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斗也是舒了口气,看眼下墩内己有了九头牛,再多就装不下了,看来还得在外面修建一个牛栏。
问起韩朝与齐天良,二人还没有回来。今早王斗与韩仲去舜乡堡时,二人随后也去了保安州城,临行时,二人从军户中挑了几个青壮同往,那些军户新来乍到,为表忠心,自然是踊跃前往。
想必等二人回来时又会带回一些牛与物质,趁他们没回来,正好在外面先修建一个牛栏,这个任务自然是交给杨通,一时间杨通又是呼喝指挥那些军户在外面修建牛栏。
三日后中午,在简陋的牛栏修建好后,韩朝,齐天良二人也从州城回来。
二人除了带回大量的耕牛农具米面外,同行的,竟还有众多的人口。当日二人去州城时,只带了六个年轻人同往,眼下回来,竟多了二十余人。看这些人,个个衣衫破旧,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是拖家带口,或是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一些青壮点的年轻人,则是帮忙挑米赶牛。
看他们样子,竟是一群流民。
王斗又惊又喜,问起韩朝二人,原来他们此行去保安州城,除买回各样的物质外,还随便在州城招募了五、六户的流民前来,而且还在州城内请人贴了告示,告知靖边堡这边需要屯户。
遗憾的是,当时保安州城的流民不少,听说这边招人,很多人都是心动,不过随后听说屯户都要加入军户,大部分人又打了退堂鼓。最后只有这五户人家愿意前来。
不过这已经是意外之喜了,王斗吩咐将物质搬入墩内。
看样子东西不少,除了十头牛,几十袋米面外,此外各样的簸箕、扁担、箩筐、锄头、犁头、犁架、牛轭、晒席等物也是堆了满地。这些物什除了耕牛就存于外面的牛栏外,余者都是堆入墩内的仓库内。
新来的几户流民不安地站在一旁,王斗安抚了他们一阵,吩咐两个妇人为他们煮粥,然后又让杨通指挥他们去撘建地窝子,就在那十户军户的对面,两边相对,等于留出一条街道。
喝着香甜的米粥,又马上亲手为自己建盖安住的地方,这几户流民都是心安下来。先前的十户军户已是以老人自居了,他们的现身说法,让新来的几户居民更为放心。
虽说做军户苦,但总比饿死强吧,看起来那王大人似乎心肠很好的样子,或许自己可以在这里生活得更好。

王斗将韩朝与齐天良二人招入墩内,问他们此行详情。
齐天良拿出一张清单,上面弯弯扭扭的写着字,详细列表购买的物质,单价多少,花用银钱多少,所余多少等等。
齐天良道:“小的们前往州城后,顾不得歇息,便前往米店牛行买牛买米,最后依王头吩咐,共买了十头壮牛,十石米,十副犁,另外一些干活的箩筐、锄头等物也是买了不少。”
他谈起此行的见闻,有些恨恨地道:“本来可以买更多的,无奈物价腾贵,只能买这些了。”
王斗看着清单,齐天良在一旁解说,那十石米是在一家名为万胜和的米行买的,州城内几家米店他们都跑过了,就算这家米行价钱最公道。不过话虽如此,一斗米也要五钱的银子,一石米就要五两银子,买十石米便花去了五十两的银子。
王斗眉头暗皱,大明富足时,一两银子可以买米两石,就是在平常年景,一般一石米也只要一两银子,现在米价虽有回落,但仍是这么贵,竟要五两银子一石,实在是离谱了。
还有牛,是二人在一家名为义和昌的牛行买的,韩朝二人到处打听过了,州城内的大牛价格普遍都要在八两多一头,小牛也要五两多一头,买十头牛,已经算是打了折扣了,也是花去了八十两银子。
王斗记得明初明中牛价一头不过三两银子,万历时一头牛价也只在五两多,现在一头大牛竟要八两多,牛价彪升得如此厉害。
齐天良继续解说,他们买了牛与米后,又到一家打铁店内买了锄头,铁耙,犁头、犁壁等。此外又跑到竹器店去买了簸箕、扁担、箩筐等物,都是比往年贵了不少。
加上他们这些天的吃用等,等他们回来时,身上银钱已经所剩无几了。
齐天良不住大骂各样物价之贵,骂那些奸商趁机哄抬物价,连今年木炭都比往年贵了不少,他们买了一百多斤的木炭回来,竟用了一两多的银子,放在往常,这些木炭只要五钱银子。
王斗半晌无语,盘算一百多两银子就没了,不由也恨恨骂了一声:“这些奸商,抢钱啊。”
