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零年代二婚妻上一章:第20章
  • 七零年代二婚妻下一章:第22章

赵满仓摇着头笑了笑,“能有啥出路,还不是在家种地,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能有什么出息呢,哪有大侄子这样,在部队当干部,回乡后还是干部,现在又去考大学了,真考上了,前途不可限量。

赵东林笑着安慰道,“不会,咱们国家肯定会越变越好,也会有更多的出路,只要抓住机会,不一定非得上大学才行。”

佳慧听到这话看了赵东林一眼,心想赵东林说的确实是对的,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与时俱进,像坐着火箭一样直线上升,在她那个年代,即便是农村,也已经实现了城镇化和现代化,在有的地方,农村比城市还富裕呢。

考试结束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二月份就过年了,佳慧开始准备过年的衣服,先给几个孩子各做了一套灯芯绒的外套,石头的也有。

佳慧想到自己刚嫁进来那年,为了做衣服的事还跟郑月芬闹了几场,转眼间物是人非,郑月芬跟赵东河离了婚,据说已经再婚远嫁了。

两人离婚后石头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刚开始还问妈妈去哪里了,妈妈为什么不回来,后来也不问了,每天跟黑蛋一块儿上学,有时候吃饭也在东面吃。

“佳慧,你这个料子是在哪儿买的啊,怪厚实的。”

就跟佳慧预料的一样,灯芯绒的布料果然引起了村里人的兴趣,不少人过来打听。

“上次在县城里买的。”

“怪不得呢,我昨天还去供销社看,咱们这不卖这个。”

“佳慧,你这还有多的布吗?有的话给我匀几尺呗,我也给我家山子做身新衣裳。”

“匀也能匀个几尺,不过这种布料比旁的布料厚实,价格也贵了不少。”

“没事儿,为了孩子嘛,他上初中了,得注意点形象,说不准能给我找个儿媳回来。”

旁人听了笑道,“山子才多大啊,你都开始想儿媳的事了,想的也忒早了。”

“早什么呀,咱现在下手,省的以后费尽心思找不着好的。”

“那倒是,你这想法也不错。”

众人哈哈大笑,最后布票,布料钱,还有做衣服的手工费,佳慧赚了四块,一斤大白兔奶糖差不多回来了。

一九七八年元旦过后,高考成绩发榜,这天,赵东林还在村革委会办公室,座机电话响了。

“东林同志,我是钟贵祥。”

“钟主任你好。”

“我今天收到了一份高考成绩的统计名单,恭喜你,考了326分,是咱们江口县第五名!”

“真的!”

赵东林心潮澎湃了一下,能有这个成绩他自己也有些意外。

“还有啊,我记得你媳妇叫董佳慧。”

“是,她准备的比我充分,成绩应该比我好才对。”

“我跟你说,她不仅是咱们江口县第一名,还是整个吴东省第二名,考了383分!”

钟主任太高兴了,这次胜利公社692个考生,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就有281名,远远高于全县全省甚至全国的录取分数线,他这个县革委会主任这次是大大的露脸了。

特别是董佳慧,虽说不是省状元,但他们一个小小的公社,出一个榜眼也是非常光荣的,县里省里的领导可都发声表扬了。

赵东林听到媳妇的成绩非常骄傲自豪,这是他媳妇,他媳妇不仅长得好看,性子温柔,还能考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激动之后,赵东林总算没有忘记自己还有个妹妹。

“主任,我还有个妹妹,叫赵美香,您看她的成绩达到分数线了吗?”

