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
- 易中天下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5 女皇武则天
也只能说佛教是异类。
佛教很早就走出了国门,而且还是公派出国。在中国的韩非子竭力宣扬法家学说时,梵文名叫无忧(Asoka)的阿育王派出高僧到各地弘扬佛法,足迹所至东到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边甚至到了叙利亚、埃及和希腊。[33]
不能确切地知道阿育王的想法。也许在他看来,好东西就该与人分享。让更多的人在佛光普照之下得到解脱,则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也体现了菩萨心肠。
后来兴起的印度教却显然没有这个兴趣。他们跟犹太教一样,更愿意坚持自己的民族性,甚至阶级性。这个新的综合体虽然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部分教义,本质上却仍属婆罗门。三位伟大的神——梵天(Brahmā,梵文,下同)、毗湿奴(Visnu)和湿婆(Siva)分别作为世界的创造者、保护者和破坏者共存于顶级,然后繁衍出众多的神。
这是符合印度国情的。等级森严符合种姓制度,多神崇拜符合多元文化,因此很快就占了上风。无法回到祖国的佛教只好继续远行,到异国他乡去寻找出路。
幸运的是,他们来到了中国。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还是宗教的真空地带。何况佛教来得正是时候。没过多久,中国就像印度一样陷入长时间的动乱和分裂,此为天时;传播路线主要经由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域,此为地利;北方胡人视其为同类,南方士族视其为知音,此为人和。
这就不但能落地生根,还能做转口贸易。
当然,这里面其实存在问题:中华和印度两大文明毕竟异质,就像希腊和希伯来。好在文明史上并不乏此类奇怪的组合,比如罗马教皇与法兰克人的联盟。可见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政治如此,文化亦然。
何况佛教与中华文明并非没有相通之处。实际上从宗教的角度看,文明无非四种:一神、多神、泛神、无神。多神教很难有世界性,最典型的就是印度教。一神教虽然有可能走向世界,但前提条件是:新皈依者表面上多神崇拜,实质上是泛神论者,原本并没有坚定的信仰,比如埃及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当然,如果他们之前已有一神倾向,也不妨顺水推舟地改宗更为纯粹的一神教,比如波斯人。
佛教和华人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你可以说他们无神,因为佛陀和祖宗都是人,不是神。同样,也不妨称其为多神和泛神,因为这些崇拜对象具有神性,能够赐福于子孙后代和芸芸众生。正是这种不确定,使双方都有了各自表述的空间和余地,难怪能够共建文明。
文明的混血势必产生巨大的能量,大唐也因此具有了毋庸置疑的世界性。事实上,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的佛教,是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跟儒家学说等等一起漂洋过海的,这里面当然也有禅宗一份功劳。
但,禅宗也让我们错失良机。
作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玄奘留学印度十七年,糅合十家学说编译而成一部《成唯识论》(简称《唯识论》)。图示书影为明万历海宁陈瓛重刊本。
机会是佛教带来的,玄奘法师取回的真经其实包含着中华文明稀缺的资源,这就是作为印度哲学“五明”之一的因明(Hetuvidyā)。明(Vidyā)就是知识、智慧、学问,比如声明就是音韵学和语言学。因(Hetu)则是推理依据,所以因明就是逻辑学和认识论。认识论又叫量论,研究对象则是现量和比量,也就是直觉知识和推理知识。[34]
可惜最后被欣然接受的却主要是声明。它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由此产生了格律诗。因明却很少有人知道,因为禅宗的主张是顿悟成佛,那又何必要什么逻辑推理?[35]
于是连同因明背后的科学精神也被拒之门外。事实上遍检禅宗的公案和机锋,你会发现那更多的是抖机灵,而非爱智慧。要知道,智慧和爱智慧可是两回事。没有希腊人那样对智慧的爱,最后就只会剩下文字游戏和耍嘴皮子。
包容精神属于地中海,科学精神属于雅利安,因明在本质上是西方的。所以这一次的擦肩而过,就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因为技术进步可以依靠劳动人民,科学研究和国民教育却只能依靠知识阶层。如果知识阶层集体地对逻辑推理不感兴趣,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就实在堪忧。甚至就连阿Q精神也多少要由禅宗负责。试想,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示众等等,不也颇有禅意吗?
