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篇都是车的小说推荐言情上一章:伪装学渣
- 整篇都是车的小说推荐言情下一章:豪门大小姐她撕了白月光剧本
其实殷绣想过很久,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刘宪也并不是那么绝望,毕竟放眼整个大陈,恐怕再也找不到一个人,有一双清明的眼睛,棱角分明,处变不惊。手能指点江山,也能未她端一杯茶。
可刘宪却替殷绣多想了那么一层。
在刘宪眼中,殷绣仍是相府那个才名在外的大家闺秀,有身份和姿态,有一身冷咧的香,也有一个琴瑟和鸣的未来。
刘宪不肯以残躯践踏这个女人的美好,于他而言,终归要以身相护,就不必护在身后,就放她于广袤的天地之间,这方是对她的尊重与疼惜。
所以,那句殷绣说得出口的话,他不敢听。
不敢听就拼命地回避。
一连多日,刘宪都将自己沉在先帝后事的千头万绪之中。内东门司的郑司官病倒,刘宪就把司里的事情也兼了起来,整个内侍省的人,从上到下几乎都忙得人仰马翻。
将近头七。胡相等人替先帝议出了谥号。整整十六个字,竭尽赞颂之能,拼命地在史册上擦洗着先帝身上的脏污。
这日垂拱殿上冯太尉立在龙座旁,枢密院使唐既立于东楹,胡相站在一张黄花梨木的书案前。刘宪冒着风雪从内廷过来,殿内的人纷纷抬头看向他。冯太尉抱臂擎笑,枢密院使只是看了刘宪一眼。
“刘知都,前日送进去给知都的先帝谥号知都可参详了?”
说话的是胡相。
这个人是在殷良玉获罪后补上来的。原先只是枢密院的一个文官。他能冒出头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刘宪某日在皇帝耳边随口说了一句他的好。
不过这个人也并非是个无能的人,他出身寒门,朝中混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大的背景,但他有一张嘴,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朝上但凡有争执,经他的口来调停,没有议不下去的事,加上这个人的态度一直不向某一方倾斜,朝中人也还算服他。
他明白,这个场面下他不开口,就要卡死在这三个人的僵持上了,于是走到刘宪身边道:“还有,陵驾指挥使拟定了殿前司的人,建陵史我们荐了两个,看知都怎么说。”
刘宪被雪濡湿的斗篷脱下来递给一旁进来奉茶的杨嗣宜。低身行了个礼。
“几位大人言重了,刘宪是内廷做奴婢的人,原该领着内侍省为大人们轻减些器皿人手上的事。此等大事,奴婢不敢在大人们面前插口的。”
第13章 刀枪见 此时此刻,已经近乎是一个死人……
这话说的得体。枢密院使唐既却冷笑了一声。鼻腔里冲出来的鄙夷之气几乎呛到自个。
说起来,他是刘宪的老师,自从刘宪获罪入宫为内官后,就与他断了师徒关系,但刘宪多年仍以恩师之礼待他,对他处处帮扶,到后来,就连皇帝也以为,二人仍是师门情深,殊不知唐既刚直不阿,面上虽不多大发作,却从心底看不上自己这个自轻自贱的学生。
但冯太尉面上的表情却缓和了不少。他开口笑道:“话也不能这么说,我们毕竟是外臣,在丧仪大事上是要多问询于知都,方能不负先帝心中所想。”
正说着,杨嗣宜放存了刘宪的斗篷,重新进来端茶。茶器用的是哥窑的青瓷,釉面儿开出断纹,如丝成网。刘宪对垂拱的一应器皿用物再熟悉不过,却没见过这一套东西。杨嗣宜见他有惑,便借奉茶之时,侧面在他耳边低声道:“太后的意思,从前垂拱的用物皆随了先帝的葬,过几日连龙柱子都要新雕刻了。”
刘宪垂目看向手中的茶盏。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古话,反应在这些死物之上,也是惊心动魄。
此时垂拱殿上茶烟袅袅,熏蒸脸面。令有三四个小宫人进来,于龙座处添香。预示着皇帝将至。
垂拱殿除了龙椅之外,并没有给予大臣落座之处,四人本来也是在此候见的,也就更没有坐的道理。是因为皇帝体恤大臣议政之苦,命内官奉茶本是恩典,为臣的是要磕头谢恩的。如今皇帝不在,龙座空置,四人不好对座空谢,所幸都避了这个话头。
茶是去年的阳羡,冲茶的水不过是蠲的雪水,也不是击拂后的乳花茶,味道不讲究,不浓不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枢密院使唐既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
胡相看在眼中,揶揄一句道:“这回新任汝阳节度使徐牧回汴京奔帝丧。恐怕会给你这个老丈人带几斤好茶吧。”
冯太尉道:“胡相休要妄言。我朝立国百年,逢皇帝大丧,外放的官吏从来都是在属地举丧,从未有离属地而进京的事。”
唐既冷笑道:“也不见得事事无变通,徐牧是淑妃的弟弟,淑妃娘娘薨时,就不得见亲人,如今他新任汝阳节度使,也该在上表之余,拜一拜先皇,见一见新帝,顺倒去永陵看看淑妃。”
冯太尉一听这话,心头怔怒。
“我朝严令禁止京官与外任官吏勾结,徐牧胆敢奏请入京,已属违逆,你竟敢公然替徐牧开脱,说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话来!”
