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芽儿才知道杜爹竟然遇到这么危险的状况啊。要是自己没有给爹爹那把匕首,那岂不是?芽儿不敢接着想下去,也不知道杜爹挨的那一下怎么样了,一会回家一定要好好检查检查,自己还有那云南白药呢,效果肯定不错,到时候给爹爹试试。
众人说话的工夫,郭老大已经把两头野猪,一头熊瞎子,六只狍子全部处理好。两只野猪大概杀出600斤肉,熊瞎子大概有500斤,六只狍子大概有300斤,平均下来一人差不多能分到两斤肉。
那群半大小子手里都端着刚刚从家里拿过来的盆子排队等着分肉呢。今天能分到不少肉,晚上肯定能吃到好吃的。还是由村长负责分,每家有几口人什么情况村长都门清的很。郭老大负责割肉,他手底下有数的紧,误差绝对不会超过一两。当然,有爱吃肥肉的就多分一些熊肉和野猪肉,有爱吃瘦肉的就多分一些袍子肉。
杜爹知道自家闺女爱吃瘦肉,家里的其他人爱吃肥肉,就要了10斤野猪肉,6斤袍子肉,并没有要熊肉。熊肉肥的很,大多都是油,自家又不缺油吃。杜爹心里清楚的很,就冲着这头熊瞎子是自己捅死的,一会肯定能分到一只熊掌。熊掌比熊肉要好吃的很。
果然,等分完肉处理那些猪杂,猪下水,熊杂什么的时候,参加狩猎队的村民都知道要是没有杜爹,肯定猎不回来这只熊瞎子,大伙都占了不少便宜呢。所以二话没说,还特意把熊瞎子的右前掌分给杜爹。据说右前掌最好吃,也最肥大。熊瞎子冬眠,不吃东西,就靠舔这个巴掌过冬了。
那些半大小子们领到肉,就想端着盆子往家里飞奔啊。走的时候还不忘拉上自家的娘亲大人,娘不回家,谁给他们烧肉吃啊。这天傍晚,全村浓浓的肉香能飘出两里地。哥哥们也端着盛肉的盆子回家了,走的时候不忘叫上杜奶奶和杜妈。
杜爹手里提着刚分到的熊掌,上前牵过宝贝闺女的小手,几天没有见到宝贝闺女心里想的慌,没着没落的。自家闺女是越来越可爱了,乖巧,听话又孝顺,自己果然是有福气的爹啊,这是杜爹复杂的心里活动。
“走,爹的小宝贝,回家炖熊掌吃喽。这几天有没有想爹爹啊?有没有听奶奶和妈妈的话啊?有没有乖乖吃饭啊....”。
“我天天想爹爹和爷爷,有听奶奶和妈妈的话.....”。一大一小两个背影,被西下的斜阳拉的老长,却又那么温馨。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一大一小回到家中,杜爹把熊掌递给爷爷,“爹,今天晚上咱就吃这个吧!听说有营养的很。”。两个哥哥听杜爹这么说一蹦老高“要吃熊掌喽,要吃熊掌喽”。其实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熊掌是啥味道,只是听老人讲古的时候听说过熊掌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菜,是皇帝吃过的,就觉得肯定很好吃。小叔这两年成熟稳重了不少,很少再像哥哥们那样又喊又叫的,但是看向熊掌的热切目光出卖了他的想法。
“今天晚上是吃不上了”,杜爷爷接过熊掌,“这东西做起来太费事,老法儿要三煮三炖,才能去除腥味,我一会先拾掇出来,要是明天不出工的话就明天中午吃。看天气晚上肯定会下雨,估计明天大家伙都在家,你明天上午去叫你二弟还有他丈人一家,顺道再叫村长,和五爷爷五奶奶他们中午过来咱家吃饭,都尝尝熊掌的味道。”。
“而且要想去掉这熊掌的毛和老茧可不容易,可以用生石灰加水烧,但生石灰有股怪味。咱换个土法子,大孙子赶紧的给爷爷挖点黄泥过来。”,得到爷爷的指令,大哥和小哥颠儿颠儿的拿着铁锹去后院挖黄泥去了。
等两个哥哥挖黄泥回来,爷爷用黄泥把熊掌糊的严严实实,又去厨房找了些树枝子点上,把涂满黄泥的熊掌放在火上慢慢烤。等到黄泥干了,趁热把黄泥敲了下来。芽儿发现熊掌上面的黑毛老皮果然都带下来。
爷爷把收拾干净的熊掌递给奶奶让奶奶收起来,又对杜爹说到,“明天早上你再杀一只老母鸡和一只鸭子,我做熊掌的时候好用。”,看来想吃口熊掌还真不容易。
芽儿也想起来关于熊掌的一段典故:熊掌作为上等佳品食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梁惠王》一书中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因熊掌中含胶质多,很难在短时间烹制成熟,有时候要用上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做好。据说商纣王要吃熊掌,却迟迟吃不到嘴,结果把厨子给杀了。
虽然遗憾晚上吃不到熊掌,但是吃到了奶奶烀的狍子肉。肉烀的又鲜又嫩,带着野生狍子特有的自然香气,再沾上用蒜泥、辣椒油做的调料,那叫一个过瘾。芽儿就着狍子肉竟然比平时多吃了半个饼子,喜的奶奶和杜妈她们不得了。杜爹还想着以后有机会多给闺女弄点狍子肉吃,难得有她喜欢的。小叔和两个哥哥已经对家人对芽儿的宠爱是习以为常了,毕竟他们三个也是其中的一员。像小精灵一般可爱,乖巧聪明,小小年纪就会关心家人,怎能不让家人把她看做手中的宝。
