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散见战国秦汉简帛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 爱爱小说下一章: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三《人生无真相》
管仲评论隰朋,说他是个贤德之人,但是他谦虚,能够下于人,“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他那么好的道德有些人还不知道,这一句话更显示他的优点了,乃至他家里的人,对他还没有这样彻底的了解。所以管仲的结论是“勿已”,你要实在找不到人,“则隰朋可”,就把宰相的位子交给隰朋吧!
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然则”是古文写法,就是这样一件事。“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这就是政治上,也是人生最高哲学。列子说这样讲起来,管仲并不是看不起鲍叔牙,并不是轻视这个朋友,他对齐桓公不得不把鲍叔牙的优点与缺点讲出来。“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管仲对隰朋这个人也并不是特别优厚,而是为了国家,为了齐桓公对他的感情,必须找一个为国家、为老百姓真正做事的人。
“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人的交情,有些朋友一开始好得不得了,亲热得很,厚道得很,最后搞得非常薄,刻薄。有些则是开始清淡,马马虎虎,最后非常之好,所以人生一切事情要看结论、看结果。但是看结果就很难,所以讲“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总之不要有主见,没有我见,没有成见,应该完全为公。在做人的道理上,要完全为真理,这样才对。
(选自《列子臆说》)
你的老板有前途吗
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最初是没有制度的,每天上朝开会,文官武将和他吵,乱七八糟,简直没有办法。叔孙通本来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儒生,为了保持文化道统,也曾跟过楚霸王,意见行不通,后来跟随汉高祖。而汉高祖也是拿读书人的帽子当便壶用的,见读书人就骂。所以叔孙通最初连饭都吃不上,什么气都受。有学生问起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保持文化道统的目的,叔孙通说不必心急,现在是用武力打天下,用不着我们读书人。
等到汉高祖平定天下,他去见汉高祖,建议制定礼法。汉高祖斥责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意谓:“格老子,我的天下是骑在马上打来的,你读书人算什么?去你的!”这时叔孙通就顶他了:“陛下,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但是不可以马上治之。”天下你是打下来了,但是将来治理天下,不能永远打下去呀!汉高祖这种人是真正了不起的领袖,个性固然强,可是别人有理由他一定会听。听了这话认为有道理,问该怎么办,叔孙通于是替他拟订计划,建立制度。几个月以后,把所订的制度礼仪“朝班”都演习好了,再请汉高祖出来坐朝,那种仪式,那种威风,真和当年打仗乱七八糟的不同,俨然是大汉皇帝气派。汉高祖这一舒服,才知道读书人有这么大的用处。
当汉高祖还没有起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叔孙通有办法自保。在秦始皇死了,二世接位以后,召集知识分子开会,向大家说,据说外面在造反,有没有这回事?那些知识分子听了以后,都说真话,说外面有许多人在造反,并劝二世改过。唯有叔孙通说外面没有造反,只不过是些小偷而已,是乱传话说造反的,二世听了,认为很对,非常高兴。可是叔孙通讲过这个话,自己就溜走了,他知道秦朝这个政权没有希望了。所以《长短经》就说,叔孙通“阿(阿谀)二世”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吗?于是赵蕤引证司马迁对这件事的批评,也就是他在《史记》上留给后人对历史的看法。
叔孙通对历史的关键之举,如“朝班”制度,自汉代由他建立以来,虽然历代各有不同沿革,但一直到清末,实行了几千年。我们再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叔孙通是了不起的人物,自汉代以来,中国实际上的政治体制思想,一直受他的影响。所以司马迁反对一般人对叔孙通小节方面的批评,他从大处着眼下笔,说叔孙通:“夫量主而进,前哲所韪。叔孙生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古之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挠,大直若诎,道同委蛇,盖谓是也。”王允说《史记》是一部“谤书”,毁谤汉朝的大著作,换句话说是毁谤历史的大著作,但在当时不大看得出来。《史记》的字句,司马迁是斟酌又斟酌,像“量主而进”这四个字,用得非常好,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测量测量老板,跟随他有没有意义,前途有没有希望。“前哲所韪”,前辈哲人(代表贤人、圣人、有道德学问的人)都认为这样是对的,是应该的原则。这八个字,已经把一般人对叔孙通的评论推翻了。
司马迁再为这个“生”字做申论说“叔孙生希世度务”。“生”是先生。就是说叔孙通为了继承文化,不致中断,希望有个好的社会,执行正统的文化。进退之间,他看得很清楚,在秦始皇时代,他没有办法,只好跟着时代变,并没有完全依照古礼。他非常懂得适应时代的环境,以应变达到最后的目的,结果目的都达到了。他跟随汉高祖,最初在汉高祖忙于军事的时候,等于当个附员,闲的差事,拿一点薪水,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到后来不但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制度,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制度,成为一代儒宗。
司马迁更进一步引申,古代所谓君子之人,“直而不挺”,像一棵树一样,世界上的树都弯下去,只有这棵树是直的,但这棵树也很危险,容易被人砍掉,所以虽然是直的,但有时软一点而并不弯曲。在这种时代是很难处的,不愿意跟大家一起浮沉,就显得特别,就会吃亏,但要配合大家,和大家一样又不行。在“致曲则全”的原则下,必须保持一贯的中心思想。所以真正直道而行的人,就“大直若诎”,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道同委蛇”,做人的法则好像太极拳一样,跟着混,结果达成目的,这就是叔孙通的做法。
这是说臣道的宗旨,一个人在时代的变化中,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文化、为个人,要站住已如此之难,站住以后要达到一个为公的目的就更难了。
(选自《历史的经验》)
一个下属的自我修养
(一)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冲”与“盈”是对等性的。冲,便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含义。如果解释为用中而不执一端或不执一边的意思,也可以相通。总之,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
从个人修养来讲,要能冲虚谦下,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有太过尖锐,特别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一切不为太过、太甚。
从事功方面来讲,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建立一代事功的帝王,严格说来,只有汉文帝和清初的康熙。退而求其次,用历史上名将相的事功,来说明老子“冲而用之或不盈”以及“挫其锐,解其纷”的作为,也可“得其圜中,应用无穷”了!
