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散见战国秦汉简帛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 爱爱小说下一章: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三《人生无真相》
过了没多久,一位大臣公孙无知看齐王家庭没有人接位,自己想来当王。公子纠和小白都得到消息,哪个先回来就接王位。二人在路上碰到了,就打起来。管仲拿起弓来,想把公子小白一箭射死,刚好射在皮带的铜环上,打不进去了,这不是命吗?结果小白先进齐国,当王了,就是齐桓公。小白威胁鲁国,要它把哥哥公子纠杀掉。帮忙公子纠的是召忽、管仲两人,召忽当忠臣,就拔剑自刎死了;管仲不肯死,被鲁国抓去关起来。齐桓公已经当了王,写公文要引渡管仲到齐国来。
管仲做了囚犯,戴上手铐,从鲁国一回来,马上就要被杀头。鲍叔牙告诉齐桓公,管夷吾的才能很大,可以治国,做宰相。齐桓公一听,你老兄怎么搞的,他是我的仇人呀,一箭几乎送了我的命,我就想把他要回来杀掉的。想当工商领袖、政治领袖的要注意,鲍叔牙说了一句话:“吾闻贤君无私怨。”一个好领袖不计私仇,没有私怨,但问是不是人才,能不能替国家做事。私怨算什么?你又没有死,还记这件小事干吗?你要找一个人才多难啊!这是历史上的名言,做人也是一样。你看鲍叔牙这个时候多得意啊!齐桓公靠他保进来,当了王,当然对鲍叔牙言听计从。所以他又说了第二句话:“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你要知道,他当时保你哥哥,当然为你哥哥尽忠,我当时也想把你哥哥杀掉啊!人各为其主嘛,他既然能够忠心帮助他老板,如果你把他收服,他也能帮你,这个道理你不懂吗?“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除了管仲,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帮助你成霸主。
齐桓公在历史上是窝囊君王,什么都不能,又好吃好玩,就是用了管仲、鲍叔牙,成功了,实际上只用了一个管仲。像他那么一个花花公子,能当领袖就是因为懂话、听话,只要是对的,他就听,于是马上把管仲从鲁国引渡过来。鲍叔牙很了不起,虽当了部长以上,还跑到飞机场老远在等。齐桓公在办公室门口欢迎管仲,给他行个礼,马上发表官位,“而位于高国之上”,高国是齐国权威最高的,也就是当宰相了。
你看鲍叔牙这个朋友,管仲这一条命都是他救的,管仲穷的时候,吃饭都是靠他。这时管仲在他推荐之下当了宰相,鲍叔牙则“以身下之”,看到他就行礼,看到管仲坐在上位,他绝不敢坐在旁边,这就值得学习了。像我有两位朋友,当年一起都是少将,后来一位升了中将,两人本是好朋友,出去的时候,该在一起嘛,却一个走在前面,一个就站在旁边。我说这就是他的成功,懂吧?朋友是朋友,阶级不同,代表国家职位,公事上要这样。如果到私人家里,骂架都可以,但不能给人家看见!
花花公子齐桓公什么都不管,一切交给管仲,而且还不称他宰相,也不叫先生,叫他“仲父”。这个名位大了,这不是官位,仲是管仲的号,父是代表男性,大丈夫,是尊敬。刘备对诸葛亮是朋友相处,齐桓公对管仲是以老师对待。中国历史上的名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能谦下于人,把人才当老师看待,可以称王。刘备用诸葛亮以朋友相处,所以只能守一个小小的局面称霸。用学生的,不讲了,下面文章有。这三句名言,古今中外历史,都没有违反的。齐桓公遂在国际上称霸,领导一个时代。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这一段是有名的文章,也是名言。管仲平常感叹,他说我跟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赚了一点钱,我就多拿,给他的少,鲍叔牙并没有怪我贪心,他晓得我很穷。这一点我们就很难办到,一毛钱都要争得脸红,两毛钱就流鼻血了。鲍叔牙托我干的事,我没有一样给他做好,他没有怪我笨,只说我运气不好。我三次当公务员,三次都被赶掉,鲍叔牙没有认为我不对,晓得我运气没有来,时间没有到。我做军人去作战,屡战屡败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我窝囊,他晓得我还有一个老母在,我死了妈妈怎么办?别人都笑死我了,只有鲍叔牙可以原谅我那么没有勇气。这一次政变,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但我没有,为什么?我认为自杀对国家天下没有贡献,小忠小孝而已。我要大忠于天下,不愿意死,只有鲍叔牙懂我,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就叫管鲍之交。
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当领袖的只要一个人真能干,能够治天下国家,有助于他,他就会用,所以是“善用能者”。其次说到“善于交者”。《论语》提到另外一个齐国名宰相晏子。晏子名叫晏婴,是有名的矮子。他跟孔子交情很好,《论语》里有一句话,“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交朋友要像晏平仲一样,尤其“久而敬之”,跟他做朋友越长久,越发现他的长处,对他越起恭敬心。恭敬心很难,朋友交久了以后,等于男女恋爱时,彼此客气得要命,彼此能够原谅,明知他是错的,也觉得很可爱。结了婚以后,明明是长处、很可爱的地方,反而非常讨厌。这就不是“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了。
历史上记载,本来齐景公准备请孔子到齐国去,把政权交给他打理,但是晏子反对。看起来好像晏子对孔子很不好,仔细研究,这就是孔子佩服他的地方。因为当时齐国已经很乱,孔子如果来了,后果不堪设想,恐怕自己和弟子的命都会送在齐国。晏子为了爱护他的领袖,也爱护孔子这个朋友,宁可让这件事办不成。这就是所谓善交,管仲也是一样。
“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这是说其实管鲍不是真正的善交,齐桓公也不算真用能者。这个话很刻薄了,像管鲍的交情还不算善交,像齐桓公的度量还不算真用能者,这是什么理由啊?