吃过晚上,杜爹杜妈也进了屋子收拾收拾准备睡觉。杜妈还等着让闺女给踩踩背呢,等晚几年闺女大了,闺女再踩上去的话自己就该受不了了。芽儿心里想着杜爹被熊瞎子给扫了一下呢不知道严不严重。芽儿见杜爹进了屋子,赶紧的问,“爹爹,我听叔叔们说你被熊瞎子拍到了,还疼不疼,快让我看看”,说着就要掀杜爹的衣服。
“不要紧,现在一点都不疼了。”,杜爹一边拽着衣服不让女儿看,一边说道。就怕吓着闺女和媳妇,这一大一小两个女人,都是他心中的宝。杜妈听了女儿的话也吓了一跳,被熊瞎子拍到可不是闹着完的,也要看看。
虽说杜爹不想让媳妇和闺女看,但到底是拗不过她们两个,只好解开衣服扣子。只看了一眼,芽儿和杜妈就红了眼。这哪里是不严重啊,左胸口一大片是又青又黑的,肿的老高,不知道内脏有没有受伤。见杜爹伤的如此严重,芽儿赶紧把空间里的那瓶她起名“云南白药”的瓷瓶拿出来,
“爹爹,我这里有好用的药膏,赶紧的让妈妈给你涂上。”,芽儿怕自己不知道轻重,弄痛了杜爹,就把瓷瓶递给杜妈,让杜妈给杜爹涂。
杜妈知道自家闺女有那个神秘的宝贝,一点都不怀疑这药膏的效果,直接接过来轻轻的给杜爹涂上。涂上药膏,杜爹立刻觉得受伤处变的清凉清凉的,不像刚才那么火辣辣的疼了。杜妈是边给杜爹涂,边数落杜爹一点都不在意自己的安危,芽儿则频频点头表示同意杜妈的说法。被两个眼泪汪汪的女人(女孩)看着,杜爹压力很大连连表示以后再也不会了。得到杜爹的保证杜妈才住了嘴。杜爹受伤了,这背是踩不成了。不过芽儿现在大了一些,小手也有劲了些,准备以后用手按摩,毕竟手要比脚灵活的多。
芽儿前世对医学有研究,这一世也看了不少医书,对医学说不上精通,但也了解不少。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通经络,调整神经功能。杜爹和爷爷他们在山上露宿了几天,体内肯定积累了不少的寒气和潮气,如果不驱逐出来,等上了年纪的时候肯定会有各种后遗症。《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杜爹现在前胸受伤,只能让杜爹坐着接受按摩了,在按摩前让杜爹把厚衣服脱掉只穿贴身的衣服。芽儿现在人还有点婴儿肥,小手还是肉嘟嘟,手背上一个个的小窝,看的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只见肉嘟嘟的小手在杜爹身上按、点、压、掐、捏、抓、弹,力道时轻时重,按的杜爹浑身热乎乎的说不出来的轻松痛快。按了大概半个小时才结束,累的芽儿小脸红通通的,心疼的杜爹不得了,但是闺女坚持,也只好幸福的接受了。
看到杜爹的按摩效果不错,芽儿又咚咚咚的跑到爷爷奶奶屋子里去给爷爷按摩。爷爷年纪大,更要多按摩一会。杜爹杜妈左等右等不见闺女回屋睡觉,到了爷爷奶奶屋子一看,芽儿已经在爷爷奶奶屋子里睡着了。今天晚上芽儿累的可不轻,本来准备给爷爷按摩完稍稍休息再给奶奶按一下的,结果休息的时候就给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芽儿的小手酸的拿筷子都快拿不住了,手上的劲头还是不足啊。看芽儿拿筷子的手抖个不停,奶奶和杜妈忍不住扭头流泪,爷爷和杜爹也眼睛红红的,有女如此夫复何求。杜爹觉得昨天芽儿给的药膏的效果不错,今天伤处已经消肿了,也不怎么疼了,除了伤处还有些发青。饭后杜爹也给芽儿涂上一些,也不知道是芽儿的身体好还是药膏好,等饭后杜爹准备杀鸡的时候芽儿的手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这是爷爷奶奶他们才放下心来。
杜爹杀了一只老母鸡,一只鸭子后就去叫人。两个哥哥知道中午要请人吃饭,就拉着小叔去山脚下的小河里去钓鱼。芽儿既想跟着去钓鱼,又想看爷爷做菜,犹豫不定。后来才想起来,做熊掌可是十几年不遇的,而钓鱼只要有空是可以天天去钓的,就决定留在家里看爷爷做熊掌。
爷爷先把熊掌放进烧着开水的锅里煮10 分钟左右,然后捞出来,洗净锅再烧开水,加入葱、姜、料酒,再放入熊掌煮10分钟,据说这样才能去净熊掌的腥味。洗净大铁锅,放入熊掌、鸡、鸭、冬笋、葱、姜,注入鸡清汤,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慢慢炖。
正炖着呢,就见郭老大提着一个猪头还有两瓶酒上门了,“叔,今天我也过来兑个伙。早就猜到肯定今天中午吃熊掌,俺还不知道熊掌啥味呢?今天中午一定要好好尝一尝”。
“没问题,今天就让你尝尝叔的手艺。猪头我做不好,让你婶子做,她做的地道。”,杜爷爷接过猪头递给杜奶奶,让杜奶奶用另一个灶头做,杜妈就给杜奶奶打下手。
“芽儿,去你郭大爷家里叫你郭大娘和三个哥哥中午也过来吃饭。”,爷爷见只有郭老大一个人就对芽儿说道。
