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发明?发明什么?”
“发明什么?”王小貌仰面长思,缓缓道,“是一种防走失的装置。”
杨经理问道:“防走失装置?是GPS定位吗?”
王小貌摇摇头:“不知道,其实我也没见过那个装置,不知道它到底长什么样。但我听那个朋友介绍过它的原理。”
“哦,什么原理?说来听听。”
王小貌想了一会儿,说道:“我那个朋友说,在这世上,人与人之间其实是由一条无形的线将彼此相连的。相识的两个人即便身处天涯两端,失去联系,但只要他们循着心中的线前行,终究会再相遇的。而我朋友所发明的这个装置,就是把人与人之间埋藏在心底的那个无形的线挖掘出来,转化成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现实物品。”
杨经理未曾听闻人间竟有如此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当时就惊呆了,大呼道:“小貌,你要是有这种装置,何愁还找不到你那位朋友啊?!”
王小貌喃喃自语:“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倒是送了我一个。”
杨经理惊喜道:“那你为什么不启动那个装置,寻找你的那位朋友?”
王小貌叹了口气,神色更加悲伤:“那个装置是被放在一个盒子里的,但盒子我打不开,需要四位密码。”
杨经理惊奇道:“密码?什么密码?”
王小貌目光飘向远方,怅然若失地说:“当时,我也曾问过那个朋友。他笑着告诉我,我之所以现在还不能打开这个宝盒,是因为还没有遇到那个能给我四位密码的人!”
“到底是什么样的密码?快说来听听!”杨经理迫不及待地追问。
“他说,是一个手机号的最后四位数,但我试了我所知道的所有手机号,都不管用。我又找了很多开锁大师,也始终打不开那个盒子。”王小貌看了一眼杨经理,孤独无助地说,“唉,你说那个给我四位密码的人究竟在哪里呢?什么时候会出现呢?”
当王小貌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杨经理忽然意识到自己很可能就是王小貌一直在寻找的那个能给她四位密码的人!于是,他深吸了口气,郑重地说:“小貌,你把那个宝盒拿来!”
王小貌愣了一下,反问道:“经理,你能打开?”
“我不知道,你先拿来。”
于是王小貌依言走出办公室,再回来时怀中已多了一个铁盒。
她把铁盒放到办公桌上,杨经理凑过脸来看,只见盒面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日光宝盒!
“好了,王小貌,你先回去工作吧。”
“经理,你现在不开宝盒吗?”
“我要先研究研究。”
打发走王小貌,杨经理谨慎地将办公室的门从内反锁,然后回到桌前。他小心地捧起那个铁盒,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输入四位密码,他所输的四位密码正是殷警官手机号的最后四位数。
当他输完最后一个数字时,便听“啪嗒”一声,日光宝盒解锁了。
杨经理欣喜若狂兴奋不已,他没有急于打开宝盒,因为他知道宝盒里放着的是一个神奇的装置。
其实,在杨经理小的时候,他就听说过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人世间,每一个有缘人在冥冥之中都会被一根无形的线所牵连。不论身在何处,只要你能感觉到这根线的指引,即便远隔千里也能相见。可如果感觉不到这根线,就算近在咫尺也不复往来。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那根原本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无形的线竟会被人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现出原形!
所以对杨经理来说,打开宝盒,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那个购买理财产品的男子,更重要的是为了一睹那根传说中的无形的线在现实中的样子。
于是,杨经理深吸了口气,缓缓打开盒盖。
在打开盒盖的一刹那,他竟然看到了——一根绳子!
他小心翼翼地把绳子从盒子里捧出来,发现绳子的两端各有一个活结。他不明白那活结的用处,也参悟不透绳子的奥秘。
就在为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在盒盖的内侧还贴着一张使用说明书!
杨经理虔诚地端起盒盖,逐字阅读说明书上的文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根绳子的名称:千米有缘一线牵。
再往下读,则是它的使用方法,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绳子两端各有一活结,可以分别系于甲乙二人手腕之上,因为绳长千米,所以甲乙二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在千米以内都不会走失,因此又名“千米有缘一线牵”。
杨经理读完之后,先是一愣,随即意识到自己被耍了,顿时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他将手里的绳子狠狠地扔到地上,又上前跺了两脚,仍不解恨,遂又撕下贴在盒盖上的使用说明书,揉成一团。
可就在杨经理撕下使用说明的下一刻,他忽然发现了盒盖上的秘密。因为他看到原先张贴使用说明的位置上,居然现出了一串阿拉伯数字。
杨经理怔了一下,赶紧拿起盒盖仔细辨认——是一串139开头的手机号码!
这是谁的手机号?会不会是那个购买理财产品的男子的手机号?
杨经理并不敢确定,但他觉得很有可能,他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试着拨通这个号码。
在拨这个号码之前,杨经理依稀记得王小貌曾提到过她这个朋友姓刘,好像叫“刘念”,对,就是刘先生!
杨经理一边想着,一边按下了拨号键,在短暂的等候音之后,这个神秘的号码终于接通了,然后听筒彼端传来一个陌生男子的声音:“喂,哪位?”
“是刘念,刘先生吗?”杨经理小心翼翼地问。
对方似乎非常警惕,反问道:“你是哪里?”
