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走之前唐健特别叮嘱那两小伙子——万一发生意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却一定要保护好张老师的安全。如果被樵夫或猎户等本地人士无意中发现,能控制就尽量控制起来,要是控制不了…
后面的话唐健没明说,但已经接受过“特训”的魏艾文很坚决点了点头:
“我知道该怎么做。”
…
通信问题解决以后,接下来就是要往琼州府再派侦察兵。打伏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搞不清楚对方什么时候出兵,这边的埋伏圈就根本无从设起。根据逃回来的程府仆役报告,先前设在琼州府城的那个私盐窝点已经被查抄了——明朝官员们可不会放过任何一点能捞钱的机会。
所以战术侦察行动还是只能依靠自己人来干了,北纬原打算亲自再跑一趟的。不过地质勘探组的同志们自告奋勇接过了这项任务,按照他们的说法——野外生存这一块是他们的强项,这段时间四处探矿,也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用来远距离监视明军动向,完全可以胜任。
作为穿越者中军事技能最为全面的一把手,北纬这次要承担的任务最多最重,也确实无法长期在外侦察。于是侦察工作就被转交给了勘探组,在地图上划出几个关键性区域,每处留一个勘探队员,随时监控临高附近各条道路上的情况。
而其中最危险,被安排到琼州府的那处观察点,直接监视明军营寨的光荣任务,则被交给了舒中同志。这位兄弟前段时间跟花脚寨中的黎人走得很近,如今已经可以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黎族土话骂人了,还能唱上几句本地山歌。将近半年的野外活动,让他的皮肤跟当地人也没啥两样,再给他弄上一身黎族服饰…短期内冒充一下黎族同胞倒也不必担心会穿帮。
当舒中把望远镜,对讲机和数码相机等间谍工具都藏在背篓夹层里,外面用半筐药材和野味打掩护,小腿上绑着五四手枪,穿着一身黎族装束信心十足的出现在大家面前时,这边大伙儿看着他的形象,感觉怎么看怎么象那七八十年代传奇故事中的台湾特务…
至于对明朝水军的监视,则只能交给黄晓东船长负责了——军事会议结束后没几天,黄晓东就开着琼海207出发去海口。他将在那里直接用船上雷达监测明军水寨情况,顺便把舒中这位王牌大贱谍送往潜伏地区,以及随时准备在发生意外时接应他逃跑。
庞雨曾担心说这样二十四小时开启雷达,会过于消耗电力,燃油以及机器寿命,但黄晓东却很愉快的告诉他完全不用担心。
“我只需要远远用雷达扫描一次明军水寨,记住那些大船的荧屏特征就够了,以后每隔几个小时开一次机器,看一看那些大船还在不在就行,谁耐烦整天盯着他们看。”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琼海号就这样出发了。在临出发前机械组的同志们和老郑等人互相配合,对琼海号进行了一点小小改装——他们用钢筋和钢板加固了琼海207的船头部位,这样在碰撞时不至于损坏船体。
琼海号的船头本来就呈锐角形,如今外面又给覆盖了一层厚钢板,还给浪花打的贼亮,简直就成了专用的冲角凶器。为了测试它的效果,改装人员特地从当地渔家手中买来几只报废的旧渔船,让琼海号进行了几次冲撞测试,也让黄晓东体验一下“手感”。
“这里没有海事警察,也不会有人找你索赔。只要碰上拦路的,别管对面是渔船还是什么,该撞就撞,千万别手软!”
