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回头对胤礽道:“这可不是朕想压榨他。反正带一个也是带,带一串也是带,你看……”
胤礽黑线。我看不怎样!
可最终,康熙还是把胤禛丢给了胤礽。
还好剩下的弟弟们确实年纪小,年纪最大的小五也比胤禛差不多小两岁,派出去就是纯粹给胤礽添乱。康熙良心发现,没有给胤礽增加负担。
胤礽狞笑着拧着小胤禛的耳朵道:“想出宫玩是不是?”
小胤禛像他养的小狗狗一样作揖:“胤禛想帮哥哥,不是出宫玩。”
胤礽冷哼:“真的?你会认真工作?”
小胤禛继续作揖:“是的是的,哥哥相信我!”
胤礽放过小胤禛的耳朵,道:“好,哥哥给你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你做不好,你就会回宫继续读书。”
见小胤禛双手揉着耳朵,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胤礽狞笑道:“哥哥不但会把你赶回宫里,还会对你的弟弟们说,四阿哥第一次出宫工作就因为能力不济被赶了回来,你们可千万不要学四哥。”
揉耳朵的小胤禛石化。
他解除石化,扑上去抱住胤礽的腰:“哥哥,你不能这样!”
胤礽轻轻揉着胤禛的小脑袋,狞笑变成了温柔的微笑:“既然你说要来帮我,就要说到做到,你是大清的四皇子,明白吗?你的出身和地位,不允许你出尔反尔。”
小胤禛看着太子哥哥温柔的微笑,身体一点点僵硬,比刚才的石化更加僵硬。
呜呜呜,我错了,我现在说回宫读书行不行?
一直都很温柔纵容弟弟的太子哥哥,生气起来怎么比汗阿玛还可怕!
小胤禛含着两泡眼泪,吸着鼻子瑟瑟发抖道:“胤禛、胤禛会努力。”
胤礽继续温柔地挼着弟弟的狗头:“没关系,不用太努力。反正失败了,也就是会被哥哥写进课本里,警醒你每一个弟弟妹妹而已。对了,德妃的小公主也要启蒙了。你的事迹正好给她当教材,对不对?”
小胤禛开始掉色,就像是动画片里那样,从彩色动画变成了黑白动画。
胤祉带着一众弟弟探头探脑,然后悄悄溜掉。
“不要惹太子哥哥生气。很少生气的人,一旦生气起来会非常非常可怕。”胤祉教育弟弟们,“明白吗!”
弟弟们使劲点头。
呜呜呜,四哥好可怜。
但是四哥活该哈哈哈哈哈。
此事也被公主们得知。她们愣了一会儿,对太子刷新了认知。
嗯,虽然太子对公主们都很温柔,但温柔的人发起火来……她们现在一身荣辱都系在太子对汗阿玛所说的让公主戍边一事上,可不能让太子生气。
德妃得知此事,笑得花枝乱颤,差点岔气。
她拍着小女儿的背,开心道:“该,总有人治得住他!”
德妃对胤禛溺爱的程度超过了对小女儿,也将超过以后她所有孩子。
胤禛是她第一个孩子;是让她从庶妃成为德嫔的孩子;是让乌雅氏从被多尔衮打压后一蹶不振到重新崛起的孩子。
诸多因素加起来,胤禛在德妃心中地位当然不一般。
德妃舍不得对胤禛动手揍屁股,但又担心胤禛越来越像个混世小魔王,将来会惹上祸事。
还好,有太子在。
德妃没想到,看到儿子倒霉居然是这么开心的事!
