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盛怒之下,说出了内心的真话。也可以说,这正是周朝以后一直以来,汉、唐、宋、元迄明、清,历代帝王的真传秘诀。
汉宣帝又批评当时崇尚孔孟之道的儒家说:现代这一班世俗儒生,根本就没有头脑,都是一些不通时务的好古之徒。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主观上有偏见,喜欢说古代什么都好,现在什么都不对。读书人很容易犯这个毛病。现在的读书人则不是说古代怎么好、现代怎么坏,而变成了外国的什么都好,中国的一切都不行。
汉宣帝又说,这些读书人只是把这种听起来蛮崇高、美妙的理论吹得天花乱坠,把人吹得头脑昏昏的,令人觉得愈听愈好听,而不知道把握政治上的要点、洞察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书呆子怎么可以做官?怎么可以把政治交到他们手里去搞呢?
说完这一段历代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秘诀之后,汉宣帝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刘家的天下大概就要败在你的手上了。从周秦以后历史的事实发展上,证实了宣帝讲的话相当真切实在。而且很不幸而言中的是,汉朝的政治差不多就是从汉元帝开始走向下坡,开始衰败。因这一次的谈话,汉宣帝对这位太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慢慢疏远他,而想改变主意把皇位传给另外一个儿子淮阳宪王。不过,后来又经过一番周折,元帝才保住了太子的权位。
我们看了这段历史,再看以后的历史,唐、宋、元、明、清都是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谋略家、王道、霸道杂用的拼盘,并不是绝对没有王道,那些治世帝王也照样讲究仁慈。最后,做得最精彩、有声有色而远超历代的,莫过于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以清朝在前面一百多年的文事武功,都大有可观之处。至于宋儒如司马温公(光)、张南轩、欧阳永叔(修)等所标榜儒家政治的王道理想,说实在的,也只是承继传统儒家的思想,止于理想的领域而已。说不好听一点,也无非是推崇孔孟,而仍在臣道上自我陶醉一番而已。碰到精明如汉高祖、唐太宗之流,一定心里暗笑,觉得是尽入我彀中了。坦率暴露一点便如曹操,干脆叫明了。除非像宋太祖赵匡胤的宋代子孙们,可以听进去一半,相信一半。但对于宋朝的历史政权并无好处,毕竟还是未能达到统一。
其实孟子在《离娄》章也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味仁慈,不能把国家政治做好;只讲法治,则连自己走路都走不通。换言之,偏听医师的话,饭也不敢吃;偏听律师的话,路也不敢走;偏听佛家的话,做人也不敢做了。
(选自《孟子与公孙丑》)
为什么年纪越大,权力越不肯放
亢龙有悔。
——《周易》
亢者,高也。亢龙就是飞到高空,很远很远的龙。悔,不是后悔,是毛病的意思。这是《易经》乾卦上九爻的爻辞。人的地位不要太高,高得没有办法再高了,便是最难处,等于做生意赚钱到某一个程度,赶快要放手。道理在哪里?放条路子给别人走走,不然有一天人家也会把你挤死的。
孔子的看法如何呢?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人到了最高处的时候,便没的位置坐了,所以菩萨只好钉在壁头上。尧舜禹汤都是如此,没有位置,只有挂在墙壁上。高到最后,别人不敢跟你接近了,谁的话你都听不进去,下面便没有群众了。因此,人才遗落在下,而你的左右旁边,反而没有真正的人才,都是马屁虫,连君子也都变成马屁虫了。就这样可怕!所以“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是必然的。
记得我二十一岁便留了一撮胡子。那时唯恐自己不老,被人家叫一声“你们年轻人,你们小孩子”,心里便很难受、很不以为然。因为我从小就坐上位,上位坐惯了——“亢龙有悔”。现在恨不得常居下位。人到了这个时候,一点味道都没有了,笑话也不能讲,玩也没人玩。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高位,要变成最平凡的才是最难得的。
就政治团体讲,这个乾卦在古代就代表帝王、代表领导者。一般称皇帝为九五之尊,即指乾卦的九五爻而言。因为九五爻在上卦之中,是最好的位置。到了太上皇就惨了!自古以来,政治权力就是一大问题。我们研究人类这种心理,年纪越大,权位越不肯放。等于有钱的家庭,有了财富,有了成就,到了年纪,说交给子孙,死都不干。
所以孔子研究人生的道理说:人在少年,戒之在色。到了中年,戒之在斗。到了晚年,戒之在得。“得”是什么都想抓住,尤其到了老年,觉得前头有限,后虑无穷,没的可靠的人!只想抓权力、抓金钱,这是很可怜的。我们历史上很多帝王就是这样。一个资本家不敢把财富、权位交给后代,也是这样。有些人权位没有到手以前,还蛮好,还很可爱,一到了手便像着魔了一样,六亲不认。这种地方大家要多做检省和修养。
此外,权位很难交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权位的人,尤其到了年龄大的时候,总认为年轻人的经验不够、能力不够、思想不成熟,所以不敢放手,不敢把权位交下来。但是不敢交下来的后果也是很惨的,造成了历史上多少的悲剧。
唐明皇逃难到四川的路上,骑在马上,在蒙蒙细雨中,听到马铃铛的声音,那种凄凉味道,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唐明皇幸蜀,骑在马上自己在叹气,怎么会弄成这么个样子!当时高力士跟在旁边(高力士是个忠臣,是一个很好的宦官。大家不要被小说家骗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这是小事),听到了,说:“皇上,这还不是怨你自己。”唐明皇问怎么说,高力士说:“谁叫你用李林甫做宰相呢?”唐明皇一叹说:“李林甫这个小子,我晓得他会搞成这个样子的。”高力士说:“皇上,你也知道他坏?”唐明皇说:“怎么不知道呢!”高力士说:“他坏,为什么还要用他?”唐明皇说:“哎呀!这你就不懂了。现在再找一个像李林甫那样坏的还找不到呢!”一句话说明了人才难求呀!我们看历史不懂,很多人看历史都不懂,人才最难,天下就是合意的人才难找。说到这里我们想到清朝有一位名士叫郑板桥,也是一位才子、一位高人。有一首诗写得很好,他说:
南内凄清西内荒,淡云秋树满宫墙。
由来百代名天子,不肯将身作上皇。
郑板桥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因为他看到乾隆当了太上皇,有所感慨。第一,感慨乾隆很了不起,能够在自己老的时候,把皇位交下来给儿子。第二,他又为乾隆担心,当了太上皇那种境遇。虽然皇帝还是自己的儿子,但是权位交了以后,想喝口台湾的冻顶乌龙,几个月都喝不到。当皇帝的时候,要什么不到二十分钟就来了。为什么?情况不同了。是皇帝儿子不对吗?不是,中间捣乱的都是左右的人!所以说“南内凄清西内荒,淡云秋树满宫墙”。这里可以看到郑板桥的文学境界,淡云是一个人失势后那种冷漠凄凉的情况,秋天的树叶子落光了,唯有淡淡的枝影,那种冷漠、无助。下面一转,自古高明的皇帝宁可死在位子上。历史上有些当皇帝的,不肯把权位交出来,到死了以后,尸体臭了,蛆虫乱爬,尸腐水流,抬不出去的也很多。因为儿子们在争权夺位,抢当皇帝,常常把皇帝的尸体,任由蛆虫啮食,可见权位抢夺的可怕。不但皇帝如此,当董事长、大老板的也是一样。
