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麦克阿瑟站在朝鲜半岛上,手往天空里抓了一把,然后握着拳头对他的破译官说:这就是我要的情报,满天都是,随手抓,可我没法看到它们,因为我现在是个瞎子,就看你能不能恢复我视力。
几年后,他在回忆中写道:我的破译官始终没让我睁开眼,哪怕是一只眼,这样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29
不妨重复一下麦克阿瑟伸手往天空里抓一把的动作。但现在你抓的目的不是空气,而是想抓一只鸟。天空中总是有鸟的,只是想徒手捉到一只的可能性绝对是很小的。绝对很小不等于绝对没有,有人神奇地抓到了一只。
——这就是破译密码。
不过,多数人抓了一辈子也只是抓到了几根鸟毛而已。
30
什么样的人可能抓到鸟?
也许约翰·纳什① 是可以的。
但希伊斯不行,虽然他的天才不见得比纳什逊色多少。
①约翰?纳什:美国数学家,非零和博弈论的发明人,并由此获得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纯数学领域,他的贡献同样卓著,是现在微分几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不幸的是,34岁那年,他罹患严重精神分裂症,提前结束了他的天才。
31
纳什虽然能抓住鸟,但心中并不知道何时能抓住,而希伊斯只要注意观察他的目光,出手的动作、姿态、敏捷度、准确性、弹跳力等,再抬头看看天空中鸟的多少,它们飞翔的速度、线路、特点、变化等,也许就能预见纳什何时将捉到鸟。
同样是天才,希伊斯的天才更严谨、美丽,美得像个天使,像个神灵。纳什的天才更生僻,生僻得近乎怪诞而野蛮,有人鬼合一的感觉。密码是把人魔鬼化的行当,人有的奸邪、阴险、毒辣、鬼气等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人鬼不分的纳什更容易接近它。
32
睡眠与死亡同名,但不同姓。
睡眠是死亡的预习,梦境是人的魔境。
人都说你灵魂过大躯体过小,头脑过大身体过小,这是鬼怪妖魔的基本特征。
他们还说,你因为从小与梦打交道,因而沾染了魔界的某些鬼气和邪乎,所以更容易徒手捉到鸟。
33
世上的所有秘密都在梦里。
34
你只证明你自己。
当你对自己作出证明的时候,对方也帮你作出了证明。
当你无法对自己作出证明时,却替对方证明了其自己。
35
你渴望一个更天才的人使你免开尊口。但为此,却需要你不停地说下去。①
①估计言出《圣经》,但详情不知。
36
我的保密员又被换了,理由是她没及时地来收缴我的笔记本。
她不是第一个走,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37
新来的保密员肯定又是个女的……②
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701人的婚姻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女同志禁止在外单位找对象,男同志一旦在外面有意中的人选(虽然组织在招人时尽量争取男女平衡,但实际上始终是男多女少),必须跟组织如实汇报,以便组织派人核查,获得同意后方可进入发展阶段。如果本人不想或难以解决“问题”,可申请组织出面解决。容金珍的婚姻问题曾令组织上一度感到很困惑,因为眼看他岁数一年年攀高,他却始终没动静,既没有自己出击,也没申请组织援助。就这样,在年过30后,组织上擅自为他秘密而巧妙地张罗起婚姻大事,采取的办法是,先物色好人选,后安排给他当保密员。来人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个人的决心来到他身边,希望做他妻子,做不成就走人。因为,要把机会留给别人——也许下一位情况就反转了呢。正是基于这般考虑,他的保密员换了一任又一任,现在已是第四任。
38
她是谁?
你认识她吗?
你希望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
她是自愿的,还是做了思想工作的?
明天她会来医院看我吗?
见鬼!多么令人头痛的问题!
39
鬼不停地生儿育女是为了吃掉他们。
40
医生说我胃还在少量出血,他奇怪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好药还不见效。我告诉他原因,是因为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像吃饭一样吃胃药,吃的太多了,麻痹了。他决定给我换种新药,我说换任何药都不是新的,关键要加大剂量。他说这太冒险,他不敢。看来,我只有作好在这里多呆些时日的准备了。
41
讨厌的宠物!