老解很没良心的这样教育着十八岁的年轻船长,他也担心啊——琼海号这次出动,船上人员还不足十人,携带武器也很少,万一被明朝水军来个跳帮大作战,摸上了船,那可就惨了。
该外派的都打发出去了,接下来就是内部调整。外部的侦察工作固然重要,而内部全体人员战斗力的提高则更是决定性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当然就是武器的配备。
他们的火枪数量并不足以做到人手一支。尽管王若彬做了最大努力,把船上所有能拿来当作火枪发射管的金属管材都给利用上了,到最后也才凑出了七十支不到的枪械。为此需要配备的子弹则已经是五花八门,从标准铜壳步枪弹到纸筒包裹的黑火药加碎铁粒霰弹都有,让徐慧工程师天天咒骂——他是负责弹药部分的。
就算这样火力也还嫌单薄,从黑枪贩子那边似乎已经榨不出更多油水了。不过,诸如文德嗣,林深河等一批经验丰富的玩主却另找到了替代品…
在攻下临高县城以及顶住了后来那次突然袭击后,穿越者们理所当然的缴获了不少武器。这些明朝武器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没什么大用,铁刀和长矛的金属材质都太过于低劣,全扔到黄建成那边当废铁处理了。
不过同时被缴获的那十来张反曲弓倒还有点意思,弓背是典型的中国式复合弓,用柘木,牛角等多层材料粘贴而成,弓弦则是动物肌腱,显然经过特殊处理,强韧程度极高。
第五十章 战前准备(下)可俺们有机械化
一开始大家都饶有兴致的尝试着拉弓射箭,明朝南方军队装备的角弓力量不算太大,大多数现代人都能拉开,但因为都不会正确射箭姿势,羽箭射出去之后那个命中率就惨不忍睹了——0.8米直径的木头靶子,放在区区30米外,能上靶的都没几个!
射箭是一门很高深的技巧,这里可没有谁敢自傲说能在实战中使用弓箭伤敌。自觉丢脸的穿越众们嘻嘻哈哈玩闹一番,之后也就扔下了。不过这些角弓落在有心人眼里,那可大不一样了——现代人用弓不行,换成弩呢?
要知道在这伙儿穿越者里面有不少人都是武器爱好者,只不过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严厉的枪禁法律,没几个人敢象王若彬那样违法搞黑枪而已。所以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把满腔热情投到了另一种替代品上——那就是玩弩!
文德嗣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某家知名弓弩网站的特约版主,文德嗣玩弩已经有四五年历史了,家里面诸如大黑鹰,森林猎手等国产或进口高级弩机有好几款,各种零配件摸得门儿清,闭着眼睛都能拆卸组装。
在发现自己来到明朝后,文德嗣最为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能带上一款心爱的弩机。可这年头连坐火车都要用X光检查行李,谁出门旅游会带一具弩机啊,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么。
所以,当文德嗣看到那些被大家随手乱扔的角弓时,他的两眼却立刻发出了绿彤彤的光——有弓背,有弓弦,这就足够啦!剩下托架扳机之类配件,去找机械组的兄弟做啊!
拉上一伙儿同样对弩机感兴趣的弟兄,最重要是把开机床的那几位同志搞定,一帮子人倒腾了两三天,很快就做出来一具和《疯狂的石头》里面那杆大黑鹰差不多的强弩。
弩机的主要支架是用硬木加工而成,用钢螺丝固定——他们在船上找到许多各种型号的螺丝。在把两根弓弦绞成一股之后,弩的撅张力大大加强,射程也随之增加。这种弩机一个普通人光靠手臂是无法拉开的,因此在弩的前端配有踏脚环,射手踩住脚环,弯下腰借助腰腿的力量才能上弦。
经过测试,自制弩机的射程最远可以达到150米,但要精确瞄准最好还是在70米范围内。80~150米范围则可以采用覆盖射击方式,为此炮兵老马同志专门为他们设计出了弩机专用的瞄准标尺,原理是模仿从前老式步枪上的齐射瞄准具,用硬木片加工而成,平时用螺丝固定在弩机托架侧面,使用时旋起翻转,只要领头有经验的同志大致测算一下距离和风向等因素,这边十多只弩机就可以统一用一个高度参数进行射击,对某块区域进行概略杀伤。
弩机做出来以后大家轮番进行了试射,因为上弦和瞄准被分成了两个步骤,而且在人体工程学方面设计的相当出色——前端有握把,托架尾部则和步枪一样是顶在肩膀上,以保持射击姿势的稳定,这样大伙儿的命中率都提高很多。只要不是高度近视,60米范围内弩箭落点基本都能控制在一个0.8米直径的靶子上。
这种精度用来射击人体已经足够了,也就是说他们的自制弩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于是在各项测试合格以后,这种弩机开始被作为火枪的补充替代品而大量生产。
