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当着送礼的人拆礼品的道理…
大太太也在一旁说“打开看看,是你们大姐的一点心意”,两人不再迟疑,各自打开了手中的盒子。
温润莹透,洁白无瑕,如同凝脂,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羊脂玉。
两块玉都是一寸见方,只是一块雕的是枝头开了几朵梅花的“喜上眉梢”,一块雕的是蝙蝠嘴里衔着石榴的“多子多福”。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还抓阄不成?
那是“喜上眉梢”中了?还是“多子多福”中呢?
十一娘望着手里的那块“多子多福”的玉佩,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而五娘却如手中的玉佩一样,有些喜上眉梢。
“多谢大姐!”她的笑容一直到了眼底,“我很喜欢。”
十一娘点头,表示同意五娘的说法:“真漂亮。”
元娘听了微微地笑着颌首:“你们喜欢就好!”
她的话音刚落,就有丫鬟隔着屏风恭敬地道:“夫人,谆爷来了!”
元娘的脸庞立刻就亮了起来:“快进来!”
立刻有身材高大丰腴的妇人抱着个穿着大红色刻丝十样锦氅衣的小男孩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明眸皓齿的丫鬟。但大家的目光全落在了那个孩子身上。
他皮肤白净,眉目精致,漂亮的像人偶似的。身量只有两、三岁的样子,眼宇间又带怯弱之态,一看就是不足之症。
“谆哥!”大太太泪水盈眶地迎了上去,伸手要抱他。
他却一扭头,躲在了抱他的妇人怀里,手上小金镯挂着铃铛叮叮当当一阵乱响。
大太太神色微僵。
元娘已歉意地解释:“他有些认生!”
大太太讪讪然地拉了拉谆哥的衣裳:“只怪我来看他的少。”
那抱着谆哥的妇人就笑道:“要怪只怪我们家哥儿年纪小。”说着,抱着谆哥行了个蹲礼:“谆哥给外祖母请安了!”
丫鬟们都称谆哥为“谆爷”,这妇人却称“谆哥”,看来应该是谆哥的乳娘了。
十一娘思忖着,就看见大太太毫无芥蒂地笑了起来,然后从许妈妈手里接过一个红漆描金的匣子递给谆哥:“这是外祖母给的见面礼。一块端砚。等你长大了用。”
跟谆哥进来的丫鬟就上前曲膝给大太太行礼道谢,替谆哥接了。
元娘就指了五娘和十一娘:“谆哥,这是你五姨,这是你十一姨!”
谆哥听到母亲的声音,立刻抬起头来,看了一眼五娘和十一娘后,又把头埋在了那妇人怀里。五娘和十一娘却不敢怠慢,忙站了起来。
那妇人就抱着谆哥嘴里说着“谆哥给五姨请安”、“谆哥给十一姨请安”,分别给五娘和十一娘行了个蹲礼。
两人都嘴里说着“不敢当”,侧着身子受了。
五娘就从衣袖里掏了块桃木福牌,“这是我抄了血经供在慈安寺时慈安寺的慧真师太亲自开过光的,给谆哥做个见面礼吧!”
十一娘送的是套大红遍地织金绣翡翠色青竹的衣裳、鞋袜:“自己缝的,一点心意。”
跟着谆哥来的丫鬟笑着上前代谆哥道谢,接了过去。
大家重新坐下,丫鬟们换茶。
那妇人就把谆哥抱到了元娘床前,曲膝下身去要行礼,谆哥突然抬起头来,眼巴巴地瞅着元娘喊了一声“娘”。
元娘的脸立刻柔了十分:“把他放到我身边来!”
那妇人犹豫片刻,将谆哥放在了元娘身边。
谆哥滚了几下,就钻到了母亲怀里。
“谆哥,您轻点!”抱谆哥的妇人战战兢兢地望着孩子,元娘却笑着摸了摸儿子的柔软的头发:“没事。”
那妇人还欲说什么,元娘已转头和大太太说起话来:“怎么不把弟妹和庥哥也邀来,谆哥就是喜欢和庥哥玩!”
大太太笑道:“我一早让人送了土仪去你二叔和三叔家里,怕他们那边派人回礼,就让她在家里帮着照应点。”
元娘就嗔道:“娘也真是的。既然这样,何不改日再来。爹要出去访友,弟弟又要到国子监去读书,您再把妹妹们都带了出来,让弟妹带着侄儿一个人在家里,总是不好。”
“知道你要当讨人喜欢的姑奶奶,可也不能拿我排揎。”大太太听着笑起来,“我问过她了,她说你身子弱,谆哥前两天受了风寒又刚刚好,怕我们都来,吵了你们母子,说等谆哥好些了再带庥哥来看你们。”
元娘就笑道:“娘也别怪我──除我这个做女儿的能这样直言不讳地说您,还有谁能说您。”
大太太一听,眼圈就红了。
元娘见了忙道:“您难得来燕京一趟,我明天让爹爹陪着您看看燕京的景致。您给我带几串糖葫芦回来。”
大太太听着脸一红,然后像要掩饰什么似的“啧”了一声,笑道:“看看,这哪里是做了母亲的人?竟然还惦记着街上的糖葫芦。我等会跟你婆婆说去,让她给你做上个十串八串的,吃得你见到就烦。”
元娘掩嘴而笑:“婆婆做的糖葫芦好吃,您给我买回来的也好吃。”
她掩着嘴的手背如八十岁的老妪般的青筋暴起。
大太太看着心里一酸。
好不容易盼来了这场富贵荣华,没想到女儿却…又想到徐府锦衣玉食,女儿主持中馈哪里就缺了那点吃食。这样说,不过是想在自己面前撒撒娇罢了。在家里比掌上明珠还珍贵的女儿一旦成了别人家的媳妇,就是想说声自己的母亲好,还要把婆婆搭在里面…她悲从心起,眼泪再也止不住地落下来!
