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晓得要不要利钱?”刘秀才一脸不好意思:“要是要利钱的话,我这里还有根簪子,还有她娘头上,也有…”
小吴已经有些听不下去了,眼不由往屏风后飘去,虽说不晓得孟微言为何要自己出面询问刘秀才夫妇,但小吴能瞧的出来,刘秀才夫妇还是疼女儿的,当初把女儿卖进王府,也算是走投无路之举。
因此小吴咳嗽一声:“王府不缺你们这点银子,更不缺利钱,你们在这等着,我让人去把锦绣姐姐叫出来。”
小吴转身往后面走,刘秀才夫妇并不晓得孟微言还站在屏风后面,秀才娘子等到四周没有人了才对刘秀才道:“你成天说书上有天宫样的地方,我瞧着,这王府,只怕就跟天宫似的!”
“真是妇人家没见识。”没有了外人在场,刘秀才的腰又可以直起来,对秀才娘子道:“天上天宫,地上皇宫,这王府的规制,比皇宫的规制要小多了,哪能说是天宫,我觉着…”
刘秀才沉吟一下砸了下嘴:“也就是天宫的一个行宫吧。”
坐在屏风后的孟微言一直在仔细观察着这对夫妇,听到这话,孟微言不由勾唇一笑,这刘秀才,虽说读书不成,只能在乡村以课蒙童为生,可还是有点意思。
“你说,咱们家大闺女,在这样的地方服侍人,又改了名叫什么锦绣,会不会不愿意跟我们回去,家里虽好,终究比不上这里。”秀才娘子环顾着四周,忧心忡忡地问,他们在的地方,不过是王府的一个小厅,平常不过是大内侍吩咐事的地方,别说王府主人,就连朱嬷嬷这些人都不会进来。
但这屋里也是木地板,顶上是承尘,四周挂了书画,桌椅板凳都能瞧出是非常好的木头。刘秀才夫妻从进来到现在,都不敢往上面坐,生怕蹭脏了椅子。
而这些,对刘秀才夫妻来说,就足够让他们眼花缭乱了。
刘秀才咳嗽一声:“那不一样,在这里,吃的好穿的好,不过就是个服侍人的,回到家里,我们一家子团聚着,你又疼她,二花也说很想姐姐,还说把她的床铺收拾出来,她在堂屋里搭个铺就好了。要知道,圣人曾说…”
刘秀才开始在那掉书袋,孟微言不由微笑,这样的爹,似乎才能养出锦绣这样的女儿来。就算穷到卖儿女了,还要想着文人的那丝傲骨,境遇稍微有些好转,就要心心念念攒银子,好来赎女儿。
、第21章 出府
屋外传来脚步声,这样的脚步声孟微言是听习惯的,王府内下人们的脚步声都是经过训练的,奔跑迅速但声音很轻。以后,就再也听不到锦绣的脚步声了,孟微言不由往屏风外看去。
小吴已经带着锦绣走进,锦绣身后还跟了两个抱着包袱的小内侍。刘秀才夫妇停下说话,看向来人缓缓站起,分别虽然只有数年,但四年的时间,已经让他们的女儿大花,变成王府内训练有素的丫鬟。
刘秀才只能努力地在这张脸上寻找记忆中女儿的模样,秀才娘子却已哭出了声,上前拉住锦绣的手:“娘,娘对不起你,到了这会儿,才来赎你。”
尽管分开已有这么长时间,锦绣却一直记得爹娘的模样,爹还是穿着那领长衫,娘比以前老了许多,不但生了很多皱纹,还多了不少白发。锦绣眼里的泪扑飒飒落下:“娘,娘,您没有,没有对不起我。”
这一句,更戳中秀才娘子的心,她把女儿一把抱住,大哭起来。锦绣的个子,已经比秀才娘子还要高了,她微微屈膝,好让秀才娘子能把自己整个抱住。这是用多少银子都换不来的,娘的温暖怀抱。
“不要哭了,这位小哥,我们还想问问,身契什么的?”刘秀才用袖子擦擦眼泪,没有忘记这重要的事,要把女儿赎走,看着小吴询问。
“锦绣姐姐的事,王妃说了…”小吴说着就看向屏风后面,屏风后面没有任何动静,看来孟微言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了。不过之前孟微言就交代过,因此小吴继续道:“王妃说了,送你们回家时候,自有官府会来办的。还有,王妃还说,”