下面就是《列子》的哲学,“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这个话很难懂了,一个真正善于交朋友的人,并没有一个目的要善交,要做到对每一个朋友好,或者对某个朋友好,有这个观念已经做不好了,所以“实无善交”。
一个领袖或老板,想把每个人用得很好,对每一个人都很优待,那也用不好。因为人的个性各自不同,譬如汉高祖,豁达大度,一边骂人,一边喝酒,一边还在洗脚,一边召见大将军。有人说你这样没有礼貌,好,好,不要洗脚了,听你的。这是他的天性,态度非常天然诚恳,没有故意的“善于用能”或者交朋友。如果故意要善交,有此存心,一定做不好。这是该篇的宗旨,就是力与命。天然有领袖气度与才能的人,自然做得很合适。所以像鲍叔牙对管仲,也是自然天性。这在中国文化里就叫作友爱,所谓“兄友弟恭”,兄弟朋友之间真正的好、真正的爱。如果为了学佛学道,或者讲道德,才对兄弟朋友特别好,已经不对了,是假的,做不好的,要自然天性才行。
下面对这段历史再做评论,这是道家的看法,很深刻。“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并不是召忽必须要为公子纠尽忠,非死不可,事实逼到那里,不得不死,也非死不可。我们经常讲历史上忠臣非死不可,有一句名诗,“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湖北长江边上有个息夫人庙,纪念春秋时的息国夫人。息夫人很漂亮、很有名。息国是小国,楚王好色,听到息夫人很漂亮,要息国把太太送上来,息国不肯,结果就被消灭,息夫人还是被楚王抢去了。历史上对息夫人有所微词,说她当时为什么不死,有人不同意,才说“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中华民族要求尽忠,结果变成要求去死,但是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以召忽跟管仲来讲,管仲当然不会死,因为他与鲍叔牙商量好的,一个帮小白,一个帮公子纠,也就是故意安排的。管仲晓得成功的那一方有好朋友鲍叔牙在,到时候一定会帮忙保全他。这是后人很尖刻的看法,老实讲是不应该的,如果这样评断,世上就没有一个真好人。换句话说,人用这种眼光来看历史、看古人,是很有问题的。所以《列子》论这一件历史事实的时候,看法就不一样,只讲“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等于文天祥、岳飞一样,不得不死,这就是“死有重于泰山”,这一死的价值在历史上的分量很重。
“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他说鲍叔牙为什么推荐管仲呢?他是不得不举啊!齐桓公称霸,需要人帮助;鲍叔牙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材料,几个高级干部也做不到,观察天下人才,只有管仲,因此不得不推荐管仲。
“小白非能用仇”,明明是仇人,恨死了,结果用了之后自己成为一代名君。并不是齐桓公度量真正大,而是“不得不用”,这就是“力”的问题。力就是那个趋势,当你肚子饿极了,看到一碗饭,实在不应该吃,不属于你的,可是已经饿了四五天,那个形势下就不得不吃。人到了某个时候,看到毒药都要吃下去,就是不能不如此。
但是我们要知道,历史告诉我们的是人生经验,做人用人时,有时候是不得不用,有时候是不能用,不应该用,有时宁可死,以换取生命的价值。这一句话,文字上是那么讲,但是我们也要了解,所谓鲍叔牙不得不举,小白不得不用,那是利害关系,而其中仍有了解、友情、欣赏等感情因素,绝非只有利害的想法。我们的思维观念,对别人的作为,不可轻易认定为利害关系。
(选自《列子臆说》)
如何给领导选副手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列子》
管仲年纪大了,临死之前,齐桓公来看他,很恭敬地说,“仲父,你的病严重了,你不忌讳我讲一句话吧?”大概管仲点个头表示可以,他就问了:“我找谁接你这个位子呢?”