郭子仪是道道地地经过考试录取的武举异等出身,历任军职,到了唐玄宗(明皇)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才开始诏命他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克朔方节度使,屡战有功。当唐明皇仓皇入蜀,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来称号唐肃宗,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使的职权。转战两年之后,郭子仪从帝子出任元帅的广平王李豫,统率番汉兵将十五万收复长安。肃宗曾亲自劳军灞上,对他说:“国家再造,卿力也。”但在战乱还未平靖,到处尚需用兵敉平的时候,恐怕郭子仪、李光弼等功劳太大,难以驾驭,便不立元帅,而派出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来监军。
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又懂得什么,但他却代表了朝廷(政府)和皇帝,处处加以阻挠,动辄掣肘,致使王师虽众而无统帅。在战场上,各个将领互相观望,进退失据。不得已,又诏郭子仪为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鱼朝恩因此更加忌妒,密告郭子仪许多不是,因此又诏郭子仪交卸兵权,回归京师。郭子仪接到命令,不顾将士的反对,瞒过部下,独自溜走,奉命回京闲居,一点也没有怨尤的表示。
接着,史思明再陷河洛,西戎又逼据首都,经朝廷(政府)公认,郭子仪有功于国家,现在大乱未靖,不应该让他闲居散地。肃宗才有所感悟,不得已,诏他为诸道兵马都统,后来又赐爵汾阳王。可是这时候的唐肃宗已经病得快死了,一般臣子都无法见到。郭子仪便再三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因此才得引见于内寝,此时肃宗亲自对郭子仪说:河东的事,完全委托你了!
肃宗死后,当时和郭子仪并肩作战、收复两京的广平王李豫继位,后来称号为唐代宗,又因亲信程元振的谗言,暗忌宿将功大难制,罢免了郭子仪的一切兵权职务,只派他为监督修造肃宗坟墓的山陵使而已。郭子仪愈看愈不对,一面尽力修筑好肃宗的陵寝,一面把肃宗赐给他的诏书敕命千余篇(当然包括机密不可外泄的文件)统统缴还上去,才使代宗有所感悟,心生惭愧,自诏说:“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跟着,梁崇义窃据襄州,叛将仆固怀恩屯汾州,暗中约召回纥、吐蕃寇河西,践径州,犯奉天、武功。代宗也同他的祖父唐明皇一样,离京避难到陕州。不得已,又匆匆忙忙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坐镇咸阳。这个时候,郭子仪因罢官回京以后,平常所带的将士都已离散,身边只有老部下数十个骑士。他一接到诏命,只好临时凑合出发,借民兵来补充队伍,一路南下,收集逃兵败将,加以整编,到了武关,又收编驻关防的部队,凑了几千人。后来总算碰到旧日的部将张知节来迎接他,才在洛南扩大阅兵,屯于商丘。因此,又是军威大震,使得吐蕃夜溃遁去,再次收复两京。
大概介绍了郭子仪个人历史的几个重点,就可以看出他的立身处世,真正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尤人的风格。他带兵素以宽厚著称,对人也很忠恕。在战场上沉着而有谋略,而且很勇敢。朝廷需要他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也是不顾一切,马上就回家吃老米饭。所以屡黜屡起,国家不能没有他。像郭子仪这样作为,处处合于老子“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经大法,无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二)郭子仪与鱼朝恩的恩怨
这一件有关他个人行谊的故事,足以说明“挫其锐,解其纷”的做法。
郭子仪与监军太监鱼朝恩的恩怨,在当时的政治态势上,是相当严重的。鱼朝恩曾经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当唐代宗大历四年春天,郭子仪奉命入朝,朝野人士都恐怕他要掀起一场大风暴,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鱼朝恩便来邀请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这时的宰相元载,也不是一位太高尚的人物。元载知道这个消息,怕鱼朝恩拉拢郭子仪,问题就大了。这种政坛上的人事纠纷,古今中外,都是很头痛的事。因此,元载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的邀请,是对他有大不利的企图,要想谋杀他。郭子仪的门下将士听到这个消息,极力主张要带一批武装卫队赴约。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谣传,只带了几个必要的家僮,很轻松地去赴会。他对部将说:“我是国家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假使受皇帝密令要对付我,你们怎么可以反抗呢?”就这样,他到了章敬寺,鱼朝恩看见他带来的几个家僮戒备性的神情,非常奇怪地问他有什么事。郭子仪老老实实告诉他外面有这样的谣传,所以我只带了八个老家人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布置一番。他这样的坦然说明,感动得鱼朝恩掉下了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这样长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
(三)卢杞、李白与郭子仪
郭子仪的晚年,退休家居,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郭子仪正被一班家里所养的歌伎包围,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会客室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心胸狭窄,有仇必报,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最爱笑,没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青脸,一定要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他还是曲予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