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小说上一章:太子妃娇宠日常1v1
- 重生小说下一章:穿成亡国太子妃
“为何非要我嫁给檀依?!”
南朝,建康皇城,毓秀宫。
一道娇蛮的少女声音传出重重纱幔:“要本公主联姻一个见都没见过的商户子,还是螟蛉子,岂不可笑!”
五公主浈和在母妃的殿内大发脾气,把臂上的纤髾挥动得犹如舞龙,气得喋喋不休:
“皇兄已经是太子了,阿母您贵为贵妃,我是太子胞妹五公主,为何还要受那些大臣的摆布!他们、他们还要把王家的女儿塞给皇兄,他们难道不知道皇兄喜欢顾……”
“小五!”一声温婉却严厉的声音喝断浈和。
梁贵妃先向四旁扫视,幸而殿中皆是她心腹,而后压声斥责:“你若想让你口中之人死于非命,就尽管胡言!”
浈和被母妃的话吓白了脸,眼泪含在眼眶里打转。
之前晋帝被废后庾氏伤透了心,立李星烺为太子,却并未晋其生母萧氏为后,而是抬为皇贵妃,赐凤印与全套仪仗,总揽后宫之事。
萧氏乐得不搬去显阳宫,依旧住在毓秀宫中。
“母妃……”
浈和见母亲真的生气了,可怜巴巴地伏在她膝旁,低低饮泣,“我只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皇室没有尊严……”
梁贵妃怜惜地抚着女儿头发,不知该如何回答她的话。这时,门口响起太子到来的传报。
梁贵妃抬起头,让侍女先领小五下去。
兄妹俩在殿门处错身而过时,李星烺看清了皇妹哭红的眼。
他仿佛知道是因为何事,不由驻了足,露出无能为力的歉疚表情,抬手轻抚了一下浈和的肩膀。
“烺儿,”梁贵妃屏退宫人,眉心微凝,“外头可有事?”
李星烺走近施礼,低声说道:“母妃也知,孩儿这个太子只是空壳,六部的事都避着我,是太傅私下告诉孩儿说,丞相欲以父皇之名,拟调荆州军部北上,驻扎在禹州之北,北府军之背,名为助力,实则……”
他未深说,可连梁贵妃这个不问政事的深宫女子听了,都立即想明白——这分明是要对大司马的部曲两面夹击。
梁贵妃不由容色惨淡。
“仗还没打赢,便想着节制了吗。”
神州陆沉百年,汉人屈居于江左一隅已有数代。
而今好不容易才迎来光复之望。
卫觎这样的天降英才,多少年才能出一个,洛阳尚未落入晋室囊中,建康世家,就这么迫不及待地要裁剪权臣的羽翼了……
“你父皇如何了?”
李星烺蹙起眉,“孩儿才侍疾回来,父皇的身体仍旧无起色,现已无法自己坐起身。平嫔……她摁着六弟在那儿一味哭哭啼啼,孩儿怕有碍父皇心情,劝说了一句,平嫔可好,有十句等着孩儿。”
他没敢和母亲说的是,父皇神智失迷,口中翻来覆去喃着“阿卫”。
“平嫔那里有我。”梁贵妃沉声道了一句,“烺儿,你对当今局势,如何作想?”
李星烺顿了一瞬,素来文弱的脸上露出一丝坚毅,“母亲,儿臣以为,将相之争是一时之私,胡汉之战却是民族大义。事有轻重缓急,岂可因私欲,令南北百姓复溺于兵祸。朝中都言大司马逞威震主,心存不轨,可此时深入敌场拿命来搏的,也是他!”
