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于诸事谨慎,举朝无不知之,凡有密奏,无或泄漏,一概奏折,不迟时刻,皆不留稿,阅后即手批发还。尔等果能凡事据实密陈,则大奸大贪之辈,自知畏惧,或有宵小诳主,窃卖恩威者,亦自此顾忌收敛。”
写完之后,他吩咐张廷玉道:“给在京及各省有密折之权的官员每人眷抄一份,用印之后寄发。”
张廷玉双手捧着密谕回到案桌,看了一遍,便开始抄了起来,他是天份极高之人,联想到今日朝堂上的情形,立时就明白过来,康熙这是不放心一众皇子,要京师、地方的大员随时随地密奏一众皇子的动静。
京城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散朝回到各自衙门、府邸,都在心里细心的揣摩康熙今日朝会上说的那几道谕旨,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雍亲王府。
四阿哥胤禛做梦也没想到康熙竟然让他出任宗人府宗令,在这个位置上,可是有大把的机会拉拢宗室亲贵,历来就没皇子担任过这么重要的职位,真不知康熙此举有何目的?而且他同时还大力的提拔老三的门人、心腹,老八也是获益不少,惟独老十四这次没得彩头。
琢磨不透康熙的想法,胤禛自然而然的来到了邬思道所在的南院。
邬思道正在看书,见胤禛微蹙着眉头进来,拱手揖了一礼,便微笑道:“今日逢五大朝,圣上可是有了异常的举动?”
胤禛点了点头,道:“非是一般异常,我一路回来,亦未琢磨透皇上此举是何意图。”说着,他便将朝堂上的详细情形细细的述说了一遍。
邬思道思忖了半晌,才道:“圣上这是放鹿于野。”
放鹿于野?胤禛一楞,脱口道:“皇上心中还未有中意的太子人选?”
“那倒未必。”邬思道摇了摇头道:“圣上此举,有两种可能,一是心目中还未确定太子。二是已经有属意的太子,以此办法来保全。”
“那究竟是哪种可能大一些?”胤禛急切的问道。
邬思道含笑道:“思道亦不清楚,不过——,不管是哪种可能,对四爷来说,都是机会。”
机会?如果康熙心目中已经有了属意的太子人选,还有什么机会可言?胤禛疑惑的瞅着邬思道。
“呵呵,人心是会变的。”邬思道笑
1/2
第200章机会
第200章机,
第 201 赶考的举子
第201赶考的举子
北城区,鸭儿胡同,李光地府邸
李光地亦是独自闷在书房中静静的揣摩着康熙的意图,他历来小心谨慎,从不涉足党争,没料想临老了,康熙还亲手把他塞进了十四党,他原本认为康熙已是属意立十四爷为太子,这才把他绑在十四党上面,以辅佐十四爷。
但康熙在今日朝会上的举动,却让他感到一阵迷茫,康熙究竟是心里没有确定太子人选,还是看到了立太子的弊端,想以此来保护十四爷?
凝思良久,想到一废太子时,康熙就对太子动了杀念,李光地感觉自己似乎是找到了突破口,康熙既然对太子动了杀心,那么太子复位不过就是康熙的权宜之策,他根本就未想过把大位传于太子,亦就是说,至少从康熙四十八年开始,康熙就在考虑新太子人选。
以康熙之雄才大略,一众儿子的才华高低,禀性优劣,岂能三年时间还不能够确定下来?想到这里,李光地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十四爷不仅呆在康熙身边的时间长,亦是唯一的一个呆在京城外的皇子,而且还是呆在国家的根本之地——江南。这倒是符合了‘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这一条古例。
再看康熙这三年来对十四爷的恩宠,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十四爷这三年来也确实争气,不论是什么差事,在他手上都办的漂漂亮亮,看来,康熙是早就注意到了十四爷的才华,这才对他加意的历练。
这一点肯定下来,李光地不由大为轻松,大方向准了,剩下的事就好办多了。
十二月初六,养心殿东暖阁。
康熙满脸微笑着放下手中的京报,虽然昨日就已经看过样报,但正版出来,他仍然又细细看了一遍,方苞在‘大清最后一本禁书’一文中,自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说到明朝的‘蓝胡之狱’,痛批历朝历代的文字狱,高度颂扬了康熙废除文字狱的举动,称其功盖三皇,德过五帝,史无前例,不愧为千古一帝,胸襟宽广如海。
对于文字狱的危害,康熙亦不是不清楚,只不过了维护统治利益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现在能在他手中将文字狱成为历史,心里亦实为自傲。
瞅了眼正襟危坐的胤祯,康熙笑问道:“怎的不见你让日本人背黑锅的文章?”
