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推行保甲法与民兵制。
秋税收上来之后,扣掉各种必要的之处之后,裴清殊又多了五百多万两的财政收入。
这听起来是一笔巨款,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现在大齐国库里的银子并不能说是很多。
春税收上来之后,裴清殊在煤炭、冶铁、军备这条产业链上头投入了一百多万两。
兴建武学、并且在全国推广,花费几十万两。
彻底废除徭役制,雇佣流民,又是投入了好几十万两。
还有裁军后的安置费、新增士兵的军粮,等等,都要花钱、费粮。
最后算下来,现在大齐的国库还有七百多万两银,米一千万石左右。
和太上皇在位时捉襟见肘的状况相比,户部尚书龙启章等人已经觉得非常满意了。
可对于裴清殊来说,他觉得自己手头还是有点紧。
主要是因为,他知道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裴清殊记得在前世的宣德二年,也就是今世的雍定三年左右,黄河决堤,导致了大规模的洪灾。
洪灾之后,由于救灾不及时,又起了瘟疫,使得大齐的国力大大削弱。
所以说,裴清殊现在还要再投一大笔银子,提前派人去修建水坝。
不然天灾之后,再起瘟疫,对国家来说几乎等同于灭顶之灾。
那个后果,是现在的大齐所承受不起的。
出于经费等因素的考量,这次征兵,裴清殊缩小了年龄范围要求,主要征收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年。
在征兵开始后不久,今年的武举考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由于大齐长期重文轻武的缘故,文举的会试基本上每三年都会固定举行一次,有的时候皇帝还会开设恩科。
不过武举就很悬了,什么时候举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试内容还非常不正规,含金量不高。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状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视。
因此,在大齐,想要通过考武举而出人头地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想要走武将路线的人,都是直接参军,通过战功或者混资历晋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举制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启蒙老师邵康乐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议和筹备武举改革之事,现在已经基本上准备完毕了。
从雍定元年开始,武举和文举一样,每三年都会固定进行一次会试,时间定在九月初。
武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和武学的授课内容一致,分为武功和策论两个部分。因为武举制度为的是选出优秀的将领,而不是优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艺出众还不够,必须懂得如何排兵布阵。
当然,如果是力大惊人,或者武艺卓绝者,就算是对兵法一窍不通,也还是有希望能够中武进士的。
裴清殊在殿试的时候,就发现了几个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人或许不能做主帅,但做一个冲在阵前的前锋,还是很不错的。
殿试结束之后,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给这些武进士分封了官位。
众人惊奇地发现,今年的这些武进士,所得的品级比往年高了许多不说,而且他们还不是被随便安一个虚职就打发了。许多人都在军中,都担任了实职。
许是因为今年的武举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来应征入伍的年轻人,数量远比朝廷预计的要多得多。
不仅如此,各地的武学也变得异常火爆,许多人挤破了头都抢不到一个进入武学学习的名额。
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有一些私营的武馆,仿照朝廷的武学成立了。
对于这种现象,裴清殊觉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只是一个带头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着让所有人都到官学来学习,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这样,官学和私学同时存在,裴清殊就觉得很好。

这股重武之风,不仅仅是在皇宫外头蔓延,就连皇宫之内、供皇子和宗亲子嗣们读书的长华殿,现在也盛行起了武学。
以往每回一到刀剑、骑射课,就有许多人请假。现在除了极个别体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数人都非常积极地学习起了武艺。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宝郡王。
十四虽然不是这群孩子当中年纪最大的,却是辈分最大的。
如果他这个皇叔在比试的时候输了,岂不是很没面子吗?
