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帝眉头皱起,黄万福见状忙道:“陛下便听劝吧,您这病拖了两月了,若再不好,小人只担心伤着根本,西北那边,您再忧心,也一时鞭长莫及。”
贞元帝看了一眼外头黑漆漆的天穹,点头:“也好,外头不知多少人想要朕的性命,朕可不能随了他们的愿。”
……
秦缨回府时夜色已深,待到经室,秦璋少不得要问问去了何处,秦缨略一迟疑,只道去了戒毒院,又给程砚秋送了一回药。
秦璋见她神色严峻,却只道出此二事,心底自有疑问,然而秦缨还有些神思不属,秦璋默了默,便再未深问。
秦缨今夜无心陪秦璋抄经,径直回清梧院,一进房门,便吩咐白鸳找纸笔,没多时,写了一封长信交给沈珞,吩咐道:“将这封信送去将军府交给谢大人,就说要他按照我信上所写的查证,若得了什么消息,无论早晚,立刻送予我,此外,再问问进宫之后说了什么。”
沈珞应是,带着信快步出了府门。
秦缨心神不宁地在院中等候,足足等了半个时辰,沈珞才匆匆回来。
他禀告道:“信已经按照您的吩咐交给谢大人了,谢大人说,陛下十分认同赵燮是畏罪自杀,要他结案,再查童谣来处,不过,谢大人说,其实童谣来处他已查到了些许线索,虽然并未十成十的确定,但那幕后之人,他已知晓是谁。”
秦缨眯了迷眸子,不等沈珞说下去,便道:“可是郑氏?”
沈珞瞳底微亮,“不错,谢大人正是如此说的。”
秦缨深吸口气,“只能是郑氏所为,太后想借童谣敲打皇帝,谢大人可还说什么?”
沈珞道:“谢大人面色不好看,只说会按您的交代查证,还有,他说有一要事,他也在确认,若当真确定了,会来找您商议。”
秦缨心底好奇,但见天色不早,也只能作罢。
这一夜秦缨辗转反侧多时,至后半夜才勉强睡下,翌日二月十二起身时,一轮暖阳已挂在云头,她少有如此晚起之时,少不得引得秦璋探问,秦缨不敢道明内情,只道前夜贪看了话本,秦璋半信半疑,又去看白鸳,白鸳愣了愣,忙垂下了脑袋。
秦璋不知这主仆二人瞒着他什么,只等到用过午膳,门房来禀,谢坚来访。
秦缨早等了多时,闻言立刻起身,“爹爹,我去看看。”
秦璋还未点头,秦缨已快步往府门方向去。
秦缨到了府门处,果真见谢坚站在门内,见到她,谢坚快步迎上来,“县主——”
秦缨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带着他往不远处的花棚之下走去,又四周看看,才低声道:“就算是在侯府,也得谨慎为上,说罢,查到了什么。”
谢坚肃容道:“您让我们找的定北侯府私立的墓园还未找到,不过禹州那边,正好此前我们探查童谣来处时,派了人北上宾州,宾州到禹州只有两三日脚程,如今正好派上用场,公子已经飞鸽传书,令他们往禹州寻去,如此可节省不少时间,说不定五六日后,便能寻到结果。”
秦缨心跳疾快,又问:“沁州呢?”
谢坚道:“沁州路远,若去当地,还要半月才有消息,但我们查探得知,那位薛氏贺神医身边有个亲随有好酒的毛病,我们已派人蹲伏,看能否套出话来,其他您吩咐的,公子都还在查探,若有消息,立刻来禀。”
秦缨点头,“徐徐图之便可,不急这十天半月的,昨夜沈珞回来,说你们公子已经查到了童谣来处,他可上禀陛下了?”
这一问,直令谢坚眉眼一暗,他摇头,“还未上禀。”
见秦缨有些意外,谢坚又道:“此事还要公子亲自与您交代。”
见谢坚也如此说,秦缨只觉此事非同小可,她点了点头,亲自将谢坚送出府门。
再回到前院时,便见秦璋站在廊下等着自己,秦缨快步迎上去,秦璋便问道:“怎么了?出了何事不成?”