“回皇阿玛。”胤祯欠身回道:“隆科多前日方在京城内外抓捕传谣惑众者,儿臣以为,马上在京报上祸水东引,稍嫌急了点,儿臣恳请皇阿玛下旨,将所捕之人全部放了,待事情平息了,京报再行舆论引导,方不至于引起抵触。”
熙微微点了下头,赞道:“不急不燥,知借时乘势,确有长进。”
“谢皇阿玛赞赏。”
“京报的发行量大,纸张的消耗也就大,容易引起纸价上浮。”康熙微笑着道:“京报的用纸最好选择产量大的。”
“儿臣谨尊皇阿玛圣谕。”胤祯躬身道:“儿臣回去就命人去挑选,不过,京报乃是朝廷的脸面,亦不宜太差,儿臣已经催促‘四大恒’尽快研究京报专用纸,以取代现用的桑皮纸。”
康熙默想了下,才不置可否的道:“恩,如此也好。”
胤祯躬身又道:“皇阿玛,远洋舰队的建造已经步入正轨,不过几年,便可形成规模,海外领地、岛屿,海疆都需要勘察测绘人才,儿臣恳请能够扩大希望义学的规模,以免日后缺乏人手。”
康熙听的微微一怔,海疆也要测绘?海疆是如何算的?想了想他终是忍住没问,扩大义学,他倒也不是太反对,以后确实需要大量的勘察测绘人才,他微微颌首道:“恩,允准。你斟酌着办就是。”
听到康熙后面又补了一句,斟酌着办,胤祯就知道,这规模怕是不能太大。
巳时开始,京师内、外城各繁华地方便出现了一群报童,在茶楼、酒楼、闹市大声吆喝着,“京报,京报,二文一张,《南山集》后,再无禁书拉朝廷从宽处理《南山集》一案拉”
吆喝声一起,马上就吸引了一众读书人,京报是啥,没听说过,但《南山集》案却是所有读书人都关心的话题,正在茶楼喝早茶的一个举子打扮的人听闻,便招手道:“来,给我来一张。”说着就摸出二个康熙哥子。
这举子名叫俞鸿图,字鳞一,浙江海盐人,是进京来参加明年三月的会试。见有人买报,报童乐呵呵的跑过来,收下两个铜钱,就自背后的包中抽出一张京报。
京报一入手,还没细看文章,俞鸿图就感觉大值,仅这张纸至少也要二十文,这可是上好的桑皮纸,再一看首版,更是吓了一跳,上面全是谕旨,奏章,他忙压低了声音道,“这可是朝廷的邸报,怎得拿来沿街叫卖?”