“赵美香……我来看看……”

电话里传来钟主任翻看文件的声音,过了大约六七十秒的样子,钟主任的声音在电话里再次响起。

“赵美香,上河村二队,考了264分,已经达到录取分数线了。”

赵东林松了一口气,这下真的能一家子去市里生活了。

赵东林心情激荡的挂上电话,村长徐海明已经听到了电话内容,心情说不上高兴还是什么,总之有些复杂。

“恭喜你啊东林,以后就是大学生了。”

“而且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祖坟上冒青烟了。”

赵东林骑着自行车飞快赶回家,这时候农村进入农闲,一家人都在家里,看到赵东林满脸笑容推门进来,佳慧就有种预感,高考成绩出来了。

她抱着放放从椅子上站起来,赵东林一步步走近,紧紧抱住了他们娘俩。

“咱们考上了,都考上了,你考了全省第二名,是咱们两口县的第一名!”

这一刻,那种改变命运的真实感,那种心潮涌动的热血,让他抑制不住的欣喜。

“真的啊!都考上了,佳慧还是县状元呢!”

张巧儿笑的嘴巴咧到了耳后根,这阵子队上闲言蜚语的多,这下可好,家里三个都考上了,他们家一下出了三个大学生!

“哥,我也考上了?你确定吗,从哪儿得的消息啊。”

“公社的钟主任打电话给我的,他刚拿到成绩名单。”

“谢天谢地,这下咱们家要更上一层楼了。”

不提因为这事,赵家如何受人瞩目,两天后,县教育局来了人。

“是这样,咱们省现在极度缺乏教育人才,省里的领导作出规划,成立了省师范学院大专班,所有高考成绩在240 分以上的考生都能入学,一年半就可以毕业,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各个学校当老师,你们看,你们有没有这个意愿?”

大专学历自然没有本科好,240分完全可以上一个好的本科,可现在真的是没办法了,十年的教育断层,得想法设法为省里储备教育人才!

从表面上看,选择进入师范大专班的学生好像吃亏了,但这个规划能为吴东省引来大量的人才。

要知道本科一读就要读四年,百废待兴的吴东,在教育上拖不起这个时间啊!

大专学历肯定是比不上本科学历的,除此之外,赵东林也不可能考虑上师范学校,至于佳慧,这么好的成绩,全省第二,上个大专着实可惜,因此那两位招生人员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瞄准美香一个人。

美香自己也想到了这点,踌躇过后,还是选择了同意。

“那我去吧,我今年二十岁,一年半毕业后也才二十一,既学到了知识也不耽误时间。”

美香报考的是师范大学,省里筹建的是大专院校,在学历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但美香也有自己的考虑,她妈一直担心她找对象的问题,她想着,当老师也挺好,让她去干别的可能也干不好,而且大专一年半就毕业,毕业后刚好找对象。

另一个,她都这么大的人了,心里还是很渴望早日走上工作岗位自力更生的。

张巧儿一直在旁边听着没说话,这种大事还是得孩子们自己拿主意,听闺女主动提了要去,她心里是满意的,觉得闺女很懂事。

“太好了,咱们省就是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你放心,省里会好好培养你们,虽然是大专,但你们毕业后受到的待遇跟本科生是一样的,而且你们还比本科生早毕业呢。”

二月,佳慧跟赵东林在过年前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分别被吴东大学财经系和吴东大学英语系录取,都是他们的第一志愿。

第五十九章

赵家出了三个大学生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甚至连当地报纸都进行了报道。

家里络绎不绝来了好些客人,张巧儿一脸乐呵的拿着从供销社称的瓜子水果糖给大家分。

像这种大喜事, 如果在现代,少不了请客吃饭,七十年代各家生活都不富裕,倒是没人提请客摆酒这茬, 但毕竟是个高兴事儿, 吃点瓜子糖让大家高兴高兴也是必要的。

这天赵彩霞带了孩子回了娘家,满面红光,娘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她与有荣焉。

“美香, 真是好样的,谁能想到你这个傻姑娘有天也能考上大学当老师啊。”

这小妮子,整天看上去傻傻的,没想到这次这么给家里长脸, 全公社就一百多个人考上大学, 自己妹子就是其中一个。

美香不好意思的笑着说,“这都是嫂子的功劳, 是嫂子辅导的好。”