元娘看着也眼睛微红。
不管怎样逗母亲开心,自己的病就如哽在母亲喉头的刺一样,不动都会疼,何况是挑动了那根刺…
第三十一章
元娘和大太太伤心起来,屋里的气氛立刻一变。
谆哥从母亲怀里探出头来,张着清澈无暇的大眼睛好奇地望着大太太,好像不明白外祖母怎么无缘无故地就哭了起来呢?
五娘目光一转,掏了帕子上前递给大太太擦眼泪:“今天母女重逢,是喜事,母亲怎么就伤起心来!”
大太太听了破涕为笑,接过帕子擦了擦眼角:“看我,越老越不经事了。”
那笑容,还是有点勉强。
元娘的眼角有晶莹闪烁:“娘是在女儿这里呢!哪有那么多的讲究?”
大太太点头。
就有丫鬟们打了水进来给大太太和元娘净面。
元娘身边自有服侍的人,大太太这边则由十一娘端了盆,五娘帮着挽袖卸镯。
净完脸,元娘吩咐丫鬟:“将上次皇后娘娘赏的宫粉拿出来。”
丫鬟应“是”,很快拿了画珐琅开光花卉小盒来。
“娘试试,内务府的东西。”元娘笑道,“我一向不用这些东西,也不知道好不好。要是您用的顺手,我让人送几盒过去。”
小丫鬟忙捧了靶镜过去。
大太太拿了粉盒,嫩黄色的底,繁杂的天蓝色纹样,淡雅素静。
“不愧是内造之物。”她拿在手里把玩了几下才轻轻拧开盒子。
立刻有股清雅的茉莉花香迸发出来,淡淡地飘满整个屋子,让人闻了精神一振。
十一娘动容,不由打量了那盒子一眼。
里面装的粉是淡黄色的…
她不眉角一挑。
现代彩妆技艺,在肤色粉底里添上一点点黄色粉底抹在脸上,能让黄色的皮肤变得明亮光洁…罗家的女眷,用的全是纯白色的粉,不仅如此,而且还认为越白越好…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理念。
内造的东西,果然比市面上的东西好不止一点两点啊!
感慨中,大太太已将粉沫在了脸上。
果然如十一娘所料,粉妆自然柔和,让大太太骤然年轻了五岁。
五娘在一旁“啧啧”称奇,眼底有艳羡闪过。就是许妈妈,也满脸的惊讶。
元娘抿嘴一笑,吩咐丫鬟:“你明去跟宋买办说一声,就说上次娘娘赏的宫粉不错,让他再送几盒进来。”
丫鬟曲膝应是,大太太已摆手:“不用,不用。何必为几盒宫粉欠了人情。”
元娘笑道:“不打紧。现在掌管内务府的是顺王,是从小和侯爷一起长大的,熟得很。”
大太太还在那里推辞,就小丫鬟禀道:“夫人,文姨娘来了!”
元娘微怔,笑道:“她的耳报神倒灵…让她进来!”眉宇间并没有悲怨愤然,而是平和自然,就好像听到相好的邻居来访…
大太太就有些狐惑地望着女儿,低声道:“是扬州文家的…”
元娘点头,笑道:“娘也见见。都是江南人。文家虽是做盐引起的家,可这几年丝绸生意做的也不错。多认识一个人多一条路。要是有机会,让吴孝全去趟扬州,看在我的份上,文家的人定会对他礼遇!”
罗家的财产除了田亩就是丝绸铺子。但罗家毕竟以诗书传家,如果不是田里的收成要靠天,丝绸的利润又实在是让人心动,也不会去开铺子做生意。所以罗家的元德丝绸虽然是江南的老字号,却一直做杭州府附近的生意,并没有在其他地方设分店。虽然经营几代,但也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已。
十一娘听元娘这口气,竟然是让大太太借文家的势力扩张生意似的!
她不由微微吃惊。
和十一娘同样感到吃惊的还有大太太:“你这是…”
元娘朝母亲笑了笑,道:“这件事我们以后再说。”转身吩咐丫鬟,“去将我那柄掐丝珐琅镶猫眼石的镜表拿给太太。”又向大太太解释,“你给她做见面礼吧!”
