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作者:臧宪柱
版权信息
书名: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 (丑牛系列之民国的婉约)
作者: 臧宪柱
ISBN 978-7-5699-0072-9
Ⅰ.①孟…Ⅱ. ①臧…Ⅲ.①孟小冬(1907~1977)-传记Ⅳ. ①K825.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78712号
出版发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开 本|880×1230mm 1/32
印 张|7.5
字 数|180千字
版 次|2015年6月第1版 2015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99-0072-9
内容推荐
《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
她是乱世中的奇女子,她有男子的霸气果决,亦有女子的妩媚柔情,她生于京剧世家,自幼学艺,少年走红,名遍京津,成为有史以来女须生第一人,有京剧“冬皇”之誉;她的绝世唱腔与美貌,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让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便是一代传奇女子——孟小冬。纵观她的一生,不仅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一个缩影,更是一部民国风云史,一幅京剧发展路线图。本书翔实描绘了孟小冬的传奇人生,尤其对她的两段感情,进行了梳理和还原,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孟小冬。
作者简介
臧宪柱,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出版多部人物传记,文笔凝练、幽默,字里行间的生活气息浓郁、鲜活。
=================



唱念做打间演绎名伶的传奇悲歌
孟小冬,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有史以来女须生第一人,被戏迷们称为京剧“冬皇”。她生于京剧世家,7岁拜师学艺,11岁于无锡正式进行营业性演出,并在当地一炮走红。十几岁北上深造,红遍京津,成了当年炙手可热的名角。后因结婚息演,婚姻失败后复出,名声更胜。而立之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余叔岩为师,继续深造。得大成之后,首次复出便随即隐退。
对于戏迷们来说,孟小冬是有些神秘的。她少年成名,红遍大江南北,但随着艺术水准的提高,她却与舞台渐行渐远。甚至有戏迷因为这个对她提出非议,觉得她太过保守,将满身才华束在家里而不拿出来献给观众。其实,她有苦衷。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孟小冬更是神秘的。这个在中国京剧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曾一度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电影《梅兰芳》上映的时候,很多人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一个著名的京剧“冬皇”。
之所以如此神秘,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孟小冬自愿的。她不登台,一是因为身体,二是因为情感。
孟小冬结过两次婚,一次是跟梅兰芳,一次是跟杜月笙。这是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男人,孟小冬因为京剧跟他们相遇,并“种下”一生的纠葛。其间,有温馨、有甜蜜,也有刻骨铭心的痛。可以说,这两个男人给了孟小冬极大的不确定性,让她体验到了人世间最为珍贵的美好,也让她尝到了人世间最为难捱的疼痛。面对感情的飘忽不定,她会伤心也会流泪,甚至难以自拔。
孟小冬的人生是悲剧式的,这种悲剧,来自于时代对女性的禁锢和压迫。不过,孟小冬却凭借着自己的顽强和努力,让这悲剧的色彩变淡了些。年少时,她便付出了比别人多出好几倍的努力,却从未言苦;成名后依然勤学苦练,却从不言累;年老后受疾病折磨,却从不言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小冬的人生,就代表了那个年代京剧女演员的奋斗史。从开始的不允许登台,到后来在京剧界变得举足轻重,整个发展过程,孟小冬都参与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解读孟小冬的一生,也可以让我们一窥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由于身份原因,她接触的都是当时处在风口浪尖的风云人物。这些人的命运,就是那个时代的命运。
以上,便是孟小冬的意义,更是研究孟小冬的意义,同时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当人们真正走近孟小冬之后,便会发现,她的一生不仅跟京剧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诸多特点。这些都是同时代的其他人所不具备的。
一个生命中烙上了时代印记的人物,是永远都不过时的,也是需要人们时刻铭记的。


第一卷 天赋秉异初现锋芒


第一章 生于乱世一鸣惊人
20世纪初期,正是京剧盛行的时候,当时京剧刚刚成型不久,属有生命力的新剧种,它兼容并包,吸百家之长,招揽了一大批观众,也产生了一大批京剧名家。在那个时代,京剧演员们通常都是四处流动演出的,俗称“跑码头”,即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演。在众多京剧码头中,天津是公认的最难演的码头。因为这里的观众鉴赏水平高,如果演不好,是要吃瘪的。当然,如果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那么这个演员也就出名了。所以不管是刚出道的后生,还是唱戏多年的老戏骨,到了天津,都是非常认真的,生怕砸了招牌。