有一位华侨很有钱,年纪也大了,一个朋友跟他说:先生,你的年龄那么大了,钱也那么多了,也应该休息休息了,还那么辛苦做什么?他说:就是因为我年龄大了,所以更要努力赚钱,不然我死了便不能再赚了。他那朋友只有苦笑。这也算是一种哲学。但他死后也是落得老婆儿子争财产、打官司,老人的后事却无人管。那些大老板有很多不能放手的理由,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但是等到眼睛一闭,你放不放呢?不放也得放!但他眼睛没有闭以前,就是不放。他不愿意“亢龙有悔”。
不过中国从前的皇帝,也真有些是为人民办事,而不顾自己的。所以皇帝自称孤家寡人,那真是孤家寡人。我常常说,就是有机会我也绝不当皇帝!不要说当皇帝,连平常人年纪大了,也是孤家寡人一个。你想,两个老朋友正在那里说笑话,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都可以说,但是你的后生晚辈年轻人一过来,你什么也不敢说了,不得不傲岸端庄,装出一副非常道貌的样子。这样年轻人自然也不敢靠拢来了,结果没有人跟你讲话,那真是孤家寡人了,尤其是读儒家书方方正正的老朋友们,奉劝各位以后要常跟年轻人跑跑,说说笑笑。不要将来变成孤家寡人的时候,大家看到了只向你敬礼,大家都敬而远之,永远不跟你亲近,那种味道才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这是补充“亢龙有悔”的道理。
(选自《易经系传别讲》)


第七章 领导力的核心是用人
做任何事业之前,先学会看人
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女人当了皇帝,真正了不起。历史上讲她坏,攻击她私生活乱,但是武则天在政治作为上,有许多方面非常了不起,的确很难得,也很能够接受人家的建议。最后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不要搞下去了,你年纪大了退休吧,她就规规矩矩放下而退休了。慈禧太后就做不到,汉高祖的太太吕后也做不到,武则天做到了,提得起放得下,说不当皇帝就不当了。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女性很难的,女性到了年纪大时,什么东西都要抓,越想抓得紧,越是什么都抓不住,所以孔子说人年老“戒之在得”。
武则天有一天问她的同宗侄子宰相武三思,她说我们政府里头哪一个是好人啊?武三思讲老实话,他说跟我好的都是好人。武则天这位精明的女皇帝说,你这个是什么话?武三思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假使不认识他,是好人我也不知道啊!而我认识的人,我认为是好人的,才肯与他多来往,所以我讲跟我好的都是好人。武则天说这个蛮有道理。是这个样子嘛!社会上好人多得很,可是机会不凑巧,我不认识嘛!我怎么知道哪个是好人啊!这个话蛮合逻辑。武三思本来在唐朝政治上是个坏的,奸臣之流,虽说是奸臣,有时候做一点事情也不同。所以说认人很难。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中国人看相的历史很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许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
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心相”则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怎么知道的呢?从他相上看出来的,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很宽就是度量大,印堂就是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地,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
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齿,睡觉的时候嘴巴闭不拢,呼吸时脏的东西进到体内,当然健康要出问题。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书上说的”,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从经验中来的。
曾国藩的《冰鉴》所包含的看相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他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
讲器宇,又麻烦了,这又讲到中国哲学了,与文学连起来的。“器”怎么解释呢?就是东西。“宇”是代表天体。“器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勉强可以如此解释。中国的事物,就是这样讨厌,像中国人说“这个人风度不坏”,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宽多长就是“度”,至于一个人的“风度”是讲不出来的,是抽象的形容词,但是也很科学。譬如大庭广众之中,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就不同,这就叫“风度”。“功名看器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
“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
“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形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质非常弱,多病。
“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走路时脚跟不点地,他果然短命。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躁,所以交代他的事,做得很快,但不踏实。
“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条理,这种看法是很科学的。
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有一部书《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读读它,会有用处的,是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昞所注,专门谈论人,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是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我有些学生,有时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我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他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