十一娘若有所思。
大太太还欲说什么,屏风外面已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姐姐,可把亲家太太给盼来了!”
一时间,把大家的目光都集到了屏风旁。就看见一个香坠般娇小的女子走了进来。
她穿了件姜黄色素面小袄,茜红色折枝花褙子,白月色挑线裙子。青丝梳成坠马髻,左边戴朵西洋珠翠花,右边插三枝赤金石榴花簪子,耳朵上赤金镶翡翠水滴坠儿颤悠悠地晃在颊边,更映得她肤光似雪,妩媚撩人。
十一娘眼睛一亮。
真是个美人!
“大太太,奴婢文氏,给您行礼了!”文氏未语先笑,言语利爽,上前几步,稳稳当当地蹲下给大太太行了个福礼。
大太太脸上早已换了上盈盈笑意:“快起来,快起来。一家人,何需这样多礼!”那边许妈妈已递了个红漆描金的匣子给大太太,大太太看那匣子漆工精湛,描金花卉典雅大方,不是自家之物,知道这就是女儿刚才提到的镜表了。心里虽然不舒服,但还是笑着接了递给文氏:“你拿去玩吧!”
文氏笑盈盈地接了,眼睛却在那匣子上打了个转才递给身后的丫鬟,然后笑着上前给元娘行礼:“姐姐可好些了?”
元娘的笑容到了眼睛里:“你这一来,不好也好了!”
文姨娘听着花容失色:“姐姐,这话可不能让侯爷听见了,要不然,我这小命不保。定被侯爷送到王太医那里做了羹汤…”
在元娘怀里的谆哥突然道:“姨娘,你说错了。黄妈妈才管厨房…”
元娘大笑起来。
众人也跟着笑起来。
只有谆哥,左顾右盼的,先是不知道大家为什么笑,后来看着大家都笑,有些羞涩地躲到了母亲怀里。
文姨娘就上前半蹲在床前笑望着谆哥:“好谆哥,要是侯爷问起,你可要像刚才那样,说王太医可不管厨房,管厨房的是黄妈妈。”
谆哥抬头朝文姨娘点了点头,又把头埋到了母亲的怀里。
大家又是一阵笑。
或者是笑得太频繁,元娘竟然咳嗽起来。
文姨娘忙上前帮元娘顺气,又接了丫鬟递过来的茶,倒了一小口在盅盖里尝了,然后才坐到床边扶了元娘服侍她喝茶。
她的动作做得极熟,一点不生涩,看得出,是常做这种事的。
十一娘目光微闪,五娘脸上却露出惊容。
喝了茶,元娘顺过气来。文姨娘就望着神色关切地立在床前的五娘和十一娘:“这两位想来就是五小姐和十一小姐呢?”
元娘笑着点头。
文姨娘飞快地打量了两人一眼,笑着上前拉了五娘的手:“我第一次见到姐姐,觉得见到了仙女似的,姐姐却常说家里的妹妹们才是真正的漂亮。今天一见,果真是名不虚传。”
五娘忙笑道:“姐姐一向对我们这些妹妹照顾,心中亲厚,不免偏袒,让姨娘笑话了。”
文姨娘目光闪烁:“哎呀呀,可真是个爽利人。”然后回头望了元娘,“倒对我的脾气。”
元娘呵呵地笑。
文姨娘对自己的丫鬟打了个手势,那丫鬟就捧了两个匣子。
“刚知道大太太带了两位小姐来家里玩,匆匆忙忙的,两位小姐不要嫌弃。”
五娘和十一娘道了谢,接在了手里。
这样遇人就有见面礼,自己到小发了一笔…
十一娘不无自嘲地在心里笑了笑。
又有小丫鬟隔着屏风禀道:“太夫人屋里的姚黄姐姐来了。”
一个又一个,真像群英会啊!