小吴说着从一个小内侍手中接过一个小包袱:“王妃说,锦绣姐姐在这府上多年,一直很忠心,也本分,这些东西就是王妃赏她的,以后锦绣姐姐要出嫁了,就当做嫁妆吧。”
小吴说话时候,锦绣已经跪下,刘秀才见状也跟在女儿身后跪下,还伸手把秀才娘子拉了跪下来。
“多谢王妃了。还请回去转告王妃,大德没齿难忘。”锦绣等小吴说完,就对着王妃寝殿放心大礼参拜,参拜完了这才伸手去接小吴手中的东西,并对王妃道谢。
小吴把手里的东西交给锦绣,见锦绣站起身,小吴看向刘秀才夫妻,迟疑了会儿才道:“锦绣姐姐,你要回家了,我们这些人也有些东西送给你。”说着小吴解开一个荷包,里面鼓鼓囊囊不晓得装了什么,小吴把这个荷包交给锦绣:“锦绣姐姐,这些都是留给你傍身用的。姐姐一路走好。”
锦绣没有推辞,这个荷包,还有这会儿腰上系着的汗巾子里面的东西,让锦绣知道,同伴们不管曾有过多少的吵闹争斗,在这一刻,他们是真心为自己好。锦绣努力让眼泪人回去,对小吴露出微笑:“会的,你们也要好好的。”
小吴点头,锦绣伸手把小内侍手里的包裹接过来,一手挽住秀才娘子,笑着对刘秀才道:“爹,娘,我们走吧,我们回家。”
说到回家两个字的时候,锦绣面上露出喜悦,秀才夫妻也笑了,纵然有时空的阻隔,可是秀才娘子肯定,自己的女儿还是自己的女儿,还是那个乖巧聪明的女儿。秀才娘子握紧女儿的手,一家三口从屋里走出。
小吴带着两个小内侍一路送他们出去,当走过拐角时候,小吴眼尖地发现,孟微言站在门内看着他们离去。小吴看一眼孟微言,又转向锦绣,想要喊住她,随即小吴就闭口不言,还是不要喊了,那天孟微言的话,说的再清楚不过了。
这里离王府后门不算远,这也是锦绣自从进王府以来,第二次经过这段路,上一次是从这里走进王府后院,这一回,是离开。锦绣唇边的微笑越来越甜,脚步越来越轻快。将到后门处,朱嬷嬷带着两个小丫鬟走过来。
这让锦绣的脚步有些停滞,朱嬷嬷在锦绣面前站定,对锦绣道:“我来送送你。”
“多谢嬷嬷。”锦绣行礼下去,朱嬷嬷扶住锦绣,看着她的脸叹息了半天才道:“锦元说,你不怪我。”
“嬷嬷也是奉命行事,况且若不是嬷嬷,我或许…”锦绣话没有说完,朱嬷嬷已经了然点头:“你的确是个好孩子,只是可惜了。”
“嬷嬷觉得可惜,可我并不觉得可惜呢。”说着锦绣指着王府后门:“外面或许很辛苦,可也有他们的快乐。嬷嬷,我知道您待我好,也晓得王妃她,但是嬷嬷,我只想顺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
“真是个傻丫头!”朱嬷嬷对锦绣微笑,接着就转向秀才娘子:“锦绣是个好孩子,聪明能干,原本王妃很赏识她,很想把她留在身边一直服侍的,不过想着你们也是一家子,这才放了她出去。”
秀才娘子见朱嬷嬷的打扮比镇上最有钱的太太打扮的还要贵气,行动更不用说透着优雅,已经吓的不敢说话了。刘秀才一边在心里鄙视着自己媳妇,一边笑着对朱嬷嬷道:“王妃的大恩大德,我们不会忘记的。”
朱嬷嬷赞许点头,这才拉过锦绣:“走吧,王妃命人备了马车,一路送你们回家,你的身份,等到家时候,官府自然会有人来寻你们办。锦绣,从此之后,是福是祸,就全由的你自己了。”
锦绣应是,迈出王府后门,王府后门是在一条很安静的巷子里,从这条巷子出去,还要走一段路,才会到热闹的大街,这里一点市井里的嘈杂声都听不到。但锦绣一迈出后门,就觉得有些东西不一样了。她停下脚步,把手里的包袱交给秀才娘子,对着朱嬷嬷跪下行礼。
朱嬷嬷这回没有阻止她,等锦绣行完礼后,朱嬷嬷才扶起她:“锦元那里,我会照顾她的。走吧,天不早了,也该回去了。”锦绣转身往马车处走去,小内侍扶了一把锦绣,锦绣上车后秀才娘子也跟着上来,刘秀才坐上了车辕,车夫的鞭子敲在马上,马车缓缓离开。