说到这里,他又不由苦笑,“可恨孩儿无能,文不成武不就,在两省没有一言之权。眼下皇伯父在京,世家风起云涌,我这个废物太子,何如一个实权藩王?徽郡王李
容芝更比我强,若由他来当这个太子……”
“烺儿。”
梁贵妃变色打断他,慈柔的脸上露出一丝恐惧,“你父皇还在世,你在想什么——”
李星烺红着眼低下头,“孩儿只是觉得,我生于宗室,腆居东宫,却于社稷无益,眼睁睁看着世家手握权柄,凌驾威仪……”
他冰冷的脸,被一只柔软的手掌抚住。
梁贵妃眼睛也有些发红,却柔声道:“若要怪,也是怪母亲将你们生在帝王家,生在这个,不像帝王的帝王家。
“不过你要记住了,吾儿很好,真的很好。”
-
乌衣巷,琅琊王氏宅。
宽敞雅致的庭院中,王丞相宽衣博带而立,悠闲欣赏着檀家送来的奇石。
一名襟领开敞,仪容不羁的青年郎君快步穿过长庭,见到父亲便问:“阿父,为何要写信给谢刺史,令荆州部曲插入大司马部曲项背,伺机而动?”
“小郎,岂可与大人无礼?”
一旁的管家王伯见五郎一副针锋相对的神容,赶忙提醒。
王逍摆了摆手,他一向溺爱幼子,对王璨之的性情早就习以为常,悠然侧目:“吾儿以为,不应如此?”
王璨之看着父亲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中不知作何滋味。
他想起他与卫观白少年相识,想起这一年前线频频传来的捷报,声音微哽:“阿父,洛阳在望啊!”
从兖州传回的军报,报携不报伤亡,因为知道报了也没用,朝廷从很早以前便不再管他们的死活了。
不,毋庸说,兖州军中阵亡多少人朝廷不理,但大司马若敢越雷池,朝廷必将采取动作。
“璨之啊,你还是太年轻了。”王逍轻喟一声,“你不妨想想看,京口,徐州,青州,兖州,再加上谢韬那个糊涂儿子引狼入室的半个豫州,长江以北,哪里还有旁人的落足之地?”
王璨之着急辩解:“可他也未必、未必……”
王逍摇头,用“你还是没明白”的眼神看了幼子一眼,“我王家,历来辅佐过多少任君主,有姓李的,也有不姓李的,便是如今北朝,琅琊王氏分支的家主,辅佐的还是匈奴种儿。只要家族荣光不绝,这些又有什么关系。
“他卫觎,倘若真有本事,北方共主也好,天下共主也罢,只要世家还是世家,我王逍愿意打开江防,双手向他奉上传国玉玺。”
王璨之错愕之极,睁大双目道:“父亲你、你说什么?”
王逍笑了一声,继而,双目猛地沉鸷。
“可那卫觎小儿,偏是个十五岁时便力图抹杀世家的绝世反骨混账。他的家姊,亡于世家倾轧,他连自己的家族都舍得倾毁一空,多年来和兵革泥腿混迹往来,一旦回来,又岂会保有世家门阀?
“璨之,你喜欢清谈玄学,喜欢挥麈尾扇、饮五石散、痛读离骚,喜欢飘仙大袖衣不染尘,喜欢奴仆成群供你驱使。卫觎要毁去的,恰恰就是这些。
“他要篡百年南晋江山何足惧,可他心中真正想毁的,是二百年风流!”
若这些雅致风流在后世皆不存在了,若高门望族将来皆不存在了……
他如何能舍,又如何能忍。
所以,他王逍岂能容他步步登天。
王氏和谢氏平时明里暗里的争斗归争斗,但做为齐名并称的南朝两大世家,王逍相信谢韬必能明白他心中的顾虑。
世家臣权面对君权,是一强俱强,一弱俱弱。
再说之前卫觎取西平、鄢陵,荆州在后方也没少出力策应。眼看卫觎就要攻下洛阳,一人独占洛阳皇宫的宝库,你谢刺史能半点想法皆无?
若真等到卫觎羽翼丰满,回过头来,谢氏父子俩老子占据
的襄樊,和儿子驻守的寿春,便是首当其冲的两个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风流刺史”美誉的谢明公,何去何从?
-
中书省。
自从中书令换了人,殿外的一块四方阶台上便多了一只棋子席褥,一头漆发如墨的老头子做完了事,便来这里晒太阳。
另一位须发雪白的老人从后面走来,随着席上老人的目光远眺,“何物可观?”