芽儿脆生生的答应,出门去叫郭大娘他们去了。郭老大家离芽儿家里不太远,就隔着几条胡同,等到他家门口的时候,就见芽儿扯着小嗓子喊,“郭大娘,郭大娘,俺爷爷叫俺来喊你和三个哥哥去俺家吃饭呢。”。
“哎呦,原来是芽儿啊。芽儿赶紧过来让大娘亲亲,看这小模样俊的。大娘收拾收拾就走,你先等等大娘。”,郭大娘也不矫情,直接应道。
“芽儿,你是来叫我们一起去你家吃饭的吗,是不是吃那个熊掌?”,听见芽儿和郭大娘说话,郭老大的两个小儿子二栓,小栓从自己屋子里窜了出来,大栓在旁边看着他们两个直笑不语。
“是啊,大栓二栓小栓哥。今天有好多好吃的,有熊掌,有老母鸡,有鸭子,有郭大爷带过去的猪头,哥哥们还去钓鱼了呢,中午肯定还有鱼”。光听芽儿报菜名,二栓和小栓就忍不住拉着芽儿往芽儿家里走,还冲郭大娘喊了一声“娘,我们先带着芽儿过去啦。”。
等芽儿他们几个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已经来了好些人。村长,五爷爷五奶奶,还有二叔一家,以及堂哥的外公外婆,李爷爷李奶奶。哥哥和小叔他们也钓鱼回来了。钓了两条2,3斤重的草鱼,二婶正收拾着呢。
爷爷的熊掌也炖的有六七分熟了,就捞出鸡、鸭。取出熊掌轻轻拆去骨头切成方块状,使底下的皮连着。再放进锅里,然后放了料酒、盐、白糖烧开后继续炖,等熊掌完全炖烂入味道才算做好了。
杜奶奶、杜妈、二婶还有赶过来的郭大娘就在另一个灶上忙活。今天的这顿饭是芽儿家这几年最为丰盛的一顿,不光是对芽儿家来说如此,估计连国家领导人平时都难吃到这么丰盛的菜。主菜有:炖熊掌,炖鸡,炖鸭,红烧猪头,水煮鱼,鱼头豆腐汤,五花肉炖酸菜,还有辣炒肥肠,肥肠是村长带过来的。 今天人多,蒸馒头是来不及了,杜妈就蒸了一大锅二米饭。
男女老少二十几人,分成两桌满满的坐下。见众人坐下,杜妈和二婶就开始上菜了。先是今天的重中之重熊掌。杜妈取出熊掌中的骨头,把熊掌分成两盘。只见熊掌颜色洁白如玉,上面淋着汤汁,晶莹剔透,颤颤巍巍,一看就食欲大增,剩下的菜也都是一式两份。色香味俱全的丰盛饭菜,对常年缺少油水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连芽儿都不停的咽口水,就怕流了出来。
女人带着孩子吃,这边主要是吃饭吃菜。五奶奶、李奶奶、杜奶奶年纪大,喜欢吃清淡一些软一些的,像熊掌,鱼头豆腐汤,炖鸡炖鸭什么的。像杜妈她们则喜欢吃口味重一些的,像红烧猪头,水煮鱼,辣炒肥肠什么的。几个小男孩是什么都喜欢,一个个嘴里都塞得满满的,连滴到衣服上也不在意。芽儿也是什么都喜欢吃,感官灵敏的好处是可以细细品味饭菜的香,鲜,纯,原汁原味。但是也有坏处,水煮鱼辣的芽儿直流眼泪,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结果就变成了边流泪边吃了。看的众人都直笑话她,杜妈也忙个不停的给芽儿倒凉开水让她漱口。
男人那桌则是以酒为主,边喝边吃。郭老大端起一杯酒,敬杜爹道,“兄弟,要不是你,哥哥我这条命就算完了。以后兄弟你要有啥事,哥哥我绝无二话。啥也不说了,喝了哥哥这杯酒。”,杜爹只好含笑喝下。接下来就是你敬我,我敬你的,气氛比另一张饭桌上兴奋热闹的多。
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到最后郭老大、杜爹两人都喝醉了。奶奶只好让小叔帮着郭大娘把郭老大送回去。芽儿看郭老大醉的不轻,脸色都有点发白,忍不住对郭大娘说,“大娘,我大爷喝醉了。我听奶奶说喝醉的话,最好喝点醋或者糖水什么的,能解酒”,一副小大人样,乐的大伙不轻。“你大娘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能不知道这些,放心吧小管家婆。”,杜妈点着芽儿的小脑袋笑道。
“芽儿放心,回到家大娘就按照芽儿教给大娘的,给你大爷喂点糖水。”,郭大娘配合着杜妈继续接话。羞得芽儿小脚一跺,跑到屋子里躲起来了,自己这不是忘记自己还是个孩子了么。
杜爹的酒品不错,喝过杜妈喂的蜂蜜水就睡着了,一直睡到吃完饭才醒来。毛毛这个怕生人的小家伙也是到晚饭的时候才出现在众人面前,都不知道它以前去了哪里,芽儿还以为它回山里了呢。
清河湾的小学
由于昨天下了一场雨,山里肯定出了不少木耳。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继续忙着摘木耳,狩猎队则继续狩猎。不过这次狩猎队没有进深山,就在附近几个山头打一些野兔子山鸡什么的。这样的日子又继续了6,7天,直到附近的几个山头采摘的差不多了才算结束。村民们没有继续往深山里面采摘山货,一是因为在往里走的话基本上没有上山的路了,往下运送很不方便。路上耽误的时间太多。二是因为再往里走也不安全,那里有不少大型动物。
