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文 婆文推荐PO18上一章:娘娘负责躺赢 熹贵妃的吃瓜日常
- po文 婆文推荐PO18下一章:当绝世美人穿成女配
“如何没有关系?这些厂商货物没在先施库房?你难道不是为先施分忧,处置政府强派的货品?你每卖出一件,先施不赚差价?不收费用?若是品牌打响,先施的柜台难道不会有客人光顾?再说,为国货奔走扬名,又有什么不妥?”
徐小姐一番话切中肯綮,说得顾植民连连点头,道理他已明白,但自己读的书、懂的事却没有夫人多,所以方法尚不清晰。
徐小姐一笑道:“学校、工厂还是要去的,不过只须寻经理、掌柜等主事人员,先打通关节,然后约定分成,由他们代你营售。比起你来,这些人与学生、女工更为亲近,也深知她们的需求,这样你每处只跑一趟,只须找一个委任即可,比你原来零售,效果高出十倍百倍……”
顾植民赞叹道:“好夫人,原本我只将你看作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未料到你有如此深的见解。”
徐小姐啐一口,红着脸道:“只要此生你我夫妻两人能白首偕老,创一番事业,那才真真是我的夙愿。”
次日,顾植民精神焕发,依照徐小姐的嘱咐,乘电车往东北,直奔杨树浦。这里非但有江海分关,而且沿途烟囱林立、有东华、同兴、大康等纱厂,还有机器厂、制糖厂、洋布局等工厂。
但顾植民并未全然照葫芦画瓢,他没进这些工厂,反而先找到纺织商会,先是掏出先施公司名刺,找到一个姓魏的主任,然后将推销国货、协作共利的意思一讲,魏主任慨然道:“这是好事体!既为国货争光,也给日夜劳碌的女工们一些实惠,你且留下样品、信址,交由我来联络!”
顾植民大喜,但还坚持进纱厂走一遭,魏主任道:“对面就是同兴纱厂,我带你去看!”两人在车间走访一遭,顾植民掏出小本本,记得头头是道,魏主任看着惊奇。等回到商会,便见他拿出一堆样品,按照工种需求,归为几类——清花、梳棉的女工容易手掌干燥,宜用保湿滋润之品;络筒①、穿扣的女工容易手指粗糙,宜用滋养恢复之品;浆纱、验布的地方有各种湿毒,容易起风团湿疹,宜用脱敏祛毒之品……种种明细,不一而足,魏主任看得啧啧称奇,直赞他乃护肤界的专家。
顾植民与魏主任约定,又马不停蹄,直奔各个工会、公所、商会,所遇之人既有如魏主任爽朗者,亦有明敲暗示,先索要一些好处者。
接连十几日过去,顾植民网愈撒愈大,鱼却全无讯息,不免有些心焦。唯有徐小姐一副“正在城头观山景”的架势,尚能让顾植民有些许信心。
以往顾植民每日先到公司点卯,这几日东西奔走,今日吴淞,明日真如,哪有闲暇去先施报道?
同侪男柜员久不见他身影,越发幸灾乐祸,一开始还窃窃私语,后来索性堂而皇之,在工闲之余扯开嗓子嘲讽。
“那个‘神鼻’瘪三拎着皮箱一去不返,是没脸回来了吧?”
“如何没脸回,我觉得他脸皮厚得很!我还觉得,他是带样品逃之夭夭了!”
“哈?此言有理!此言有理哇!”
几个女柜员却不苟同他们意见,她们七嘴八舌,替顾植民声张。
“你们这些闲人,真是黄鹤楼上望翻船,城隍庙前看火烧——人家任劳任怨,被挤到荒无人烟的柜台也不吭一声,被挤出公司磨断皮鞋脚掌也不喊一句。你们笑话人家,才是覅面孔来哉!”
范春城正好走在脚下,几个柜员遂闭了嘴,可还有人不服气,梗着脖子嘟哝道:“师父,你未免太偏心!之前有个小卢也是业绩不彰,半月便被你赶走,为何这劳什子顾植民就能干耗两个月?”
