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纪氏低声应了。

宋荣还在养身体,没空与小纪氏生这等气,便去杜月娘那边歇着去了。

两位老太太说话都挺和气,毕竟两家联姻是喜事,没的找不痛快,那就不是结亲的意思了。就是秦三太太也笑眯眯的,无他,来前儿秦老太太已经悉数对她说了,如今宋嘉言是县君,有爵位的贵女,宋家又是子爵府,门第比秦家还高了三分,娶了宋嘉言的若干好处,秦老太太与儿媳妇念叨了数遍,大意就是宋嘉言是最好的选择。便是秦三太太质疑宋嘉言的清白,被婆婆唬着脸骂了一顿,秦三太太也不敢乱想了。如今来了宋家,言语举止都很得体。

说了一时的话,秦老太太诚挚的说,“昨儿我听说言丫头伤着了,把我心疼的了不得。咱们家的闺女,金尊玉贵的长大,何曾吃过这种苦?我平日里瞧着她们姐妹与我的亲孙女是一样的,如今言丫头可好?”

宋老太太一脸担忧,叹,“我让她们太太每日给她滋补,如今脸色好多了。不是我吹牛,我这丫头,心性脾气,样样都好。只是今年不大顺当,犯小人,我在菩萨面前给她求了签,还是上上签!说过了这道坎儿,以后就事事顺遂啦。”

夸自己孩子谁不会啊。秦老太太笑,“若是丫头还好,我这腿脚还俐落,不如我去瞧瞧她,只怕打扰她养病。”

昨日儿子已打过招呼,宋老太太早在心里排练过了,笑,“不会,丫头好多了。我陪老姐姐一道去。”

秦老太太笑称好。

一行人这就起身往宋嘉言院中去。

知道秦家人要来,梁嬷嬷稍稍的给宋嘉言收拾打扮了一下,当然,绝不是那种金璧辉煌的打扮,只是将头发梳整齐,用一只小玉簪固定,换了件蜜合色的夹袄,衬得脸色也稍稍好看了些。

秦老太太等一到,宋嘉言双手叠放在腿上,上身微微前倾,温声道,“祖母、老太太、太太、三太太,恕我不能下去见礼了。”

“不必多礼。”秦老太太见宋嘉言消瘦憔悴,也有几分心疼,与宋老太太携手近前坐了,叹道,“我的丫头,怎么伤成这样了?好在听御医说,你这伤还无大碍,只要好生将养,很快就能痊愈了。”因宋嘉言有病在身,病人忌讳大呼小叫,秦老太太也不是那等咋咋呼呼的性子,她眼中含笑,慈和无比,道,“如今我来瞧你,待你好了,过去给我请安吧。”

宋嘉言温声道,“是。”

一时,梁嬷嬷带着丫环捧上茶来,宋老太太接了一盏递给秦老太太,笑,“老姐姐尝尝,这是老梅庵的师太叫人送来的。可惜丫头伤着,御医说少喝茶,她就各院儿送了些,倒叫我们享了口福。”当初老梅师太令宋嘉言与秦峥一道进去,只是不想将救驾之功尽付秦家,却未料到后面的事。救出昭文帝后,老梅师太便又回了老梅庵修行,至于吴家兄弟做过她梅林守林人之事,老梅师太根本未曾在意。她这把年纪,该看破的,早看破了。只要问心无愧,若是昭文帝怀疑什么,随他去怀疑好了。倒是宋嘉言回来后,老梅师太差人送了些东西到宋家。

既是老梅庵的茶,大家尝了尝,都赞茶好。

秦老太太倍加觉着,这门亲事结的不错!她是过过苦日子的实在人,当朝民风不比前朝,拿女人不当人。连长公主都能和离,再者说了,宋嘉言是清白的,还有老梅师太这趟关系,自己身上也有贵女爵位,还有宋家…秦老太太愈发的慈和,拉着宋嘉言的手说了好久的话,最后道,“我这把年纪,虽然不比你们琴棋书画的有学问,到底多活了几十年,有些个小见识。你今年哪,有些多灾多难的,我正好有件宝贝,送你压惊。”说着,秦老太太自袖管儿里摸出一个大红锦缎包着的弥勒佛的玉坠来,羊脂玉,微微泛着通透的玉光,一看便知是上品之物。秦老太太说,“我小时候,就是个七灾八难的,这还是我祖母传给我的。如今,我传给你,保佑你平平安安的。”

宋嘉言连连推辞,“这怎么成?太珍贵了。”东西值多少银子其次,关键,太有纪念意义了。

秦老太太执意给宋嘉言挂脖子里,笑道,“你若有什么孝敬我的东西,现在孝敬了我如何?”