狩猎队这几天的收获也不小,虽然没有再猎到野猪什么的,但是几天下来,平均一家都能分上3只兔子,2只山鸡什么的。晚上几天要去捕些鱼回来,在加上过年时村子里分的猪肉,这个年肯定能过的热热闹闹的。
天气越来越冷,现在村民们已经很少出工。叔叔大爷们忙着处理前些日子采摘回来山货。由于新鲜的山货不好保存,收购站不怎么收购新鲜山货。乡亲们在都要把这些山货加工成干的山货再卖到收购站。蘑菇木耳什么的都要干燥晾晒,松子要从松塔里磕出来,山核桃也要去掉外面的青皮。
婶子大娘们忙着在家里洗洗涮涮,腌咸菜,做冬衣。现在冬天可没有什么大棚蔬菜,冬天吃的最多的就是白菜,土豆,咸菜了。会过日子的主妇把秋天收的萝卜豆角什么的,一部分晒成菜干,一部分腌成咸菜,一冬天就靠着这些菜干和咸菜下饭了。天气越来越冷了,也要给家里的老老少少准备过冬的衣服。山里人费鞋子,大老爷们一年能穿破6,7双鞋子。婶婶大娘们一年也就冬天的时候有时间,都凑着这个时候抓紧做鞋子,做衣服呢。一群媳妇大娘们拿着自家的针线筐子,凑到一块,拉着呱,手底下都不慢,借着顶针将针线穿过鞋底,再一扯线头,“嗤啦”一声,再将针脚拽实,手底下快的人两三天就能做成一双。做成的鞋的样子都不是好看,但是舒适合脚。芽儿的鞋子每年都是杜奶奶做的,每双鞋子上面都会绣上蝴蝶,牡丹什么的,都栩栩如生,喜欢的芽儿都不舍得穿。据说杜奶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专门跟绣娘学过绣花,一手绣活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好,以前有人家结婚还让奶奶帮着给绣盖头来着。
每次杜奶奶绣花的时候,芽儿都会拿着针线在块旧棉布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比划着。那副认真的小模样,看的婶子大娘们都说,“我们芽儿将来肯定是个巧媳妇,这么小就开始跟着奶奶学绣花呢。”。
虽然被大娘们笑话,但芽儿还真的是想学呢。上一辈子她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剧烈运动久而久之就养跟古代大家闺秀似的的生活习惯,看看书,写写字,弹弹琴。本来就对女工有兴趣,但那时没有地方可以学。现在看奶奶的绣工那么好,怎么能放过呢。杜奶奶见芽儿喜欢,也乐意教她,在她老人家的观念里女孩子就要心灵手巧的,不会拿针线怎么能行。
清闲下来的日子过得飞快。到了十一月,村民们采摘回来的山货除了留给村民自用的,剩下的都卖给收购站了。村民们也算是彻底清闲下来,村子里的那帮孩子也都彻底的玩疯了。现在也不用下地,不用摘果子,不用放羊,那还不可劲的玩。前几年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都咬咬牙送到公社上学校去念两年书,省的将来都成了睁眼瞎。只不过这几年*革命闹腾的厉害,就连公社学校的不少老师都挨批斗了,到现在还没复课呢。
芽儿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自家大哥已经十二岁了,小哥哥也十岁了,还都没有念过一年的书,认不得几个字,村子里的那些孩子也都差不多。等他们成人后正好碰上经济改革,没有文化他们将面临着下岗失业,到最后只能依靠这一亩三分地,生活没有任何希望。芽儿不希望看到这群跟她一起长大的孩子,将来的生活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清苦。但是她年纪太小,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合适。村子里也没有什么文化人,像小叔叔能念到初中已经算的上村子里的最高学历了。
这天晚上吃过晚饭,一家人都坐在爷爷奶奶屋子里的大炕上聊天。杜爹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在那里写写画画的计算着今年家里的收入。芽儿看着杜爹在那里写写画画,突然灵机一动,一脸天真的问到,“爹爹,你在干什么啊,这上面都是写的什么啊?”。
“爹爹在算今年咱们家能分多少粮食,多少钱。你还小,不认识。”,杜爹头也没有抬,继续在那里算着。
“哦,那哥哥他们都比我大,他们肯定认识是什么了。大哥,小哥,赶紧给我说说爹爹写的是什么,我都不认识。你们肯定认识对不对?”,芽儿继续问。
在杜皓宇,杜皓轩的想法里,自家的宝贝妹妹难得求一次自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表现。小哥俩伸着头看了半天,就见本子上跟鬼画符似的,什么也不认识。小哥俩难得的羞红了脸,“对不起,芽儿,我们也不认识是什么?你问小叔,小叔肯定知道,小叔在镇子上念过书的。”。
“哦,那为什么哥哥们不念书,念书的话肯定也能像爹爹和小叔一样,能够说给芽儿听。芽儿长大了一定要念书,将来说给爷爷奶奶听。”。