有人愿意挑头开口,众人便齐声聒噪起来。范春城正欲呵斥,恰逢楼上当值的门房喊有电话找,便匆忙赶上去,接起电话,只听对方说姓魏,是纺织商会的主任。
“侬是范襄理?有位顾植民先生前些日子登门推销国货,可是你们先施的人?”
“正是。”范春城半喜半忧,生怕顾植民惹出事端。
“是这样,我应允了顾植民,共联络十二家纱厂,女工们得知能用上先施百货的化妆品,个个踊跃订购,此次计买入六十二箱各类粉膏,具体清单已倩人②寄信过去,烦请侬及时查收。”
“啊……六十二箱是多少件货?”范春城拿出一支自来水笔,他感觉自己声音好多年也未曾这样颤抖过。
“呀,箱件不是顾植民整理出来的吗?待我看看数据……各类粉膏共一千三百〇二小件……是不是有些少了?”
“不少,不少,我们尽快操办,一定让辛苦劳作的女工们称心如意。”
范春城放下电话,头依旧有些眩晕。这是先施公司开业来最大的单笔订单,范春城惊得嘴巴半晌才合拢,方要下楼吩咐门房去查信件,又一通电话将他唤上楼去,这次是教师工会的人……
“喂,先施公司范襄理吗?方才话务员讲,侬那厢占线,哎呀怎么这样忙,生意都不做了吗?”
范春城连声道歉,只听电话里说:“我是侬公司顾植民介绍来买国货化妆品的人,听说物美价廉,一齐订货还有更大折扣,对伐?”
先施公司被电话铃声吵得七荤八素的时候,顾植民刚从莘庄车站下车,听袁焕侠讲,这里有大中华、正泰几家橡胶工厂,工人也颇多,他想上门碰碰运气。
前些日子他绕上海跑了整整一圈,但从未收到一笔订单,想到前途未卜,他不免彷徨失落,满心忧悒。
艳阳当头,顾植民大清早坐车过来,腹中空空如也,又舍不得买饭,只好路边买两个野菜团子,边啃边拎着皮箱赶路。
天热路远,加上昨夜下了雨,整条路无一处干地立足,他只能单手把皮箱扶在肩上,踩在泥里前行。
泥浆沤烂了皮鞋,汗水浸黄了衣衫,他狼狈不堪,如同逃荒的难民。
唯有嘴里野菜的清香,让人不免忆起故乡春日传唱的歌谣,顾植民暂时把迷茫与烦恼抛在脑后,全然不知此时某处命运之轮已悄然运转。
第三十七章 得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用范春城的话来说,顾植民算是“徒手劈山”,一举挣下几笔大单,不禁震惊了先施公司,甚至震动了整个行业。他从此越发如鱼得水,手中客户群体也逐渐稳定。
民国十八年夏天,范春城获马老板赏识,升迁做了协理,自然要提拔得意门生,于是顾植民被擢为襄理,接替师父业务,负责化妆品柜台,月薪涨到六百元。
两人关系已情同父子,一向冰冷的范春城每见徒弟都眉眼清霁,时长拉他喝酒、谈天,他对顾植民说,自己没有看走眼,你这后生身上藏着的能耐大着哩。
是日,徐小姐突发阵痛,顾植民匆匆将妻子送到医院,兴许是劳累太多,兴许是身子太弱,徐帧志用了两天一夜,才艰难地诞下了麟儿,顾植民终于做了爸爸,他喜出望外,想给孩子取个好名字,他问夫人,徐小姐早有计议。
“叫炯为,前途炯炯,大有作为。”
顾植民明白,妻子心里那团建名立业的火还没有熄。
儿子的出生给小家庭增添了许多活力,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为了给妻儿更好的生活,顾植民索性把亭子间外整个二层楼租下,加雇了一个姓庹的保姆,每日花钱但如流水,鱼翅燕窝、俄国鱼子酱、西班牙火腿,凡是稀罕东西,都一概买来给妻子尝鲜补身体。
他觉得租房不是长久之计,挑来拣去,看中培福里33号那套三层石库门楼房,计划着将它买下,把岳父岳母也接来同住。
顾植民在先施做出来事业,徐家人顿时一百八十度回转。徐静庵是长辈,尚拉不下面子,但文旌、文旆诸人都借满月名义,诞着脸来探望,一边夸徐小姐慧眼识珠,一边骂自己有眼不识金镶玉。
徐小姐是爱憎分明之人,脸上不挂一丝宽凉之色,好在顾植民不计前嫌,请徐家兄弟妯娌去法租界最好的馆子海吃一番。
文旌、文旆喝得满面酡红,临走时紧拉着顾植民的手不放,央他帮忙留几样火热的新款护肤品——他们倒买倒卖,也能赚笔小钱。
最高兴的还是徐父徐母,他们感慨徐帧志总算苦尽甘来。不过徐帧志却因为坐月子休养而闷闷不乐。顾植民自然了解妻子的心思——她心里还有那大有作为的梦想,岂是拘泥在家里的全职太太?
