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散见战国秦汉简帛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 爱爱小说下一章: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三《人生无真相》
千古以来,许多人把老子归到谋略学的主流,认为老子的谋略学是阴谋之术。于是,一说到老庄,就联想到谋略;一说到谋略,就联想到阴险的学问。在读书的知识分子中,对于一个滑头滑脑、遇事不负责任,或模棱两可,善于运用拖、推、拉,或工于心计,惯用权谋,以及阴险、圆滑之人,也很容易加以一个评语——这是黄老。到了宋代,更惨了,宋儒理学家们尽管暗中吸收了老子的学术思想,以充实其内容,但一提佛、道,就两面并斥,甚之,将老子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这种观念,错误得很严重。
那么,这个道理何在?冤枉又何来呢?因为老子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于是,自老子以后的纵横家者流,阳言道义,阴奉老子的这种原则,用于权诈捭阖,作为君道政治上谋略的运用;兵家者流,更是通用如此原则,而适用于战略与战术的实施。春秋战国以后,王道衰歇,霸术大行,《国语》《战国策》所记载的钩距之术与后世所谓《长短经》的理论,都适用这种法则。所以一般人便在无形中综合纵横家、兵家等权诈的坏处,一概归于老子的罪名中。
其实,老子所说的这些话,是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最后终归失败。
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是不要忘记,他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远古的源流——阴阳五行与《易经》诸子等系统是同一个来源。阴与阳,是一体两面,只是在用的层面有正反面的不同而已。无论用阴用阳,都要活用。换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因此亦可以说,老子是用顺道,不用相反的逆道。过去以文字表达意义的方法,常用阴字来表达顺道,例如《周易》的坤卦就代表阴的顺道。
从历史上看,如道家出身的陈平,他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四百年基业,刘邦有六次关系到成败的决策,都是用陈平的主意而获致成功的。但是历史记载,陈平自己说:“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他断定自己将没有后代,至少后代的富贵不会久。后来果然如此,据汉代史书记载,陈平的后人到孙子这一代,所谓功名富贵,一切而斩,就此断了,他的曾孙陈掌,以卫氏亲贵戚,要求续封而不可得。从此一史实可以说明,道家并不专主阴谋,以为道家是阴谋家,尤其误会老庄思想是阴谋之学,是一种最大的错误观念。
《老子》《庄子》《列子》是道家的基本三经,它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之言,也就是“子书”。中国的子书,诸子百家之学,内容丰富,启发我们的智慧是很多方面的。要知道,孔子、孟子不过都是诸子百家里的一子,就是一家之言,只能说等于五个指头里的大指头,用得比较多,有力气。事实上,政治的一切应用是杂家,不能拿孔孟来代表全部的中华文化。
三经之中,《庄子》《列子》的思想更能代表道家,与一切政治、军事都有关系,与真正的谋略学更有绝对的关系。
《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学者们的考据,《内篇》真正是庄子写的,《外篇》跟《杂篇》是后世加上的,靠不住。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外篇》。做皇帝的帝王之术,军事上的用兵之道等,真正能够运用到《庄子》的,历代每一个大政治家,乃至聪明的帝王、聪明的人物,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可以说《外篇》是所有谋略学的始祖。只是大家都不说穿,把所有的罪过,一律向老子头上一套。
