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爱爱小说下一章:苏青:风从海上来
孟鸿群常年跑码头,是吃开口饭的,靠的就是和气生财,自然是每一个主顾都不敢得罪的。更何况,眼前的这位还是大军阀手下的人,自然更不敢惹。于是顺着厅长的话说:“好,太好了!”接着,就让孟小冬给厅长鞠躬行礼,拜为老师。
那一次,孟鸿群在南京搭班唱戏,一共停留了将近两个月。在这个两个月间,孟小冬竟然真的三天两头去厅长家里,跟着厅长学戏。那厅长从头到尾,将谭鑫培的《卖马》整整地教给了孟小冬。每次她学完离开时,厅长都会赏给她两块大洋。结果两个月下来,孟小冬得到的钱财,竟然和她父亲所得的包银所差无几。
不过,这些包银也差不多是孟小冬南京一行所得的所有了。那厅长虽然爱唱戏,但功力实在是有限,身边的人说他唱得好,不过是因为怕他,不敢得罪他罢了。孟小冬拜他为师,说到底也不过是逢场作戏。
那厅长虽然手段不行,却也应该算是孟小冬正式磕过头的第一位师父,算得上是孟小冬拜师学艺中的一个玩笑或小插曲。
后来,孟小冬跟自己的姨夫仇月祥学戏了,这次可不是戏耍了。
仇月祥是北京人,自小学戏,科班出身,早年拜京剧“新三杰”之一的孙菊仙为老师,跟孙菊仙学习孙氏自创的“孙派”老生唱法,出师后,仇月祥又自学了些其他门派的唱腔,因此对于谭派、刘派等老生,他也有一定的研究。
仇月祥是孟小冬的师父,也是她的姨夫,属于近亲,自然不会像其他师父教徒弟那般,稍有不如意便非打即骂。因此,相比其他从小学戏的人来说,孟小冬算是幸运的,不会面临体罚。然而,虽然没有重罚,但要求是不能松懈的。仇月祥是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在教孟小冬学戏上,他从来没有降低过自己的标准。所以,孟小冬的学戏生涯,也并不轻松。
仇月祥虽然年纪不老,但教戏的经验相当丰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一套独特的教戏方法。
孟小冬学戏的时候,每天清早师父都会叫她起来,然后带着她去遛弯儿、喊嗓。这些都是仇月祥儿时坐科所经历过的,也是梨园界通用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检验,早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了。仇月祥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懂得因材施教。在跟孟小冬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充分了解了孟小冬的基本功,然后提出了一套适合孟小冬的训练方法。
仇月祥觉得,现在的孟小冬不必像其他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依然每天练习“拿大顶”,她在这方面已经有足够积累了。现在的孟小冬,需要练习的是踢腿、压腿、下腰等,尤其要练习的是身段。还有在练气、喊嗓子方面,要下苦功夫。
那段时间,孟小冬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早起来,跟随师父出去,到城墙根下,对着城墙练习口型。练完之后,跟师父回家,学唱腔,学身段。一学便是一天。到了晚上,便开始背戏词。当然,这中间少不了要帮师父干些琐碎的活计,像沏茶、装烟丝等。
可以说,孟小冬每天都非常忙碌,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在不停地做事。这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辛苦的。
如今的小孩子们每周上五天学,休息两天,平时也不用做家务,还能偶尔玩玩游戏、看看电视之类的,他们还是喊着没有自己的空间,很累,等等。可是跟孟小冬比起来,现在的孩子简直是幸福极了。
但年幼的孟小冬并不觉得苦,反而每天过得有滋有味,因为她自小喜欢戏剧。对她来说,学戏虽然是父亲的安排,却也符合自己的意愿,所以她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甜。
因为喜爱,再加上拜师之前就有基础,孟小冬进步非常之快。师父每天不停地教,孟小冬就不停地学,虽然也会感到累,但那些剧目总是能让她感到新奇和欢喜。这份新奇和欢喜,就是孟小冬学下去的动力。