但时过境迁,顾植民的想法却已变换,夜深人静,他独自冥思,一边是好不容易拿下来的铁帽子职位,一边又是缥缈无着、远在天际的梦想,究竟何去何从,此乃人生大事,不能不慎重斟酌。
儿子的啼哭声打断了顾植民的思索,这个家刚刚暖和起来,妻子刚刚恢复元气,他方在上海滩立住脚跟,这个家还没有冒险的本钱,他终于拿定了主意。
顾植民瞒着先施的老板与同侪,也瞒着徐小姐,跑去注册了一家护肤品公司,公司名字叫富贝康——富字当头,既已经有了钱,就再也不能回到穷困潦倒的日子;贝是宝贝,无论妻子、儿子,都是他此生挚爱的珍宝;至于康字,自然是希望全家康泰,人生幸福。
三个字寄托着顾植民的人生追求。他拣选出原来化学社一些能用的设备,又购置补齐了缺损的器材,偷偷布置在亭子间。
在儿子百日那天,他亲手把钥匙交给夫人,当推开房门,揿亮电灯的一瞬间,徐小姐满眼泪水。
“这是我俩的小公司,我有公务在身,不便出面,这里便交给夫人经营了。”顾植民郑重其事地说。
徐小姐紧紧拥抱住丈夫,她觉得两人终于朝理想迈出了第一步。
“我们的品牌就叫‘帧颜’,如何?”顾植民抱着妻子,“我第一次见到你的容貌,便一辈子铭刻在心里。”
徐小姐却噗嗤一笑:“你当时不是未见其人,先闻其香吗?我看还是叫‘百雀’更好,那才是你第一次记住我。”
顾植民闻听此言,不免惆怅,自从他做到襄理,整日流连酒宴舞厅,闻香辨物的能力也渐渐不灵光起来。有时在酒桌上,师父当别人面夸耀,让自己表演一番,他也常托辞推却。
大概辨香的能耐,是困窘境地里的那个顾植民才拥有的东西吧。
徐小姐仍在侃侃而谈,这些年丈夫在先施主管化妆品,她也试用过各类洋货品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洋货是洋人设计的,而东西方人种不同,肤质也大不一样,就像义大利皮鞋虽好,但不适合国人脚型,穿上它就要忍受它鞋头的挤脚。
护肤品也是同样道理。只不过,市面上的旧国货配方、包装总需改进,而新国货都在努力模仿洋货,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关键原料还卡在西方人手里,所以总成不了气候……
“植民,跟在他人后面望其项背,便只能整日吃灰喝土。我们一定要推陈出新,把‘百雀’做成焕然一新的国货!”