十一娘不由睁大了眼睛。
“快请进来!”元娘笑着,就有个身材高挑的丫鬟从屏风后面绕了进来。
她不过十七、八岁的样子,身段纤细,却长了张圆圆的胖脸,看上去像大头娃娃,虽然有些不合比例,却十分可爱。
看见满屋子的人,她笑眯眯地上前给众人请了安,然后对大太太道:“太夫人特意让我来传个话。说,知道亲家太太要来,本应亲自来迎。可巧程国公夫人带着侄女过来,只有烦请亲家太太先坐一会。还请亲家太太不要见怪。”
一直仔细观察着元娘的十一娘就看见姐姐眼中有一转而逝的凛冽。
那边大太太已客气地道:“太夫人比我年长,本就应该我去见太夫人,怎好让太夫人移步。”说着,略带迟疑地道,“不知道程国公夫人还要盘桓多久?我既然来了,怎能不给太夫人请个安…”
不待姚黄回答,元娘已笑道:“娘,婆婆是主人,不好弃客而来。你却是客人。自然是客随主便,有什么不能去的。”说着,吩咐身边的丫鬟:“你们帮我换件衣裳。”竟然一副要陪着大太太去见太夫人的样子。
大太太不由犹豫起来。
女儿这样的身体,让她陪着去自己心中不安;不让她陪着去又有失礼节。
一时间,她左右为难起来。
文姨娘看着目光闪了闪,笑道:“姐姐,要不,我陪着大太太去吧?要不然,太夫人见姐姐这样不顾身体,又要伤心了。”
元娘沉思。
文姨娘又道:“我抱了谆哥,陪着大太太过去。”
“也好!”元娘笑道,“到时候让谆哥代我给娘请个安。”
文姨娘笑道:“姐姐放心,我们去去就来。”
元娘满脸歉意地望着母亲,还没有开口,大太太已笑道:“姨娘这个主意好。让谆哥陪着我去见太夫人。”又道,“你放心,有我在身边,定不让谆哥吹了风受了寒。”
元娘望着母亲的目光渐渐变得认真起来:“那我就将谆哥交给您了。”
大太太郑重地点了点头。
第三十二章
从元娘那里出来,她们依旧坐着来时的青帷小车,朝着西边走了大约一柱香的功夫,然后左拐上了一条夹道,出了夹道再左拐,停在了一个广亮门前。
灰色筒瓦,清水墙,黑漆大门,门外有八字壁影,左边雕一个“福”字,左右雕一个“寿”字,都有人高。门前五级石青台阶,凿成五福捧寿花样。两个未留头的小丫鬟正在台阶上玩,看见马车停下来,一个溜烟地跑了进去,一个迎上前行礼。
谆哥就朝着那小丫鬟喊了一声“小芍”。
看得出来,他和太夫人院里的人都很熟。
小芍笑嘻嘻地应了,许妈妈就从衣袖里摸了几文钱赏了那个小丫鬟。小丫鬟谢了赏,就有几个穿着官绿色比甲的丫鬟簇拥着个穿着牙黄色比甲的丫鬟走了出来。
“亲家太太,奴婢是太夫人跟前的魏紫。”穿牙黄比甲的丫鬟恭恭敬敬地给大太太等人行礼,又笑着给谆哥行礼:“谆爷,您可是陪着外祖母来看太夫人的?”
谆哥腼腆地笑。
许妈妈则拿了荷包出来给众人打了赏,魏紫等人落落大方地谢了赏,一行人进了门。
迎面是座怪石嶙峋的假山,两边都是抄手游廊。
假山上牵攀着或如翠带摇曳,或如绿线蟠屈的藤萝,山脚草木葱茏,点缀着几朵或黄或红或兰的小花,虽然野趣十足,却是一副春暖花开的景象。
十一娘大吃一惊,再仔细一看,这才发现,那些草木间隐隐露出如棋盘般纵横交错的暗红色大方陶格──原来这些草木并不是长在地下的土里,而是种在一个个正方形的陶缸里。
应该是在温室里培养好了,然后搬过来的。
她一面暗暗思忖着,一面面带微笑地跟着大太太从右边的抄手游廊到了穿堂。
穿堂三间,正中立着一面四扇的松鹤迎客的紫檀木烧玻璃的屏风,绕过屏风,左右都是抄手游廊,正中一个小小的三间厅房。
那姚黄就笑道:“几位妈妈辛苦,随我去吃杯茶吧!”
竟然是,不要紧的人就别跟过去了。
许妈妈就朝着紫薇、琥珀等人使了个眼色,笑道:“有劳姚黄姑娘了。”然后带着她们随姚黄从小厅旁的角门去了后面的罩房,谆哥由乳娘抱着,大太太、五娘、十一娘、文姨娘还有谆哥跟着的两个丫鬟,一起跟着魏紫穿过小厅,到了后面正房大院。
五间的上房,黑漆落地柱,玻璃大窗,雪白锦帘,石青色西番花夹板帘子,两边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院子正中铺着十字青石甬道,西北角两株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枝叶如伞遮在屋顶。东北角一株人高的树,无叶无花,褐色的枝桠虬结。东南角一座花架,爬满了绿色藤萝,底下摆着石桌、石墩,有清雅古朴之气扑面而来。
早有得了信的丫鬟立在台阶前,看见她们走过来,有的帮着打帘,有的朝内通禀:“谆爷陪着亲家太太来了。”
她们进了房,一大群穿红着绿的女人簇拥着个身材高挑的妇人走了进来。
谆哥已大喊:“祖母!”
