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封诊录(全两册)
作者:九滴水

编辑推荐
◆马伯庸倾情推荐:“大唐风土与刑侦悬疑的巧妙结合,题材耳目一新,不忍释卷。”
◆畅销悬疑作家九滴水古代罪案推理小说!以史书碎片为引,揭开“封诊道”的神秘面纱,探寻盛唐王朝累累悬案背后的真相;
◆秦简里面的《封诊式》,记载的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国家宝藏》曾有一期介绍了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也是本书中“封诊道”的来源。
◆书中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科学相关记录,结合传说已久的“奇门遁甲”“机关术”,合理设计出我国古代法证传世体系“封诊道”,立足于辉煌的“大唐时代”,通过诸多科学手段推理侦破一个个离奇案件。
◆书中含附录《破案!老祖宗绝对是认真的!》《封诊式·穴盗》,揭秘古代人如何运用鉴证科学破解悬案;
◆装帧设计采用主题彩插+章回体目录设计,增加阅读氛围感、代入感。

内容简介
马伯庸倾情推荐,畅销悬疑作家九滴水古代罪案推理小说
以史书碎片为引,探寻盛唐王朝累累悬案背后的真相
云谲波诡的李氏王朝、
野心勃勃的一代天后、
操控人性的疯狂谋士……
流传千年的“封诊道”中的天才弟子被卷入这场暗流之中,
为求自保,他只身入局,以命相搏!

作者简介
九滴水,畅销悬疑作家。
习于凶案现场调查,他人见血腥凶杀,我们解死亡密码。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坚信罪恶触物留痕,秋毫之末即正义所在。
代表作:“尸案调查科”系列,“特殊罪案调查组”系列。

 

大唐封诊录1:天雷决


引言
人生来有五脏肺腑,骨骼皮肉,食五谷,故而也生百病。
上古神农尝百草治诸症,由此而开医道。后有道家密藏《黄帝内经》现世,其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其中描绘人体构造,无不纤细入微。
有名医名为俞跗者,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
俞跗剖解人体诊疗,也将此等神技传于后人弟子,渐成争鸣百家其中一脉。战国之后,先有秦始皇焚书,又有汉武帝独尊儒术,进而废百家之技,俞跗后人亦因此大受打击。
然而此技虽惊世骇俗,却也能治疑难重症,故而得以暗中流传,民间有华佗为病人开颅捉虫、刮骨疗毒的传说。
只是此等神妙之举虽为医家手段,却因剖腹劈骨伤及皮肉,违背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人伦观念,渐为世人所不容。
俞跗后人平日也只好用寻常医者或是道士的身份掩盖行藏,悄然寻觅机会剖解尸首,使得门中绝学在艰难境遇里得以代代相传。
这些后人虽不能公开以此术医人,却能另辟蹊径,为死者诊断死亡原因,渐渐也在民间有了名气。
每每发生疑难凶案,当地主官便会请出此道弟子前去验尸查案,暗中剖尸捋肠,寻觅死因。
因其素来有先封场所后诊死因的习惯,时人遂将之称为:封诊道。


序言
2017年6月18日,我也是像今天一样坐在电脑前,而那天是“尸案调查科”全系列七本完结的日子(最后两本更名为《罪案调查科》)。这是一套以痕迹检验为切入点,描述如何运用鉴证科学破案的罪案小说,文笔、人物、结构等虽与专业作家的作品相比有些差距,但它还是给读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尸案调查科”系列相继出版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生存还是毁灭?为何这么说?因为“尸案调查科”这个系列的成书,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考虑,如果一直勉勉强强往下写,我写得累,读者看得更累。
所以,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了新系列的构思。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尸案调查科”系列描述的是利用鉴证科学侦破现发案件,那么鉴证科学在陈年旧案上是如何被运用的呢?于是我的第一个新系列“特殊罪案调查组”便应运而生了。
另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难免要去找些资料。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注意到这一点后,我就不由得要多想一些。
鉴证科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我们的老祖宗运用的呢?