唐既并不示弱,他从东楹走上去,直直走到龙座前,横眉立目,立在冯太尉对面。
“如何大逆不道,要说大逆不道,到要问一句冯太尉。先帝的事已将近二七,文武官员即将入朝,临于富宁宫,皇太后却将皇二子魏钊锁闭于长春宫,不准其在父亲灵前进孝,这又是不是大逆不道!”
二人剑拔弩张,胡相见势都不好插口。
刘宪明白,唐既这个人耿直,一直十分看重魏钊的才华,哪怕是当着冯皇后的面,也敢赞魏钊之德。所以满朝文武,也只有他一个人敢在殿上直言上奏,弹劾冯太尉。
虽然弹劾这件事在皇帝的丧仪期间被压了下来。但二人同立于朝堂几乎已是不可能之事,等新皇坐稳龙椅,不论是冯太尉还是皇后,都很难容下他。
刘宪突然想起皇帝之前告诉他的话。
“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很大的代价,其中包括你多年培植的人,包括你的恩师,也包括朕。”
皇帝误会唐既是得了他的授意才弹劾冯太尉的。但皇帝并不知道,唐既背后站的人其实不是刘宪,而是远在南方的徐牧。
或者也不能这样说,唐既也只是被徐牧利用的一根棒槌而已。但无论如何,自己从前的老师,此时此刻,已经近乎是一个死人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一阵一阵的发怵。
徐牧太着急了,想要借搬到冯太尉来搬到太子,让魏钊上位。没想到却直接要了皇帝的性命。毁了刘宪苦心多年的成果。
若不是皇帝最后留给他的“不可废,不可杀”六字,估计自己也是跟着皇帝下去侍奉的命。
刘宪心头不快,但这种情景下不好调停也要调停,若在皇帝面前,唐既仍口不择言,刘宪恐怕连斡旋和安排的余地都没有了,于是刘宪向唐既拱了拱手。
“唐大人,内宫的事,不是事事都能论于朝堂。长春宫锁闭,是因为周太妃病笃,皇太后不忍先帝大丧之事费其心力,这才令长春宫除日常采取之外,不得擅出。”
唐既一手搭扶于龙椅柱上,一手指向刘宪。眉目间似笑非笑,表情十分生动。
“刘知都,你不用费心为谁开脱,明白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要将皇三子和老个疯了好多年的疯婆子一起幽死在长春啊…我朝百年,皇位更替时虽也见争端,却从不见如本朝这般,兄弟残虐,罔顾人伦之惨事啊……”
他越说越激动。整个身子如筛糠一般的颤抖起来,一面大口喘着气,一面不断走近刘宪,最后连手都快要戳到刘宪的脸上了。
刘宪明白,他这样是不能面圣了。忙侧头对杨嗣道:“让人去外头看看,看唐家的人是不是候在宫门外,没有就叫人去府上传。你先扶唐大人出去。”
然而杨嗣宜还来不及应话。
却听内殿里传来一个声音。
“事未议完,刘知都为何催唐大人走。”
声尽人现。
耀州窑香炉中笔直而上的烟线被出入的人息打成了烟絮,烟絮后显出一张寡淡的脸。冯太后从龙纹柱后面绕出,寡素大袖上挂着玄色如意纹绣的霞披。她好像是呕心呕肺般的哭过,眼肿如核桃,却面不露一丝疲倦。
刘庆扶着她走上龙座,她没有坐,端端立在冯太尉的面前。
“父亲所立之处实是不妥。”
一句话,不显山露水,听起来既不偏颇也不冒犯,冯太尉拱手跪下,下面的刘宪等人也都跪下行叩拜大礼。
“众卿起吧。官家哀思过度,已在延福歇下。”
冯太尉站起身,退到台阶之下。顺太后的话说道:“官家至仁至孝。”
太后笑了。眼角挤出几丝褶皱。
