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一个人打开心灵的窗口,眼睛里透露出来的心理秘密往往是最真实的。一个人说的话可以是谎话,可以掩盖事实,但是一个人的眼睛却不能够保守住其中的秘密,这就是CIA通过眼睛来看穿一个人心理世界的读心术。

2 眨眼显现对方心理密码

一个人的眨眼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每个人都会不经意地进行眨眼睛的动作,这个细节同样也能反映出人的心理变化。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眨眼的次数与其内心的紧张程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为此,相关的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些专门的研究加以证明——同样两个人在参加辩论演讲的时候,一个演讲自如、流畅的人眨眼睛的次数是每分钟50次;而另一位在演讲过程中磕磕碰碰、紧张不安的人眨眼次数是每分钟105次,最后的结果是前者胜出,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眨眼睛的次数太过频繁,他的紧张程度就会越来越严重,自然做事情就会事倍功半。

一般情况下,人的正常眨眼频率是每分钟30~50下,每次的时间也仅仅是1/10秒,而心里如果承受的压力越大,那么眨眼的频率也就越高。此外,在撒谎的时候,人眨眼的频率也会明显地增加,因为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非常在意自己的谎言会被对方揭穿,然后说谎的压力就会很大,因此紧张的程度也会很大,所以眨眼的次数就会明显地上升。

但是喜欢眨眼的人并不只是因为说谎或者心理压力很大,有时候眨眼代表着自己很有自信。比如,一个女性在日常走路或者散步的时候,遇到一名男性,而这名男性向这位女性微笑着眨眨眼睛,这种眨眼说明这位男性非常有自信和魅力。通常,这种人沉浸在自己的感觉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大胆地去追求,并且会很自信地向别人展现自己的魅力和风采。

这种善于向别人展现魅力、喜欢向别人眨眼的男性一般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很有魅力,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地在他人面前尽情地展现自己,就算是他们没有人们理想中的魅力成分,他们也依旧自信。

有时候这种人在与认识的人遇见之后喜欢用眨眼的方式来向对方问好,向对方展现自己的美丽与大方。如果对方用同样灿烂的笑容来回应他,那么他会感觉更加的自信。

像这种喜欢向别人眨眼的人,性格都比较开朗,活泼大方,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自信。不仅如此,他们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欣赏,最希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焦点。此外,这种人的思想比较前卫、大胆和开放,在日常交际中喜欢用一些开放的语言或者动作来同他人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让他们自身的魅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不过,这种人也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他们过于注重自己的外表,因此会较为盲目地追求外表的华丽,而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内在涵养和魅力,从而致使他们极其容易受到打击,即他们的美丽禁不住磨炼和考验。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在眨眼睛的时候,会延长眨眼睛的间隔时间——每次眨眼睛的时间都长于1/10秒。其实,这是属于下意识的一种行为,一般主要体现的就是阻止关于眼前的一切事物进入自己的眼帘,有时候是因为非常讨厌眼前的人或者认为对面的人说的话非常无聊乏味,而自己又不好意思直接提出来,于是就用这种下意识的眨眼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

CIA认为,有时一个人眨眼睛会延长时间间隔是因为内心有很大的遗憾或者未完成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往往是一个人不想再提起的,也不可能再实现的,或者是对逝去故友的一种缅怀之情。

CIA有很多曾经在美国越战期间前往越南等其他国家进行情报工作的特工和间谍,他们对越战都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他们虽然是为维护国家的安全而工作,但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有很多的美国士兵在战场上经受了巨大的磨难和残酷的折磨之后含痛死去。

曾经有一名CIA的老特工,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因为在越战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虽然他们不会把悲伤整天挂在嘴边,但是每次他回忆起此事的时候,都非常激动和十分紧张,因此他会经常眨眼睛,每次眨眼睛都在3秒以上才会睁开,在回忆整个事件的时候都保持着这样的频率。这说明了这位老人不愿意回忆越战,对自己死去的兄弟有着深深的思念。

眨眼睛虽然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但是这小小的细节却掩饰不住一个人内心的波澜。CIA正是通过严格地训练和仔细地观察,从这样的一个小环节看出对方的心理特征,进而查清事实的真相。