“今儿个咱们娘俩好好加餐,吃烤羊。”德妃笑眯眯道。
就算是妃嫔,每月羊肉供奉也有限制。约其他嫔妃们一起吃烤小羊羔,这很奢侈了。
但是德妃今天高兴啊,必须奢侈一把。
康熙也很快知晓了宫中众人对胤禛被胤礽教训的反应。他抚着胸口,对太皇太后道:“没想到太子生气这么可怕。”
太皇太后笑道:“皇上真的没想到?他小时候生起气来,你都哄不住。”
康熙想起自家被撕掉的奏折砸掉的砚台还有被咬破的龙袍。
对了,还有那时候他可怜的只有几根毛的鼠尾辫,都遭遇过太子的毒手。
这个二皇帝……康熙以为,胤礽长大之后,已经从顽劣混世小魔王变成了温文尔雅早熟小太子,可本性哪那么容易消失?
康熙笑呵呵道:“还好现在朕儿子多,让保成慢慢操心。”
波及不到朕这个阿玛。康熙在心里补充。
太皇太后笑道:“是啊。那时咱们怎么也没想到,皇上居然会有这么多孩子。在历史中,有这么多孩子的皇上也少见啊。”
康熙的笑容淡去。
太皇太后装作没看到康熙的神色变化,问道:“太子现在的身体还好吗?”
康熙声音低沉:“只要不在宫里待久了,就和常人无碍。”
太皇太后道:“还是不能近女色?”
康熙道:“御医说最好不要。所以朕没给他安排试婚宫女。”
太皇太后叹气:“希望太子妃是个好生养的。”
康熙道:“朕和保成说好了,若太子妃到了二十五岁仍旧没有生出孩子,再给他指侧妃。”
这孩子,当然指的是儿子。
太皇太后道:“太子是个好孩子,希望太子妃也是个好孩子。”
康熙道:“太皇太后放心,朕有让人好好看着她们。”
太子妃的候选名单中不会只有一个人。
太子之位只要康熙无事,就绝对稳固。康熙现在底气很足,不需要用太子妃之位绑定其他什么利益,所以对太子妃的要求,只剩下能对太子好,不能给太子惹事。
太皇太后拍了拍身边,让康熙挨着她坐下:“我的身体越发不好了,现在几乎都困于病床上,难以起身。”
康熙道:“朕已经召集了中外名医,皇玛嬷不用担心。”
太皇太后笑道:“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这不是病,只是老了。我历经三朝,也该去陪陪福临了。”
她心里道,见到福临之后,她应该给福临一个道歉。
人老了,人快死了,回忆以前倔强地争执,太皇太后恍然发现,自己曾经追求的事是那么的可笑。
若那时她的眼中只有儿子,或许他们母子不会走到决裂的一步,或许福临会完成他的梦想成为一位明君。
“你准备让阿拉坦琪琪格升附太庙,是吗?”太皇太后突然道。
康熙点头:“皇额娘帮助朕许多。”
大清制度大多沿袭前明,不过现在制度并不严谨。
比如顺治之前的元妃,很少有升附太庙,增加尊号。从康熙朝其,才开始这个制度。
但若是按照前明,除了元后和皇帝生母,其他继后是没资格升附太庙的。
康熙现在就已经决定为皇太后破例,以安抚太皇太后。
他的继后孝安皇后钮钴禄氏也升附了太庙。
这是康熙对后宫女人的仁慈和照顾。
太皇太后道:“等哀家去了之后,会留下遗旨,你把孝献升附太庙吧。”
她活着的时候,还是有些膈应。
但若她死了,为了在长生天上和儿子和解,就稍稍讨好一下儿子吧。
若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利益,董鄂氏这个儿媳妇其实不错。太皇太后并不是不喜欢她。
康熙愣了一下,然后道:“是。”
他心里很痛苦。太皇太后先说起太子妃的事,又说起董鄂妃的事,事事都仿佛在交代后事。
康熙甚至考虑,要不要让大阿哥赶紧成婚,为太皇太后冲喜,但被太皇太后拒绝了。
太子的媳妇要好好挑,大阿哥的媳妇也要好好挑。
伊尔根觉罗氏家的小姑娘虽然不错,但伊尔根觉罗氏最近和反太子党走得近。若他们不醒悟,就不能让大福晋家成为大阿哥和太子关系的一根刺。
而且大阿哥现在根本没心情成婚。
胤禔正在建造海军基地,事业如火如荼,正是关键时刻,中断之后没人能补上他。
再说了,胤禔才刚回京,直亲王府还没建造好,婚礼筹备也还未开始,总不能为了给他冲喜,委屈了直亲王?