芽儿天真的一句话,让杜爷爷和杜爹陷入沉思。最后爷爷说了一句“建国,明天你跟我去村长家里一趟”,然后就满怀心事的要睡觉。气氛冷了下来,杜爹也没有心思在算下去,一家人都草草收拾一下睡了。
第二天草草吃过早饭,杜爹就跟着杜爷爷去了村长家里,一直到吃午饭的时候才回家。芽儿不知道爷爷他们和村长说了什么,只知道当天傍晚的时候村长广播明天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都必须准时参加。召开村民大会的那天,芽儿也跟着去了,她想看看村民的反应,看看这些孩子们到底能不能念上书。
当村长把想让村里的孩子们上学的想法跟村民们一说,出乎芽儿的意料连愿意让孩子上学的连一成都不到,大多数都纷纷嚷嚷的反对。
“念啥书呢。现在公社的学校都不叫上课了,要是咱们村让孩子念书的话,还不得批斗咱们。现在这样也不错,孩子在家可以帮忙打打猪草,放放羊什么的。要是念书的话,这些活计谁来干”,这是那些不乐意让孩子念书的村民的想法。
“凭啥不让俺们念书,毛主席说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是俺们念了书,俺们也能看懂小人书上写的是什么,而不是光看画了。俺们也能学习毛主席语录,做革命小战士。”,没想到先跳出来要念书的是这些小娃子们,虽然他们的目的是看小人书。小人书在农村里可属于奢侈品,清河湾全村划拉到一起,也就有十多本,是这些孩子们唯一的读物,一个个都稀罕得跟宝贝似的,轻易不肯拿出来给别人看。
听了这话,其他的孩子们的情绪也都被煽动起来,一个个举着小拳头“俺们要念书,念了书就能看懂小人书了,念了书,俺们也也能算账,省的到供销社买东西的时候人家笑话俺们是泥腿子,连帐都不会算。”。
听了这些孩子们的话,那些反对的村民们也没有话说了。是啊,不让孩子们念书,将来孩子们只能像自己一样做个睁眼瞎,念了书的话最起码能认识自己的名字,会算账啊。要是念的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吃上国家粮呢。那时候,户口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农业户口,另一种是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多是农民,在生产队干活,到秋后分口粮;非农业户就厉害了,拿着粮本或者副食本,按月到粮库或者粮店、商店去买粮,每个月多少还有点白面豆油啥的,所以老百姓都管这个叫吃”国家粮“,也就是供应粮。
“念书是好事,五爷爷这辈子就吃了不识字的亏。革命解放的时候,部队给退伍军人安排工作,要是五爷爷我也识字的,我也能分配到县里吃国家粮喽。”,五爷爷一脸感叹的说到,“再说了,孩子认识几个字能算算账也是好的。”。
“让孩子们上学是好事,可是咱们没有老师啊?”,有村民立刻发现这个问题。
“是啊,这是个问题。我看这样吧,现在村子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没有念过书。建设,还有狗娃他们几个不是在公社的学校念到初中吗,就先让他们几个轮流着教。”,村长琢磨了一会,最后宣布到。
“俺们都还没有初中毕业,能行不?”,被村长点名的几人一脸底气不足的问到。
“俺说行就行。不就是教大字不识一个的娃子们么,有什么不行的。再说了,前几天在公社开会的时候,公社领听说明年有不少下放到咱们公社接受劳动改造的人。俺偷偷的打听了一下,都是大学教授,专门教大学生的呢。到时候说不定也有分到咱们村子里的,咱们就让他们教教书,你们几个也能跟着学学,这活轻松,他们肯定也乐意。再说了,就是让他们下地干活,估计他们也干不了。”,村长的小算盘打的啪啪响。
“不过,大家伙记住喽,这让孩子们念书的事情千万不能张扬。尤其是咱们竟然还打算请反革命分子教书的事情,一定不能让公社和县里知道喽,要不咱们大家伙都玩完。还有,平时咱们就让孩子们上午和晚上念书,下午不耽误帮家里干活。”。
在村民们眼里大学生就是秀才了,那叫大学的大学教授还不都得宰相啊。自家孩子将来能跟着念书,肯定错不了,再说也不耽误帮家里干活,也不用交学费,也都纷纷表示同意让孩子们念书。村子里的孩子们念书的事情就这样拍板定了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下午还有一更哦
县城游记(上)
做好决定的村民们的行动力很强,第二天就把村支部的两间空房子收拾出来。又有几个村民去山上砍了几棵树,丁丁当当不到两天,十几张简易的课桌也准备好了。村长忙着统计村子里需要上学的孩子。不统计不知道,村子里学龄的孩子竟然有30多个,这还是只是6岁到15岁之间的。小叔和另外三个念过初中的人王强,张民,赵丰分成两拨,两个人教语文,两个人教数学。那些孩子们也都缠着母亲做好新书包,收拾的利利索索,像要上战场的战士一样,随时准备着去上学,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芽儿的两个哥哥也整天的在芽儿耳边不停的念叨着上学的事情。现在是一切准备就绪,就欠东风了。