十一娘知道,这位就是元娘的婆婆、永平侯府的太夫人了,不由细细打量。
太夫人看上去比大太太年轻个两、三岁的样子,穿了件石青色缂金瓜蝶纹褙子,姜黄色综裙。乌黑的头发梳成圆髻,只在鬓角戴了两朵珊瑚绿松石蜜蜡的珠花。皮肤白皙,体态微丰,圆润白皙的脸上有双非常温和的眼睛。
她朝着谆哥笑了笑,然后上前几步给在大太太行了个福礼:“妹妹,让您移步,实在是惭愧。”
大太太在太夫人蹲下身去的时候也蹲下身给太夫人还礼:“姐姐这样说岂不是羞煞我。”又向太夫人介绍五娘和十一娘:“这是我两个不成器的女儿。大的是五娘,小的是十一娘。”
五娘和十一娘忙上前给太夫人行礼。
大太太笑着仔细地端详着两人:“明珠朝露般,真是两个漂亮的闺女。”
“太夫人过奖了。”大太太谦虚着。
太夫人就向大太太介绍身边一个穿着深藕荷包缎绣云鹤纹的四旬妇人:“这位是程国公府乔夫人。”
两人互相见了礼。
太夫人又指了乔夫人身边一个明眸皓齿的小姑娘:“这是程国公府的六小姐。”
大太太笑着朝那小姑娘点了点头,客气地称了一声“乔小姐”。
乔小姐给大太太行了礼,又和五娘、十一娘见了礼。
乔夫人就指了文姨娘道:“这位是…”
太夫人笑道:“是四儿的小星。”
文姨娘忙上前给乔夫人行礼,乔夫人笑点头,赏了她一个荷包,道:“侯爷可真是有福气。瞧姨娘这模样,小小巧巧,真是惹人怜爱!”
太夫人笑了笑,请大太太和乔夫人去了西边日常宴息的次间。太夫人和大太太分宾主坐到了临窗的炕上,又有小丫鬟端了太师椅放在太夫人的下首给乔夫人坐了,端了锦杌给乔小姐和五娘、十一娘、文姨娘坐。
谆哥给太夫人和乔夫人请了安。乔夫人就抱了谆哥左右端详了一番、称赞了一番,赏了荷包不说,还把谆哥交给乔小姐,让乔小姐把孩子抱给太夫人。
不知道是乔夫人给的那个荷包好玩谆哥被吸引了注意力,还是因为马上就能回到自己祖母的怀里,谆哥在乔夫人怀里还挣扎了一下,待乔小姐抱在怀里的时候,竟然动也没有动。
乔夫人就笑道:“谆哥倒和我们家六姐有缘。”
太夫人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笑着摸了一下谆哥的头,吩咐魏紫:“把谆哥带去暖阁里玩吧!”
魏紫应声抱了谆哥,文姨娘就笑着站了起来:“太夫人,我去陪陪谆哥吧!”
太夫人笑着看了她一眼,道:“那可要小心点,别把孩子磕着碰着了!”
一旁的乔夫人突然插嘴道:“要不,六姐你也去陪陪谆哥。”又对太夫人道,“我们家六姐就是喜欢孩子,家里的几个侄儿侄女看见她就吵着闹着要她。”
乔小姐脸色微红,低声娇嗔:“婶婶…你真是的…”
太夫人就笑了笑,道:“六小姐是客!怎好劳动她。”
“您是长辈,她一个小辈,只管指使就是,何来‘劳动’之说!”一副执意要乔小姐陪谆哥去暖阁的样子。
太夫人就笑道:“要不,乔小姐就帮我陪陪两位亲家小姐吧!我们年纪大的在一起说话,也免得她们年轻的无聊!”
乔小姐立刻乖巧地站起来应了一声“是”,又把锦杌搬到和五娘、十一娘坐到了一起,太夫人就和大太太叙起一路上来的事。什么时候从余杭启程,什么时候到了哪里,又是什么时候到的通州…
说的是陪着五娘和十一娘,但大人在讲话,谁也不敢插言,更不敢在一旁小声嘀咕。乔小姐也只是挨着五娘、十一娘坐坐而已。
就有丫鬟进来禀道:“太夫人,侯爷身边的临波来说,皇上留了侯爷说话,今天怕是回来的晚,让跟亲家太太说一声,明得了闲亲自去府上拜访。”
“这孩子,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太夫人听了叹口气,转身对大太太道,“还请亲家太太不要怪罪。”
大太太正要说什么,那乔夫人已笑道:“侯爷乃国之栋梁,自当以国事为重。亲家太太怎么会怪罪。”
太夫人听了就朝着大太太歉意地笑了笑:“程国公府和我们家是世交。”好像在向大太太解释乔夫人的热情。
“正是。”乔夫人听了笑道,“我们国公爷进御林军虎威营的时候老侯爷是领队,我们家国公爷是个营卫,天天跟着老侯爷身后转。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成亲,他家也不回,天天跟着老侯爷到姐姐这里来蹭饭吃…”说着,呵呵笑起来,“后来我们成了亲,他总说姐姐家里的熏鹿肉好吃,还曾经差人来向姐姐要了一块回去。姐姐可还曾记得?”