齐天良回来时,还跑了一家木器店,为王斗买了一套的桌椅台凳回来,倒让王斗有些惊讶。
不过随后齐天良谈起了一件趣事,让王斗也是起了好奇之心。
齐天良看着韩朝嘿嘿而笑,他道:“那日在万胜和买米时,那个米店的掌柜是个女的,听闻还是个寡妇,我看她对韩兄弟很有好感的样子,不时偷偷打量,还向我问起了韩兄弟的状况。我打听过了,她卖米给我们时,店内的米价比其它米店便宜了两分,我看这其中不乏韩兄弟的功劳,说不定以后我们墩内没米时,还可以到她店内去赊些米吃。”
他大笑道:“或者韩兄弟干脆出马,使些美男计,将那女掌柜迷上,就连赊欠都不用了。”
“哦。”
王斗也是意动,他看向韩朝道:“老韩,这也是一个法子,值得试试。”
韩朝早没了沉稳的样子,他涨红了脸,只是道:“王头,您就不要消遣小的了。”
王斗遗憾地叹了口气,韩朝不愿意出卖自己的色相,那只有自己的腰包大出水了。

此后几天,王斗一边继续招集人口,一边准备物质。或许是王斗在董家庄,舜乡堡与保安州城的告示宣传起作用,几天内,陆续有一些军户流民到靖边墩外要求加入。
随着人户渐多,王斗感觉到书吏的重要,他又去了一趟董家庄堡。
两天后。
“学生钟荣,见过总旗大人。”
王斗面前,是一个穿着绿袍盘领小吏服饰的人,这人年在四十多岁,身材高瘦,胡须稀疏,脸色有着营养不良的青黄,神情中有一股掩不住的沧桑与疲倦之意,身上的衣袍也是非常沉旧,还露出几处补丁。
他施了礼,就是静静站在那里,这人就是前几日王斗从董家庄要来的书吏,名叫钟荣就是。董家庄内有小吏三人,一个司吏,两个攒典,钟荣就是其中的攒典之一。
大明吏员分为攒典、司吏、典吏、令吏几等,攒典就是吏之最末等。在大明,吏员升迁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一路顺利,做攒典年满三年后才可以升为司吏,再三年才是典吏,又三年才是吏之最上等令吏,而令吏仍是不入流的小官。大明官吏升迁之难,可见一斑。
大明卫所各堡的吏员虽是受卫所经历司管辖,不过他们的考评却是要看各堡掌印官的评说,这给吏员们的升迁又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而且他们的俸米也是由各堡支给,每月几斗米,还经常拖欠,所以明末各卫所的吏员逃亡严重。
这钟荣也是经常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苦日子,加上他在堡内又颇受司吏李朝的排挤,因此在管队官张贵来询问何人愿意到靖边堡去时,钟荣便自告奋勇前来了。
王斗在钟荣施礼后,也是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看他虽是形容落魂,倒也是态度不卑不亢,加上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个吏员,能写会算,心中已是起了留他之心。
他站起来微笑道:“王斗得先生之助,实为幸事,今后先生就留在墩内,以后每月的俸米,我都会如数支给,决不克扣拖欠。”
他吩咐杨通去在墩内为钟荣找间房先住着,就让他睡原来马名夫妇那间好了,再为他准备一套桌椅。
钟荣随杨通下去了,他是听说过王斗大名的,见他一个武夫却也谈吐文雅,不由心下暗暗诧异。
第024章 建堡
崇祯七年九月十二日。
这时已经是后世阳历的十一月初,再过几天就要立冬了,天气越加寒冷。
王斗招募军户的计划也进入尾声,截止今日为止,最后文册统计,还在纸面上的靖边堡共有居民五十五户,男妇共二百三十口。其中男子一百一十口,成丁七十五口,幼男三十五口。妇女一百二十口,十三岁以上的女子八十四口,十三岁以下的幼女三十六口。
这些人王斗吩咐钟荣一一登记入册,开具正副两本,其中一部分人原来是外来流民们的,还为他们签发了军户帖,将他们名字记入军籍黄簿,以后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靖边堡的军户。
靖边堡现在共有军户五十五户,口两百多,都是实打实的实数,在舜乡堡几个屯堡中,算是规模较大的了。这些人暂时都是在靖边墩西面外侧修建地窝子居住,一时间这边已是形成一个村镇。