锦绣在车上掀起车帘,看向越来越远的王府,绿色琉璃,红色府墙离的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显得气势磅礴。接着车夫把车往大道上拐去,宁王府就再看不到了。
锦绣把车帘放下,从此,就是另一种生活了。
“大花,不,锦绣,哎,我跟你说,这会儿我才敢喘一口气。方才我是真的进了王府,还和王府的嬷嬷说话了?”秀才娘子直到这会儿,才小心翼翼地问锦绣,锦绣微微一笑,安慰秀才娘子:“娘,是真的,真的进了王府,和王府嬷嬷说话了。”
秀才娘子双手合十,连连念佛:“阿弥陀佛,我这是哪世修来的,竟然还有这样的造化。”
“什么哪世修来的,你能不能别给我丢脸?”离开王府后,刘秀才的魂也跟着回来了,听到车厢内传来妻子的话,就掀起车帘瞧着里面:“我和你说,我只是时运不济,要时运济了,中了举,再联捷中了进士,那时就要进皇宫里面殿试,那时候你就可以穿凤冠霞帔,成官太太了。”
这样的话,刘秀才已经说过许多次了,秀才娘子啐他一口:“呸,又说这样的话了。不靠着那几个蒙童,还有几亩薄田,还不晓得你怎么过日子呢。这会儿倒会在闺女面前吹牛说大话。”刘秀才也被秀才娘子呵斥习惯了,又呵呵一笑把车帘放下。
锦绣看着父母斗嘴,唇微微抿起露出一个笑,这就是记忆中家的感觉啊,爹娘偶尔斗下嘴,弟弟妹妹们一会儿闹,一会儿好。就算吃的穿的不如王府里面,有时还很辛苦,可是锦绣很怀念,十分怀念。
“娘,弟弟妹妹们,是不是长的我都快认不出了?”锦绣的话让秀才娘子轻叹一声:“我病着时候,四苗没人照顾,不到一个月也就没了。好在二苗三花都还好。”
“妹妹今年也有十一了吧?只怕不拖鼻涕了?”锦绣很努力地想知道自己的弟弟妹妹们的情况,果真秀才娘子笑了:“比你当初离家时候高许多,人也能干,我说来接你,家里面怎么办?你妹妹说,有她呢,洗衣做饭她全会做,还说,爹娘如果不来,一定会后悔一辈子的。”
“你娘前年又给你添了个妹妹,叫五花。”刘秀才又掀起车帘插嘴,秀才娘子的脸微微一红:“我这不是觉着二苗只有一个,想再给他添个弟弟?你和女儿说这些,也不怕女儿害羞。”
“要还在家啊,这会儿都该定亲了。”说着刘秀才就皱眉:“说到给女儿定亲,你说我们给女儿寻个什么样的人家?我那几个学生里面,也有中了秀才的,要我把女儿许给他们,他们会不会推辞?”
“老不修!”秀才娘子笑着骂了刘秀才一句,这才拍拍锦绣的手:“你总要在娘身边多待几年,娘才舍得把你嫁出去。”
、第22章 归乡
锦绣靠向秀才娘子肩头,秀才娘子把锦绣楼进怀里,看着女儿的眉眼,笑的十分开心喜悦。刘秀才瞧着她们娘儿俩,把帘子放下,靠在车厢壁上闭上眼睛打瞌睡,从此后,一家子就在一起了,再也不分开。
哦,不对,女儿总是要出嫁的,女儿过了年才十五岁,总要再养几年,十八出嫁也算不得晚,嗯,看来还是要努力赚钱,这样才能让一家子好好地过。刘秀才盘算着,已经沉入梦乡,好日子,总会来的。
离开王府的第三天中午,锦绣三人就回到刘家所在的乡村,村子和锦绣离开时候差不多,只是路比原先要好了些,没有锦绣记忆中的泥泞了。
“这是你三叔,哎,你也记不得了,就是四房的,十几年前不是出去做生意吗?一去就不回头,都说只怕没命了,你三婶也不晓得哭干了多少眼泪。去年突然回来了,不但回来了,还带了许多银子和下人,瞧,这屋子,就是他家新盖的,前后院子呢,都是大瓦房。”
秀才娘子掀起帘子指着前面的一座房子,这座青砖瓦房和周围的土坯房明显不同。秀才娘子继续道:“还说这出入村的路太泥泞了,就寻人来把这好好地修了修,虽说不像镇上的街道铺了青石板,可这碎石子铺的路啊,也比别的村强。”
秀才娘子给锦绣指点着这哪里是哪里,锦绣一边听着,一边搜寻自己的记忆,就在秀才娘子要说话的时候,锦绣已经指着一座院子道:“娘,这就该是我们家吧?我还记得那棵石榴树,就是它旁边多了棵什么?”
