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套本领,就是他的日记和家书。或者说: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不外乎告诉家人,怎样弄好鸡窝,怎样整理菜园,表示很快要回家种田等,这些琐碎小事,老农老圃也懂,算得什么大本领,值得留传给后人?
这只是一种皮毛的肤浅看法而已。如果进一步去分析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所处的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深厚地运用了老庄之道。
曾国藩兄弟,经过了九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将曾经占领了半壁江山、摇撼京师、几乎取得政权的太平天国打垮了,他们所建立的“功绩”是清兵入关以来前所未有的,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
“功高震主”的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体会不到,试以创办一家公司为比喻。一位公司老板,找到了一位很能干的干部,由于这位干部精明能干,而且很努力,于是因其良好的功劳业绩,由一名小小的业务员,逐步上升,而股长,而主任,而经理,一直升到总经理。到了这个阶段,公司的一切业务,许多事情,他比老板还更了解更熟练,同下面的人缘又好极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老板的就会担起心来。这就“功高震主”了,地位就危险了。在政治上,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危险与荣誉是成正比的,获得的荣耀勋奖愈多,危险也愈大。不但随时有失去权势财富的可能,甚至生命也往往旦夕不保。
清朝以特务手段驾驭大臣和各级官吏,雍正皇帝是用得最著名而收效的,雍正以后的清朝帝王,均未放弃这一手法。慈禧太后以一女人而专政,就用得更多更厉害,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这些个鸡栏、菜圃小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期望在无形中消除老板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乡巴佬,以保全首领而已。
再从曾国藩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也可很明显地看到他深切地了解老庄思想,灵活运用老庄之道。这首诗说: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就出在《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本来是楚昭王时市井中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大家都叫他屠羊说,事实上是一位隐士。“说”是古字,古音通“悦”字。当时,因为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败亡,昭王逃难出奔到随国。屠羊说便跟着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许多问题,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功劳很大。后来楚国复国,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答复道: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这样便等于恢复了我固有的爵禄,还要什么赏赐呢?昭王再下命令,一定要他接受,于是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领赏。
他这话是多少带刺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你当国王失败了,才弄得逃亡。现在你把国家救回来了,也是你的努力和福气。所以楚昭王从大臣那里听到他这样的话,知道这个摆羊肉摊子的,并不是普通人物,于是叫大臣召他来见面。不料屠羊说更乖巧,他回答说:依照我们楚国的政治体制,一定要有很大的功劳,受过重赏的人,才可以面对面见到国王。现在我屠羊说,在文的方面,没有保存国家的知识学问,在武的方面,也没有和敌人拼死一战的勇气。当吴国的军队打进我们首都来的时候,我只因为怕死,而急急慌慌逃走,并不是为了效忠而跟随国王一路逃的,现在国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政体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国没有法制。
楚昭王听了这番理论,更觉得这个羊肉摊子老板非等闲之辈,于是派了一位更高级的大臣,官司马,名子綦——相近于现代的国防部长,吩咐子綦说,这个羊肉摊的老板,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他所说的道理非常高明,现在由你去请他来,说我要请他做国家的三公高位。想想看,由一位全国的三军统帅出面来请,这中间有些什么意味。可是屠羊说还是不吃这一套,他说我知道三公的地位,比我一个羊肉摊老板不知要高贵多少倍,这个位置上的薪水,万钟之禄,恐怕我卖一辈子羊肉也赚不了那么多。可是,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而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我还是不能够这样做的,请你把我的羊肉摊子还给我吧!
