱不释手。

  偏偏城市禁养大家伙,她只能对着网上的萌宠流口水。

  今天这驴子虽然身上没有她最爱的毛绒绒,但既然逮住了就要撸禿它!

  沈丽姝难得遇上,不小心就放飞自我,还学起了小学鸡模仿动物声音,“哞哞哞”地朝它叫。

  在旁边又碰又跳的大弟二弟也立刻学废了,一时间驴子周围此起彼伏的“哞哞”叫声,而当事驴岿然不动,始终用清澈无辜的大眼睛静静看着他们。

  仿佛再说妈妈不让我跟傻子。

  沈丽姝还想这是要她使用终极武器了吗?

  听说马都很喜欢吃甜食,驴子是他们的近亲兄弟,喜好也应该差不多,她要是偷家里的糖养它,是不是就能收获一头会撒娇会卖萌的小动物?

  正在蠢蠢欲动之际,大表哥徐虎突然叫了她的名字,“姝娘,你们……在干什么?”

  沈丽姝还在关注心爱的小毛驴,头也没回,也就没看到大家艰难忍笑的表情,还在淡定回答:“我们学小驴子的叫声。”

  大弟二弟也点头附和,“对啊,小驴子怎么不跟我们叫?”

  “你们学的是牛叫啊,叫它怎么跟?”

  姝娘震惊,“驴跟牛语言不通吗?”

  是的,沈丽姝学的是牛叫,她自己也知道,上辈子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小时候去乡下玩,没怎么见过驴子,养水牛黄牛的人家倒是不少,她跟那些牛玩得也挺好。

  它俩都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沈丽姝潜意识里就混为一谈了,被点破才茫然回头,就看到小表弟迫不及待给她纠正,“差的远呢,驴子叫起来啊呃啊……”

  才展示了两声,徐鹭再也憋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有他带头,其他人也放心的笑了,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对于平时聪明能干、好像无所不能的姝娘突然犯傻这件事,大家显然很喜闻乐见。

  在这欢声笑语中,徐二舅还要不遗余力的补刀:“这驴都满四岁,都可以配种了,不是什么小驴子了。”

  沈丽姝:“……”

  “好的,我知道了,谢谢你嘞。”

  沈徐氏同样见证了姝娘驴牛不分、还把弟弟们也带偏的全过程,她也是忍俊不禁,但是看大家笑得这么大声,又担心姝娘脸上挂不住。

  她毕竟是大姑娘了,平时又那么百般伶俐备受夸赞,突然一下子被群嘲,姝娘不要面子的吗?于是赶紧解围,“驴绳挂在门边又跑不掉,你们赶紧洗脸漱口去吃点东西,还有姝娘,你不是嚷着要做什么卤肉饭,娘今天称了足足一斤半肉,你快去弄吧。”

  没想到提起吃肉,沈丽姝还挑剔上了,一本正经说:“据说驴肉比猪肉更好吃,可以吃锅子,驴肉炒粉还有驴肉火烧。”

  驴子:……

  众人:……

  大聪明沈进殊一边咽着口水,一边不舍的问:“阿姊,你不会恼羞成怒,才要把它宰了吧?”

  他刚还在想这驴子好像是舅舅家的,等他们去镇上念书,就可以天天骑驴子玩了,这不比小弟的破木马强吗?

  所以他有不想让阿姊把它宰吃肉。

  虽然阿姊说的东西都好好吃的样子,吸溜~

  沈丽姝环顾一周,发现大家都和二弟一样,全都是一副在信与不信间摇摆、在心动和不舍间纠结的神情,不免得意的叉腰,“我开玩笑的,驴驴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驴驴!”