而随着人口的招满,靖边堡的修建,也是迫在眉睫。
十三日,韩朝、齐天良奉王斗之令,去董家庄与舜乡堡招募一些泥水土木匠前来商谈建堡。
当日傍晚,韩朝二人便回来了,带回了七、八个衣衫褴褛的工匠。齐天良已经与他们商谈好了,工钱方面,除了每日的食宿外,需每日给银一分,王斗答应了他们。
这些工匠见王斗答应,都是喜形于色,这个冬日的饭食终于有下落了。
他们这些人都是世代匠户,已经参加过诸多城堡的修建,建设规划靖边堡,其实对他们来是轻车熟路的事。在靖边墩周边转了几天后,他们很快便拿出城堡的设计平面图,包括街道的划分、水井的位置、庙宇的位置及各处宅院的位置,还有将来堡墙、堡门及堡墙上的垛口、射口等防卫设施都有。
在选址上,他们的意见也与王斗相合,都是决定紧沿靖边墩南向修建堡垒,一来这样防守更有依托,二来那靖边墩原来是修建在一个隆起的小丘上,地势从高到低,有利于城堡的排水,以防未来雨涝积水之患。
图纸好了,选址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修建城堡的成本钱粮。
依卢象升的计算,在大明,修建一个火路墩需要银二百两,修建一个楼台需要银六百两,修建一座周长一里多的小型城堡需要银七百多两,粮六百多石。那些匠户的计算大致也是如此。
王斗未来的靖边堡,规划中周长也就在一里多,不过他手上可没有银七百多两,粮六百多石,只能先建一些城堡主体,细节从简再从简,未来慢慢考虑完善就是。王斗其实很想将靖边堡修建成棱堡式样,那样防守更加坚固,可惜这种花费是惊人的,王斗暂时也没那个财力,只能将来再看了。
幸好建堡土地不要钱,这样就省了许多。
大明一般军堡的主体是城内的营房、粮仓、草料场、武库、马场,再加上外面的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护城河等,各地屯堡基本上也是如此。不过依王斗现在的财力,只能营房与城墙先建,余者慢慢说吧。
在王斗决定后,很快的,那些匠户忙活起来。
首先的,在靖边墩南向的几十亩地中,他们熟练的划出几十份的基宅地,并分出出行道路与三条主要街道。
随后在正西面的中轴线尽端,匠户们还第一时间划出一座庙宇的位置,保安当地军民一般称这个位置的庙为“正王庙”。然后街的交叉处又划出一块地方,未来将在这里兴建“马王庙”,一个高高的戏台也将建在这里,戏台对面还将兴建“老爷庙”,此外在城的南端也将兴建一个“娘娘庙”。
除此外,在城的东面地方,还要留出几块地修建未来彰表军功的庙祠,如旗寿庙、显忠祠、褒忠祠等。另外各条街的主街街心上,还将留出地方兴建各样市坊与牌坊。
这种规划都是当时大明各边镇军堡民堡的常规布局,王斗自然不可能擅改,他也改不来,老实说王斗后世就对建筑一窍不通。
而对于匠户们第一时间划出各色庙宇的修建地方,王斗也表示理解,这都是当时军民们的精神食粮。这个世界娱乐贫乏,除了拜庙看戏,还能有什么娱乐?想自己后世小的时候,能去戏台看戏,就是最大的享受了。
靖边堡的大体格局就是如此,下面该动手开工了。王斗一声令下,所有的靖边堡居民,除了孩童外,所有的男女一齐上阵,所有人都必需勤奋建设自己的家园。
一时间,靖边堡的居民们,无论男女,都是拿着锄头,挑着簸箕、箩筐,只是到堡的周边去奋力挖土挑土。连孩童们都是懂事的在旁帮忙。
不过修建堡墙与营房可以用黄土夯就,就地取土,不需要什么料钱,只需费些吃食劳力便可,有些钱则是不能避免的。
如城内宅院地基与城墙地基都需要石料,而且这些石料还要求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以青石最好。特别是砌筑城墙的地基,均需基深五尺、宽一丈四尺,一圈城墙地基下来,石料用量甚大。
还有打井,这是建堡第一要务,几十户人不可能都到河边去挑水喝,一个小堡至少需要三口井水,保安州各地地下水源算是丰富,所以打井一般到二十余丈就可出水,且水质大多清洌甘甜,听闻山西陕西一些地方需要打井深达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才可以见水。