报童嘿嘿一笑,“早料到有人会问,这京报是当今十四阿哥对邸报的革新,所有人都可以买,可以看。”
一听十四阿哥的名头,立时就有几个士子围了上来,一看京报纸张厚而洁白,刻工精细、印刷清晰、墨色纯莹,都十分喜爱,立刻纷纷掏钱购买。
京报头版头条就是康熙对《南山集》案的谕旨,第二条才是对江南科考案的谕旨,二版三版则是方苞撰写的‘大清最后一本禁书’和王顼龄撰写的‘朱三太子考据’。
一看完,一众士子就在茶楼里纷纷议论起来。
茶楼靠近门口的一张桌子上,独坐着一名士绅打扮,微蹙着眉头的年轻人,此人名叫李卫,今年二十五岁,江苏丰县人,家境富裕,专程前往京城投
1/2
第201赶考的举子
第201赶考的举子,
第202章李卫
第202章李卫
从宫里出来,胤祯便径往宣武门的大儿胡同而去。
京报发卖,一时间召集不到放心的人,郑世昌昨日连夜到府上请示的时候,胤祯就想到了希望义学的那群孩子。这一出宫自然是要赶过去看看,顺带也看一看义学该如何扩建。
胤祯才进大儿胡同巷口,白子云就得到了讯报,他清楚十四爷只要回京,都会来义学转一圈,今日学生出去卖报,他更为上心,一早就安排人留意着,闻报后,他连忙召集了一众丈夫到门外迎接。
白子云、丁善、潘祥、武安邦、扬敏、宋时凡等六个举子现在对胤祯已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年未见,十四爷又晋封亲王了,康熙四十八年,他们六个进入义学时,胤祯不过才是贝子,三年时间不到,就由贝子爷一步步晋封到了亲王,可真是罕见。
胤祯在江南和京师的所作所为,亦让义学里所有的丈夫都引以为傲,现在出门,这些个丈夫早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开口闭口都是,“在十四爷办的希望义学任教。”就连走在大街上,一个个都自觉高人一等。
胤祯一到门口,一众丈夫,不管是白身还是有功名在身的,都心悦诚服的跪下请安见礼,就连西洋的一众传教士亦是学得有摸有样。
听到那群西洋传教士怪声怪调的请安,胤祯强行忍住大笑的冲动,很是亲和的让众人免礼平身,扫了一众丈夫们一眼,他才朗声道:“一晃又是一年,辛苦各位了,眼见已是年关,这个月发三倍的薪酬,让大家热热闹闹过新年。”
一听胤祯表态发三倍的月例,一众丈夫兴奋的又跪了一地,“谢王爷厚赏。”
进入义学,胤祯照例在里面视察了一圈,方才进入白子云的办公室,一应丈夫也自行散去,扬敏、丁善等六人却是跟了进来。
胤祯落座后,看了六人一眼,才道:“会试在即,各位可有信心?”
仍旧是扬敏先开口道:“回王爷,上万的举子参与会试,录取的名额却不足一百八十名,不仅讲究才学,亦讲究气运、机缘,不怕王爷见笑,学生心中着实忐忑。”
这科举取士确实是埋没人才,这一点,胤祯亦是深有同感,他微微点了点头,道:“你们今年与往年不同,今年你们没有压力,你们本已有举人身份,能中进士更好,不中亦无所谓,跟着本王,还能少了前程?只管放手一博。”
听闻胤祯的承诺未变,几个举子心里都是一松,好歹在拼一科,实在不行,跟着十四爷也不愁没机会出仕,几人齐齐躬身道:“谢十四爷激励。”
“恩,离会试还有三个月。”胤祯道:“你们六人,都把手头的课程挪挪,从现在起,不用在授课,月例给你们照旧。另外,也不要死读书,多出去走走,各地的举子现在已经开始陆续的进京了,多跟他们交流交流。”
说到这里,胤祯微微一顿,才接着道:“本王手下人才奇缺,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要,算学、农学等一应杂学人才都来者不拒,德才兼备的士子自然更欢迎,明年,你们就开始要跟本王办差了,这义学的举子只能多,不能少,现在就告诉你们,皇上已经批准义学扩建了,义学的规模至少要翻一倍。”
一听这话,白子云、扬敏等六人都明白过来,十四爷竟然是要把义学做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要他们去拉人,这倒是容易,只要亮出十四爷这块金字招牌,放出风声,不知道有多少举子会哭着喊着要进来,问题是,他们拉来的人要德才兼优,以后出了问题,他们可是逃不了干系的。
躬身谢过之后,扬敏才迟疑着问道:“王爷,有没有名额规定?”