  她才不需要爹娘来解围,被嘲笑了,当场笑回去就好了。

  报复成功的沈丽姝彻底把这茬翻篇了,还真拿了块糖出来安抚险些被做成驴肉火烧的小毛驴,然后领着弟弟们去打水洗漱。

  众人一看警报彻底解除,也才安心了。

  在姐弟三人满脸痴迷围着驴子打转时,徐虎几人已经洗漱完,此时都各自端着碗呼啦啦喝粥。

  是的,今天的早饭依然是雷打不动的喝粥,还是豆菽粥,味道比现代小朋友都不爱吃的白米粥差远了,也不怪沈丽姝每天看到粥就头疼。

  当然豆菽饭也好吃不到哪里,不过吃饭起码还能配菜,再说他们这里是北方,喜面食,粗粮馒头窝头蒸饼也是主食,至少能玩出一点花样,沈丽姝对午饭晚饭的期待,还是要比早上这顿更多一些的。

  不过徐二舅今天进城,还顺便带来了一罐家里做的酱菜,沈徐氏当时就夹出小半碗放在桌上,给孩子们起来配粥吃。

  酱菜以口感清脆的胡瓜为主,徐家兄弟一口酱瓜两大口粥,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忘关注又堆满一地的板栗,“这么多板栗,全都是大山他们去村子里收的吗?”

  除了沈家旺这个特殊例子,沈家其他人远不如徐家人那么能言善道,沈四叔更是不善言辞、只会埋头苦干的典型,从进门起,他也就喊了沈徐氏一句弟妹,后来孩子们起来同他打招呼应了下,就几乎没出过声,只是憨厚的看着侄子侄女们,他们笑的时候他也咧着嘴跟着笑。

  现在提到自家侄子,沈四叔不得不出声了,仍是言简意赅的一个字:“嗯。”

  徐虎他们在镇上,几乎天天跟沈家那群孩子一块玩,两家又是姻亲关系,去小伙伴们家串门就像是回家,因而跟沈家的长辈也混熟了,一点也不在意沈四叔的沉默,继续问,“是不是从我们进城后,大山他们也每天都去村里收板栗了啊。”

  “是。”这次沈四叔多说了一句,也是侄子们叮嘱他说的,“现在附近能收的都已经收完了,他们也没再去了。”

  剩下的人家要么留着吃,要么想抬价,继续收也收不了多少。

  徐虎对兄弟们还能给他们找来这么多板栗也是惊喜的,只是听到这话,仍然下意识生起了些失落。

  板栗生意太好做了,每天都能赚到两贯钱左右,他真想长长久久的做下去。

  但现在瞧着,所有板栗加起来,也就坚持卖半个月左右。

  半个月以后他们岂不就没事干了?

  徐虎突然体会到了中年失业的艰难。

  生活不易,虎子叹气。

  还是那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小伙伴们为未来发愁的时候,沈丽姝还在笑眯眯的问四伯,“堂哥他们自个儿带着钱去村里收板栗的吗,有没有遇到过麻烦?”

  “没有,我们兄弟几个会轮流陪他们去。”

  最近进城送东西都是他俩搭档,也算是处出了些革命情谊,徐二舅这时默默插了句:“不过十次有七八次都是你们四伯陪着。”

  他觉得沈老四真是太实在了,自个儿都没儿子,对侄子们的事反而比他们的亲爹还要上心。

  沈四叔还挺乐呵:“侄子们都喜欢找我。”

  看着四伯万事不计较的乐呵模样,沈丽姝不由得点头,很好,工具人又多了一个。

  本来沈丽姝提起这个话题,目标是老家那几位堂哥。

  连徐虎都知道他们的板栗生意维持不了多久了,她当然也要开始下一步计划,虽然还没有具体章程,但肯定是要去做的,还会是个大投资。

  按照目前的形势,等这些板栗全部卖完,她至少能分到二三十贯,加上之前的,可就奔着四五十贯去了。

  这笔钱还不到老爹两年工资,买房子是远远不够的,在汴京租店面也很费劲,但攒着它又不能下单,按照沈丽姝的想法,预留四分之一作为流动资金以及支付弟弟们学习的费用,其他的全部投入下一个项目。