不过就算打井只深到二十余丈,为免塌陷,也同样需要用砖石修砌,这样深井的石料用量也是不少。
靖边堡周边土地空旷,无处可以采石,只能到栾庄或是舜乡堡周边的山上去采,其实栾庄离靖边堡更近,不过那里是属于五堡的管辖地,与舜乡堡是不同的千户所,只能到舜乡堡的周边山上去采。
那里的石场离靖边堡路远,开采、运输花费想必都很大,而且除了石料,各处营房仓库的屋梁修建同样需要木料,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费。
王斗派出了二十几个男丁,让韩朝统领着,到舜乡堡的山上去采石,为了方便运石,他还去舜乡堡雇佣了几辆的骡马牛车。他要求韩朝尽量采出一些石料用于供应营房地基与打井所需石料,至于街道的铺就与外面的城墙地基,以后慢慢说吧。
同时间,王斗又去了董家庄一趟,请求管队官张贵支援一些木料,张贵言道无尝支援很有难处,不过他手上正好有一批空闲的木料,可以便宜些卖给王斗。
王斗答应了,几天后,董家庄的总旗洪丘领着庄内的几十个军户,让他们抗着木料,忽哧忽哧从董家庄一路步行而来,这家伙,连骡车都舍不得用,光用人力抗木。看着那些累得快要趴下的董家庄军户们,王斗半晌无语。
洪丘是个粗豪的汉子,年近四十,满腮的虬髯,他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场景,拍了拍王斗的肩膀,感慨地道:“王斗老弟,哥哥真是服了你了,独立建堡,能所不能啊。”
王斗只能苦笑,独立建堡,说得轻松,这其中的辛劳实是不足为外人道耳。
洪丘收了王斗的木料钱后,别的没说,只要求王斗给他手下军户们吃顿饱饭,王斗没说什么,就让那些军户们吃饭去了,立时那些军户们如虎下山一样的精神起来。

崇祯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今天是靖边堡第一口井出水的日子,经过几个工匠的努力挖掘还有修砌,这口井终于完结。
该井深约二十余丈,井水较浅水质较好,井底铺以细沙,井壁用青石修砌,外面围以碎石。当第一桶水拉上来时,一时间周边围观的军户们欢声雷动,再品尝一下,井水清洌甘甜,远远甲于他堡。
众军户们喜笑颜开,特别是一些加入军户的外地流民们,很多人曾一辈子困于饮水之苦,见到这么好的水,许多人都是流下泪来。最后这口修砌好的井被众人称为“王公井”,以感念王斗恩德。
而该井修建好后,附近的董家庄军民闻听后,有些人还赶来观看,观后无不是啧啧称羡。
除了这口井外,经过这些天靖边堡一百多成年男女的每日努力,堡内几处营房及仓库、草料场已经慢慢成了规模,虽是简陋,但至少可以避风挡雨。众人相继从地窝子搬出,住入营房宅院之内,这个冬天,总算不太冷了。
外面的城墙地基仍在修建,此时靖边堡内仍是脏乱,划出的几条街道仍是泥土满地,到处是石块木料及各样的垃圾物什,不过总算有一个城堡的雏形了。
第025章 比赛
靖边堡有了一定的规模,外面城墙的修建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此时王斗已经将心力放到了城堡周边荒地的开垦建设上去,争取要在明年开春前垦出一定的田地,兴建一定的水利,以使堡内军户们一开春就可以耕种。
从靖边堡的西面到董房河一带,其实有几条淤塞废弃的水渠,如能利用,便能使这一带成为良田,不过王斗财力不足,只能招集些军户疏浚其中一条水渠的一段,再略为修补,暂时能利用水源便可。
余者的,王斗打算拿出一百两银子,在各地打个五口砖石深井,众军户一起取水使用,到明年开春前,先开垦出一批土地,每户分个几十亩再说。
这段时间,王斗早派齐天良领一些军户对这一片土地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都有过仔细的了解。最后王斗决定在靖边堡西面,一条名为百户渠的废渠两旁开垦荒地,并将这条水渠疏浚,然后再围绕水渠两边各打几口深井,大致解决田地的用水问题。