秦缨抿唇道:“赵燮死了。”
秦璋拧眉,“赵燮?北府军那个威武将军?”
秦缨点头,父女二人一同往经室去,“是畏罪自杀,咬舌而死。”
秦璋轻嘶一声,却是摇了摇头,“不太对劲。”
他看了秦缨一眼,“你最会勘察案子的,这赵燮无端杀人,又无端自戕,若说他不是为了保护定北侯府,我是一万个不信,如今人死了,谢星阑打算如何查下去?”
秦缨叹道:“十三年前的意外并无实证,唯一的活口侯波死了,杀侯波的人也畏罪自杀,便算彻底断了线索,眼下还没有更好的法子探查。”
秦璋眉头越皱越紧,“难,与我们一样难。”
秦缨欲言又止一瞬,秦璋这时侧头看她,“缨缨,爹爹看你心神不宁,你是不是有何事瞒着爹爹?”
秦缨扯出一丝笑来,“没有的事,女儿答应过爹爹,不会贸然行事。”
秦璋看了她片刻,点头作罢。
天气转暖,冰雪尽消,万物焕发生机,秦缨却整一日都恹恹的,陪着秦璋抄经之时,还不时朝窗外看,像在等什么消息。
直至用完晚膳,秦缨也未展露半分笑颜,眼看着近二更天,秦广忽然快步到了经室,“县主,谢大人来访,要见您——”
秦缨“蹭”的一下站起,“爹爹,我去去就回。”
话未说完,人已出了房门,秦璋眉头拧起,又去看秦广,秦广摇头,“小人也不知谢大人所为何事,不过看着神色颇为严峻。”
秦璋沉吟片刻,放下紫毫笔,起身道:“去看看。”
秦缨一路脚步如风,到了前院时,便见谢星阑在廊下站着,昏黄的风灯在他身上罩下一片暖光,衬的他身姿英挺,眉眼俊逸,但那眼瞳深处,却酝着一片风雨欲来的阴霾。
秦缨抬了抬下颌,“进堂中说——”
二人一同进得正厅,秦缨吩咐白鸳,“关上门,在外守着。”
待门扇合上,秦缨才急问:“如何?可是又查到了什么?”
谢星阑先脉脉看了她两瞬,方才定声道:“皇帝的生母是蕲州人士,其外祖做过两年蕲州刺史,还未攒下多少官声名望,便因病辞官,族中人丁也不算兴旺,因此哪怕皇帝被立为储君,也只是追封了亡母为先皇皇贵妃,未给母族带去多少权势,我找到了她入宫时留在内府的族谱,不管是父亲一族,还是母亲一族,往上三代皆有记载,并无任何隐疾,因此,你的推测是对的。”
秦缨秀眸凝重,虽然证明自己推测无误,但心境也无分毫轻松,这时,谢星阑又道:“我今日来,还有一事要告知与你——”
话音落定,谢星阑从袖中掏出几份密报,“你看看。”
秦缨心生狐疑,意识到这便是谢坚说的,要谢星阑亲口告诉她之事,心弦顿时紧绷起来,她将密报一份份打开,越看,神色越是震惊,等看完最后一份,她不敢置信道:“郑氏……郑氏这是要谋反?!”
她克制地压低了声音,可此言一出,合着的门扇被“哗”地一声推开,惊得二人齐齐朝门口看。
便见白鸳苦着脸站在秦广身边,而秦璋,正眼含愠怒地站在门槛外,他直直盯着谢星阑,仿佛谢星阑要对秦缨不利似的。
秦缨也吓了一跳,“爹爹——”
秦璋跨入门内,身后秦广将门扇一合,屋内又安静下来。
谢星阑上前拱手,“晚辈见过侯爷。”
见他有礼,秦璋面色好看了一分,却又看向秦缨手中密报,“倘若我没听错,适才我听见了‘郑氏谋反’几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秦缨看向谢星阑,谢星阑肃然道:“三日之前,晚辈得了线报,道郑钦离京追捕方君然,却在半途转道往西行,与此同时,郑氏两房去相国寺定了水陆道场,为了给老信国公的冥寿祝祷,这两件事一同报上来时,晚辈又查到年前那忤逆犯上的童谣,乃是郑氏一手谋划,因此,晚辈便起了疑心,这几日派人盯着郑氏,果然发现了几处异状。”
谢星阑姿态谦逊,语气诚恳,话音落下,秦缨将密报递来,秦璋接连看后,背脊阵阵发凉,“郑氏这是在私自调兵?这些离京的镇西军将官家眷,是为了避祸?!”