“一定,一定。”顾植民嘴上如是说,心里却明白这句话谈何容易。先施的工作给他带来了优渥的生活,也让他失去了开疆的勇气。
富贝康就这样默默地成立了,说是公司,其实也并未对外营业,在顾植民的心里,它只不过是送给夫人的一件大玩具而已,但一个卖化妆品的襄理,居然开起化妆品公司,传出去必定容易招人非议。
他更怕马老板与师父多疑,于是将这件事悄悄瞒在心底,只趁着职务之便,在外面淘换些新进设备和配料,回家便交给徐小姐。
而徐小姐除了照料孩子之外,便常常躲进亭子间里,废寝忘食地研制产品。她更倩人求了一幅荣德生先生的手书挂在亭子间里,权且当成新公司的座右铭。那条幅写道——
“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日子终于又和美起来,光阴似箭,恍惚之间便到了民国二十年春天,也是顾植民在先施最春风得意的光景。
经过三年奋斗,他已成为化妆品界的闻人①,百乐门、大世界、兰心大戏院是他经常流连的地方,在那里许多名媛太太都殷勤问候,咨询化妆护肤的技巧,更有上海滩的大佬也频频关照他生意,为心爱的明星舞女送礼物不惜千金买笑。
顾植民跟随师父范春城,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如鱼得水,他手下也有了一帮徒弟,尤其是徐小姐的堂兄文旆,也被招来在底下做事。天气暖和,人也振作,但顾植民隐隐觉得,师父范春城渐渐变了。
第三十八章 火烧
春天的馨香暖甜并未持续太久。天气刚刚入夏,长江中游遭遇洪灾,几十万难民流离失所。然而国运坎坷,祸不单行,延及初秋,复有噩耗传来,日本关东军在东北悍然炮制“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爆发,本来人员装备占压倒性优势的东北军居然不发一枪,撤回关内,将东三省拱手让与倭寇,实属千古奇辱。
举国哗然,舆论汹汹,有志之士,莫不椎心顿足。就连一直躲在亭子间钻研新品的徐小姐听到广播,也愤慨不已,又气又忧。
可怜国弱民穷,肉食者又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民间怒火无由发泄,只能再掀起一度“罢买日货”的风潮。
顾植民也参加了工商联宣誓抵制日货的大会,他匆匆回到先施,找到师父范春城,提出将店内的日货品牌尽数撤下。
范春城自去年年末,便整日懒洋洋的,他认真听顾植民讲完,报以一声冷笑:“植民,五卅①时候,你可在上海?”
“在的。”
“那时群情激愤,大家也号称振兴国货,抵制洋货,可最后呢?你还记得我当初为何招你进先施公司?”
“为了……卖政府摊派的新国货。”
“对嘛,振兴几年,最后都变为库存。你再看看这些洋货,依旧红得发紫,火得发烫!你我只是为老板打工的人,管那许多闲事作甚?喊罢买日货的人,都是买不起日货的人,难道为了迎合莫须有的客人,我们就放弃该赚的铜板不成?”
顾植民惊讶万分,他万万没想到,范春城居然如此不识大体。他情知劝不动师父,偏偏马老板又在香港,他只好吩咐下去,把日货柜台的销售员暂时撤掉,改去旁边柜台帮忙。
岂料先施未动,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永安公司却连夜挂起“救国图存,罢卖日货”的宽大条幅,将日货柜台尽皆裁撤。
一时间,各大报刊纷纷采访永安公司,而且明里暗里,揭露对面的先施“发国难财,赚黑心钱”。顾植民只好再请师父早做决断,谁知范春城固执己见,依然不为所动。
“由他们闹去,别家不卖日货堪堪好,想买的人便都到先施来了。”
顾植民又气又急,唯有一声长叹,范春城听得不入耳,抬头道:“植民,不,顾襄理,你如今风光了,自然不能强你做主,我的意思你若不喜欢,就随你心意去办,我亦不会阻拦。”
话既说到如此地步,况且马老板不在,先施由范协理做主,加上还有师徒情谊,顾植民也不能擅做主张,结果一天辰光,先施门可罗雀,不见几个客人。
范春城兀自嘴硬,声称明日来买货的客人肯定踏破门槛。顾植民回到家,将师父的所作所为与夫人一讲,徐小姐也叹息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范师父的话也有些道理,许多国人其实最看不上国货。不过倭寇贪得无厌,再不拿出一些态度,只怕更壮其野心——先施公司虽大,但不与国家同进退,将来不得宁日矣!”
师父的话和夫人的话全部命中,次日营业,便见门外围满层层叠叠的民众,大骂汉奸,吼声如雷,莫说踏破门槛,连整栋楼仿佛都要震坍,范春城这次吓得面如白纸,一边差人去巡捕房求救,一边把自己关在房里,大骂抗议群众“暴民国贼”。
谁知巡捕房见抗议声势浩大,而且并非声讨殖民当局,迟迟不来,生怕沾惹是非。眼看场面失控,一旦愤怒群众冲进商场打砸,那后果和声誉简直不堪设想!