“哦,我姓杨,前几日你在我们公司买了一款理财产品,我们公司在本周六要举办一个答谢宴,专门答谢一直支持我们工作的新老客户,所以特邀请您来参加。”
“我没空。”电话彼端,传来的是对方的一口回绝。
杨经理叹了口气,对着话筒说:“啊?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对方怔了一下,忍不住问:“可惜什么?”
杨经理干销售干得早已练就了一张嘴就能编出谎话的绝技:“是这样的,这次答谢宴我们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场内活动,即在本月内投资‘年丰’理财或者月收理财产品金额累积达五十万的,便可获赠手机一部。而您一次性购买了三年的理财产品,累积金额正好达到赠机标准。”
听筒彼端迟疑了一下,忽然问道:“送什么样的手机?”
杨经理信口开河地说道:“当然是iphone手机啊,今年1月刚上市的iphone4s。”
对方犹豫了一下,说道:“好,可以,我有空,答谢宴在哪里举行?”
杨经理说道:“你方便的话可以先来我们公司集合,到时由大巴车统一送到宴会酒店。”
“麻烦说一下你们公司的地址。”对方似乎在拿纸笔记录。
“华阳路17号,假日公寓11楼,周六上午10点。”
“好的,我一定到。”
“恭候您的大驾。”
杨经理兴奋地挂断了电话,然后赶紧拨通了蔡总的手机。

  7.流年的救赎
周六,风和日丽,万里无云。
上午10点,位于华阳路17号的假日公寓顶层11楼,一个穿黑衫的高瘦青年在走廊里已经往返踱了两圈,他似乎在寻找某个房间。在整个11楼,共有二十几间房,它们大部分都是闲置的,偶有四五间被租赁出去也是用作仓库堆放杂物。
当青年沿着走廊准备再找第三圈时,楼梯口处突然闪出一个穿紫色短袖的男子。
男子冲着他喊道:“喂,是在找理财公司吗?”
青年驻足回望,问道:“你怎么知道?”
男子“嘿嘿”一笑,又问:“你是刘念吧?”
青年反问:“你是杨经理?”
男子冷笑道:“我不是杨经理,这里也没有理财公司!”
青年愣了一下,说道:“什么意思?你不是来送我去宴会酒店的?”
男子笑着摇头,说:“不是,我是来送你上西天的!”
青年没明白对方意思,又问道:“你说什么?”
男子只是笑,不再多言。他轻拍双手,于是从楼梯口又闪出六名男子,也都穿着短袖,颜色却各不相同,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再加上最先出来的那个穿紫色短袖的男子,这七个人站在一起,俨然是葫芦七兄弟的化身。
青年被这七个人的阵势所震慑,脸上现出惊恐的表情:“你们要做什么?”
穿紫色短袖的男子冷冷道:“我们把你从这十一楼扔下去,你觉得怎么样?”
青年大惊失色:“你们要杀我?那么在大拇指广场杀害殷警官的,也是你们?”
“不,当时我们负责搜索三楼,杀殷警官的是另外五人。”
这时,穿绿色短袖打扮得跟火娃似的男子在旁边催促道:“快动手吧,再耽搁下去难免夜长梦多,客户该不高兴了。”
于是,七个人列成扇形阵队,隐隐间颇有葫芦阵的气势。接着便见他们步步紧逼,朝着青年包围过来。
在这紧急时刻,青年忽然叫停:“你们动手前,不确认下我的身份吗?”
“这还用确认?明摆着就是你。”说话的是个穿黄色短袖的男子,从衣着来看,如果头上再顶个葫芦,就颇似葫芦七兄弟里的铁娃了。
青年建议道:“你们最好还是确认一下,万一杀错了,可不好跟客户交待。”
黄色短袖的铁娃男不屑一顾。可是绿色短袖的火娃男却说道:“他说得对,咱们干杀手的工作应该做得越细越好,不能有一丝疏漏,只有这样雇主们才能放心,客户们才能满意,何况那姓蔡的尾款还欠着咱呢!”说着,他掏出手机拨打了目标人物的号码。
这原本是“流年”的手机号,他已不用许多年。
直至殷警官遇害,他打算不做线人远走他乡,于是才找出了这个号码。
在离开这座城市前,他把号码写进了一个盒子里,交给了一个姑娘,这已是他留在人世间唯一的联系方式了。
他希望有一天,那个姑娘能遇到一个帮她打开盒子的人,这样姑娘就能看到他留在盒子里的那根绳子。如果她不明白绳子的含义,她就会撕下盒盖上的纸。在纸被撕掉的下一刻,她也许会看到他写在盒盖内侧的那个电话号码。
现在,终于有人在拨打这个号码,只是拨号的人是要取自己性命的杀手!
随着最后一位数字的输入,杀手按下了手机上的拨号键。在短暂的等候音之后,偌大的走廊里突然传来“滴答滴答”倒计时的声音。
杀手们大惊失色,从业多年的他们自然知道这声音意味着什么。
“是炸弹?是定时炸弹!”杀手中有人惊呼!
接着又有人回望四下,惊慌失措地问:“炸弹在哪里?”
青年微笑着踏前了一步,他这一踏前,杀手们反倒纷纷后退。
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只是身为螳螂的杀手们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青年居然一人分饰两角,前面假装是蝉,后面却开始扮演黄雀!
“你身上有炸弹?”
“你早有预谋知道会有人来杀你?”