秦璋心跳如鼓,谢星阑点头,“或是为了避祸,或者是为当做人质不许他们退却,皆有可能,但无论如何,郑氏打算谋反,乃是板上钉钉之事。”
秦璋眼皮一跳,忙问:“事关重大,可曾上禀陛下?”
谢星阑摇头,“还不曾。”
秦璋眼底惊疑闪烁,谢星阑面色一肃,看向父女二人,“其实今夜前来,晚辈本有一事要与县主商议,如今侯爷在此,晚辈也不敢相瞒。”
言毕,他看着秦缨,“可曾禀明侯爷?”
秦缨知晓他所言,必定与旧事有关,便上前一步,先将秦璋扶去上首位落座,“爹爹,女儿有一事要禀告爹爹,昨日女儿想通了几处关窍,女儿或许明白,母亲和兄长因何而死了……”
春夜尤寒,秦缨语声沉冷,字字诛心,秦璋的表情变了又变,他活了四十多年,还是头次有这般震惊至肝胆俱裂之时,等秦缨将这漫长的故事说完,秦璋扶着椅臂的手在发抖,瞳底惊怒与沉痛交加。
他嘶声问:“所以……所以不论是你母亲和兄长之死,还是谢氏被灭门,都是因为同一件事?太后……太后怎敢……”
秦璋撑着椅臂想站起身,可刚抬了抬身子,又跌坐了回去,他瞠目难言,良久,才绝望道:“难怪、难怪当年查不出什么,是太后的手笔,所以苏应勤才那般害怕,这么多年了,太后终究也失算了,所以才有那童谣忤逆……”
他看向秦缨与谢星阑,“当年皇帝纵然不算帮凶,可后来种种,也是他主导,他二人沆瀣一气,一丘之貉,这才可瞒天过海,如今郑氏便是要反,也是为了皇权,届时李琨登基,这天下还是李氏的天下,从来只有当权者让臣民伏诛,臣民又如何让当权者认罪?要讨这份公道,实是难如登天。”
秦缨心底沉若千钧,素来机敏的她,此刻也在皇权二字前失了章法。
谢星阑眼底寒芒簇闪,沉声道:“侯爷说的不错,臣民的确无法让当权者认罪,无论是太后还是皇帝,也都绝不可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今日所言,若被他们知道半分,侯府与将军府,便是当日谢氏灭门的下场——”
说至此,他眉峰一横,“可如果,太后不是太后,天子不是天子,失上位者之尊,无当权者之势,昭不正与百官,示罪孽与朝野,那当何论?”