太皇太后对康熙说,有曾孙儿常伴她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曾孙媳妇什么的,真的无所谓。


第140章 (霸王票加更)
太皇太后的日益衰弱,胤礽也感觉到了。
他更知道,明年年底,太皇太后就会病逝。
所以,无论再忙,他都每日去陪太皇太后玩。
胤礽出使海外时,从海外带回许多乐器和乐手。他说单纯讲故事太无趣,就把海外的话剧和音乐剧故事翻译成汉语之后,唱给太皇太后听。
太皇太后自从喜欢上戏曲之后,不再排斥汉语的娱乐。胤礽给她演出的外国音乐剧,她听得津津有味。
莎士比亚的剧本都很经典,即使搬到大清宫廷,也能让人赞叹不已。
说起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之所以没有大量手稿留存,是因为他的手稿都归公司所有。就像是现在的影视公司不会保留编剧的手稿一样,他的公司也没有特意保存他的手稿。
待他所待的公司破产或者易主之后,档案室的那些手稿自然都没了。
胤礽到英国的时候,雇佣莎士比亚的公司还保留着莎士比亚的手稿档案。梁九功只付出了一匹绸缎,就得到了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那家公司所有戏剧家的留存手稿。
对公司而言,这些手稿就只是占地方,到了保留年限还要付一笔销毁费,废物利用何乐不为?
胤礽笑得合不拢嘴。
他第二世的时候,网上有伟大的公知评判中国的博物馆,说中国的博物馆基本只有中国的文物,而西方的大博物馆有世界各地的文物。这说明我们博物馆不行,故步自封,没有世界气度。
这么蠢的话,居然能让许多傻子奉为真理。
现在,胤礽要说“啊对对对对,孤一定会把大清皇家博物馆打造成具有世界气度的博物馆”。
除了给太皇太后讲国外的故事之外,胤礽自然也不会忘记把弟弟们的努力和成长告诉太皇太后。
胤祉这个“大清皇家科学院筹办后勤部长”已经越来越熟练,将外来人才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胤禛虽然年纪小,被胤礽拎着耳朵训斥了一顿之后,做得居然也不差。
和后世流传的不一样,胤禛是个正统文科生,对数字计算什么的真的不在行。
对数字敏感、能担任税收和审计的高手是胤祥,现在还在他娘肚子里。胤礽回宫后听到庶妃章佳氏肚子里揣着孩子,立刻十分激动地建议康熙给生育过和正怀孕的妃嫔们单独赏赐,悄悄照顾章佳氏。
他垂涎十三弟的才华很久了。他家十三弟的才华,可是经过盖棺论定的考验,是青史留名的贤能之人啊。
胤禛虽然对数字不敏感,但胤禛对人心把控很强,对贪官污吏天生厌恶,对人事关系有一种天然的直觉,很擅长抽丝剥茧和快刀斩乱麻。
现在别看胤禛还小,他板着小脸,左手康熙的令牌,右手胤礽的令牌,把负责大清皇家科学院建立的上下部门都敲打了一遍,疗效甚好。
大清皇家科学院被一些儒士认为是奇思淫巧,挖儒术的根。
比如天文学。
儒术讲究天人感应,你都把天体运行的道理给算出来了,我们天人感应个毛线啊?