一般人之不大肯讲授《庄子》,和不愿意讲授《长短经》一样,学的人如果观念弄错了,就可能学得很坏。本身是教人走正路,可是揭开了反的一面给人知道,如现代李宗吾的“厚黑学”,目的是教人不要厚脸皮,不要黑良心,殊不知看了厚黑学的人,却学会了厚黑,变成了厚黑之人,那就很糟了。
列子名叫列御寇,以道家的传承来说,老子的道传给关尹子,关尹子传给壶子,壶子传给列子,列子以后是庄子,不过有些说法也不同。《列子》现在留下来的一共八篇。学术界认为这本书根本不是列子所作,而是魏晋人所伪造的。是谁的著作呢?并不知道。我们现在不讲考据,不管作者编者是谁,《列子》的内容很重要,这才是重点。
道家的哲学,《列子》达到了顶巅。可以说,《列子》传给我们的道,是形而下的入世之道,做人做事之道,也就是正统谋略,正统里的正统,谋略里的谋略。
它的文章很容易懂,进一步有好几个转折,先讲哲学的大原则,下面引用许多故事,每个故事所包括的意义都是既深且远,往往一段一段的故事摆在那里,每个故事好像都是独立的,其实都是从上面连续下来的,兜起来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是一个系列。《列子》只告诉我们故事,不做结论,这就是道家的哲学。因为结论在读者自身,每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看法,可以做多方面的结论。读古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因为容许我们有多方面的思想。
(选自《列子臆说》《历史的经验》《老子他说》《庄子諵譁》)
第一章 先树原则,再立目标
同样的本事,为何别人成功,你就失败
《列子》记载了一个求学的故事。鲁国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一个军事好。学问好的这个跑到齐国去,齐王接纳了他,派他做皇室公子的老师。懂军事的这个去楚国献策谋,楚王很欣赏,任他军中的要职。这二人又有官位,待遇又高,十分圆满。
施家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儿子,所学的与施家一样,但孟家颇穷,看到施家二子都发达了,就很羡慕,于是到施家请教,如何才能进取得到富贵。施家二子把求职的方法和过程老老实实地告诉了孟家弟兄。
孟家一个儿子立刻跑到秦国,向秦王讲述他的高见,仁义如何,道德如何,都很正确高尚。秦王听了却说,目下各国都在争霸,主要的任务都在军事兵力以及粮食方面,如果我们只讲仁义,那会招致灭亡的。秦王讨厌孟氏子的建议,心中十分不快,把他宫刑之后才放走。
孟家另一个儿子到卫国献策,他大概有军事专才,但是卫王说,我卫国是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对于大国我们是小心奉承的,对小国则是安抚的,为的就是求得平安无事。在两个大国之间生存,要建立自卫军队都不行,连警察的权力都不能加强,会被大国怀疑的,你老兄这一套,不是要我快点亡国吗?卫侯心想,这个家伙思想非常好,是个大将之才,我现在不听他的意见,让他随便走掉,到了别的国家,将来得志还不是来打我这个小国吗?于是就把他两只脚砍掉,变成残废人放回去。
这两弟兄遭遇那么惨,那么倒霉地回来,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还变成残废。所以孟家父子捶胸大哭,到施家门口叫,你害了我们,教得不对。
这个故事很妙吧!同样的家庭身世,同样的环境里出来,学同样的东西,人家干得这样好,这两弟兄却那么倒霉。这里头又产生一个现象,自己不成功就埋怨别人,可见人生怨天尤人是很平常的现象,觉得自己本事很大,都怪别人不对。
那么施家的人一听,头脑就比孟氏好。他说,你啊!真是不懂,时间不对,得不到机会;有同样的本事,眼光不对,机会也把握不住,只能怪你运气不好。注意哦!人生一切的境界,天下大事,都是一样,时间、空间都是条件,机会来了要知道把握,机会过了,你在后面赶,那没有不失败的,当然把握得不对也不成功。你们家两个弟兄,所学的与我们一样,我们成功了,你们失败,什么道理呢?就是不晓得把握时间,对环境、机运不了解。譬如大家在学生时代都晓得电脑的发展好,也有人学会了电脑找不到工作的,什么原因?要自己反省。如果跑到乡下去,见人正拿着锄头挖地,你告诉那些人我是学电脑的,来帮你好不好?他一定不要,因为不合时宜,这就是“失时者也”。不是赶时髦就一定成功,并不是说你的学问不对,是你用的时间不对,机运错了嘛!