秦缨心头狠跳,秦璋也眼瞳一颤,“你是说……”
谢星阑先望向秦缨,片刻,又看着秦璋,道:“侯爷明鉴,难如登天之局,唯改天换日可解,郑氏谋反,是我们昭雪平冤的唯一机会。”
……
祭天大典定于二月十九,钦天监再三卜算后,将第一道拜太庙之礼的吉时,定在申时过半,整个大典要举行两个时辰,至天黑时分才可结束。
至二月十四这日,贞元帝下诏,令礼部与太常寺一同协助天坛山的守陵道长布置祈宸宫祭天道场,再由五皇子李玥为祭天大典主礼官。
此令一出,郑氏一脉朝官与一众老臣多有不满之声,只因按照祖制,这等盛大的祭天典礼礼官该由嫡长子引赞,如今二皇子李琨虽非长子,却也是嫡出,比李玥身份更为尊贵,而李玥之上,还有三皇子李琰,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李玥担当此等重任。
前朝奏折送入勤政殿,但贞元帝龙体抱恙,免了早朝,未得宣召,外臣根本难得面圣,而令贞元帝意外的是,眼看着祭天礼将近,太后、皇后与信国公等人却并未未如何抗争,只一日,司礼官风波便得平息。
贞元帝本做好了相持不下的准备,见此情形,心弦顿时一松,于是只遵照仪程,闭勤政殿殿门斋戒沐浴,为十九日的正礼做准备,期间郑明康求请祈宸宫护卫之差,贞元帝念他们此番安分,便也准了。
时节至二月中,天朗气清,暖律暄晴,不仅西北两州再无噩耗,城外灾民大营也轻松许多,灾民们陆陆续续归乡大半,又或入周遭几城池寻生计,京兆衙门松了口气,负责管辖的神策军士兵也撤走了大半。
至十六日午后,秦缨又入宫求药,她近日频繁进出御药院,人刚出现,长祥便得信迎了过来,跟着长祥一同走出来的,还有抱着药包的元福。
二人一同见礼,待元福离去,秦缨才问:“陛下身体还未好?”
长祥点头道:“也不知怎么了,如今天气都转暖了,陛下龙体仍未痊愈,这两日太医院院正赵大人又换了新方,还不知成效如何,从今日起,陛下又要为祭天大典斋戒,只怕要等祭天礼完了之后,才可大好了。”
说至此,他又低声道:“郑家大公子去追踪那南诏细作,却仍无好消息,昨日陛下生了一回气,大抵病情又严重了些。”
秦缨心道方君然身份不凡,自然不是那般好抓回来的,叹了一声,又朝东面看去,“祈宸宫这几日可布置妥当了?”
长祥摇头,“说早着呢,此番大典与从前冬至年节祭天不同,天坛山的道长们也自有一套章法,不过有裴侯坐镇,想来出不了岔子。”
秦缨点头,“那便好。”
长祥请秦缨等候片刻,自去吩咐制药,秦缨站在廊下,正望着头顶这片狭小的天穹沉思,却见邓明春的身影出现在了院门处,“给县主请安。”
秦缨一愣,“公公怎么来了?是太后娘娘不适?”
邓春明笑,“没有的事,是娘娘得知您入宫取药,唤您去御花园说话呢。”
秦缨心底“突”地一跳,面上却不显分毫,看一眼白鸳,见她有些紧张,便道:“你等在此,我去给太后娘娘请个安便回来——”
秦缨说完跟着邓明春而去,出御药院后一路往北,没多时便到了御花园中,隔得老远,便见太后与皇后在凉亭之中说话,如今天气转暖,春容满园,秦缨走过一片新柳雏花,至凉亭中对太后和皇后行礼。
太后笑盈盈望着秦缨,招手道:“上前来说话——”
秦缨近前,手被太后握住,太后笑道:“说你又给你父亲取药,怎么如今暖和了,他腿疾还未松快?”
秦缨温文道:“已好了大半,是御药灵验,云阳想多巩固一番,免得到了冬日再犯。”
太后拍着她的手道:“不错,确该好好照料你父亲,如今热一日凉一日,陛下龙体也很是不适,叫哀家好生担忧——”
秦缨心绪复杂,面上道:“适才正遇上勤政殿的公公去御药院拿药。”
太后慈眉善目地点头,“说天天叫赵昉去问脉呢,却也不见好,哀家看赵昉这个院正也不必当了……”
郑皇后劝道:“母后息怒,是今岁天象怪异,碍着龙体不安,等祭天大典之后便好了,连天坛山的道长都请来了,定是万福吉祥。”
太后叹了口气,又问起秦璋在做什么,秦缨一一答话,谨慎妥帖,却是不如往日活泛,太后念着她取药,也不久留她,没一会儿便道:“罢了,你牵挂你父亲的腿疾,便去拿药吧,祭天大典之后,哀家再宣你父亲入宫说话儿。”
秦缨行礼告退,太后目光幽幽地落在秦缨背影上,只等她走远了,郑皇后轻声道:“姑姑,定北侯府和崔氏虽并无异状,但我不知怎么,心中总有些不安,不会生变吧?”