仇月祥有一个习惯,在教授唱腔的时候,手里会拿一块木质“戒方”,外形类似私塾先生的戒尺,不过,仇月祥的“戒方”不是用来打人的,而是用来打节奏的。每次都是孟小冬在那里唱,仇月祥在旁边给她打节拍。仇月祥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每一个唱段都要反复唱,至少要唱二三十遍才可以,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在内心对这段戏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习惯。他想要的效果是,提到这段戏的时候不用想,习惯性地就能脱口而出,这样才算是真正学会了。
仇月祥为孟小冬开蒙的第一出戏是《乌盆记》。由于孟小冬年纪尚幼,因此仇月祥只教她“二黄”和“反二黄”两段,其他如“西皮”等,因为有较为复杂的动作,年幼的孟小冬很难完成,因此暂时不教。
老式的手把手教授,或许看起来有些笨拙,但效果还是极好的。在仇月祥的精心教导下,孟小冬进步很快,而且她本来就有基础,加上天分很高,所以前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师父所教的戏段学得有模有样了。仇月祥虽然脸上严肃,但看到孟小冬进步如此之速,心里也是极欢喜的。只是不便表露出来,怕孟小冬受到夸奖之后太过骄傲。
看孟小冬将《乌盆记》学得差不多了,仇月祥便开始教她新戏,分别是《空城计》和《逍遥津》。
仇月祥在孟小冬身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除了自己每天都教戏之外,还专门为孟小冬聘请了一位琴师,每天下午三点上门来为她吊嗓子,每次吊两出戏,大概要花掉两个小时的时间。
每天早晨喊嗓,练身段,中午学戏,下午学戏吊嗓,晚上背戏词,这就是孟小冬一天的生活。而将这些场景不停地一天天重复,就是孟小冬童年的生活。人们看到的都是孟小冬在舞台上的光鲜和靓丽,却少有人知道,在这光环的背后,她曾付出过多少的辛苦和汗水。
努力从来都是不会错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有了那希望人们也便有了前行的动力,有了成功的可能。孟小冬天资聪颖加上懂得努力,自然个人的实力会有很大提升。如今的孟小冬,虽然还是一个孩童,但实力已不在成人之下,她需要的不仅是继续努力学习,还有一个展示的机会。
第四章 初次登台艳惊四座
很快,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来了。在孟小冬拜师那一年的深秋,有人送来了邀请函。
当时,上海的一位名人关絅之过四十岁生日,想要操办一下,于是聚齐亲友为自己祝寿。那时候,娱乐项目缺乏,人们最为感兴趣,也最能体现出自己身份的娱乐方式,便是听戏。所以很多大户人家有什么喜庆事的时候,都会请戏班来唱戏。不仅在于热闹,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关絅之也一样,他邀请了上海九记票房的诸位票友们登台演戏,为自己造势。说起九记票房,在上海那是大大的有名,它是上海成立最早的京剧票房,也是当时上海滩人才最多的京剧票房。比如当时著名的戏剧期刊主编刘豁公、袁寒云等都属九记票房。
仇月祥在上海梨园界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也有很多人听说他收了一个好徒弟,因此有人给他们发邀请,请年幼的孟小冬客串一出《乌盆记》,也就是孟小冬正式学习的第一出戏。
正式开演的那一天,8岁的孟小冬首次登台献艺,她扮演的是刘士昌,跟他配戏的是名票冯叔鸾,他饰演张别古。孟小冬一开口,台下顿时掌声四起。人们纷纷觉得惊奇,都没想到,这个8岁的小姑娘竟然有如此嘹亮的嗓音,且字正腔圆,咬字清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孟小冬虽然是个女孩,但唱戏丝毫不露雌音,且动作走位,方寸不差。这样的表现,着实让内外行惊艳了一把。
这便是孟小冬的第一次登台。前面帮父亲解围的时候,虽然也算上台唱过几句,但那算不得演出,只是一段清唱而已。而这次,穿上戏服,跟名票对戏,才是真正的登台。
孟小冬的这次登台无疑是成功的,新声乍试,便震惊四座,从此在上海戏界一炮打响。
在这次堂会的演出之前,曾有四五天的排练时间,这之中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有一天下午,仇月祥给孟小冬请的青年琴师准时来帮她吊嗓,可是不知何故,仇月祥发现那天琴师的节奏一直有问题,速度偏快。
仇月祥没有直接指出,而是在旁边用自己的“戒方”拍打节奏,企图控制一下那青年琴师。可是,结果那琴师不仅没有放慢节奏,反而越拉越快,赶得孟小冬上气不接下气。仇月祥见状,勃然大怒,将手中的“戒方”狠狠拍在了桌子上,大喊:
“停。”
转身非常严肃地问那琴师:
“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吃错了药吗?怎么越来越快,是想要我们冬姑娘的命啊?你必须给我一个理由,赶紧说!”