太后将过三十,虽也保养得宜,却总抹不平眼角的褶纹,因此看上去总比这个年纪的女人显得要苍老。笑起来眼眶就更深了,妆容在光的阴影面儿上越发清寡。
“这句话,哀家要听唐大人说。”
唐既本就在逞口舌之块的兴头上,虽然也多少听出来太后此话的胁迫与试探之意,却压根儿不肯把自己脑门上的那冲冒的气焰压下去。
“娘娘,我们奏议多次,照例官家应为二位兄弟定封爵位,官家都曾垂见我等,究竟是何道理!如何能令臣心悦诚服地赞一声至仁至孝。”
冯太尉觉得自己从未见过这样骨头不弯的人,正要开口开口呵斥,太后却出声制。
她摆了摆手,又她转向刘宪。
“刘知都,你怎么说。”
第14章 朝天去 听说,长春宫的那个绣儿是知都……
刘宪垂首道:“娘娘,刘宪是先皇的奴婢,侍奉官家,从来都是认官家的道理,哪里有诘问官家的事,况且如今先帝事为先,孝字当头天般大,兄弟之事搁置后议是常情。奴婢觉得,合情合理。”
太后点头,“嗯,刘知都果然通透,说得好。”
说着,她扶住刘庆的手,一步一步走下台阶,径直走到唐既面前。
“唐大人,吾儿虽然年少,但哀家耳清目明。哀家也不怕实话明示你,汝阳节度使奏请入京的折子官家已驳了,此事哀家要徐牧上一本请罪书,一日不上,魏钊一日不得跪灵。”
女人一旦凌厉起来,实有不输男子的韧和狠,唐既原本还撑在胸口的那股子气,如今在这个三十出头的妇人目光中越来越弱。
“我孤儿寡母立于朝,是要遭恶箭,不得已,我要为我儿防奸人,杀逆贼。你们怎么看我这个女人,我都不说什么,可吾儿魏通,是你们大陈的君主,唐大人,无论如何,你要站在该站的地方,否则,就站到哀家和官家看不到的地方去。”
风雪在外,垂拱殿厚重隔扇门被吹刮得哗哗作响。太后手指相握,拢入袖中。天光转到后殿去,殿中渐渐暗沉下来,透雕花窗而过的光斑缓慢地划过每一人的脸,如同“正义”在人心上踽踽。如刀切割,唐既觉得脸上有一阵一阵的辣痛。
刘宪看了胡相一眼。胡相会了刘宪的意。握拳抵唇地咳了一声。这声十分刻意,令太后等人都侧了目。胡相挂笑,上前,开口道:“
“娘娘,此事官家驳也就驳了,朝堂上下把这个态度看明,日后自然无人敢再效仿造次,非要徐大人上道请罪的折子,难免不顾其父子隔天人,兄妹离阴阳的处境。新帝初临,就不体恤封疆之臣,总是不该的。”
唐既正被冯太后这个女人压得口舌不顺,胡相这么一说,也是给了他台阶。虽然心头仍然不畅快,也不好再卯着劲儿激荡言辞。
太后凝着唐既那张红白分明的脸,面上似笑非笑,手指相互摩挲,幽幽开口。
“罢了,哀家是妇道人家,朝中事还要倚仗诸位。哀家所言所行,都是为了官家,为了大陈的万世安定,实有不周之处,胡相,唐大人,你们直言而谏,哀家该听也会听。”
话说到这个地步,四方都有照顾,各人都放得平脸面。
唐既不再多言,冯太也尉端住了姿态。天色渐暗,殿外闪过惊雷,风声如兽吼从隔扇门后掠过。殿内刘宪亲手燃了烛,胡相牵头,众人终于排开了徐牧的话题,将先帝的丧仪葬仪之事议定成文。
散时,太后单独唤住了刘宪。
是时天已漆黑,邓婵从后廷过来给太后送氅衣,外面雪如鹅毛,邓婵身上罩着一件大毛的斗篷,一进垂拱,斗篷上的雪就被室内的炭火烘得又湿又软,她忙不迭得将一路护在身下的那件鹤毛氅子取出来,刘宪见状,便亲自取过来,摊于火上来烘干。
邓婵是宫女,入垂拱本是慎步细心的,但此时殿内只余下刘宪一名内官,自是少些拘谨。
“娘娘要的那钧窑的焚香手炉子也派人去取了,是要与刘知都议到很晚么,要不过会儿子叫明仁把暖锅子备上,今儿官家那里传了,这大雪的日子吃着好。”