42
她来了。
她们总是勇敢地跑到你这里来受苦。
43
她在病房里,屋里简直一下就显得拥挤起来。
她走的时候,望着她背影,你几乎差点忘记她是个女的。
她需要七只煎饼才能免除饥饿。①
①估计言出《圣经》,但详情不知。
44
她并不善于掩饰——一部糟糕的密码!以致你觉得,在人面前她并不比你要轻松自在一点。既然这样,又何必来呢?要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你秘藏的用心注定以后每一天都要这样困惑而无奈地度过,反正我知道他是不会来同情一个误入歧途的人的。
45
要帮助我的想法是一种疾病,只有躺在床上才能痊愈。
46
意识太多也是一种疾病。
47
蓝天,白云,树梢,风吹,摇曳,窗户,一只鸟掠过,像梦……新的一天,风一样的时间,水一样的日子……一些记忆,一些感叹,一些困惑,一些难忘,一些偶然,一些可笑……你看到两点:第一是空间,第二是时间,或者也可以说,第一是白天,第二是夜晚……
48
医生把做梦看作消蚀健康也是一种病。
49
她给我带来了大前门香烟、国光牌蓝墨水、银君茶、单摆仪、清凉油、半导体、羽毛扇、《三国演义》。她好像在研究我……有一点错了,我是不听半导体的。我的魂灵就是我的半导体,每天都在对我嘀咕个不停,就像我的单摆仪一样,脚步的振动都会引起它长时间的摆动。
你的魂灵是吊起的,悬空的,就像单摆一样。
50
他是在有次梦见自己抽烟之后才抽上烟的。
51
抽大前门香烟是小蒋①培养出来的,她是上海人,有次回家给他带了一条,他说好抽,她就每个月让家里寄。他还喜欢听她说上海话,跟鸟叫一样的,清脆,复杂,可以想像舌头是又尖又薄的。他几乎都有点喜欢上她了,却经不起时间考验。她的问题是走路的声音过于响,而且还有节奏,后来还钉了马蹄样的铁掌,简直叫他忍无可忍。老实说,这不是声音问题,而是意味着他随时可能飘飞出去的魂灵,在飘飞过程中经常被扯住衣角,从半空中跌落下来。
①小蒋:第一任女保密员。
52
如果在白天和夜晚间让他选择,他选择夜晚。
如果是山川,他选择山。
如果是花草,他选择草。
如果是人和鬼,他选择鬼。
如果是活人和死人,他选择死人。
如果是瞎子和哑巴,他选择哑巴。
总而言之,他厌烦声音,和有声音的东西。
这也是种病,像色盲一样的病,功能上天生多了或少了某个机关。
53
达不到目的的巫师……
54
这么狰狞的东西!
她说这东西叫手板蛇①,民间说它是癞蛤蟆和蛇杂交出来的②,对治胃病有奇效。这我相信,一个是民间的偏方往往是治顽疾的良药,二个是我的胃病就同狰狞野鬼一样可恶,大概也只有靠这种狰狞可怖的东西来制服它。据说,她在山里走了一天才收罗到这东西的,真是难为她了。我要往梅药山和乳香冈去,直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时才回来。③
①手板蛇:又称石鳖,是生存在山石间的一种鳖类,外形比一般鳖要粗粝可怖,很罕见,有多种药能。
②其实不是,只是鳖类的一种而已。
③言出《圣经》雅歌第四章。
55
树林仿佛在月光中呼吸着,一会儿它收缩起来,挤成一堆,变成很小,树冠高耸,一会儿它舒展开来,顺着山坡向下铺开,成了低矮的灌木,甚至它还会变成朦胧的、遥远的影像……①
①由用英文记录一点推测,此言该是引用别人的,但不知出自何处。
56
我突然觉得胃里空了,轻了,像不在了——多少年没有的感觉!长期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胃像个化粪池,弥漫着烧热的恶气,现在它好像漏了气,瘪了,软了,松了。都说中药要24小时才管用,可现在才过十几个小时,简直神了!
莫非它真是灵丹妙药?
