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宠文古言推荐上一章:男主总打断我的死遁进度条
- 甜宠文古言推荐下一章:游戏融合中[综英美]
江雨彤动了动手指,威胁地看着他,“拿来吧。”
江雨恒心不甘情不愿将本子递过去。
江雨欣洗好碗过来,江雨彤开始给她梳理知识点。
江雨欣每科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丢分最多的是数学,150分的卷子她连及格都考不了。
以江雨欣现在的成绩能考上职高,但是她要想通过对口单招考上一所好大学,估计够呛。
对口单招考除了考三门文化课还包括专业课。专业课,江雨彤帮不上什么忙,她打算趁寒假给她姐补三门文化课。
不知不觉讲了一个小时,江雨欣听她妹妹讲课非常有意思,她妹知识量特别丰富,讲一种方法她不懂,她妹立刻给她换另一种讲法,就像万花筒似的,千奇百怪。她看妹妹的眼神带着钦佩,“我觉得我们学校老师讲课都不如你。你怎么会这么多解题方法?”
江雨彤随口道,“多做题自然就会了。不过你现在还不需要多做题,还是抓紧学会基础知识。”
江雨欣自然是妹妹说什么就是什么。
江雨彤把自己的月考卷子拿出来,从中挑几道题誊抄下来,让她大姐先做,看看她有没有真正理解刚才讲的知识点。
江雨欣在边上做题,江雨恒这边早就做完了,正趴在桌上玩弹珠。
江雨彤没有先批发,而是敲了敲桌面提醒他,“你确定你做的题目全都对了?”
江雨恒敷衍地‘嗯’了一声。
江雨彤从书包里拿了一块柿子饼,“如果你题目全部做对,这个柿子饼就是你的。如果错一道,柿子饼就没了。我再问你一遍,你确定全做对了?”
江雨恒身体下意识坐直,两只眼睛直勾勾看着柿子饼,他刚刚就是囫囵着做完的,也没检查,还真不确定,他重新拿起作业本,“我再检查一遍。”
说是检查一遍,其实他检查了三遍,改了六道错题,这才把本子交上去,“你检查吧。”
江雨彤接过本子,一道道看下去。
小学二年级是最基本的加减法,没什么难度,考的就是细心。
江雨恒有点小聪明,就是不够细心,做完题不爱检查,以致丢了不少分。
有了柿子饼在前面吊着,他才不厌其烦检查一遍又一遍。
本子交上去,他还眼巴巴瞅着二姐,生怕错一道题,他的柿子饼就没了。
“第一道对的,第二道对的,第三道,嗯?”
江雨恒紧张得额头冒汗,声音开始结巴,“咋……咋啦?”
“没事。你擦得不干净,我看不清这是3还是5?”
江雨恒接过本子,看了一眼,刚刚这题错了,应该是53,他写成33,检查的时候改错,但是字没擦干净,3字还有些印记,他忙拿了橡皮擦把字擦干净,重新写了一遍,“是5。”
江雨彤看了眼他手里的铅笔,挑了挑眉,“下次再这样,我就算你错。”
江雨恒听到这话松了一口气,连连点头,“知道了。”
江雨彤把剩下的题目全部改完,而后大发慈悲点了下头,“都做对了。”
江雨恒迫不及待抓起桌上的柿子饼,一口咬下去,甜滋滋的味道瞬间充斥舌尖,“太好吃了。”
江雨彤摇头失笑,真是个孩子。
一个柿子饼哪够塞江雨恒的嘴,他不满足,眼巴巴凑过来,“二姐,还要做题吗?”
“我哪有那么多柿子饼啊。”江雨彤白了他一眼。
江雨恒失落不已。江雨彤转了转眼珠,“如果你能在半个小时做完,并且一个不错,我就再给你一个柿子饼?”
江雨恒听到没有了,有些失落,现在听到还有,他眼睛立刻亮了,“真的?”
“真的。”
江雨恒连连催促,“那你快出。”
“不急。”江雨彤慢条斯理道,“你做不做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做对了,你吃柿子饼。你做错了,我却没有半点好处。这不公平。”
江雨恒一想也是,“那你想怎么办?”