大丧期论酒肉,本不是什么对的道理,太后到不甚在意,点头说好,又传出去叫茶进来,自己由邓婵伺候,沿着龙椅的边沿儿坐下来。
“要备就这会儿备吧。你将杨嫔也召去。哀家与刘知都这里约摸两三句话的事。”
刘宪的脸映着烧得炙烈的炭火,拖着斗篷的手背有些烫疼。他站起身,将烘暖的斗篷叠托好,亲自上前伺候太后添上。
“娘娘吩咐吧,奴婢听着。”
“听说,长春宫的那个绣儿是知都的人。”
刘宪的手在皇后肩头顿了顿。
“娘娘说笑,奴婢一生已定孤寡,娘娘给什么路,奴婢就走什么路,再不曾想别的。”
皇后若有似无地起了一丝笑:“你不想就好。哀家想过了,让婕妤和郑嫔陪着先帝去。这会儿论这个事其实有些晚了,但之前先帝去得突然,你们内侍省又过忙,哀家就把这事挪到如今了。”
刘宪垂眼,退一步跪下,替太后理氅衣下摆,一面道:“到不算晚,就是宗正司要费时来议拟殉葬后的封号。不过这都是后话,人到可以先送走。奴婢回去就叫长明殿备着,好送两位娘娘。”
他手上力道柔和,话也说得妥当恭顺,太后着实喜欢他这奴颜婢骨的模样。
“你看怎么样子好看,毕竟是要到上头侍奉先帝的,也不能不体面,尤其是婕妤,他父亲是逆臣,满门获罪后进宫来的,体面上不能给少,也不能给得过多。。”
“是,奴婢会权衡。”
太后抬起一只手,低头在他额前空空地划了一个“奴”字。
这个动作,刘宪并不知道。
“刘知都,我知道你们有些人手上有些偷龙换凤的把戏,拿了外头官吏的大赏钱,白绫套儿上都能放人命。这是大逆不道,你是先帝身旁的人,这种事哀家信你容不下。”
“是。”
说着,刘宪欲站起身,额头却撞上皇后抬在他额前的手。刘宪的腿一僵,隐隐之中,太后手上的力道似乎并没有退让的意思,刘宪想了想重新屈膝又从新跪了下去。
“娘娘,能容奴婢说句心里话吗。”
太后的手实实在在地点在他额头。两人肤骨相触,太后觉得肩膀上的骨头脆弱地响了一声,此间感觉甚为微妙。
“讲。”
“长春宫锁着其实无意义,万福锁是官家入东宫时开恩撤的。如今出尔反尔也不好听,再有子服父丧也是天理,二皇子不在福宁宫跪那么几日,朝中的声音是平不下来的。”
闻话太后到冷笑了一声。顶在刘宪额头的手指更用了几分力。
她到不信刘宪猜不透她是怎么想的。这会儿敢当着自己的面要逆自己的意思,也是个不能往手里捏握的人。之前听说整个吏部都在他手里握着,要不是经他提携的,要不就是买着他的好上去的人,这几年官员外放,盐运粮道,不知道好多人的生意从他手上过。他到还是一副谦卑周道的模样,清风朗月一身气度,不错行,不多说地办差理事。
太后到逐渐开始明白,先帝为什么不肯让她杀刘宪了。
此人一死,牵连甚广,倒不是说会有多少人追随他,而是怕他手里抓着的黑帐不知道哪天会撒向天下,到时候,一个千疮百孔的朝廷曝露于世,不用藩镇找什么理由,就能写一篇洋洋洒洒的出师表。杀到京城来杀奸人了。
皇后胸口的气紧了三分,但她并未表露情绪。
“好,哀家听刘知都的。放魏钊去灵前。不过刘知都也听哀家一句。官家下月要把唐既外放去北面儿,但这件事在哀家心里还是不算干净了,刘知都在这个事上面是好手,哀家想借一借你的手。”
刘宪明白,太后真正想说得话说出来了。他不能避,在这个时局下,想保全所有的人和事是全然不可能的。
他抬起头,皇后的手指顺着他的额头滑至鼻尖。
“若是下月,那便二月开春,在外放的路上,奴婢替娘娘做事。”
太后勾回手指,倾身近他面。
“听说,唐既从前是你的老师。”
“也是大陈的逆臣。”
他几乎顿都没顿一下就接了这一句话。太后十分舒意。