“果然你还记得。”秀才娘子已经笑开了花,车夫已经把车停在门口,大门已经被打开,跑出几个孩子来,最大的是男孩,穿着还算干净,身后的女孩怀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女童。看见刘秀才从车辕上跳下来,男孩二苗上前给刘秀才行礼,女孩已经走到车前,探头探脑:“娘,大姐回来了吗?”
“回来了!哎,三花,你把你妹妹放下,来替你姐姐把东西拿下来。”秀才娘子一回到家里,说话的声音都比原来大了许多,一边吩咐着女儿,一边就把锦绣的包袱拿出来,递给下面等着的三花。
锦绣也掀起帘子走下车,已经有邻居围过来看热闹,看见锦绣的穿着打扮,有几个邻居面上露出羡慕神色,接着就有个大婶走过来:“哎,这真是大花?瞧这做派,瞧这穿着,瞧这,哎,说是大户人家的闺女,都有人信。”
秀才娘子不免有些得意:“那是,这去王府做丫鬟,虽说不能见面,可也要说,见识也比原先强多了。”
这话一出口,自然有人表示赞成,锦绣瞧着周围的人,有些认得,有些也不认得。还是刘秀才咳嗽一声:“我家闺女远道回来,还要歇歇,还请各位先回去。”说着刘秀才对车夫一拱手:“这一路也辛苦了,还请到我们家里面坐着喝杯茶。”
这车夫虽说是做粗活的,可平常也是伺候孟微言的,也和这些村人有些格格不入,听到这话车夫就笑着道:“就不进去坐了,还要往知县衙门去一趟,世子有口信要我带给知县。”说着车夫对锦绣道:“锦绣姑娘,把你平安送到家了,以后你的日子,还请好好过,不要辜负了王妃的一片好意。”
锦绣还没答话,方才那个大婶就迟疑地问:“锦绣?这不是大花吗?”
“锦绣是进去里面改的名字,我觉着这名字好,就定了,不要改了,以后你们可要记得,可不能再叫我闺女为大花了,要叫锦绣。”秀才娘子喜气洋洋地回答,众人这才了然。
锦绣谢过了车夫当然不会问孟微言有什么口信要带给知县,又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小荷包来,车夫坚不肯收,锦绣把荷包放在车辕上:“我晓得,您平常都是伺候大哥出门的,这会儿来送我,也算是委屈了。还请回去告诉大哥,就说我感恩不尽,愿大哥能得如花美眷,白头到老。”
锦绣都说到这份上了,车夫也就没有推辞,赶着马车离开了刘家大门。秀才娘子和周围邻居说了几句闲话,也就拉着锦绣进门,锦绣回头,见马车的影子已经消失在村道上,锦绣微笑,从此就和王府,彻彻底底没有瓜葛了。
秀才娘子刚拉着锦绣进门,猛地想起小女儿,回身就去抱小女儿,小姑娘正把一个手指头含在嘴里,睁着一双大眼睛看着锦绣。锦绣不等秀才娘子开骂,就把小姑娘抱起来:“叫姐姐啊,我是大姐姐。”
小姑娘也不害羞,还是看着锦绣,秀才娘子伸手去接孩子:“哎,你别抱,瞧这丫头身上脏成这模样,弄脏了你的衣衫。”
“小时候,弟弟妹妹们不都是我抱大的?那时候也不嫌脏,这会儿怎么会嫌?”锦绣走进院内,石榴树下,一张圆石桌还在那里。夏天的时候,刘秀才散了学,全家吃完晚饭,用水把院子泼了,就一家子坐在石桌边,刘秀才教儿子功课,也会顺带教两个女儿读几篇文章。锦绣那时候,往往是手里做针线,眼睛在看着书。
见锦绣站在那里,秀才娘子有些奇怪地问女儿:“你这是怎么了?”锦绣把眼里不知什么时候流出的泪擦掉:“娘,我智商想起以前在这院子里的情形,那时候,爹爹总带着我们在石榴树下,我还记得,石榴开花了,结果了,果子先是小小绿绿的,然后就变红变大。”
“等明年石榴熟了,别人一个都不许吃,全留给你。”秀才娘子的眼泪也不由落下,强在那安慰女儿。三花已经把锦绣的包袱抱进堂屋,跑出来见锦绣和秀才娘子都在那掉泪,眨眨眼上前:“娘,您和姐姐,哭什么呢?”