弓在明朝军队中装备很多,而且并非管制武器,海南这边民风剽悍,就连普通猎户家里往往都有一两把弓,因此穿越众们在收集原材料的时候很容易。
他们首先搜刮了临高县武库,这里先前好歹也是个百户所,武库中还是有一些存货的。经过一通彻底翻检,扣除那些锈蚀腐烂的,在仓库里总共找到了二十多张弓背,以及五十多条加工好的弓弦,再加上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又从民间收了些质量好的材料,兵工厂便再度开工了。
不过这次的主角从王若彬变成了肖朗,这小伙子非常娴熟的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机床技艺,用电动机床制造那些弩机配套零件效率极高,只要有人设计出第一套样板来,肖朗就可以用硬木块加工出完全一模一样的配件。
截止到几天前,他们得到即将开战的消息时,穿越者们已经拥有了将近七十把加工好的强弩。加上原有的六十来支火枪,总算能把所有人员都给武装起来了。
最近这段日子,领到了弩机的同志们都在忙着练习射击,虽然在制造时把其它配件给统一化了,但毕竟作为核心的弓背和弓弦都是单独收来的,这就导致每一把弩的撅张力都不太一样。唐健要求大伙儿没事多练练,尽快习惯分配给自己的弩机,或者说——找到“手感”。
和火枪子弹相比,弩箭的制造可就要方便多了——把大小合适的硬木段成批送入电动车床入口,拉出来就是长度直径完全一样的光滑木杆,连重心都差不多。然后再去装上铸铁箭头。黄建成那边的炼铁高炉已经发展到第二代,用铁水浇铸一次可以作出上百个箭头,用电动砂轮稍微打磨一下就非常锋利——有了电力就是方便。
箭头特意给浇铸成了三棱形,射入肉体之后形成的三角形伤口极难包扎。如果不是因为沙模做不出太复杂的样式来,黄建成甚至想给箭头上开血槽,那威力更可以倍增了。
在高强度练习之下,这种弩机的缺点也开始暴露出来:每次射击都要弯腰用力拉弦,一两次还行,但在连续射击了十多次以后,大多数人就连腰都弯不下去了。
“苦练叉腰肌!”很快成为团队中最流行的口号,所有人都被要求在临睡前至少作100个仰卧起坐,即使那些预定拿火枪的都不例外,因为到时候可能需要他们帮忙上弦。
弓弩的另一个缺点是射速太慢,即使最熟练的弩手也需要将近10秒时间来上弦,考虑到弩机最具威力的距离只有区区60米,真要和敌军面对面碰上,这边最多只有射击三到四轮的机会,对方就冲到面前了。
因此在参谋组的计划中,弓弩队其实并不适用于陆地野战。真正能让这些弩机发挥最大的威力的地方应该是在海面上,作为琼海号附属的远程打击力量来使用。把包裹了凝固汽油或者用其它油脂浸泡过的布卷安装在弩箭头部,点燃后利用弓弩抛射到敌军的木船上去,这才是琼海号最主要的攻击手段。
站在船上既不用担心被敌人冲上来,又能把弩机架起来发射,效果比火枪还好。先前在军事会议中大家很确定琼海号能够一对十五,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这种远程攻击的利器。
远程武器装备齐全之后,武器组还按照各人要求给大家生产了一批近距离格斗兵器。装备近战武器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正常情况下应该没有和敌人格斗拼命的机会。因此在这方面并没有作统一要求。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人喜欢砍刀,有人喜欢长矛,还有爱好斧专精锤专精的…反正随便你爱用什么,钢铁组的技工们都能给你做出来。第二代的炼铁高炉暂时还做不出适合枪炮用的高强度钢,但用来打造古代兵器倒也绰绰有余。
有几个玩游戏入迷的小家伙非要作怪,想要黄建成大师傅为他们打造和游戏中一样的武器。结果老黄倒是好说话,按照其中一位小同志画出的图样为他做了一把“阿什坎迪尔·兄弟会之剑”,可宝剑铸成后那小子连举都举不起来,白白浪费好多材料,还被所有人嘲笑了好几天。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比较朴实的设计,主要听从唐健北纬等人的建议:长矛用三棱刺形式,开好血槽,捅伤就能致命。个头高力气大的同志就用斧头,一面开刃另一面做成鹤嘴形,凿盔甲一凿一个洞…
庞雨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把长匕首,他不认为凭自己一米七不到的个头能在近身战中占到什么便宜,装备匕首作为工具的用途更大一些。武装完成后整支队伍看上去乱糟糟的,活像一群土匪。
装备的最后重点是放在了护甲上,琼海号货舱中有一批厚度为6mm的冷轧钢板,本来是计划另有他用的,但现在也被调了出来,用刚刚在文澜江边建成的水力冲压机直接压制钢板甲胄!