“很好,刘知都替本宫守一个秘密,本宫也替知都护一个人,等先皇的丧事了了,哀家就把长春宫的绣儿放到哀家身边来,若日后你能与哀家一条心,哀家也会考虑,等她年纪到了,论功行赏风风光光地放她出去,到你外头的宅子上,成全你们做一对对食鸳鸯。”
刘宪并没有再去辩解。
在关于情爱的这一件事上,女人当真比男人目光犀利。与先帝相处五年,先帝只享受与他之间的欢爱,从不为盘问他有没有荒唐的心事。太后却看清楚了,并且把他心里的人化成了一把锋利的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刘宪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好笑。
他这样一个人,原本该豁出去一切,不怕堕地狱,也不怕陷轮回。想不到,却被人用殷绣这个女子,威胁了一次又一次。
想着他不禁抬手,去按了按曝露于外的脖颈。
殿外灯火尽上,轰隆隆的冬雷省炸于天际。
炭火将要烧尽,炉子里腾起青紫色的灰烬,顺光袅袅而上。
刘宪转头,把这缕残美看入眼中。
作者有话要说: 这断时间几乎都是刘知都的戏份。希望这个人物可以立得起来。
第15章 年岁馈 您的姓……如今救不了殷茹。……
长春的宫门前,小宫女银环正将一框子烧完的炭往外头挪。宫门口的守卫看在眼里,一个想上去帮忙,有被另一个的眼色给打了回去。珠灵从外头取水回来,放下水壶过来搭手,往框子里看了一眼,心疼道:“这还好些没烧尽的呢,怎么就往外头搬啊。如今咱门跟了主子,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没个心骨,不为人着想的。”
两个宫女都只有十三十四岁的年纪,从前都是在大陈宫里浆洗的人,谁也不比谁高贵。如今银环心里本就憋着一股子晦气,哪里肯受珠灵这样的训斥,索性将手中的框子放下,直身叉起腰来,“不是我要歪酸自己的主子,看看这两位门神一样的哥哥,再看看咱们宫里的两位主子。从前还有算得上吃喝不愁,如今可到好了,内东门司连炭火都不与了,省省省,这是省能省下来的东西吗,这样下去,早晚冻死在这个窟窿里。”
珠灵听她这样说,忙去捂她的嘴巴,手上沾染的炭火灰摸了人一脸。
“说多嘴不怕烂啊,仔细绣姑娘听见,你日子更难过。”
银环将她的手掰扯开来,抹了一把嘴巴,又不客气地顶了一句上去。“怕什么,不说她去内东门司要东西去了,就是她回来听见了又怎么样。”
珠灵知道她恨得有些久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劝。
殿外阴沉沉的天罩下来,庭中的一株老梅树没有熬过这一年的凛冬,终于劈啪一声折断了弯折了多日的树枝。枝头唯剩的新鲜梅花也零落入泥。二人同时后回头,魏钊裹着一身青白色的鹤羽氅衣,正立在梅树旁。
珠灵与银环知道他听到了将才话,相视一看,都跪了下去。
魏钊看了看门前立得如两块漆黑根雕的侍卫,又看了看寒风里衣着单薄的女子。开口道:“太后娘娘是准长春宫撤锁的吧。”
两个侍卫面面相觑,撤锁的旨意确实是昨日就下了,但他们这两班人却都没有收到撤岗的意思,着实有些尴尬。
魏钊走到宫门前。
“你们起来,去周娘娘身边伺候。”
说着,他弯下腰,单手操起了那框子炭灰往殿外跨去。
侍卫被他刚才那样一问,现在到当真觉得没什么立场过问。魏钊走了两步,回头问银环道:“是搁在西面道口那处?”