难道真跟影视剧里演的一样,古人破案,只会刑讯逼供?
有了这个思路,我开始疯狂翻阅史料。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指纹检验、足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文书笔迹检验,以及法医学、理化检验学,在上千年前就已被运用。为了证明我所说并非诳语,我专门写了一篇科普文《破案!老祖宗绝对是认真的!》附在书后。我建议大家在阅读这部小说前,一定要先看看这篇文章,否则,你肯定会认为,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有些玄幻,但其实不然。
另外,大家是否知道“尸案调查科”系列里面介绍的犯罪现场勘查制度是从何时开始形成规范的?
答:是两千二百多年前的秦朝。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有98简名为《封诊式》,内容是案件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与一些案例。简单来说,就是将犯罪现场封锁起来后进行现场勘查的标准技术规范。
这是有确切记载的、极其规范的犯罪现场勘查准则。为了让大家尽可能深地领略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勘查犯罪现场的,我还原了其中一案《封诊式·穴盗》,把它也附在了书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
有了这些前提,我不禁想到:鉴证科学在古代是如何被系统运用的?于是,又一个新系列被构思了出来,我把它起名为“大唐封诊录”。
为何要把故事背景选在唐朝?是因为古风小说对很多人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而唐朝无疑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朝代。所以在好友的建议下,我把故事背景定在了唐朝。
唐朝历经289年,更替二十多位皇帝,这些皇帝中,连小学生都知晓的,莫过于武则天。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封诊器具”,同时也是为了降低阅读门槛,“大唐封诊录”的故事便围绕着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徐徐展开了。
从现代切换到古代,难度最大的并非故事构思,而是如何在历史缝隙中给书中的人物找到恰到好处的生存空间。
面对如此令人头疼的难题,我“高薪(一箱淮南牛肉汤)聘请”了我的好友顾茹淼担任本书的历史顾问。我从头到尾翻阅了五十多本关于唐朝的史书,在敲定了人物背景后,又开始研究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山川地理,以及唐朝人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有什么民俗、过什么节日、遵循什么礼节等常人不会注意的细节。另外,我还研究了那个时代有哪些“封诊器具”及“封诊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解决了开篇,就相当于在土壤中扎了根,后面的故事也就会顺理成章地生根发芽。
如果说“尸案调查科”系列是无心之举,那么“特殊罪案调查组”与“大唐封诊录”便是有备而来。为了让新系列尽善尽美,我听取了读者对我的所有批评,尤其在写“大唐封诊录”时,我还花高价报了写作辅导班,不为别的,只为能给读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那么,闲言少叙,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打开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带大家梦回唐朝,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
封诊道史传
上古时期,聪慧的中国人就拥有了先进的医学外科技术。人们通过研究人体结构,开创了刮骨疗伤、开颅剖腹等治疗方式。外科神医俞跗偶然利用外科医疗手段侦破了好友被杀案,从此传下在罪案现场“先封后诊”的神秘“封诊道”,收弟子无数,作为大夫行医的同时还诊案破案,名噪一时。
封诊道流传至秦代时,为朝廷所吸纳,封诊道首领入宫为官成为定例。秦代的刑事侦查过程中,使用封诊道所规定的“封诊式”问案,也成为习惯。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掘出的秦简中,还有“封诊”的查案记录——《封诊式》。
时光飞逝,汉朝尊儒,强调“身体不可受损”,受此社会变革的影响,封诊道因解剖尸体而逐渐为世人所厌弃,不得不借由医生、术士的身份隐藏在黑暗之中。由于发展分歧,伪装成医生的“封诊道天干十家”投靠历代朝廷,成为司法体系的一环,寻踪查影,为罪案侦破服务,尤其是宫中不可告人的秘案;而伪装成术士的“封诊道地支十二门”则与之分道扬镳,独立山头,不知去向,似乎逐渐湮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经历了数代王朝更替,封诊道一脉延续至唐高宗末年。因天皇李治身患风疾,天后武媚娘当权。长安、洛阳等地屡发奇案,天后武媚娘利用封诊道破获怪案,进而斗倒太子李贤,步步上位,成为一代女皇,展开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大唐封诊道罪案之旅……
但,我们以为是真相的,就真的是真相吗?