3 撒谎时,一个人的眼神特点

CIA在工作中察觉到,一个人的眼睛不止是能够泄漏一个人的性格以及心理特点,还能够透露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而CIA特工们能够看穿连测谎仪器都无法辨识的谎言。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眼神飘忽不定,眼珠转个不停或者一直眨眼睛,不敢正视对方而视线往往会转移到其他的方位,甚至还会脸红,就会被认定为说谎。确实,一个普通人在说谎的时候是会有这样的表现形式。但是CIA认为当一个人和对方在说话的时候敢于直视对方的眼睛,并不表示这个人没有在撒谎,因为有些说谎的人与上述的情况恰恰相反,在说谎的时候,会直视对方的眼睛,并且丝毫没有紧张和慌乱感。

CIA的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管是社会生活中还是其他场景中说谎的人越来越多,说谎的技术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单纯地说话时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脸红不安,而是变得敢于正视对方的眼睛,非常平淡地说谎。对此,CIA的有关心理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专家让两个特工小组的人对彼此说谎。专家提前告诉了A组特工在说谎的时候要正视对方的眼睛,从容地说谎,而专家则把这一现象拍摄成了影像,并后来把影像带交给CIA的高层官员观看,这些高层领导者们有大多数的人没有识破A组,他们认为A组的人讲的都是实话,而B组的没有提前被告知说谎规则的人们大多因为眼睛的变化被领导者们识破。在判断说谎的过程中,专家还发现,女性的判断能力要比男性强,这或许因为女性的思维比较细腻,想事情比较周全。通过这一实验说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交谈的时候,眼睛即便直视着对方,也不能说明没在撒谎。因此,CIA的特工们从这件事情上彻底地了解了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眼睛也是可以被欺骗的。如果在与人的交谈之中不想被欺骗,那么就必须用心观察,而且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眼神的变化以及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骗子的说谎技能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在说谎的时候非常注意对方的心思。他们敢于正视对方的眼神,从容甚至带有感情地说谎,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会使对方更加容易相信他们,而他们也就能更加轻而易举地进行行骗。其实,事实也证明这样的人是对的。现实中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眼神会出卖人心。但是,仅仅凭借着一个人的眼神来判断他是不是在说谎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对方的其他动作或者行为再加上眼睛的凝视,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CIA认为,现在虽然说谎者的技术得到了提高,但是这些人在说谎的时候会直视对方的眼神,而且,他们会从容地直视对方的眼睛,以致有时候时间会过于长,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可能会有三种情况,其一是这个人可能对对方有什么企图,采用这种长时间直视对方的方式来暗示对方;其二是这个人可能对对方充满了敌意和挑衅;其三便是有可能这个人在撒谎。在这三种情况中撒谎的可能性往往是最大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李伯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人在回忆一件事情的真实过程或者真实存在的时候,其眼珠会先向上转动,再向左转动。然而一个人想要试图“创建”一个事件的经过情况的时候,其眼珠的运动却与上述情况相反,即眼珠先向上运转,再向右运转。因此CIA特工在面对他人撒谎的时候,要想打探对方是否在撒谎,并不是直接问他“你说的是真的吗”,或者“你敢对你所说的负责任吗”,而是对眼前这个盯着自己的眼睛,甚至伪装出一副非常坦诚的样子的人问一些需要回忆才能想起来的问题。比如:“那天你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人?”或者“你当时同你的室友说了些什么?”如果对方正在回忆这件事情,并且眼珠先向上后向左运转,那么说明这个人正在回忆真实的事情经过;如果这个人的眼睛先向上后向右运转,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在准备编造谎言,欲想欺骗对方。这也是每个CIA特工在对犯人进行审讯的时候或者调查别人的时候,打探对方是否在说谎时用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除了上述的这种情况以外,还有很多人没有练就这样高超的说谎技术,在说谎的时候,会利用一些其他的动作或者表情来扰乱对方的心智,从而达到说谎目的。比如,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所以在即将要说谎的时候往往会用手来摩擦自己的眼睛——想利用这种方式来遮掩自己不真实的眼神。当然这种方式还有一种希望眼前的事情很快过去的意思,毕竟其内心忐忑不安。