青年只是笑,却不说话。他虽不说话,但眉宇间早已流露出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
众杀手久混江湖,自然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的人生哲理,当然也明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警世名言,于是决定做出让步。
“喂,我说大哥,咱商量个事儿行吗?”
“什么事儿?”青年问。
“其实我们干杀手的也就是混口饭吃挣俩钱儿花,你这绑个炸弹,最后弄个两败俱伤,大家都把命搭进去可就没劲了。”
“是啊,是啊,大哥,你先把定时关了,老这么‘滴答滴答’响怪瘆得慌的。”
“对对对,咱们坐下来好好谈谈,没什么不能商量的。只要大家不伤和气,这活儿我们可以退单。”
青年笑了笑:“你把电话挂断,倒计时自然会停下来。”
杀手似乎不信:“就这么简单?”
青年点点头:“就这么简单!”
杀手依言挂断电话,滴答声戛然而止。
众杀手面面相觑,未料高科技如此发达,更想不到的是他们所杀之人武器装备如此精良,不由得自惭形秽。
青年大笑起来,他一边笑一边摇着头说道:“其实当初我也和你们一样,被他骗了。”
说着,青年从口袋里掏出一部手机,幽幽道:“根本就没有什么定时炸弹,这只是手机铃声罢了。”
“手机铃声?”众杀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皆默然无语。
这时,青年亮出了自己的警官证,上面赫然写着:市北分局刑警大队季成,再往下是市北公安分局的大红章。
也就在季警官亮出证件的同时,数十名全副武装的警察端着手枪从四面八方蜂拥而入,冲进假日公寓。
三天前,中午。
骤然响起的滴答声,把季警官从午睡中惊醒。
多年从事刑侦工作的他,下意识以为有凶徒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装了定时炸弹。可是当他披着警服准备逃生时,忽然觉得这倒计时的声音听着有些耳熟。
季警官告诫自己要镇定,然后他就真的镇定下来了。他侧耳细听,辨认出滴答声是从自己办公桌的抽屉里发出来的。这下他终于想到了什么,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
季警官拉开抽屉,看到一部手机在响,只是那部手机是被装在透明的证物袋里的。
当季警官看到手机的时候,一段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正在他的脑海里缓缓拉开回忆的帷幕。
几天前,他率领市北分局的众警员围捕一名代号为“流年”的线人。在我众敌寡的巨大优势下,对方很快陷入包围圈,几乎无路可逃。这本是一件可以载入警队培训教材的经典案例,不想却在最后关头,让那个线人借着手机铃声的掩护而逃之夭夭。
因为那个线人将手机铃声设成了滴答声,误导了在场所有警察,大家都错以为那是定时炸弹的倒计时声,从而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拨打电话的人会是谁呢?难道又是那个线人?
季警官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0335开头的外地号码。
于是,他接通来电:“喂,哪位?”
“季警官吗?近日可好?”听筒里传出阴沉的声音。
季警官识得这个声音,他冷笑道:“你还敢打电话来?别以为你跑到外地,我们就抓不到你!”
电话里传出来两声咳嗽,伴随着咳嗽声的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我没有出卖殷警官。”
“行啊,那你来警局当面对我说!”
男人在电话里笑,他说:“呵呵,你知道,我是不会去警局的,我也不会见你。”
“你还是心里有鬼。”季警官一边应付着电话,一边把来电号码写在纸上,招呼警员王朝赶紧去查来源。
“季警官,其实我打这个电话不是来跟你斗嘴的。”
“哦,你想说什么?”
听筒彼端沉默了许久,才传出声音,就听那男人问道:“你想不想查清出卖殷警官的人是谁?”
季警官哼笑了两声,说道:“少来这一套,殷警官与线人碰面的时间和地点向来不会透露给外人,出卖者除了你,就不会有别人了。”
电话那头发出悲凉的笑音,紧接着是剧烈的咳嗽声:“原本我也这么认为,但事后我仔细回忆了我和殷警官碰面的情景,还是发觉有些地方不对。”
“哦,说来听听。”季警官并不是真心想听,他只是在拖延时间,想确定对方打电话的地点。
“以前和殷警官碰头,他从来不会迟到,但那天他却晚到了整整十分钟。”
季警官一边催王朝快查,一边不以为然道:“才十分钟,可能路上堵车了呗。”
“不是堵车,因为我到约见地点的时候看见他的车已经停在了路边。他车停在路边,人却迟迟没有上楼和我见面,我怀疑他是不是去见什么人了?”
“你觉得他能去见什么人?”
“我也不知道,但殷警官上来的时候,我看见他手里拿着一张理财单页,后来我想,这会不会和理财公司有关?”
“哼,你多疑了吧,就算殷警官见你之前被发单页的理财师拉着聊了两句,也很正常。”
“是很正常,但我实在想不出别的缘由了,所以……”
“所以什么?”季警官忍不住问道。
“所以,在离开青市之前,我给殷警官的儿子买了一份理财产品。如果那家理财公司真和殷警官的遇害有关联,那么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找到我的。”
季警官若有所思:“如果真如你所说,出卖殷警官的另有其人。那么你是目睹案件发生的唯一当事人,出卖者一定会想尽办法把你找出来杀人灭口的。但话又说回来,理财公司经常会搞些回馈活动答谢客户,所以联系你也很正常。”
“我把我唯一的联系方式,写在了一个带密码的盒子里,要想打开盒子就必须知道密码,而密码正是殷警官手机号的最后四位。”
季警官这才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既急于找到你,又知道殷警官手机号码,有这两个条件就足以证明理财公司与殷警官遇害案有关。”
听筒里传来“嘿嘿”的笑声:“我留在密码盒里的电话号码就是你现在通话的手机号,注意充电,因为下一个拨打这个手机的人很可能就是出卖殷警官的人。”
“一定一定,我现在就安排人去旧货市场配充电器。”
话筒彼端的男子沉默了一段时间,然后忽然问到:“季警官,你有没有想过,在查伪钞案查到一半时,殷警官就突然遇害,这是为什么?”