卫崔嵬未回头,抚臂低吟:“长安何如日远?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顾沅一时默然。
这两位看似寻常的老者,便是如今在庙堂上,与华宗世家相对的清流儒士之首了。
卫崔嵬望北又道:“觎儿六七岁读汉书,就立志长大要做个将军,破虏复国。当时人皆笑他人小口气大,我却怕他真的做到。今日他真的有可能要做到了,我又怕世人,”
不容他。
顾沅道:“无论如何,我定保住你这老伙计的命。”
“觎儿的命呢,你保不保?”
顾沅又沉默良久,方道:“他若打完仗回京复命,继续做大晋的大司马,我会尽最大能力弹压下朝野对他的恶意,与他一道匡正社稷。”
倘若卫觎敢占据北方称霸——
他纵使知道那孩子一生活得艰难,也必得阻上一阻了。
只因顾沅这一世只为晋臣。
他只知尽忠黎元,不会徇私枉法。
胡人固然当灭,但如果刚打完北方再转头内斗,天下必然又会陷入新一轮的大乱。
这不是顾沅期望看到的结果。
卫崔嵬听了也没什么意外,笑了笑,看着落在掌心的柳絮。
“那两个孩子,受过的恶意又何曾少了……”
-
豫州,寿春。
谢止自来豫州后,处理的政事一向与父亲共享,而襄樊那边的事,阿父偶尔也会致书来与他闲谈一二。
这日谢止便收到了荆州的来信,只见父亲在信中写道,春日渐暖,他与门客著木屐,持筇杖,日登岘山,品佳酿,赏桃花,观风景美不胜收。
信末带了一笔闲话,说京中谕令荆州军部开拔洛阳,卡住兖州军退路,以备不虞。
家书到此戛然而止,谢止却惊出一身冷汗。
他马上铺纸,濡墨,写了封信回致父亲,劝说父亲切勿在此綮节上与卫觎为敌,坏了收复洛阳的百年大计。
谢止对卫觎和簪缨这两年的行事不置可否,但至少,胡人被打得节节败退是真,河南一带收复了不少旧日汉室城郭也是真。
而他治下的豫州,根据当年簪缨给出的几条策略基础,也渐渐步上正轨。
今时郡中百姓的安定丰足,与他刚来时的一团乌烟瘴气已不可同日而语。
他只认他看得到的事实。
若他谢家男儿也有机会提枪上马,只可同仇敌忾,岂能在背后插同袍一刀?
这封信到得襄樊已是三月中旬了。
彼时荆州刺史谢韬,正携门客僚属在岘山的檀溪旁听笛对弈,家人送来信时,谢韬正陷入一处长考。
他接了信,目光淡淡扫过,随即笑了一声,收回袖中。
门客见刺史神色优容,似有骄豪之色,相问何事。
谢刺史随意地摆下了手:“小儿辈瞎操心,下棋,下棋。”
-
“军师,谢韬部曲过禹州后,就地安营驻扎,再无前进助阵之意。”
坐落在洛阳北郊五里处的中军大帐中,斥侯向徐寔回报道。
徐寔听后,终于吐出胸中一口担忧之气,捋须感激那位在他们大军背后的谢府君的决断。
“这个时候,不帮倒忙便是最大的帮忙了。”
前线两军卷甲相接的战场,喋血满地,一片烽火狼藉。
这一日,旍鼓弥日、矢石不息的洛阳城东战线,被敌方连续猛攻的北魏兵终于抵抗不济,被大晋北府军撕开一个缺口。
卫觎乘胜,亲领甲兵捣向东城门。
簪缨到达尹家堡这日,是三月十五。
她下了马车,感受到温暖的春风吹拂,一双秋水明眸不禁回望西面。
不知间不容喘的厮杀阵里,可有裘衣可穿?