CIA在调查一个人的时候,有时候会碰上这样的情况——对方在回答问题时不敢正视CIA的眼睛,并且会抬手比较有频率地摩擦自己的眼睛,还会把头低下或者转向其他的方向。这说明这个人正在编造假象或者掩盖事实,这正是他把眼睛的注意力转向别处的原因。

CIA的特工在执行任务中,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名叫本的人,因涉及恐怖事件而被CIA进行跟踪调查,但CIA收集到的本的资料却证明本与恐怖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但CIA认为当局提供的情报不可能是假的,于是,CIA便对本进行了秘密抓捕,当面审问本,本在CIA面前装作一副深受诬陷并且十分无辜的模样,但这在CIA眼中是不能得到同情的。很快,CIA的特工就对本进行了严格审讯。而本则把早已背好的一套词语熟练地说了出来。本所说出的词语全部是一个正常的合法的公民的诉说,与恐怖主义没有任何的关系。CIA自然不会相信,但不管CIA的特工接下来怎样审问,本都是同样的回答,这令特工非常苦恼。最后轮到一名叫做吉恩的CIA探员对本进行审讯,如果这次审讯还是没有结果,那么依照程序,本将会被安全释放。不出意料,在吉恩的审问下本依旧说出了同样的话,但是这次吉恩却发现了前几位探员不曾发现的问题,那就是本在说谎——本在阐述这些话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是下意识地转了一下头,并且时常摩擦眼睛,像是在思考。

这样的过程非常细小,如果不加以仔细观察和揣测是不会被轻易观察出来的。但吉恩却在这次审问过程中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由此断定本在说谎。很明显,本对自己所说的一些话并不熟悉,只是在背诵,然而几天的审问,已经让他的思想感到疲惫,对自己早已背熟的东西产生了一些陌生。如果他说的话确实是他自己的经历的话,那么他根本不需要下意识地摩擦眼睛和把眼神转向别处。

最终,本的谎言被揭穿,致使他不得不说出了真实的详情。

CIA认为要想打探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观察其眼睛的表现最重要——只要通过仔细地观察,那些细小的眼睛变化就能够显示出最真实的答案。

4 通过“眼睛社交”来看穿一个人的心理变化

“眼睛社交”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在人们的相互交谈中,有些人给别人的感觉是非常舒适和温馨的,而有的人则会令人从心底里感觉非常不安或者会对其产生一种不信赖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是来自对方那双善变多端的眼睛。

除了文化和风俗的差异,几乎所有的人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有接近一半的时间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会和对方在眼睛上有目光接触,而聆听对方说话的时候,目光接触的时间则能达到整个时间的80%。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要想与对方建立起比较友善的关系,应该多投注愉快舒适的目光,而且与对方交谈的时候尽量坦诚地注视对方的眼睛。如果一个人在社交的时候非常紧张和胆怯,见到任何人都不敢面对对方的眼睛,说话也无比紧张,那么对方自然就会对其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不想再与之交谈下去。由此可见,在社交中两个人之间的眼神交流和对视是多么重要,而这也是大多数的商务谈判或者大型的社交礼仪活动中不允许戴墨镜参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关专家对眼睛的社交进行了一组实验,实验表明,在社交活动中,一个人的目光主要是集中在对方的一双眼睛和鼻尖所组成的三角区域内部,即大部分的时间一个人的眼神都会出现在对方的这个区域之内。

有时候,有的人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会走神,这往往是因为一个人在心理上排斥对方或者有其他的东西在吸引着这个人,而走神的明显变化便是通过眼睛表达出来的。一旦一个人在社交中走神,那么其眼神就会飘向他处东张西望。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社交的质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交谈效果,致使很多事情因此而耽搁。

