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民一生忙碌于政治,或许,最终无一所谓的功成大建树,但是,他提倡和引领的时代符号,也有几笔重要的记载。辛苦地奔走忙于政事,该歇下的时候,林长民也曾心存疑惑和迷茫。
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后,林长民被派往(也可说是打发)欧洲参与组建“国际联盟”的闲差。政治抱负已经山高水远了,难以实现也不能再有作为。如果是一种从头来过,都还有希望尚存,但是,流放这种打击无疑最大,翻身之日或许已经遥遥无期了。林长民这时非常消极,同时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度地厌倦。胡适此时见到的林长民是:“终日除了写对联条屏之外,别无一事。”
也是这次派驻海外考察,林长民有机会带上了最为喜欢的女儿林徽因同往。而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人生剧情,也是从这一刻起正式拉开大幕了,她的精彩如一团带电的云,在沉寂的酝酿中慢慢地蓄攒能量,只等那一瞬间的迸发随即而来。
徐志摩(1897—1931)
在伦敦,一个偶然的际遇,林长民和诗人徐志摩相识了,他们谈天说地,引以为知己,同为性情中人。林长民还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艳事与徐志摩一吐为尽,这种不避讳像极了多年信任有加的老友。徐志摩据此演义成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可见彼此亲近无隙的坦诚心怀。也就是这一时期,一场热烈轰动的爱情故事敲响了鼓点。在与林长民相遇后,徐志摩遇到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女子,她是林徽因。
一边恋着林徽因,一边与林徽因的父亲高山流水知音地传递着友谊的深厚和游艺的妙哉。据说,这一期间,林长民和徐志摩两人相互邮寄着有意思的信件,一个以女子口吻,一个以男子口吻热烈地互诉衷肠,这无疑是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奇思怪想。这就是中国文人,他们有许多特别的创新和创意,令人耳目一新,也叹为观止。
如果林长民不是一位政客,那么,他的才华必将在文艺文学上大放光彩。有人说,以他的书法造诣后来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书法家,他书写的“新华门”匾额,至今悬于长安街。他的文学才情,如若论之,游记和情书更显功底和悟性,实属难得的人才。林徽因说,父亲是她唯一的知己,而林长民同样也说女儿是他的知己。林长民还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这句话,没由来地让人心底发酸。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林徽因的才华和性情,她对于父亲的爱和父亲对她的栽培,都显得那么努力和无私。林长民走得太匆匆,被流弹击中不幸遇难,当时,林徽因留学美国。这样的离开,感叹的同时,也有无尽地惋惜,周总理曾说“北洋政府里有好人”,指的正是林长民。
当时,各方对于林长民褒贬不一,有人贬为逆贼,有人誉为志士。上门吊唁者数百,梁启超的挽联,可谓知人公正之论:
天所废,孰能兴,十年补葺艰难,直愚公移山而已;
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义气,竟舍身饲虎为之。


第四章 人生结
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
——梁从诫
林徽因一生有一个结!
梁从诫是这么来说自己母亲的苦恼的:“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
林家始终是一个封建家庭,无论怎么变革和追潮,思想怎么开化,都有尊卑偏正之分。何雪媛是林长民继室,本来正室的离世,给了她一个绝佳平台,她只要在林家好好地尊老爱幼,守己守夫,生儿育女,即使不是什么大家闺秀,以林家的包容气度,还是能让她过上宽松无忧的日子。但是,她的小姐脾气一直跟随相伴着,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揣摩如何做好林家媳妇儿,也没有真正的林家夫人的架子,有许多明眼的短处被人拿捏,且又不能好好地克制和自控。此外,她的欲望反而愈加不能掩饰,她想得到丈夫的疼爱,想得到家族的尊重,想得到公婆的认可,她当然明白只有有了这些才能在这个家立足。或许她想的是,来到了兴旺发达的林家,也算攀上了高枝,出头之日不远了。作为一个小作坊主的闺女,夫家的条件是许多人想攀附的,在这个高门庭中虽然是填房,但当时她至少是林长民唯一的妻子,那时林长民还没纳妾,也没想到纳妾这事。这样的人家,传承中国古风,最注重尊卑长幼,秉承礼仪气节,自然也就会有许多的框框套套,规矩方圆,在这样的“禁锢”下生活,过日子,无疑对何雪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小门户生长的女孩子,毕竟也不见多识广,且脾气暴躁,情绪波动,很难适应这种秩序严谨的家庭氛围。其实,自古权贵人家多寂寞,内眷是非争斗多频发。
何雪媛除了性格和这个家族不合拍外,心不见小,头脑却紧凑,缺乏应有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技巧,想得到更多的关爱和财富,无疑是很难达成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她的最终命运。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右一)
幸好,何雪媛还有一个林家人都爱着的孩子,才得以让她在林家好过些。林徽因对于母亲,悲哀了一生,忧愁了一生。提到母亲,她总是难以平静。她去信对费慰梅说:
“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林徽因的伤痛,没人能替她抚平,这是一种淤堵,硬伤。二娘程桂林的处事和乖巧,赢得了林家上上下下的尊重和喜欢。特别是林长民给予程桂林的爱,那是不加掩饰的,从程桂林的子嗣枝繁叶茂中可以一目了然地体现了。林长民甚至将自己的居室也冠以程桂林的名字,可见一斑的宠爱有加。一个失去丈夫的爱和支撑的女性,特别是封建社会下还一夫多妻的这种状况,让何雪媛更加委屈和不甘。
幼时的林徽因