最重要的还不止此,施家人接着说:“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天下是非是没有一定的,某一种原则、道理,某一件事,过去非常重视的,现在可能无用,已经落伍。但是,你也不要认为你学的东西落伍。“今之所弃,后或用之。”孔子也讲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是为自己而求学问,我的兴趣所在,我必须要努力才有成果,当父母的不要勉强他。你不要认为这个孩子学了这个,三千块钱一月的工作也找不到,说不定二十年以后,给他几万块钱还不干呢!走运了,那个时候和现在所抛弃的,将来也许有大用,这个很难讲。我常说学医的人,现在未必就那么前途无量。时代不同,所以为了要发财去学医,错了;要救世救人去学医,对了。
(选自《列子臆说》)
持身是成事的前提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列子》
壶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师,道家的一个高士。他告诉列子一个原则,“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持身”就是如何保持身心,如何建立和爱惜你的生命,同时也有第三个意义,就是“立身处世”,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何站起来,在社会上有所建树。不管你学问的成就如何,官做到多大,财发到多少,一切功名富贵都不是事业,那只是职业问题。
什么叫作事业呢?孔子在《易经·系传》里下的定义,“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生的作为,能够影响社会国家天下,这个叫事业。至于上当皇帝,下做乞丐,只是职业不同。我们常把职业跟事业两个观念混淆了,问你做什么事业,实际上是问做什么职业。有事业的人才叫作站起来的人,叫作“立身”,顶天立地,站在天地之间,不冤枉做一个人。“处世”就是怎么活得有价值,活得很合适,受人的重视爱护。“立身处世”就包含了《列子》的“持身”观念。
壶丘子林告诉列子“知持后”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告诉他,一个人讲一句话,做一件事,都要晓得后果。譬如买股票,也许赚大钱,也许蚀本,后果是非好坏,事先已经很清楚,这叫作知道“持后”。有这样高度智慧的人,才可以言“持身”,才懂得人生,然后就可以了解“立身处世”了。
壶丘子林说,你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什么是“持后”,这是很好的教育法。一个名词或一个高深的哲理,不须讲理论,回头看看影子就知道了。所谓“形”就是身体,“枉”是弯起来,形体一弯,影子也弯,枉跟曲是同一意义,用法不同。身体站直了,影子也正了,影子跟着身体走,本身没有作用。“屈”是弯下来,“申”就是伸直,“任物”是跟着物质体而变化,做不了主。懂了这个道理才懂得“持后”之后“而处先”,这个结论引出道家祖师爷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思想。道家认为人毕竟是自私的,不自私不叫作人,不过人要完全自私,必须先要大公。做领袖的人、带兵的人乃至当家长、班长都要懂“后其身而身先”,利益先给别人,自己放在后面,最后的成功才会是你的。如果碰到利益、机会,自己先抓,最后不但失败,恐怕这一条命也会丢掉。所以,危险事自己先冲锋,尤其一个好的带兵官,什么艰苦都是自己来,你一上前,后面就统统跟着上,如果你叫别人去打,自己向后面倒退,你就完了。
这个思想观念在我们文化里,也有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示应该如此立志,才是知识分子的气度。自己挑起天下一切痛苦,眼光远大,帮助社会国家,天下安定了,大家都得到安乐,然后自己才敢求安乐。
一个人做一件事、讲一句话,就像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因为大家都看到他的影像了。事情做错了,中国的社会习惯,不大喜欢当面说穿,背后一定批评,这就是你的影子。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顾到后影如何,所谓历史上万世留名,名就是个影子,这个影子究竟好不好,在你做的时候就先要考虑,这也就是“持身”。
所谓“枉直随形而不在影”也告诉我们,人生想要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业,暂时别管一切难堪与批评,因为一般人只看最后的结果。譬如要建一个伟大的建筑,必先破坏很多东西,当时一定遭遇许多困难,万人唾骂;等到建筑完成,大家说你很伟大,尤其后来人会说我们祖先多伟大。所以我们晓得,做一件大事,立一件大功,所遭遇的这些都是影子,如果要顾全影子的弯曲,就不能做事,从生下来就躺在床上睡觉,睡到殡仪馆为止,那绝不会遭遇做事的痛苦。
人们对你的批评阻碍,长官及父母对你的不了解,当时的确是委屈,但是人要有独立人格,要建立非常之事功,就要记住“屈申任物而不在我”,外面的环境是外物,我始终要独立而不遗,顶天立地站住。壶子说,懂了这个道理,知道“持后”,了解“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才可以建立一个事功,做一番事业。
(选自《列子臆说》)
要自重不要自尊
我们人之所以有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就是要扶助弱小,看到可怜的就要帮助,这是仁爱慈悲,是人文文化的真谛。以《列子》看来,“胜者为制”那是禽兽哲学。日本人翻译叫“达尔文”,我常常想,要翻成“达尔昏”才对,昏头昏脑,没有搞清楚。的确宇宙间是弱肉强食,不但动物如此,植物世界也是这样,整个宇宙所有生物都是以强凌弱。但是人类文化教育我们对待弱者更要爱护、保护,使他生存,这是人文文化同禽兽文化不同的地方。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一个人活在社会世界上,不受人尊重是危险的,也会遭致耻辱。人要能够牺牲自我,帮助别人,爱护别人,更要帮助危难中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所以得来不易,代价也不小。拿佛家讲就是慈悲,儒家来讲就是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