太后微微眯眸,只问:“多少天了?”
郑皇后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太后在问什么,忙轻声道:“算起来,也有二十二天了,是从正月二十四开始的。”
太后眼底划过一丝厉色,“那还有何不放心的?”
郑皇后目光一转,再度看向秦缨离开的方向,“是啊,当初,可只用了月余便无回天之力了……”
……
秦缨快步回御药院,离得老远,便见白鸳在门外担忧地探看,直看到她出现,方才大大地松了口气,见她小跑过来想问什么,秦缨忙对她摇了摇头。
拿了药出宫,乘马车回府时,已是暮色时分,待入府门,便见前院只亮着两盏风灯,整座侯府都静悄悄的,秦缨眨了眨眼,直往秦璋的院子走去,还未走到跟前,便见冯聃在廊道上守着。
见她回来,冯聃上前道:“县主,侯爷正在见客。”
秦缨点头,“你在此守着便是。”
冯聃应声,秦缨又往经室方向走,没走几步,便见秦璋与谢星阑,趁着夜色,将两道黑袍身影送了出来,稍作话别,又由秦广送着二人往后门行去。
秦缨加快脚步,也在此时,秦璋与谢星阑看到了秦缨。
秦璋露出一丝笑,开口时,却对谢星阑低声道:“你将此事对缨缨说的轻巧,这里头多少危机,多少手段,你怎不叫缨缨一同谋划周全?”
谢星阑唇角微抿,“县主心怀公义,阴险毒辣、手上沾血之事,自是晚辈来做。”
秦璋冷哼一声,待秦缨走近了,他唇角微扬,语气亦温和起来,“这次之后,是当真无需拿药了,爹爹还没老迈得那般厉害。”
秦缨好奇地扫一眼谢星阑,又失笑道:“女儿此前说过用出二月去,自不能生变。”
话语落下,她目光在二人之间来回,“商议完了?”
秦璋点了点头,也不多言,谢星阑虽是不舍,但还是识趣道:“不错,侯爷,时辰不早,晚辈便先告辞了。”
他神色一本正经,秦璋眼珠儿微转,拿过秦缨手中药盒道:“缨缨,你送一送谢大人。”
话音落下,自转身回了院中,这时秦广也回来,默了默,也跟着进了院中。
秦缨只好抬手,“请吧,谢大人——”
二人遂往后门方向去,路上灯火昏暗,亦在地上投下二人长长的影子,这是在侯府,谢星阑不敢造次,这时,秦缨轻声问:“可安排万全了?”
谢星阑应是,秦缨叹了口气,“知道的人越多,越叫人不安。”
谢星阑定声道:“你我是至亲之仇冤,旁的人,或是为权力,或是为永绝后患,或是为拨乱反正,无论目的如何,眼下都与我们同仇敌忾。”
秦缨点头,又好奇道:“短短数日,你要探查那般多事,怎么一查一个准?甚至知道那般多人软肋所在,像料事如神似的。”
夜幕掩住谢星阑瞳底微澜,他平静道:“龙翊卫本就有监察百官之责,此番所查之人,此前本就监看过,且自你与我提过郑氏许是童谣的始作俑者后,我便一直派人盯着,与郑氏曾有牵连者,自也不可免,这一切皆是你的功劳。”
秦缨恍然,又唏嘘道:“幸好我们掌握先机,还有的选。”
说话间后门已近在眼前,二人正走至廊道尽头,风灯被拐角廊柱挡着,四周骤然昏暗下来,谢星阑驻足,到底忍不住握住秦缨的手。
知她心绪难宁,谢星阑又将她拥入怀里,他目光凛然地看向夜色深处,开口时,透着放手一搏的坚决,“你安心,这一次,便是为你,我也绝不会选错。”
……
贞元二十一年二月十九,大吉之日,宜安葬求医,宜祈福祭祀。
吉时定在申时过半,文武百官与宗室有爵者,则要在未时初至皇城以东的兴安门外等候,因此午时未至,秦缨便与秦璋焚香更衣。
秦璋侯爵之尊,服贤冠锦衣,配金鱼鞶带,秦缨贵为县主,亦有自己的花钗礼衣,换上吉服,再着义髻,挽云鬓,戴金花宝钿,坠雀鸟步摇,系璎珞玉绶,一时丰姿琼貌,矜贵逼人,便是脂粉未施,亦明媚不可方物。
