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秋天,张爱玲先是来到了台湾,为自己的小说《少帅》收集资料,她也在这里结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她还在王祯和的陪同下游玩了美丽如画的花莲。张爱玲显然对花莲很感兴趣,她一边走街串巷,一边做着笔记。临别前,张爱玲和王祯和以及他母亲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上,张爱玲没有往日的孤高冷艳,而是像个二十出头的女学生,年轻而有生气。
本来按计划离开花莲后,张爱玲要去台东参观当地赛夏人特有的“矮灵祭”,之后再回台北,飞去香港。但不知是不是“矮灵祭”的谐音对张爱玲来说太不吉利,她尚未成行,便听闻了赖雅再次中风的消息——他果然是不能没有张爱玲的!
赖雅是在坐车去找女儿的路上中风的,病发当时他被女儿接到了华盛顿的医院,张爱玲的钱不够到那的机票,只得按原计划飞去香港,为电影公司写《红楼梦》的剧本攒钱。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好回去照顾赖雅,张爱玲租了一间小房间,开始没日没夜地赶稿,她的眼睛甚至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溃疡出血,她的双腿也因为坐飞机时座位狭窄而肿了起来,一直没能消退,她甚至舍不得钱买一件冬装来御寒。
终于,在她的日夜赶工下,《红楼梦》剧本提前写好了,在等待电影公司审核期间,她又接了一个新剧本——“能赚一点是一点,赖雅还在等我回去呢”这是张爱玲那时唯一的心声。然而,等待换来的却是深深的失望,《红楼梦》被竞争对手抢拍了,张爱玲的心血付诸东流,她亦没能在母语世界里重新焕发光彩。
1962年3月,张爱玲飞回了美国,从此再也没踏上过这片让她几度欢喜几度愁的土地。
按计划张爱玲会在18号抵达机场,但心急的赖雅17号就跑到候机大厅了,他此时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只是心病却还需要张爱玲的慰疗。张爱玲回来后,也下定决心再也不离开赖雅了。她觉得人生难得有一深爱之人在殷切地守候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拿来拒绝这份等候呢?这之后,即便张爱玲长期供稿的电影公司倒闭,他们的收入和生活境况愈发糟糕,她也再没有离开过他。
他们把家搬到了黑人区的廉价公寓里,张爱玲也不得不放弃寄予厚望的《少帅》的写作,转而写一些广播剧和翻译作品维持生计。但张爱玲的努力和妥协没有换来基本的回报:赖雅的身体终于彻底垮了,他几次中风后瘫痪在床,完全依靠张爱玲来照料。张爱玲从一个贤惠的妻子变成了一个全职看护。这让赖雅十分内疚,因此他变得沉默寡言,张爱玲也被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压得喘不过气,生活不再是幸福而满足的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生有起伏,爱亦有明媚和晦暗时分,既然眼前这个人曾给过自己如此温暖的慰藉,那在他需要自己时,为他牺牲再多又如何呢?
张爱玲的不离不弃终究没能感动上帝:1967年10月8日,赖雅带着对张爱玲的无限眷恋与歉疚,悄然离去。对他来说,自己和张爱玲都得到了解脱;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宁愿永不得脱,因为解脱之后,将是一生的失落。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余生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以赖雅为姓,并自称赖雅夫人。这段十年多的跨国恋情,在张爱玲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
如果一定要为这段感情下一个结语,那不如用张爱玲多年前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的那段无奈的告白好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是的,人生和永恒都是我们无法做主的事,时代的洪流里,我们常常自身难保。但我们唯一能做主的,就是守住那颗想和你永远在一起的心,在岁月的流变中,永不褪色!
