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
- 易中天下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众人都说:如来佛。
阿保机说:佛不是中国的。
皇太子耶律倍说:那就孔夫子。
阿保机非常高兴。[2]
事实上,辽太祖阿保机不像匈奴、突厥和回鹘的君主那样自称可汗,而是称皇帝,就是要学习北魏拓跋氏,视自己为中华天子,起码也要与中原地区并称南北朝。
辽太宗耶律德光也一样。
德光是阿保机的二儿子,曾任契丹的大元帅。由他而不是他哥哥皇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其实是母亲述律皇太后的决定。太后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真相不明。因为倍和德光兄弟俩都是她所亲生,也没听说老大跟老娘有什么过节。因此传统的说法,是归结为妈妈们都难免会有的偏心眼。[3]
这很有可能,因为耶律德光在母亲面前确实孝顺。他甚至在当了皇帝以后,仍然每天都要早请示晚汇报。而且只要太后扬起眉毛看他,就吓得赶紧退下,根本不敢声辩,尽管这位皇帝在战场上不失骁勇,朝堂上不失威严。[4]
如此接班人,很让太后满意。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实际上在天显元年(926)七月那个多事之秋,局势是并不明朗的。三个月前,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读如序)被杀,中原地区一片混乱。阿保机正要趁火打劫,自己却突然去世。当时,这位契丹皇帝刚刚征服渤海国,正在回京途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可谓死得既不是时候,也不是地方。维持局面,全靠那未亡人。
皇后却要开杀戒。
被杀的是平时不听话的家伙。述律皇后先是对那些将领和酋长的妻子们说:我成了寡妇,你们也得孀居。然后叫来她们的丈夫,边哭边问:你们想念先帝吗?
众人答:先帝恩重如山,岂能不想念。
皇后不哭了。她说:是吗?那就去见他![5]
这事做得够狠,也够危险。阿保机尸骨未寒,契丹兵人心浮动,长子耶律倍奉命留守改名为东丹的渤海,次子耶律德光在外征伐,皇后其实独木难支,怎么还敢杀人?[6]
述律却很明白,此时如不立威,以后再无机会。于是她决定赌一把,而且她赌赢了。从此契丹人都知道,这个小名叫作月理朵的回鹘女人,可不是月光下鲜嫩的花朵。一旦发起飚来,比她那身高九尺的丈夫阿保机还要恐怖。除了乖乖就范和唯命是从,自己并没有别的选择。[7]
月理朵却再次让人刮目相看。
一年后,阿保机入土。月理朵砍下右手送进陵墓,代替自己为先帝殉葬,然后让倍和德光骑马并肩站在一起。皇后对契丹贵族们说:两人都是我的亲生儿子,我都喜欢,却不知道该立哪个。你们拥护谁,就去牵他的缰绳。
众人猜透她的心思,都说:愿立大元帅。
耶律倍也说:德光功勋盖世众望所归,宜承大统。
月理朵顺水推舟:既然如此,那就听你们的。[8]
于是大元帅耶律德光成为契丹皇帝,母亲述律月理朵成为太后。被封为东丹王的哥哥皇太子耶律倍,则在四年后选择了流亡。他乘坐后唐派来的海船南下,然后由山东半岛登陆进入洛阳。后唐皇帝热情地接待了他,还赐他一个中国式的名字叫李赞华,意思是仰慕赞美中华。
这很可笑,因为那后唐皇帝原本是沙陀人。
更具有戏剧性的是,三年后,后唐发生内乱,改名为李赞华的耶律倍写信给弟弟耶律德光:机不可失,快来![9]
看来,血还是浓于水。
耶律德光也当真来了。不过他并没有取代后唐,也没有进攻洛阳,而是在太原另外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他对石敬瑭说:我看你这人长得不错,就让你当中原的天子吧!然后解下皇袍披在石敬瑭身上。[10]
后晋皇帝就是这样黄袍加身的。
当时耶律德光身上穿的,恐怕还是契丹的衣冠,石敬瑭这皇帝当得可真是不伦不类。这家伙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干脆向契丹君主俯首称臣,还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尽管他其实年长十岁。耶律德光则大度地说:称臣就免了吧,称“儿皇帝”就好,亲切,像一家子。[11]
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场,这就是“认贼作父”了。好在多年以前,阿保机曾经与后唐太祖李克用结为兄弟,石敬瑭则是李克用养子的女婿,论辈分并没有吃亏。但自称儿皇帝却实在太恶心,太谄媚,也太恬不知耻。[12]
住在洛阳的李赞华或耶律倍却被后唐之主杀害,时年三十八岁,死后被一位老和尚掩埋。后来,弟弟耶律德光迎回了哥哥的尸骨,追认他为契丹皇帝,庙号义宗。[13]
儿皇帝石敬瑭也没混多久,在位五年半就呜呼哀哉,他的继承人则自命不凡地与契丹翻脸。这一次,契丹干脆灭了后晋。公元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率军进入开封。二月初一,他换上中华皇帝的衣冠,按照中国方式重新举行登基仪式,同时宣布改国号为辽,改元大同。
也许,在耶律德光看来,胡汉一家的大同世界总算由他缔造出来。可惜,历史并没有到这一刻,他自己反倒很快就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打道回国,并且死在途中。[14]