这群人就算不能阻挡科学院建立的大势,也会在小事上折腾一下,恶心康熙和胤礽。
胤禛可不管这些人情世故,他一手一个令牌,严格按照律令做事,该坐牢坐牢,该去职去职;如果被他发现还有贪污,他甚至能做出把对方的家具拖出来拍卖的狠事。
虽然这些事另一个时空的雍正都做过,但胤礽没想到,自家萌萌哒的混世魔王小胤禛,在这么小的时候居然也能做出这种事。
小胤禛现在脑海里一根筋,他就是按照律令办事,背后什么关系他不管,让康熙操心去。
他一个小阿哥也不怕丢脸,甚至能和一个小吏死磕,亲自指挥人抄小吏的家。
别说,京中这些小吏的家产,说不定可能比一些大臣还丰厚。
在大清这个小吏敢敲诈亲王的魔幻时代,小吏比大臣富裕的事还挺常见。
因小胤禛的突袭,掀开了朝堂一直隐藏着的小吏利益链,让康熙得知了朝中大臣居然还能被小吏甚至家仆敲诈勒索的神奇事迹。
康熙无语极了。这种事,怎么他没听到过?
细查之后,康熙发现,他一直不知道,有两个原因。
第一,小吏和家仆敲诈已经是“潜规则”,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第二,大臣和宗室们认为这很丢脸,花些银子就能解决的事,不需要斤斤计较。
康熙沉思了许久,然后大手一挥,把京中杀了个人头滚滚,血流如河。
康熙在举办大学的时候,也在胤礽打着“控制思想,把基层教育从汉家士族中夺过来”的建议下,在京中实行国办小学教育,教导算术等基础知识。
当小吏,小学毕业就够了。
所以,即使把京中小吏都杀一边,他也不会缺人。
现在大清的规章制度还没崩坏,只需要一个老吏,就可以带出一群新人。康熙能被大臣挟制,还能怕一个小吏?
胤礽叹气。他第一世雍正的“暴君”名声,说不准会按在汗阿玛头上。
这一次,可真是杀了不少人。
而引起此次血腥事件的胤禛,一战成名,被人暗地里咬牙切齿称为“抄家阿哥”。
胤禛才七岁半啊!
什么叫天赋异禀,这就是天赋异禀!
胤礽想,他家四弟弟大概从现在开始,就已经被反太子党排斥在支持名单外了。
锐意进取的康熙皇帝他们已经支撑不住,完美的太子他们恨之入骨,莽撞头铁的直亲王他们避之不及,再来一个抄家四阿哥……
要不,看看八面玲珑三阿哥?
三阿哥和和气气,好像很好相处的模样。
胤礽得知了三弟的新绰号,嗯,“八面玲珑贤阿哥”,哈,可以,非常可以,希望反太子党早日进化成三阿哥党,加油!我看好你们!
太皇太后知道小胤禛做的事之后,不知道是该叹气还是该笑。
最后,太皇太后拍案道:“都是皇上的错!四阿哥才多点大?他懂什么?这么小的孩子,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他只知道对错,哪知道背后那么多弯弯道道,活该皇上焦头烂额!”
胤礽笑破了肚子。
“借住”东煌宫的康熙气乐了:“这不是你让他去管得罪人的事?让三阿哥去管拉拢人心的事,让四阿哥去管得罪人的事,你这当哥哥的心太偏了。”
胤礽摇头晃脑道:“汗阿玛,您可误会我了。你可知小四在民间名声好极了?”
康熙不信。
胤礽便带着忙碌了许久的康熙出宫玩了一圈,让他看新编的戏剧。
老百姓们最恨贪官污吏。大贪官他们接触不到,那些难缠的小鬼则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些小吏,也大多是街霸地头蛇,百姓苦他们久矣。
小胤禛铁面无私,在老百姓中已经被传成了狴犴转世,天生一双能辨别忠奸的慧眼,这才能解释其小小年龄就能揪出这么多贪官污吏。
现在民间有歌谣,康熙乃是不世出的圣君,才会有菩萨神童太子相助,破军战神直亲王相助,现在又有了狴犴小神兽转世的四阿哥小胤禛相助。
虽然现在的戏曲没有指名道姓,但戏剧大家都擅长以古喻今,所以前朝的“狴犴王爷断案”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红戏,已经能和流行了几年的《画堂春》分庭抗争。
康熙傻眼。
他那个傻乎乎的混世魔王四阿哥,居然还能被传成狴犴转世?