“记得。”太夫人淡淡地笑,并不像乔夫人表现的那样热忱。
乔夫人就轻轻叹了一口气:“后来,老侯爷去世了,我们家国公爷也被派到了西北。姐姐闭门谢客,我们也来得少了…”
大太太却听出些端倪来。
既然是世交,怎么会因为丈夫被派到了西北就来往的少了呢?况且老侯爷去世前,徐家一直寄于厚望的世子徐令安病逝了。徐令安的遗孀项和氏太夫人都受不了这个打击病倒了,女儿突然接手中馈,徐家三奶奶甘氏一向不管事,又正怀着身子,别说是帮什么忙了,就是在婆婆床前侍疾也指望不上,还特意把太夫人的表妹接到府上陪了太夫人大半年。
想到这些,她就望了太夫人一眼。
太夫人感觉到大太太的目光,就侧脸朝着大太太无奈地笑了笑。
大太太突然明白过来。
那年还出了件事。
建武四十六年的“巫盅案”把几位成年的皇子都牵扯进去了,皇后、太子饮鸠而亡后,先帝一直没有立后、立储。那年有人上书,建议立贵妃叶氏所生十皇子为储君。皇上震怒,令内阁大学士李清彻查此事──事后大家才知道,李清与九皇子相好,趁机打击其他几位皇子。但在当时,“巫盅案”查了五年,牵扯的臣子不知有多少,徐家做为七皇子的岳家也被卷进去。要不是自己的公公护着,当年老侯爷又病逝了,只怕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就平复下来。
她那时在余杭服侍生病的婆婆,不能到燕京来,消息闭塞,心中焦急,还曾抱怨公公不该把她的女儿许配给徐家…
如果乔家和徐家是在那个时候不来往的,也就是说,乔家当时是支持其他皇子的!
大太太不由在心底冷冷一笑。
现在知道当初投错了人赶着来巴结了。难道就没有听说过“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吗?
十一娘也看出点问题来。
这位乔夫人,虽然看上去落落大方,但行事说话却对太夫人多有巴结,难道是有所求?
她心念一动,目光不由落在了乔小姐的身上。
第三十三章
乔小姐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皮肤雪白,目光明亮,嘴唇红润,笑容恬静。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像朵含苞欲放的花儿般的柔美娇嫩。
感觉到十一娘的目光,她微微侧脸,露出甜美的笑容。
十一娘朝着她微微点头,态度友善。
大家听乔夫人絮叨了半晌,又闲聊了几句,太夫人留大家吃饭,大太太推辞:“刚来,家里的事乱着,还要去两位叔叔家看看。我难得来一趟燕京,一时半会也不会走,过几天理顺了再来看您。”
太夫人想着亲家和儿媳十几年没见,自然有些体己的话要说,今天也不留她。道:“今天是十四,十六来家里,我请吃顿饭。”
“好啊!”大太太还没有开口,乔夫人倒先开了口,“见者有份,到时候,我也要来凑热闹。”说着,拉了太夫人的衣袖,“姐姐可不能不答应。”
太夫人就看了大太太一眼,对乔夫人笑道:“你能来帮我陪亲家,我感谢还来不及,何来推辞。”
乔夫人笑成了一朵花:“那就这样说好了。”
太夫人送大太太和五娘、十一娘出门,那乔夫人和乔小姐却留了下来。
大太太望着乔夫人的背影,笑着对陪她们回元娘那里告辞的文姨娘道:“这位乔夫人真是热心。”
文姨娘目光转了转,笑道:“他们府上的人能说会道,那是整个燕京都有名的。要不然,怎么会被人戏称为‘不倒翁’呢?”
大太太挑了挑眉。
文姨娘笑道:“我们府上还曾经陷入过困境,人家程国公府可是一帆风顺,经历六朝不倒。特别是这一代的国公爷,自建武四十一年以来,先后任过甘肃总兵、宁夏总兵、保定总兵、宣府总兵、大同总兵,在西北军里根基深厚。别说是我们家侯爷了,就是皇上,也是十分的器重的。”
大太太若有所思。
文姨娘笑着扶大太太上车:“夫人只怕也惦记着这边的事,我们回去跟夫人说说,也让姐姐解解闷。”
大太太点头,和文姨娘上了车,五娘却望着太夫人的大门微微发呆。
到了元娘那里,大太太立刻问起乔夫人来:“…和你可熟?”
元娘笑着点头,却问起了谆哥:“太夫人留在那里了?”
“嗯。”大太太有些心不在焉地道,“我看他和那几个小丫鬟玩得起劲,太夫人又留得诚,就没有带他回来。”
是想有些话不能当着谆哥的面说吧!
元娘微微地笑。
那边文姨娘已笑道:“姐姐,您猜猜看,我们在太夫人那里碰到了乔家的几小姐?”
元娘揶揄地笑道:“你娘家和龚家是死对头,龚有女儿嫁到了蒋家,这乔家的事,还有谁比你更清楚的?”
文姨娘掩嘴而笑。
大太太几个却听得一头雾水。
文姨娘就笑着解释道:“在我祖父那一辈,扬州半塘龚家是和我们家并驾齐驱的人家,都是以盐业起的家。同行相忌,成了冤家。我们两家斗了这么多年,彼此也算是知根知底了。那龚家有个女儿嫁到建安蒋家为媳,而建安蒋家,正是乔夫人的娘家。所以姐姐才有这么一说。”
大太太动容:“建安蒋家?是不是那个‘一门四进士,祖孙两阁老’的建安蒋家?”
