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来,朝野一片恐慌。
恐慌并不奇怪,因为不是对手。对方倒还是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情况却大不同于十八年前。想当年,他们母寡子幼,可谓势单力薄。现如今,隆绪三十三岁,正是年富力强;萧绰执政多年,更是驾轻就熟。母子同心,御驾亲征并肩作战,阵前还有一员曾经追随耶律斜轸打败杨业的大将萧挞凛,来势汹汹又志在必得,赵宋能是对手吗?[46]
太宗皇帝都不是,何况真宗!
真宗是太宗第三个儿子,北宋第三任皇帝,景德元年时三十七岁。据正史记载,此人似乎也是真命天子,从小就爱战争游戏,还自称元帅。有一次,被太祖养在宫中的他居然大模大样地坐到了御榻上,让赵匡胤大为惊奇。
太祖摸着他的脑袋问:天子好做吗?
小家伙答:那要看天命咯![47]
不过事实很快就证明,小时了了,大未必然。口气不小的真宗并没什么雄才大略,这段记录也要么是拍马屁,要么只能说明他是纸老虎。事实上,如果不是有人硬把他逼上了前线,开国近四十五年的宋弄不好就会亡在他手里。
逼他的人是寇准。
景德元年刚刚被任命为宰相的寇准,是有名的对辽关系强硬派,也几乎是契丹入侵的消息传来时,唯一不惊慌失措的人。当时前方的告急文书一日五至,寇准却若无其事谈笑风生。情况报告到真宗那里,真宗急忙找他来问话。
寇准说:慌什么?了结此事,也就几天工夫。
真宗问:爱卿有何良策?
寇准答:请陛下上前线。
旁边的人大惊失色,真宗皇帝也起身要走。
寇准说:陛下留步。陛下如果回宫,大宋就完了。[48]
地理位置和进军线路参考《中国历代战争史》及相关史料。
真宗只好召开御前会议征求意见。
意见其实早就有了。中书省这边,有位副宰相主张迁都金陵,因为他是江南人。枢密院那里,则有一个四川籍的官员主张避难成都。只不过,他们都是密奏。
真宗问寇准:爱卿以为如何?
寇准当然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却故意当着那两个人的面假装不知地大声说:出此昏招者可杀!如今天子神武,将帅协和。车驾亲征,强虏当自行遁逃。即便相持不下,也是我方以逸待劳。为什么要抛弃社稷宗庙,远走他乡?
真宗只好打消成立流亡政府的念头。[49]
十一月二十日,皇帝终于离开东京开封前往澶州前线。但是,才走了两步就不走了,因为他的随行人员吓破了胆。他们嚷嚷说:这是要把官家弄到哪里去?太危险了,我们回京师。
真宗也打起退堂鼓。他问寇准:南巡何如?
寇准说:这是乡巴佬婆婆妈妈的话。如今大敌当前危机四伏,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的銮驾,前进一步则士气高涨,后退半分则土崩瓦解。到时候敌军乘虚而入,请问陛下还去得了金陵吗?
禁军司令高琼说:去不了,士兵都会开小差。
皇帝身边的侍卫官也说:不能长敌人威风。
真宗这才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来到澶州。当时澶州分为北城和南城,两城隔黄河而相望。寇准主张去北城,因为那里才是真正的前线。寇准说:陛下留在南城观望,只会让军心更乱。高琼也说:陛下不去北城,百姓如丧考妣!
这时,一个枢密院官员说:高琼不得无礼!
高琼反唇相讥:大人靠着金榜题名出将入相,倒是知书达理,要不然写首诗让敌人退兵?
然后一声怒吼:卫士,进御辇!
真宗只好上车,但走到浮桥又不动了。
高琼一鞭抽到车夫身上:事到如今,还磨蹭什么![50]
天子的黄龙旗终于在北城城楼高高飘扬,三军将士齐呼万岁,声震四野。此刻真宗心里,应该会升腾起英雄主义的豪情吧?他甚至拒绝了臣下送来的貂皮大衣。皇帝说:天寒地冻,大家都在受苦,朕怎么能用这个?[51]
契丹却阵脚大乱。两天前,他们的司令官萧挞凛刚刚中了宋军的伏弩当场阵亡,转眼间那胆小怕事的大宋皇帝又居然来到前线,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何况从来不带辎重的契丹根本就打不了持久战,最佳选择只能是坐下来谈判。
真宗皇帝当然求之不得,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萧挞凛已经死了,因此对谈判代表曹利用说:契丹兴师动众而来,不是要地就是要钱。割地万万不可,给钱倒有先例。[52]
曹利用说:契丹如果得寸进尺,臣不敢活着回来。
真宗大喜:壮士!
