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文心雕龙悟知音
脱掉侍卫服,将其郑重其事地放在屋内最显眼的地方,这样,费扬古一回来便可知道自己的心意。东珠只穿着一身轻薄的中衣,推开房门,看着天上的月亮,辨了辨方向,便朝宫正司走去。
刚刚来时,虽有费扬古搀扶,但身子如同负了千斤之担,此刻却是无端轻松极了。
东珠心里明白,这,应当是一条不归路吧。如今一切种种皆已想清楚了,舍此一身,不连累额娘、阿玛和族人,也不会让费扬古放弃前程。
这样,也值了。
如此一想便再无所惧,所以通身上下便轻快起来。没用多时,便看到了宫正门,东珠想了想,并没有走旁门暗道,而是在宫正司守卫的目瞪口呆中,大大方方走进了大门。
奇怪的是,这一路上见到她的宫人们,丝毫不感意外,只是依礼默默请安,随即便站在两旁,仿佛是有人交代过一样。疑惑才起,但很快,当东珠步入宫正司上房正堂时,看到端坐宝座椅的宫正齐佳裕德时,便懂了,因为她脸上的神色是那样的笃定,她似乎认定自己会跑回来自投罗网。
“齐宫正。”东珠对上齐佳裕德的目光,“你在这里,等我?”
“正是,本座知道你会回来的。”齐佳裕德说。
隐隐地,似乎从不远处传来女子呜咽的哭声,好像是宁香,难道是被自己连累,在受责罚?东珠眉头微蹙。
“来人。”齐佳裕德轻轻一唤,即有人入内听候吩咐,“放了苏云和宁香,通传下去,此二人罚俸半年,充作杂役。”
“是。”
“需要罚得这么狠吗?”东珠冷冷地看着齐佳裕德,透过这个女人,她看到宫正司正堂的摆设:象征宫正司最高权力的宫正宝座,宝座后面金光流彩的五扇绣屏,西墙根下陈列奇珍的多宝格,以及多宝格前面那张书案,书案上的砚台以及那看似毫不起眼实则价值连城的玉镇纸。
东珠自唇边露出一丝淡漠的笑容:“是在炫耀你宫正司无上的权力吗?难怪人们都说在这后宫之中,混得好的女官不亚于一宫主位,特别是这宫正司宫正,执掌后宫一切戒令责罚,权力堪比后宫之主。”
“那又如何?”齐佳裕德端起茶盏浅浅抿了一口,“能坐上这个位置,必然有这其中的道理,我可没有祖荫身家可仰,也没有沉鱼落雁的姿色可依,一步一步坐上这个位置,正是数十年辛苦耕耘得来的。如今我可以依着法度规矩来惩办任何人,但是在此之前,我也要守着这规矩法度经历炼狱之苦,百炼成钢,才能有今天。”
“何苦跟我说这些?”东珠靠在椅中,她已经很乏了,整整三天没有进食,醒来时的半盏茶连同刚刚费扬古塞入口中的参片让她勉强走回宫正司,如今自是半分力气也没有了。
“只是想告诉你,在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白白坐享其成的。我是如此,娘娘你也是如此,即使今日有三分侥幸,明日也得悉数加倍重来。”齐佳裕德轻轻拍拍手。
自有人端来一碗汤水。
“喝吧。”齐佳裕德看着东珠,“太医院弄的药膳,应当比苏云自作主张熬的清粥好喝些。”
东珠摇了摇头。
“为什么不喝?”齐佳裕德问。
“过了今夜,明天我会如何?”东珠对上齐佳裕德的目光。
“你的罪,已经定下,只等你醒来便会行刑。除去那桩‘怂恿外臣犯上作乱、谋朝窃国’的大罪查无实证以外,单单你‘以下犯上殴伤圣体’‘与外臣私相授受’这两项大罪无论哪一条,你都难逃一死。”齐佳裕德坦白答道。
“那又何必浪费药石汤水,总归一死罢了。”东珠轻轻吸了口气,这天气似乎不知不觉间就觉得凉了,想一想还在七月间,怎么就会觉得凉呢。
“任何人犯罪,在我宫正司皆是要依罪定刑,即使是死罪也应当是接受刑罚而死,却不能让人在我这里饿死、病死。”齐佳裕德的声音听起来极冷,阴森森的不带半分人味。