季警官愣了一下,沉思了片刻道:“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本来我以为是伪钞集团干的,但破案后经过我几番审讯,反倒证明了殷警官的死确实与伪钞集团无关。”
“与伪钞集团无关,却又在调查伪钞案期间发生,一定有什么细节被我们忽略了。”
季警官不以为然道:“伪钞案都破了,还能有什么细节被忽略。”
“不,不,一定有。同样是查伪钞案,殷警官遇害,你却安然无恙,这不奇怪吗?”
虽然对方的假设让季警官深感不吉利,但说心里话,他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就见季警官拿着手机陷入沉思,而后喃喃自语道:“殷警官一定是做了什么我没做过的事情才会遭到报复,让我想想,让我想想,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长久的思考,季警官依然没有想通。听筒那边的男子实在等不下去了,决定提出自己的看法:“季警官,你说会不会和‘十面埋伏’这个行动计划有关?”
季警官大为不解:“‘十面埋伏’怎么了?”
“在我之前,殷警官曾派出一名线人卧底进入一家知识产权公司,调查其是否从事伪钞交易活动。那家知识产权公司虽然没有从事伪钞交易,但它会不会有可能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呢?而殷警官所派出的那个线人也许一露脸就暴露了,以至于在对方不知情的前提下误以为警方是在查自己,于是顺着那线人反查到殷警官身上,进而将其杀害。”
季警官闻听此言,接着便联想到前一天确认的男尸正是生前在知识产权公司执行卧底任务、代号为“岁月”的线人。他想到这里,脸上早已大惊失色,但嘴上却不失镇定,以波澜不惊的语气说道:“原来你也这么想,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只是迟迟拿不定主意,你也知道我们警察最讲究的就是严谨缜密,不能妄下结论!”
说到这里,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在马后炮,季警官接着说道:“其实你说的这种可能已经发生了,因为昨天我们找到了那个曾经卧底在知识产权公司的线人,可惜他被找到的时候,已被人杀死后抛尸街头。”
听筒里现出了短暂的沉默,然后那个男人叹了口气,说道:“如此看来,理财公司只是收钱出卖殷警官的行踪而已,而知识产权公司才是幕后真正的犯罪集团!”
季警官陪着他一起叹气,以此彰显英雄所见略同和彼此的惺惺相惜,末了说道:“看来我要派委晓君重新进入动漫产业园,潜伏进那家知识产权公司进行卧底调查了。”
可男人却说:“不要派她。”
“为什么?”
“她之前为了破获伪钞案,已经潜入动漫产业园卧底了一次,这次再去,难免不会暴露身份。”
季警官心想也是:“但论起卧底经验,还是小委比较合适,她如果不去,我还真不知道派谁合适。”
季警官言下之意,自然是想让和他通电话的“流年”自告奋勇前去卧底。
结果,对方却说了一句:“派个新线人去最合适。”
季警官大为不解:“派新人去卧底潜伏?”
“是的,季警官,你想想,对方能通过线人反查到殷警官,说明他们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对方敢于杀害警察,说明他们是一群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
“那你还让我派新人?”
“新人没有经验,没有经验一切都是空白,只要是空白那么就不会有漏洞,没有漏洞就不会被人注意。当一个线人永远处在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当中,永远不会引人注目,那么他才可能长久地潜伏下来,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慢慢搜集犯罪证据。”
季警官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季警官电话挂断之后,警员王朝赶紧跑来报告:“电话来源已经查清,位于秦市的建设大街。”
季警官哼笑道:“跑秦市去了,真行!”说罢,便不再理会,而是低头去翻桌案上新招聘的一批线人的信息资料。
“咦?王朝,怎么这批线人的信息资料只有一份?难道只有一个人报名吗?”
“啊,季警官,前一阵儿咱们不是和市南分局搞了个‘十面埋伏’的行动吗?然后有线人死了,那线人一死,其他人都不敢报名当线人了。如此一来,最后就只剩这一个人了!”
“哦,那好吧!”季警官深深地叹了口气。
可是当他翻到那名叫张波的女线人的信息时,立刻被照片上那张天生跑龙套的脸吸引住了。

  8.新的开始
“张波张女士,你应聘的是人事部经理一职,是吧?我们董事长看过你的简历,觉得你的工作经历非常符合我们公司的需求,如果你愿意的话,下周一就可以上岗。”
“那实在是太好了!”
“呵呵,正好趁现在不忙,我带你认识一下咱公司的同事,好吗?”
“好的,好的。姚秘书,麻烦您在前面领路。”
然后,新应聘的张波在姚秘书的带领下,走进了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在走进办公室之前,她注意到办公室的门牌上赫然写着五个神奇的大字:知识产权部!