曹利用问:可以给他们多少?
真宗回答:万不得已,一百万也行。
曹利用告辞而去,寇准却在路上拦住他,一把拉进帐篷声色俱厉地说:虽有圣旨,但许诺不得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就不要来见寇准,寇准一定会杀了你!
曹利用说:下官明白。
萧太后则在车上接见了曹利用。她说:关南是晋人(石敬瑭)送的,却被周人(柴荣)抢去,应该还给我。
曹利用说:晋人送,周人取,不关本朝的事。就连每年礼送金银和绢帛犒劳贵军,也不知我们皇帝意下如何。割让土地的说法,我曹利用听都不敢听,只能死在这里了。
萧太后当然是明白人,也是务实的人,很清楚谈判只能到此为止,于是以每年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成交。
曹利用带着草签的条约回到行营。
真宗正在用餐,不便接见,派了个宦官出来问情况。
曹利用说:事关机密,只能面奏。
宦官无奈,只好回去复命。
真宗又让宦官出来问:简单点,先说多少钱吧!
曹利用不肯说,只伸出三个手指。
于是那宦官回去汇报:恐怕要三百万。
真宗皇帝大叫一声:太贵了!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如果真能了事,也罢!
这时真宗早已从澶州北城移驾军中,皇帝的帐篷也没有厚墙,曹利用清楚地听见了那一声大喊,因此正式进去汇报时便一头跪倒在地:臣无能,丧权辱国,罪该万死!
真宗急切地问:到底什么价?
曹利用答:三十万。
皇帝跌坐御榻长出一口气:太便宜了![53]
确实便宜。这个史称“澶渊之盟”的讨价还价,给双方换来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北宋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要拜这和平所赐。和平,对各族人民都好。
大宋统治者也再一次意识到,能靠花钱来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于是他们大把地撒银子,既赠友邦,也与家人。官员固然不断加薪,军队也不断扩容。结果是官员和军士组成了庞大的队伍,帝国的财政终于发生危机。
奇怪!既然和平能够购买,为什么还要养兵?
因为担心的事情太多。
[45]见《辽史·圣宗本纪五》,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唐兴又称顺安军。
[46]这员大将的名字《辽史》作萧挞凛,《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萧挞览。关于他大败杨业的事迹,《辽史》之耶律斜轸传和萧挞凛传均有记载。
[47]见《宋史·真宗本纪一》。
[48]见《宋史·寇准传》。
[49]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景德元年闰九月条,《宋史·寇准传》。
[50]以上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景德元年十一月条,《宋史·寇准传》。按两书所记史实及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今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51]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景德元年十一月条,《宋史·真宗本纪二》。拒绝貂皮大衣一事发生在前往澶州途中,今移至此时,更能表现历史的真实。
[52]以上请参看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日本)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日本)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关于当时宋人不知道被伏弩射死的是萧挞凛,寇准也不可能反对和谈,邓广铭先生都有极好的分析,亦请参看。
[53]以上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景德元年十二月条,《宋史》之寇准传、曹利用传。
另类儿皇帝
澶渊之盟的第二年,党项人也来要钱了。
党项(Tangghut)是一个来历不明的族群,西方学者将其视为藏缅民族的古代成员,汉语文献则一般认为他们是西羌的别种,尽管其祖上姓过鲜卑的拓跋。总之,在晚唐五代的混乱中,这个生活在河套地区,而且很可能是混血的部落联盟,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悄然兴起,建立了世袭性的地方割据政权,只不过在北宋初年尚未建国而已。[54]
大宋对于他们,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武力征伐基本上不起作用,停止双方边贸,实行经济制裁,则又把他们推向了契丹的怀抱。想来想去,真宗皇帝决定还是花钱买,党项酋长也愿意在得到实惠的前提下向大宋称臣,价格是每年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55]
当然,跟契丹一样,宋也封那酋长为西平王。
酋长很满意。他对儿子李元昊说:打来打去,实在疲惫不堪,也没什么意思。现在好了,我们一族,可以穿金戴银满身罗绮,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成天披着兽皮了。
元昊却不以为然。他说,披兽皮,牧牛羊,正是我族的本色。英雄出世,就该称王称霸,穿什么绫罗绸缎![56]
呵呵,好一个青出于蓝!