所以十四现在每天都非常积极地练武,整个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进入冬天,他才算暂缓了黑下去的速度。
这天裴清殊难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闲,听说长华殿正在举行三个月一次的比试,他便让人传轿,去往长华殿。
裴清殊的长子敬坤今年还不到五周岁,没到上学的年纪,所以现在在长华殿里上学的,除了十四这个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儿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么一层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几个儿子,十几个儿子又生了几十个儿子的缘故,裴清殊的侄子实在太多,他只和个别人比较熟悉。
没办法,裴清殊实在太忙,与其他侄子很少有单独相处的机会。所以他能记住这些孩子们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就很不错了。
不过裴清殊知道,这些侄子如果培养好了的话,将来也能是大齐的栋梁之才。他们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儿子差。
所以只要能抽出空来,他就会时不时地去长华殿看一看,考较一番侄儿们的功课。
听底下的人说,每回他去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都会跟打鸡血了一样,兴奋好长一段时间,比平时更加努力地读书。
不过时间一长,大部分人就渐渐恢复了原样。只有少部分人能坚持下来,一直勤奋努力地学习,并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很显然,唯一一个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并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课最早是裴清殊亲自教的,那个时候裴清殊就发现,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较差,识字和写字的速度都很慢。让他做什么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只有吃饭的时候例外。
现在裴清殊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些日子的苦练,十四的文才虽然还是老样子,不过起码武功进步了不少,已经能撂倒两个小侄子了。
然而没过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安郡王的嫡长子敬霄。
第52章
敬霄和十四是同年生的,敬霄只比十四小不到一个月。
从身量来看, 却是敬霄要稍微高一些。
不过, 十四这个小叔叔还是有点优势的——他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壮, 或者说是胖上一些。
所以他和敬霄之间谁输谁赢, 从外表上来看还真是不好说。
裴清殊过去和安郡王走得很近,所以敬霄是他最熟悉的几个小侄子之一。
尽管如此,裴清殊内心还是更希望他的亲弟弟小十四能赢。
不过裴清殊身为皇帝,在别人面前自然要表现得对他们一视同仁。
他不仅不能给十四加油鼓劲,连脸上的表情他都得管理好了,不能让人看出一点他偏心十四的样子来。
事实上十四被敬霄反手压在地上的时候,裴清殊心疼坏了, 都差点站起来亲自制止他们了。
裴清殊真没想到, 敬霄小小年纪, 身手竟然很不错,而且进步神速。
上一回裴清殊来长华殿的时候,还没听说敬霄的功夫这么好呢。
赢了十四之后,敬霄又打败了宁郡王嫡长子敬诺。
不过, 敬霄回到长华殿学习的时间毕竟还短。在这之后, 他就遇到了毅亲王的嫡长子敬章。
毅亲王虽然断了左臂,但他依旧力大惊人,英勇非常。
虎父无犬子,他的几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之下,也都武艺过人。
就目前的水平来说,敬霄还远不是敬章的对手。
最后毫无悬念的, 敬章在裴清殊的所有侄子当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第二、三名的获得者分别是敬章的同母弟弟、毅亲王嫡次子敬武,以及安郡王家的嫡长子敬霄。
裴清殊不仅赏赐了他们,还把名列前茅的几个孩子叫到身边,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勉励、夸赞了他们一番,使得其他人都十分羡慕地看着这几个孩子。
和往常一样,在裴清殊来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突然高涨。
钟娴妃在午休时间来到长华殿找敬安的时候,就听下人说敬安正在练习拳法。
十月初的京城不冷不热,正是天气最好的时候。里头都是些男孩子,娴妃不便入内,就在门口等了一会儿。
很快,敬安便满脸是汗地出来了。
看着眼前躬身向自己行礼的少年,钟娴妃温声说道:“快起来吧。你不记得我了么?你小时候,你母亲还曾带你去恒王府找我玩儿过呢。”
敬安站起身来,礼貌而平静地唤了一声:“娴妃娘娘。”
见他仍旧这般客套,娴妃也不介意,只是示意一旁的轻罗递了块干净帕子给敬安。
敬安犹豫了一下之后,接了过去,并且道谢。
“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娴妃浅浅一笑,“好些日子不见,你长高了,还瘦了不少。是不是最近功课太紧了?”
敬安还是中规中矩地说道:“多谢娴妃娘娘关心,敬安一切都好。”
“那就好。你用功读书、练武是好事,可你记得,一定要保重身体。逍姐姐可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她也没法活了。”
敬安犹豫了一下,想要反驳娴妃,自己已经记在庞氏名下了。
但他动了动嘴唇,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点头答应下来。
娴妃温柔地说道:“好了,那本宫就不耽误你练武了。回头得空的时候,就来襄乐宫坐坐吧。你有个三岁的堂弟,正是最调皮的时候。你要是不嫌麻烦,就来襄乐宫陪他玩儿可好?”
敬安闻言,不禁有些错愕地看着娴妃:“娘娘…我这出身…别人都嫌弃我。您还肯让我和二殿下玩儿?”