57
第一次看到她笑。
是那种很拘束的笑,不自然,没笑声,很短暂,转眼即逝,像画中人在笑。
她的笑证明了她不爱笑。
她是真的不爱笑?还是……
58
他一向遵循一则渔夫的谚语处事,谚语的大意是:聪明的鱼的肉要比蠢笨的鱼的肉要硬,而且有害,因为蠢鱼进食不加选择,而聪明鱼专挑蠢鱼吃……①
①不知出处。
59
主持医生像下药似的给我列出食谱:一汤碗稀饭、一只馒头、一片豆腐卤,并表明只能吃这些,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内容和数量。然而,以我的经验,这时候我最应该吃一碗面,而且要生一点的。
60
错误的观念塞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比正确的观念还要显得正确。
因为错误的观念往往是以内行、权威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在破译上,你是医生,他们是病人。
61
你把他们都带上同一条路,这路你走下去也许可能步入天堂,而他们走下去可能就是地狱。你创造的并不比破坏的多……
62
福兮,祸所伏。
63
像只时钟,总是准时来,准时走。
来的时候无声,走的时候无音。
她这是出于对你了解的迎合,还是本性如此?
我以为……我不知道……
64
突然希望她今天不要来,其实是担心她不来。
65
她做的总比说的多,而且做什么都无声无息的,像那只单摆。但就这样却使她悄悄地在你身上建立起几分权威。
她的沉默可以炼成金。
66
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事务多,就令人做梦;言语多,就显出愚昧……多梦和多言,其中多有虚幻①。
①言出《圣经》传道书第五章。
67
她看过《圣经》吗?
68
她是个孤儿!
她比你还不幸!
她吃百家饭长大!
她是真正的孤儿!
孤儿——你心中最敏感的词!
69
突然揭开了谜底。
她是个孤儿,这就是谜底。
什么叫孤儿?孤儿有两副牙齿,却没有一根完整的舌头。孤儿总是爱用目光说话。孤儿是土生的(众人是水生的)。孤儿心里长着疤……
70
告诉她,你也是孤儿……不,为什么要告诉她?你想靠近她?你为什么要靠近她?因为她是孤儿?还是因为……因为……你心里怎么一下子有这么多问题?问题是愿望的阴影……天才和傻瓜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只有要求。
71
犹豫也是一种力量,但是凡人的力量。
凡人喜欢把事情的过程复杂化,这是造密家的看家本领,不是破译家的。
72
今天她推迟了半个小时走,因为给我读“保尔·科察金”。她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每次来都带着,没事就坐在那儿看。今天我拿过来翻了下,她问我看过没有,我说没有,她就要求给我读。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她说她在总部当过话务员,几年前就在电话里听过我的声音……
73
区别在于,有人对什么事都有充足的准备,有人不,并从不因此责备自己。
74
他梦见自己在齐腰深的河水里向前走着,一边在看一本书,书里没有字……有大浪卷起时,他把书举过头顶,以免浪头把书打湿。浪头卷过后,他发现自己的衣服已被浪头掀掉,成了赤裸裸的……
75
这个世上,所有人的梦都早已被所有的人梦过!
76/77
他同时开始做两个梦,一个向上的,一个向下的……①
……梦中的经历弄得他醒来时精疲力竭,他似乎被他的梦熬成了人渣。
①此处该页已满,而下一页无抬头,估计中间有抽页之嫌。
上部
听风者
78
一次糟糕的下降可能废掉一次到达山顶的攀登。
但也不一定。
79
你在想一些自己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80
要赶走你的办法只有一个:亲眼看到你。
81
听着□□□□□□□□个□□□□□□你□□□□□□□□□□□□□□□□□□□眼中□□□□□□□□□□□□□□□□□□□□□□最□□□□□□□□□□□□□□□□□□□□□□上□□□□□□□□□□□□□□□□□你□①
①这一段他写好又涂掉了,只有几个字依稀可辨。
82
两种病。前者以疼痛为主,后者以做梦为主。前者有药可治,后者也有药可治。但药在梦中。前者痊愈在即,后者烧热还在上升。
83
梦啊,你醒一醒!
梦啊,你不要醒!
84/85
听着,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写上又涂掉的,他……②
……心动,如同苹果树在树林里,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③
②有抽页之嫌。
③此言出自《圣经》雅歌第二章。
86
你生命中的一个符号正在消亡,就如虫被虫吞食一样。
87
一只笼子在企盼一只鸟……①
88
这是一条大家都在走的路,所以十分容易辨识。
89
鸟儿啊!