还有的人在社交中会眼神放空,这是与走神非常接近的一种状况。这种情况一般是一个人正在向对方夸夸其谈,而对方虽然眼睛还是与这个人对视,但眼神却早已经跑到了别处。由于失神的眼睛展现的是无尽的空洞感,所以这让人在心理上非常的没有成就感,而且还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CIA的老牌特工鲍伯,退休以后经常被一些高级院校邀请演讲,而鲍伯也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和故事分享于那些热爱特工工作的新人们。鲍伯的演讲很高,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在演讲的过程中他擅长用眼睛来抓住听众的目光。鲍伯认为,如果演讲台离听众有一定距离的话,他就必须要在听众席中找到几个固定的参照物,这些参照物分别处于不同的方位。当鲍勃进行演讲的时候,他的眼睛会在参照物之间来回交换,让每个参照物附近的听众都会以为鲍伯是在与他们进行单独的交谈,因此听众们也就会积极配合和回应他的演讲,态度更加认真投入。

可以说,在社交中,人们眼睛之间的交流是决定态度和印象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人在社交中心理变化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表现。CIA的特工们经常在社交中出入,他们正是运用观察别人眼神的方法在社交中看穿一个人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查的目的。

5 CIA可以从眼神中预测到对方心理

1945年2月,还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时节,但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降低几位同盟国大佬的热情——2月9日这天,前苏联政府向美国发出了邀请,罗斯福总统决定派出卡里曼出访前苏联。

前苏联迎接卡里曼的典礼随着卡里曼的到来达到了高潮——前苏联少先队员用英语唱起了美国国歌,卡里曼顿时被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歌声所打动。紧接着,斯大林恰如其时地让下属将自己为美国精心准备的“礼物”搬了上来。这是一件设计精美的美国国徽,前苏联主席的私人翻译官瓦列里·勃列日科夫对这枚做工考究的国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听完翻译官的话之后,卡里曼不由地赞叹起来:“天哪,这么精美的礼物,我该把它放到哪里才好呢?”勃列日科夫不动声色地建议说:“您可以把它挂在您的办公室,英国人知道了一定会嫉妒得发疯的!”

于是,这一枚精巧的国徽就被卡里曼带回了大使馆,而且被高高地悬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在这一枚精美无比的国徽内部,隐藏着前苏联的窃听器,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前苏联间谍们精心设计了上面的一幕。

这枚叫做“金唇”的国徽窃听器为前苏联工作了8年之久——一直到1952年这个秘密才被识破。

“金唇”被美国反间谍人员摘除之后,很多人都将这件事看做是一个偶然,但是事实上并不像所有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很多CIA特工们都注意到,不少进出美国大使馆的前苏联人都喜欢朝那块“国徽”上瞅上几眼,这种或明或暗、有意无意的“乱瞟”引起了CIA的注意。另外,CIA还发现,这些人虽然对造型精美的国徽很感兴趣,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及它。这样的表现引起了美国特工极大的警惕,最后终于在一次排查当中拆除了它。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还出过一个大名鼎鼎的杀人狂魔哈维·瑞莫·格拉特曼。这个制造了多起血案的暴徒在臭名昭著的作案史上为自己刻写下了一座丰碑,使得无数后来者争相效仿。

一开始,格拉特曼喜欢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成功的经纪人,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自己可以替女性介绍模特工作。当见到那些闻讯而来的女孩子们时,格拉特曼就施展自己高超的骗术,让怀揣梦想的女孩们相信自己真的就是一个可以带给她们好运的人。

格拉特曼的说辞很有诱惑力,他的构想在那些年轻、缺乏经验,但是却又整天幻想赚大钱的女孩子中间很受用,没过多久,她们就乖乖地任其摆布了。

在瓦解了女孩们的心理防线后,格拉特曼就会以模特为借口,要对方脱去衣服,当对方这样做了以后,他又将这个举动看成是一种引诱,强暴了她们。而到了最后,为了防止对方将真相说出去,他伸出魔爪实施杀害。格拉特曼的这一种做法引起了很多连环杀手的共鸣,随后不少罪犯都采取了这种模式。也正是因为此,警方对于格拉特曼的案子迟迟不能拍板论罪。因为随着案件逐一浮出水面,人们甚至不能断言,哪一个案子是格拉特曼的“杰作”,而哪一个又是他的追随者干的“好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害者的家属怨言越来越大,他们甚至开始攻击警方,说警方是在包庇罪犯。实际上,在当时爆发的一系列命案当中,能够确定的案子早已经足够将格拉特曼送上电椅了,但是为了查清每一个案子,警方还是顶住压力,力“保”这个十恶不赦的恶人。