余韵袅袅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先后在雷德克里芙女校和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工作,但都不顺心,在创作上她也始终没能打开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倒是在大洋彼岸的港台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了她的许多作品,一些铁杆“张迷”也冒了出来,皇冠出版社老板平鑫涛的妻子——著名作家琼瑶女士,也将张爱玲视为写作上的“老师”。1971年,张爱玲接受了“第一张迷”水晶先生的专访,长达7个小时的会谈为我们了解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她的起居室有如雪洞一般,墙上没有一丝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落地玻璃长窗。她起身拉开白纱幔,参天的法国梧桐,在路灯下,便随着扶摇的新绿,耀眼而来。远处,眺望得到旧金山的整幅夜景。隔着苍茫的金山湾海水,急遽变动的灯火,像《金锁记》里的句子:“营营飞着一颗红的星,又是一颗绿的星。”
……
张女士的起居室内,有餐桌和椅子,还有像是照相用的“强光”灯泡,惟独缺少一张书桌,这对于一个以笔墨闻世的作家来说,实在不可思议。我问起她为什么没有书桌?她回说这样方便些,有了书桌,反而显得过分正式,写不出东西来!我想起自己见识过的留美学人或者作家的书房,千篇一律一张四四方方大书桌,四围矗立着高高低低的书架,堆满了书,中、西文并列。只有张女士的书房例外,看不到书架和书桌。不过,她仍然有一张上海人所谓“夜壶箱”、西洋称之为night talbe的小桌子,立在床头。她便在这张夜壶箱上,题写那本她赠送给我的英文书《怨女》。
张爱玲告诉水晶先生,自己每天中午起床,天亮时才休息,也就是她常说的“与月亮共进退”。谈话期间她喝了好几杯咖啡——这是她与月亮共进退的武器。因为得知水晶先生已经订婚,张爱玲还特意为他的妻子准备了一份礼物:一瓶香奈儿五号香水。这些细节都让水晶先生感慨:“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张爱玲!”她哪里有一丁点的冷艳孤高呢?
可惜的是,这是我们关于张爱玲晚年生活细节的唯一史料了。
1972年,因为名气渐涨而收入宽裕的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在这里潜心创作。她在这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海上花列传》和研究红楼梦。翻译《海上花列传》算是她的还债之作,当初她便答应胡适要做的,现在才空出时间和精力。但即便是还债,张爱玲也做得煞费苦心,仅仅是书名的翻译,她就和出版方一再商议确认,更别提里面各种中文名字翻译的韵味考量了。对《红楼梦》的研究考据则是张爱玲的兴趣所在,她自幼熟读《红楼梦》,早年还曾写过戏谑之作《摩登红楼梦》,她后来将自己考据《红楼梦》的想法告诉了宋淇夫妇,他们鼓励她有时间一定要完成这件工作。而此时的张爱玲没有了各种包袱,她有的是时间。
1977年,张爱玲前后历时十年,终于完成了这本24万字的《红楼梦魇》,以小说家的眼光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不少有趣的新见解。
后来张爱玲也写一些散文和小说:《张看》《色,戒》《惘然记》《余韵》《对照记》都出自这段最后的隐居岁月。
《对照记》是张爱玲最后一本散文集,里面收录了她许多未公开的私人照片。完成《对照记》时,张爱玲已经73岁了,在这本“遗著”里,她一改往日对个人隐私的低调保护,将自己、母亲、姑姑,以及炎樱等人的照片都放了进去,让我们看清了那些曾陪伴过她生命或长或短时光的人物形象。彼时,除了炎樱之外,大部分人都已经去世:父亲逝世于1953年,母亲逝世于1957年,胡兰成逝世于1981年,姑姑逝世于1991年。张爱玲留给世人的最后影像是她在1994年获得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时拍摄的:清瘦,苍老,面容冷峻,手里还卷握着一份报纸,上面赫然写着“主席金日成昨猝逝”,给人一种莫名的奇异观感。她是在告诉世人: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吗?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的邻居发现已经好几天没见到这位清瘦的东方老太太的身影了,当他们报警打开张爱玲的房门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凄美所震撼:一位身着红色旗袍的清瘦的老太太,端然躺在行军床的蓝灰色毯子上,旁边是一张书桌,桌上是一叠铺开的稿纸,和一只未来得及合上的笔。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又命运多舛的传奇女子,就这样悄然逝去了。那天恰好是中国农历的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这个一生与月亮共进退的女人!她的逝去,有最美的月光送行。
张爱玲逝世前早已整理好了各种稿件和书信,整齐地装进手提包,放在桌上,并留下了简短的遗嘱:一、所有私人物品留给宋淇夫妇处置;二、不举行丧礼,立刻将遗体火化,不要让人看见,将骨灰撒到空旷处。她要像一株自生自灭的野花那样,恣意开后,悄然萎去,不给世人一点叹息的机会。
9月19日,张爱玲的遗体在玫瑰岗墓园火化,没有仪式,没有亲朋到场。火化后,她的骨灰被撒在了浩淼的太平洋中。还记得潘柳黛曾戏谑地说她的贵族血统纯度就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后的鸡汤浓度吗?现在她真的将自己的一切撒在了那里,但那份厚重与苍凉,却溢满了整个太平洋。反而是那些纠缠她一生的流言妄语,被太平洋的风轻易吹散。
唯愿太平洋水深情重,能将她的魂魄安然护送回上海,护送到让她魂牵梦萦的故乡。
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评价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但当我们真切地在纸上陪她走完这坎坷泥泞的一生,陪她欢笑哭泣,陪她高歌沉默,陪她爱恨,陪她释然之后,也许我们会愿意用更温暖的语言,像回忆一个老朋友那样说起她:“哦,张爱玲,那个既聪明又愚笨,有时还有点犟的瘦姑娘!她精明一辈子,在爱的路上却执拗地蒙起眼睛。愿太平洋的海水,可以稀释她每次磕碰受伤的疼痛,给她永远的喜乐安宁。”