胤祯轻笑道:“没有,多少不限,一个没有,本王亦不会责怪,多了,本王自有地方安置,不至于委屈了他们,但要注意甄别,但凡给你们送礼的,全部不要,既是行贿者,则必是受贿者。”
“学生谨尊王爷训诲。”六人齐齐躬身回道。
胤祯点了点,道:“好了,你们先下去吧。”
待其他五人退出后,白子云便躬身说道:“王爷,学生对这科实在没信心,义学又面临扩建,学生还是留下来料理义学的事吧。”
胤祯颇为赞赏的瞅了他一眼,含笑道:“能沉下心来办事,这是你的长处,不过,会试还是要参加,十年寒窗苦读,为得便是一朝金榜题名,岂能未战先怯?义学扩建的事,你不用操心,再说,义学是本王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埋没人才的地方,义学的事,会试之后,你亦要交接,你心中可有适合的人选?”
白子云沉吟了下才道:“回王爷,汤生贵这二年一直协助学生打理,对义学的情况很熟悉,此人清廉本分、性情嫌和、善与人交,不过,他只是个秀才。”
此人怕是只适合做副手,胤祯心中暗忖,稍稍沉吟,他才道:“让他先代管一段时间,看看再说。”说完,又道:“走,一起去看看,扩建该从何处着手?”
绕着义学外转了一圈下来,胤祯心里大致有了个底,正欲启程回府,护卫孙查齐急步赶过来禀报道:“禀王爷,抓了个可疑的人,不过,这人自称是江苏丰县人,说京报的亏损,他有办法解决。”
京报的亏损,那是本王成心要亏损的,用得着他来解决什么?胤祯眉头一蹙,心里却是又有点好奇,京报才发行半天,这家伙就找来了,而且还知道来这地方找,看来是个机灵人,不知道他准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京报的亏损?沉吟片刻
1/2
第202章李卫
第202章李卫,
第 203章埋刺
第203章埋刺
四阿哥胤禛自听闻了邬思道的一番话之后,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对其提出的‘不结党,不争权,万事以孝为先。’亦是大为赞同。
宗人府宗令一职,可谓是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一大早,就有不少的宗室清贵上门拜访,宴请的帖子亦是不少,胤禛却是冷着脸一概将来人打发了回去,宴请的帖子亦以身体不适为由全部退了回去。
胤禛的冷峻,在京师都是闻名的,否则也不会被称为‘冷面王’了,但不断上门来访的宗室亲贵亦让其烦不胜烦,索性出了府邸前往王府井大街而去。既是在康熙面前为十三求了情,怎么也得通传老十三一声,否则这人情岂不是白做了。
王府井大街帅府园,十三阿哥府邸。
听闻四哥上门探望,十三阿哥胤祥不敢怠慢,急忙带人迎了出来,还未到二门,便见胤禛快步前来,忙上前见礼,道:“恭喜四哥接任宗人府宗令。”
“不过一苦差,没什么值当恭喜的。”胤禛微微笑道:“今儿倒是给十三弟带了好消息。”
又有好消息?胤祥不由颇为警惕,别是皇阿玛给指派了别的差事,那可就没机会去海军了,他忙强笑道:“十三还能有何好消息可言。”
胤禛意味深长的看了胤祥一眼,才道:“别灰心,皇阿玛气已经消了,进屋说吧。”
进屋落座之后,胤禛才缓缓而道:“这二年,十三弟心中苦闷,四哥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奈何皇阿玛在气头上,四哥也不敢进言,徒惹皇阿玛不快,于你亦无丝毫益处。十三弟性情散漫,不拘小节,四哥从小看你长大,岂有不知?