90
难道他还斗争得不够吗?一只笼子在等待一只鸟,尽管……②
①不知出处。
②此页在这里已满页,可见下文是被抽掉了,究竟后面还有多少页,不得而知。
从笔记本现有的内容看,虽然很杂乱隐晦,但小翟在容金珍心目中依次增大乃至爱恋的感觉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到后面部分,这种感觉尤为显然。我估计小翟抽掉的那些内容,大概就是些抒情的东西,而且可以肯定多半是朦胧的。因为,我曾问过小翟,笔记本中容金珍有没有直接向她道出类似“我爱你”这样的话,小翟说没有。不过,她又说,差不多也有了,有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我再三追问下,小翟犹犹豫豫地告诉我,这句话并非他原话,而是他从《圣经》雅歌上引用的,用的是第四章中的最后一小节。我查阅了下《圣经》雅歌篇,可以肯定,小翟指的那句话应该就是这段话:
北风啊,兴起!南风啊,吹来!吹进我的园内,使其中的香气发出来。愿我的良人进入自己的园里,吃他佳美的果子。
作为私情的一部分,抽掉是无可指摘的,只是对我们来说,这就更加难以把握他们夫妇间的情感历程。因为有保留,有底牌,有秘密。所以,我在想,将此笔记本理解为一部反映他们两人恋爱的密码书也不是不可以的。
应该说,容金珍作为天才和破译家的一面,我是了解够了的,但他情感上的一面——男女私情——我始终触摸不到,即便是已有的、近在眼前的材料,也被生拉硬扯地抽掉了。我有种感觉,人们似乎不允许容金珍给外界有这方面(情爱方面)的印象,觉得只有这样才不损他的光辉形象。也许,对一个像容金珍这样的人来说,什么私情、亲情、友情这类东西本来就是不该有的。因为不该有,所以首先他本人会极力抽掉它,其次,即使自己难以抽掉的,别人也会设法把它抽掉。就是这样的。
据小翟亲口告诉我说,是容金珍出院后的第三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他来到她办公室,履行公务地把笔记本交给她。作为保密员,对所有上交的笔记本都必须翻看一下,以便检查里面有没有缺页或残页,有缺页和残页是要追究责任的。所以,容金珍把笔记本交给她后,她也是履行公务地翻看起来。适时,一旁的容金珍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上面没有工作上的秘密,只有我个人的一些秘密,如果你对我感到好奇的话,不妨把它都看了。我希望你看,并希望得到你的回音。”
小翟说,她看完笔记本时天已大黑,她在黑暗中往她寝室走去,结果像着了魔似的走进了容金珍的寝室。其实,当时小翟住在三八楼,和容金珍住的专家楼完全是两个方向。两栋楼至今还在,前者是红砖砌的,三层;后者是青砖砌的,只有两层。我还在青砖屋前留过一张影,现在,我看着这张照片,心里马上听到了小翟的声音。
小翟说:“我进屋后,他一直看着我,没有说话,甚至连坐都没请我坐。我就站在那儿对他说,我看过笔记本了。他说,说吧,我听着。我说,让我做你妻子吧。他说,好吧。三天后,我们结了婚。”
就这么简单,像个传说,简直难以相信!
说真的,小翟说这段话时,没有任何表情,没有悲,没有喜,没有惊,没有奇,几乎连回忆的感觉都没有,好像只是在重复一个已经说了无数遍的梦,使我完全难以揣摩她当时和现在的心情。于是,我冒昧地问她到底爱不爱容金珍,得到的答复是:
“我像爱我的国家一样爱他。”
然后,我又问她:
“听说你们结婚后不久,对方就启用了黑密?”
“是。”
“然后他就很少回家?”
“是。”
“他甚至还后悔跟你结婚?”
“是。”
“那么你后悔吗?”
这时我注意到,小翟像被突然惊醒似的,睁大眼,瞪着我,激动地说:
“后悔?我爱的是一个国家,你能说后悔吗?不!永远不——!”