欠的啥东风,欠的当然是课本和学习用品啦。村子里一共才有几个初中生,全村也只能凑出来几套课本,这可远远不够用的,还有本子,铅笔什么的。这些一天不落实,孩子们就不能上学。
“爹爹,芽儿那里有好多本子和铅笔的。”,看着跟着发愁的睡不着觉的杜爹,芽儿说到。芽儿不敢拿出里面的书来用,但是本子和铅笔什么的还没有什么问题,她也想着让村子里的小伙伴们能早一天上学。
“连本子和铅笔什么的都有啊。那可太好了,等一会我就去跟村长说说,明天我到县城里看看书店里有没有课本什么的。本子,铅笔什么的就用芽儿的好不好?”,杜爹一脸兴奋的问到。
“好啊,不过爹爹要答应芽儿一个小要求才行”,芽儿用小手指头比划着。
“只要是芽儿要求的,爹爹都答应。”。
“那爹爹明天去县城的时候带着芽儿一起去吧。芽儿还没有见到过县城是什么样子的,好不好啊,爹爹。”,芽儿继续撒娇。
杜爹想着明天要买的东西不多,再看看闺女那副你刚才已经答应了的小模样,干脆答应下来。又想着自己媳妇也有好几年没有去过县城了,最后一次去还是生芽儿之前的事情呢。就问杜妈“媳妇,要不明天你也一起去县城吧”。
“哎呀,原来你们两个还记得我啊,我还以为你就宝贝你闺女呢”,杜妈看着芽儿和杜爹亲亲热热的说话,把她忘在一边,吃醋的嗔怪道。
商量好后,杜爹也顾不得快大半夜了,穿起衣服就往村长家里去,想着早点跟村长商量好,再借过来村里的自行车,明天准备骑着自行车去,牛车太慢了。杜爹从村长家里回来后,又忙活了半夜做了一个类似现代的自行车儿童座,就怕明天芽儿坐的不舒服。
第二天一大早,趁着哥哥们还没有起床,揣上几个饼子,杜爹杜妈芽儿三人就静悄悄的出发了。要是让哥哥他们两个小魔星知道去县城不带他们两个,能闹翻天。深秋的早晨有点冷,秋风吹来,芽儿忍不住缩了缩脖子。
一辆自行车上有三人,芽儿坐在自行车前面,屁股底下是杜爹连夜加工的儿童座,杜妈坐在车后座。从清河湾到县城有八十多将近一百里地,其中有十几里的山路。十几里的山路,坑坑洼洼,即使是坐在儿童座上,也颠的芽儿屁股疼,谁让她现在太敏感了呢。还好过了十几的山路就一溜的柏油路,到了柏油路杜爹甩开两条大长腿,二八的大车子快的差点飞起来,可见杜爹这几年的身体素质确实不错,三人加起来将近300斤呢。
大约骑了两个多小时,才远远看见青山县的县城。
青山县的县城虽然不能跟二十一世纪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相比,但街道也比较整齐,方方正正,形如棋盘。街道大街两边也多是平房,青砖红瓦石头墙,有一些还是那种大青砖,透出一种古朴的气息。
墙上的标语、宣传画以及各种横幅,庄严地向人们宣布着这个时代的特色。行走在街上的人,身上多是灰蓝黑三色的衣服,打着补丁的不在少数。脚上多是解放鞋或者自家做的布鞋,型也比较统一,女同志多是齐耳短”三八式“,男的多是平头。但走街道上的人,个个都昂阔步,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劲,精神状态不是一般的好。
杜爹今年一年帮村里卖山货没少往县城跑,熟门熟路的带着芽儿和杜妈来到那个挂着“青山县百货商店”招牌的二层小楼楼下,这也县城是唯一的小楼。四圈都是柜台货架,划分成一个一个部,食品、针织、鞋帽等等。
杜爹打听清楚后,拉着杜妈和芽儿直接奔向专门卖课本的柜台。售货员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看见三人过来,还是那副淡淡的表情,既不介绍,也不询问。
“大姐,这里有小学的课本不?俺们想买上几套。”,山不就我,我去就山,杜爹上前问到。
“没有,现在只有革命书籍。”,售货员一脸不耐的回到道。
芽儿好奇的看向柜台,发现一溜的全都是*语录,*指示,*选集,全都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杜爹明显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只好失望的离开柜台。
下楼的时候,一位老大爷靠近杜爹轻声对杜爹说到,“同志,要是课本的话,你不如去废品收购站看看,有不少学校里的课本都被弄到那里去了。”,说完就步履匆匆的离开了。刚才在柜台询问的时候,那位老大爷好像一直在他们旁边呢。
杜爹听了老大爷的话,心里也觉得有门,顾不得逛百货店,又拉着杜妈和芽儿匆匆的往废品收购站而去。废品收购站离百货商店不是很远,中间隔着邮局和收购站。到了废品收购站发现这里的人要比百货商店的人多。不少小娃子们手里拿着废书纸、麻袋片子、麻绳头子、大骨头,废铜烂铁啥的在排队,怎么都能换个一毛八分的,能买两块糖吃。