“你这出身怎么了?先不说你的出身是好还是不好——好也罢,坏也罢,这都不是你能所选择的。我只需要知道,你是一个有上进心、懂礼貌的好孩子,这样就足够了。”
敬安抿着唇,沉默地向娴妃行了一礼。

其实,娴妃关照敬安,不仅仅是为了帮左家人的忙,这里面也有皇后的意思。
皇后和娴妃向来走得近些,两人闲聊之时,也曾经提起过这个孩子。
敬安不仅仅是娴妃的表外甥,也曾是皇后的堂侄子。在敬安七岁之前,宋皇后都是把敬安当成亲侄儿疼的。
不过和娴妃不同的是,皇后是宋家人。对于宋家来说,敬安的存在就是天大的耻辱。所以宋家早就下了死令,禁止族中人再和敬安有所往来。
宋氏虽然贵为皇后,地位尊贵,但宋家出了这样的事情,皇后也面上无光。所以她不好再和敬安见面,以免传出什么流言蜚语,再影响宋家的名声。
不过如果能够通过娴妃帮助敬安一些的话,宋皇后还是很乐意的。
所以说,当后宫里有人非议,说娴妃竟然让敬安这个私生子去襄乐宫做客的时候,宋皇后就会严惩这些乱嚼舌根的宫人或是妃子。
大公主的生母惠贵人就因为这件事,被罚去了三个月的俸禄。惠贵人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更是不得不为了生计,天天抱着孩子去裕妃那里打秋风了。
宋皇后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敬安,裴清殊也都看在眼里。
这些年来,他一直敬重皇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知道皇后不是装出来的大度,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心地善良之人。
与这样的人做夫妻,裴清殊会觉得很安心。

虽说有宋氏在,后宫这边暂时不需要裴清殊操心。不过作为一个皇帝,现在还远远没有到了他可以安心度日的时候。
是夜,安郡王府书房。
安郡王端坐在书桌之前,正在画一幅墨竹图。
一名身着黑衣斗篷的男子,悄无声息地走到了他的面前。
安郡王头也不抬地说道:“本王过去还真是不知,你的功夫竟然这样好。”
“殿下过奖了。在大夏,是个人的功夫,都胜过我百倍。”那人顿了一下,慌忙补充道:“不过,您放心。我进来的时候,保证没有任何人瞧见。”
安郡王不无讽刺地说道:“你怎么知道,皇上就没有派人监视着安王府呢?”
黑衣人笑道:“裴清殊现在,对您是越来越信任了,不是吗?”
安郡王冷笑一声,道:“怕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你真当本王不擅武功,就看不出你们派人监视了安王府吗?”
那人忙道:“哎呀呀,殿下,您可千万别误会。我们可不是在监视您,而是派人保护您才对。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证彼此的安全嘛!”
“废话少说,拿着你的东西滚。”安郡王说着,瞥了一眼放在桌角的一个信封。
黑衣人有点不满意地说:“这是齐国国库的情况?安王殿下,不是我说您,您也太没有常识了吧,这种事情怎么能写在纸上呢?您就不怕万一这信被人截了,会暴露您的笔迹吗?”
“看完就在这儿烧了,用脑子记。”安郡王不耐烦地站了起来,“本王懒得跟你多费口舌。”
“您这样子,可真是叫人伤心呐。”黑衣人说着,掏出了那封信,飞快地看了一遍之后,竟是过目不忘,看了一次就记住了。
等把信件烧成灰烬之后,那人又闲谈似的说:“听说最近,裴清殊他,想让您重回工部?”
安郡王微微皱起眉头:“你又在打什么歪主意?”
“据我所知,您以前,在工部的时候,画过一些,改良武器的图纸吧?”黑衣人幽幽笑道:“您这么、爱画画,不如也画给我们一些呀?”
安郡王握紧了拳头,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本王劝你一句,做人,不要太贪心了。若是当真触及了本王的底线,大不了本王和你们同归于尽!”
“您的底线,怕是,不在那些图纸上吧?”黑衣人笑着说完这一句之后,也怕当真惹恼了安郡王,便道:“好了、好了,我也不逼您了。这回的情报,很有价值。最近,我不会,再来打扰您了。”
安郡王一个字也不多说,直接扬声招来门口的下人:“送客!”

几个时辰之后,京郊马场。
黑衣人如同上回一般,悄无声息地来到一棵大树的附近,对着躲在树后的一个暗影,用一口流利的匈奴语说道:“告诉右贤王,情况不妙!齐国人的国库比我们想象当中的还要充盈。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恐怕还不足以攻占整个中原。”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回了北夏。

一座华美的帐篷之内,一个极其年轻的少年半躺在铺着虎皮的长榻之上,一边饮酒,一边听跪在下首之人汇报他们这段时间所掌握的情报。
听完之后,少年放下酒杯,摇摇头道:“中原人向来诡计多端,光是这几个线人,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谁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
“那您打算怎么禀报单于呢?”