眼下,京师朝局繁杂,一众兄弟皆对大宝虎视眈眈,以你的性情,留在京中,四哥亦不放心,前两日,皇阿玛将法海起复,我便料想皇阿玛的气已经消了,所以大着胆子,在皇阿玛面前求情,恳请将你谴往江南,到海军中效力。”
一听这话,老十三胤祥心里不由微微一惊,老十四才说,要让他去海军,四哥这就为他在皇阿玛面前求情了,这也太巧了一点,他立时就反应过来,四哥定然是知道了老十四与他密谈的事情,这才抢先在皇阿玛面前求情。
不过,眼下胤祥最关心的是康熙的态度,他颇为急切的问道:“皇阿玛是什么意思?”
“皇阿玛未表态。”胤禛沉吟着道:“不过,看的出来,皇阿玛颇为意动,四哥之所以敢如此提议,乃是因为兵权历来便是皇权的核心,十四弟的海军虽然还未成军,但训练之苦,军纪之严、军威之盛已是不弱于朝廷的经制之师。
况且海军士卒数量现已达到八千余人,大型的战舰亦是与日俱增,这样一支日益强大的力量,皇阿玛岂能忽视?岂能放心由十四弟一人掌控?
一众兄弟中,知兵事的,唯有大哥与十三弟、十四弟三人,现在大哥圈禁,就只剩下你与十四二人,最让皇阿玛放心的是,十三弟你历来与十四弟阵营不同,有你在海军牵制,皇阿玛则可安心不少,因此,谴你去海军,皇阿玛定然会同意,除非是十四弟从中做梗。”
虽然胤禛口口声声分析的是康熙的心思,可听在胤祥耳里,却是严厉的敲打和警告,若是他敢与老十四搅在一起,哪怕是去了海军,也会被康熙猜疑,一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再次被召回京城。而且最后,他还不忘摆老十四一道,好人倒全让他做了。
胤祥知道这个四哥,话一向不多,今天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实乃是对他前往海军的事极度重视,四哥虽然为人刻薄、多疑、阴狠,但这些年来,对他一直不错,他也不愿意就此背叛他。
况且,四哥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海军虽然现在才八千人,可按照这趋势,一开年,又得招兵,也不知老十四最终会将海军扩展到什么规模,但,二万人总是有的,这么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皇阿玛若是打算立十四弟为太子,那是没问题,否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允许十四弟独自掌控的。
不过,胤祥心里也清楚,若是不倒向十四弟,他在海军中根本就站不住脚,老十四整顿海军的情形他也不是不清楚,更何况十四手中有的是钱。即便康熙让他做海军学院的副院长,想牵制老十四亦是妄想。
胤祥自小就熟读兵书,擅知兵事,可不会象四哥那样想当然,海军培训的前两届学员,可说是以后整个海军的脊梁,高级、中级将领大都会出自这两届学员中,他光杆一个,凭什么牵制?
