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穿葱绿夹袍的学子凑到锦衣少年身边,“贤弟知不知道孟四为什么会突然回瑶江县?“
锦衣少年眼波流转,阴冷地瞥学子一眼,不耐烦道:“卖什么关子?有屁快放。“
学子不敢生气,强笑了一下,“我前几日听到一个关于孟四的传言,如果传言属实的话,先生肯定会把他逐出师门,到那时,贤弟再痛打落水狗,那才解气呢!“
锦衣少年望着对面船上的孟云晖,隔着起伏摇曳的绿水碧波,挑眉冷笑。
葱绿夹袍学子知道金大少爷这算是默许了,悄悄松口气,连忙吩咐船工:“傻愣着干什么?还不去划船?“
画舫就像一条色彩斑斓的大鱼,拍起一阵细小的浪花,载着一群心虚的学子,一溜烟飘远。
孟云晖看着画舫远去,紧皱的眉头并没有舒展,仍是一脸心事重重,一边默默记下船上众人的名姓,一边转身向李乙道:“船上之人是小侄的几个同窗,性情顽劣,喜欢捉弄人,他们是冲着小侄来的,不想却连累世叔和表妹受惊……“
李乙摆摆手:“他们那种富家公子,向来如此,和你不相干,四郎不必自责。“
扒在船舱里偷偷观察外边情形的李绮节听到这句话,暗暗翻了个白眼,看李乙满脸慈爱、两眼放光的亲和模样,她可以确定,老爹这是看上孟云晖了。
李绮节所料不错,李乙确实在暗中观察孟云晖的言行举止。
李大伯和李乙兄弟俩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李家这一辈唯一的子嗣李子恒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会读书的李绮节又偏偏是个女娃娃。兄弟俩对读书人颇为向往,每回看到亲戚家会读书、懂上进的出息子弟,总会在家唉声叹气,黯然神伤,恨不能把别人家的儿郎抢回家里当儿子。
直到有一天,李乙忽然发现,儿子没指望,还有女婿呐!
从此李乙的女婿狂热症愈发严重,他对杨天保的荒唐风流无限容忍,除了李绮节没有缠脚、选择的余地不多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杨天保很有可能考中秀才。
数日前,杨家上门退亲,可能成为秀才的女婿没了,李乙在家以泪洗面,独自悲愤了很多天,等李绮节从周家村返回家中时,却发现老爹不药而愈,笑呵呵一张端方脸,仿佛年轻了几岁。
不必说,解开李乙心结的人,就是孟云晖。
失去杨家这门姻亲确实可惜,李乙为之郁结心中,茶饭不思,短短几日,人都消瘦了许多。而孟云晖天天在他跟前打转,赚足了存在感,终于让李乙灵机一动:孟家四郎小小年纪,已经是秀才老爷啦!
他还没有婚配!
至于孟家穷困,有什么要紧?三娘的嫁妆足够她一辈子吃穿不愁。
李乙越想越觉得孟云晖是李绮节的良配,看孟云晖的眼光,就像饿急了的人盯着一块香喷喷的红烧肉。
孟云晖有没有发现李乙的异样,李绮节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又要头疼了:好不容易才摆脱了一个懦弱虚伪的杨天保,拒绝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杨天佑,又来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孟云晖,怎么就不能让她清净两天?!
接下来一路平静,小船到达渡口时,早有孟家人等在岸边。
来人是孟春芳的弟弟孟云皓,和孟家一个上了年纪的下仆。
孟云皓才七八岁,年纪小,脾气却不小,没等李乙和李绮节下船,先对着堂哥孟云晖发了一顿脾气。
孟云晖似乎是习惯了,好声好气抚慰孟云皓几句,轻轻岔开话道:“李家表妹有些晕船,十二弟先回去,让婶婶熬一壶理气和胃的广橘热茶,煎浓些,别搁蜜饯。“
孟云皓满不在乎道:“我姐姐还等着见她呢!晕船怕什么,下了船不就好了?“
下船的李乙听见孟云皓说的话,立刻面露不悦之色。
宝珠搀着李绮节下船,愤愤道:“孟家人怎么这么不客气?“
李绮节的脸色也有点不好看——她这会子还晕乎着呢!
来不及多说什么,几人雇了两辆独轮手推车,穿过人流熙攘的西大街,回到僻静幽深的葫芦巷。
孟娘子两眼肿得像一双烂熟的桃子,正捂着心口垂泪,看到李绮节,泪珠更是汹涌澎湃、滚滚而下,一把扣住她的手腕,小脚健步如飞,噔噔蹬几步爬到二楼:“三娘,你快去瞧瞧你孟姐姐……“
李绮节暗暗摇头,孟春芳是孟娘子的宝贝疙瘩,从前她想和紧邻的孟春芳说句话,孟娘子的眉头皱得比瑶江对面的大山还高。一年到头,孟娘子几乎像防备登徒子一样防着她,不许她和孟春芳一起玩笑逗趣。现在却一口一个“你孟姐姐“,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和孟春芳是一对情真意切的好姐妹呢!
事实上李绮节和孟春芳并没有什么来往,唯一的一次交集,大概就是连夜逃出瑶江县城的那一晚,她帮了孟春芳一次。自那以后,两人就没见过面了。两家商讨亲事期间,也只有李乙和李子恒去过乡下的孟家老宅。
李绮节心里有些纳闷,孟春芳怎么会突然病重,又为什么非要见她?