“这事真的没有你的插手?”康熙不信。
胤礽摊手:“真的没有。在汗阿玛动手之前,民间已经有人说小胤禛是狴犴了。最初,应该是小胤禛第一次抄别人家的时候,从围观群众中说出来的。”
康熙不知道该做何种反应好。
他的太子是菩萨神童就罢了,他甚至也这么认为。
大阿哥是什么破军天狼星君转世也成,小小年纪就有灭国之功,也能吹一吹。
四阿哥……
狴犴?
行口巴。
老父亲已经麻了。
胤礽叹气:“最近三弟非常难过。他也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在民间没什么名声。哥哥弟弟们都是天上的神仙转世,就他平平无奇。不仅如此,他还被没命名的某阿哥党给盯上了,现在那群某阿哥党有发展成三阿哥党的趋势。”
胤祉气得都哭了。
别的兄弟都是神仙,就他和一群坏人扯上了关系?
朝堂中的什么“八面玲珑贤阿哥”,怎么听怎么像骂人。
比起其他哥哥弟弟从民间传出来的神仙称号,他这个“八面玲珑贤阿哥”可不就是骂人吗?简直像个阴险狡诈的反派称号似的。
康熙哭笑不得。
胤礽再次摊手:“儿子真的没想到这个发展。”
康熙扶额。别说太子,他都没想到能有这个发展。
抄家的四阿哥成了铁面无私狴犴小神兽,兢兢业业做好事的三阿哥倒是被朝堂中的一群苍蝇盯上了。
谁让三阿哥兢兢业业照顾的人,和京城里的老百姓没关系呢?
康熙叹气:“好好……好好安慰三阿哥,这不是他的错。”
胤礽耸肩。这种事,不是安慰不安慰就能解决的啊。
只能说,希望胤祉自己想通吧。
胤祉能想通吗?
他能想通才有鬼了。
于是他憋着劲,翻书上还有什么神仙,然后默默积攒搞事的劲头,暂时蛰伏。
这些康熙和胤礽都不知道。
他们俩遇到了新的麻烦。
罗斯国要结束和大清多年的边疆纷争,和大清缔结友好条约。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虽然大清一直在赢,并且利用沙俄练了许久的兵,还掠夺了很多利益,甚至非常不人道的俘虏沙俄人把沼泽地都填平当耕地。但打仗嘛,总是有流血牺牲,不打当然是最好的。
彼得一世和执政索菲亚公主狮子大张口,索要了大清东北方许多疆土,即使康熙知道国际谈判就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也如鲠在喉。
但罗斯国现在加大了对准噶尔的支持力度,准噶尔于西北多次犯边,在蒙古如入无人之境,蒙古王公纷纷请求大清支援。大清两面作战有些难受,所以朝堂中大部分人都支持和谈。
朝堂中的文臣基本都是支持和,不支持战的。
一些文臣就算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们也支持和,不支持战,何况现在是和平时期。
总之只要打仗就是劳民伤财,就算没有劳民伤财也是有伤天和。
文武天生利益有冲突,你强一分,我就弱一分。康熙支持海军建设,已经让武夫们耀武扬威了许久,文臣们早就心里不舒坦了。
海外的事他们不知道怎么说就暂时不说,但能让东北的战事停下来也不错。
现在东北和沙俄的战事,基本成为武人们的升职场了,培养了不少武将。别说文臣,手握兵权的勋贵和宗室们都非常忐忑。
这些支持皇帝和太子的中层武将一多,他们的兵权基本都是空架子了啊。
于是满朝文武都建合起来,请求康熙赶紧和沙俄和谈。
反正大家是平等条约,又没有伤害大清的颜面,多一个友邦,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沙俄在酷寒之地,什么好东西都没有,打它作甚?