人家可说了,之所以能够考上, 多亏了当初流传出去的那几份资料呢, 可惜的是,谁都不知道那是嫂子整理的,说出去多光荣啊。

可嫂子说了, 咱们不图这个名声,反正自己家人收益了就行,现在村里已经有不少得红眼病的,越是自家过得好,越是要低调做人。

赵彩霞拍了拍小妹的头,“我知道是你嫂子的功劳,所以说,妻贤夫祸少,不仅不闹腾,还能越过越好。”

她这个做大姑子的,对佳慧这个弟妹也是非常感激的,不仅把黑蛋英宝两个孩子照顾的好好的,还生了放放这么个精灵的娃,听说高考的事也是弟妹先提出来的。

中午吃完了饭,看到二弟东河在河边,赵彩霞过去找他说话。

“听东林说当初喊你一块儿去考你没答应,你说你要是去了,现在心里痛快的不也有你嘛。”

她也没旁的意思,只是东河年纪不大,又离了婚,她这个做姐姐的也是希望弟弟过的好,考个大学,以后工作也好找些。

不说多好,哪怕跟美香一样上个师范,当个老师也比在家种地上工强啊。

这是她年纪大了,要是再年轻个几岁,连她都心动了呢。

赵东河看着河水没有作声,看到大哥他们都考上了,说没有后悔过也是骗人的,但那种后悔并没有持续很久,他总觉得,人要懂得认命,每个人的命不一样,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说,就算他一起参加也不是说一定能考上。

年前佳慧带着几个孩子回了一趟娘家,她给爸妈做了两身新衣服,还给甜妞做了一件灯芯绒的背带裙。

“你这么忙,还给我们做什么衣服啊。”

陈桂香脸上笑的高兴,嘴里说的却是另外的话,大嫂周银娣在闺女甜妞身上比划着背带裙,也满意的不得了。

“这种裙子小姑娘穿上真好看,是不是他们城里的孩子都穿这个?”

佳慧上个月去县城考试,大嫂当她是看到城里的孩子穿这个才给甜妞做了。

其实佳慧并不是看到别人穿才做,只是想到上辈子,小姑娘穿背带裙背带裤特别好看,再说背带裙做起来省布料,这才给甜妞做了一条。

“配衣服挺好看,我给英宝也做了,过年的时候一块儿穿,站一块儿肯定像两个双胞胎。”

“可不是嘛,英宝个子蹿的真快,现在已经跟甜妞差不多高了。”

两人就差了大半年,长大了身高上的差距越来越小。

“时间来不及了,就给甜妞做了个裙子,下次再给几个侄子做。”

“哎呀,男孩子要什么新衣服,穿不了两天就穿坏了,小闺女才得多疼疼呢。”

赵丽娟一直想着二胎生个闺女的,生下来又是男娃,比放放大半年,已经一岁,刚学会走路。

“妈听到你考上大学高兴坏了,差点儿就买了鞭炮去你婆家放。”

“那可不,我闺女这么好这么优秀,放两串鞭炮算啥。”

陈桂香抱着放放不撒手,闺女受了这么多苦,现在可算苦尽甘来,还有了个孩子,这就说明自家闺女啥问题都没有。

想到小岭村的卢家,现在乌烟瘴气一团糟,陈桂香心里想想都解气的不得了。

这个年过的格外热闹,每天吃好喝好,张巧儿感觉这辈子都没今年这么高兴过。

年后,赵家就今后的生活安排开了个家庭会议,现在的情况是,赵东林佳慧跟美香要去省城读大学,是把三个孩子留家里,还是一家子带着孩子去城里住,得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我总觉得去城里花销太大了,还有家里一摊子事,我不大舍得丢下。”

带孩子一起搬到城里住这件事之前已经提过一次,当时张巧儿态度模糊,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到了决定的关键时刻,她是真的不大舍得背井离乡。