“我自己都弄不清楚的事情,怎么能这么草率地禀告父王?”少年坐起身来,微笑着说道:“本王学了这么久的汉话,也是时候走一趟中原了。”
第53章
惠贵人抱着女儿走进琼华宫的时候,宫人们正在给裕妃染指甲。
裕妃手上不方便, 见了晴姐儿想抱也没办法抱, 只能做出各种各样搞怪的表情来逗晴姐儿开心。小女孩儿被她逗得哈哈直笑。
屋外寒风凛冽, 屋内燃着上好的银霜碳, 却是温暖如春。
气氛正一片和谐之时,琼华宫的管事宫女玉宇走了进来,板着脸看了裕妃一眼。
玉宇虽然什么都没说,可裕妃已经懂了。她垂下眼睛,颇有些扫兴地抿着嘴,老老实实地坐好。
等指甲终于干了,裕妃便迫不及待地把软绵绵的小女孩儿抱在怀里。
惠贵人见了便笑道:“娘娘这样喜欢晴姐儿, 可真是这孩子的福分。”
裕妃看着怀中一脸懵懂的孩子, 笑了笑说:“你生了晴姐儿, 也是你的福分。现在皇上膝下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只有晴姐儿一个女孩儿,可不是宝贵着她呢吗?南乔,依本宫看啊, 你的福气还在后头呢。”
惠贵人摇摇头道:“现在是稀罕, 可是以后呢?等皇上有了别的女儿,他还能想得起我们家晴儿吗?可儿子就不一样了,等他们长大了,那可是能领差事、封爵位的。”
裕妃捂住婉晴柔软的小耳朵,不赞同地说:“别这么说,晴姐儿可是大公主, 将来一样尊贵。”
惠贵人却并不这样认为:“可公主再尊贵,那也早晚都是要嫁人的。等她嫁了人,哪里还顾得上我呀。”惠贵人说着,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后宫里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生儿子,偏我不争气…”
裕妃听了这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别这么说,起码,你还有晴姐儿,本宫还什么都没有呢。”
惠贵人惋惜地说道:“只可惜晴姐儿是个女孩儿,不顶什么用。不然我就去找皇上说,请皇上把这孩子记在娘娘名下了。”
裕妃闻言,不由十分意外地看向惠贵人:“你舍得?”
“怎么不舍得?就我这出身,若是生了个哥儿,也是拖累了他。还不如记在娘娘名下,就像当年太后娘娘养着咱们皇上一样…”
见裕妃不说话,好像是已经动了心,惠贵人连忙说得更加直接了一些:“娘娘您放心,若是妾身生了儿子,只要您愿意,妾身一定让他奉您为母妃。”
裕妃松开抱着婉晴的手,颇有些心不在焉地说道:“这事儿以后再说吧。”
惠贵人母女走后,玉宇见裕妃坐在暖炕上发呆,便上前嘱咐道:“娘娘,惠贵人她这是想靠着您争宠,好生个儿子呢。娘娘可千万别听她的,您还年轻,咱们自己生!”
裕妃咬了咬唇,竟是快要哭出来了:“姑姑…你说我,是不是不能生啊?打从我延和二十五年进王府,这都三年多了,我这肚子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裕妃的陪嫁丫鬟竹枝听了这话,忍不住打了个岔:“怎么没有呀,您这肚子都从一层变成三层了,您还好意思说。”
“竹枝!人家正难过呢!”裕妃不依地跺了跺脚。
“好了好了,”玉宇含了丝笑道:“竹枝,你少笑话娘娘,以后多注意着些就是了。娘娘,您也放宽了心,别管旁人怎么说。您瞧皇后,当初她压力大的时候,不也是好长时间都怀不上吗?结果心一宽,没特意想着要,反倒自然而然就有了。”
裕妃今天被南乔这么一说,是真有些着急了:“话是这么说的,可就算我努力地不去想这件事了,最后我还是没怀上呀。”
“您现在急也没用,太医不是说了吗,您的身体很好,早晚都会怀上的。”
裕妃小声说道:“那薛太医都那么大岁数了,走一步路颤三下,瞧着就不大靠谱,谁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啊?”
裕妃顿了顿,突然露出一个期待的表情:“听说钟太医很擅长调理这方面的事情…”
“娘娘,您是不是急糊涂了?!”玉宇一听说裕妃竟然兴起了这个念头,就立马出声劝阻她说:“钟太医可是娴妃娘娘的父亲,他怎么可能帮您?”
“可我听说,当初皇后也请钟太医帮忙看过呀?”
玉宇无情地摆出了现实:“那是皇后娘娘和娴妃关系好,您能一样吗?”
裕妃想了想,道:“听说当年令仪姐姐成婚之后,也是好长时间都没怀上,后来好像是公孙夫人帮她调养好的吧?”