与此同时,两路骁骑正从一西一北,向尹家堡疾速进军。
第118章
簪缨在来尹家堡之前, 便听说此地戍守森严。
及车队行至,只见眼前的高堡外围参木环绕,攒植森拱, 藤萝翳于上, 莺鹂鸣其间,正中的黑漆铁门则紧闭。
上有戍楼箭垛,前有拒马栅栏。
再向北望,更有堑壕高墙,以御黄河对面的外敌入侵。
这座固若金汤般的铁堡, 当真将拒人千里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簪缨眸色微沉, 命手下向堡门处的巡值之人拜上名刺,求见尹堡主。
等待的空当, 她透过车厢的镂花窗,向严兰生叹笑一声:“当真辛苦你了。”
严兰生已下马候在车边, 闻言会意一笑, 语气自然亲近,“别被这阵势吓倒了, 尹真其人嘛, 的确不近人情得很, 然他孝顺, 奉养的舅父是位体孱心慈的明公。主公若想得尹家堡,可从此人身上打开缺口。”
只是尹真疑心深重, 他之前登门三次,一直没机会深入接触到这位尹公。
簪缨若有所思。
那厢, 守卫接过名刺, 审慎地注视这支外来车队一眼, 便即返身, 通过内里的重重门禁,一路转至堡内中堂。
堂中肃静,弥漫着淡淡沉水佛香,有两列武士带刀而立。
居中一张铺就虎皮的坐榻上,两根粗糙带疤的手指向前伸出,勾了勾,拈住名帖。
手指的主人打开来扫了几眼,嗤然一声,似笑不像笑。
“拿小卒子试探了三回,唐子婴终于亲身来了。可探清其人带有多少人马?”
属下回禀道:“回堡主,见车队随行介士二十余人,暗中未见埋伏。”
穿黑衫袍裹方头巾的男子箕坐在席榻,一听便沉眉,“唐子婴出行,岂会只带二十人,察探不出,才是居心叵测。”
属下又道:“与唐氏娘子一道来的,还有大觉寺的昙清方丈,也具上名帖,说来探望老爷。”
男子眉头更紧,掌击案角,铿锵一声。“好高招啊,竟将大觉方丈也收服了。用和尚来做掩护,更更可恨。”
这里话音才落,从壁幛后传出几声无力的咳嗽,“那昙清方丈是位高僧,慈悲为怀,不会有歹意的。真儿,你莫总是揣测人心至坏,那位唐娘子、咳咳……她在青州行了不少好事,我看可以一见。”
尹真听见咳嗽声时已经起了身。
见到拄杖而出的舅父,尹真扶他就座,眉宇间的冷意依旧不散,“舅父难道忘了外祖与先母之祸,皆始于轻信于人。”
病容憔悴的半百老人长叹一声,“怪我在你儿时,总提醒你莫忘仇恨,将你教岔了……孩儿,防人之心固不可无,可你、你将来孤身一人守着这偌大堡坞,终究独力难支……”
“我身为男儿郎,自可顶天立地,何用求人!”
尹真不等舅父说完,拧眉硬声道。
继而他听见舅父嘶浑的咳嗽声,又不忍地皱眉,甩过身道:“罢了,舅父想见便见,左右我不会答应他们任何要求。”
堡外,簪缨一行人等候了一时,忽见眼前的铁门吱然一声从内打开。
几个人对视了一眼,比想象中顺利的进程反而令他们竖起警惕。
簪缨的十影卫是一向随身的,再有便是武婢姜娘,以及沈阶,严兰生,同几位主簿。他们由人引路,进入堡中,才发现此中别具洞天,占地比鸢坞大有数倍不止,极目不能概全。
到了会客厅中,簪缨没能见到尹堡主,却见到一位有几分病态的拄杖老人。
听其自陈,知是尹堡主的舅父,也就是当年拼命从北胡的铁蹄下救走尹真的人,簪缨心下反而一定。
她揖手自报家门:“晚辈唐子婴,一至青州期年,身小事繁,始来见拜,还
望明公勿怪。”
尹平彰比尹真好说话一些,大抵是笃信佛教的缘故,还算以礼相迎。
簪缨耐心等着昙清方丈为尹平彰把过平安脉,彼此客气几语,而后道明来意:
“尹公,我此来,是诚心相邀尹家堡结盟图存,共抗北魏,不知尹公意下如何?”