老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省城再好再繁华,那也不如家里的屋子住着舒服。

婆婆这种想法佳慧能够理解,老人家年纪大了,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心里其实是非常惧怕面对新环境的,而且他们节省了一辈子,去城里处处都要花钱,肯定会非常心疼。

可就这样把孩子放在家里四年她也舍不得啊,那不就成了留守儿童了嘛。

省城离家不过一百多公里,这点距离要是二十一世纪是不算啥,可在七十年代来说,折腾起来真的挺烦,比如县城到镇上的公交,一天就两班,错过时间就没了,从省城到县里,还要倒几班车,真的特别不方便。

“妈,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其实我们离开家心里也很舍不得,但为了这个家的前途,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去。我的想法是,黑蛋已经大了,可以去省城的小学上学,城里的教育跟咱们农村不一样,孩子会变得更加优秀。我的想法就是,如果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这几年咱们多吃点苦花点钱,对孩子而言却能受益一生。”

佳慧有理有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赵东林率先点头表示了赞同,美香也觉得嫂子说的有道理,上次去县城考试,县城的孩子看起来就比乡下的孩子赶紧懂礼貌,要是去省城,那不是比县城更加繁华嘛。

论口才,是个张巧儿也比不上佳慧,赵满柱跟往常一样,抽着旱烟没说话。

“那……东林,你怎么说?”

“去城里爸妈肯定跟着辛苦,但我私心里也是想一家人过去,我们考大学是想提升自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把孩子丢家里,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如果有这个可能,还是想带着他们。”

这话的意思也是想一家子去的,张巧儿这下没了借口,只好应下。

“那行吧,那咱们得赶紧准备起来,房子得去找吧,还有家什什么的,能带的自己带,到那啥都要花钱,跟个无底洞一样。”

“那咱们先去找房子,说不准能找到家什齐全的,那也不用带多少东西。”

“恩,过几天就去。”

两个学校的开学时间都是三月份,他们得在二月把房子落实下来。

正月十一,赵东林出发去了省城,出发前佳慧跟他说了自己对房子的要求。

首先要干净整洁,离学校近,周边有小学,邻居们也要好相处,有人情味。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咱们家现在有差不多两千块钱,咱们按年租,百十块钱内都能考虑,如果实在好的,一百五以内也行。”

租房的事佳慧非常放心的交给了赵东林,他在部队这么多年,又回村做了两三年村支书,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出众,佳慧相信他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家居住的房子。

赵东林进了省城,先去学校转了转。

吴东大学是老牌的大学,大革命期间荒废了,国家开放高考后,学校进行了修理,杂草什么的都已经清理干净,墙壁也重新粉刷过。

赵东林原本只想看看就走,却在校门口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扫地的老头,他心念一转走了过去。

“老人家,请问您是在这个学校工作的?”

老人家行动有些迟缓,带着个眼镜,头发花白,听到赵东林说话,缓缓的转了过来。

“啊?你说什么?”

老人家不知道是没听清还是听力不大好,赵东林把声音加大了又问了一遍。

“哦,我不是,我就是个看门的。”

一个年迈的老人家,过年期间还在学校里看大门,这种人物设定,不知不觉间就透出了一丝孤独,很让人同情。

“老人家,您是本地人吗?我想问问,这附近有没有租房子的?”

“哦,你想租房子?”

这年头,流动人口不多,很少有出去租房住的。

“是,我跟媳妇考上了大学,想带着孩子一块过来,想在附近租个房子住。”

“考上大学了,哪个大学?”

赵东林笑了笑,“就是这所,吴东大学。”

老人家哦了一声,“那不错啊,都考上大学了。”

这是吴东省最好的大学,今年的分数线是285分,能考上就说明了他们是足够的优秀,人中龙凤,何况还是夫妻俩都考上了。

他看赵东林身材挺拔,神采奕奕,感兴趣的问道,“看你的样子,像是当过兵的?”