“迂腐。”东珠冷冷一笑。
“这药,你喝也不喝?”齐佳裕德又问。
“本是多此一举,太过麻烦了,我不喝。”东珠把头一仰,索性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来人。”齐佳裕德又是一声吩咐。
东珠还没来得及反应,已被两个强壮的宫女按着,又一人亲自将汤水灌入她的口中,她紧闭着唇不想喝,可是哪里由得她。
东珠分不清是药汤还是眼泪,就那样又涩又苦,一起吞了进去。
“你们在做什么?”康熙匆匆入内,得到东珠醒来的消息之后,他不顾曹寅等人的反对执意赶了过来,一进宫正司大堂就看到这样一幕,不禁又气又恨。
几个宫女瞬时松了手跪了下去,连同齐佳裕德在内,一起给皇上行礼请安。
东珠也无声无息地跪了下去,但此时她不知自己该如何自称,是臣妾还是奴才。这还是入宫以来第一次,害怕见到皇上,害怕与他相对。
康熙一把将她扶住,四目交会,竟然无语。
“这不是皇上该来的地方。”齐佳裕德清冷的声音突然响起。
“怎么?朕如今也犯了规矩,齐宫正难不成也要责罚朕?”康熙黑着脸,亲自将东珠扶起。
“皇上。”齐佳裕德眼中神情颇为复杂。
“你们都退下,朕有话要单独同昭妃讲。”康熙说。
“皇上…”齐佳裕德还待再劝。
康熙已然怒极:“好个迂腐的东西,你当你这里是刑部大牢吗?就算刑部大牢,就算判了死刑,在秋斩前,还不许家人探监吗?”
“皇上如果只是探视,奴才自不敢拦。”齐佳裕德使了个眼色,所有人退下。
“你,还好吗?”皇上坐在东珠的身侧,看着她几日未见,憔悴得已然脱了人形,不免心痛万分。
东珠瞧着皇上,努力抽动嘴角,仿佛是想笑,可是又似要哭。
“朕知道,你是无心的。朕什么都知道。”康熙眼角微湿,“可是朕什么都做不了。”
东珠摇了摇头:“皇上能来看我,就够了。”
康熙眉角紧皱:“你或许觉得朕是个窝囊的天子。”
“是东珠不懂事,从入宫到今日,都是东珠在给皇上添麻烦。”东珠看着皇上,仿佛才几日未见,原本带着几分稚气的少年天子的眉目之间竟然有了些暮色,透着一种沉稳老练与坚忍苍凉,让人看了很是不忍。
“不,你不是不懂事,你是真性情。自那一日在南苑骑马,朕就知道了你的性情。也是自那一日起,朕就开始处处留心你。再后来,咱们每一次的争执、别扭,还有…在海淀,那转瞬即逝的快乐…”皇上的声音越来越轻,他轻挽着东珠的手抚在自己的胸口,“你早已在朕的心里。”
对这一番感人的告白,东珠并没有应答。
她目光微扫,便看到了费扬古那熟悉的侍卫服,虽然眼睛只是瞄着衣袍一角,但是她仍然确定那就是费扬古。
该如何减轻他的悲伤,让他明白自己此时的心意,不要妄动呢?
东珠想了想,便对皇上说:“以前是我太糊涂,如今才明白,人这一生总不能只为自己活,我们都有自己想要保全的人。为了他们,事事岂能随心所欲?很多时候,由着自己性子,到头来只是害人害己。”
看到一向骄傲的东珠此时如此心灰意冷,康熙的眸中浸满悲愤:“朕虽贵为天子,却无法保全自己想要保全的人,无法留住将要离开的人。这种感觉,让朕愤恨难平。”
东珠从康熙怀中挣脱。她再一次恭敬地跪了下去:“自入宫以来,东珠还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给皇上磕过头,今日原该补上。”
“朕不要你跪!”康熙伸手去拉。
东珠却越发郑重,大礼参拜:“明日不管结局如何,东珠都不会怨恨任何人。只是恳请皇上善待承乾宫昔日宫人。”
康熙神色越发悲凉:“你,还有何心愿?”