她看到这五个字的时候,心里莫名其妙地激动了一下,似乎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多事情发生,而她所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调,不引人瞩目。
于是,她怀着这种想法走了进去。
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同事们纷纷起身,然后她听到姚秘书在旁边一个一个介绍。
“这位是马克,这是郭江音,还有邵翔宇,称呼他小邵就可以,这位美女就是李飒李部长……这是咱公司知识产权部的同事!下面我再带你去咱们公司艺术品收藏部看一下……”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②:完美破案需要几个线人》完】

后记1 那一人——那次生命中的擦肩而过

  编辑华斯比在微信给我语音留言,让我给“季警官系列”第二部写个后记。
当时我正在开车,于是趁着等信号灯的间歇问他:后记的题目可不可以和上一本书一样。
华斯比说:第一本的后记叫《那一日》,这一本你打算叫什么?
我笑了笑,在红灯即将结束的时候,对着微信说:就叫《那一人》吧!
确实,应该就叫“那一人”。
在我马上要三十岁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人。最初相见,我看到了她灿烂的笑容和开朗的性格。然后,在不知不觉间,我们聊得很投缘,几乎无话不谈。
那个时候,我正处在最好的写作状态,在杂志上不断刊登小说的同时,也开始筹备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然后,当最好的我遇到那一人的时候,唯一可惜的就是相见恨晚。
在相遇之后的日子里,我尽可能地卖弄自己的长处,用我擅长的文字在QQ空间里写下一篇篇日志,期望她能看一眼,或者留个脚印。于是,我放下小说,写了一个夏天的日志,里面有忧郁、有浪漫、有踌躇、有伤情,唯一没有的就是欢喜。
在我QQ空间的日志里,有这么一个系列,写的都是身边的朋友,我把身边我和她共识的朋友一个一个都写了个遍。她也一直在看,有时候还会留言。
后来,她问过我两次——你会在日志里怎么写我?
她问的时候,我笑了,说:我不会写你的。
她问我为什么。
我所能做的只是笑,然后不说话。
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怕写不好彼此的关系。
后来的后来是,问了两次之后,她不再问我了。然后,我也真的没有写她。
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曾不止一次抱怨青岛的生活节奏太快,曾不止一次说青岛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太大。她给我描述了一个城市,那里上班不用加班加点,坐公交不会拥挤,路上也不会堵车,大家都生活得很悠闲。
她说的时候,我特别想去那个城市看一看,看一看她待过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和她一样宁静、美丽。但事到如今我依然没去,因为我怕去了之后,如果那个城市真如想象得那么美丽,我会感伤;如果那个城市不如想象得那样美丽,我又会失落。所以,我把那个城市用文字的形式留在了心里。因为我觉得,有些地方有些人还是只留个念想的好吧。
再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身边的朋友们开始各奔东西,当轮到她也快离开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想用文字写写她,但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写。最后,我说:要不我把你写进我的小说吧。
她笑嘻嘻地说:好。
她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就离开了。
然后过了两天,我也离开了。
在彼此分开的日子里,我真的开始把她写进了小说里。我不断地回忆我们相识的日子,不断地回忆所有关于她的细节。
我记得她总是丢三落四忘拿手机;记得她总是喜欢围观路边的稀奇事物;记得她总是说我剩饭浪费,拿“锄禾日当午”来教育我;记得她总是愿意玩微信,在朋友圈转发一些鸡汤文;记得她的手机样式和型号,甚至包括手机壳的造型;记得她有一个倒计时的习惯,每天记录着自己在这个世上的日子;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她苦学会计课程,每周三、五去台东上会计课,最后考试到底还是不及格……
我把我能记得的一切都写进了小说里,然后一篇一篇,不知不觉间积累成了“季警官系列”的第二本书。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会写这么多篇,而且这些文字是在我们分开之后,我靠着记忆一点一滴编进故事里的。
我笑了,无奈地笑了。
我无奈,因为我确实没有想到,在我快三十岁的时候,会遇到这么一个人,我们能聊得这么投缘,让我有一种回到青春期的感觉。
但我想我毕竟三十岁了,三十岁的人应该知道,有时候真正珍惜彼此的关系,是要学会放手的。
所以,我把关于一个人的故事,串进小说里,编成了一本书。
只是,等我写完这些故事的时候,不知不觉间青岛已经从炎热的夏天进入到了寒冷的冬天。我站在冬天的季节里回望夏天的故事,感觉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
我想,时间真的已经过去好久了,而且还会继续过去,这一切会随之越来越久远。
直到这本书真正上市的时候,当你们被文字里的故事逗得开怀大笑的时候,那肯定会是很久之后的物是人非之时。那时的你们,肯定体会不到写这些搞笑文字的人,他当初的心里到底有怎样的无奈。
亮亮
2014年11月6日凌晨于青岛

后记2 在悬疑推理创作的道路上坚持并创新着

  当“季警官系列”第二部里的所有故事都尘埃落定的时候,编辑华斯比让我写一篇创作后记,叫我站在悬疑推理小说的层面上,来谈谈自己的创作感想。