当然事实上,楚昭王能复国,许多主意并非都是由这位羊肉摊老板提出来的。后来他再三再四地不肯做官,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神,正是最有学问的人。
曾国藩写这首诗,引用屠羊说的典故,是对他的弟弟曾国荃下警告。他知道,这时的客观环境,对他的危险性非常大。不但上面那位老太太——慈禧太后,非常厉害,难侍候之至,自己不能不居高思危。而外面议论他,批评他,讲他坏话的人也很多。尤其是曾国荃打进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王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荃搬走了。这件事,连曾国藩的同乡至交好友王湘绮,亦大为不满,在写《湘军志》时,固然有许多赞扬,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军的坏处,也写进去了。这时曾国藩兄弟也很难过。曾国荃的修养,到底不如哥哥,还有一些重要干部,对于外来的批评,都受不了,向曾国藩进言,何不推翻清朝,进兵到北京,把天下拿过来,更曾有人把这意见写字条提出。曾国藩看了,对那人说:“你太辛苦了,疲累了,先去睡一下。”打发那人走了,将字条吞到肚中,连撕碎丢入字纸篓都不敢,以期保全自己的性命。
同时,他训练出来的子弟兵,也已经变成骄兵悍将。打下太平天国以后,个个都有功劳,都有得意自满的心理,很容易骄横,所以又教他的学生李鸿章,赶快训练淮军,来接他的手,冲淡湘军的自满骄横。
事实上,如果曾国荃与湘军一冲动,半个中国已经是他的,似乎进一步就可以把大好河山拿下来。但真的拿不拿得下来呢?亦自有拿不下来的道理。我们现在来仔细研究当时的情况,的确有拿不下来的理由。到底还是曾国藩了不起,宁可不做这件事,所以写了这样一首诗,要曾国荃“低头一拜屠羊说”。他说:尽管左面挂满了中央政府——朝廷的褒奖状,可是要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不必因此自满自傲,右边放了毁谤、诋咒我们的文件,这也同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生气。“人间随处有乘除”,人世间本来就如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这头低了那头高,不必想不开。“低头一拜屠羊说”,只要效法屠羊说的精神与做法,学习这位世上第一高人,那么“万事浮云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是碧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吹散,成为过去,澄湛的碧天,依然还是澄清湛蓝的。
在近代史上,明朝平宸濠之乱的王阳明,清朝打败太平天国的曾国藩,都是精通老庄之学,擅用老庄之学,但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作风,如果硬把他们打入儒家,认为他们只知道在那里讲讲理学,打打坐而已,这种看法,不是欺人,便是自欺,否则,便真的要“悔读南华庄子文”了!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先懂了这一史实的道理以后,再来研究《老子》,就更容易了解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用的方面——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的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之道,乃至于由平日的为人,进一步升华到形而上修养之道了。
(选自《老子他说》)


第六章 再学怎么做领导
真正的领袖必定永远忧虑
(一)领导的心思,人人都知道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周易》
这是《易经》最高的哲学境界,也同帝王领导学有关。天地宇宙的定位,天总归是天,地永远是地,改变不了的,所以叫“天地设位”。但天地也有缺陷,天地的缺陷由谁来弥补呢?由人来补。天地人谓之三才。得道的圣人,能够以他的智慧和能力,弥补天地的缺陷,所以说“圣人成能”。换句话说,得道的圣人也善于用“天地”。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人的智慧是看得见的,鬼的智慧看不见、不可知。不可知的一面永远不可知吗?也不一定,“百姓与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会知道。所以一个做领导的人,不管你有多么高的才能,头脑好得跟诸葛亮一样,用尽了心思,但是所打的主意,正如古人所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为天下没有一个笨人。人的聪明程度都差不多,智慧最高的,最聪明人的反应,最快的只有几秒钟,次一点的几分钟,笨的人到死了他还不知道,那是很笨的啦!一种谋略不管骗人的也好,救人的也好,聪明人当下知道,笨的人也许过一会儿才知道。后人研究曹操跟诸葛亮的聪明相等,只差几分钟而已,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个个都可以知道。普通人也可以懂得宇宙,也可以未卜先知。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普通人为什么要研究《易经》了。
(二)老板的危险,员工的艰难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周易》
乾代表天,也就是宇宙的功能。宇宙能够生出万物,是其本来的功能,是无声无相的。给它一个代号,《易经》叫作“乾”,这就是“天下之至健”,大家都叫它神,或者如来。我们中国《易经》文化不用宗教名词,只用一个逻辑的代号,这个代号叫作“乾”。