1918年的时候,一位叫孟鸿群的京剧演员,跟着戏班来到了天津唱戏。他出生于京剧世家,父亲跟几位兄弟都是京剧演员,且都有些名气,他本人也算是一个小角儿。他知道天津这个地方不好演,自然也格外认真。
这天,又到了他演出的时间了,将要上演的是京剧传统剧目《八蜡庙》。孟鸿群出演“褚彪”一角。开场一切都很顺利,演员发挥正常,观众也都很捧场,不断有叫好声。
然而,演到褚彪与费德恭的打戏的时候,出了问题。这出戏孟鸿群已经记不清演了多少遍了,早已经烂熟于胸,可是就在演到一半的时候,孟鸿群突然感觉一阵眩晕,身子无法动弹。接着,便倒在了台上。
顿时,整个剧场炸锅了。后台的演员们见状,赶紧上前扶起孟鸿群,将他搀到了台下。台下的观众议论纷纷。不过,天津到底是著名的京剧码头,观众们懂戏,所以也明白现场的突发状况并不是演员不好好演,不尊重自己,多半是身体出了状况。所以尽管大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也没有人捣乱。
孟鸿群是一个极为刚强的人,也是一个职业道德感极强的人。在后台,由人喂了几口水之后,他已经清醒了,缓了缓,便要求重新上台。他说自己没事,不能总这么晾着观众。
众人自然是一阵劝阻,对他说,戏可以以后重演,观众若有不满,大不了给他们道个歉,累坏了身子,可就什么都没有了。不过,这孟鸿群很倔强,一定要重新上台。这时候,旁边走过来一个小姑娘,就是孟鸿群的女儿孟小冬。孟小冬从小待在戏班中,跟父亲走南闯北,她虽然没有正式拜师学过戏,不过由于父亲每次练嗓的时候都带着她,也常常指点她,所以对京剧,她是不陌生的。
孟小冬来到孟鸿群跟前,像个小大人似的说道:“爹爹,您身体不好,就先歇一会儿吧!歇好了再上台,我先去给观众们唱一段,免得大家等得着急。”说完,扔下一群愣愣的人们,走上台去了。
观众们依然在议论,猜测那个演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同时,有些观众已开始焦躁了,质问演员什么时候能重新上台。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走上舞台的孟小冬,所有人都渐渐安静下来,人们好奇,这个小孩子看起来也就七八岁,这时候她登上台来做什么。
就在人们狐疑不定的时候,孟小冬已经开口了,她先朝台下鞠了一躬,之后说:
“我父亲突然身体不适,暂时不能马上登台,下面就由我给大家清唱一段《捉放曹》吧,算是给大家赔个礼。”
说完,她又朝观众深鞠一躬,之后转身向琴师鞠了一躬,说道:“听他言,正宫调。”
中国第一坤生,孟小冬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这一声刚落,顿时台下掌声如雷,纵使是天津的观众,也开始钦佩起这个小孩子了,整个一段下来,观众席中叫好声不断,气氛甚至比之前专业演员表演时更加热烈。观众们如此热烈,倒并不是因为孟小冬唱得比那些成年演员好,而是她表现出了高于年龄的天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登台解决问题的并不是戏班主,而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单凭这份魄力就值得观众鼓掌,何况这个小女孩唱得还很不错。不过,台下的观众们想不到的是,十年后这个小女孩会重返天津,并一举成名,成为女须生之皇。
这孟小冬,便是本书的主角了。她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人。她以女子之身,在台上演绎了无数男性角色,且演得极为成功,成了她所在行当的“皇帝”。她一生努力,中年时终得艺成,但大成之后只演了一次便主动息演。她的生平经历很复杂,那个时代最为特殊的两个男人——梅兰芳、杜月笙都跟她有过婚姻,但最终一个与她分道扬镳,一个早早离她而去。孟小冬的人生,是辉煌的,也是悲哀的。读懂了她的人生,就读懂了京剧的发展,也就懂得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而想要知道这些,自然要从孟小冬出生开始谈起。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下了《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上海为五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的耻辱,是我们遭受一系列不平等待遇的开始。从那以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华大地便没有安宁过,百姓们的生活也从此急转直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南京条约》中,将上海定为通商口岸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上海变革。或许这也算是痛苦中涌现的一点点安慰吧。
开放后的上海,由一个曾经的小渔港,慢慢进化成了一个大都市。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了,不过却未必更加开心。因为西方列强还一直骑在当地人的头上。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们得寸进尺,进一步蚕食和侵略中国,上海自然不能例外,而且,不仅没有例外,反而成了重灾区。英、法、美等国先后威逼清政府,将大片上海城区的土地划到他们的名下,成立了各自的“租界”。在我们的国土上,他们却享有着特权。
当时,靠近法租界的民国路同庆街观盛里的一条弄堂中,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在1908年的12月9日,这家人迎来一件喜事,他们家添丁了。添的是一个女娃娃,她不是别人,便是后来被誉为京剧“冬皇”的一代名伶孟小冬。
孟小冬乳名若兰,本名令辉,从艺后,取艺名筱冬,后来改为小冬,取这个艺名,就是因为她生在冬天。