尹平彰深知外甥的脾气,他只是不想真儿开罪于这位在青州业已成势的首领,却也做不了真儿的主,咳嗽着道:
“唐娘子当知,尹家堡一向闭门自守,不理外界纷争多年,这一趟,只怕要让娘子扫兴而归了。”
严兰生展开一把素面竹骨扇,翩翩好风度地笑道:“尹公此言差矣。今天下看似南北并立,实则已然三分。尹家堡在黄河南岸于南北两朝间夹缝求存多年,应比我们更清楚,南朝软弱,不能庇佑尹家堡,北朝则非我族类,肆意凌虐汉民。唯大司马奇骨雄姿,毕生以光复汉室为志,如今已兵临洛阳,捷讯在望。尹家堡已经藏锋多年,我想不会只是为了一味忍隐吧,必是在等出鞘一刻!而今,正当此时机,贵宗何不乘势而起,一来一雪家耻,二来壮大自身,三来也好为后代谋一份大好前程?”
“造反就说造反,说得这么好听!”
一道厉声突起,尹真大跨步从侧堂门走出,怒瞪这个几次三番信口雌黄之人。
若非舅父要积阴鸷,拦着他,这小儿早成了他刀下之鬼,哪里还有今日开口的机会?
他转看对面为首那女子,上上下下地打量。
簪缨先被那道声音震了一震,抬目只见这名现身的男子身着黑袍,高大峻峭,一双墨色一字长眉,更显得英气凌人。
他睥睨向她的目光,尽是敌意与鄙夷。
簪缨看见了男子腰上的佩刀。
她不退反进一步,玉容清肃,抱手朗声道:“这位必是尹堡主了,小女子久闻高名。我志效于大司马,唯愿驱逐胡虏,何来造反之说。”
“你倒说说,当真合了盟,敌袭时是你的人冲锋在前,还是我尹家堡?”
尹真目露金石之光,面含凌霜之色,注视着簪缨。
簪缨忙道:“自然是我全力出兵,尹家堡可一人不出。”
她并不是虚伪诈言,按她如今手握的部曲数量,不会太计较千人级别的兵力多寡,她看中的是此处地利。
濒临冀州的尹家堡她是一定要控住的。
尹真冷笑:“算盘打得真响,你的兵入驻进来,便可名正言顺霸占此堡了。”
簪缨:“不入贵坞亦可,只要堡主首肯,允我兵马驻守在堡坞周围,以防冀州兵部南下。”
尹真:“是啊,先拉开阵势,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把尹家堡给围了。”
簪缨愣了愣,没想到这位堡主的每一个想法,都与她原意背道而驰。
仅仅交涉几语,她便看出此人当真多疑。
严兰生正欲开口,尹真厌烦此人,抢先道:“尹某听说,当年唐娘子初来青州时,发过一句豪言,道:‘青州乱又何妨,我趁的就是这个乱,乱中必有一序,我便那个序’,是也不是?”
簪缨心念轻动,若非今日听人提起,这样久远的事,她都有些不记得了。
“是又如何?”她大方认下,弯起唇角,直视这个性情凌傲的男人,“试问,唐子婴哪一句没有做到?”
尹真不能忍受挑衅,手掌霍然压上刀柄,“我尹家堡的秩序,你便做不得主!”
也是同时,姜娘上前一步护住小娘子,十卫严阵以待。
也是同时,堡坞外的空中忽然响起一声刺耳的示警哨号。
尹堡主脸色霍变,连尹平彰都颤巍巍站起,这种敌袭而响的哨声,是尹家人心底最深处的恐惧。
尹真大怒地看向簪缨:“好啊,你果然伏兵于道,要强攻我尹家堡,人来,拿下!”