支持康熙的人,也倾向于和谈。
比起沙俄,准噶尔是反叛,性质更严重。他们认为应该暂时停下和沙俄争端,集中力量征讨准噶尔,支持蒙古那群废物。
康熙摔杯子:“蒙古那群废物!”
想当初蒙元时期,蒙古铁骑多厉害啊?现在蒙古怎么变成嘤嘤嘤软蛋了?
胤礽给康熙换了一杯茶:“没办法。即使当初我给他们展示了火器的厉害,他们顽固派把持权力中枢,还是不肯改变骑射传统,拒绝使用火器,战斗力自然远不如准噶尔。”
准噶尔可是连沙俄送的大炮都装备上了,蒙古王公的骑兵怎么打?
历史中,康熙此次虽然和沙俄暂时停火,但并没有与沙俄和谈。
直到康熙二十八年,准噶尔不满足于只揍蒙古王公,开始挑衅大清八旗军队,康熙才派索额图和佟国纲与沙俄和谈。
但因为大清使臣的傲慢和语言不通,被负责翻译的传教士坑了,《尼布楚条约》虽然是平等条约,却是彻底的失土条约。
现在再派已经熟练俄语的索额图去,情况肯定大不相同,但胤礽不准备和谈。
他把一个消息摆在了康熙面前:“汗阿玛,看看这个。”
康熙展开密折,然后拍案大笑:“朕就说,罗斯国前阵子还做出了增兵的架势,现在居然要和谈。他们也是两面作战!”
胤礽微笑着点头:“准噶尔不足为惧,但奥斯曼帝国可是罗斯国大敌。罗斯国一不留神,可就要灭国了。”
原本历史中《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清朝不知道国际形势,被传教士透露了底线,为了尽早结束两边作战,被沙俄唬住,踩着底线签订了条约。
清朝并不知道,沙俄也在双线作战,且比大清的情况严重得多。
胤礽知道!
1686年,罗斯国加入反奥斯曼神圣联盟。1686至1700年,第二次俄土战争打响。如今是康熙二十五年,正好是1686年!
胤礽还知道,沙俄正准备对克里米亚进行远征。明年,他们的远征军就会出发。
第一次远征前,也就是今年,沙俄派遣使团来大清边境,要和大清签订条约。
这次谈判一直拖到1689年,沙俄第二次远征克里米亚之时。那时候沙俄国内已经因为两面作战陷入经济困境。
黑海出海口对沙俄而言,比大清东北边境这些土地重要太多。无论是否谈判,沙俄都肯定会退兵。
可惜,大清不知道。而大清的谈判底线被传教士透露给了沙俄,大清反而吃亏了。
康熙兴奋地转身看向墙壁上的世界地图。
大清在世界舞台上,已经确定了远交近攻的大体战略。
奥斯曼帝国不与大清接壤,对大清没有威胁,正好处于“远交”的范围。
至于反奥斯曼神圣联盟背后有英国支持,大清和英国有交情,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大清又不是出兵直接帮助奥斯曼帝国。
再说了,英国对反奥斯曼神圣联盟的支持,也就是卖卖东西而已。说不准大清帮奥斯曼帝国一手,让战争持续的时间更长,英国还赚得更多。
康熙当机立断:“派人出使奥斯曼帝国。戴梓已经研制出了新式火器,但军队舍不得花钱换,正好卖给奥斯曼帝国。”
谈判?
现在大清压着沙俄打,沙俄在大清边境没有任何进展,纯消耗。让沙俄被两面作战拖死吧!
胤礽道:“未来谈判还是可以谈的。只是怎么谈,要我们说了算。罗斯国骚扰了我们这么久,除了土地归属我们说了算,一些战争损失的赔款,咱们也得给将士们讨一讨。”
康熙道:“让索额图和明珠去操心这个。怎么狮子大张口怎么来,朕这次要让罗斯国痛个狠的,再也不敢打大清的主意!”