第一章 天雷击尸云起东都
仪凤四年,大唐东都。
夜半,风起。
洛阳南面的万安山仿佛矗立在天地间的一头巨兽,兽首处的南阙天门峰在狂风中昂着头颅,望向头顶上随风汇聚的漆黑雷云。
云团有了生命一样不断翻滚扭动,无数纤细电光像池塘里嬉戏的游鱼,不断穿梭其间。
其中不时朝下方探出树枝状的闪电,让人不禁觉得就在下方的高山上,有什么正在疯狂地引诱着闪电,让它迫不及待地想要降落。
终于,一道粗大的金色光芒划破长空,从雷云里迅猛坠下,伴着瓢泼骤雨直劈山巅,层峦叠嶂的万安山也同时被照得一片雪亮。
电光中,南天门上六合观里,悬崖上的庙堂顶部,一根下粗上细的铜柱就像是一把伸出的巨枪,自殿内朝着天际直直刺出。
在大唐百姓眼中不可逾越的天地差距,对这道金色闪电来说,不过一眨眼就能到达。
只用了一瞬,闪电就寻到了这根现成的“通道”,在震撼大地的雷声里,闪电雷龙般蜿蜒,劈在殿内安置的巨型丹炉上,炉顶竖起的铜柱瞬间发红,变得滚烫,炙烤着雨水,形成丝丝白雾,仿佛马上就要熔融。
天雷的力量太过巨大,整个丹殿都被撼动,雕满日月星辰和九重云天图案的丹炉来回震荡,绑缚在四条铜龙口中的巨大铜链剧烈颤抖,发出刺耳的哗啦声。
暴雨落下,没有新的闪电被引入丹炉,被震动的铜链在雨声中也逐渐变得安静。
殿外,电闪雷鸣时断时续;殿内,丹炉之上,一个赤裸身影盘足端坐。此人双手结印安置膝头,指呈莲花状,裸身沐浴在大雨里,就像在借助雷雨的巨力进行着神秘的修行。
只是——他没有头。
不但缺了头颅,他的胸腹处似乎完全敞开,瞧着像个黑洞,那根引雷铜柱从下而上端正地把他穿刺在炉顶,腹中之物滚落下来,悬在他腿上,影影绰绰,让他跟这座巨炉融为一体,妖异,恐怖,又极度邪恶。
在他已经被雷劈得焦黑的脖颈上,几缕白色烟气带着焦煳的腥味,在一阵阵闪电光芒里升腾,渐渐地弥散在殿堂黑暗的角落中……
东都洛阳的西北方,雕梁画栋的上阳宫中。
一个少年太监正在疯狂奔跑,每一步都在暴雨过后的地面上激起水花。他气喘吁吁,脸蛋涨红,全身湿透,仍不敢有丝毫停滞,瞄准前方的一片宫阙,继续竭力狂奔。
不久后,少年太监来到仙居殿外,神情紧张地对一名额贴梅花花钿的宫装少女说了些什么。
宫装少女大惊失色,她面色发白地进入仙居殿,没有心思看一眼屏风上壮丽的大唐天下风物图,就匆忙从十二扇巨屏旁绕过,迈着碎步来到内殿的铜制梳妆镜旁。
镜前,一名美貌丰腴的女子正闭着眼睛,任凭身后的宫娥小心翼翼地用鹿角金梳打理着她黑亮的长发。
少女使了个眼神,侍奉的宫娥们迅速退去,她凑到女子耳边,低语起来。
“正谏大夫明崇俨死了?死在陛下所赐的六合观中?”