管仲一听,说你心里想交给哪一个啊?因为小白下面有两派,一派就是三个好人,管仲、鲍叔牙、隰朋;另一派是马屁派,有竖刁、公子开方、易牙三个最坏的,管仲等人在位置上,他们三人不敢动。易牙是名厨师,齐桓公有一次讲,天下美味我都吃过了,只有人肉没有吃过。第二天易牙给他做了一碗肉,特别好吃,他问这是什么肉啊?易牙说你没有吃过人肉,我把我的儿子杀了给你吃。易牙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要修个马屁庙,庙里的祖师爷就应该是他了。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太宗这些人物,这一套就吃不开了,这种人立刻疏远,不要了,不把他杀掉已经很客气了,因为这个行为违反人性。齐桓公就属于历史上不同的一个人,觉得易牙杀儿子给我吃,对我感情太好,所以才有这样三个小人在旁边。
年轻人要注意,作为干部,你看管仲的大臣风度,我们年轻同学没有经验,被领导这一问,可能就会说交给老王啊、老李啊。管仲不是,“公谁欲欤?”他先把小白的心理抓住,防止他后面乱,你心里想交给谁啊?这一句把小白问住了,他不敢对管仲讲的,这时他有点怕管仲,不是权威的怕,是道德上尊敬。所以管仲就是叫他自己讲出来。一个领袖不能随便讲话,他只好提正派的人物,说鲍叔牙可以接你的位子吧?这是管仲最好的朋友,但是管仲说不行!前面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管仲一生的事业在历史上留名,诸侯间第一位名相,权位之大,是鲍叔牙培养出来的,宰相位置你不干,总该他干了吧?管仲却说不可。这才是真朋友,当然只有管仲能做这样的朋友,也只有鲍叔牙有这样的朋友。如果是别人,不恨死才怪,我帮了你一辈子,你要断气了还不推荐我!结果鲍叔牙听了,不晓得多么感激管仲!什么理由?这是历史上的大人物、大作风。
管仲把鲍叔牙看得透透的,他说鲍叔牙人格太好,不能干大政治。头脑太清醒的、太爱干净的人没有福气;反而脏兮兮的、邋里邋遢的,福气好得很。中国人讲话,选媳妇要选一个丑一点的,“福在丑人边”,太漂亮就红颜多薄命,同样的道理。鲍叔牙这个人太好了,既规矩,又清廉,人格高尚,要求自己太干净了,不能玩政治。难道政治是坏人玩吗?不是。大政治家能够包容好人,也能够兼容坏的,黑的白的,五颜六色,他都能够包容。这个社会就是形形色色,要能够包容得了形形色色才行。鲍叔牙对于不如他的人,比他穷的人,学问、人格、一切不如他的人,宽大得很,能够包容。可是有个毛病,你如果做错一点事,讲错一句话,人格有一点毛病,他会牢记,认为这个人不行。这一种好人社会上很多哦,主观成见特别强,这怎么可以做领导人啊!你如果把国家、全国的政治大权交到他手上,搞不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老百姓,也对不起你齐桓公,而且充其量干一两年就出大毛病。
这就是管鲍之交,管仲敢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换过来鲍叔牙也可以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管仲也”。
既然鲍叔牙不行,那谁行呢?管仲说,要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可以把政权交给隰朋。隰朋这个人,才具没有管仲好,但人很可爱,管仲对他的评语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他作为部下,长官不会害怕他,不会防备他,觉得他很可信任,因为上面会忘记这个人。你说谁能够做到?像我们坐在办公室里,你再好,坐在旁边我也不会忘记啊!觉得有个人坐在这里是一种妨碍。如果一个人坐在这里,使我们忘记了他,这个人不是菩萨就是鬼了。那真是好人啊,好得使你忘记他。如果上面随时记着你,那要命了,这件事不能让你知道,让你看到不行,那就难办了。这个忘不是忘记你这个人,是忘掉你在这里的妨碍,这样就没有压迫感了。年轻同学能做到这样就成功一大半,后面就好办了。部下对他没有不信仰的,没有部下会违背他。这一句考核,说明这个人已经可以当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