我看着她顿时涌现的泪花,一下子觉得鼻子发酸,想哭。
1991年7月始于北京魏公村
2002年8月毕于成都罗家碾

 ·35·


偏执·正果·写作——麦家其人其文①(代跋)
A.偏执麦家显然是个偏执狂。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关于一个神秘的天才数学家的故事,他慢慢地写了十多年。其间,祖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从没有酒吧到酒吧遍地,从没有小资到小资成堆,总之无数事物都从无到有,麦家也从没有太太到有了太太,从没有儿子到有了儿子,人事变迁,尘俗扰攘,但那个故事一直在,麦家让它年复一年地成长,成为短篇,成为中篇,再成为长篇《解密》②。
英特尔的前老板格罗夫有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认为此话不对,事实是,只有变色龙才能生存。我们都是堂·璜,我们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我们要以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胜利,我们丢弃、遗忘,我们是如此“年轻”,以至没有什么能把我们留在一个地方。
因此,麦家才显得偏执,这不仅指他把一个故事讲了十多年,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坚定的世界观,他的目光贯注于一个角度上,从不游移。
B.正果麦家生活在成都。我已经十几年没去成都了,在我的想像中,那座城市散发着梦幻的气息,那是凡俗与超凡脱俗,红尘滚滚又遍地月光。在这俗世的欢愉和虚妄中,麦家出没于成都街头,他深入地想像另一个城市,想像热情而颓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于是,我们就看见了博尔赫斯,这盲瞽病弱的老人,他梦想着刀子、血、华丽的暴力,也梦想着清晰、繁复、玻璃和理性般坚脆硬朗的混乱和疯狂。博尔赫斯在遥远的中国有大批追随者,他们曾经构成近似于“乌克巴尔”的神秘群体,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他们把诡诈的叙述、对形而上学的爱好以及语言的厌食症等种种奇异风俗带进了中国文学。麦家无疑是“乌克巴尔”的成员,而且是其中最坚定、最耐心、最能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员,他通过《解密》修成正果。
“正果”的意思有三:
其一是,在《解密》中,博尔赫斯式的世界观充分地转化为中国经验,它不再是外来的偏僻异教,而是对本土历史和生活的一种独特想像。
于是,有了其二,这种想像对应着中国现代思想中那个缺失的、或者晦暗不明的区域——科学的边界在哪里?知识的边界在哪里?理性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说,此前的博尔赫斯式的玄想不过是无根之谈,那么《解密》却是有“根”的,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现代思想的简陋和天真之中,它从中汲取了充分的养料:混合着浮士德式的疯狂和英雄气概的汁液,邪恶而绚烂。
那么其三,麦家所长期坚持的角度,是出于天性,出于一种智力和趣味上的偏嗜,但同时,在这条逼仄的路上走下去,麦家终于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像一个偷袭者,出现在他所处的时代。
C.写作我记不清和麦家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间,2002年?应该是的。但是由于此前我们已经有了很长的交往,初次见面倒像是无关紧要的仪式,而且那天好像有很多人,闹闹哄哄,正忙着打躬作揖。
事实上,直到现在,我对写作之外的麦家了解非常有限,写《麦家其人其文》这样的文章,最恰当的人选应该是何大草,他们同在成都,交往密切,在那个盛产诗人和美女的城市,该二人自成一类。但是,话又说回来,一个作家在他的写作之外是什么样子其实无关紧要。这不是在谈论一个批评理论问题:是不是应该从其人认识其文;我所想的是,在中国习惯中,人与文的问题常常被摆成犄角之势,深通此道的作者和论者热中于让这两者相互支援,互张声势。这是一种谬误,而且是更为普遍的谬误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理解人类生活中的诸种价值各有其方向和边界,不能理解在诸种价值之间存在逻辑上和经验上的冲突和分歧,比如美和善不是一回事,自由和平等不是一回事,同样,谈论一个人和谈论一个作家也必须施用不同的价值尺度。我们喜欢把不是一回事的搞成一回事,结果呢?我们不能把任何一件事真正看清、真正做好。
——这是题外话,现在还是谈麦家。我所了解的仅仅是写作中的麦家,有时我们会在电话里谈很长时间,这种关于写作的交谈使我意识到,偏执狂是软弱的,很少有人像麦家那样敏感地经受着自我怀疑的磨砺,他在这方面非常接近于《解密》中的容金珍:求解一个答案的过程证明着人的强大和人的渺小。