女子蛾眉倒竖,怒容满面地霍然站起。梳妆台差点被她突然的动作带翻,一盒胭脂从梳妆台上滚下来,摔得粉碎,染出一地血红。
“天后息怒!”少女连忙跪在地上。
“他们还是下手了。明崇俨是我和陛下的人,杀他,目标又何止他一人?”女子面色冷沉地道,“婉儿,传我的口谕,着大理寺彻查此事!”
上官婉儿却有些迟疑。“天后,曾经与您作对的宰相张文瓘兼任过大理寺卿,此人去年已命归黄泉,可他的旧部至今仍对您格外防备,只怕大理寺此番是不会尽心的……”
说到这里,上官婉儿点到为止地停了下来。
“哼,这些对我不满的人,根脉倒是扎得很深,人死了也还是不省心。”天后武媚娘思索片刻,然后挥袖道:“那就叫上李绍,让他和大理寺一同调查,有他在,不论什么案子,总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上官婉儿思索片刻后,顺从地行礼道:“是!天后。”
在她离开后,武媚娘起身缓步来到窗边,向远方看去。在她的视线里,遥远的洛阳城中,整整齐齐的坊市就像水墨画出来的一样,影影绰绰地铺展在远方的地平线上。
她转身来到另一扇窗前,极目远眺。那个方向,正是李唐皇族的根基西京长安的所在。
“说来,明崇俨曾开罪东宫,此事恐与太子有关……”她怒视着那边的天与地,又像是在询问着那个创造了旷世伟业,现已死去多年的李唐帝王。
“太宗陛下,这莫非是你的诅咒吗?”想起刚入宫时的日子,她的眼中浮起了一点哀伤。
“可惜,现在的武媚娘,已不是过去被你赐名的少女,就算真是贤儿,也一样是顺我者昌,至于逆我者……”
她没有把话彻底说完,只是菱角般丰满的嘴唇在她说出这句话时微微勾了起来,露出带着煞气的冷酷笑意。
唐高宗李治曾用年号,676—679年。
唐朝东都洛阳城中重要的宫殿建筑。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采纳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韦弘机的建议,在东都苑东部、皇城西南隅修建上阳宫。上阳宫南临洛水,西拒谷水,是唐代洛阳宫殿建筑中最具规模的建筑。唐高宗后期,常来上阳宫听政。
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唐宋女子多流行满脸贴上各种花形的花钿,即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用一种哈胶粘贴。
官名。秦置。专掌议论。西汉置谏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秩六百石,掌侍从顾问,参与谋议。名义上隶光禄勋。隋、唐隶门下省,掌侍从规谏。龙朔二年(662年)改称正谏大夫,神龙元年(705年)复旧称。
官名。汉景帝时始置,其前身为秦之廷尉,九卿之一。其后或称大理卿,或称廷尉。隋唐时为大理寺之长官,隋为正三品,唐为从三品。其职责为总理大理寺之事务以及量刑决狱。宋于神宗元丰年间始设卿。历代因之。


第二章 渑池寻狱牢里求活
狂暴雷声在半空里疯狂炸响,位于洛阳西北方向的渑池县县城,家家户户关窗闭门,街上百姓四散奔逃,每个人都想赶在暴雨到来之前寻觅一个安全的避雨之地。
然而,有一行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个时候仍在城中大道策马狂奔。
他们胯下的骏马已极度疲惫,每匹马的嚼子边都堆积了一摊白沫。这些马已经跑得脱力,将来就算调养很久,也很难重回巅峰状态。
可它们仍不能停步,只能在骑行者的不断鞭笞下奋蹄前行,马蹄伴着暴雨前的狂风激起灰黄的尘土。