显然,我的上一篇后记写得太感性了,以至于有偏题的嫌疑,所以这才有了下面这些关于“坚持与创新”的文字。
其实,在我真正准备写第二本书的时候,我特意去了趟上海,借着参加上海书展的机会见了相识已久却素未谋面的华斯比。在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那家宾馆里,我俩聊了很多,其中就包括第二本书该怎么创作的问题。
华斯比当时给了我两个建议,第一个就是加强对季警官人物形象的塑造。因为他觉得图书出版和杂志发表还是不太一样。杂志发表的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单篇故事,对于主角形象的塑造可以不必太过较真儿,因为相对而言,杂志选稿更注重的是小说的故事性。
而中短篇小说集结出书的话则又有些不同,需要对主角(季警官)的人物形象有一个相对较深的刻画和必要的背景介绍,这样不但可以加强每个篇章故事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加深读者对主角的认知度。
华斯比提的第一个建议,我最终没能完成,原因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我总是以犯罪分子为视角来写悬疑推理小说,如果改成警察视角,我会有很多不适应。当然,这很可能是我写作还很稚嫩的表现,或许在后面的故事里,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我会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尝试以季警官的视角来写故事吧。
华斯比提的第二个建议是,“季警官系列”最好能有一个主线剧情。因为说句难听的,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就是由几篇不甚关联的悬疑小说拼凑起来的,还是华斯比给各篇小说重新排序、命名,并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才使得它们能够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所以,他希望我的第二本书能先设计好一个时间脉络和主线剧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读者从头读到尾。
这个建议很好,但我回去写的时候,一不小心又信马由缰了,光顾着自己写得过瘾,把设置主线剧情的事儿完全抛到了脑后,直到写到最后两篇时才恍然记起,于是赶紧及时补救。所幸,我觉得处理得还算可以吧。
好了,华斯比给我的建议我说完了,现在要说的就是我的创作感想了。华斯比一再叮嘱我,这篇后记不要像第一本书的后记那样,写得那么简单,他希望我能深谈,所以我专门挑了深夜十一点这个时间来谈谈我的创作感想,妄图借此达到深谈的效果。
“季警官系列”的第二本书由六个故事组成,分别是:《凶手还没出手又死了》《离职前请勿杀人》《摆摊请交保护费》《我的手机去哪儿了》《交易请小心假币》,以及《今天不宜发传单》。
既然要深谈,我就从第一个故事开始一个一个谈我的创作感想,而且是理性地、客观地站在悬疑推理小说创作的角度去谈。
谈到《凶手还没出手又死了》这篇小说,就不得不提另外一本书。2013年年底,我从当当网上买回来一本推理小说,书名叫《侦探一上来就死了》,作者是日本推理作家苍井上鹰。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才下的单,书虽然没看下去,但是书名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命题,即:凶手设计了非常“完美”的杀人计划,可惜的是他还没等到自己出手就死于“意外”。“凶手”虽然死了,但他设计的杀人计划却阴差阳错地照常进行。
基于这个命题,我先写了《凶手还没出手就死了》(收录于《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然后又写了它的续篇《凶手还没出手又死了》。在写第二篇的时候,我努力在开头把凶手的死设计成“意外”,然后因为警方不知道凶手的杀人计划,所以在警方眼中,“凶手”会被误当成被害者,而在杀人计划中原本将要被杀死的“被害者”反倒具备了杀人的嫌疑。这种“杀人者”和“被害者”相互颠倒的情节,是支撑整篇小说故事推进的动力。而在小说最后,我把“意外”还原成“谋杀”,让一切看似意外的事情都还原为一个布局严密的谋杀计划。换句话说,整个案子其实是内外相套的双重谋杀,即在“凶手”原本计划杀害别人的同时,他自己亦是别人要谋害的对象。这可以算是这篇小说结尾逆转的小亮点吧!
关于《离职前请勿杀人》这篇小说,我创作的意图是想写由一个案件延伸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推理思想,而这两种思想,推理到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庭径。即:一个是基于表面现象所展开的推理,另一个则是由在表面现象所掩盖下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所衍生出来的另外一种推理。
除此之外,牵扯到案件之中的所有相关人员,为洗清自己身上的嫌疑所做的各种行动,也渐渐让整个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于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表面的东西反倒成了假象,而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细节却成了揭开真相的钥匙。
而我所说的细节,就是两个字:指纹!
该有指纹的地方为什么没有指纹?是因为被擦掉了!
那擦掉指纹的人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当然是隐藏自己凶手的身份。
那么凶手是在何时擦掉指纹的呢?