梁嬷嬷捧出一支宝石金钗,秦老太太妥当的收好,意味深长道,“我盼着你平安,以后长长久久的给我请安。”

宋嘉言低头做个羞涩状,没有说话,屋里的人都心照不宣的笑了起来。

秦三太太一面笑,一面觉着,宋嘉言这样一病,倒有了几分可怜可爱,性子也柔软多了。

小纪氏却是心下发酸,原本觉着杨家好,谁晓得杨大将军这般命短,一命呜呼不说,家中子弟并无高官显爵,日后也不知是个什么境地?自家闺女嫁过去,还不知要怎么吃苦呢!想一想就心疼!宋嘉言虽是倒了大霉,偏生又得了秦家这一桩亲事,秦峥探花出身,秦家如今也有了爵位,越发兴旺了!真是好命!

想着女儿的前程,小纪氏越发的心下发酸。更不用提如今丈夫有了一等子的爵位,可是能传好几代,偏生自己儿子是次子,爵位的毛都摸不着半根,倒是宋嘉让傻大个儿,怎么这般好命呢!

小纪氏就这样胡思乱想的听着两位老太太寒喧,一直到秦家人告辞,小纪氏亲送了人出去,犹是心绪难平,种种郁闷,难以言喻。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要赶火车了,存稿箱在抽,死存不上,先更了吧~
第118章 守诺

与宋家的要事定下来,待宋嘉言身子大安,立刻定亲。

长眼的都能看出秦峥的喜悦来,便是秦三太太也暗自嘀咕,以往还说一辈子不成亲,只陪着母亲啥的。如今婚事一定,就喜庆成这幅模样,单从儿子脸上,可是半点儿看不出不想成亲的意思来!

秦峥有空就去宋家请安,殷勤的很。

宋荣见宋嘉言精神头儿总是不大好,便破例令秦峥去见见宋嘉言。若是再不能哄他家闺女开心,他就得重新评估秦峥的智商了。

宋荣的法子,很符合了宋嘉言前世女性的一种恋爱疗伤法子,用一段恋爱来忘记另一段恋爱。

秦峥是个斯文人,花前月下那一套,他不大来得。不过,斯文人有斯文人的办法,秦峥会念书给宋嘉言听,还会给她看自己游历时画的画,给她讲外面的风景,说外面不同地方,不同的饭菜口味儿。

听到有趣处,宋嘉言会笑着多说几句,秦峥看她开心,自己便也开心,同时,心里不忘把吴双诅咒个一千回,这王八蛋!

当然,秦峥也很会说些甜言蜜语,“言妹妹,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事吗?”这就是青梅竹马的好处了,随便起个话题就能怀怀旧。

宋嘉言笑,“那么多事,哪个就样样记得?”通家之好的意思是,小孩子们自幼便都认得。

“记得小时候,你们到了我家,咱们一群孩子一道吃果子。祖父最喜欢弄些孔融让梨的典故出来,那次是弄了一盘子苹果给我们吃。我跟阿让年纪最大,叫我们挑,我挑最小的,是因为知道祖父的用意。阿让也挑最小的,是因为他天生不爱吃苹果。”秦峥眼里满是笑意,“你是女孩子,又比斐儿小,总能得到最大最好的。”

宋嘉言笑,“是啊,我还总把大的给你吃呢。”其实,宋嘉言自己也喜欢吃苹果,不过,她十分不服气秦老尚书教育孩子的方法。人家孔融是年纪小,有礼让,拿最小的一个。结果秦家,总是让年纪大的孩子先挑,所以,得到最差果子的人永远是最年大的孩子。

而且,秦家那时要吃什么样的果子没有,秦老尚书这般很老套的教育子孙,还要命人特意找些大小不一的果子来。

小小言见小小峥总是次次吃亏,十分为他不服。再加上小小言很有些侠义精神,嫩壳老心的,觉着小小峥好倒霉,就把自己手里最大最好的果子给小小峥吃,小小峥不肯要,最后都是两人叫丫环把果子削皮切成小块放在一个盘子里一起吃。

秦峥笑,“小时候并不是很愿意礼让兄弟姐妹,尤其,次次都要主动挑最差的来吃,肚子里气个半死。”没有人会生来温文尔雅,多是后天雕琢而成。

“我叫你给老尚书提个意见,那法子根本不好,每次都是兄长吃最差的,难道做兄长就是天生要吃亏的不成?”宋嘉言笑,“跟你说了几回,你都不跟老尚书开口。”

“我是担心说了之后,就没个小丫头跟我说‘峥哥哥,我的果子给你’。”

宋嘉言给他逗笑,“你什么时候也学的油嘴滑舌了?”