等门口没有人的时候杜家一家三口才凑上去。在收购站门口负责收购的是一位30多岁微胖的妇女,看着空着手的杜家三口问到“同志,我们这里是废品收购站,你有啥事?”。
杜妈上前用身子挡住偷偷的递给她一块钱,悄声道,“同志,俺们就来给孩子找几本小人书,你不知道,这孩子看见人家有小人书,在家里闹腾的没法子。书店的小人书又太贵,俺们买不起,这不就到这里看看,顺便还想弄点废纸回去引火。”,看不出来杜妈竟然反应这么快,借口找的是完美无缺,这些都是生活的智慧。
胖妇女周围四处一扫,发现没人看见,赶紧接过那一块钱,“就是,孩子闹腾起来真是让人头疼,赶紧进去吧,现在里面没人,整理废品的人要等到下半晌才过来。废报纸什么的都在后面的仓库里,你们快点,别让别人发现喽。”。果然在任何年代,都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有钱好办事。
冲胖妇女笑笑,一家三口一溜烟顺着侧门跑进去。废品收购站很大,院子里随处堆着破铜烂铁什么的。三人也不做停留直接进了库房,进去后发现里面简直就是一座纸山,旧书、旧报纸、杂志、还有单张的废纸,乱七八糟堆积在一起。杜妈也是认识几个字的,杜爹杜妈两人也顾不上芽儿,开始对着那堆纸山开扒拉。
芽儿也想着找几本小人书回去带给哥哥们,让他们也能跟同伴们显摆显摆。正扒拉着呢,发现眼前竟然是一本孤本《金刚经》,芽儿惊了,这样的珍本竟然随意堆在地上。又一想,估计这些东西都是抄家抄过来的,在文革当中不知道多少孤本珍本都这样被暴殄天物了。芽儿上一辈子没少跟着大学里的那些教授淘宝,对古玩字画说不上精通,但多少了解不少,也知道这些东西的文化价值。芽儿赶紧把《金刚经》收到空间里,这堆纸山里肯定还会有不少其他的珍本孤本名人字画。芽儿现在也顾不上帮哥哥们找小人书了,就专门找那些古籍字画。不大会工夫,芽儿竟然从纸山里找到陆续找到康熙字典,神农本草经,王羲之断碑行书,朱熹集传,都被芽儿收到空间里。除了这些古籍,芽儿还找到了不少名人字画,最珍贵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唐伯虎的《山静日长图》,徐悲鸿的《八骏图》。芽儿不敢想象这次动荡使中国人人们失去了多少的文化遗产。
芽儿也没有想到小小县城的废品收购站里竟然能发现如此之多的名人字画。不过也不奇怪,这个县城自古以来就好文风,历史上也出了不少名人。这些宝贵的古籍字画都被芽儿收到空间里,现在这些东西可是不能随便拿出去的。等到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捐献给国家。
见那边杜爹杜妈还在忙活着找课本,芽儿就跑到院子里继续寻宝,想着纸山里能找到古籍字画,废铜烂铁里面说不定能找到古董。果不其然,芽儿在里面竟然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洛阳唐三彩的瓷器,一只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一套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盘,这些也都被芽儿偷偷的放进空间里。
看着时间不早了,芽儿又进库房看杜爹杜妈的战果怎么样。一看才发现不光自己收获丰富,自家爹妈的收获也不小,两人身后都堆了一堆课本了。芽儿拿起一本看了看竟然是全新的,上面一点痕迹都没有。杜爹杜妈也觉得在里面的时间不短了,再看看身后的课本差不多能有两三百本,从一年级到初中的都有,足够村子里的那些孩子们用上几年了。
芽儿也知道这些课本肯定不能就这么拿出去,就都收到空间里。看见那些课本都被芽儿装起来,两口子也放下心来。杜爹杜妈又装模作样的继续挑了2,30本小人书,又随便装了一袋子的废报纸什么的。
看周围没有人,杜妈提着袋子,走到胖妇女跟前,把小人书还有袋子里的废报纸什么的让她看了一眼,“里面的书太多,俺们又不认识字,挑了半天才挑了这些带画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孩子要的小人书。”,说着又从兜里掏了两块钱递给胖妇女。
“大姐,这些小人书算是俺们买的,这些钱你拿着,说不定下次俺们还来这里挑些报纸回去引火用。到时候还要麻烦你”。
“行,这些东西我顶账。赶紧走,整理废品的人快来了,下次你们还是趁上午的时候来。”,胖妇女把杜妈递给的两张毛票装进兜里面,心里美的不行,一上午就挣了三块钱。
出了废品收购站,一家三口都长出一口气,在这个年代搞这种私下交易,风险还真不小。不过,收获同样巨大,用了三块钱竟然淘换到了好几百本书,值了。芽儿觉得更值的,以后有机会的一定要经常来这里淘淘宝,也算挽回一些国家的损失。
县城游记(下)
