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密码6大结局上一章:第44章
  • 清明上河图密码6大结局下一章:返回列表

“你起来??”道君皇帝仔细瞅了一阵,“你是张??张择端?”

“正是微臣。”

“哦,好,好。”

那军卒傲声说:“我家大人要你在一幅画上题字。”

“哦?什么画?”

张择端忙从背袋里取出画轴,展开一截。

道君皇帝一眼看到,目光顿时定住,随即颤个不住:“东水门内,香染街口?房中太暗,去外面!”

张择端忙跟着走出屋去,与那军卒一起将画全幅展开。

道君皇帝由左至右,缓移脚步,盯着画中街景人物,细细浏览,嘴里不住发出啧啧之声。行到中央,他目光忽而顿住:“虹桥?梅船?这是我叫你画的那幅?”

“是。”

“汴河,汴京,梅花天衍局??”道君皇帝眼中闪出泪花,嘴唇也不住抖动,良久,才抹掉泪水,“卷起来,去屋里。”

张择端忙卷起画,又跟着走回屋中,见窗边有张粗木桌,摆着笔墨,便过去将卷首展开一截,铺到桌上。道君皇帝提笔蘸墨,手却抖个不住,连呼了几口气,才凝住神,慢慢落笔,虽仍是那自创的瘦金体,却不再如兰叶秀逸,一笔笔涩硬了许多,如同银钩沉沙、玉剑埋尘,写下五个字: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收起那画,又含泪跪地,拜别道君皇帝,随着那军卒回到了燕京。

赫鲁看到道君皇帝题字,大喜,将那幅画收藏起来,给了张择端一纸通关文书,又赏赐了一匹马、百两银,放他回乡。

张择端家乡在山东琅琊东武,他离乡多年,家中早已没了亲人。除去家乡,唯有汴京居住最久,那里或许还有些故人。他便赶往汴京,沿途所见,尽是荒村废城,行一整日,见不到几个人。途中撞见了一伙盗匪,将他的马和银子全都抢走,只留了些干粮给他。

他一路步行,跋涉半个多月,终于来到汴京东郊。沿着林间土路,来到汴河边时,他顿时惊住。

哪里还有汴河?河道中挤满淤泥,只剩浅浅一些水流。河边生满黄草枯藤,将那些柳树掩尽。两岸那些店肆尽都不见,只剩一些焦黑残垣断墙,隐没于荒草间。那座虹桥也只剩两边残破断桩,唯有十千脚店河边那根木桩还立在那里,顶上那只候风铜凤在夕阳里徐徐转动,发出吱扭吱扭声。

张择端怔在那里,泪水不由得涌出,口里不住喃喃念道:“没了,没了,尽都没了??”

他不知自己还能去哪里,茫茫然穿过荒草,坐到虹桥那断桩上,呆望着对岸那只铜凤,心中一片昏蒙。

再看这满目萧瑟荒败,不由得长叹一声,幸而画了那幅《清明上河图》,那赫鲁看来十分喜爱,应会好生珍藏。这虹桥两岸景致没了,还有那幅画,若是有幸能留存下去,过百年千年,世人或许仍能看到。那时之人,看到这画,只见满纸繁盛安乐,不知这里曾经过这等劫难,更不知这劫难始自何处??

他心头翻涌,不由得悲声吟出一阕《清明上河词》:

路断魂亦断,水收泪难收。

衰翁独向衰草,白发哭神州。

落叶归心何处?故国凋残难认。夕阳落城头。

秋风吹不尽,江山万里愁。

皇城灯,汴河柳,虹桥舟。

八厢盛景,七十二店醉歌楼。

十里御街锦绣,百万人家烟火。只道无时休。

一霎风光尽,冷月照荒丘。

附录1 《清明上河图》流传简史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生卒年月不详。

1186年,金人张著在图后留下第一条题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张择端生平及《清明上河图》流存始末,至今仅见于此71字。

张著生平亦不详,曾于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

元灭金,《清明上河图》藏入宫中秘书监。

1260年,装裱官匠以赝本偷换真本出宫,售予某贵官,又被保管人盗卖给杭州人陈彦廉,陈随即转卖给江西人杨准。

1352年,杨准在图后留下题跋,记述得图经过,并感叹:“当事时,城外内之金帛珍玩,根括殆尽,而是图独沦落至今,逾二百年而未甚弊坏,岂有数耶!自时厥后,其地遂终不睹汉宫,而困于战争且日甚,虽欲求卷中所图仿佛,有安可得矣。呜呼!”

1365年,李祁题跋称,图为静山周氏家收藏,并言:“观是图者,其将徙有嗟赏歆慕之意而已乎,抑将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乎!”