孟小冬出生的那年,是清光绪三十四年,正值乱世。那时,大清德宗皇帝已经寿终正寝了,无法再理会皇家的这个烂摊子了。然而,变动还不止这一件,那位垂帘听政的老太后慈禧,颁布懿旨,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并将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册立为皇帝,之后不久,慈禧也离开了人世。
在中国历史上,慈禧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无数人认为,是她让原本就有些摇摇欲坠的大清皇朝,快速走向了没落。在有这样想法的人看来,慈禧的离去无疑是清朝发展的契机。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经成了一个迟暮的老人,它面对的,不仅是亿万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普通百姓,还有虎视眈眈的外国列强。
然而,中华民族向来不缺乏勇猛的爱国志士。一批批仁人志士看到国家的衰亡,相继揭竿而起,拼尽全力以求力挽狂澜,让这个庞大的帝国重新焕发生机。
在这些人的努力下,革命到来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1912年的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后来,袁世凯对总统职位的觊觎及窃取使原本已是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更加动荡不安。
这就是孟小冬生存的时代。同时,一大批有理想、有热血的中国人在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而奋斗着。可以说,那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如果没有无数甘愿牺牲的先辈们,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在今天看来,那个时代充满了激情、热血和机会。彼时的人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他们不仅是自己,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个体对命运的追求,更能看到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
然而,这个视角注定是历史式的,我们的关注点是那些为梦想而奋斗的个人,我们关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功绩,更关注他们得到这些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人生轨迹。
是的,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是一个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而它也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是有梦的人可以恣意挥洒人生的时代。
孟小冬就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她的父亲叫孟鸿群,是一名京剧演员。在孟小冬出生之前,孟鸿群自然是满怀期待的,不过他期待的是妻子能够给他生一个胖儿子,日后好继承自己的衣钵,做一个优秀的文武老生。可老天偏偏不遂他的愿,赐给了他一个女儿。
人往往都是这样,对未来怀有无限的遐思,总是将事情往最好的方向想。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他,最终的结果并不如他想象得那般完美,他一定会失望。可是,当事情真的发生后,即使并没有如他所愿的那般完美,他也不会那般在意了。
孟鸿群就是如此,他期盼的一直是一个儿子,如果在妻子临盆之前,告诉他他将得到一个女儿的话,相信他会有些许失望的。可是,当新生命真正降临的那一刻,拥有后代的喜悦早已经战胜了对性别的在乎。看到刚出生的女儿,孟鸿群依然是极度欣喜的,似乎早已经忘记了自己想要一个儿子的心愿。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时的孟鸿群已过了而立之年。在今天,这个年纪的人也许还有未婚的,可是在当时,却该是膝下儿女环绕的年纪了。可是孟鸿群却只有孟小冬这一个女儿。
孟鸿群的第一房夫人是王氏,结婚几年后不幸因病过世,并没有留下子嗣。后来孟鸿群娶了孟小冬的母亲也就是张氏,一年后便有了孟小冬。
在孟鸿群的心中,这个迟来的孩子自然是自己的心头肉,从心底里希望她能够平安、幸福。然而,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光有希望是没用的,还要能够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才可以。
孟鸿群是一个京剧演员,那时候对他们的称呼是伶人。这是一群可怜人,他们是专门为别人提供快乐、感动和享受的,可是他们自己却很少能够获得这些。在那个年代,能够给别人提供快乐和感动的人,是不受人们尊重的。伶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四处奔波,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跟当地的权贵搭上关系,因为只有拥有这些人的保护和捧场,伶人们才能够成功搭台唱戏,如果得不到他们的允许,是没有演出机会的。即使自己搭了戏台,一样会有人来拆台。
然而,真正给伶人家庭带来不便的,还不是需要倚仗当地权贵,而是不断地迁徙。孟鸿群走南闯北,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唱戏。虽然辛苦些,但并无生存之忧,一家人的生活还算滋润,虽说谈不上富裕,但也要好过普通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