这些暂且都不做理会,先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再说,海军,对他来说,既陌生又遥远,去了以后再做计较,想到这里,胤祥满怀感激的说道:“还是四哥心痛十三,此番不管能否前往海军,四哥多年来的拳拳爱护之心,十三永远铭记于心。”
见胤祥表明心迹,胤禛亦是松了口气,埋下这根刺,老十四再想拉拢十三,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有这份人情在,以十三的性格,也断不至于在背后射他冷箭,他微微笑道:“十三弟无须客气,你跟随四哥这么多年,见你受苦,四哥心里亦是难受。”
十五阿哥胤禑这两日可是忙坏了,京报发往各地,胤祯要求各府、县都必须有京报固定的发售地点,京、省、府、县的具体传送渠道,各级的网点,传送的时间等等详细的情况,都必须一一落实。
这是胤祯交代他的第一份差事,要是办不好,这脸可就丢尽了,他两兄弟既无财无势,身份亦不贵重,在众多的兄弟中,毫无优势可言,若是再连办事能力也差强人意,他可真没脸再跟着十四哥混了。
这几日,胤禑忙得是昏天黑地,连轴转着会议、见人,各省驻京的塘官在他的召集下,大会小会不断,几经商议,才将具体的方案定了下来,今日是京报发行的第一天,一一检查、询问了各省的递送情况,他才松了口气,赶往恂亲王府汇报。
恂亲王府,书房。
胤祯甫一坐定,便着人将李卫叫进来。
李卫在大儿胡同,因被怀疑意图不轨,被胤祯的亲卫抓了起来,虽然及时说明了情况,却也颇为狼狈,不过,他心里却是乐滋滋的,进得门来,便乖巧的磕头请安,“江苏丰县李卫,叩见王爷,王爷金安。”
胤祯上下打量他了一番,这李卫身材魁梧,皮肤白净,穿着亦十分得体,一望便知是大户人家出身,胤祯轻声吩咐道:“抬起头来。”
一见李卫那张脸,胤祯便有些忍俊不住,皆因李卫乃是一张大圆脸,而且一脸的麻子,在白净的皮肤衬映下,极为醒目。
李卫自己也知道容貌有点异类,却是从容道:“草民小时候出天花,医治不善,方才落得这副模样,据丫鬟说,草民小时候也是英俊不凡。”
就这么一张大圆脸,就算没麻子,亦跟英俊二字沾不上边。胤祯强忍着没笑,这家伙胆子不小,一介草民,在自己面前竟然从容自若,还以他自己容貌开涮,希冀缓和气氛,确是名不虚传,稍稍思忖,他提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才问道:“你说有办法解决京报的亏损,说来听听。”
见胤祯并未发笑,李卫心里颇为的忐忑,这位十四爷年纪轻轻,涵养工夫倒是修练的不错,可得小心应对,他陪着小心道:“京报既是全国发行,必然阅读者众多,草民以为,可以在京报上刊登商家的招牌以做宣传,比如,草民落脚的‘老马记客栈’在各省就有不少分号,如能在京报上宣传,进京的举子自然就会优先选择‘老马记客栈’,这于商家好处多多,京报大可以此收取好处费。”
这家伙不简单,这么短时间,就能看到京报的优势,并知道加以利用,就凭这分眼光和心思,就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胤祯暗暗赞赏了一番,才拿起先前写字的那张纸,道:“你识的字不?看看这几个字。”
李卫自小生性贪玩,不喜读书,家中却未给他少请私塾丈夫,经义虽是不熟,但字却是认识不少,一见胤祯拿起的纸上写的是,‘广告,广而告之。’六个字,心里不由一沉,原来十四爷早就有了这想法,他欲以此为敲门砖,却是自不量力了。
胤祯微笑着放下纸张,心里却是思忖,这个李卫,该是让他去做官呢?还是经商?稍稍思虑,便定了下来,还是做官好,可以带动地方兴商,最少比那些个单纯的清官,对地方百姓更有益处。
李卫满心沮丧的说道:“还祈王爷恕罪,草民真是孔夫子门前卖书,关公门前耍大刀,让王爷见笑了。”
胤祯含笑道:“能有这份胆量,亦算不错,你是白身,若想出仕,只有捐纳一途,而今天下太平,朝廷库帑充盈,捐纳机会亦是微乎其微。”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瞅了李卫一眼,才道:“你可愿补入本王亲卫?”