江雨彤转了转眼珠子,“你做错一道题给我两毛钱。”
江雨恒但凡手里有点钱,很快就会花光,现在他手里只剩下五毛钱,还是他留着买弹珠用的,现在听说打个赌就要两毛钱,就有些肉疼,“你也太黑心了吧?”
江雨彤白了他一眼,“你爱做不做。”
江雨恒看着吃了一半的柿子饼,咬了咬牙,“做。你出题吧。”
江雨彤哼了哼,小样,还治不了你。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五,村里其他人家都置办了年货,只有江家没有。
闻着别人家飘来的肉香,自家只能顿顿吃大白菜,江雨彤主动表示今天去赶集。
“可我们没钱啊。”江雨欣有些为难。她外婆走的时候,只给她不到一百块钱,她花得差不多了。
“没事。我有。”最近雪下得越来越大,江雨彤担心她爸妈回来,集市没什么好菜。所以想着还是自己拿钱买年货。
正在欢欢喜喜吃柿子饼的江雨恒有些好奇,“二姐,你哪来的钱买年货?”
买年货少说也要三四百块钱,他二姐攒的那点钱不够吧?
江雨彤正要回答,外面传来叫嚷声,三人探头往外一瞅,立刻开门迎了出去。
“爸!妈!你们可算回来了。”
江建业和李秀珍顶着大风大雪扛着大包小包进了院子,看到三个孩子,一切辛苦就都值了,脸笑成一朵花。
这是江雨彤第一次见到江建业,比原身记忆里瘦了许多,又瘦又黑,看起来非常疲惫。
在原身记忆里,李秀珍是风风火火,江建业是温吞干活。夫妻俩每次回来都会带很多东西。
江雨欣去厨房给父母做好吃的,江雨恒和江雨彤帮着提行李。
到了堂屋,江建业和李秀珍问两个孩子家里情况。
江雨彤将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她不知道的由江雨恒补上。
江雨欣捧着热腾腾的面盆进来,里面是刚刚出锅的热汤面,上面堆着大白菜,“爸,妈,快吃吧。”
江建业和李秀珍坐了四个多小时的车,为了省钱,没在服务站吃饭,这会饿得前胸贴后背。
江雨彤看面里太简单,又给他们拿了两个咸鸭蛋。
李秀珍剥开咸鸭蛋,里面流油,“这咸鸭蛋哪来的?”
“我腌的。”江雨彤有些自豪。
李秀珍睁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你腌的?你怎么会腌鸭蛋?”
“这又没什么难度。”江雨彤将腌制方法随口一说。
李秀珍听着,嗯,确实挺简单的。
她看着咸鸭蛋想了个好主意,碰了碰丈夫的胳膊,“你说咱们要不要也在摊上弄点鸭蛋卖?”
江建业头皮都快炸了,“你怎么想一出是一出。之前菜卖得好好的,你非要加个水果摊。我拿完菜又去拿水果,回头还要看摊子,我一天只睡五个小时。你瞅瞅,我都瘦了一大圈了。”
李秀珍弱弱替自己辩解,“我还不是心疼你。所以才想着把水果摊撤了,换成鸡蛋鸭蛋。”
江建业似乎有满腹怨言,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你哪是心疼我啊。水果和蔬菜批发点离得不远。鸡蛋得去农场才能拿到最低价。你这是想折腾死我。”
李秀珍白了他一眼,“咱们可以从老家的鸡场运些过去。价格能便宜不少。”
江建业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天冷的时候,鸡蛋放不坏可以。但是天热,大老远运过去,鸡蛋很容易坏。绝对不行。”
李秀珍觉得女儿这咸鸭蛋腌得不错,省城人最好这一口。但是她也不可能只卖咸鸭蛋啊,就想把鸡蛋、鹌鹑蛋也加上。可丈夫说得对,大老远运过去不现实。
江雨彤听明白了,她父母开了水果摊,生意并不好,“妈,你们在省城不赚钱吗?”