  她出大头当大股东,徐虎他们肯定也要投一部分,大概也能凑个五十贯,多少商人白手起家的时候,启动资金还没他们多呢,这可再不是小打小闹了,势必要搞个大规模。

  玩那么大,还指望他们这群平均年龄可能才七八岁的小朋友也太不靠谱了。事实上这一个多月卖糖炒栗子,如果没有沈家旺夫妻的帮助,单靠他们自己也很费劲,收入可能要锐减三分之一。

  是时候考虑增加人手的问题了。

  就算不增加人手,沈丽姝也要考虑到徐林徐鹭这两个小表弟。

  他们跟着哥哥们进城玩一两个月,顺便打工赚点零花钱没问题,可真要辍学了一直跟着她干,还是太早了些。沈丽姝都要把亲弟弟送去上学了,两个比她弟也没大多少的表弟,怎么能放着书不读跑社会上混?

  至少要把这两个小家伙给换掉。

  如果替换的人,可以像徐虎徐力一样听话能干力气还大,那她认为不增加人手,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沈丽姝把接替小表弟的人选,放在了沈家堂兄们身上。

  他们的身份和年龄都比较符合她的要求,也常听徐虎徐力提起他们,大家都处的很好,以后合作起来应该也比较愉快、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真正让沈丽姝产生这个念头的,还是这段时间老家堂兄弟们一次又一次给他们带来的惊喜,他们最开始没有拿到一分报酬,还能在徐虎几兄弟的口头请求下,帮忙弄来了那么多的板栗,就证明他们都是踏实能干、吃苦耐劳的人。

  如果真如徐虎说,他们这么卖力还看在她的面子,更能说明她这个堂姐妹在他们那里的份量,她只会更高兴。

  沈丽姝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对沈家人的印象也是越来越好的。

  只是她毕竟没跟他们相处过,还不能确定他们的为人和心性,想要再多了解和考察一阵,最后再做决定。

  大家虽然都是亲戚,可自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亲戚间为了利益撕起来的时候,可未必就会人心慈手软。

  沈丽姝不想把精力放在算计人心、内部争权夺利方面,她希望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忠厚踏实,重点是能听她指挥的一群小伙伴,大家一起创业、同心同德、共同富裕。

  想要做到这点,前期就不能心急,要多方面的观察考量。

  就像跟她合作得如此顺利、从来不闹幺蛾子的徐家的表兄弟,沈丽姝也不是一上来就放心带他们装逼带他们飞。

  她先和他们卖了半个多月花生瓜子,合作很愉快,认为可以加深合作,这才以合伙的形式卖糖炒栗子。

  而卖了那么久板栗,直到中途分钱那次,面对那样一笔巨款,他们也没有生出贪念,心满意足属于自己的那份,沈丽姝才真正确定,小伙伴们是可以放心合作下去的。

  往后拉新人入伙,自然也要走一遍这套流程。

  只是沈丽姝都还没定下新的小伙伴人选,居然又发现了沈四伯这位好苗子,她简直喜出望外。

  因为自己年纪小,沈丽姝出于多方面考虑,找合伙人也只能找跟自己年纪辈分相当,这样才能确保她的想法和安排落到实处。

  但想也知道,等他们的摊子真正做大了,比如在开起了店之类的,没有大人出面压场子就很麻烦了。

  那样的大人可比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难找多了,毕竟越是长辈越要面子,除了她自己的爹娘,谁会听个孩子指手画脚?

  事实上,最初若不是老爹压着,沈丽姝想让她娘给自己打工都很费劲,更何况别人。

  而现在,沈丽姝觉得未来一道难题迎刃而解了,真到了需要拉大人入伙的时候,可以首先考虑四伯——他既然能乐呵呵帮着侄子干活,那帮一帮侄女又有何不可?