附 录
张爱玲语录
爱情私语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爱》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倾城之恋》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
——《倾城之恋》
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倾城之恋》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倾城之恋》
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别人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
——《半生缘》
我要你知道,这世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半生缘》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缘》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沉香屑·第一炉香》
你要是爱她,我在这儿你也一样的爱她。你要是不爱她,把我充军到西伯利亚去你也还是不爱她。
——《心经》
一个男子真正动了感情的时候,他的爱较女人的伟大的多。可是从另一方面观看,女人恨起一个人来,倒比男人持久的多。
——《谈女人》
对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
——《谈女人》
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生活哲学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
——《童言无忌》
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童言无忌》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我的天才梦》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倾城之恋》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
——《连环套》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花凋》
人类天生的是爱管闲事。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地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悦?凡事涉及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公寓生活记趣》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十八春》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更衣记》
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
——《论写作》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传奇》再版序言
张爱玲大事年表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原名张煐。
1921年12月11日,张爱玲1岁,其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张爱玲2岁,随父亲张志沂迁居天津。
1924年,张爱玲4岁,母亲黄逸梵奔赴英国游学,张爱玲在姨奶奶的看管下开始私塾教育。
1928年,张爱玲8岁,父亲辞去职务并搬回上海,母亲也结束游学返回上海。同年,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
1930年,张爱玲10岁,插班到黄氏小学读六年级,并正式改名张爱玲。同年,其父母离婚,张爱玲仍和父亲一起生活。
1931年,张爱玲11岁,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结识好友张如谨。
1932年,张爱玲12岁,母亲奔赴法国,张爱玲首次在校刊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
1934年,张爱玲14岁,父亲再婚,迎娶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张爱玲写出《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未发表。
1937年,张爱玲17岁,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因与后母争执被父亲拘禁半年。
1938年,张爱玲18岁,从父亲家中逃出,至母亲和姑姑处生活。同年,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1939年,张爱玲19岁,因战乱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文学系,结识挚友炎樱。
1940年,张爱玲20岁,以《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杂志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同年,获香港大学两项奖学金。
1941年,张爱玲21岁,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张爱玲在围城期间担任医护人员。
1942年,张爱玲22岁,与炎樱一起返回上海,住在姑姑家中,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于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与影评。