此时除了韩朝领着二十几个男丁仍在舜乡堡的山上采石外,王斗现在手上有约男丁五十余口,壮妇八十多口,在这个时代,妇女同样要跟男子一起下地干活。而经过这些时间的调养,各人气色好了很多,虽然这些男妇中以老弱居多,不过不可否认他们的干劲很足。
这部分人中,王斗除了让杨通领着,又分出一部分人去疏浚百户渠外,余者各人都是随他一起在周边开荒修利。
一连多天,众人都是天亮而出,天黑而回,每天都是努力干活,见王斗每天都是带头,挥汗如雨,非常拼命的样子,众军户有些意外,有些感动,感觉王总旗这样的上官真是少见。
而王大人都每天带头干活了,自然没有什么军户敢在后面偷懒。
而每天齐天良,韩仲,钟荣三人也是同样跟在王斗身旁狠干。王斗也暗暗观察过那个杨通,他带着一些军户去疏浚百户渠,倒也卖力。整理出来的淤泥也挑往一处,将来用来肥田。王斗点了点头,这杨通还是可以用的。
这天一大早,众军户们迅速吃完早饭,在王斗的统领下,众人又是出堡而去,各人或是扛着镐头,或是扛着锄头,又有一些妇女挑着簸箕,箩筐等物同往,一些军户又赶着那十几头耕牛,同样拿去开荒,这样可使速度加快一倍。按人力,每个男丁一天只可开荒半亩,而有了耕牛后,可以一天开荒一亩,甚至更多。
王斗见钟荣也是扛着镐头跟在自己身旁,今天他穿了一身的短袍棉袄,稀疏的胡须不时被寒风吹拂而起,不过高瘦的身材仍是挺得笔直,可以看出他身上的文人气质。这些天他同样每天跟众人下地干活,想他一个文人,也能吃得起这样的苦,倒让王斗颇为意外。
想起这些时日钟荣用得颇为得力,堡内能写会算的读书人就他一个,王斗不想他累坏了,那样自己又要找过书吏了。
他看了钟荣一眼,笑道:“天寒地冻的,先生一个斯文的读书人,哪能与我们这些老粗一起吃这样的苦?不若先生还是回堡休息吧。”
钟荣停下脚步,他郑重地向王斗施礼道:“学生不才,蒙王总旗抬爱,眼下屯堡初创,众人皆是每日辛劳,钟荣又岂能独自偷懒,让各人羞煞汗颜?钟荣定要跟随众人前往。”
王斗赞了一声:“好,他日屯堡大兴,王斗定不会忘了先生的一份功劳。”
钟荣深施一礼:“多谢大人。”
他直起腰杆,一声不啃又随王斗而去,他来王斗这时间虽短,却己感受到了一股朝气蓬勃的气势,这种感觉让他陶醉,加上王斗对他的赏识,他的几个手下心腹同样对他尊敬,比起往日在董家庄堡的日子,钟荣已是离不开这里。

众人到了百户渠一处,这里已是开垦出一大片的土地,王斗拿了一把镐头,对旁边的齐天良、韩仲、钟荣三人笑道:“老齐,韩兄弟,钟先生,你们今天还敢不敢与我比试?”
韩仲叫道:“比就比,谁怕谁。”
齐天良也是叫道:“我老齐自认为耕田是一把好手,不信今日还会输给王头你。”
钟荣也是说道:“学生愿意接受挑战。”
四人手上或拿着镐头,或拿着锄头一排站好,个个神情严肃。王斗目光深邃,只是看着前方,韩仲咬牙切齿,双目圆睁,齐天良张大嘴巴,神情颇有些狰狞,钟荣也是紧抿着嘴,只是双手用力握着锄头。
猛然王斗一声大叫:“啊!”
高举镐头,一马当先冲了出来。
随后齐天良、韩仲、钟荣三人也是涨红着脸,大叫着随王斗身后冲出。而这时,地旁一个负责敲锣鼓舞士气的老汉也是同时敲响了手中的锣,锣声急促,颇有将军令的味道。
老汉一边用力地敲着锣,一边嘶声大喊道:“干活啊,大家奋力干活啊!”
身后一排排男女随着王斗几人冲出,个个都是高举着锄头。

挥锄如雨,王斗自自己镐头落到地下起,就没有直起身来过,钟荣也是一声不响地干着,齐天良是边看三人成绩边手上不停地挥动,韩仲则是埋头猛干一阵,见自己成绩超前就裂开嘴大笑,见自己落后了,骂个几声后,连忙又奋起直追了。
就这样一直干到中午,直到陶氏的大嗓门远远传来:“吃饭啦,大伙儿都休息吃饭啦!”
却是陶氏与刘氏率着几个妇人送饭来了,为了提高效率,众人都是在地头吃饭,由陶氏领着几个妇人在堡内做好后送来。
见吃饭时间到了,王斗站起身来笑道:“吃饭了,大伙都休息吧!”
钟荣,齐天良,韩仲三人也是直起了腰,钟荣突然一个踉跄,旁边的齐天良忙扶住他道:“钟先生你没事吧?”
钟荣摆了摆手,连声道:“没事,我没事!”
他敲了敲腰骨,叹道:“好久没干农活,身子骨都松了。”
王斗也是关切地问了他几句,让他好生注意休息,钟荣连连道谢。
然后王斗对各人笑道:“怎么样,你们看输赢如何?”