千钧一发,事不容疑!顾植民急忙拉过柜员,带他们冲到日货柜台,将货品一应卷起,摊到门外,泼上煤油,点起熊熊大火道:“诸位市民志士,先施公司是实干派,从不嘴里爱国,从不条幅抵制!大家看火里面,烧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日货!”
地上的火终于压住了心里的火,抗议风向转瞬骤变,群众高呼“打倒倭寇”,不知谁找来一面膏药旗也投入火里。顾植民好歹稳住局面,还没等舒口气,便见镁光灯闪,不知从哪里跳出几个报社记者,对着他和大火一阵连拍。
一场风波总算化为无形,下午马老板闻讯打来电话,大赞顾植民临危不乱,处置得体,又叮嘱说:“日本人最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你为先施立了功,却给自己招惹来麻烦,最近几日,千万小心。”只字不提范春城。
当晚徐小姐读报,在头版惊见丈夫照片,顿时吓了一跳。英雄所见略同,她虽赞赏丈夫的气魄,但亦担忧枪打出头鸟,日本人拿他来杀鸡儆猴。
先施开了火烧日货的口子,原来只拉条幅抵制日货的永安、新新等公司也不能落后,一时间大马路上烟火四起,日商会社也纷纷关闭店门,不敢再做生意。
先施一时间成了爱国招牌,在租界的日本特务恨之入骨,他们不敢招惹马应彪,于是上过报纸的顾植民便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特务寻来一伙流氓无赖,趁顾植民出门拜会顾客,堵在窄巷里拳打脚踢。顾植民奋起反抗,叵耐②三拳不敌四手,他被人按在地上,打得头破血流。
好在危急关头,一人从流氓们背后杀出来,一边奋斗恶徒,一边吹着尖哨,引来巡捕。暴徒们一哄而散,顾植民昏迷中但听到好兄弟许广胜在喊自己名字。
许广胜将人事不省的顾植民送到医院。徐小姐闻讯赶来,憋不住泪水横流。马老板和范春城也跑来探望,许广胜一直在床边帮忙照料,直到顾植民醒过来才默默抽身离开。
马老板招来记者怒斥暴行,各界人士亦纷纷声援,唯当局者嘴上义正言辞,背地却推衍塞责,不敢招惹日本人,加上暴徒无影无踪,此事终于不了了之。
幸而许广胜来得及时,顾植民只落下些皮肉伤,他躺了半月,终于恢复出院。夫妻俩第一件事便是备上厚礼,去许家登门致谢,谁知道许广胜呵呵一笑,拱手说:“植民,你我以后就是同行了!”
顾植民大吃一惊,忙问缘故,方知道许广胜已经离职太古,进先施对面的永安公司做了副理。许广胜叹气说,本想与顾植民做同事,叵耐他没能讲上话,所以只能屈就去了永安。
“终是无缘并肩作战啊。”许广胜惋惜道。
徐小姐听两兄弟聊天,只是微笑,等出了门,顾植民问她意见。她摇摇头,只说了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啊。”
顾植民终于康复,回到先施上班,马老板特意为他安排洗尘宴。师父范春城照常拉他去参加各种酒局,席间甚至还有竞争对手的管事人。
顾植民颇为尴尬,范春城却递过一杯酒,劝说道:“人心都是肉长的,生意上是对手,私下里都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你与永安的许广胜,不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吗?”