“不哭了,这是喜事。从此我们家就团圆了。三花,你赶紧去,把我养着的那只老母鸡给杀了。二苗,二苗,你跑的快,去打一斤酒来,再瞧瞧他们铺子里,有没有猪肉卖?有的话就割上一斤。”
秀才娘子擦一下眼里的泪,中气十足地吩咐着,三花应了一声,就到后院去杀鸡。二苗已经跑进厨房去拿酒瓶,出来就对着秀才娘子摊开手,秀才娘子抓了二三十个铜钱给他,二苗拿着铜钱就跑了。
五花已经从锦绣身上滑下来:“哥哥,我也去!”
二苗停下脚步把妹妹抱起来:“又是想跟我去买糖吃。”五花只嘻嘻地笑不说话,二苗望向秀才娘子,见秀才娘子对自己点头,二苗这才点一下妹妹的鼻子:“娘就是偏疼你。”眨眼间方才还热热闹闹的院子中,就只剩下锦绣母女了,锦绣唇边露出微笑,这种感觉,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曾经以为,再也不会有这样感觉了,可现在,又这样真切地浮现在自己面前。
秀才娘子把锦绣拉进堂屋里,三花已经把茶都泡好了,秀才娘子给女儿倒着茶,嘴里还是絮絮叨叨地:“我觉着,你还是和你妹妹一起住,你小妹妹呢,和我们住就成。就是担心…”
“娘,您担心什么?担心我不习惯吗?”锦绣接过茶,把秀才娘子拉了坐下。秀才娘子也不瞒女儿:“是啊,原本我们想的,可等见到你,还有你这两天的举止,我就晓得,你和原先不一样了。”
“再不一样,也是娘的女儿。”锦绣靠在秀才娘子肩上,有些撒娇地说。秀才娘子把女儿的手握住,接着锦绣就跳起来,把自己的包袱打开:“娘,爹爹不是总说,要好好赚钱吗?这里有些东西,也有可以换成银子的,就交给爹爹拿去,买几亩地。”
秀才娘子见锦绣从包袱里拿出的一包首饰,还有些金银锞子,秀才娘子整个人都惊住了:“这些,是你的?”
“是我在王府攒的,不过有些是这回回来的时候,他们送的。”锦绣轻描淡写地说着,又从里面拿出包点心来:“还有这个,到时给妹妹们吃。”
“这些点心,有钱也买不到,给他们吃也是糟蹋了。”秀才娘子从震惊中回神过来,想起刘秀才当初安慰自己的话,说女儿进的是王府,都说天家富贵,王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女儿一定会比在家好,秀才娘子也只当这话是安慰自己的话,可这会儿看见女儿拿出的这些东西,秀才娘子又有些相信了。
“啊,倒忘了,这里还有王妃和世子,还有小吴他们送的东西呢。”当初这些都是被打在一个包袱里面,锦绣也没有打开瞧瞧,这会儿想起来就把包袱打开,宁王妃赏下的,竟是一整套首饰。锦绣望着首饰上面镶的宝石,也不由呆住。
、第23章 起名
锦绣呆在那里,秀才娘子伸头瞧了一眼,上面镶嵌的宝石在那闪闪放光,差点耀花了秀才娘子的眼。秀才娘子呆了一呆,这才跑到堂屋门前,对外面喊:“他爹,你快来,快来。”刘秀才正在自己书房中整理着功课,虽说家里人口多,房子小,但刘秀才没有个书房不成样子。秀才娘子就在后院边上搭了间小小屋子,好让刘秀才在那读书会客。
这会儿刘秀才听见自己媳妇叫的这样恐慌,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儿,三步并作两步就往前面跑,正在杀鸡的三花见刘秀才匆匆忙忙地跑,也把已经褪了一半毛的鸡丢进水桶里,自己在裙子上擦了擦手,就跟在刘秀才身后跑进堂屋。
秀才娘子见三花也跑进来,伸手把女儿推出去:“你跑进来做什么?还不赶紧去杀鸡?”虽然秀才娘子故意用身体去挡着,三花还是瞧见包袱内那镶着宝石的首饰,三花满脸赞叹地走上前,小心翼翼地去碰锦绣的肩:“姐姐,这么好看,我能摸摸吗?”