原本以为没了指望,一听胤祯这话,李卫立时大喜过望,连连磕头道:“王爷厚爱,李卫愿意投入王爷门下。”
第203章埋刺
第203章埋刺,
第204章 李卫请客
第204章李卫请客
李卫一路哼着小曲回到‘老马记客栈’,心里那个美啊,就甭提了,亲卫是什么?那是随时侍侯在王爷身边的王府护军,一入亲卫,不仅有了出身,而且提拔的机会亦是超多,王府的一个三等护卫可就是从五品,升官的速度比起那些个酸举人可快多了。
一进客栈大门,李卫便吩咐小二道:“给爷订一桌上好的席面,送到上房来。”
客栈小二最是机灵不过,一听李卫的吩咐,便知这主儿有喜事,便巴结着道:“哎哟,李爷今儿可是有大喜事,瞧爷这精神头,不是升官就是发财。”
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李卫呵呵笑道:“小子,有眼力劲,说的好,爷有赏。”说着就扔过一块碎银角子。
“谢李爷赏。”小二利落的一手抓住碎银角子,躬身谢道,起身又问道:“爷,今儿可是要宴客?十两一席的可成?”
李卫经这一问,亦是一楞,请客?我自己吃难道不成?想想一人吃枯酒也甚是无趣,他本是豪爽豁达之人,便笑道:“客栈可有江南客商?”
眼下已是年关,客栈哪里还有什么客商,除了两个提前来适应水土的举子,其他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人物,但若不订席面,便拿不到好处,小二亦是反应奇快,马上就笑道:“有,有两位,李爷且回房安坐,小的安排妥了,再给爷上热毛巾。”说完,乐颠颠的躬送李卫。
时间不长,酒楼的几个小厮便拎着食盒在李卫的房间布了一席,十两银子的席面,在京城亦算是中上的好席面了,盘盘碟碟层层叠压摆了满满一桌,李卫虽然身材魁梧,食量甚大,看了这一桌子,亦是有些犯愁。
小二此时却是做好做歹的拉了俞鸿图、戴铎二人过来,一进屋就介绍道:“李爷是江苏人,这位是浙江海盐的俞公子,这位是安徽和州戴公子,有道是百年修得同船渡,三位共处咱们客栈,那也…也是缘分不浅,三位慢用。”说着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十两的席面,他扣了一两,可不敢多呆。
小二一走,俞鸿图、戴铎二人就一揖道:“冒昧叨扰李兄了。”
李卫本是豪爽之人,又逢心情大好,当下就呵呵笑道:“见面即是有缘,李某是爽快人,二位无需多礼,请,请上座。”
俞鸿图、戴铎二人皆是举人身份,筵席也是赴的多了,一应举子亦经常会文,见李卫好客,亦是一扫拘谨,三人落座,三杯酒下肚,话便多了起来,细细一套话,方知李卫今日竟然是投了当今十四阿哥恂亲王的缘,被收了做亲卫。
二人登时就放下心来,原来是喜筵,虽然有些羡慕,却是毫不嫉妒,出身不同,仕途不同,眼见李卫豪爽,二人都是一个劲的劝酒。
戴铎喝了几杯,却是猛然想到《南山集》一案,现在就是十四爷在管着,朝廷既然从宽处理,想必不会禁止前去探视,何不借此机会央求这李卫,找个机会去狱中看看戴名世,既能结个善缘,亦能在士林提升名望。
想到这里,戴铎借着几分酒意掩脸,举起杯道:“李兄,今日既入了十四爷亲卫,不知能否帮在下一个忙。”
“戴兄弟请说。”李卫亦有了几分酒意,豪爽的道:“只要能做到的,我李卫绝不推辞。”
“事倒不难。”戴铎一口将酒干了,说道:“《南山集》案的戴名世,乃是在下族叔,现押在刑部大牢,朝廷现在从宽处理此案,在下想前往大牢探视一番,以尽孝道。”
一听这话,俞鸿图也帮着说道:“李兄这个忙可一定要帮,十四爷现而今就主管《南山集》一案,此事于你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行,这事,我记在心上,那天王爷高兴,我给你们求个情。”李卫虽然多喝了几杯,心里却清楚,虽然是满口应承下来,却并不敢把话说死。
见李卫应承下来,俞鸿图、戴铎二人皆是欣喜,又喝了两圈下来,俞鸿图道:“枯酒乏味,不如,我说个笑话,以博大家一乐。”说着,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