  沈四伯显然不知道自己因为一句话就被盯上了,还在一脸乐呵呵的看着孩子们“玩闹”。

  他起初以为是玩闹,孩子们吃过饭后,就在姝娘的指挥下行动起来,生火的生火,烧水的烧水,切菜的切菜,搞得特别夸张,好像配合了无数次,沈四伯自然而然想到了孩子们爱玩的过家家。

  虽然在他们镇上,玩这种过家家的孩子基本都在五六岁以下,可说不定在城里,十岁的大孩子们也兴这个?站在中间指挥的姝娘,分明就是扮演着他娘那类的角色。他娘在家中就是这样一动不动,把儿媳妇孙女们指挥的团团转。

  沈四伯当玩笑看了好一会儿,直到姝娘开始往锅里倒油,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家家哪有真倒油的,这可不是不要钱的水。

  而且姝娘一口气往锅里倒了半碗菜油,他都惊得抽气了,弟妹竟然只是皱着眉没吭声。

  沈四伯笑不出来了,看了看淡定的徐二舅,又看了眼隐忍着什么的沈徐氏,沉默如他也终于主动憋出一句,“姝娘何时学会做饭了?”

  前些天听孩子们形容了无数次姝娘做饭多好吃的徐二舅,如今都会抢答了,“姝娘不用学,她像她姥爷,天生就知道怎么做饭好吃。”

  “真、真的吗?”

  沈徐氏在看到姝娘倒油的那刻,其实就想捂着胸口晕倒了,就算她开始学着用油炒菜,这么多油也够他们炒一个月的吧。

  姝娘这个败家丫头,气死她了!

  但是一看到四伯那不安的表情,沈徐氏还是顽强的挺住了没有晕,因为她记得是自己强行拉着他们不许走,都要留下来见证姝娘的手艺,现在决不能不能功亏一篑。

  于是她也装出一副淡定的样子,向坐立不安的四伯点头致意,表示没毛病,姝娘就是天生会做饭,就是要这么多油炒菜才好吃。

  沈四伯:“……”

  大家都这么沉得住气,搞得他也不好意思大惊小怪了,只能坐下来继续看姝娘的表演。

  沈丽姝到这么多油其实是要炸葱头酥,据说这是卤肉的灵魂调料,正好这个时代也普及了胡葱,她当然不能放过。

  多点油才能把葱头炸透炸香,最后炖肉只需要用葱头酥,葱油还可以保存起来拌面拌饭甚至炒菜吃,并不会浪费资源,所以她就放心大胆的用了。

  等到那阵霸道浓郁、直冲人心底的葱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沈四伯和徐二舅已经彻底心服口服了,沈徐氏也重新挺直了腰杆,捧着那碗葱油的样子就像捧着什么失而复得的珍宝,柔声问闺女:“姝娘,这油不用了吧?那娘收起来了。”

  沈丽姝正在展示真正的技术,她需要用锅里的一点底油,将切成均匀大小的五花肉不断煸炒出油脂和香味,也没时间看她娘浮夸的反应,只是点头:“嗯嗯收起来吧,最好用东西盖上,别落了灰,这葱油拌面可香了。”

  肉煸炒到一半就可以下大小料了。

  是的,大小料。

  炖板栗烧鸡的时候只能用一些调味品的沈丽姝,如今俨然鸟枪换炮,她放假那天带着弟弟们逛街,还去了趟药铺,把她买得起的桂皮八角香叶等大料都包了一小份回家,今天就是她展现巅峰厨艺的时候了。

  沈丽姝很讲究的放了葱姜大料和糖,用大火煸炒出焦糖香味后加烧好的水,加调料,盖上锅盖。

  接下来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小火炖煮了,炖上一两个小时才正宗。

  但沈丽姝也没闲着,又让大弟把他们的小炉子搬出来:“待会娘要用大灶,咱们先把小炉火生起来煮几个鸡蛋,正好跟肉一起炖。”