簪缨神色亦变。
她下意识按住袖下的腕弩,心想她与部下约定好的信号本是怕入堡后生变,由他们在里头发出,好让外面人接应。
而今哨响在外,难道……
堡中厅堂一瞬剑拔弩张。
尹真一声令下唤来了人,那戍卫却是直奔堡主面前,大惊失色地禀报:
“堡主,北边有大军袭来,正强渡黄河,朝坞堡方向前进!”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坞外又连响三声连络簪缨的信号声,一声比一声紧急。
“渡河而来,必是冀州军。”沈阶当机立断道,“北朝要攻青州!女郎,当速派王将军领潜军向泺口渡方向迎敌,绝不可让对方顺利登陆平地,结成阵势。”
“这便是你口中结盟的诚意!”尹真怒极反笑,英鸷的双眼看向簪缨,“我尹家堡太平多年,你一来,北魏便兴兵,他们分明是冲你而来,你却拖尹家堡下水?”
千钧一发之际,簪缨来不及辩解,她神凝灵台,眸色为之一定,一身气场反而淀了下来。
“影,按沈阶之言去传,令王叡迎战。”
“卯,领一小队分路通知就近的部曲来援。”
“酉,传令马晁统骑兵冲锋,弓箭手在后,务必阻住敌方登岸的速度。拖,能拖一时是一时。”
她一条条快速吩咐,冷静的目光如同风起涟漪的湖水复归平静,水深不可见底。回首对尹真道:“我之罪过过后再算,此时你我在一条船上,唯有同舟共济。我带来骑兵一千,步兵三千,堡中有多少能战之士?”
尹真面色阴沉不定,严兰生从空隙里抢出一句话:“兵贵神速,再狐疑猜忌,贵堡多年太平就真要付之一炬了!”
“一万!”尹真骂了一声。
他心道见了鬼,这小姑子带来这么多暗兵,他手下探哨硬是探不出踪迹。还有狗肏的胡子,真敢来——好啊,新账老账一起算,就看谁怕谁!
他转身请舅父避进去,向下吩咐:“放拒马,闭城门,箭楼戍卫准备放箭,上投石机,备足金汁桐油滚石,他妈的给我把家守住了!”
说罢,他披甲大步向外,便要领亲随出城击敌。
簪缨劝止:“尹堡主乃一宗之主,统率调度皆由公出,不妨在城中镇守。”
“尹家没有孬种。”尹真侧目,“听仔细了,今日之战是我尹氏自己保家,不是龟缩在你们身后求援。咱们的账还没完。”
尹家堡有多少能战之士?他的家族经历过两次惨痛背叛,他年复一年征丁训练,要的就是人人上马皆能战!
一时间,数路人马从尹家堡方向齐驰向北,阻击敌军。
簪缨咬住下唇,颊上浮现一点因心绪激荡而起的红晕,不是不怕,带人转出厅堂,登上城头观战。
高处的风吹得她衣袂飘荡,极目眺望,果见黄河之畔黑压压一片,浪滚成浊泥。
然两军尚未相接,忽见西面烟尘大起。
一队玄甲重骑直奔河畔,冲散径先登陆的冀州部。当先那个提枪厮杀之人,是名银盔银甲的年轻小将军,一面杀敌一面高喊:
“缨姊莫慌,阿宝来也!”
簪缨眼神一亮,振奋地扣掌在城头,来者是檀顺!
王叡见到本部骑兵,如虎添翼,与檀顺所率的北府军兵合一处,合力破敌。
正这时,从尹家堡南面又卷来一片蔽空旌旗。
簪缨听见后方喊声震天,还以为何处又有敌来,蹙目转望,却见“龙字旗”赫然竖立。
严兰生熠动着目光合上竹扇,如替这场战局一锤定音。
“豫州乞活军到了
。”
当先领队者猴脸猿臂,手持一把斩马刀,正是龙莽留在豫州的副将。其后两骑却是文士模样,一黑须一白头,乃是黄符虎与傅则安。
有这两支突如天降的援军两面夹击,不出一个时辰,便将渡过黄河的冀州军队杀个人仰马翻。
檀顺亲擒北魏主将凉棱大斐,余者望风披靡,俘兵众万余人。
一场本以为是死战的战役,便就如此平息了下去。
城头上,簪缨长舒一口气,始发觉自己的指尖微微在抖。
“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