这个时候,CIA也赶来助阵。他们了解到,格拉特曼在作案时,喜欢对受害人进行拍照,通过观摩她们在面对死亡时候的恐惧,来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诉求。

当时警方收集了很多受害人的照片,有的是格拉特曼亲手拍摄,另外有一些是其他罪犯拍摄的。为尽快破案,CIA将这些照片逐一放到格拉特曼面前,要求他进行指证。但狡猾的凶手很少开口,有时候甚至一个字也不说,警察就通过对方看到照片之后的眼神来判断这起凶杀案是否出自格拉特曼之手。

这一个程序进行得很顺利,而凶手还喜欢从被害人身上取走一些东西,比如手链、锁坠等。于是,结合这些证物,警方最后确定了格拉特曼需要对哪些命案负责。最终,在1957年,穷凶极恶的格拉特曼被推上了断头台,执行了死刑。

其实,很多时候,在间谍内部也存在这种互相之间的眼神互搏。当然,并不是每一回CIA都可以获得胜利。在20世纪80年代,爱德华·李·霍华德据说就是在一个微妙的眼神之中嗅出了腥味,继而逃离美国的。

1981年的霍华德,还是一名刚刚加入CIA的初级特工。虽然在例行的测谎测试当中,他被指责说有说谎的嫌疑,但是凭借着个人的努力,霍华德还是没有被拒于CIA大门之外。然而,当局领导在两年之后决定不再信任这样一个说谎的员工时,他还是被解雇了。

在离开CIA之后,霍华德开始大量无休止地喝酒。这一习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的肺和肝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害。在酒精的麻痹之下,渐渐地,他觉得是美国政府抛弃了他,导致他最终沦落到了这个地步。长时间的酗酒也掏空了霍华德的钱包,致使CIA高层认为,应该将尚在CIA供职的其妻玛丽也一并辞退。于是在1984年,玛丽被派到维也纳调整休养。就在这个时候,霍华德夫妇和前苏联间谍达成了协议——由他们为前苏联人提供美国机密情报,前苏联为此付给他们高昂的费用。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霍华德屡屡光顾维也纳,目的就是和隐藏在那里的前苏联间谍接头。由于霍华德的泄密,很多在莫斯科工作的CIA间谍纷纷落网,而为了嘉奖霍华德的“真诚”,前苏联人给了他高额回报。

但没过多久,CIA就注意到了霍华德的异常举动——他们发现这个平日里邋遢、迷糊的酒鬼似乎手里一下有了很多钱,动不动就坐上飞机四处游玩。于是,经过申报、审批之后,几名CIA工作人员开始盯住霍华德。

但这一次盯梢却露出了马脚,当时霍华德刚刚从外地旅游回来,整个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看到前来拜访自己的CIA老朋友,他显得十分热情,还给他们看了自己高价收购的劳力士金表。不过在朋友们走后不久,霍华德就机警地发现CIA在自己的身边安插了眼线,刚刚来看自己的一位朋友,在看到那块劳力士的时候,竟然一句话都没有说!

朋友的表现引起了霍华德的怀疑——正常情况下,当朋友向我们炫耀自己的“奇珍异宝”时,我们都会啧啧称赞,而霍华德的这位朋友却没有出声,很有可能是所谓的“海龟效应”在起作用。此外,霍华德还想起来,当时给他们看自己从外地带回来的贵重礼物时,这位朋友有些心不在焉,甚至还朝窗外看了一眼。霍华德怀疑当时在自己的屋子外面,还有其他人,只是他们藏起来罢了。这一个眼神让霍华德寝食难安,于是他开始绞尽脑汁,思索着如何让自己逃离出去。