“句句实话。”秦峥端起宋嘉言的好茶,笑眯眯的呷了一口

宋嘉言的精神头儿越来越好,不过,吴双的事还是给宋嘉言留下了很大的伤痛。连宋荣都觉着,宋嘉言眼中的天真已渐尽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审视的冷静。

宋嘉言腿伤快好的时节,戚氏也终于从漫长的月子中出来。原本戚氏的胎很稳,只是,这场震荡,波及的不只是皇室。别家不提,宋家便是好一阵飘摇,戚氏担惊受怕,到生产时便有些艰难,还是请了御医来,挣扎了一天一夜产下一女,大名宋允然,小名福姐儿。

戚氏生产时有些伤身,月子就较常人做的时间长些。

戚氏抱着福姐儿来瞧宋嘉言,姑嫂两个闲话聊天,宋嘉言看福姐儿胖嘟嘟的小脸儿,两只小肉手背上各有几个小肉窝窝,便忍不住抱她到膝上逗弄。

戚氏笑着叮嘱一句,“你小心些,别碰着腿。”

“没事,御医瞧过说已快大好了。”瞧着福姐儿,宋嘉言多了两分从前的爽俐活泼,对着福姐儿做鬼脸逗她,福姐儿哈哈直乐,被裹在小虎头鞋里的两只小肉脚已经有了些力道。

宋嘉言笑,“我总觉着福姐儿哪儿长得跟我有些像。”

梁嬷嬷端来茶点,顺嘴儿道一句,“姐儿眉眼间的那种神态与姑娘相仿。”

戚氏见宋嘉言喜欢福姐儿,心里也很高兴,笑,“都说养女随姑,肯定有些像的。”

两人说着话儿,宋嘉语也来了,这些天,宋嘉语但凡有空都会过来陪宋嘉言说话消谴,笑,“我过去给大嫂送红参,见大嫂不在,就知道大嫂是来大姐姐这里了。”宋嘉语今年十五岁,她生辰正是在腊八那天,还未到及笄礼。不过,宋嘉语及笄礼的大礼服和钗冠都已经去做了,如今宋荣有了爵位,交际上自然更上一个层次,将来宋嘉语的及笄礼自然更加盛大。

戚氏起身拉她坐在身畔,说笑,“怎么劳我家二小姑子亲自给我送东西,这如何当得起?”家里屡屡出事,更加有担当的不只是男人。这些日子,宋荣要养身子,戚氏生产做月子休养,家里一应外事都是宋嘉让带着宋嘉诺张罗,内宅的事就顾不上了,宋嘉语帮着小纪氏料理了不少家事。宋嘉语虽是个争强好胜的脾气,不过,现在长大了,也只是好强而已,并没有什么私心。戚氏与宋嘉语相处的很不错。

顺手把福姐儿从宋嘉言膝上抱到自己怀里,宋嘉语笑,“给大嫂送东西是顺脚,我是想咱们福姐儿了。”小孩子天生喜欢亮晶晶的东西,每次宋嘉语抱她,福姐儿都会哼哈的说着火星文,伸手去抓宋嘉语头上的首饰,以至于现在宋嘉语在家也不敢戴太亮的首饰。虽然老太太更盼重孙,不过,福姐儿是第四代中的第一个孩子,也倍受大家宠爱。

眼瞅着就是过年,宋嘉让今日正是给武安侯府送年礼,如今也不能叫武安侯了,该是子爵府。自吴家兄弟的事情发生后,外祖母冯氏的身子便不大妥当。一把年纪的人,乍受此打击,哪里禁得起。雪上添霜的是家中爵位被降,武安侯差使被夺,子孙后代都要受影响的,冯氏就有些承受不住。