李秀珍叹了口气,“我们水果摊位置不好,顾客不多。许多水果卖不完都烂掉了。”
江雨彤这几天回想过书里的情况,在原身初三那年,他们赚了点钱。听说做的是收废品的生意。
正打算怎么跟他们提这件事,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江雨彤组织一下语言,“爸,妈,我有个同学在县城开了个废品收费站,赚了很多钱。你们要不要试试?”
她之前不是没想过跟父母提这件事。但是他们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可能因为她随口一句话就转业。但是她上了初中就不一样了。她完全可以给他们立个虚假人设当目标。
李秀珍和江建业停下手中动作,齐齐看向她,“真的假的?”
“真的。”江雨彤生怕他们不信,“我听我同学说一个月能赚四五千。生意差的时候也能赚两三千。”
李秀珍皱了皱眉,“收废品多脏啊。”
江雨彤挠挠头,“水果烂了,味道也很大啊。只要能挣钱,不犯法,我觉得就是正当职业。”
李秀珍将信将疑,“真能挣那么多?”她咋这么不相信呢。
江雨彤也知道让他们转业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她父母租的摊位一次就交一季,退摊位时不退租金,以她父母的性子,肯定会干到到期为止。所以上次她才没有说,她给他们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下雨的时候,菜场生意肯定不好,你们可以去看看别人是怎么收废品的。你们就能知道赚不赚钱了。”
江建业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如果收废品真能挣到钱,还不如去收废品,“我觉得可以试试。反正那水果摊咱们也只租了半年。到期就别租了。浪费钱。你一人看着菜摊,我可以去收废品。要是真能挣着钱,咱们再把菜摊给退了。”
这法子一举两得,李秀珍再没有阻止的理由,点头答应了。
两人将一大盆面分吃干净。
江建业抹了抹嘴,拎了些从省城带回来的礼物打算去三弟家看父母。
李秀珍早年一连生了两个女儿,被婆婆嫌弃,跟公婆关系并不好。只在过年时去一趟。
她没跟去,在家问三个孩子学习情况。
江雨彤将自己得到奖状拿给她看,李秀珍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搂着二女儿夸个不停,“还是我家小彤厉害。”
江雨彤不是真的小孩子,不习惯被人抱在怀里,被妈妈又抱又亲,尴尬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了。她挣脱妈妈的怀抱坐到旁边,伸手要钱,“妈,我的奖励呢?”
孩子学习好,这个必须奖励,李秀珍给钱给得痛快,按照之前说好的,给了她三十块钱。
不过问完大女儿和小儿子的成绩,李秀珍有些失望,“你姐和你弟都没考第一。属于他们的奖励没有了。”
江雨彤本来也没指望大姐和小弟这么快就考第一,她将钱收好,随口道,“下回吧。下回小恒说他能考第一的。”
江雨恒一脸心虚,他没那么自信,他是被逼的。
李秀珍摸摸儿子的脑袋,“小恒要是也考第一,妈也奖励你十块钱。”
江雨恒也想要奖励,但是考第一太难了。
第33章 区别对待
腊月二十六,李秀珍带着三个孩子去赶集。
为了表扬女儿用心读书,李秀珍专门给二女儿买了一件新棉衣。
江雨欣和江雨恒穿着李秀珍刚从省城带回来的旧衣。好看是好看,可那衣服是二手的,比不上江雨彤的是新衣。
江雨欣摸着妹妹的新衣服,“真好看。”
江雨恒也羡慕得不成,时不时偷瞄两眼。
李秀珍察觉到他们的眼神,还不忘教育他们,“雨彤可是给家里省了钱。学校给她减免学费。你们要是好好努力,也像她一样考第一,我下回也给你们买新衣服。”
江雨欣心想,考第一才给买新衣服?那她这辈子都别想了。
江雨恒却是咬咬牙,不就考第一嘛,他二姐出了那么多道题,他都得了满分,他肯定能考上的。
腊月二十七,李秀珍带着三个孩子去了趟娘家。
外婆共生了两个舅舅和四个妹妹。李秀珍排行老二,上头有个哥哥。
外婆看到女儿平安归来,算是放了心。
大舅拉着大妹一个劲儿追问村里孩子打工的事。
外婆从女儿家回来,不可避免聊起林庄村女孩去B市打工的事情。
大舅有一儿一女,大女儿早早辍学在家。今年已经十六。小儿子才十岁,还在念小学。
李秀珍知道大哥家有困难,将自己知道的全都说了。
“正月初十就走?”