元亡入明,《清明上河图》辗转于官宦人家。

1461年,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文征家。

1491年、1515年,明代著名文臣李东阳先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此图在明代中期流传始末:弘治以后,朱文征将它出让给华盖殿大学土徐溥。徐临终时,赠给李东阳。李东阳感慨:“且见夫逸失之易而嗣守之难,虽一物而时代之兴革,家业之聚散,关焉,不亦可慨也哉!噫,不亦可鉴也哉!”

1524年,兵部尚书陆完收藏此图,并作题记。陆完亡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此图为奸相严嵩所得。其间流布各种传闻,严嵩父子为得此图,强夺陷害忠良。严嵩势败,家产籍没,《清明上河图》再度藏入宫廷。

1578年,图为太监冯保私藏并题跋。

入清后,《清明上河图》复又转入民间,先后为陆费墀、毕沅等人收藏。

1799年,毕沅死后,家产被籍没,图被收入宫中,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将《清明上河图》等大量珍贵书画带出宫,存于天津租界张园内。

1921年,溥仪将《清明上河图》等文物转运至长春伪满皇宫。

1945年,溥仪逃亡,宫中失火,《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

1948年,长春解放,解放军干部张克威收集伪满皇宫流散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便有《清明上河图》。

1949年,《清明上河图》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附录2 《清明上河图密码》参考史料

古代典籍:

1.《周易》

2.《论语》

3.《诗经》

4.《道德经》

5.《孟子》

6.《庄子》

7.《孙子兵法》

8.《道藏》

9.《金刚经》

10.《坛经》

11.《宋史》(元)脱脱、阿鲁图等

12.《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

13.《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

1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杨仲良

15.《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

16.《宋会要辑稿》(清)徐松

17.《东都事略》(宋)王称

18.《续资治通鉴》(清)毕沅

19.《皇宋十朝纲要》(宋)李埴

20.《宋朝事实》(宋)李攸

21.《武经总要》(宋)曾公亮、丁度等

22.《全宋词》唐圭璋编

23.《宋诗钞》(清)吕留良、吴之振、吴自牧编

24.《宋文鉴》(宋)吕祖谦

25.《周子全书》(宋)周敦颐

26.《二程遗书》(宋)程颢、程颐

27.《伊川易传》(宋)程颐

28.《正蒙》《横渠易说》(宋)张载

29.《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

30.《东坡全集》(宋)苏轼

31.《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温公易说》《涑水记闻》《潜虚》(宋)司马光

32.《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宋)王安石

33.《易童子问》(宋)欧阳修

34.《营造法式》(宋)李诫

35.《梦溪笔谈》(宋)沈括

36.《棋经》(宋)张拟

37.《棋诀》(宋)刘仲甫

38.《李清照集》(宋)李清照

39.《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宋)苏颂

40.《宣和画谱》(宋)

41.《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42.《都城记胜》(宋)耐得翁

43.《梦粱录》(宋)吴自牧

44.《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

45.《开封府状》(宋)佚名

46.《洗冤录》(宋)宋慈

47.《折狱龟鉴》(宋)郑克

48.《棠阴比事》(宋)桂万荣

49.《铁围山丛谈》(宋)蔡绦

50.《武林旧事》(宋)周密

51.《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

52.《靖康传信录》《建炎时政记》(宋)李纲

53.《容斋随笔》(宋)洪迈

54.《北狩见闻录》(宋)曹勋

55.《北苑别录》(宋)赵汝砺

56.《翠微先生北征录》(宋)华岳

57.《瓮中人语》(宋)韦承

58.《靖康稗史笺证》(宋)确庵、耐庵

59.《靖康纪闻》(宋)丁特起

60.《宋俘记》(金)可恭

61.《青溪寇轨》(宋)方勺

62.《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宋)许亢宗

63.《麈史》(宋)王得臣

64.《艮岳记》(宋)张淏

65.《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兢

66.《名公书判清明集》(明)张四维

67.《汴京遗迹志》(明)李濂

68.《宋稗类钞》(清)潘永因

6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

70.《宋论》(清)王夫之

71.《廿二史札记》(清)赵翼

当代研究:

1.《中国通史》(第五册 、第六册)范文澜、蔡美彪

2.《中国通史》(第七卷 )白寿彝

3.《国史新论》钱穆

4.《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5.《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

6.《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7.《中国文化通史》(第五卷 、第六卷)吴怀祺

8.《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9.《中国思想史》葛兆光

10.《中国思想史》韦政通

11.《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任崇岳

12.《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13.《中国财政史》周伯棣

14.《中国经济通史》(宋辽金卷)葛金芳

15.《中国人口通史》路遇、滕泽之

16.《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