果然今日又是王斗第一,齐天良叹道:“王头的本事,我老齐真要甘拜下风。”
钟荣也是在旁微笑,韩仲则是不服气地道:“又让王头拿到第一,明日再来比过。”
王斗微微一笑道:“好了,休息了,大家吃饭吧。”
众人都是纷纷放下农具,集中到一起吃饭,看今天又是大桶米饭,有大桶清汤,有几脸盘的素菜,还有一脸盘的荤菜,众人都是喜笑颜开,辛苦干活后,最享受的就是美美的吃饱了。
在王斗的规定中,向来是一日荤,五日素,清晨给于早粥,每十人七日给酒一杓,干活就能吃饱,而且上官还不打骂,每日与他们同甘共苦,这样的生活,让很多人在梦里都是笑了出来。
靖边堡虽然成立时日尚短,但已经快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
王斗几人也是找地方坐下吃饭,这时杨通及时出现,这家伙,每到吃饭时定要从百户渠那边过来,与王斗几人一起吃饭,以显示自己也是这个圈内人的意思。王斗明白杨通的心思,微笑着招呼他坐下,杨通欢喜地坐到王斗身旁,把韩仲一屁股挤到一旁去了,韩仲怒目地瞪了他一眼。
正吃着饭,忽然王斗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怯生生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王斗咦了一声:“秀娘?”
第026章 外柔内刚
王斗站起来道:“秀娘,你怎么来了?”
谢秀娘见周边的人都是看着她笑,她有些羞怯不安,看着自己鞋面低声道:“哥哥你多日未回庄内,母亲挂念,便吩咐秀娘前来探望。”
王斗笑道:“原来如此,这些时间屯堡的事务确是忙了些,算算有些时日没有回去,倒让母亲她老人家挂念了。”
他温和道:“你还没有吃饭吧,过来一起吃点吧。”
谢秀娘温顺地应了一声,便移步过来,围在王斗身旁的各人忙闪开一点,给谢秀娘让出位子。韩仲端着碗叫了一声:“嫂子,可有些时日没见你了。”
齐天良也在旁道:“是啊是啊,有些时间没与王头去庄内了,老夫人她还好吧?”
谢秀娘轻声应了一声,见这么多人看着她,更是不敢怎么说话。
钟荣私下也打听过王斗的事,听说他有一位未成婚的童养媳,看来就是眼前这位小女孩了,他忙站起来对谢秀娘拱手作揖,微笑道:“原来这位就是小娘子,学生钟荣这边有礼了。”
谢秀娘见眼前这位象是读书人的样子,她不敢怠慢,记着以前母亲教过自己的礼节,裣衽回了一礼,轻声道:“先生多礼了,秀娘不敢当。”
旁边的杨通早听说过王斗家内有一个媳妇儿,只是一直没有见过,心下虽奇怪王头那么魁梧的人,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瘦小的媳妇,面上他当然不敢怠慢,满面笑容地欢叫道:“原来这位就是小娘子,小的杨通,早听说王头提起过您,今日一见,真是三生有幸。”
他一连声的道:“快快,小娘子快请坐下,这么冷的天,得赶紧喝些热汤暖暖身子才是。”
他叫囔着,让自己婆娘刘氏赶快添一双碗筷过来。
刘氏小跑着过来,手上提着汤桶,她倒了一碗热汤,对谢秀娘笑道:“这天寒地冻的,小娘子快请喝些热汤暖暖身子。”
谢秀娘见这么多人都是奉迎她,知道这都是因为王斗之故,她心下又是自豪,又是紧张,更害怕自己举止不得体,让别人在背后说闲话,她接过汤碗,轻声谢了一声,小口小口的喝了起来。
王斗大口大口的吃饭,劝谢秀娘多吃点,谢秀娘吃着,只是不停的点头。
众人吃过饭后,王斗又继续领着众人干活,谢秀娘轻声对王斗道自己也想帮忙。
王斗想了想给她一把锄头,让她跟在自己身后,让她注意不可太劳累,谢秀娘欢喜地答应了。
傍晚收工时,谢秀娘与王斗一起回去,王斗问起庄内事情,谢秀娘言道眼下庄内平静无事,自己想留在靖边堡内,看能不能帮王斗做点什么,又说母亲也是这种说法。
王斗笑了笑,便让谢秀娘留下了,就让她住在靖边墩原来自己那间房内。

第二天,谢秀娘也是随王斗一起出工,周边的军户早传遍王斗与谢秀娘的关系了,这就是未来靖边堡的主母,很多军户都是过来恭敬行礼,口称小娘子,谢秀娘都是一一回礼。
此后谢秀娘又在堡内住了几天,每日都是随王斗早出晚归,一起劳作,她这种行动举止,颇得堡内军户之心。不过干了几天后,王斗发觉谢秀娘又有些脸色苍白起来,便吩咐她要注意休息。
其实自王斗缴获后金军所获,并拿回银钱回家后,他也曾请郎中为谢秀娘检查过身体,郎中言道谢秀娘从小身虚体弱,最好不要过于操劳,能安心静养才是最好。
不过说归说,每日谢秀娘还是随王斗一起出工,并言自己从小干活,让王斗不必担忧。
王斗第一次发现这小女孩还挺有性子的。
时间很快到了崇祯七年的十月中,后世的阳历已是十二月初,快到大雪时节了,这大明的北方实在冷得紧,北风一吹过来,真是要人老命。王斗盘算着再干一段时间,等地表上冻后,那时众军户就只能休息了。
好在开荒修渠已经快告一段落,等明年开春就可以耕种了。
今天似乎特别冷,还飘下一些雪花,北风一吹而过,落在地上的残雪立时冻成坚冰。在外面劳作的众军户们个个裹得象粽子,不过仍有缩手缩脚之感,口中呼出的都是浓浓的白气。
王斗也是裹紧了身上的皮袄,将头上的皮帽戴得更紧些,口中骂了几声鬼天气,他无意中扫了旁边的谢秀娘一眼,不由一愣,只见谢秀娘那边已是脸色发白,嘴唇青紫,似乎在不断地哆嗦着。
王斗过去一把抓起她的手,见她小小的手上己满是冻疮,王斗大声道:“秀娘,我让你不要出来,你偏要出来,看看你的手,这么冷的天,真是胡闹。”
谢秀娘苍白着脸只是怔怔看着王斗,她半晌不说话,良久,她轻轻地说了声:“哥哥,你可是嫌弃奴家无用?”