可以说霍华德是CIA史上的一个精英分子——他的逃亡计划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那些极度敏感的特工,也统统被他骗了:1985年9月的一个晚上,霍华德给自己的车子里面摆放了一个假人模型,然后大摇大摆地去参加了一场宴会。等到他驾车回家的时候,他先进车将那个假人模型扶了起来,然后自己悄悄溜下车,让妻子开车回家,而他则径直坐飞机去了莫斯科。可以说,如果不是朋友向窗外的那一望,霍华德绝不会如惊弓之鸟般迅速飞离美国。由此可见,眼神虽是极细微的动作,但关键时刻它却能为一个人留住生命。所以,在与人谈判时人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对方的眼神。通过眼神我们是可以预测到一个人的心理的。

6 男人与女人看人的眼神也有差异

在CIA特工看来,要读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分析眼神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也是清楚,男女看人的眼神是有所不同的。这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察人顺序、同性之间的眼神交流、男女不同的识别力度上面。

(1)在查看别人的顺序上,一些专家将男女看人分为男性观察女性的眼神、女性观察男性的眼神。

①男性如何观察女性

在正常情况下,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男性看女性,首先是看她的容貌,其次才是整体感官。这个顺序大致是脸蛋、头发、胸部、衣服、腿部、腰肢、臀部、手部饰物、鞋子,最后才是背部。也就是说,在男人眼中,女士更多扮演的是一个“纯生物个体”,他们会先从自己的生理感官上面了解、透视这个人。简单说来,可以用一个“色”字来概括。这一点在CIA女性特工身上体现的比较多。美女间谍往往被派往其他国家从事情报工作,她们要区分眼前的人是否是危险的反间谍人员,基本从他看自己的眼神顺序就可以略知一二。假如对方的眼神一直在女间谍的手部、服饰上面打转,那么注意,这很有可能就是一名伪装起来的反间谍分子!

②女性观察男士的眼神顺序

当第一眼看到男士的时候,女士们观察他的顺序是脸部、头发、上衣、领带、衬衣、鞋子、腹部、皮带、手表、前半身。也就是说,男人注重女士们的体型,女士注重男性的衣饰。因为女性最希望第一眼就从一个男人的穿着打扮上看出他的品味,以及社会地位,而这也正是一个男人的魅力所在。在CIA入门考试当中,负责招募的露娜小姐可谓是“阅人无数”,她见过很多装束怪异的人,其中有一个人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进门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忍不住说了一个哇哦,他的脖子上还有没被洗净的纹身图案,头发上印染的痕迹很明显,而且穿着肥大的喇叭裤,皮肤还很细。”依靠自己的判断,露娜认为这个申请者过一段时间依然会回到自己的嘻哈风格当中去,因为他不喜欢约束。很明显,这位申请者最终不可能顺利过关。原因是正他在自己的装束上面出了很大的问题,虽然他事后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是一个公正、诚实的爱国者,而且在读大学期间对自己一直要求很严格,但是很遗憾,露娜的眼帘中充斥的全是这个人的装束,那些关于他个人勤奋刻苦的资料,则被统统被掩盖了。

(2)同性之间的眼神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罗德里克·斯瓦伯在自己的报告当中指出,同性之间的眼神交流,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他的结论当中,男性在交流的同时,不喜欢将两个人的眼神直接碰撞。

从原始本能上来解释,两个雄性动物互相靠近的时候,它们会感到征服、支配的压力,而当一个雄性动物遇到雌性时,它会受到本身欲望的鼓动,产生和对方发生亲密举动的冲动。这样的解释只适用于为什么男性习惯并排坐——他们为了避免直视的目光接触,要知道,那是一种支配性姿态。而与此不同的是,女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面对面直视对方眼睛的。由于很多时候CIA特工面对的都是形形色色的伪装者,这就需要他们灵活辨别对方的眼神,从而发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一名长期从事国外情报工作的CIA特工就说:“当我们需要和当地的情报人员碰面的时候,第一次会面尤其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确认对方实际上是敌是友,这就需要我们倍加小心。而观察他们的眼睛,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