锦绣抬头,才见自己爹娘都在屋内,秀才娘子还把堂屋门关的紧紧的。锦绣不由一笑:“这是王妃赏给我的,自然可以摸摸。”
三花的手刚伸出去,就被秀才娘子打在她手上:“你刚杀了鸡,一手腥气,不许摸。”三花的唇嘟起:“娘,我就…”
“这也摸不坏的。”锦绣笑着拿起一只簪子放在三花手里,这簪子只用了云纹做装饰,上面镶了指头大的一颗红宝石,在王府的首饰中,这算是十分简朴的做法了。三花吓得双手紧紧捧住,免得这簪子掉在地上:“多好看啊,姐姐,我只在三叔家的妹妹那里,见过一根金簪,她宝贝似的,只有过年过节或者要紧客人来的时候才戴,我远远瞧着,那根簪子没有这根好。”
给王府打首饰的匠人和外面匠人的手艺,那自然是有差距的。三花说着把这根簪子放回去,锦绣又拿起簪子,刘秀才已经开口了:“锦绣啊,虽说这是王妃赏你的,但这东西太贵重了,我们家虽然穷,也不能无功受禄。要不,我去县城里打听打听,瞧那个车夫有没有走,如果没走的话,就把这些首饰还回去。”
锦绣瞧见这些首饰用一张绣活垫在底下,拿起那绣活,太熟悉了,就是锦绣奉孟微言之命给宁王妃绣的墨梅。锦绣的手掠过那张墨梅,晓得了宁王妃为何要赏下这样的首饰。这套首饰虽然做的比较简朴,上面镶的宝石都是非常大颗的,这样大颗的宝石,就算是在王府,除了宁王妃和几位郡主,还有曾经的世子妃外,也只有张次妃才有得到这样大颗宝石的机会。
锦绣,你是个有福气的人。这句话出现在锦绣耳边,锦绣微笑,把这套首饰用那副墨梅包起来,对刘秀才笑道:“爹,您不必担心,王妃既然赏了我,就是我的,若推辞了,王妃反而不满呢。”
刘秀才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锦绣在宁王府内的日子,听了这话也就点头。秀才娘子已经双手合十连连念佛:“等明儿,我要去观音庵烧香,保佑王妃大富大贵,长命百岁。”
“娘,王妃本来就大富大贵了。”锦绣打趣秀才娘子一句,秀才娘子皱眉:“那就这样,保佑她早点有个好儿媳,好好侍奉她。”
“你这妇人,难怪你闺女刚才都笑你了,这王府内的王妃,身边无数侍奉的人呢,哪还需要儿媳妇去伺候?”刘秀才觉得自己媳妇实在太大惊小怪了,总要找回一点面子,故意呵斥自己媳妇。
秀才娘子白他一眼,锦绣笑了,见三花望着包袱内别的东西一脸羡慕就是不敢伸手去摸,锦绣拿出几件衣衫:“娘,这几件衣衫都是我的旧衣,您瞧着要能改,就改给妹妹穿。”
这么好的料子,秀才娘子伸手摸了一把,嘴里不由嘀咕一声,锦绣倒愣了一下,王府丫鬟们的衣衫,料子在王府内不算太好,真正好的料子,要不就是在主人那里,下人们要被赏,那也得是有头脸的下人。
锦绣不由望一眼墨梅包着的那套首饰,就该彻彻底底全忘了,因此锦绣没有再说话,只是把有些容易变卖的东西从包袱里面全拿出来,交给秀才娘子,把方才的话又和刘秀才说了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