午时三刻,父女二人乘马车往兴安门赶去。
虽是吉日,但晴朗数天的天穹,今日却灰蒙蒙的,天边阴云密布,似随时都要落雨,秦缨坐在马车里,看着这般天色,心腔阵阵揪紧。
待靠近皇城,便看到金吾卫武侯在宫墙外布防,再往东行,兴安门至太庙间,亦早由御林军统领楚贤钦领防,近千禁军披坚执锐伫立,在这天色之下,显得格外肃杀。
吉时未到,兴安门城门紧闭,百官与宗室亲眷们皆无声静候。
秦缨与秦璋下得马车,按位次品阶走入人群之中,秦璋入王公侯爵队伍站定,秦缨则入女眷直列,今日除了她,还有几位李姓宗室之女同来,李芳蕤便站在队伍西侧。
李芳蕤翘首以望许久,见她终于来了,立刻靠了过来,她今日也着银红礼衣,雍容端华至极,“缨缨,你看到了吗,都快到申时了,义川公主和萧湄竟还没来,她们二人一个是李氏长公主,一个身有郡主爵位,怎不将此事放在心上?”
话音落下,李芳蕤又一脸古怪地将声音压得更低,“还有我哥哥,他离府三日,也不知去做什么,今日也未来,适才出门前,父亲和我先把母亲送去了外祖母家,一路上也没提哥哥如此有违御令,莫不是因前次我的事,父亲和哥哥心底对陛下有气?”
秦缨忙左右看了看,“人多眼杂,你慎言。”
李芳蕤吐了吐舌头,也看了一圈这浩浩荡荡的队伍,叹息道:“从前祭天多在冬至,只需陛下带领文武百官同至太庙,但今岁灾异横行,又有那童谣乱国,陛下身体也不好,听父亲说,是太后的意思,让所有宗室女与身有爵位的女眷都参与其中,上一次这般声势浩大的祭天,还要追溯到贞元四年末。”
贞元三年大乱,使得大周国力衰微,百姓更陷于战火与瘟疫饥荒之中,至真元四年平乱后,于那年冬至祭天酬神,秦缨也有所听闻。
她定了定神,交代道:“你待会儿与我同行。”
李芳蕤笑开,与身后的老广元郡王之女致歉,横插在了人家前头,又悠悠道:“今日典礼要行三个多时辰,咱们在一处,还能说会儿话。”
李芳蕤说着,又眉头一扬,“咦,我怎么没见到谢大人?平昌侯府那两个也没来。”
秦缨轻声道:“许是有别的差事在身。”
此言刚落,兴安门内传来了两道鸣金之声,李芳蕤面色一肃,自不再问。
兴安门城门缓缓打开,众人下拜行礼,在山呼的万岁声中,禁军护卫着贞元帝盘龙画凤的銮驾缓缓而出。
今日祭天大典,贞元帝头戴二十四旒平天冠,身着十二章纹玄纁衮龙袍,手持玄圭,威武肃穆,太后与皇后仪驾紧随其后,玉辇宝盖映目,珠帘四垂,依稀能看到二人着深红与玄紫描金纹大袖礼衣,雍容矜贵,令人莫敢逼视。
三人仪仗行过,又迎来两位皇子车架,二人之后,便是德妃、淑妃与永宁公主轿辇,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半里,至最后,方才是文武百官与宗室皇亲们随行。
队伍向东而行,慢行一里后,便到了太庙与祈宸宫所在,两殿建在同一处阔台之上,外围高墙,气象森宏,正门阶下,李玥做为主礼官,早带着礼部和太常寺一众礼官持笏板静候,他高唱吉词,迎贞元帝下銮驾,眼见吉时将至,又引贞元帝步上台阶。
待上高台,便见高墙内的广场上伫立着殿宇两座,太庙居北,巍峨肃穆,半百云韶府乐工,正立于殿侧奏乐,随着一声苍凉的青铜号角声响起,李玥引贞元帝与太后、皇后几人步入太庙。
两炷香的时辰后,贞元帝捧着□□灵位缓步而出。
贞元帝病体未愈,典礼才刚开头,他的脚步便沉重起来,秦缨与一众女眷站在队伍靠后,隔得老远,都能看出他面色青白,病容明显,秦缨眉尖拧了拧,只觉贞元帝此番病得有些古怪。
太后扶着苏延庆的手跟在后,晦暗目光扫过众人,忽然间,她蹙起眉头,极低声道:“怎么不见那几个年轻小辈?”