“这…”玉宇有些为难地皱起了眉头,“公孙夫人现在德高望重,名望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公孙先生。要请她亲自来看诊的话…怕是连皇后都不一定有那个面子呢。”
“这怎么办呀?眼看着嘉贵嫔都要生了,我一个潜邸的,总不能输给她吧?”
裕妃是个藏不住心事的人,这种焦虑的情绪在晚上裴清殊来琼华宫的时候,裕妃就完完全全地暴露了出来。
平日里裕妃大多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冷不丁见她这般心事重重的样子,裴清殊还真是有些不习惯。
裕妃的饭量不小,一般晚点用的比裴清殊还要多点儿,今天却是没怎么动筷子。
裴清殊见她这么反常,就拉着裕妃的手,提出一起到院子里走走,消消食,散散心。
“朕小的时候,最喜欢在琼华宫的院子里散步了。那个时候朕刚从冷宫里出来,瘦得跟只小猫儿似的,个子还不到令仪姐的腰那么高。要是朕当初没有好好锻炼锻炼的话,现在可就不知能不能见到你了。”
许多人爬上高位之后,都会拼命掩藏自己的出身,可裴清殊从来都不会否认自己是在冷宫里出生、长大的这一事实。
直到现在他都觉得,冷宫是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少了那段人生经历,或许就没有如今的裴清殊,他的人生也就不完整了。
裕妃听了,不由握紧了裴清殊的手:“那皇上后来一定吃了好多饭,才会长这么高的。”
裴清殊闻言,不由噗的一笑,含笑揉了揉裕妃的头。
“宝璋,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朕看你好像一晚上都不怎么开心的样子。”
裕妃摸摸自己的脸,有些惊慌地说:“您看出来了?很明显吗?”
“当然了。”裴清殊说着,伸出食指,在裕妃柔软的小肚子上轻轻一戳,“你这肚子里要是藏了什么,朕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裕妃叹了口气,把白天和南乔的对话简单地向他复述了一遍,最后问道:“皇上,既然您那么厉害,您能不能看看,宝璋的肚子里什么时候才能有小娃娃呀?”
裕妃的年纪虽然比嘉贵嫔、魏僖嫔她们这些后入宫的秀女要大上一点,可她长了一张娃娃脸,人又单纯。在裴清殊看来,就像个小妹妹一样。
他在她鼻尖上轻轻一刮,温声笑道:“宝璋,你自己现在还是个小宝宝,又怎么生小宝宝呢?还是再等等吧,等我们宝璋长大了,就会有小娃娃了。”
这种明显是在糊弄小孩儿的说法,让裕妃忍不住不满地撅起了嘴:“可是宝璋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呀!皇上,要不您还是多陪陪我吧。说不定次数多一点,就能怀上了呢?”
裴清殊闻言,不由无奈地苦笑了一声。
他见过争宠的,但还没见过争宠争得这么直白的。
但他还是答应了:“好。不过年底事多,朕实在是太忙,没那么多时间往后宫跑。你要是不介意来回折腾的话,朕可以宣你来乾元殿伴驾。”
裕妃的眼睛顿时变得锃亮锃亮的,好像见了猎物的小母狼:“好呀好呀!当然不介意!”
“不过朕有个条件。朕批阅奏折的时候,有政事要处理的时候,你都得乖乖的,不能打扰朕。”
裕妃点头如捣蒜,哪里还有什么不答应的。
虽说裴清殊很少宣皇后、娴妃和裕妃去乾元殿伴驾,而是去她们的寝宫里探望她们,是给了她们的表面的尊荣。
不过事实上,裕妃还是更希望能多一些和裴清殊的相处时间。
毕竟深宫寂寞,如果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时间,膝下又没有子嗣的话,难免会感到一丝无聊。
与那种心慌意乱的感觉相比,从后宫到乾元殿来回的那点路程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

天气渐凉。转眼之间,冰封大地,雍定元年已经走近了尾声。
这一年里,裴清殊初步完成了税制改革、还裁三军、整顿吏治、改革武举、开办武学、募兵十余万人…在他的带领之下,朝廷还兴办慈幼局、安置流民、调查人口、丈量土地…等等等等。
虽然忙碌,但却充实,做出了许多实打实的政绩出来。
不过比起当皇子、或是当太子那会儿,裴清殊现在实在是太忙了。
不仅是身体上的忙,心还很累。他夜里的睡眠时间本来就短,还经常睡不踏实,梦里都是山河破碎的声音。
裴清殊本来以为等到腊月二十六封御笔的那一天,他就能稍微松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