  沈徐氏觉得她今天真是斥巨资了,买了足足一斤半肉,可在沈丽姝看来,家里这么多人,一顿吃两三斤肉也不夸张,她娘还是保守了。

  没办法,肉不够,那就鸡蛋来凑吧,卤肉饭怎么能没有卤鸡蛋呢?正好她刚才取香料时,看到柜子里本来空了的鸡蛋篮子又满了,用脚趾头都能猜到,肯定是沈奶奶攒的鸡蛋。

  手里有蛋,心里不慌,沈丽姝数了数人头,一口气煮了六个鸡蛋,正好一人半颗,连小弟都有,完美。

  于是沈家旺这天下班回家,又在巷子口闻到了一股光是闻着味道都能让人多下两碗饭的肉香味,这回不用街坊们打趣,他脑子里自然而然冒出一个声音:啊,又是姝娘在炖好吃的了。

  他咽了咽口水,都顾不上跟热情的街坊们寒暄,脚步匆匆直奔家门,真是一刻也不想耽搁。

  沈家旺一跨进家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欢迎,孩子们早已被这香味馋得口水直流,终于等到他回来,简直比过年还激动,欢呼之后,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催促开饭。

  沈丽姝也快忍不住了,建议道:“要不肉就不盛出来了,直接拿碗过来舀吧。”

  就算放桌上,这么多人也坐不开,还容易抢起来。

  大家纷纷接纳她的建议,并且再次默认让姝娘担起食堂大妈的重任。

  于是一点也不高尚的沈丽姝在服务完大家后,以权谋私给自己多打了一勺肉汤。

  一锅肉看着多,分到每个人碗里也就三两块而已,还好有鸡蛋和肉汤拌饭,依然吃得众人满嘴流油,一时间室内只剩下人们疯狂进食的声音。

  吃饱喝足,沈家旺才猛然意识到,他自从回家,满脑子只有开饭,都没跟四哥和二舅哥打过招呼。

  来者是客,他也太失礼了,不由心虚的去看两人,然后就看到他哥双眼发直的摸着肚子,嘴里念着什么“好吃”“赛神仙”句子,一副还沉浸在美味中回不过神的模样。

  二舅哥在家吃过的好东西比他哥多,反应没这么夸张,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毫无形象的瘫在椅子里扣牙缝,那过分慵懒放松的姿态,就差再来上一杆烟袋了。

  沈家旺瞬间放心的靠回椅子里,很好,失态的不止他一个。

  他哥和二舅哥不也没跟他打招呼么?

第26章

  虽然大家的形象都没了, 但沈家旺既然想起待客之道这回事,就不能不补救,于是懒洋洋瘫在椅子里同他四哥和二舅哥闲聊。

  而徐二舅他们之前火烧屁股似的要走, 就是怕被留在城里吃饭, 给他们添麻烦。

  如今乱都添完了,还吃上了姝娘做的美味到恨不得把舌头都吞进肚里的卤肉, 也就不在意回家早晚了。

  只要天黑关城门前出城就不慌。

  两人直接躺平了, 有一搭没一搭陪沈家旺聊起来。

  不知道哪句话让徐二舅想起外甥们上学的事,顺口问:“今年还打算送大弟二弟回镇上读书吗?那也念不了两个月书了,若是你们夫妻抽不出空, 不如今日就让大弟二弟跟我们回去, 到时候去虎子几个拜的林夫子那里, 林夫子为人温和讲理, 打声招呼, 束脩随时有空了来补上就成。”

  徐二舅甚至觉得他们家四个孩子今年交的束脩, 都没念几个月, 以林夫子仁厚的性子, 怕是根本不会收他外甥这两个月的束脩。

  不过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 万一自己打包票了,林夫子那里又没能落实,可就要闹笑话了。因此他先不急着吐露, 等办成了再跟妹子和妹夫邀功。

  听到这话,反应最大的既不是当事人小朋友,也不是小朋友父母, 反而是他们的四伯。

  一个激灵险些从椅子上跳起来, “大弟二弟要回镇上念书, 什么时候决定的?”

  沈家旺伸手扶了一把他哥, 笑道,“四哥别急,这事儿不是我们定的,这不姝娘近来赚了些钱,她说她来出钱送弟弟们上学。若靠我们攒钱,他俩指定再等两年。”

  沈四伯被摁回椅子里,惊诧的心情也缓和许多,搓着手开心道:“我是想说,爹娘若知道大弟二弟去镇上读书,一定很高兴。”

  老五虽然过继出去了,也依然是他们的亲兄弟,更是爹娘牵挂不下的幺儿。

  外头都说老五过继给有钱没儿子的隔房大伯进城,从此洗干净了腿上的泥点子,一辈子在城里吃香喝辣,好不快活。

  可他们只见过京城的繁华,哪里知道在里头生活的不容易,甚至连喝水烧火都要花钱?