除了强撑着身子来瞧了宋嘉言一回,冯氏再没出过门。

宋嘉言很牵挂纪家的事,甚至,对于整个宋家而言,纪家降爵都是一桩实打实的祸事。这年头儿,姻亲是非常亲近的关系,只要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的,没人会盼着姻亲之家倒霉。宋家,宋荣虽然得了爵位,可惜姻亲武安侯府被降为子爵府,杨大将军又仓猝过逝,在这场动荡中,真说不上是赔还是赚了。

不过,纪家的情形没有宋嘉言想的那样坏。

如今的子爵大人纪轩年纪大了,尽管这对他是打击,不过,纪轩连两个儿子都能一个遣回老家,一个出去外放,他并不是经不起打击的人。

倒是老妻身子越发不好,纪轩有些担忧。少年夫妻老来伴,一辈子吵吵闹闹,到如今年纪大了,没那个精力再吵了,性子也磨平了,彼此间也多了几分体贴。

纪轩常劝冯氏,“祖上不过卖油郎起家,不要说爵位,连个官位都没有。如今有了爵位官职,倒患得患失起来。世间之事,哪有一帆风顺的,爵位能得便能失。只要子孙争气,什么样的爵位都挣得来。你看子熙,寒门出身,如今已是子爵了。”

“阿凤,咱家还没有到一败涂地的份儿上。”纪轩的确有这种底气,他这爵位是降了,但,如今两个女婿,宁安侯依旧是侯爵,却得了昭文帝的青眼,差使上得以重用。还有宋荣,被赐子爵。两个女婿对他这老丈人都很不错,再说宋嘉让、李行远这一代的子弟,眼瞅着都长大了。只要表兄弟间彼此亲近,互相依恃帮助,纪家也不会一直是子爵位。

“人心善变,就是子熙也险些吃了大亏,何况你一个妇道人家。”宋荣该是纪轩最有价值的投资了。

冯氏道,“我恍惚听说言姐儿跟秦家定下来了。”还是那句话,哪怕当初,她待吴家兄弟再亲近,也越不过外孙女去。冯氏这病倒,除了家中爵位关系,还有宋嘉言遭此大难,冯氏一想到地下的女儿,心里就伤感。这门亲事,还是她一手搓合而成的,结果把外孙女搓到了火坑里去。

纪轩笑,“是啊,如今言姐儿的身子还未大好,还没正式定亲。待你大安了,咱们一道去瞧瞧言姐儿。”

“好。”秦家是不错的人家儿,冯氏听到宋嘉言又有了不错的姻缘,也替她高兴,笑对纪轩道,“跟你吵吵了大半辈子,不料如今倒能一道安安静静的说说话儿了。我病了,你还一天三趟的来瞧我。”

纪轩见老妻精神好,笑道,“非但一天三趟的来看你,不是还服侍你用汤药了。”

“我伺候你多少年,也不见你感激我。你服侍我这些日子,还样样记着呢?”

“我叫人把被褥从书房搬回来了。”

冯氏哭笑不得,“真是,一把年纪了,搬回来就搬回来,哪里值当特意来说。就是我身上不好,倒是扰得你也睡不好。”

“我暂且睡东厢是一样的。”

想到丈夫如今这般轻闲,皆是因差使被夺之故,冯氏就心下愧疚,淡淡的叹了口气。夫妻多年,纪轩除了在子嗣方面犯了些糊涂,其他方面并不糊涂,看出老妻的心事,劝慰道,“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是还似往常那般忙碌外头的事,咱们哪里有空这样说说话儿。”

冯氏伤感道,“先时那般忙碌,我知道你是想多给祖哥儿留下些产业的…”

“你怎么倒糊涂了。”纪轩对老妻低语,“纪文记在你的名下,到底不是正经嫡子,祖哥儿出身上就有些妨碍。祖哥儿没个亲兄弟帮扶,我先时想给他留下的也不是什么产业。家里的产业已经尽够后代子孙吃用了。你放心吧,我自有安排。”

于外头的事务上,冯氏还是很信服自己丈夫的,道一句,“既然现在闲下来,你也好生补养一二。就是想再往上拼,也得身子骨儿好。”

“我正有此意。”他当初接手的武安侯府就是风雨飘摇,先帝时,纪轩并不多受重用。皆因于今上从龙之功,武安侯府显赫了这十几年。如今虽是爵位被降,但,若能熬到下一个从龙之功,未必没有转机,那时,孙子也大了,能顶门立户了。