银环没想到他会亲自动手做这事,想着自己将才那席话,心里正愧恨。听他这样毫无责怪之意的问过来,请罪也不是,挡他也不是,愣是傻立着没有动,只怔怔的点头。
从云端跌下来的人,被摧残至此,哪怕是宫女侍卫,心里都是心疼和同情他的。但显然这个少年并不在意这些。这半年,他活得很自如,看书习字,侍奉周妃。也会问及外面的事情,上情深意切的的表文给先帝,只话思念,不论朝政。不得回应时也有懊恼,少年时代不被重视的千种滋味他尽尝过。但他从不消沉。
银环与珠灵还站在原地发愣,魏钊已经折返,怀里抱着一捆干柴火。
“西面耳放外堆的,你们不是冷吗?再去抱些回来。”
殷绣从内东门司领炭回来,魏钊与银环在庭中将将燃起了一堆柴火。
已将近黄昏,天却在这个时候陡然放晴了,明晃晃的夕阳余晖散落进庭中,将那株将死的老梅枝干染成了金黄色。
银环和珠灵蹲在火堆旁,往里头添柴火,年轻的姑娘,但凡笑起来就有鲜活的美,魏钊坐在石阶上,手上握着一枝枯枝翻动火堆,见殷绣从外头进来,便撑着石阶站起来。顺手解下身上的大氅衣铺于阶上,向殷绣伸出一只手。
“冷着么吧。过来。”
殷绣的心已经被殷茹的事纠起来很多天了,翠微点虽然近在咫尺,但日日夜夜都戒备深严,哪怕殿内透出的烛火,穿过碧纱后都显得深幽。她去翠微殿门前转过几次,却连殷茹的一丝声音都不听不见,反而听到了很多不大好的话,诸如太后已经拟出了殉葬的单子,郑嫔的正宁殿如今也是铁桶一样等等……
但刘宪让殷绣等着他的消息,她好像就只能等着。隔了这么多日,见不到刘宪的人影,她也明白,要救殷茹希望渺茫。在宫里,每个人都自己的无可奈何,沉重的皇权和险恶的宫闱心计折磨夹缝里求生存的宫人,在幽深的水中,她也着实需要那样一只手,拽她一把。让她能露到水面上喘一口气。
想着,她稍露了个笑,她搓了搓手,着实觉得有些冷。
“什么地方搞来的柴火。”
银环道:“不晓得谁在后殿的门外头堆的,我们偷了过来点,刚好点得着。最后一些炭给周娘娘殿里点上了,我们就过来和皇子一道暖和暖和。”
殷绣坐下来,将手展开靠近火堆,劈啪作响的火焰一下子令耳边热闹起来,殷绣心里稍舒开来,口中却仍说道:“这样叫外头看见又是事端。”
珠灵道:“这有什么,绣姑娘,咱们这段时日瞧着你不开心,也每个法子替你开解,如今前头忙先皇的事都忙不及的,谁还会有心情过来寻咱们的不事,再说不会有人来的,外头那两个人我们也打点好了。”
殷绣笑了:“你们有什么好打点他们的?”
魏钊放下手中的树枝,接过一句。“你做的豌豆黄,便宜给他们了。”
殷绣一怔,忙道:
“什么?你们把那一盒子东西拿出去给他们了?”
珠灵听殷绣这样一说,心里明白过来那盒子豌豆黄该去的去处,剜了银环一眼,“我就说那是绣姑娘特意做的……”
银环也明白过来,但当着魏钊得面又不好明说。正尴尬间,背后传来一个声音。
“给了就给了,这两年,刘宪也把绣姑娘得豌豆黄儿吃腻了。”
宫门被打开,穿堂得风猛地就灌了进来,篝火迎着殷绣地面儿就扑了过去,魏钊伸手将她往后一带,两个人都没稳住身子,同时往后倒去,魏钊的手臂磕在石阶上,他皱了皱眉,喉咙里低沉的哼了一声,殷绣回头见自己的肩膀正压在魏钊的手臂上,慌得扶着银环珠灵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