苏延庆知道她说的是谁,也觉纳闷,可这等场合,他哪敢露出异色,便声若蚊蝇道:“您只需看到定北侯府与长清侯府该来的来了便好,外头一切有二老爷呢。”
崔曜与杜巍,正站在百官上首位,仅次于二皇子李琨与三皇子李琰,崔慕之与杜子勉也着绯色朝服立在百官之间。
太后吁出口气,随贞元帝脚步,直往东面的祈宸宫而去。
祈宸宫不比太庙显贵,却是三座殿宇前后相连,东西两侧更合围了二层廊桥,煊赫不逊,前殿外,五彩仙境绛节飘飞,节丝繁复,上悬竿头,金鸾凤啣绶带,华美肃穆非常,再加数十个着天仙洞衣的道长在殿外静候,场面宏大中又透着一丝诡异。
司礼官李玥引贞元帝入殿,道长们亦持法器随行,殿内道坛已备,道幡满室,诸天神圣画像威严高悬,殿宇两侧设编钟节鼓,乐工二十人,着雪衣灰裳,专奏祭祀之乐。
最北面的玉帝画像下,设明黄天宝法案,上列祭品无数。
随着钟鼓乐起,太后与皇后也跨入了殿门,李琰与李琨带着文武百官紧随其后,一众女眷则站在队伍最末。
古时女子祭祀被视为不吉,待至本朝,女子地位虽有提升,但祭天时除了太后与皇后,仍不能近祭坛,所幸这前殿广阔,尚可立足。
贞元帝行至法案跟前,亲奉灵位,又徐徐下拜献酒,同时,四五十号守陵道士吟唱神咒,一边挥舞法器,一边合围做法,殿内嗡声袅袅,似入灵洞。
此乃祭拜先祖之礼,小半个时辰后,第一道法事方才结束。
李玥扶着满头大汗的贞元帝起身前往中殿,没走两步,贞元帝又咳嗽起来,甚至夹杂着几道干呕之声,众人随之停步,一旁候着的黄万福亦上前抚其脊背。
众臣们面面相觑,眼底忧色更甚。
中殿不及前殿宽敞,殿内设五彩姝妙宝幡与道坛法案,四角设三足青铜鼎,鼎内篝火熊熊,法案上供奉着昊天大帝神位,至此才是祭天酬帝神正礼。
缓得片刻,过一段廊厅,李玥引赞入正殿,当首的道长二人,各掏出金声、玉振一对,一人鸣钟,一人念号随之而入,“伏以阴阳合序,资金石以通神明;幽显殊途,立辨号而昭诚信①……”
众人按位次跟随贞元帝进殿,只文武百官便将大殿站了个满满当当,女眷则被引入西面侧殿祝祷,此刻已过酉时,本就阴沉的天色更为昏暗,夜幕似要提前降临,女眷们跟着跪了半晌,此时离了贞元帝视线,一边听着道长们做法,一边都微微松了口气。
祭拜昊天大帝,有升陛奠玉、荐毛血、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燔燎、赐胙②几项仪程,比祭拜先祖更繁复漫长,虽有一墙之隔,但两殿有西北角的仪门相通,殿中亦早有内侍候着,谁也不敢太过造次。
法诀徐徐入耳,不多时,又听李玥读起了祭文,淑妃与德妃站在上首位,正可从仪门瞥见正殿情形,二人一脸虔诚,却皆是站得腿酸腰痛,眼看着又过小半个时辰,殿外天色彻底昏暗下来,德妃身边的永宁再也站不住了。
永宁年幼,受不得如此拘束,小小的背影一早便在晃动,期间回头看了秦缨半晌,此刻忽然挣开德妃之手,直朝秦缨跑来,德妃面色大变,却哪敢喝止?