老夫妻两个说说笑笑,感情倒是从来没有过的好。

及待一时,宋嘉让兄弟两个来送年礼,外孙子来了,老夫妻高兴的很,韩氏带着纪承祖出来相见,也是一团热闹。

两兄弟下晌方告辞,纪轩看过礼单就笑了,宋家的年礼,非但没减,还加厚了三成。

同样,宋家给杨家的礼也加厚了。

杨家阖府都在守孝,不好于外走动。杨大将军突然过身,杨太太也病了好一阵子,如今方初见好。杨家兄弟三个接待了宋家兄弟,因是已经说好的姻亲,不算外处,宋嘉让宋嘉诺进内宅给杨太太请了安。中午用过饭,这才走的。

宋嘉让与杨建本是连襟儿,实打实的亲戚,男人之间,真说不出女人那些一套一套劝人的话。宋嘉让拍了杨建肩一记,“咱们不是外人。”有事说话。

父丧渐渐过去,杨建身为长子,怎能不打叠起精神支撑门户?其实杨大将军虽然故去,杨家亦有几门好亲戚,不必说宋家,杨建自己的岳家便是戚国公府。

杨建明白宋嘉让的意思,亲戚之间便是如此,谁都有个难处的时候,守望相助方是正道。杨建笑,“我知道。”又说,“我家一守孝就是三年,三弟与贵府二姑娘的亲事…”

“这叫什么话?”宋嘉让不高兴道,“先时因二妹尚未及笄方未正式定亲,难道口头说的话就不算了?我们家不是这种势利人家儿。你放心吧,我家二妹本就年纪小,晚两年出嫁没什么。待你家出孝,咱们两家便办喜事。”

宋嘉诺说起话来就文雅多了,道,“杨大哥,父亲就是怕你们会多想,才命我们一道过来的。我家寒门出身,初时与你们家结亲,杨家也未嫌弃宋家寒门。宋家亦是信人。”患难时节见真情,杨家子弟都不错,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时候。何况,杨辉年纪轻轻已是武举人,在帝都青年子弟中,也算出挑儿的。宋家重诺守信,以后宋嘉语嫁过来才更得夫家敬重,日子好过。

杨建此方放下心来,带了几分歉意,道,“是我多心了。”又自嘲一笑,“自打父亲过逝,我也是见多了小人嘴脸。”

宋嘉让认真道,“家父初来帝都,身上不过纹银十两。待日后杨大哥建功立业,才叫那些个小人好看!”

杨建从来都很喜欢宋嘉让的脾性,光明磊落。

杨建亲自送了宋家兄弟出门,回头又将宋家兄弟的话与母亲说了,杨太太叹,“你父亲以往便说宋家好。如今看来,是结了一门好亲。”

宋家兄弟去杨家施恩,小纪氏正拉着女儿的手长吁短叹。因宋荣救驾之功,她与老太太的诰命都赏了下来,以前她是四品恭人,外头称她一声宋大太太,如今却是要叫她一声宋夫人,自然是更加体面。

帝都一大波丧事过后,上流社会又开始了各种宴会,尤其是仁德亲王府小郡主的及笄宴,那叫一个豪华热闹。宋家也是有爵人家儿了,宋嘉言的亲事打听的人不多,宋嘉语正当花龄,又生得模样出挑,子爵府的嫡次女,那问的人,真是海里去了。

小纪氏仔细比算着那些人家儿,哪一个都比杨家好,小纪氏这心里就更是放不下了。偏偏丈夫一口咬定了杨家的亲事,宋荣的厉害,小纪氏深知,万不敢有违逆丈夫之意。只是,到底意难平。

宋嘉语并不知母亲的心事,见母亲叹气,笑盈盈的问,“母亲,你这是怎么了?好端端的倒叹起气来。”

小纪氏瞧着女儿的花容月貌,摸着女儿柔软的小手儿,道,“我在想你的亲事。”

宋嘉语有些害羞,“这有什么好想的?”