文姨娘点头,眼底闪过一丝冷意:“正是出了蒋荣、蒋潆两位阁老的建安蒋家。”
大太太微怔。
“官宦人家,祖上再荣耀,子孙里没有及第的进士,败落也是指日可待的。”元娘淡淡地望了文姨娘一眼,笑道,“说起来,蒋家已有两代没出一个进士了,还不如我们家呢?”
大太太的笑意就从脸上一直到了眼底:“你弟弟是个成气的。”
“谁说不是。”文姨娘笑得与有荣焉,“二十二岁的举人,就是满大周,也找不出来几个。等明年下了场,中了皇榜,那就是少年进士了。大太太,您是有福之人啊!”
“承你吉言,”大太太的高兴掩也掩不住,“希望兴哥能光耀门楣。”
“一定会的!”文姨娘笑着奉承,元娘却突然问她:“乔家的六小姐是哪一房的?”
文姨娘身子微震,脸上的笑容有了几分勉强。
自己并没有提乔家来的是第几位小姐,元娘却能一口说出乔家来的是六小姐…
她不敢深想,忙笑道:“是三房的长女,不过,三房也只有这一个女儿。她父亲与国公爷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元娘微微点头。
文姨娘脸上露出犹豫之色。
元娘看在眼里,嘴角轻轻地撇了撇。一副并没有注意到文姨娘异样的模样,笑着望向了五娘和十一娘:“我不能起身待客,两位妹妹都正是年少爱玩的年纪,陪一旁听我们说话不免气闷。文姨娘,你代我陪五娘和十一娘去后花园看看吧!年前皇后娘娘赏的蝴蝶兰应该开花了!”
五娘忙道:“姐姐不用管我。我听着母亲和姐姐说话,觉得很有意思。平日在家里,我也常陪着母亲说闲话。何况我是个喜静不喜动的人!”
她说话的时候十一娘却已站起身来,见五娘坐着,脸上不免露出几分尴尬来。
文姨娘只好呵呵笑了两声,殷勤地道:“两位亲家小姐就当是陪我去看看吧──据说皇后娘娘赏的那两盆蝴蝶兰是福建的贡品,一共只活了三十株,乾清宫、慈宁宫、坤宁宫各十盆。我们家到好,皇上赏了一盆给侯爷,太后娘娘赏了一盆给太夫人,皇后娘娘赏了一盆给二夫人,赏了一盆给三夫人,赏了两盆给我们夫人,赏了一盆给五夫人,算下来,竟然得了七盆…都养在后花园的暖房里,我还没见过呢!”
五娘猛然醒悟过来。
元娘这是要支开她们和大太太说体己话。
一时间,她满脸绯红,起身和十一娘一起给元娘和大太太行了礼,跟着文姨娘去了后花园的暖房。
一直在元娘身边的丫鬟也朝着屋里服侍的人打了一个手势,然后领着一帮丫鬟、媳妇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
大太太见屋里只除下她们母女,眼眶立刻变得湿润起来。她拉了女儿的手:“侯爷待你可好!”语气有点小心翼翼的。
元娘笑着点头:“侯爷是个念旧的人,待我极好。”
大太太有几分不信:“那,那件事…”
元娘笑道:“我都这个样子了,要不是有他帮衬着,那文姨娘又怎会在我面前做低伏小。娘,侯爷是个极好的人。娘不用猜疑。只是我命薄,不能和他白头到老…”
大太太听着已是泪如雨下:“快别这么说。皇后娘娘不是帮着你在民间找偏方吗?这江湖之大,藏龙卧虎,异士能人辈出。你又是个有福的,不会有什么事的。定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没有注意到女儿叹息不能和女婿白头到老的时候,没有一点点的戚容。
元娘微微地笑,神色非常的平静:“正如母亲所言,我一定会好起来的。母亲您也别伤心。”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安慰母亲。
大太太哭了几声,又怕引了女儿伤心,遂强忍着擦了眼泪,笑道:“对了,那个乔夫人是什么意思?我听文姨娘那话,乔家很不简单。侯爷他…可透出什么话来?”
元娘笑道:“娘,您就是不相信女儿,难道还不相信祖父的眼光。侯爷不是那种人。要不然,家里何止只有这几个人!”
大太太只是关心则乱而已。听了女儿的话,不由讪讪然地笑了笑:“他对你好我就放心了。”
“娘,”元娘一副不想再说这些事的样子转移了话题,“您怎么把十一娘也带来了。她今年太小。”
大太太就想起自己来的目的。
她脸色一凛,道:“你来信说,让我带两个妹妹来燕京看你。那话虽然说的模糊,可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有些事,你不如我清楚。我们家适龄的女儿里,只有五娘和十娘了。那杨氏,是个泼落户,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要是万一被徐家选中了,自绫、服毒的事她可都做得出来的。到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蚀把米的事,而是树了个强敌…你可别忘了,万一…她可是谆哥名正言顺的母亲!”