“长公主心如璞玉单纯无邪,就不要再多做责罚了。”东珠又是一拜。
“朕都答应你。”康熙将东珠扶起,“是否,还为你阿玛、额娘担心?”
东珠凝望着皇上,双眸中闪烁着别样的光彩,似明珠般散着温润的珠华,却足以穿过一切直抵人心最柔软的深处。
“皇上,东珠有句话一直藏在心里,原是不敢说、不敢问的,可是今日再没有不敢了。皇上可愿坦诚以对?”
康熙的心跳得极为厉害,他甚至有些许的慌张,这一刻终于知道什么是情殇,若是东珠对自己表白一句,即使为她抛弃一切又当如何?
“无论你问什么,朕都会待之以诚。”这便是帝王的承诺。
东珠淡淡一笑:“历朝历代辅政权臣不管是否真的有僭越之行,天子为了皇权隆威必定都会除之,这本无稀奇。但东珠好奇的是,若是朝堂之上有一天真如皇上所愿,真的没有了鳌拜和遏必隆,甚至连他们的亲信门士全都清除干净,那时,皇上又当如何?”
刹那间,康熙仿佛被雷击到了,只觉得脑子嗡的一下,一时间竟然不能思考。是的,东珠又让他意外了,临别前的可贵时间,她说的不是情话,而是关乎朝政皇权的国之大事。
未等康熙想清楚,东珠紧接着又问:“当朝堂之上扫清障碍,君权再无衡制,那个时候皇上最想做的是什么?”
康熙终于背转过身去,他不再看她。只因为心中太过偏爱这个绝世的女子,她的思想太过卓尔不群,她行事又太过离经叛道。可是,偏这一切皆是他心底最渴望的。
终于,康熙深深吸了口气:“三藩、河务、漕运、西北及察哈尔的安定、大清版图满汉诸夷华夏一统!”
东珠听了,沉默许久之后,才又说道:“帝王心成就帝王业,皇上能有这样的惊天伟略甚好,只是皇上可知若要实现这些,眼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康熙没有应答。
东珠微微蹙眉:“若皇上以为只有搬倒辅臣独掌乾坤便能实现这些,那就错了。”
康熙一愣,没有应答。
东珠不禁轻叹:“皇上还是心存芥蒂。罢了,东珠只想提醒皇上,弃子前一定要先想好在哪里可以布上新子,而新子的作用是否能真正代替弃子。这些,一定要在弃子前想清楚。”
康熙猛地回转过头,定定地注视着那双如水如珠的明眸,如果说昨夜太皇太后对他说的只是略微提点,而东珠此时所说的便是直中要害给了方法。康熙不敢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女子。太皇太后的睿智,是几十年后宫风云练就的,而她呢?明明只是十三岁的少女,难道是上天对她太过恩宠吗?给了她世上少有的澄明与智慧?
“你说什么?”康熙仍不敢信。
东珠微笑:“皇上现在身边有可用之人吗?”
康熙再一次意外。
东珠又道:“皇上知道如何去寻可用之人吗?”
康熙未语。
东珠再问:“寻来可用之人又如何令其为皇上所用?”
康熙依然未语。
东珠眼中浸润着坦诚与忧虑:“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双目相交,是月朗风清下点到即止的神交,从淋漓的写意泼墨到似有还无的点染,东珠带给少年天子的震撼可想而知。
踱步走出宫正司,康熙一直在琢磨东珠最后说的那几句话,字面的意思他似乎是明白的,暗含的道理也是渐有所悟,只是最后这句话到底是否另有玄机,一时间,他并不能完全确定。
回到乾清宫懋勤殿,康熙便在书册中查找起来。
“万岁爷,该歇着了。”顾问行从旁提醒。
“去,把熊赐履给朕找来!”皇上头也未抬。
“万岁爷!”顾问行迟疑着,“是现在吗?”
“罢了,找他来了也该到了临朝听政的时辰了。罢了,你且去侍卫处看看明珠和费扬古、索额图他们,看是谁在当值。”
“是!”顾问行立即下去。
侍卫处的执事房就在乾清门外的东厢房,所以明珠与费扬古来得很快。
“你们来得正好,朕有两句话不得其解,‘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你们可知出处?”康熙问道。
明珠微微一怔,抬眼看了看散落在御案上的书册,开口回道:“奴才只对‘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略有印象,似是《吕氏春秋》里的一句。旁的,便不知其详情。”
“《吕氏春秋》?”皇上又把目光投向费扬古,“你可曾知道?”