当然,也许写作过程大致都是如此,每个真正的作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容金珍,有所不同的只是,麦家和他的导师博尔赫斯一样,把写作行为本身当成了世界本质的某种演练,或者某种暗示③……
文/李敬泽
①我一直在追求文本的趣味性,也许是复杂性,现在我落下的每一个文字或许都是一种证据。我要说一说本文的“身世”,因为本文和这里应该放的文章明显存在着一定距离,我将陈述的就是想拉拢这个距离。是2003年春,我给《山花》杂志投了一篇小说:《让蒙面人说话》。不久,我接到何锐主编的电话,表示了他对该小说的好感,并决定他们将放在一个特定的栏目推出。所谓特定,就是要配发一篇有关我和我小说的印象性的东西。谁来写这文章,何主编给我自己定人的权力,但我确定了人后,他又认为此人的名望薄了些,不适合,并提议我最好请敬泽先生来写。我说他我可能请不动的。何主编倒爽快,说那你不管了,我来落实吧。果然就落实了,就是此文。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它对我有远距离又真切的关怀和指明。这次《解密》再版,编者希望我做个跋记,我以此代劳,恰好证明我对此文的偏爱,同时似乎也说明我不擅长作这类文章,甚至还有点畏惧。
②《解密》于我似乎不像一部小说,而更像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本身具有小说的某种特性:曲折、离奇、辛酸、复杂、迷离、寻寻觅觅、是是非非、悲悲苦苦,最后基本上是苦尽甘来,有个善良的结局。过去了那么多年,我还是清晰地记得动笔写《解密》的情景,那是1991年7月的一天,当时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是马上面临毕业离校的一天晚上,大部分同学都在为即将离校忙碌,我却发神经似的坐下来,准备写一个“大东西”:这就是《解密》的最初。这种不合时宜的鲁莽的举动,暗示我将为《解密》付出成倍的时间和心力,但我怎么也没想到,最终要用“十余年”来计。十余年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段光阴,一部人生,其间我有的变异早已把我变得不再是曾经的我。这些年,我经历的变动之多之大决非常人所有,首先从身份上说,我就经历了几重变换:解放军、武警、转业军人、国家干部、有职无业人士等;从居住地说,经历了从北京到南京、到成都、到西藏、又回到成都的“频繁迁居”;从做人的意义上说,又必然地经历了诸多人生大事,比如恋爱、婚姻、生子、贫穷、病痛——有一次,我从双杠上开玩笑似的摔下来,居然离瘫痪只剩一步之遥,我经受了长达半年的复杂的治疗和锻炼,总算赢得了一个“只是偶有不适”的好下场。总之,我的命运不能给《解密》一个好的机遇和待遇,然后它还以我颜色,让我受尽折磨,似乎也合情理。因为受尽折磨,我多次打算要抛弃它,从6万字的草稿中理出一个2万字的短篇(即《紫密黑密》,发于《前线文艺》1994年春季号),再从11万字草稿中整出一部4万字的中篇(即《陈华南笔记本》,发于《青年文学》1997年9月号),都是我曾想放弃的证据。但每一次放弃都不成功,因为它在我心中长得太深了,我已经无法将它连根拔起,正如一棵盘根错节的树,你即使拦腰砍断树杆,来年照样要生出小树枝。就这样,《解密》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跌跌撞撞地过来了,其步履是那么蹒跚、难看,但蹒跚中又似乎透露出几分不畏的执拗。我深切感到,在创作《解密》的过程中,我性情中的所有优缺点都被最大地显现了。所以,我几乎固执地认定,这不是一次写作,而是我命运中的一次历险,一次登攀,一次宿命。正因此,我对《解密》情有独钟,它几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是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的苦难,是我的幸福。也正因此,我对为《解密》有今天的成功而曾给予过我各种帮助和关爱的家人、朋友、编辑、作家和评论家,以及部分与我有联系的热心读者,都怀以特别的感动和记念。
③有人说我,把写作当作生活来生活,这是弱智的表现。我知道,这是在指责我生活的寡淡。生活中,我除了迷恋小说之外,几乎别无嗜好,寡淡得近乎弱智。我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内心纷纭的热情、愿望、秘密都变成了文字,同时也把自己基本变成了一个苦行僧。我不觉得这是愉快的,但我无法改变自己。我像一个瘾君子不能返回到从前一样,只能以当下的姿态继续不变地熬过我未来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不变是无奈,也是痴迷。我要安慰一下辛苦的自己:一个有为者的人生总是在无奈和痴迷的交加中度过的。有人想不痴迷又有为,并且似乎已找到各种聪明的途径,说真的我一点也不羡慕。有什么好羡慕的?在我看来,聪明的价值不见得比弱智高,甚至,聪明的价值经常是负的。
麦家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