元娘没有做声,垂着眼睑看不出情绪。
“五娘到是个好人选。况且她那边还有个老四。这几年,我大把的银子给他败,临走前,又找了桩事给他做。我瞧着,也就差不多了。就算是以后她想扶一把,也得扶得上才行。最终还是得靠着你弟弟。十一娘没有兄弟,青桐又是个胆小的。虽说年纪是小了点,可你看那眉眼,不知道多精致。况且,年纪小有年纪小的好处…”说着,大太太的声音低了下去,“身子骨都没长成,子嗣保不住是常事。一但成了习惯,那就更艰难了…我想来想去,觉得十一娘比五娘都要好,就做主把五娘和十一娘带来了。”说着,大太太笑了笑,“当然,这事还要你拿主意。徐家那边同不同意,也是个槛儿!”
“娘的眼光我自然信得过。”元娘抬睑,笑了起来,“而且我对家里的妹妹都不太熟。这事,只怪我没有和母亲说明白。不过,这样只怕是更好!”
大太太怔住。
元娘就低声和母亲说起话来。
第三十四章
回到保大坊的弓弦胡同,已是华灯初上。
大奶奶顾氏扶着大太太下了马车,低声道:“娘,二老爷和二太太来了!”
大太太微怔:“还没有走吗?”
“没有!”大奶奶低声道,“四姑奶奶也跟着来了…”
大太太眉角一挑:“她来干什么?”
正房那边已有爽朗的笑声传来。
十一娘正脚踏脚凳准备下车,听到那笑声,动作就顿了顿。
是二老爷的笑声…
燕京戌初宵禁,现在已是酉正。不知道黄华坊离这里有多远,半个时辰赶不赶的回去…
她思忖着,那笑声越来越近,二老爷说话的声音清晰可闻:“…大哥,那明天辰正我来邀你。”
大老爷的声音温文尔雅:“那我等你,一起吃了早饭再去。”
话音刚落,大老爷和二老爷的身影出现在了垂花门前,一内一外,大家碰了个正着。
“回来了!”大老爷笑着和大太太打招呼,二老爷则作揖喊了一声“大嫂”。
大太太朝着两人曲膝行礼,恭敬喊了一声“老爷”,又朝二老爷喊了一声“二叔”。
两人身后就走出个四旬妇人。白脸皮,容长脸,穿了件香色地百蝶花卉纹妆花缎褙子,镶玉赤金观音分心,碗口大的西洋珠翠花,又围了圈翠梅花细儿,被垂花门上挂着的红灯笼一照,珠光宝气,十分耀眼。
“大嫂。”她满脸是笑地朝着大太太福身,“知道您来了,我特意带了几个孩子过来给您请安。谁知道您却去了永平侯府…等到了现在。还好把您给等到了。”
她是二太太喻氏。
“劳你久等了。”大太太朝着二太太福了福,有年轻妇人从二太太身后闪出来,喊了一声“大伯母”。
那女子二十出头的样子,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眉眼柔顺,看上去十分舒服。
“四娘!”大太太笑着和那女子打招呼,“没想到你也来了!”
“原是回去看看娘,这才知道您来了燕京。就随着一道来给您请个安。”四娘笑如春风,“听说您去了永平侯府。大姐还好吗?”
大太太笑着点头:“还好!托你惦记。”
“那就好。”四娘听着松了口气,“我听人说她病的不轻,我又正坐着月子,不方便去。一直担心着呢!”
七年前,三太太做保山,把四娘说给了大理寺丞余乃硅的长子余怡清。谁知道,她嫁过去没两年,余乃硅就病逝了,她随着婆婆回了富阳老家。余家原是赤贫之家,余乃硅中了进士后才慢慢置办了些家产,统共不过四、五百亩水产,城里城外各有一幢宅子,加上余怡清兄弟姊妹众多,日子过的有些紧。二太太心疼女儿,每年都要从自己公中所得分出五百两银子让人送到富阳去。
那余怡清学问不错,建武五十九年中了举人。第二年新帝登基开恩科,他匆忙下场应试,落了第。二太太就以“富阳没有好先生”为由,把女儿、女婿接到燕京,又走二老爷的关系进了国子监读书,帮着在老君堂胡同附近租了一个宅子。
或者是有了母亲的照顾,一直没有动静的四娘连生了两个儿子──幼子上个月才出生。
“孩子长得可好?”大太太笑着和她寒暄,“我前些日子让人给你送了些山东的阿胶,你可收到了?吃不吃得惯?那东西最是补血气。”
“收到了!”四娘忙向大太太道谢,“多谢大伯母挂念。”
五娘和十一娘就趁着这机会上前给二太太和四娘行礼。
四娘回了礼,三奶奶丁氏领了七娘出来和大太太、五娘、十一娘行礼,莺莺燕燕的,好不热闹。
大老爷就笑道:“站在这里总不成样子。要不,回屋去喝杯茶?”
二太太有几份意动,二老爷却道:“天色不早了,明天我和你还要去柳家。来日方长。”
大老爷遂不留客,只吩咐:“路上小心。”又叫了一直垂手站在一旁的罗振兴帮着送客,自己和大太太站在垂花门待二房的马车驰了出去才返回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