  乡下人只要肯吃苦肯干活,一家子男女老少多侍弄几亩田地,也就饿不到肚子了。

  可城里那巴掌大的地方住满了人,想找块地方种点菜,或是在家养只鸡鸭都不行,弟妹和孩子们想帮老五减轻负担都没法子,一大家子都指望着老五在衙门里的那份差钱吃饭,日子只能过得紧巴巴。

  其实他们家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些难处,毕竟谁也没在城里住过。

  那时候堂伯虽身子也不大好,可老五却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家里亲戚请他帮点忙,比如收了粮食山货,想在城里找个价钱公道的店家卖了,他总能妥妥当当的给大家办好,一看就是在城里混得开,他们又听着乡亲们各种吹捧羡慕,还真以为老五多享福,都为他高兴呢。

  直到侄子侄女们出生后,他们娘偶然一次听到亲家婶子同娘家人抱怨,说他们家三娘进了城,日子反而越不好过了,家里的孩子们隔三差五还能吃点肉腥补身子,城里吃穿用度都要花钱,城里的外孙子外孙女别说吃肉了,连鸡蛋都要省着吃。

  听完那番话,他娘回家后也没说啥,只是到处张罗着买小鸡。

  当时家里也养了几只鸡,鸡蛋也够给孩子们隔三差五的补身子,所以刚开始他们都不理解娘为何要突然折腾。

  众所周知,养鸡虽然不难,但喂养也是要费粮食的,三两只还方便些,若要是养一群鸡,那家里院子里可就鸡屎满天飞,整日与臭味做伴了。

  因而在他们镇上,一口气养十几只鸡的人家也不多见。

  但他们老娘是家里的权威,她要养鸡,谁也不敢拦着。

  后来娘托人一篮子一篮子往城里送鸡蛋,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鸡都是为老五家养的。

  现如今,家里日子越来越好,他娘已经不下地了,每日就盯着她那一群母鸡,鸡蛋除了孙子们能吃,剩下的仍然雷打不动送进城。

  爹娘嘴上常叮嘱他们,老五已经过继出去,就是两家人了,要知道避嫌,不能什么事都麻烦他。但家里谁不知道,爹娘自个儿也仍把老五当儿子呢?

  老五生的儿子,也是爹娘的宝贝小孙孙。

  可惜小孙孙常年生活在城里,除了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其他时候都见不着,爹娘也就越发的稀罕念叨了,这会儿要是听说了他俩回镇上念书的事,也不知道老两口会激动成什么样。

  大概会盼星星盼月亮吧。

  爹娘开心,沈四伯同样开心。

  正是因为自个没儿子,他才看兄弟家的小子都稀罕,以前觉得老五家的大弟二弟除了眉眼生得像他们娘,看着可爱些,其他也没啥不同,都一样调皮得不行。

  他是喜欢活泼好动的男孩,这样显得更健康,可老家的侄子们都是这一款,见多了,对老五家的几个不说感官平平,那也是一视同仁了。

  但今天看到小侄子们,若不是他们主动打招呼,沈四伯险些不敢确认,那两个白白净净、笑容乖巧,斯斯文文得就像是秀才家小公子的小孩……真的是他家侄子?

  当时,沈四伯一如既往的沉稳点头,对侄子们的问好以示回应,心中可谓是翻江倒海,从最初的难以置信,怀疑老五跟别人调换了儿子,到最后完全接受这个设定,并在心中宣布老沈家最有出息相的孩子就是老五家的大弟二弟!