1943年,张爱玲23岁,经亲友介绍结识《紫罗兰》主编周瘦鹃。5月,张爱玲在该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6月,张爱玲继续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结识柯灵,此后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初露锋芒。
1944年,张爱玲24岁,1月,在《万象》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7月腰斩。2月,在《天地》发表《烬余录》,后发表《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散文。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出版,四天后即再版,轰动一时。《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系列作家交流会。12月,《倾城之恋》舞台剧在上海上演,反响热烈。
同年,胡兰成因仰慕张爱玲文名而前去拜访,两人日渐生情,纠缠不断。8月,胡兰成与妻子离婚,与张爱玲结婚。11月,胡兰成前去武汉接管《大楚报》,结识小周。
1945年,张爱玲25岁,散文集《流言》出版,并在《杂志》上发表《留情》《我看苏青》等小说、散文。3月,胡兰成回上海,坦诚小周之事。5月,胡兰成再次离开。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战结束,胡兰成开始逃亡生涯。
1946年,张爱玲26岁,2月,前去温州寻找胡兰成,发现胡兰成身边的另一个女人:范秀美,失望而归。同年,应桑弧邀请编写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两人也因此结缘。
1947年,张爱玲27岁,在《大家》月刊发表小说《华丽缘》和《多少恨》。6月,给胡兰成写分手信,正式离异。
1950年,张爱玲30岁,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7月,应夏衍邀请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
1951年,张爱玲31岁,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中篇小说《小艾》。同年,桑弧结婚,与张爱玲的感情无疾而终。
1952年,张爱玲32岁,离沪赴港,为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作品,并结识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
1953年,张爱玲33岁,为生计奉命撰写两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同年,父亲在上海病逝。
1954年,张爱玲34岁,《秧歌》《赤地之恋》出版。张爱玲寄《秧歌》给胡适请求点评,结下友谊。
1955年,张爱玲35岁,11月,张爱玲离港赴美,借居在纽约救世军办的女子宿舍,与炎樱重逢,并一同拜访了胡适。
1956年,张爱玲36岁,2月,张爱玲前去纽英伦州的麦克道威尔艺术营居住,开始撰写英文小说《Pink Tears》,并结识美国剧作家赖雅,日渐生情,于当年8月结婚。
1957年,张爱玲37岁,CBS上映电影《秧歌》。同年,母亲在英国病逝。
1958年,张爱玲38岁,获资助在加州从事写作半年,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的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
1960年,张爱玲40岁,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张爱玲41岁,因生计回香港发展,途中出访台湾,结识白先勇、王帧和等青年作家,后于香港完成《红楼梦》《南北一家亲》等剧本。
1962年,张爱玲42岁,回美,与赖雅搬到黑人区的廉租公寓,相依为命。
1966年,张爱玲46岁,长篇小说《怨女》、Pink Tears(中文版)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并将《十八春》改写为《半生缘》。
1967年,张爱玲47岁,任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开始翻译《海上花列传》。同时,《半生缘》在香港《星岛晚报》和台北《皇冠》杂志连载。同年,赖雅去世。
1969年,张爱玲49岁,任职于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1971年,张爱玲51岁,接受水晶先生专访,同年,从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离职。
1972年,张爱玲52岁,移居洛杉矶,从此开始隐居生活。
1973年,张爱玲53岁,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其小说、散文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张爱玲54岁,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海上花列传》翻译。
1976年,张爱玲56岁,出版第二部 散文集《张看》,并发表《三详红楼梦》。
1977年,张爱玲57岁,出版《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1979年,张爱玲59岁,发表小说《色,戒》。
1981年,张爱玲61岁,出版《海上花注译》。同年7月29日,胡兰成于日本东京去世。
1983年,张爱玲63岁,出版《惘然记》。
1987年,张爱玲67岁,出版《余韵》。
1988年,张爱玲68岁,出版《续集》。
1991年,张爱玲71岁,姑姑张茂渊在上海病逝。
1993年,张爱玲73岁,完成《对照记》。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遗体在洛杉矶西木区公寓被发现,享年75岁。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撒于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