那青年琴师见状,知道糊弄不过去了,只好实说。原来,他一个朋友临时请他帮忙,去票房伴奏,定的时间是四点钟。因为跟那人关系不错,所以不好退却,这琴师就答应了下来。而小冬这边的时间是三点开始,五点结束,如果按照正常节奏,那么就要耽搁去票房伴奏了,所以那青年琴师才拼命赶节奏。
仇月祥听了琴师的解释之后,不禁大怒,吼道:
“呸!”接着又说“你有事,可以打个招呼,我们又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到时候大家一起商量,让你早走一些,或者今天停一天,明天再练也无所谓。可是你什么都不说,而是用节奏来赶我们的孩子,实在是不像话。年轻人,在上海滩谋生活,要懂得规矩,你这种混事的办法是不行的,滚吧,以后不要再来了。”
那年轻琴师知道自己理亏,也懂得自己所做太不地道,自然不敢还嘴,只是慌慌张张收拾了东西,头也不敢抬,一溜烟儿跑掉了。
谁知,第二天那个琴师又准时来了。进门后先赔笑,接着低着身子说:
“仇大爷,昨天的事实在是抱歉,确实是我不对,赶得大小姐竟缓不过气来。今天我没事了,有的是时间,也绝对配合,请大小姐尽量吊嗓子,保证没问题。还望您老再给一次机会。”
仇月祥早已经消了气,又见这年轻琴师赔着笑脸,应该是真有悔过之心了,也便没有多计较。只是跟那人说:
“以后继续合作是没问题,不过年轻人,有两句话我要跟你说明了。以后不要胡来,帮人吊嗓子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胡琴过门拉得太短,把节奏弄得太快,那样对拉的人有损,对唱的人更是有害。我们在江湖上走动,在社会上讨生活,靠的就是一个规矩、一个道理,遵循了这个道理,便有走不尽的路,赚不完的钱。如果不遵循这个道理,那么用不了几天,就会被人踢出这个行当。年轻人,我今天的话,你可要记住了。”
年轻琴师已经知道错了,也懂得仇月祥这段话的道理和分量,因此不住点头称是,最后还略带玩笑地说:“仇大爷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仇月祥听了,也高兴地笑了笑,对琴师说:
“好了,不多废话,帮小冬吊嗓子吧。”
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不过从中可以看出仇月祥的为人处世风格。他是一个有职业要求的人,更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师父,所以小冬才能够学有所成。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来教导,那么即使有天赋,也不一定能够成事。所谓凡事都有两面,必须内因外因都具备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所成。
孟小冬早年的成名剧目,多是由启蒙恩师仇月祥所授。仇月祥教给孟小冬的,都是孙派唱法,即由著名艺术家孙菊仙开创的一路唱法。
那时候,是一个京剧人才辈出的年代,也是一个京剧流派频出的年代。概因当时京剧刚刚形成不久,还属于新生艺术门类。这样的艺术,自然是有活力,长于创新的。事实也确实如此,那时候的京剧,不仅有改编于传统皮簧戏的老戏,更是有当时的京剧艺术家及爱好者自己编排的新剧。这种创新性和活力,是京剧得以迅速发展,并最终成为国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即使这种敢于创新,充满了活力的新剧种,也是有很多局限的。其中最大的局限便是演员的性别问题。
在京剧中,一直有男扮女的传统,且一直延续至今,这源于历史的沿革。在古代,女性是被禁锢的,女人如果从事唱戏行当,则会被看得低贱,因为女人应该待在闺中,深藏闺阁才对,整日价抛头露面,难免不被人评头论足。过去,唱戏本就是一个极不稳定的职业,经常要走南闯北,如果戏班中有女性演员,平时的起居生活也就会有诸多不便,尤其是男女不可混住,因此光是在住宿上就要多些花费,这对跑江湖的唱戏人来说,是很难承担的。
坐着的是孟小冬
所以,那时候的戏班中基本都是男人。这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禁锢,不过它也有其正面的意义,便是诞生了很多著名的坤角男艺术家。而且,确实有很多男旦在京剧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王瑶卿、于连泉、冯子和、黄桂秋等。而有“伶界大王”之称的梅兰芳先生就更不用说了,他不仅参演了很多新戏,开创了梅派唱法,还将京剧带出了国门,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声誉。甚至梅派京剧艺术还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艺术表演体系之一,不可谓不辉煌。
清末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动荡期,同时也是新思想、新意识不断涌现的时期。这时候,很多女性走出家门,意欲打破禁锢,而社会对女性也变得宽容了许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逐渐出现了全部由女青年组成的戏班,多半都是演唱京剧。
虽然人们对由女性组成的戏班不再抵制了,却也没有给它足够的尊重。早期,在戏迷的眼中,她们虽然也在唱戏,甚至有些唱得还不错,但依然是上不了台面的,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虽然有些人依然歧视女性,但大多数人在慢慢接受女性唱戏,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甚至已开始为女性同胞的权利摇旗呐喊了。
不过,虽然女演员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她们组成的班底,在称呼上还是没有改变,叫做髦儿戏班,这是女性戏班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给它的称呼,带有调侃和轻视的意味。后来,这个名字一直没被完全甩掉。
1919年的3月到5月,孟小冬就参加了王家的髦儿戏班,一起去无锡演出,并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绩。
如果说唱堂会是孟小冬第一次登台,并得到了行家和台下观众的认可的话,那么去无锡演出,便是孟小冬的第一次辉煌,得到了一方百姓的追捧和热爱。
第二卷 挑帘成角饮尽荣誉
第一章 三莅无锡声名大噪
孟小冬第一次去无锡的时候,是11岁,陪着她一起去的,还有他的父亲孟鸿群和师父仇月祥。在那次巡演中,跟孟小冬搭戏的是当时著名的坤角老生杜云峰以及武生小春来等人。他们的演出场所,是当时无锡的新世界屋顶花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