但,燕云十六州却是收不回来了。
历史上的所谓“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北京和天津的全境,以及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看看地图就知道,那里不但是富饶肥沃的农耕地带,战马和骑兵的生产基地,更是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堪称中华帝国的黄金地段和门户地区。然而如此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却被石敬瑭大笔一挥就拱手相让。为了当那个儿皇帝,他在披上耶律德光皇袍的那一天,便将这片土地白白送给了契丹。[15]
可惜我们只能称石敬瑭为卖国贼,没法骂他汉奸,因为这家伙虽然有个像模像样的汉式姓名,却其实是沙陀。包括之前的后唐李存勖,之后的后汉刘知远,也是。洛阳和开封的城头一再竖起沙陀王旗,不怪石敬瑭吧?
契丹却从此以“北朝”自居,燕云十六州则成为中原王朝的心头之痛。事实上,这片土地直到公元1368年,才由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收回。此前,则只有后周世宗柴荣收复部分,史称“关南之地”。但正是这一小块地方,成为辽宋之间的争端,也成为契丹多次入侵的口实。
战争,已不可避免。
[1]契丹和辽国号更改的次数和时间,学术界没有定论,也有学者认为他们实行的是双国号制。本书为方便读者,称其民族和政权则为契丹,称其君主则为辽,比如辽某宗。
[2]见《辽史·义宗倍传》。
[3]司马光即持这种观点,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天成元年九月条。
[4]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天成元年九月条,《辽史·太宗本纪上》。
[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天成元年七月条。
[6]阿保机去世是在天成元年七月辛巳,述律皇后杀人是在当日,而耶律德光和耶律倍赶来已是八月。这一时间差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天成元年七月条,《辽史·太祖本纪下》。
[7]阿保机和述律皇后的基本情况,见《辽史》之太祖本纪上、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
[8]此事《资治通鉴》系于阿保机去世两个月后,恐误。今据《辽史》太宗本纪上、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义宗倍传改。
[9]见《辽史·义宗倍传》。
[10]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天福元年十一月条,《辽史·太宗本纪上》。
[11]事实上耶律德光要到公元947年才换上中华皇帝的衣冠,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天福十二年二月条。因此《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天福元年十一月条胡三省注即称:石敬瑭盖以北服即位。石敬瑭自称儿皇帝,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天福三年八月条。
[12]阿保机与李克用结为兄弟是在公元905年,事见《新五代史·唐本纪·庄宗上》;后唐明宗李嗣源系李克用养子,见《新五代史·唐本纪·明宗》;石敬瑭系明宗女婿,见《新五代史·晋本纪·高祖》。
[13]见《辽史·义宗倍传》。
[14]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天福十二年四月条,《辽史·太宗本纪下》。
[1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天福元年十一月条。
国界线及各州位置参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萧太后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下令北伐。[16]
这是第二次北伐战争,而且很不应该,因为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对辽政策是防守。赵匡胤甚至在国库之外另设“封桩库”一所,准备攒够了钱再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即便买不回,也要到大宋富国强兵之后再考虑武力解决。[17]
事实证明,赵匡胤的谨慎是对的。七年前,也就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结果遭到迎头痛击。陛下身中两箭,靠着偷来的驴车落荒而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太宗与本部失联,混乱中群臣差一点就要立他的侄子德昭为帝。这件事让太宗叔侄相互猜疑,最后导致德昭因恐惧而自杀,堪称血的教训。[18]
教训如此惨痛,为什么又盲动起来?