“对。你要想去打,正月初十之前把临时身份证办好。”
派出所过年放三天假,现在办临时身份证还来得及。
江雨彤瞧着表姐那闪闪发亮的眼睛,倒是没有开口阻止。
在这个山疙瘩里,家家户户都很穷,到了岁数不出去打工就是早早嫁人的命。与其如此,还不如让表姐出去长长见识。
只是她担心表姐没见过世面,出去会被花花世界迷住,走向歧途,鼓励大舅,“不如舅舅和舅妈一块去吧。我听说大人的工资更高?”
大舅眼睛一亮,“大人也要吗?”他看村长家的电视,发现外面好多工人都被迫下岗。怎么还会要他们呢?
“要。大人一个月有五六百。”
江雨欣听云云说过,B市之所以对童工查得不严,就是因为这几年下岗潮,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厂里也想用成年人,毕竟童工身体没养好,熬夜加班很容易累。但是那些国企下岗职工事多,做事慢慢腾腾,跟大爷似的。他们就不愿意用。他们更想用大舅和大舅妈这种没有生育拖累,干活又卖力,钱少事少的人。
大舅搓着手有些意动,舅母有些为难,“可家里那么多地怎么办?”
与林庄村不同,他们村的地很多。尤其现在还要交提留,不种地的话,这些钱就得自己掏。
“那就把地租给别人。你们三人加起来能拿一千三百块工资,不比种地强啊。”
地多也有坏处,光靠自家这点人手根本来不及。每到农忙都会花钱请人收。
大舅狠了狠心,“好,回头我就把地租给村里人。年后跟着一块进厂。”
表弟得知父母和姐姐都要去厂里,只留他自己,凑过来,“那我呢?”
大舅想好了对策,“你去你小叔家。等你再大两岁,再带你去厂里。”
表弟瘪了瘪嘴,有些难过,可到底没说什么。
在舅舅家吃完晌饭回到村子,还没走到村口,就听到谁家孩子在嚎。不是一般的哭,是撕心裂肺的嚎,恨不得把天哭塌的那种崩溃大哭。
昏黄的天空飘着簌簌白雪,冷冽的北风刮擦皮肤。
冷风从脖颈灌入,江雨彤浑身一个哆嗦,双手哈热气让自己暖和一些,“谁家啊?”
没有人回答她的问题,江雨欣拉着妹妹,“走,咱们去看看热闹。”
两人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到前排,终于在一户人家门口停脚。这边已经站了不少人,都在劝对方别打孩子了。
“这么冷的天,你还让她跪在地上,别把膝盖冻肿了,将来会得风湿的。”
江雨彤探头瞅了一眼,这才看清里面这是谁家。
这家人姓林,打人的是母亲许翠,她和李秀珍是同年嫁进村子里的,也生了两女一儿。
大女儿林大丫今年十五,小女儿林二丫今年十三,和江雨欣上同一年级。听说林二丫的成绩很好,年年都能考第一。
江雨欣听了几耳朵,好像是为了打工的事儿,她有些奇怪,“林二丫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辍学打工啊?”
江雨彤翻了个白眼,“你以为她像你这么傻呢。人家就是不想辍学打工,所以才跪在门口求父母的。”
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知道学习才有前途。哪像她大姐呀,傻到家了,父母供她念书,她居然想去打工。
江雨欣被妹妹教训,脸上讪讪地,弱弱替自己辩解,“我那是一时糊涂,再说我不是都听你的了吗?”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江雨彤也不好揭她短,探头往里瞅。
林二丫哭得更凶了,许翠觉得小女儿给她丢了人,不仅没被村民劝住,反而打得更加凶残,“你到底听不听话?”