王斗呆了一呆,放缓声音道:“秀娘,你怎么会这样想?”
谢秀娘眼睛闪闪亮的看了王斗一阵,最后她慢慢抽出手,背转过身去,幽幽地道:“奴也知道自己无用,可就是想为哥哥分忧啊。”
她慢慢而去,声音徘徊转侧,最后轻不可闻。
看着她小小的身影消失,王斗呆了良久,最后叫陶氏过来,让她照顾好谢秀娘。
陶氏道:“王头只管放心好了,我一定会照看好小娘子的。”
王斗长长地叹了口气,或许刚才自己态度太生硬了,这个小女孩也只是想为自己做点事啊。

第二日,谢秀娘回往辛庄,王斗叫陶氏陪她回去。
到了十一月初时,靖边堡军户开荒修渠之事完全结束,根据钟荣的统计文册,共开垦有田地一千一百六十三亩,疏浚水渠三里多,开挖灌井五口,这个成绩在舜乡堡诸多屯堡中算是非常不错了。
事后王斗的靖边堡屯顷亩数文册上缴报备后,不说张贵吃惊,就连舜乡堡管理所内屯田诸事的杜真也是非常惊讶,防守官许忠俊得知后也是非常欢喜,看来自己当日让那王斗去屯田,还真是不错的选择。
王斗也是心中自豪,自己为了这个屯堡,可以说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才有了现在这个成绩,自豪是完全应该的。而这时韩朝等人也从舜乡堡那边回来了,经过多日的辛劳,他们终于采集到足够堡内各宅院建筑的石料,至于外面城墙地基的石料,那还要等明年继续努力。
不过这种天气下,王斗当然不能让韩朝他们继续干了,看看韩朝,人都黑瘦了一大圈,王斗吩咐韩朝等人好好休息。
许忠俊酝酿着什么时候去靖边堡视察一下,重申自己对王斗的支持。而王斗这边,他已经开始忙另外一件事了。

“老弟,你屯堡搞得不错嘛,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董家庄内,张贵感叹了一句,接着又说道:“说吧,你老弟来找我有什么事,哥哥知道你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正有所求。”
王斗微微一笑,抱了抱拳道:“小弟今日来,是请老哥支援一些刀剑器械的,您也知道,我那屯堡初创,还没器械防身呢。”
张贵抚着唇边的短须,沉吟半晌,道:“也罢,我库房内还有一些长枪火铳,就便宜些给你吧。”
王斗道:“多谢老哥了。”
王斗随洪丘去了仓房内,里面堆了一些军械,大多是刀枪与三眼铳,王斗问道:“没有鸟铳弓箭吗?”