“是,我当了十二年兵。”

“哦?”

老人家来了兴趣,这是军人考上大学里?

“你是哪个部队的?”

“我是**部队的,不过我已经退伍两年了,转业回乡当了村支书。”

老人家哈哈笑了两声,当了十二年兵,转业到村里当基层干部,又考上了大学,这一看就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进步的人!

老人家对赵东林的印象又升了一格。

第六十章

“小伙子, 你很优秀,咱们国家现在就是需要你这样懂得上进的年轻人。”

老人家把落叶扫到簸箕里,拎着扫帚和簸箕往大门后的一个小屋里走去。

“你过来吧, 我刚好知道这附近有处房子要出租的。”

赵东林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他不过是看老人家独自扫地的样子有些孤单, 顺便打听一下附近的房子, 想不到事情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尽管老人家已经头发花白, 但他行动速度不慢, 放好东西后回头看赵东林没跟上, 挥着手示意说, “来啊,怎么, 还怕我骗你呢?房子就在学校后头, 走几分钟就到了。”

赵东林笑着大步跨了过去,他一个青壮年, 身无长物,还能怕别人骗什么, 也没什么可骗的。

再说,这位老人家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温的气息,让人有种莫名的亲近感。

老人家带着赵东林围着学校院墙绕了半圈, 学校大门正后方是一排排民居, 掩映在参天大树中,脚踩北风吹落的树叶,有种幽静古朴的味道。

赵东林不是个迟钝的, 这种地方一看就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住的,这位亲切和蔼热心肠的老大爷,恐怕也不是看门扫地的那么简单。

老人走到中间一个铁制的院门前停下,转头对赵东林说,“就是这儿,我自己住的房子,五间屋子,分前后院儿,现在只有我跟老伴住,可以把前院租出来,你看看合不合适。”

这个房子是学校分配的,老大爷一开始并没有出租的打算,不过是看赵东林顺眼,又听赵东林说他们夫妻两都考上了吴东大学,要带着孩子一块儿过来数学,这才动了出租的心思。

几年前,老夫妻两人唯一的闺女去世,老伴儿总说家里太冷清,要是有几个孩子,家里应该会热闹些,老伴儿心里也高兴。

老人家推开铁门带着赵东林进了院子,院门一响动屋内的门就开了,一个同样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太太走了出来。

“你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早,我饭还没开始做呢。”

老太太一开始没注意老头子身后有人,说的都是一些家常话,大爷笑着侧过身,拍上了赵东林的肩膀。

“哦,在学校门口遇到了一位小同志,是今年刚考上大学的新生,他说想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带家人一起过来学习,我看咱家挺大,那么多空房间空着也是空着,就带他过来看看。”

赵东林点头跟老太太打了个招呼。

“老人家你好,我就是过来看房子的……”

至于为什么会过来,他是真的想不大明白。

老太太怔忡的哦了两声,没想到丈夫会突然带人回来,还有房子出租的事,之前也没听老伴儿有这个想法。

“哦,是嘛,那进屋来看看吧。”

尽管意外,老太太还是欢迎了赵东林。

屋里收拾的很干净,朱红色的家具,五斗柜、茶几、沙发,还有柜子上放着的录音机,墙上挂着的相框,处处体现着这家人的高品位和绝佳的住宿条件。

居住环境赵东林自然是满意的,怕的是这样的屋子租金要的太高,媳妇可说了,最高不能高于一百五一年,否则家里的存款就不够用了。

“怎么样,还满意吧?”