小时候的林徽因,在林家的前庭中常常受到全家人的爱护和喜欢,大家对这个大小姐尊重有加。林徽因的出色,不仅因她在相貌上近似老爷子林孝恂和游氏,更重要的是她的才情天赋从小就胜人一筹,做事说话也分寸得宜。在林家这样的大家族中,生存下来并良好存在的方式和价值,全凭自己得人心,服人否。小小年纪,林徽因的处事能力就颇有板有眼了。院前的繁荣喧闹,没有随着林徽因的转身而带到后院的何雪媛房里,每次走进母亲的小院,清冷袭来,林徽因心头漫过的凄凄和伤痛,那是多年萦绕心中的梦魇。她和母亲在一盏孤灯下,慢慢地等待一个又一个的天明。
何雪媛对程桂林及程桂林的孩子们,心中有气,不假眼色地抵对,让林徽因有时难以做人。一家人不和睦,自然产生间隙,这让林家人更加不喜欢何雪媛,也让林长民更加亲近懂事会做人的程桂林。经过这样的反复后,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的林长民和何雪媛自是越来越远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林家和林长民对于林徽因的爱从来没有因为何雪媛的不是而改变和疏远。
林徽因和母亲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直到白发人送黑发人。在相依为命的过程中,何雪媛一直还是那急躁的性格,林徽因将她这个缺点活脱脱地承袭了。这极好,又不好。当然,对于能很好把握尺度的林徽因来说,急躁有时反而变成了她利落地说干就干,说是就是的行事风格,快手快脚,快人快语,拉快半拍的做事节奏。如果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未免不是好事。
林徽因的老邻居,了解这一对母女情形的金岳霖,是这样分析看待何雪媛的。他在给费正清的信中道:“她属于完全不同的一代人,却又生活在一个比较现代的家庭中,她在这个家庭中主意很多,也有些能量,可是完全没有正经事可做,她做的只是偶尔落到她手中的事。她自己因为非常非常寂寞,迫切需要与人交谈,她唯一能够与之交流的人就是徽因,但徽因由于全然不了解她的一般观念和感受,几乎不能和她交流。其结果是她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争吵以外别无接触。她们彼此相爱,但又相互不喜欢。我曾经多次建议她们分开,但从未被接受,现在要分开不大可能。”这是对何氏最为精辟而真实的评价,金岳霖用哲学家的眼光和思维对此一点即破。优秀的林徽因在母亲面前,总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她们就像两只相爱的刺猬,一次次锥心地靠近,却又一次次在伤害中退却。
林徽因病逝后,梁思成续弦娶了林洙,再无其他子嗣的何雪媛便继续随着梁思成生活。后来,梁思成也在七十年代先她而去,何氏又随着林洙一起生活。这么一个老人,不知女儿和女婿已经先她离开了人世,依旧是当初的模样过日子,是幸福,还是不幸。至少,老人长寿,活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当年与林洙一起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得知了林徽因的母亲尚健在,指示相关部门给予老人每月五十元的生活费,国家领导人出面关心呵护何氏晚年,林徽因的贡献和成就,可见一斑。
林徽因的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姐妹中,抗日战争为国捐躯的林恒,因由林徽因的一首悼念诗作,他被许多人记住了,使人倍感哀痛和惋惜。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了——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林家几代英雄,实在少见。林长民、林尹民、林觉民,都为梦想义无反顾地奔赴黄泉,没有眨一下眼睛的决绝,他们革命的火种在林氏子弟心中一直延续着,精神着。林恒也在追随自己的父亲、叔叔们的路上,一点没有迟疑,当是好男儿!
后来,侄女林璎也积极追赶姑姑林徽因的步伐,在建筑学术上大有成就,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成为林家人的又一骄傲。其父其母艺术造诣也非常高,父亲林桓曾任美国俄亥俄美术学院院长。
许多人知道的林徽因,出生名门,高贵不已。许多人心中的林徽因,是衔着金汤勺的娇小姐。许多人眼里的林徽因,是大家闺秀,风华绝代和才情无双的佳人。林徽因的文学造诣,曾与张爱玲并驾齐驱。而林徽因生命的光彩,不单单属于文艺,她有更为辉煌的事业和追求。


第五章 百年好
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
——梁启超
梁启超与林长民是并肩作战的老朋友,战友,最终成为了姻亲,这是缘分的缔结和再延续。
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结为百年之好!
这两家人,典型的同道之人,世交之家。这两家人,门当户对。梁启超是财政总长,林长民是司法总长。
梁启超祖籍广东,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他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运动(百日维新)的领袖人物。他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在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梁启超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到1906年十年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梁启超著有《饮冰室合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影响深远,福泽后世,著名诗人徐志摩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说起徐志摩,与梁启超的渊源还不止这些。徐志摩曾经不惜一切为之追求的伴侣,就是后来成为梁启超儿媳妇的林徽因。因为徐志摩的不弃不舍,梁夫人有一段时间非常生气,一度暗示林长民要林徽因与徐志摩保持距离。有了这么一段插曲,让一些本来很简单正常的事情,蒙上了揣度和猜测的意味。1926年7月7日,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恭请梁启超作为证婚人,在这个婚礼上,梁启超的一段贺词,让这段婚姻一开始就笼罩着不详阴影。梁启超在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信上对此也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