林二丫一张黝黑的小脸已经哭成小花猫,一边打嗝边求饶,“我想念书!妈,我想念书!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孝顺你,挣的工资都给你,你就让我念书,好不好?”
许翠眼里闪过一丝挣扎,可想到大闺女这次拿回不少钱,她的心又硬了起来。
门口的村民议论纷纷,“哎哟,这孩子哭得真可怜。瞧那小脸都哭逡了。”
江雨欣在妹妹耳边小声嘀咕,“二丫很可怜的,她爸妈从来不给她买作业本。她每次都等其他同学走了之后,翻学校的垃圾,捡别人不用的笔芯、橡皮擦和本子。她把同学用过的本子,剩下空白页全撕下来缝在一块当作业本。她每天只吃馒头和咸菜,可她妈还是觉得她浪费钱。”
江雨彤也听明白了,心里也越加同情许二丫的处境,同时也在心里反思。
如果她前世的爸妈不用心培养她,恐怕她不会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她的成绩有父母一半功劳。可这世上一心只为孩子好的父母终究是少数。他们养孩子大多都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老。
村民们在门口劝了许久,林二丫把膝盖都跪肿了,也没能换来许翠的心软。
雪花飘落在身上,浑身已经冻成冰疙瘩的许二丫睁开眼,突然惨笑了两声,“江雨欣成绩不好,她想去打工,她妈硬是逼着她念书。为什么我不是李婶的女儿,我下辈子再也不要当你女儿。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原以为已经冻傻人突然迸发最后的愤恨,那三声“我恨你”几乎震惊在场所有人。
江雨欣看着院中那小小身影,原来她在羡慕别人好命的同时,也被别人羡慕吗?
她拥有的东西,她每天不珍惜的东西却是别人没有并且梦寐以求的东西。
周围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个大娘叹了口气,“造孽哟。这许翠把孩子往死里逼,她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许二丫不成材倒也罢了,等将来她有了出息,肯定会记恨她妈妈的。”
“是啊,到那时这孩子算是白养了。”
江雨彤和江雨欣心事重重回了家。
江雨彤看着姐姐把书翻出来,认认真真记笔记。
这么冷的天居然还写字,江雨恒搓了搓手,用胳膊碰了碰二姐,满脸不解,“大姐怎么了?”
江雨彤把许翠家的事说了,江雨恒也是一脸可惜,“林二丫可是年级第一,她妈都不给她念书,她妈是不是老糊涂了呀?”
江雨恒年纪还小,父母长年不在家,也就不存在重男轻女。所以他不理解许翠的做法。
江雨彤叹了口气,“谁知道呢。这世上总有些目光短浅的人。”
李秀珍和江建业从外面进来,看到大女儿在用功读书,满脸欣慰,商量着要做两道好菜给孩子补补。
江雨彤主动凑过去帮忙烧火,天太冷了,家里也没有空调,只有烧火才是最暖和的。
李秀珍洗好米放进锅里,江雨彤一边添柴一边问,“妈,咱们家现在有多少存款啊?”
李秀珍头也不抬,“你问这个干什么?”
江雨彤不是心血来潮,看到林二丫,她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这世的父母会不会也重男轻女。
她的怀疑不是空穴来风。原身是1987年出生,这时候正是计划生育最严谨的时候。如果她父母不重男轻女,为什么要冒险生三胎?
原身和父母关系并不亲近,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原身是留守儿童。原身尚且如此,更何况她这个便宜女儿呢?她将来要怎么对待这世的父母,取决于他们对她的态度。
她从小到大就是个不吃亏的性子,更不会以怨报德。
江雨彤掩下眼底的沉思,再抬头时,打着哈哈,“我随口问问。”
李秀珍摇头,“没多少钱。省城生意不好做。你爸零晨两点就得去拿菜,路上要骑两个小时的三轮车。我四点就要去菜市卖菜。一直卖到晚上。除去开销和你们的学费和生海费,根本没剩多少钱。”
江雨彤格外执拗,“没剩多少钱是多少钱?”