大爷已经跟老伴儿说了赵东林的情况,得知是一家子过来,还带着三个孩子,老太太的心就开始动摇了。

她这辈子就生了一个女儿,结婚后受他们夫妻两的影响被某些人□□,后来下放到黑龙江农场,在那里生了一场病就没了,老两口辗转了两年才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哭的肝肠寸断,眼睛都快瞎了,纵然如此,孩子还是回不来了。

数字帮倒台后有人把他们从下放地请出来,特别是这次恢复高考,学校缺少德高望重的老师,聘请他们回校授课,不仅给他们安排房子,生活也安置妥当,可再好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不过是两个孤苦失依的老人,苟延残喘,过一天算一天罢了,女儿没了,他们的人生也变得毫无趣味。

老太太看赵东林眉眼间带着正气,身材挺拔,眼神通澈,又是考上了吴东大学的新生。

她活了这么多年,看人不知道看了多少,一个人心眼好不好她是一看一个准。

这位同志看上去就是个品性端正的年轻人,她在心里已经同意了老伴儿的决定。

“好是挺好,就是不知道房租怎么谈。”

大爷问了话后,赵东林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这话说出来他也有那么一丝心虚,感觉自己在讨价还价一样,其实他心里想法很简单,房子是好的,甚至是超过了他的预期,可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办什么样的事情,家里的经济条件就是如此,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老人家一听这话笑了,“我说租你也不是图什么房租,就图家里热闹,房租你愿意给就给,我也没什么要求。”

赵东林肯定不能同意啊,大家非亲非故,也不能随便占了别人的便宜。

“大爷,真的不行,我既然是租房子肯定是要付房租的。”

大爷看他一脸坚持,想了想,给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金额。

“你是长租,那就一百块一年吧,不行的话,八十也行。”

他主要是看赵东林从农村来的,怕他们家里经济困难,再说了,拖家带口的来陌生城市花销不小,他就没想多收租金。

就算一年一百的房租,算下来一个月还不到十块钱,何况是这么大的房子,肯定是划算的。

当然,十块钱在这时候了也不算少,普通城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十来块钱。

赵东林听了有些犹豫,没有立刻答应下来。

“这合适吗?这么大房子,好几间屋,才收一百块租金,我总觉得自己要是应下了就是占了大便宜。”

老太太听完笑了,“嗨,房子再大我们两个老人家也住不过来,既然大家合了眼缘,就不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你要是过意不去,以后家里有什么重活儿,你帮着咱们搭把手就成。”

比如现在冬天烧煤,抬煤球,还有换煤气的时候,上次老头子差点闪了腰。

赵东林也不是个优柔寡断的,既然老人家都这么说了,自己没理由再矫情。

“那行,房子我租了,学校三月五号报名,我们可能会提前两天过来安置。”

说完,赵东林掏了五十块钱出来,这是佳慧给她出门备用的,她说了,如果房东要押金,可以交一部分,同时也要签合同,保证双方都不吃亏。

这样的老人家,赵东林没提签合同的事,但他主动给了押金,也算是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诚意。

“哎呀,你看,你这个年轻人就是太实诚,听说你录取的还是经济系,你这样可不行,学经济学就是要理性,你这样随意亮出底牌,万一遇上了骗子可就惨喽。”

赵东林笑道,“我还是有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好人坏人,这钱是我媳妇儿给的,说租房子签合同要给押金,这是一种契约。”

老两口笑着对视了一眼,都觉得这位赵同志的妻子也是个妙人儿。

“行,既然是你媳妇儿说的,那咱们就来订个契约。”

大爷笑着回书房拿了纸笔出来,摊在桌上写了张租房合同。

赵东林站一旁看着,只见老人的字如游龙戏凤般一气呵成,他忍不住赞叹一声,直夸老人家写的好。

老人家写完正文内容后,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署名,钟道闽。

赵东林嘴里念叨了两遍,接过笔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字笔锋刚劲有力,看得出是认真练过的,老人家看着满意的点了点头。

签了合同付了押金,婉拒了他们留饭的客套,赵东林告辞离开,但他并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在周边转了一圈,抹透了周边的环境。

这里东临商店、市场,西临学校、医院,可谓闹中取静的绝佳位置,简直完美符合了自家媳妇对租房的要求。

事情解决的太过容易,本来以为需要耗费一两天时间才能敲定的住房,竟然在他到达省城两小时间就谈妥了。

受班车发车时间限制,赵东林第二天中午才到家,晚上他一个人没舍得住招待所,半夜就在车站候车厅找了张椅子看着,后来是车站值夜班的工作人员让他进屋休息,还给了他热水跟馒头。

风尘仆仆的赶到家,大家都没想到他回来的这么早。

“找着了?”