坤卦代表了大地,代表了女性,也代表了柔顺,是“天下之至顺也”。它的性能德行是“恒简”的,说明了宇宙间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并不是那么高深幽远,而是人人易知易行的。虽说非常简单,但我们不要忘了,天地的道理越是简单的,越是难懂,简单到了极致,虽然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这是第一层的道理。
第二层的道理,是乾、坤两卦在领导上的原则问题。
乾卦是“天下之至健也”,当老板、当领袖的人,他的性能是“恒易以知险”。譬如我们有本钱,开个公司非常容易,但是随时都有危险,这些在今天国际经济瞬息万变中,更是看得很明白。
乾卦代表老板,坤卦代表干部。坤卦是“天下之至顺也”,所以当部下的,是听命行事。听命也不容易。“恒简以知阻”,看着很简单,但是你要知道,由于公司业务开展,老板的心情,同人的想法,以及个人在工作中的想法与做法,随时会有险阻艰难摆在面前。《易经》要我们随时注意,所以后世有人讲,《易经》与老庄合起来,是最高的帝王学、领导学,也是最高的谋略学。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三)忧患意识必然是少数人的事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周易》
懂了《易经》才懂得领导,才可以做领袖。当领袖并不一定当皇帝,诸凡单位主管、家长、父母,都是领袖。做领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能说诸心”,要能使人心服口服,那不是“命令”就可以办到的,要先从自己内心做起。你的一切措施、作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所以孔子要求领导者要“能研诸侯之虑”,要能知道别人想的是什么。除了天下诸侯,其他的部属、下面各级的领导,都各有思想,各有需要,能把这些研判清楚,再综合起来做决定,那就很妥当、很完善、很简单,就可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完成伟大的功业。
这是孔子赞叹《易经》的伟大与重要,我们必须要懂。当然真懂了《易经》也很倒霉,一个人会永远陷在忧患中、痛苦中,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必然是永远在忧虑中的。忧患意识是少数人的事,你要一般老百姓都来同忧患是不可能的。像舞厅里,灯光一暗,音乐一响,闭上眼睛婆娑起舞的人,要他们这个时候有忧患意识是办不到的。跳舞喝酒就是寻求欢乐,怎么能要他们去忧患?忧患是舞厅老板的事,这个月生意好不好,赚的钱够不够开支?老百姓有什么忧患意识?只要活得快乐就行啦!要天下人一同忧患,很难!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所以你懂了《易经》的领导原理,知道人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变化云为”事实上是四个阶段。“变”是原则,“化”是影响,“云”是说话,“为”是进行。思想领导行为,一个真正好的领导人,懂了《易经》“变化云为”的原则,就到处有吉祥,万事顺利。好事哪里来的?是上天做主吗?菩萨做主吗?都不是,是由人为来的。学过《易经》,就知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由心物交感而来的。中国的政治哲学,人心就是天心。所以《书经》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帝在哪里?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们的心里,大家看得到的,就是天心;大家心里的意见,就是上帝的意见,这就是中国文化。菩萨、上帝就在你的思想里,没有你就没有菩萨、没有上帝。这就是“吉事有祥”的道理。
(选自《易经系传别讲》)
先吃透普通人的心理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周易》
“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孔子说,如果一般人没有碰到钉子,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纯用教化、用仁义之道让一般人学好是做不到的,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所以才讲仁义。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无利可图,他也不会干的。“劝”就是劝导、教导的方式。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这四句话后世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所以《易经》《老子》《庄子》被人用得偏的时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宽大的时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譬如教育,有时候打两下手心,罚个站,打几下没有什么了不起,“小惩而大诫”,他一辈子都记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霉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没有倒过霉,便永远没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