洪丘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王斗想了想,弓箭手训练困难,现在大明鸟铳的质量也让人担忧,暂时有刀枪与三眼铳也不错。
他拿起一根长枪看了看,枪长约一丈,枪头铁制,形如鸭嘴,典型的大明制式长枪,可惜这批长枪的保存不怎么样啊,枪头都生锈了,还有那些三眼铳,也同样是锈迹斑斑。
王斗叹了口气,这样的兵器,这样的质量真是不行,最后他选了三十根过眼的长枪与十把三眼铳,腰刀价钱由于贵被他放弃了,好在自己堡内还有一批缴获的后金腰刀可以使用。
除了这些兵器外,王斗还花了四十两银子买了三百多斤生铁,买不如造,还是自己动手算了。
第027章 匠头李茂森
王斗取了长枪与三眼铳从董家庄回来,他已经决定自己打造一批兵器,接下来是兵器种类的选择问题,无论是从实战还是从自己的财务情况出发,他都必须先理清这个思路。
戚爷爷曾言过斧、钺、锤、戈、戟、钩镰等胆大艺精者可用,用于独马冲杀敌阵,却不可教队兵,不可堂堂当大敌。至于镋钯、大棒与线枪几样多用于马上,所以这些王斗暂时都不考虑。
最后王斗选定的是腰刀,长枪,盾牌,火铳几种兵器,这样经济实惠,而且长短并用,防守兼备,当可出入作战。
远程兵器王斗抛弃了弓箭,改而选用火铳,不是因为弓箭不犀利,而是制造购买成本太过高昂,而且合格的弓箭手也太难练,没有几年时间很难见到成效,王斗没有这样的时间。
火铳手的训练简单,一把火铳也相对便宜,使用火器也是未来历史的潮流,王斗没理由不选用火铳。
王斗现在手上有十一把三眼铳,不过他内心渴望的是拥有鸟铳,三眼铳有效杀伤力也就在二十余步,而鸟铳则远得多,一把精良的鸟铳有效杀伤力可在八十步。
戚爷爷曾赞鸟铳为临阵第一利器,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历史上戚家军训练鸟铳手,向在八十步立五尺高木牌一块,鸟铳手三发一中,十发七中方为艺精。
不过鸟铳制造的工艺复杂,对制铳工匠的手艺要求颇高,因此要找一些好的工匠来。如果堡内有制造鸟铳的工匠,以后三眼铳王斗将慢慢不再使用。
王斗目前有缴获自后金军的大刀长枪一批,还有从董家庄买来的长枪,二者以后都要打造,只是困于财力,只得慢慢再说了。
舜乡堡内有一批匠户,世代都是打制兵器,想必内中有人会制造鸟铳,王斗派韩朝与齐天良前往,希望能通过舜乡堡的百户杜恭搞几个工匠过来。王斗知道杜恭性情贪婪好货,临行时给了韩朝一些银子,让他到舜乡堡后备下一份厚礼。
王斗准备兵器训练军卒,韩仲几人当然双手赞同,只有韩朝对王斗准备打制鸟铳有些疑惑,不过他没说什么,领了王斗的任务后就随齐天良到舜乡堡而去。

几天后韩朝二人回来,带回了六、七个工匠,其中一个还是匠头,听他言自己精通鸟铳的打制。
此时这几个人站在王斗的面前,无不是粗手粗脚,满面风霜,身上的棉袄破破烂烂,只是不时跺脚哈着白气,这天气实在太冷了。王斗看他们脸都冻得青紫,便让他们先下去饮用热水。
等他们缓过气来后,王斗才招他们过来说话。
那匠头叫李茂森,年在四十五、六,身材甚是粗壮,不过脸上却是神情精明,王斗问他可是会打制鸟铳。
李茂森道:“回大人,不是小的夸口,当年小的在卫城军器局中,论起打制兵器火铳,那也是数一数二,就算到了千户所后,这手上的技艺也没有落下。”
王斗看他脸上似在回忆,神情又是骄傲又是痛恨,他原来是在保安卫城,最后怎么会跑到这舜乡堡来?想必这其中有一个复杂的故事。不过这不是王斗关心的,他顺口问了他些制造鸟铳的知识。
李茂森一一答了,他道:“大人,造鸟铳,以六斤为妙,只是耗铁甚多,四十斤毛铁,最后只炼到七、八斤精铁,所费不小。”
依他估算,加上铁价,炭价,工匠的工钱食粮,还有其它的耗费等,一根鸟铳的成本在三到五两,所需不是一笔小数目。
王斗点了点头,他看过历史上相关记载,这李茂森的估算跟他差不多,这倒是个实诚的人。不过王斗只关心鸟铳的质量,历史上很多明军使用鸟铳炸膛,造成军士对使用鸟铳有一种畏惧,王斗不能拿自己部下的生命去开玩笑。
对王斗的忧虑,李茂森道:“大人,鸟铳之所以炸损,一是材料不足,或是工匠们在制造时取巧,粗细薄厚不均,特别是在铳管的焊接上,许多工匠技艺不足,造成鸟铳炸镗。不过小的自然不存在这些问题,只要大人材料充足,小的便可以为大人造出精良的火铳来。”
王斗点了点头,他当然不可能凭李茂森一面之词便放心于他,历史上大明对鸟铳的质量要求其实很严格,不论工部还是各地卫所,他们造出军器都要注明某部、某卫、某所、某年、某季成造字样,事后还需造册,以便随时查考。不过就算这么多规定,大明军器的质量却是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