第五十一章 挖坑的技巧
甲胄被最大程度的简化了,分为前片后片两部分,在左右两侧肩头和腰胯部用插销进行连接。穿着卸下都很简单,单人都可独立完成。
但在人体工学设计上却下了一番功夫,把受力支撑点主要放在了肩部和腰胯部,穿上后倒不怎么影响活动,特别是不影响手臂的灵活性。
大工业化的特点——设计完成后连续制造起来就非常简单,只要定制好模具后直接在钢板上冲压就能成型。只是因为模具制造太麻烦,甲胄只有一个规格,为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们专用。
有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同志就不乐意了——凭什么我们要被歧视?难道上战场之后敌人光打大个子还是怎么的?面对他们的吵闹,负责操作水压机的秦石青二话没说,直接把刚作出来的一副甲胄塞到某个闹得最凶的小个子怀里。
哐当一下,重达25公斤的钢板甲当场就把那小子压趴下了,秦石青这时候才哈哈一笑:
“这还只是胸甲的重量,回头还要加上一个1公斤左右的头盔,腿部和手臂部位要加上皮制护筒护裙大约3公斤,至少2公斤重的钢底靴子…这还没包括武器。你们要是觉得自己能承担就尽管装备上,我还巴不得把所有人都武装成步行战车呢。”
小个子们都不说话了,现在却轮到大高个儿们拉长了脸——全副武装以后这些人形铁塔个个都被压得嗷嗷叫,可唐健却要求每人穿着盔甲至少活动半小时以上。他自己身高1米78,也一样坚持裹上了一件钢甲,带头训练,让旁边人都无话可说。
当然小个子们也不是全无防护,不能穿全身甲胄,在胸前挂上一块护胸钢板还是可以的,护胸板的固定体系是模仿了登山背包构造,用宽皮带通过肩部和腰部承力,很出色的设计,庞雨试穿了一下,感觉就象把登山包移到了胸前,长时期穿着也不怎么吃力。
头盔是给每个人都配了一顶的,带护面甲的全罩式。在护面甲上开了许多密密麻麻的观察孔,倒也不怎么影响视线。
这套装备放在古代绝对是冲锋陷阵的配备了,但穿越众们却主要是用它来防护远程打击!这群现代人的学识素养都比古代人强得多,这是优势,可他们也有缺点——怕死程度可比古代人要高的多了。
在把头部和躯干重点防护之后,面对明军使用的远程武器,只要不是太倒霉,一般就不太容易送命了,大家的士气也因此提升不少,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又多了几分信心。
短短十来天工夫,临高县内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这群铁了心要跟大明朝廷对抗到底的短毛匪们整军备战,在极短时间武装出来大批重装步兵——以这个时代的观点来看,就算没有火枪,他们的装备也是精锐到极点了。
不过在外面那些本地人看来,短毛们的行动方式却完全是另一种涵义——大量物资被搬出县衙仓库拉到海边去,被短毛们占据的地方,白天黑夜都乒乒乓乓吵闹不休…最近他们甚至开始向周围居民分发盐和米,以及新近收获上来的甘薯!有人问起缘由时,只说前些日子打扰桑梓过多,表示一下歉意。
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这话,不过短毛们送来的粮食和盐却是实实在在,在老百姓眼里这些短毛大概又在发疯,而在有心人眼中,这个动作显然就不这么简单了…
“他们要逃跑?”