终于,何时擦掉指纹,成了两种推理走向不同结果的分岔点。因为这个小小的分岔点,可以一下子推翻表面上所有的如山“铁证”。
这种通过以小见大来揭露真相,展现两种推理思想的交锋,是我创作《离职前请勿杀人》的初衷。
在谈《摆摊请交保护费》这篇小说之前,请允许我先把时间退到2012年,那一年我写了一篇名为《绑架》的小说(也就是《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的第四话《再也不勒索了》),用的是双线叙述模式,即绑匪视角和警察视角交替出现。
再将时间拨到2013年,那年年底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小说《意外》(刊于《超好看》2014年6月刊),用的是三线叙述模式,三条主线,三个主角。和《绑架》不同的是,三条主线有各自的故事,互不相关,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三者才联系到了一起,最后殊途同归。
之后,我一直想写一个视角传递模式的单篇小说。所谓视角传递,就是每一章换一个视角,通过不停地转换视角来推进一个故事的发展。
这么做唯一的弊端就是,你写过的视角不能回过头再写第二遍。这在叙述技巧上,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于是,我用7个人的视角写了这篇《摆摊请交保护费》,这7个视角分别是:社会小哥、职业杀手、警方线人、夜市摊主、江湖老大、季警官以及会计学员,这可以说是我写悬疑推理小说至今涉及到的职业最多的一篇了。
虽然,华斯比对这篇小说很不满意,觉得故事情节单薄,在叙述技巧上很有炫技的嫌疑,但我本人还是非常喜欢这篇故事的。毕竟对我个人来说,在叙述技巧上,它算一次突破吧。
而《我的手机去哪儿了》这篇小说,是顺着《摆摊请交保护费》往下写的,算是它的后续故事。在这篇小说里,我依旧沿用了上一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即传递视角,通过不断地转化主角来完成一个故事的叙述。其实写这篇小说,主要是为了延伸主线剧情,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整本书中所有的单篇渐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主线故事。
在悬疑推理小说里,有一种常见的密室推理类型(包括密室杀人、密室消失等),它是“不可能犯罪”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很多作者都热衷于创作此类小说,他们写密室推理,就是为了让自己笔下的侦探解开种种不可思议的“不可能犯罪”谜团。
而我创作这篇《交易请小心假币》,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不可能取证”,即犯罪分子有滴水不漏的防范措施和万无一失的防备计划,在这种前提下,我笔下的主角如何才能获取对方的犯罪证据?
这是我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
其实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特意设置了两个案件,分别是警官遇害案和伪钞交易案。表面上,我主要在写伪钞案,实际上在写伪钞案的同时,我一直在悄悄地给警官遇害案埋伏笔。从小说结构上来说,表面上我是在写伪钞案的侦破过程,暗地里我是在为下面要写的警官遇害案铺垫线索。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小说《今天不宜发传单》中,我一点点揭开了《交易请小心假币》里所埋藏的伏笔。之前,在《交易请小心假币》里很多不经意的描写,让读者以为那是偶然或者顺其自然的细节,都在这篇小说里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它们再次展现时,则充满了阴谋诡计。
在这篇小说里,我采用了我最常用的双视角叙述来展开故事,即警方视角和罪犯视角。而这两个视角的交汇点,就是那张毫不起眼的理财宣传单。
我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主要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延伸《交易请小心假币》里的案件,如何能让同一个故事复述起来却给读者迥然不同的感觉;另一个问题,是我如何能把这篇小说和前面几个单篇串联起来,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隐藏的关联,而不是像第一本书那样,只是把一些独立的篇章拼凑起来。
于是,我在全书的结尾,给《凶手还没出手就死了》和《凶手还没出手又死了》里面一个毫不起眼的龙套角色,赋予了卧底线人的身份。
这样一来,就可以比较完美地把所有单篇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脉络渐渐清晰的主线剧情了。
其实,在创作这本书之前,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写每一个单篇,读者读的时候,会觉得它们都是独立的故事,但是当读者把这些单篇依次读完之后,会发现每一个独立的故事看似互不关联,其实彼此之间却有隐藏的联系,然后因为这些隐藏的联系使得整个系列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
这就是我创作这本书的初衷,依照这个初衷,我不自觉地写下了以上六个故事。
亮亮
2014年11月15日深夜11点于青岛

亮亮专访 将幽默推理进行到底

  在《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出版后,致力于在日本推广华文推理小说的专栏作者阿井幸作先生,在日本海外推理专业网站“翻译推理大奖联合组织”上专门撰文对小说进行了介绍,并于2015年5月对作者亮亮进行了专访。
本文摘录了专访的部分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适当补充。
问:《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这本书的作者简介中写到,你是从2011年才开始写悬疑推理小说的,那么是过了几年才在杂志上刊登的呢?
答: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打算写幽默推理类型,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我就跟风写那种带有血腥恐怖元素的推理小说。直到2012年,我才开始创作幽默推理小说。我的幽默推理小说处女作叫《嫁祸》,发表在《超好看》杂志2013年2月刊,全版权已经卖给磨铁图书了。不过,《超好看》的百度贴吧现在应该可以看到免费的电子版全文吧。(笑)
问:那你为什么会选择推理小说呢?又为什么会写幽默推理类型呢?你自己之前也说当时只知道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横沟正史,连东野圭吾都还不知道。
答:我最早写过武侠小说,投稿后武侠杂志的编辑却建议我改投推理杂志。我当时就想:反正都是死人,差不了太多呗。再说武侠小说界已经有金庸先生这座大山了,所以当时就莫名其妙地改写推理了。(感觉稀里糊涂就上了贼船,哈哈哈哈!)
结果开始写推理小说才发现:原来推理有好多套路的哇,要拼诡计的!
我觉得自己是新手,拼诡计的话肯定拼不过众多成名已久的推理作者。于是我就改套路了,开始拼搞笑,把凶杀案当笑话来写。当然这也受了我的编辑华斯比的启迪。
问:你为什么第一次投稿就把作品投给了《超好看》呢?推理作者要投稿的话,一般都会选择《推理》《推理世界》之类的杂志吧?