“回皇上的话,明珠大人说的是,这一句正出自《吕氏春秋去尤其》,原句是‘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费扬古面上无喜无悲,却是强抑着心中的悲凉与无奈,“而刚刚皇上所诵前一句则出自《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康熙默而不语。《吕氏春秋》里面有很多微言大义,所以他很早就看过了,而这部《文心雕龙》则是南朝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主要是让那些做文章的文人看的,所以他并没有认真读过。
“好了,你们去吧。”康熙似有些不悦,又似有些不耐烦,他挥了挥手示意二人可以退下。
费扬古与明珠跪安后便双双退了出来。
“皇上这是怎么了?深更半夜,突然找咱们掉起书袋来了。”明珠似笑非笑地注视着费扬古,“你果然不俗,《文心雕龙》竟也看过。”
费扬古凝眸而视:“彼此彼此!”
明珠面上不禁有些尴尬:“你怎么知道的?”
费扬古淡然以对:“皇上才说了半句,你便已经知道全文出处,然而当你看皇上的书案上有《左传》时,便知皇上应当读过《吕氏春秋》,如今不过一时记不真切罢了,所以你便略微提醒。《左传》或是《吕氏春秋》,为人臣子读一读倒也没什么。而这《文心雕龙》若非真心喜欢汉家文化,又有谁会读?就是读了又怎会记得如此清楚?为避免麻烦与猜忌,所以你便刻意守拙了。”
明珠一愣,毕竟被人猜中心事略有尴尬,但他随即笑道:“明珠行事虽不喜张扬,但也绝非妄自菲薄之人,当今朝堂少有令我真心钦佩的人,如今你费扬古算上一个!”
费扬云淡风轻、未喜未惊,只说道:“不敢!”
明珠则拍了拍费扬古的肩膀,又道:“不过,你既然知道其中厉害,为什么刚刚在圣前没有半分避讳?”
费扬古停下步子回头凝望着,目光仿佛是在看乾清宫,其实他的目光穿越了整个宫苑,心之所及的正是宫城东北一隅东珠禁身的宫正司。
“或许因为这句话的出处正是《知音》吧!”费扬古陷入了一种无边的惆怅之中。而他并不知道,在这个晚上,懋勤殿里的宫灯也是整夜未熄。
他们走后,康熙命人从昭仁殿的书海里翻出了《文心雕龙》。
连夜不眠不休,只在灯下苦读。
忽地,他笑了,因为他看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然而笑过之后是淡淡的苦涩。
接着,看到这一句,他不禁又怒了:“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当他又看到“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时更是忍不住一拳重重砸在案上:“天天在眼前就不稀罕,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珠玉和碎石块子完全不同,但是魏国人把美玉误当作怪异的石头,宋国人把碎石块误当作宝珠。她这是在说谁?是在说朕无识人之明吗?”
顾问行、春禧等人吓了一大跳,悄无声息地跪了一地。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看到此时,康熙的心再也难以平静。
因为通篇阅完,他便明白了其中的真义。
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她这是在用论点文章的道理提醒朕如何识人、用人。”
曾经以为已经走近她,以为自己已经很懂她,但是每靠近一步,每多懂一分,便又觉得彼此间其实隔了很远很远。
似乎永远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曾经不喜欢她的骄傲,但是现在已然彻底钦佩,因为她完全有骄傲的资本;
曾经不喜欢她的疏远,现在却明白,她的疏远,只因为没人真正能与她对话;
曾经不喜欢她的光芒,现在却为之难以自拔,因为她的完美让人无法不倾心。
这样一个她,如果离开了,那么他的世界便注定残缺。
附文心雕龙知音
(原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译文)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
(原文)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译文)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代的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所说的:“天天在眼前就不稀罕,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原文)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译文)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一样。
(原文)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译文)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可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第八十二章 两派相争险迭生
乾清宫内灯火通明,康熙自宫正司回来后便在书案前挑灯夜读,静思不语。乾清宫尚仪女官春禧见了,便默默下去吩咐内膳房为皇上准备点心及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