作为一个本地的县太爷,程叶高对于那伙短毛匪的动向当然是最为敏感。他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的头脑总是聪明些,在本地百姓都在为这群短毛终于即将离去而暗自庆幸时,程县令却感到了极大的危机。
大家在一个县里混了那么久,程叶高早把这伙短毛的人数摸的清清楚楚:一百三十九个,连多少男多少女都知道。而且他相信琼州府那边肯定也清楚,他们这边能派人去府城打探消息,那里当然也能派人过来。
事实上他派人去府城里活动时的一个理由就是“打探敌情”,也陆续泄漏了不少短毛的虚实过去。从现代概念上说,他应该算是双面间谍。
一百对五千,程叶高也认为这些短毛没有任何机会,但这反而更令他担忧——这帮人拥有那艘传说中可以无风自动的大铁船,随时可以一走了之。可他怎么办?朝廷耗费粮饷发大军过来,如果找不到正主儿势必要拿人顶缸,到时候自己这个“附逆”的县太爷毫无疑问将成为第一祸首。就算他先前有通风报信之功,估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大明朝处置反叛官员从不手软,现在虽然不象太祖爷那会儿搞剥皮实草了,大辟之刑却还是免不了的。去年处置魏阉余党,不知道有多少官员仅仅因牵连就掉了脑袋,程叶高虽然远在海南,却也能从同僚故交的书信中感受到那股凶厉之气,此时想起犹觉颤栗。
从程叶高的角度出发,要想保住自己的脑袋,唯有说动这伙短毛投降朝廷——这是他和李师爷商量半宿得出的共同观点。
然而旁人不清楚,他们两个却再知道不过——这些短毛可不是傻瓜,先前几次提到招安话题都不感兴趣,如今大兵压境之下再说投降,岂不是任人宰割的局面?都用不着开口去说,李长迁师爷就一口断定,那些人肯定不会纳此下策。
无论成不成,关系到自己的脑袋,总还要试一试,最终程叶高还是拖上李师爷硬着头皮前去拜访。结果却连门都没能进得去,那些短毛说话也很直接——马上要打仗了,他们要全力备战,暂时不能接待客人了,敬请原谅!
程李二人郁闷回转,李师爷带了眼镜视线良好,匆忙中一眼还从门缝中隐约看到那些短毛似乎是在挖坑掩埋什么东西,回去后他把这话跟东家一说,两人同时长叹一声,这哪儿是备战的样子啊,分明就是要逃跑么。
这边两个明朝文人面面相觑,那头解席把他们应付走之后,却又匆匆回到院子里,继续听北纬给他们讲解炸药的埋设方式。
原本大家都以为所谓埋伏无非是在路上掘坑,往里面埋入炸药包,等敌人来了引爆就行。但等北纬详细介绍了侦察兵设伏的各种方式之后,大家这才发现原来挖坑也是有这么多讲究的。
北纬很不主张在道路上挖坑,道路上经常有人行走,挖过坑埋过东西以后土质必定变得松软,这个是无论如何都隐藏不住的。少数一两个陷阱也就罢了,想要伏击几千人的军队,炸药的埋设范围少说也要好几百米,把这么长一段路面掘开再埋上,只要不是瞎子就一定能看出异常来。
因此北纬建议把炸药设在路边,而且不要离道路太近。为了保证杀伤效果,在埋设方式上就要作点讲究了——在道路两侧十几米的位置,牢固安放一些半弧面金属板,把凹面朝向道路。在金属板前设置炸药,炸药前面再堆放大量碎石子和碎金属片等杂物,当炸药爆炸时,凹面金属板会把爆炸能量都向道路方向反射,同时携带大量碎石铁片一起打击目标。
“这就是克雷莫地雷,现代反步兵定向雷的原型。标准的反步兵定向雷是反射钢珠,有效杀伤范围可以达到五十米,我们临时组合恐怕达不到那么远,但二三十米肯定没问题的。足够完全覆盖道路了。”
大伙儿全都叹服不已,你说这专业人员做起事情来就是不一样。同样是挖坑害人,专业人员果然要狠毒得多。
闲下心之后老解才忽然想起刚才的事情,禁不住开口笑道:
“弟兄们,咱们的战略欺骗计划看来成功了,就连老程都以为我们想要逃跑呢。庞雨,你这计策不错!”
受到夸赞的建筑师只是淡淡一笑:
“先前琼州府官员故意放风出来,显然是想吓唬我们,逼我们主动逃跑。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将计就计,给他们造成我们要逃跑的假象…”
老李教授也点头微笑:
“不错,人总是倾向于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琼州府的官员本来就希望我们逃跑,现在想必更能增加他们的信心了。如果让他们光想着抢东西而在准备不足的条件下仓促提前出击,那就更好了。”
第五十二章 D日来临
“就是浪费了好多粮食啊,可惜了。”
胡雯还有些惋惜的样子,先前正是她带着后勤组和女生组成员在城里到处串联,把粮食和盐分发到家家户户的。虽然他们本身仍然保留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但女同志总是精打细算一些,这些物资都是经她之手亲自发出去的,想起来难免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