因为误认为有机可乘。
机会来自契丹。第一次北伐三年后,辽景宗去世,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圣宗。当时圣宗只有十二岁,因此由他的母亲萧绰临朝称制。孤儿寡母,主幼国疑,在北宋的一帮汉族大臣看来,是很可以趁火打劫,欺负一把的。
可惜他们错了。
实际上主持朝政的这位萧绰,正是杨家将故事和戏曲中尽人皆知的萧太后。我们知道,契丹只有两个姓,皇族耶律后族萧,其他杂姓都是外族。由于同姓不婚,所以契丹皇后便统统都姓萧,只有娶自后唐的甄皇后例外。[19]
既然如此,萧皇后或萧太后就不会只有一个人。然而提起萧太后,如果不加说明,所有人都默认是指萧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萧绰这位太后非比寻常。
那就来看她的故事。
小名燕燕的萧绰,是在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中登上政治舞台的。宋太祖开宝二年(969)二月,契丹第四任皇帝穆宗在行宫被杀,时年三十九岁。次日,穆宗的侄儿和养子耶律贤在灵柩前即位,是为景宗。五月,作为景宗之妃的萧绰被立为皇后。一年后,她的父亲萧思温莫名其妙地被所谓盗贼谋杀,地点在距离今天辽宁省辽阳市不远的盘道岭。[20]
这一年,她虚龄十八。
十八岁的萧绰马上意识到,她的路不好走。
事实上这个女孩能够成为皇后,不仅因为年轻貌美仪态万方,更因为她的父亲是萧思温。萧思温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所娶为太宗长女燕国公主。有此背景,再加上工于心计八面玲珑,他便成为太宗、世宗、穆宗和景宗四朝元老。景宗娶他的三女儿为妻,并不奇怪。[21]
然而萧思温在穆宗被杀一案中的作用和表现,却又很可怀疑。表面上看,那个皇帝死于非命不但事出有因,而且罪有应得。此人实在太暴戾了,动不动就滥杀无辜,稍不如意就滥施酷刑,手段也极为残忍。伴君如伴虎,何况是精神失常的老虎?他最后死在身边人手里,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萧思温。穆宗被害那天,他可是整天都在皇帝身边的。当时,酷爱打猎的皇帝射死了一头熊。这其实不过寻常之事,萧思温却歌功颂德,山呼万岁,不断敬酒。穆宗喝得酩酊大醉,回到行宫就被杀了。杀他的人,是名叫小哥的贴身侍卫,名叫花哥的服务生,名叫辛古的厨子。
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萧思温敬酒是不是故意的。可惜死无对证,后世的史学家也只能进行道德谴责。毕竟,作为皇帝亲信和朝廷重臣,他该做的不是灌酒,而是对穆宗的荒唐进行劝谏和阻止,然而此人却从来没有这样做过。[22]
后面的事情就更可疑。
穆宗被杀的当晚,耶律贤就闻讯赶来,并且在黎明时分到达行宫,宣誓就任契丹皇帝。行宫在怀州,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耶律贤在上京,即巴林左旗。那么请问,他怎样得到的消息?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即位又为什么这么匆忙?谁给他通风报信?谁为他出谋划策?
更奇怪的是,耶律贤赶来时,是带了一千轻骑兵和多位朝廷重臣的,其中就包括萧思温。萧思温白天还跟穆宗皇帝在巴林右旗打猎,怎么晚上又跟耶律贤在一起了?难道穆宗被杀的消息是他送去的?如果是,他怎么知道的?[23]
很遗憾,正史一个字都没留下。
当然,小哥等人谋杀穆宗,未必有人指使,更未必事先有计划。相反,他们完全有可能是积怨已久再加一时冲动的激情杀人。但,这并不等于没人想到情绪可以利用。穆宗之暴戾既然已经人神共愤,身边人杀皇帝又非史无前例,此事就迟早会发生。需要的,只是等待甚至制造机会。
关键在于,谁会这么想?
头号嫌疑犯当然是后来的景宗耶律贤,因为他是此案最大的受益者。然而根据当时的传言,此人对于当皇帝却似乎兴趣不大。他甚至从即位之日起,就把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皇后萧绰,尽管这皇后只有十七八岁,还是个小姑娘。
理由,则是身体不好。
身体不好是受了惊吓。后周广顺元年(951)九月,契丹发生兵变,景宗的父亲世宗耶律阮被杀。当时耶律贤只有四岁,被厨子刘解里用毡子包起来,藏在柴火中,这才躲过一劫。从此他弱不禁风,对政治更是提不起精神。不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搞阴谋、搞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