永宁跑来跟前,秦缨忙拉住她的手,又看着正殿方向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待蹲下身后,她小声问:“公主怎么了?”
永宁黑白分明的眸子里闪出几分委屈,指了指殿门,似想离开此地。
秦缨苦笑道:“这可不成。”
德妃这时碎步跟来,也轻声劝道:“韵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父皇就在隔壁,你若跑出去,正被大家看见,回宫后可是要受罚的。”
德妃气声虽低,表情却颇为严肃,永宁抿着唇角,眼底闪出一片泪光。
秦缨这时看向殿中内侍,见他们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抬头,眼珠儿微转道:“娘娘,这酬天神之礼才至终献,不如我带公主去西厢歇会儿?”
偏殿以西还连着几间厢房,德妃本不愿节外生枝,却又怕永宁压不住性子大闹起来,只好道:“那也好,劳烦你了,半炷香的时辰便回来。”
秦缨应好,牵着永宁的手往厢房走去。
一入厢房,便见屋子里燃着一只火炉,火炉上烧着一壶茶水,几个勤政殿内侍坐在矮凳上,正低声说着什么,大抵未想到秦缨会来,几人吓得立刻起身。
秦缨摆手,“我带公主来发散发散,不必多礼,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内侍之中正有元福,元福扫了一眼放着的大小箱笼,道:“是给陛下备的药,还有些吃食杂物,今日仪程太长,只怕陛下龙体不适。”
秦缨忙道:“吃食可能给公主些许?”
元福笑着应是,“有糕点——”
他转身打开一只箱笼,又从中取出食盒,盒盖一开,取了一盘桂花糕来,秦缨目光一扫,便见那箱笼之中放着药罐药包,竟是要为贞元帝煎药,而她目光一转,还看到旁里放着一套万寿龙纹锦袴,自是贞元帝之物。
秦缨眉头微拧,备药备食水是应当,怎还备着锦袴?今日仪程繁复,要备衣裳,也该备衮服才是。
永宁得了桂花糕,显是高兴了些,秦缨看她吃的香甜,眼底亦浮起两分怜惜,可就在此时,却听正殿中忽然响起一片惊呼之声。
秦缨眼瞳轻颤,元福几人也立刻紧张起来,秦缨牵着永宁回偏殿,一眼瞧见德妃几人已聚在通往正殿的仪门处——
李芳蕤回头看到她,快步上来,低声道:“不好了,昊天大帝的神位不知怎么裂了!”
秦缨拧着眉头上前,却并无李芳蕤想象中的震惊,她狐疑一瞬,跟着秦缨一起走向仪门。
大殿中,文武百官正骇然难当,昊天大帝的神位高立御案上,贞元帝正在给神位敬香,可就这般毫无预兆的,神位竟从中生出一道裂纹!
众目睽睽之下,贞元帝亦是惊慌,一旁的道长们更是面色大变!
那领头的道长骇然跪地,“显灵了!昊天大帝显灵了!”
他一跪,所有道士皆悉数跪倒,场面更显悚然,贞元帝捧着高香的手一抖,不解道:“老道长,此是何意?”
道长畏怕道:“陛下,此乃天帝降旨人间,实乃凶兆,老道、老道不敢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