李秀珍切菜的手顿住,“一两千吧。回头给你们交学费就不剩什么了。你们要省着点花。”
江雨彤‘哦’了一声。
夜晚,北风呜呜刮着,江建业和李秀珍躺在床上商量事情,聊着聊着就说起下午小女儿问家里存款的事情。
“你说这孩子是不是也怕我们不让她念书呀?”
江建业笑道,“可能吧。之前她不就一直逼着雨欣念书,不让她辍学吗?”
李秀珍坐直身体,“我觉得雨彤这孩子哪哪都好,就是跟咱们不亲。你看咱们回来,雨欣和雨恒都往我身上扑,只有她跟个木头桩子似的。所以我故意跟她说咱家没钱了。这样她才会记住我们供她念书不容易。将来才会孝顺我们。”
在李秀珍看来,女儿嫁了人,一颗心就扑在老公和孩子身上。想要女儿记得他们的情谊,现在就要多念叨。
江建业夸她做得好,“咱们养她不容易。别家孩子都辍学打工了,只有咱们用心培养。咱们算对得起她们了。”
两人互相吹捧几句,房门被人敲响,李秀珍唬了一跳,身体绷紧,“谁?”
“我!小恒!”
李秀珍撵丈夫下床开门,江雨恒身上披着衣服,搓着小手,身体冻成一只小虾米,他像只猴似的呲溜一下挤到两人中间,“爸,妈,我跟你们睡。”
李秀珍赶紧给儿子盖好被子,“想过来这边睡,你脱什么衣服呀。回头冻病了。”
江雨恒嘿嘿笑,“我刚刚听你们在说钱的事儿。爸,妈,咱家有多少存款啊?”
江建业笑了,“你问这个干什么?”
江雨恒眼珠子转了转,睁着大眼睛可怜巴巴看着爸妈,“我不是怕你们也让我辍学打工嘛。我才不想去打工,我还这么小。”
江建业和李秀珍被儿子逗笑了,一个在儿子头顶揉了几下,一个亲了儿子脑袋,“放心吧。咱们家还有两万存款,足够你上学。不会让你辍学打工的。”
二姐刚刚哭得惨兮兮,撺掇他过来问家里存款。因为她说她害怕爸妈像许婶不让她念书。江雨恒不想二姐辍学,看她哭得可怜,答应过来问问,“那大姐和二姐呢?”
李秀珍给儿子掖好被角,“只要她们念得下去,我和你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下去!”
江建业和李秀珍偏爱儿子不假,但他们也想让女儿有出息。只有她们将来有出息才能挣大钱,随手漏一点就够他们花销。要是她们没出息,养活自己都困难,哪还有钱贴补他们呀。
李秀珍揉揉儿子小脑袋,“快睡吧。”
江雨恒心满意足睡去。他就说嘛,爸妈肯定不会让两个姐姐辍学的。
另一边,江雨欣将自己裹成一个蚕蛹,只露出一个头,眼睛直勾勾盯着书本,“太冷了。我手都冻肿了。”
江雨彤无奈又好笑,“夏天时,你不好好学习。这么冷的天,你倒是拿起书本了。你可会折腾自己。”
江雨欣瘪瘪嘴,“我哪知道学习那么好呢。”她也觉得尴尬,岔开话题,“你刚刚和小恒嘀嘀咕咕什么呢?你怎么让他去爸妈那屋睡了?”
江雨彤不想告诉大姐,这位的心眼可不多,她摇了摇头,“他都这么大了,还跟咱们挤一张床像话嘛。”
江雨欣切了一声,“那有什么不像话的。他在对面睡还可以给我捂脚,我脚冷死了。”
江雨彤不乐意听她唠叨,“一会儿就暖和了。看你的书吧。”
正月初十,村里去打工的年轻人又多了三十个。其中有十八个女孩,十二个男孩。
就连江雨彤大伯家的三个孩子都辍学下来了。
江雨欣见妹妹一直盯着堂兄堂弟,在边上解释,“他们羡慕村里人挣着钱,闹着也要去。大伯母这几天在家里骂骂咧咧呢。待会儿,你别招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