一行人中的领头人身着灰色翻领胡服,这位的骑技相当高超,在她的操控之下,疲惫的马在飞奔时并没有碰到百姓堆积在路边的任何物品。
阴云浓密,白昼如夜,数匹奔马一路直朝渑池县狱而去……
渑池县狱与大唐所有的县狱并无区别,一定要找出差异的话,那就是它明显比其他多数县狱更大,也更深。
大唐的县,根据领土大小和富庶情形,一共分为七等,即:赤、畿、望、紧、上、中、下。另外,大唐还有东西二都,分别为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由此二都直接治理之县,便名为赤县。
渑池县是东都洛阳的旁邑,虽比不上赤县富庶,倒也还算在畿县之中,比起级别较低的县,这里有更大、更深的县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不过不论怎么大,只要是牢房,条件就好不到哪儿去,阴暗湿冷是必然的。牢内塞满了等待发落的戴罪之人,这些人的吃、穿、住、用、大小二便都在里边解决。
哪怕在偌大的渑池县狱,那气味也还是令人窒息,只有在刮风下雨之时,从墙上的细小通风口中吹进来的清风才会让里面的人觉得稍微好过一些。
每当这种时候,牢中的人犯不管天色多晚,都会像夜猫子一样神采奕奕地抬起头,用力嗅着外面的气味,露出期盼的神情。
不过,在这儿,唯独一个人例外。
此时此刻,县狱最深处的牢房的角落里亮着一颗豆子大小的光,如同把黑夜烧了个窟窿。
那个“例外”似乎压根听不见震耳欲聋的雷声,也对难得清新的风不感兴趣。
他身着破烂囚服,披头散发地盘膝坐在一面高墙前,脸几乎完全贴在墙上,正在努力用手中的石块刻画着什么。
牢房里只得一面墙,另外三面都是人腿粗细的木柱。这面墙是石条所制,非常牢固,不给犯人一点逃脱的机会。
手上的石块与石壁发生剧烈摩擦,由于他的双手双脚上套着沉重冰冷的铁链,他双手间的铁链晃动发出的叮当声,混合石块发出的令人牙酸的声响,形成极为难听的可怕动静。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牢门旋即嘎吱一声洞开,两名典狱面无表情地走进去,一左一右伸手架起那人,迅速地将他拖了出去。
脚步声与铁链在地上摩擦的声响渐渐远去,他手中的石子被磕掉,滚到石壁旁,轻声地碰撞一下,终于不再动了。
银白电光从石壁上的窗口射进来的刹那,空空如也的牢房中,那面石壁被照得雪亮,石壁上那些看似混乱的线条也显出真容。
只见墙上绘有一名闭目盘膝端坐的男子,他双手扶膝,身上不着寸缕。
自他锁骨下方起,胸腹部被完全剖开,肋骨被钩状物扯向两边,露出胸腔里的心肺。腹腔内大小肠蜿蜒盘曲,胃囊形状鲜明。
虽然呈现一副惨状,但男子表情安详,五官柔和。在他脸上有着一丝莫名的悲切之感,让人想起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那些佛像。
轰隆一声,炸雷终于在电光消失后落了下来,牢笼又陷入了一片无尽的漆黑之中……
谢阮在火把昏暗的光芒中负手而立。
她的马跑得快要断了气,也没能让她躲过这场雨,身上的灰色胡服已经彻底湿了,变成了深灰带黑的颜色,袍角不断滴落着水珠。她昂起尖尖的下颌,目光冰冷地看向大牢石壁上的铁条窗,外面的天空中,电光还在乌云里闪烁纠缠。
“此女下颌过尖,是短命之相,双十之年,必遭横祸牵连而死。”
不知为何,此时的她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
当时,那个被天后招入宫禁的术士才和她打了个照面,就为她断下了这样一个不吉的命格。她记得,那也是一个雷雨天,只不过地点不是在东都上阳宫,而是在西京长安大明宫里的大角观外。
那时的她还只是个小女孩,因父祖违法,她成了罪人,被没入宫中充当官奴。