看来,反思是必须的,却又只能留待将来。
现在可以做总结了。似乎可以这么说:自从隋炀帝打通南北大运河,穆罕默德在麦加得到天启,世界就进入了洗牌的时代。洗牌风起云涌地延续了好几个世纪,从阿拉伯人建立世界大帝国,日耳曼蛮族成为欧洲新主人,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旋风横扫欧亚大陆,奥斯曼土耳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宰,拜占庭作为千年帝国落下帷幕。
这就是文明的走向。
在这浪潮激荡的岁月,中华文明一方面与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另方面则按照自身的趋势走向巅峰。灿烂辉煌的唐宋,是世界文明圈的时代。之后,是盛极而衰,是起伏跌宕、日薄西山和浴火重生。中华帝国由扩张而收缩的转折点,则正是看似与禅宗无关的怛罗斯战役和安史之乱。
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西方人眼中黑暗的中世纪,却反倒是伊斯兰和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为什么这两大文明,后来会有不同的道路?为什么禅宗的兴起,也会成为历史的分水岭?其中奥秘,究竟何在?
要回答这些问题,又必须先看武则天。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女皇武则天》
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
330年(东晋咸和五年),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
376年(东晋太元元年),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386年(太元十一年),拓跋珪称王,北魏建国。
392年(太元十七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395年(太元二十年),罗马帝国分裂。
398年(东晋隆安二年),北魏迁都平城,拓跋珪称帝。
410年(东晋义熙六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
420年(东晋元熙二年),东晋亡,刘宋建国。
427年(刘宋元嘉四年),高句丽迁都平壤。
439年(元嘉十六年,北魏太延五年),北凉亡,五胡十六国时代终,南北朝时代始。
444年(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北魏禁佛。
445年(元嘉二十二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自称教皇。
476年(刘宋元徽四年,北魏承明元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北魏冯太后开始政治改革。
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拓跋宏迁都洛阳。
496年(南齐建武三年,北魏太和二十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526年(南梁普通七年),菩提达摩在广州登陆。
527年(普通八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梁武帝第一次舍身同泰寺,菩提达摩见梁武帝。
534年(南梁中大通六年),拜占庭灭亡北非汪达尔。《民法大全》完成。
552年(南梁承圣元年),养蚕制丝技术传入拜占庭。
555年(承圣四年),拜占庭灭亡东哥特。
581年(隋开皇元年),杨坚称帝,大隋建国。
589年(开皇九年),陈亡,隋统一中国。
592年(开皇十二年),日本推古女皇继位。
597年(开皇十七年),基督教传入英国。
604年(隋仁寿四年),隋文帝卒,隋炀帝继位。
610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再赴江都,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里。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得到天启。亚美尼亚人希拉克略成为拜占庭皇帝。
612年(大业八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公开传教。
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渊称帝,大唐建国。
622年(武德五年)9月24日,穆罕默德抵达雅思里布,雅思里布从此改名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此年也在以后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的元年。
628年(唐贞观二年),拜占庭与波斯人签订停战协议。
629年(贞观三年),玄奘赴印度取经。
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日本开始派出遣唐使。穆罕默德率军攻陷麦加,麦加居民全部皈依伊斯兰教,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
631年(贞观五年),玄奘法师抵达印度,入住恒河以南摩揭陀王国的那烂陀寺。
632年(贞观六年),穆罕默德逝世。阿布·伯克尔成为首任哈里发,在位期间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634年(贞观八年),欧麦尔成为第二任哈里发。
635年(贞观九年),唐军攻陷吐谷浑国都。景教传入中国。阿拉伯军团攻陷拜占庭帝国重镇大马士革。
638年(贞观十二年),阿拉伯人占领耶路撒冷。
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建安西都护府于交河故城。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卒,君士坦斯二世开始执政。
642年(贞观十六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
644年(贞观十八年),奥斯曼成为第三任哈里发。
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回到长安。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卒,唐高宗李治继位。阿拉伯人征服塞浦路斯。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军团灭亡波斯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使节至长安,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
656年(唐显庆元年),阿里成为第四任哈里发,迁都库法,伊斯兰内战开始。
657年(显庆二年),大唐灭亡西突厥。
660年(显庆五年),新罗联合大唐灭百济。
661年(显庆六年),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建立,从麦地那迁都大马士革,定哈里发为世袭,西方史学界称其为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
668年(唐乾封三年,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
671年(唐咸亨二年),惠能到黄梅双峰山拜弘忍为师。
676年(唐仪凤元年),惠能现身广州法性寺。
679年(唐调露元年),置安南都护府于宋平(越南河内)。
690年(武则天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周。
698年(圣历元年),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征服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卒,大唐复国。
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
726年(开元十四年),拜占庭帝国圣像破坏运动。
732年(开元二十年),阿拉伯军团被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查理·马特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