父子俩在东煌宫的书房中做出这个对后世历史影响深远的决定。
几日后,胤礽和急急赶回来地直亲王胤禔分立朝堂上,似笑非笑地看着朝臣。
胤禔懒洋洋拱手:“臣这里有一则很重要的事要向皇父汇报。”
他扫了那些用敬畏甚至厌恶地眼神看着他的朝臣们的脸,讥笑道:“朝中一些大人们就像是坐井观天的那只青蛙,以为世界上只有大清和罗斯国两个国家,连罗斯国为什么突然乞求和谈都不知道。”
胤礽拱手,顺着胤禔的话道:“做学问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诸位大人看到了罗斯国乞求和谈,也该看看罗斯国乞求和谈的原因。国家利益,分毫必争,可别因为闭目塞耳,危害了大清的利益。”
胤禔道:“说实话,本王一点都不想和你们聊。你们知道罗斯国现在是双王并立吗?你们知道彼得一世和索菲亚执政势同水火吗?你们知道罗斯国现在和奥斯曼打得火热吗?你们知道罗斯国因为多年出兵国内民众揭竿而起吗?”
“你们什么都不知道。”胤禔冷哼,“你们只知道重复着什么,皇上,要和不要战啊,战争有伤天和劳民伤财啊的老生常谈。就像是治水不懂河道,屯田不懂农桑,你们这群大臣有什么用?”
胤礽本想再说几句,但他看着朝堂上摇摇欲坠地老大臣们,默默暂时闭嘴。
再说要出人命了。


第141章 (霸王票加更)
这时候,蛮夷朝廷的好处就出来了。
要是在前明或者弱宋,文官们不管有理没理都会争执一番,什么跪地嚎哭撞柱子摔帽子都会来一套。
但满人皇帝是真的会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把汉臣们全部杀光。
所以他们只是唯唯诺诺胀红了脸,一句话都不敢说。
胤礽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知道是庆幸还是烦躁。
胤礽闭上眼,忍无可忍地站出来道:“没有人说几句吗?你们的骨气呢?”
大臣和康熙都惊愕地看着胤礽。
胤禔手扶了一下腰封,走到胤礽面前。虽然不知道弟弟要说什么,他先支持一个。
胤礽扫视朝堂中的大臣:“直亲王还未说为什么骂你们,你们什么都不问,真假都不知,就先怂了吗?”
“虽然和罗斯国商谈的事,孤与大哥与你们意见相悖。但朝堂上各有各的主见,你们有合理的意见就提出来。道理都是越辩越明。”
“消息掌握得不够就去打探更多消息,知识存储量不足就更加努力学习。学海无涯,当官不是学海的顶点,而是起点。”
“国与国的交锋是大事,大清利益分毫必争,皇父需要所有大臣一同出谋划策,请诸位大人收起文武和满汉的党争思想,不要发现事情不如自己的意之后,就闭上眼睛不干事。”
“睁开你们的眼睛!好好看懂这件事背后的博弈,为皇父查缺补漏!”
胤礽非常不客气也非常不规矩地在朝堂上训斥了群臣一顿。
一些满臣眼睛一亮。
太子居然在皇帝面前训斥群臣,皇上总该生气了吧?
皇上,太子居然在朝堂上训斥朝臣,这是把自己当做皇帝啊!
康熙看出了那些满臣兴奋的神情,他很失望。
之前朝臣们吵得翻天覆地,当他们发现太子和直亲王同时拒绝和谈,明白拒绝和谈是皇帝的意思之后,就一言不发了。
就像是太子所说的那样,事情的发展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那他们就放弃思考,按照皇帝的要求做事就罢了。
这样好吗?
好,很好,皇帝大权独揽难道不好?
但这个大清,是皇帝一个人的事吗?!朕给了你们高官厚禄,就是让你们当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吏吗??
这些话他不能说,太子和直亲王敢说。
但太子挑明之后,这些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脑子反倒是继续拐到党争上,想要给太子上眼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