  这个心路过程,大概只花了半刻钟。

  沈四伯心态调整得十分迅速,看起来白净斯文、还没开始上学就让沈四伯莫名相信他们是读书苗子的大弟二弟,如今已经超越了老家的堂兄弟们,一跃而成他心中最看好最喜爱的侄子了。

  消化完侄子们回镇上念书的消息,他已经想到日后要亲自接送他们上下学、放学后带他们玩耍了。

  其实要沈四伯说,俩侄子加起来的变化,都没有姝娘一个给他带来的震撼大。

  沈四伯发现这小妮子真是越来越不得了。

  上一回最小的侄子办周岁宴,他们全家老少进城贺礼,所有人就都被姝娘的样貌气度,和落落大方的谈吐表现惊为天人,连他们那不大看重孙女的老爹老娘,回到镇上后每每提起城里,首先要夸的就是姝娘。

  当然他们夸奖姝娘的点十分传统,大家一致认同,姝娘她娘当初就是镇上最出挑的姑娘,最后成了嫁进城的独一份,姝娘小小年纪已经看得出美貌非凡,生得比她娘漂亮多了,更难得的是那身气度和谈吐,一点都不像小门小户养出来的,指定比她娘还出息一百倍,往后就算不嫁给什么高门显贵,配个员外的孙子啊,或是姝娘她爹衙门里某个上司老爷家的子侄亲戚,那也是绰绰有余的。

  已经惊艳亮相过一回的姝娘,时隔两个来月再见,仍然给沈四伯一种脱胎换骨、刮目相看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家听多了侄子们夸姝娘的能干。

  他们都知道了姝娘在城里带着徐家四个男孩赚了大钱,徐家兄弟分了十来贯回家,又给他们家孩子发了好多钱。

  虽然还有好几个孩子也得了钱,但远不如自家几个小子,大山他们兄弟加起来都超过一千五百文了,孩子们乐得要上天,大人也都很高兴,他们兄弟四个农闲时到处给地主老财们盖房子打零工,一个月也未必能给家里带回这么多工钱,毕竟这种活儿不是天天都能碰上的。

  这群孩子们倒是快比他们能耐了。

  所以也有可能是金钱的加持,沈四伯今日看着不施粉黛、也不戴任何珠钗,只是梳着普普通通双垂鬟的姝娘。在他们镇上,这个年纪的姑娘们也都开始打扮了,戴上耳环,还会在发髻边插几朵小花,姝娘却是连根漂亮头绳都不绑,浑身上下素净又利落,但他却莫名有种姝娘在闪闪发光、让他不敢直视的耀眼感觉。

  等姝娘亮了一手惊人厨艺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沈四伯几乎是膨胀的想,就姝娘这人品相貌和手艺,配员外郎的孙子都不香了,必须的是官宦子弟才行!

  当然那些厉害的父母官他们攀不着,老五衙门的八九品的官老爷,还是可以肖想一下的。

  沈四伯甚至觉得,这么好的闺女如果是自己生的,让他一辈子生不出儿子,他都心甘情愿。

  只不过沈四伯知道,他再眼馋老五家的姝娘,她都领着一干表兄弟,风风火火的在城里赚大钱了,怕是这辈子不可能跟弟弟们一样回镇上读书了,所以还是珍惜即将跟他们回去的大弟二弟吧。

  想到这些,老实人沈四伯出人意料的问了个关键问题,“大弟二弟回镇上住谁家?”

  这个问题,沈丽姝他们家还没正式讨论,但是他们包括徐家都心领神会,多半是住他们那儿。

  一来徐家吃住各方面条件都好,大弟二弟去镇上住,说不定比在家里的日子还好。

  二来,徐家一直很照顾帮衬他们,这段时间因为孩子们合伙做生意,让两家之间来往走动频繁,感情也越来越融洽了,沈家旺和沈徐氏自然而然会觉得徐家更亲近、值得信赖些。

  至于老沈家,沈家旺倒也不是故意忽略,只是沈家条件到底比不上徐家,加上他是过继出去的,他们可能也会想避嫌。

  但沈四伯这句话透漏出来的意思,让沈家旺不由得开始反思,从来踏实本分、不争不抢的四哥,尚且这般明显流露出想让大弟二弟住他们家的意思,那名义上是叔婶、实际却是生身父母的两老又会如何想?