在宫里,像她这样经层层挑选被带到天后身边养育的罪人孩童有不少,当时她也只是其中之一。
由于年纪太小,听到这样的判词说自己只能活到二十岁,她不免觉得心惊胆战,看着那个术士,觉得他有些不怀好意,就不由自主地躲在了天后身边。
见到她含泪求助的眼神,大唐最尊贵的女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武媚娘对那名术士说道:“我的人,不论是死是活,向来由我决定,这不是你乃至上天可以染指的。”
说完,武媚娘就叫来两位身穿金甲的千牛卫把那个术士给拖了出去,打那以后,大明宫里就再也没人见过那个术士,而她也被武媚娘养在身边,和那位出身名门的上官婉儿一起特意培养起来。
一直到隔年的秋季,她才听人说起,在大明宫内的太液池畔,有一丛龙爪菊开得格外灿烂,其中最大的一朵,长得比宫中盛汤的海碗还大,就像一颗突兀的人头。
“太液池的花丛下埋着死人。”上官婉儿这样笑嘻嘻地告诉她。和她一样,上官婉儿也是罪人之后。
“我去年都看见了,那个胡说八道的家伙被千牛卫一枪捅穿了胸腹,尸体就草草埋在龙爪菊之下,听说下雨天还露出了一些骨头,后来花匠还特意加了土。”
…………
耳边传来金属脚镣在地上摩擦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大,打断了谢阮的血腥回忆。
“将军,人犯带到。”有人在她身后说话,语气很是恭敬。
谢阮转过身,她的幞头湿漉漉地耷拉着,随着她的动作,一些雨水被从上面甩了下来,钻进脖子,那种湿冷让她很不舒服。
她抬起手,有人马上上前一步,把点燃的火把放到她手中。她将火把向下移了一下,想看清被带来的那个罪人。
两位典狱颇为善解人意,不等她吩咐,就主动伸手撩起那人遮脸的脏污乱发。
橘色的火光霎时照亮了他的脸,与此同时,谢阮微微皱起眉头。
男子大约二十岁,他的脸很脏,但在火把的强光下还是能勉强看出,此人有一种男生女相的美。他眉眼纤细,眼珠漆黑,目光很亮,但也显得极为冷淡。和冰凌一样的目光不相称的是,他脸部的骨骼轮廓很柔和,让他看起来像个孩童,虽说中和掉一些冷漠感,一眼看上去却仍让人喜欢不起来。
谢阮的手指摸向腰间,磨出老茧的拇指顺着蹀躞带一直抚到镶嵌灰鲨皮螺钿的直刀上。
俊美男子她见得多了,虽然这个男人脏兮兮的,但她也得承认他的相貌很不错。可不知为何,此人给她一种面对的是一头野兽的错觉。她很想抽刀劈过去,不过很快又克制住了。挥去心头莫名的反感,她把火把扔给旁人,抓住他打结的长发,迫使他抬起头来看着自己。
“李凌云,”她问那人,“你想死,还是想活?”
“把死者开膛破肚,被死者亲属当场捉拿归案,犯了悖逆人伦、侮辱尸首之罪,这样我居然还能活?”叫李凌云的男子平淡地叙述,像在说别人的事情,“只要是人,就迟早都会死,要杀就杀,我无所谓,不必闲扯。”
“你的话太多了,说,到底选,还是不选?”谢阮盯住李凌云。
“选。”他也盯住了她,“既然可以,当然要选。”
李凌云扯开干裂的嘴唇,一字一顿地道:“我——要——活!”
主管牢狱事务的官吏。古代设于地方府、州、县级机关。
亦称“伊阙石窟”。分布在河南洛阳城南伊河入口处两岸的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始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景明元年(500年),延续至唐(一说至清末)。
禁卫军名,分左右,为唐代禁卫军十六卫中的两卫。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侍卫及供御兵仗。
又名“折上巾”,一种包头的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