答: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嫁祸》那篇稿子,最早我是投给华斯比的,他当时还是蔡骏主编的《悬疑世界》杂志的一名文字编辑。他当时很喜欢这篇稿子,但由于小说本身篇幅过长(4万多字),而我又是新人作者等原因,最终没能发表在《悬疑世界》上。后来华斯比把这篇稿子推荐给了《超好看》的编辑,至于为什么没推荐给推理杂志,我想大概是因为《超好看》的稿费要高一些吧,当时可是千字千元呢!虽然是全版权。(笑)编辑觉得小说文风很新颖,“幽默+推理”的模式之前国内也很少见,所以最后在大篇幅删减的基础上终于过稿上刊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个人发表的第一篇推理小说并不是《嫁祸》,而是《还魂夜》,它发表在《推理世界》2011年11月A版上。
问:你作品的标题看起来也很有意思呢。《坠楼要在毕业前》《银行劫匪X的被迫献身》分别模仿了东川笃哉和东野圭吾的书名。这是你自己起的名字吗?
答:我在最开始创作这些带有幽默搞笑元素的悬疑推理小说时,篇名并不是现在这样的,都是诸如《毕业》《抢劫》这种很LOW的标题,而且当时东川老师的简体中文版小说还几乎没有被引进到大陆来。
2014年年中,华斯比开始操作《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这本书的单行本出版的时候,他和我说,你这些小说的篇名都太普通了,一点也不吸引人。所以,我们就开始一起给每篇小说重新起名。
那时东川老师的逗比书名已经给大陆推理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华斯比说,我们不如模仿东川的逗比风格给篇目起名吧。于是,你就看到了书中那些模仿东川和其他日本名家书名的篇目名。
除了你提到的那两篇,还有:《小偷·警察·我的钱包》模仿了乙一的《夏天·烟火·我的尸体》,《凶手还没出手就死了》模仿了苍井上鹰的《侦探一上来就死了》,《只有骗子知道》模仿了仁木悦子的《只有猫知道》……
问:华斯比为《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撰写了代序,从序文中可以看出他和你都很关注东川老师啊。
答:因为在我创作之初,国内几乎没有同类原创作品,所以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东川老师的幽默推理小说被系统引进到中国大陆,又给了我不少启发。其实《季警官》和东川老师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季警官》主要是讽刺社会现象,可以说是披着悬疑推理外衣的讽刺小说。(笑)
问:对你来说,成为东川老师这样的畅销作家是个人奋斗的目标吗?据说最开始的时候,他的《推理要在晚餐后》在日本初版首印仅有7000册,最后却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加印15次,销量超过180万册。我觉得你的“季警官系列”也会经过口碑宣传慢慢渗透到中国推理迷当中的。
答:当然希望啊!其实,仅从首印数比较,《季警官》已经超过东川老师的《晚餐后》了呦,(笑)相比于国内其他原创推理小说,这本书的销量也还是不错的。
目前,“季警官系列”已经成功售出了影视改编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季警官了。
问:听说你以前在路边卖过蔬菜?这个经验有活用到创作中吗?
答:不是卖菜,是在夜市摆摊啦,体验被社会小哥收保护费的感觉。这个我还单独写了一篇小说,就是这本书里的第三话《摆摊请交保护费》。
问:凭自己的经验写出来的小说肯定很有意思啊。
答:还好啦,其实很多东西,体验之后的观点和体验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在那篇小说里,最可怕的不是收保护费的小哥,而是——摊主!!(笑)
问:你有没有打算将来把自己的作品推广到海外呢?目前,被译介到日本的中国推理小说还真不多。
答:当然很想啊!在对外输出版权这方面,我会首先尝试在港台地区出版繁体中文版,再看看是否有合适的机会能被推荐到日本去,但肯定得慢慢来,走一步看一步吧。先出版简体版才是最重要的!
问:你的下一部作品打算写什么呢?
答:我手头已经完成了一个全新系列的第一部,书名为《把自己推理成凶手的名侦探》,讲述的是笨侦探和犯罪分子之间的故事。
这次依然是幽默推理类型,但会有比较多的“本格”元素。《季警官》虽也被冠以“幽默推理”之名,但其实本格推理元素较少,而更偏重悬疑风格。
在笑点设置上,二者也迥然不同。《季警官》属于黑色幽默风格,以讽刺为主,通过剧情的意外逆转带动人物角色来烘托笑点;新系列则轻松搞笑,以吐槽为主,摒弃了《季警官》中常用的讽刺手法,而开始采用类似东川笃哉《推理要在晚餐后》的风格,整体剧情有固定套路模式,通过人物性格的逗比属性再配合剧情的意外性来烘托笑点。
另外,新系列的故事大多是校园背景,又和东川笃哉《推理要在放学后》有点像,可以看作是二者的结合体吧。
问:那请先介绍一下《把自己推理成凶手的名侦探》吧!
答:这个系列被我调侃为“笨侦探系列”,是因为主人公狄元芳是一名没有营业执照的私家侦探,他自称“名侦探”,但在每次推理凶案的过程中总能阴差阳错地把自己误推理成凶手,而倒霉地被警察抓走。
所以说,在这个新系列里,名侦探最大的敌人不是犯罪分子,而是——警察,也就是市南分局的薛警官,他将作为重要配角在新系列里和笨侦探搭戏,所以华斯比调侃说,这个系列干脆叫《薛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算了。(笑)
通常情况下,推理小说的伪解答都是由侦探的助手来负责完成的,而在这个系列里却反过来了。直白点说,狄元芳看似“侦探”,其实只是提供伪解答的“助手”罢了。那么真正的侦探是谁呢?等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大家就知道了,我这里就先不剧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