寥寥几句话,足塞顾植民之口。他于是寻些借口,推脱师父的饭局。一来二去,范春城也明白了他的心思,遂拉上别的销售员去喝酒。
顾植民五味杂陈,师父虽是协理,但位高权不重,能使唤的人却比管实务的襄理还少,他想跟师父陈明心迹,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独自喝着闷酒,并没有意识到一团乌云已渐渐逼近。
第三十九章 乌云
民国二十一年腊月,春节前正是年货旺季,先施百货许多货品被抢购一空,就连预订单都下得满满当当,整个公司的人都翘首盼望货船进港。
不过热闹中亦有危机,先是传言日本侨民闹事,竟然寒冬腊月,趁乱一把火烧了三友实业社总厂。三友实业是国货纺织品中的佼佼者,出产的“三角牌”毛巾曾将占据市场的日货“铁锚牌”毛巾一路打到抬不起头,最终不得不关门撤厂,离开上海。
时至年底,先施也向三友下了订单,岂料突发意外,一时间许多货品断供,顾植民焦头烂额,到处寻找货源。
孰知更大的意外还在后边,腊月廿一午夜,震耳欲聋的炮声骤然响彻上海滩,日本借着特务导演的莫须有事件,派第一外遣舰队由东、北两个方向,分三路乘夜突袭闸北,驻守的十九路军只得奋起抵抗。
顾植民半夜被街对面邻居的砸门声唤醒,马老板打来电话,告诉他一个噩耗——
先施在闸北的仓库里有八万件货物,如果不及时转移到租界,很可能被付之一炬!而在这危急关头,师父范春城却喝个烂醉,拉都拉不起来!
顾植民连夜火速奔往闸北,抢救存货。此时江湾、吴淞等地都陷入战火。货轮根本不敢进港,各大百货必然商品奇缺,如果不将八万件货安全转移,非但商场无货可售,而且损失之巨足以令公司关门大吉。
闸北仓库在俞泾浦东岸。不远处,夜空已被炮火燃亮,附近一些从来就不安分的日本浪人也被煽动起来,他们勾连成群,拿着手枪、日本刀寻衅滋事,见人就砍杀打骂。
顾植民租来的汽车刚驶近仓库,就迎面撞上一队浪人,他们不由分说,举枪便射,好在司机跑得快,一脚油门将浪人甩在身后,
深夜街头,兵荒马乱,搬运工人们如惊弓之鸟,谁敢提着脑袋拉车外出?顾植民没有办法,一咬牙将一口袋银元抛在工人们面前,带着徒弟小傅,还有从米店新招入职的黄阿大与陈土根挽起袖子,拉起货车。
工人们见雇主舍得出钱,又甘冒矢石,亲自上阵,纷纷愿意跟随。顾植民安排两个人前面哨探,东折西绕,用了足足半个晚上,总算将货物安全运到公共租界里。
第二天,马老板怒火连天,责问范春城。范春城连连道错,等出了经理室,便叫来顾植民,责问后续如何处置——他毫不关心时局,只觉得这反倒是好时机,无论如何,日本人不敢将战火烧到租界,对租界里许多富贵人家来说,枪炮声从来都是遥远的背景,他们依旧歌舞升平,依旧要热热闹闹过年。只要别家没货,先施有货,绝对能卖得红火。但这八万件货根本不够,他让顾植民寻人运作,安排拉满西洋年货的轮船停靠宁波,然后加急运到上海。
“一定要在别家之前,把整船货物抢到手!”
有了上次抵制日货的经验,顾植民晓得在大局上与其争辩只是徒劳,不过范春城讲的话,于生意上亦有一番道理。他顾不上劳累,匆忙跑去外滩,寻到货轮中介。
中介正在苦恼,整艘货轮就停在长江口泊位,如今战火弥漫,如果货物灭失,实为不可抗拒之因素,货主、船主皆损失惨重。
顾植民回禀范春城,索性一口气盘下船上的百货,让中介运去宁波,再安排十辆大货车运至杭州,从杭州转火车,运至梵王渡车站,再拉到租界货栈。
上海人原以为民国二十二年初的战争只是中日两军摩擦,打几天就算过去,哪知战火越烧越烈。
好在西郊和南郊无事,整船货物安全从车站转到货栈,提货单邮到银行,照例由范春城签领,但顾植民却怎么找不到师父,为赶时间,他决定自己签单、接货、入库。
验货时候,想到徐小姐还在亭子间里调制配方,便私下装了一些新货的样品,准备回家让她研究,又安排人将货物分类,准备按批转运到商场发售。
待他装了沉甸甸一包样品,提着东西回到办公室时,却发现范春城在那里喝茶坐等。
“植民,你去做什么了?”
顾植民有些惶惑,毕竟皮包里装了公家货品,他沉住气,道:“师父,刚才寻你不在,我签了提货单,把货物从货栈提出来,转了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