听见芽儿的小肚子饿的咕噜咕噜的叫唤,杜爹杜妈才发现已经过了饭点了,三人竟然在废品收购站呆了将近3个小时。顺利的弄到课本,又没有花钱,杜爹心情大好,“走,咱们中午下馆子去,随便吃。等吃过午饭,咱们再去百货商店买东西去。”。
芽儿早晨就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刚才又光顾着淘宝贝,刚刚才发现肚子饿的不行。现在的县城里可没有那些个私人的小饭馆,三人来到县政府斜对面唯一的一家饭馆,所有权归青山县县政府,属于集体财产,饭馆名字就叫青山饭店。
饭店不大一共四间屋,都是筒子屋,区别就是外间屋桌子大,里面屋更精致一些,估计是包间。外面就摆了四五张桌子,那年代,能上得起饭店的并不多。因为过了饭点,现在饭店里没有人吃饭,三人就拣了靠门的一张桌子坐下,桌子上面铺着白底蓝花的塑料布,瞅着挺干净。服务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妇女,一看来吃饭的是一家三口,就问道:“今天几位同志想来点啥?”。
杜爹知道自家闺女喜欢吃袍子肉,自家媳妇喜欢吃鱼,“来个狍子肉,酸菜鱼,两碗甩袖汤,再来上五个馒头”。
服务员嘴里就跟崩豆似的算账:“狍子肉五毛一盘;酸菜鱼六毛钱一湓;甩袖汤一毛五一碗,两碗三毛;馒头五分一个,二两粮票,五个共两毛五,再加一斤粮票。一共是一块一毛五分钱,再加上一斤的粮票”。
报完帐的服务员一愣,明显是一家之主的男人随手就掏出一张大团结,人民币十元和一斤饭票,心里想这一家三口看着穿的不怎么样,没想到还挺有钱,一掏就是一张大团结。
芽儿也愣了,两菜一汤竟然才一块两毛钱,四十年后还不够买一根油条的。现在的人民币也太□了吧?
现在饭店里没有吃饭的人,上菜也快的很。不大一会,热气腾腾的甩袖汤就上来了,大瓷碗,碗口比芽儿的脑瓜还大;金黄的蛋花,里面还飘着翠绿的菠菜,黑油油的木耳,到碗底一捞,还有瘦肉丝呢。芽儿想这一毛五花的绝对值了。据说做这汤的时候,先把鸡蛋打到碗里搅好了,然后等汤开锅之后,用淀粉勾芡,再将碗里的鸡蛋液甩到汤里,故此名曰“甩袖汤”。
杜爹用小碗给芽儿盛了一小碗,让她先垫吧垫吧,自家的小宝贝可是饿坏了。紧接着馒头和狍子肉也上来了,狍子肉也足有一斤多,再配上辣椒油,辣乎乎,香喷喷,看的芽儿口水都流了出来,馒头都有芽儿的脑袋那么大,又白又软。最后上的是酸菜鱼,用的是两斤的大草鱼,满满一盆子。
一家三口人都饿坏了,看到饭菜都上齐了,也顾不上说话,呼呼噜噜一阵猛吃,到最后三人把点的菜吃的干干净净,杜爹竟然觉得才吃了八成饱。
吃饱喝足的一家三口心满意足的走出了青山饭店,趁着上厕所的工夫把从废品收购站带回来的那袋子的废纸和那些小人书也都让芽儿收进空间里,要不然带着那些东西逛街都不方便。其实现在的县城也没有什么好逛的,除了百货商店就没有其它的店铺。杜爹骑着自行车带着杜妈和芽儿又杀回百货商店,决定要好好的出一次血,多买一些东西回去。
杜爹和杜妈早就合计好了,要给家人都扯上几尺布做身新衣服,奶奶的是青色的,爷爷杜爹和小叔的是灰色的,两个哥哥蓝色的,杜妈和芽儿是碎花的。芽儿空间里也有布匹,但都是一些绫罗绸缎,质量也都太好了,实在是不能拿出来用,太引人注意了,只能从商店扯了。买上几斤糖果给孩子们当零食,再买上几斤糕点给爷爷奶奶,家里的毛巾也该换了,煤油也要打上几斤,再给自家小闺女买上些山楂片。零零碎碎的买了一大堆的东西,掏钱的时候杜妈都有点心疼,后悔买这么多了。虽说今年家里的收入不错,但是也不能这么花啊。当杜妈看到提在手里的大包小包又平衡了,反正到最后都是用在自家人身上,不吃亏。
一家三口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出了百货商店,看时间也不早了,现在天黑的早,要赶紧回去了。回去的时候芽儿还是坐在前面,杜妈坐后面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
出了县城,路上基本上没有什么行人了。芽儿看杜妈抱着那些东西实在辛苦,而且杜爹也累,就叫杜爹停下车子,“爹爹,我把东西收起来吧,这样子妈妈太累。等到村口的时候再把这些东西和那些书拿出来。”。
就这样三人算是轻装回家。中午饱饱的吃了一顿,又完成了买课本的任务,还没有花钱,杜爹心里高兴,蹬起自行车来觉得特别有劲。回去的时候竟然比来的时候还快,但是紧赶慢赶,到村口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下来。
杜爹赶紧停下车子,芽儿也从空间里拿出那些课本和文具,还有买的那大包小包的东西。从村头回家的路上要路过村长家,村长这会正惦记着买书的事呢。虽说上学的事情都准备的差不多了,但是没有课本和文具也都是扯淡。听见路上有动静,就估摸着是杜爹他们回来了。这不,三人正从村长家门口过,就看见村长拉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