张巧儿抱着小孙子放放,比佳慧还着急问。

“恩,找到了。”

赵东林也累坏了,他在桌边坐下,咕噜噜喝了一杯水,喝完了从怀里掏出了租房合同,把租房的过程也说了一遍。

“这个老人家肯定不简单。”

作为现代人,佳慧知道老校区通常在市中心的位置,大学旁边的房子,很可能就是教职工分配的住房啊。

没想到赵东林竟然有这样的好运道!

佳慧的想法跟赵东林不谋而合,当然,不管两位老人的真是身份如何,能给他们解决住房问题都是他们的贵人,而且一年一百块钱的房租,从地理位置跟居住条件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张巧儿倒不像儿子儿媳这么想,只觉得一年一百,花的她心惊肉跳,这还不包括生活开支呢,去城里哪是过日子的,简直就是烧钱!

晚上睡觉时张巧儿就跟自家老头子商量,要不她跟着去省城,老头子留家里老家上工,家里有鸡有猪,一年下来也是不少的收入,总比两人都去城里,每天不挣钱光知道花钱的强。

老大家三个孩子,黑道上学,英宝乖巧懂事,需要人带的也就放放一个,用不着老两口都跟着去。

赵满柱自然应了,他心里也是不想去城里的,之前答应不过是为着儿孙,孩子们有需要有困难,做老人的的站出来帮忙,现在既然用不上他,他乐得清净,还是过自己农家老汉的日子更加自在乐呵。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收拾东西,佳慧的意思是,大件的东西用不着带,毕竟要带上三个孩子,路上坐车什么的不方便,把重要的东西带着就行,张巧儿不这么想,觉得能省一分是一分,只要能用上的她都想带上。

“你就随她去吧,老人家就是容易固执,到时候我辛苦些,多抗点儿也就没事了。”

可佳慧就是心疼赵东林啊,好在最后赵东河出来说话,说会送他们去省城,安置好了再回来。

三月二号,赵家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背着锅碗瓢盆和棉被,向着省城出发。

拖拉机“突突突”的开着,队上的人看到了难免要问上几句。

“大妹子,这是去哪儿呢?”

“去省城呢,他们不是考上大学了吗,在省城租了房,带着孩子一块儿过去。”

“呦,你也跟着去呢,那你以后也成城里人了。”

“什么城里人啊,就是帮着带孩子的。”

等拖拉机走后,大家纷纷开始议论。

原本因为赵家三人考上了大学,大家就有些吃味,这种吃味其实就跟羡慕嫉妒恨一样,莫名心里有有点不大得劲,但又不好明面上说啥,眼看着人家得势了,以后日子只会越过越好,难不成这时候还上赶着得罪人?那不成傻子了嘛。

“没见过上学把孩子带着的,我看别人考上大学也没谁拖家带口的去。”

“有钱烧的慌,你看吧,过不了多久就得回来,城里花销多大,我听说一家五口一个月光是买米买菜就得二十多块钱,还有其他开销呢,他们又不是城里人,还得租房子,家里就是有金山银山也不够这样花的。”

“看张巧儿那得意的样儿,以为自己进城了就成城里人了呢,城里人最瞧不上咱们乡下人了。”

“她那儿媳妇厉害着呢,听说就是她儿媳要带着孩子一块搬去城里住的,不肯把孩子放家里。”

“不厉害能上大学?还是咱们县的状元呢,要我说,我家儿媳要是也能考上大学,我以后也愿意事事听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