  沈家旺发现自己可能想当然了,叔婶其他事可能想避嫌,但事关孩子们,他们多半顾不了那么多。

  毕竟他们对姝娘姐弟几个的关爱,并不比养在身边的孩子差,一样是当亲孙子孙女在疼的。

  于是,一边是心领神会的岳父家,一边是血缘亲人,眼看着他们都想要给他照顾孩子,长袖善舞如沈家旺也不知如何取舍了,一时有些沉默。

  这一沉默,就让事态越发“恶化”了。

  徐二舅能大咧咧说把外甥们带回家,是理所当然认为大弟二弟去了镇上由他家照顾的,浓眉大眼的沈老四竟然还问他们住哪儿,这不是明目张胆挖他家墙脚吗?

  是以不等妹子妹夫表态,徐二舅就忍不住先嚷嚷开了,“瞧沈四哥说的,大弟二弟去镇上当然住我们那儿,我家宽敞,屋子多,大弟二弟去了,想一人住一间屋子都行,要是去了你们老沈家,还得跟堂兄弟们挤着睡,这跟在城里又有什么区别?”

  沈四伯承认徐老二说得都对,但他也不能就这么认怂,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了爹娘再争取一下,不然回家了爹娘都得指着他额头骂,便瓮声瓮气道:“那你说了也不算,让老五……家旺和弟妹说。”

  虽然他们还把老五当亲兄弟,但他毕竟早过去了,名字也改了,不好再叫他老五了。

  徐二舅也梗着脖子,“好,让他们说!”

  几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沈家旺,就连沈徐氏也默默看着丈夫。这种事情,她一个妇道人家插不上嘴,但她心底肯定站自己娘家,只希望孩子他爹能看懂她的意思。

  沈家旺只觉得一头包,心想四哥和二舅哥是吃肉吃醉了么,怎么就杠上了,还这么上头,让他怎么说,说谁都不好吧?

  便下意识去看聪明的闺女,“姝娘觉得呢?”

  沈丽姝:……

  她本来在旁边吃瓜围观二舅和四伯拉扯,感觉挺有意思的,万万没想到,吃着吃着自己房子就塌了,老爹这是把她当救火队队长了吧?

  但看着老爹那焦头烂额的神情,和暗藏乞求的目光,她也不好撒手不管,于是一边感概着自己真是心太软,一边学着老爹祸水东引,“等大弟二弟回镇上了,让他们自己决定住哪儿呗,反正姥爷也爷爷家也不远,他们只要不怕麻烦,想轮流住都可以了。”

  她这话里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二舅和四伯现在别说你争我抢,就是扯头花都没用,小老弟愿不愿意今天跟着回老家还不一定呢。

  可惜徐二舅和沈四伯都对她的暗中提醒一无所察,只有最了解女儿的沈家旺听出了言外之意,顿时放心的笑了,“对,就问大弟二弟自己的想法吧。”

  等大弟二弟去镇上,至少半个多月以后了,那时叔婶和岳父岳母可能都已经商量出结果,他们也就不用左右为难了。

  于是杠上头了的两人又去瞅当事人小朋友。

  沈四伯看着沉默寡言,也有急中生智的时候,他开始引诱侄子们,“你们姥爷家虽然房子大,可是你堂哥们都到城里了,你们去了只能跟两三岁的小表弟们玩,没得意思,还是爷奶家里兄弟姐妹多热闹些,那些堂哥们还能带你们去山上捉野兔。”

  这番话别说小老弟了,听得沈丽姝都快心动了,兔兔那么可爱,她也想吃兔,啊不,捉兔兔呢。

  徐二舅一看沈老四不讲武德,他也赶紧下钩子,“大弟二弟回镇上是念书,上山捉什么野兔啊,你们不是喜欢门口的驴子吗,去了姥爷家,让你们天天骑驴子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