“杨家…”小纪氏欲言又止,见女儿还懵懂着,心下急的很,低声道,“杨大将军过逝了,杨家大不如前。”

宋嘉语不解,“母亲说这个做什么。”杨大将军过逝,帝都谁不知道,杨家现在都守着孝呢。

“我的傻丫头,现在杨家是什么门第啊,那个杨三,就一个武举功名,连个官职都没有,哪里配得上你?”小纪氏一口气说了出来,又开始犯愁。

宋嘉语有些恼怒,“都已经定好了的事,母亲怎么又说这种话?杨大将军是过身了,杨家又没有罪过。难道还不许人家过身?这又不是杨家的过错。当初母亲说杨家样样都好,现在都说这种话?父亲二弟都是读书人,大哥也讲信用,若是杨家一败涂地,母亲担心女儿还情有可原。像大哥也就是个武举,大嫂还是国公府的姑娘的呢,不比我出身好。”宋嘉语性子高傲,绝非见利忘义之人。

小纪氏不以为然,“那能一样?咱家可是子爵府。以后家里的爵位,还不是你大哥大嫂的么?”话到最后,又开始往外冒酸。

“大嫂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哪儿来的爵位。他们定亲的时候,大哥连武举都没中呢。”宋嘉语撅了撅嘴,更显娇俏可爱,“母亲不要说了,这话传出去,可叫女儿怎么做人呢?”

“真是不知好歹,我还不是为你好。”

“若是因这个便毁婚,世上没不透风的墙,知道咱家这等势利家风,就是日后二弟说亲都得受影响。”宋嘉语道。

小纪氏道,“我真是白操心。”

宋嘉语年纪渐长,也知道劝着些母亲,叹道,“先时提心吊胆的日子,大家是怎么熬过来的?父亲九死一生的挣了个爵位来,大姐姐也倒霉的很,如今刚缓过来,正当一家子好生过日子。母亲还不知道帝都这些人,咱家略有些长进,恨不能把咱家捧到天上去。那些话,没几句是可信的。咱家好了,别人捧着奉承母亲,若一旦出了什么丑事,不知多少闲话呢。”

宋嘉语道,“就是父亲,向来重名声。这种话,母亲悄悄与我说就算了,叫父亲知道,定会生气。再者说,母亲以为杨大将军过逝,杨家就没人了?杨家长子长媳就是大嫂子嫡亲的姐姐,戚公府的姑娘。他家老二,联姻的是翰林掌院学士家的孙女。以后二弟出仕,在翰林念书,正管的。咱家若是毁诺,与杨家就是死敌,母亲想一想,这得得罪多少人。”

小纪氏终于不再说话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就更到这里~~~~~~~~~
第119章 选秀

劝慰了母亲一番,见母亲不再说什么,宋嘉语方回房歇着。

她何尝不知杨大将军过逝后,杨家大不如前。只是,婚事定了就是定了。一诺千金方是君子之行,杨家并没有家败,日后子弟争气,也不是没有兴盛之机。若只因人家死了爹就反悔婚事,以后一家子老小还怎么做人?

较之少时,宋嘉语性子圆滑不少,不过,骨子里依旧清高孤傲,她就不信只要好生过日子,她会过得不如人!

好容易宋嘉语把小纪氏劝的打消了念头,凭空一道圣旨,却让宋嘉语不知所措了。

皇帝要选秀。

不是选宫女,而是选妃嫔。

这也是人之常情,一场宫变,昭文帝死了四个儿子,如今除了在外就藩的二皇子,宫里有个八岁的六皇子,以及三位公主。

公主再好,没有继承权啊。

二皇子不必说,昭文帝死了四个儿子都没叫他回帝都。六皇子年纪太小,昭文帝瞧着也不是太机伶的人,想到这仅存的两枚硕果,哪怕为了列祖列宗,昭文帝也得再接再励再生儿子啊。

超初,昭文帝实在没心情,任谁一下子没了四个儿子,也是极大的打击,尤其,大皇子刚刚被立为太子,既遭此横祸。想到此事,昭文帝就想宰了承恩公世子!

方世子说来也是满肚子的苦水,他没啥大本事,却是昭文帝嫡亲的表兄,裙带关系够硬!昭文帝深知方世子做不了什么大事,只是,自己母族表兄,也不好亏待。昭文帝便把方世子安插到内务府吃肥晌,说来,方世子管的真是肥晌中的肥晌,专管着皇家的工程,大到修个宫建个殿,小到栽棵花移株草,都是他的差使。

可千万别小看这个,里头的油水哟,丰厚的就不必提了。

方世子的确也借机搂了不少银子。

结果,太子东宫也是内务府张罗着工程班来重新装修收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