实际上李元昊也不是省油的灯。领导过范仲淹和韩琦的北宋名臣夏竦,曾经在主持永兴军路(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工作时贴出招贤榜,声称有得到李元昊脑袋的,赏钱五百万贯,封西平王。李元昊听说,派人乔装打扮,扛了一卷芦苇到西安的街上吃饭,吃完转身就走。到了晚上,饭店老板以为捡了一个便宜,兴高采烈打开那卷芦苇,却发现里面也有榜文,上面写着:有献上夏竦脑袋的,赏钱两贯。
夏竦得到情报,满脸通红。[57]
如此枭雄,当然不会安分守己地当什么西平王。三十五岁那年,即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十月,李元昊在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年轻的西夏皇帝给原来名义上的君主宋仁宗,写了一封语气谦和但态度强硬的信。信上说:臣只称王,包括吐蕃和鞑靼在内的各族人民都不高兴,陛下还是批准臣当皇帝吧![58]
北宋君臣读了,无不愕然。
李元昊却并不是胡说八道。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就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将河西走廊全部置于自己的军旗之下,早已俨然一国之君。更重要的是,他已经为称帝建国做了一系列准备,此刻则不过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那么,李元昊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更名改姓。他们家族本姓拓跋,后来又被李唐和赵宋先后赐姓李和赵。李元昊却在1032年继承王位后,将王室成员改姓嵬名,自称曩霄。可惜,嵬名曩霄这个党项姓名实在怪异,所以大家还是习惯性地叫他李元昊。
两年后,元昊又下令改变发型。他亲自带头,剃去头顶的毛发,将刘海蓄起来,从前额垂到面部两侧。发型的改变是强制性的。命令颁发三天不改的,格杀勿论。
再过两年,即1036年,更大的动作开始了,这就是颁行党项文字。这种文字由六千多个方块字组成,发明人叫野利仁荣,但不是日本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党项人,并且是皇亲国戚。他发明的党项文,是依照汉字创造的词符文字,因此看起来像汉字,却没有一个是我们认识的。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李元昊强烈的民族意识。他就是要让党项与汉、吐蕃、回鹘、鞑靼等等都区别开来,哪怕只是形式上的。这样的人,又岂能真正臣服于宋或辽?[59]
党项发式
寿陵残碑拓片
《龙龛手镜》
党项风俗中,男子发式以“秃”为特色,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风格。西夏文字传世较少,图中的寿陵残碑展示了西夏文的风貌,《龙龛手镜》则是西夏文和汉字对照的字典,为今天解读西夏文字提供了方便。
同样,大宋也绝不会承认什么西夏皇帝。他们的应对措施,是宣布撤销李元昊的一切职务,收回赐姓和封号,断绝双边贸易,并悬赏购买他的人头。结果如前所述,是夏竦在西安受到羞辱,西夏的入侵和骚扰也接二连三。李元昊甚至在退还大宋所赐锦袍时,对宋仁宗反唇相讥:番汉两族原本就天各一方,我又没篡你的位,何必那么忌恨呢?[60]
看来,也只能武力解决。
可惜大宋屡战屡败。尤其是庆历元年(1041)二月的好水川(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境内渝河)战役,堪称至为惨烈。当时,李元昊亲自率军埋伏于川口,大败宋军于六盘山下,死难者数以万计。消息传来,举国震惊。[61]
吃了大亏的主将韩琦只好退兵。走到半路,阵亡将士的家属数千人拦住马头,一边撒纸钱一边哭着说:当初,你们义无反顾地跟着韩大人就走了。现在,你们的灵魂也能跟着韩大人回来吗?据记载,哀恸之声响彻四野,震耳欲聋。
韩琦泪流满面,驻马不能前行。[62]
西夏那边,则有人题诗于边境寺庙:夏竦何曾耸,韩琦未是奇。满川龙虎举,犹自说兵机!意思很清楚:好水川里早已龙腾虎跃,大宋将领还在纸上谈兵。你们这帮空谈误国的家伙,根本就不是我们西夏的对手![63]
这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胜利了的李元昊却居然称起“儿皇帝”来。庆历三年(1043)正月二十四日,他送来尊称仁宗为“父大宋皇帝”的书信,表示愿意讲和。这就有点像宋江了。看来就连党项人都知道: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