孟春芳的闺房显然是费了不少钱钞布置的,家具齐全,摆设精巧,点缀简雅,南窗下设有黑漆镶嵌螺钿的琴桌琴椅。
李绮节只匆匆瞥了一眼,来不及细看,便被孟娘子拎小鸡仔似的强行摁在架子床边的一只腰鼓式绣墩上。
孟娘子掀开绣花鸟虫草的浅色蚊帐,把李绮节往床帐里一推,焦急道:“七娘,三娘来了,你快睁眼看看,你不是从早到晚念叨着要她来见你吗?娘把她带来了!“
说着话,泪珠像落雨似的,哗啦啦往下淌。
本应该是一副伤感悲戚的场面,李绮节却在一旁悄悄腹诽:孟家婶婶,瞧您说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咱可不是孟姐姐的意中人啊!

☆、第34章 倾诉(捉虫)

待剔花牡丹纹瓷枕上的孟春芳低吟一声,缓缓睁开眼睛,孟娘子连忙放开李绮节,小心翼翼将孟春芳扶起来,让她靠坐在几只合青团花大软枕上。
孟春芳朝李绮节笑了笑,宽大的袄衫衣袖底下,露出一截枯瘦的手腕。
李绮节心中蓦地一惊,脸上的玩笑之色立刻褪得干干净净:孟家人一点都没有夸张,孟春芳果然是一副病势沉重的模样。才不过数日不见,她身上的肉几乎瘦尽了,脸色暗沉,目光浑浊,甚至隐隐露出几分谢世的光景。
原本是一朵鲜妍娇嫩的三月春花,转眼间枯萎败落,仿佛随时会跌落枝头,碾落成泥。
孟春芳强打起精神,扯起干裂的嘴角,朝李绮节笑了笑,两眼直直看向孟娘子,颤声道:“娘,您、您先出去……“
憔悴不堪,气若游丝,让房里的人不由跟着提心吊胆,生怕她随时会一口气提不上来,彻底颓败。
孟娘子双手揪着一张湖色绸手绢,揉来揉去,把上好的料子揉成皱巴巴的一团,犹豫了片刻,哽咽道:“好,娘出去,你们姊妹俩自自在在说会儿话。“
回过身,看向李绮节,目光中隐含乞求。
李绮节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孟娘子面露感激之色,蹑手蹑脚走出闺房,关上房门。
墙角的炉子上蹲着一只陶铫子,水烧开了,雪白的水花上下翻腾,发出欢快的咕嘟咕嘟声响。
李绮节起身走到小炉子前,在铫子手柄上覆一张帕子,从案桌上一套蓝地白花莲瓣细瓷杯子里挑出一只干净的,将开水倒入杯中,沏了杯滚茶,“孟姐姐怎么病了?“
孟春芳眼眸低垂,沉默不语,神情里现出几丝挣扎和犹豫。
李绮节没有追问,慢悠悠地烫洗细瓷茶杯,打开一只小掐丝茶叶罐子,用小匙子挑出一撮茶叶沫,撒在杯底,罩上细筛,重新沏茶。
病中不宜喝浓茶,这杯茶是李绮节为自己筛的。茶叶薄短平阔,属于雨前茶。雨前茶不及明前茶色翠香幽、鲜嫩香醇,但非常耐泡,而且价格相对低廉一些,是瑶江县富裕人家常备的一种茶叶。
等茶水温度适宜,李绮节坐在架子床前,一小口一小口品着鲜浓微苦的茶水,仿佛杏花微雨时节,闲坐在自家南窗前的罗汉床上,品茶赏花,悠然自得。
孟春芳默默看着李绮节在她的闺房里来回走动,有些疑惑不解,等到李绮节慢条斯理饮完一杯茶,她忽然展眉微笑,虽然笑得有气无力,但神采却比刚才精神了许多:“三娘,你该猜出来了,我的病,大夫是医不好的。“
李绮节放下细瓷茶杯,盯着孟春芳苍白的脸颊:“孟姐姐得的,是心病。“
孟春芳轻轻撇过脸,面向里,幽幽道:“我的心事,就是对着我娘也说不出口,可我晓得,我能和三娘你讲,也只有你,不会笑话我……“
孟娘子嫌弃李绮节没有缠足,性子又古怪,一直不允许孟春芳和李绮节一块儿玩耍。孟春芳每回嘴上答应得好好的,私底下却总忍不住去注意间壁李家三妹妹的一举一动。
多少个晴朗夏日,炽热的阳光透过窗户纸,一点一点筛进房间里,午后的时光就像斜斜撒在地面的斑影,幽静绵长。孟春芳坐在窗前的阴影中,低头绣花,绣线在指间绕来绕去,眼神却一直围着间壁的李宅晃悠。
她躲在格子窗里,看李家三妹妹在院子里拍皮球、踢毽子。
多年前,李家三妹妹拒绝缠脚,让县里的闺秀们不由侧目,她大概也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到了外面,总是沉静少言,乖巧贞顺,尽量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引得不少太太夫人们叹息不已:好好一个小娘子,偏偏让她父亲给耽误了!这要是缠了脚,谁家不争着抢着去提亲?
县里的闺秀们私底下都说,李家三娘自惭形愧,怕别人笑话她,才会故意装乖卖巧。
只有孟春芳晓得,李家三妹妹根本不在意县里的流言,私底下的她,快活自在,比她们这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娘子们过得舒心多了。
她去乡里的学堂念书,学圣人道理,她能读书写字,会打算盘、记账目,知道怎么看天象,明白为什么春夏秋冬四季轮换,东南西北风从何而来,记得历朝历代的变迁更替,懂得许许多多县里的小娘子们不曾听说的东西。
孟春芳曾不止一次看到李家三妹妹在树下抄写账目,清算钱款,李家的下人在一旁殷勤服侍,俨然把她视作正儿八经的当家人。
县里的闺秀们顾忌名声,很少和李家三妹妹往来,三妹妹根本不在乎。她很少呼朋引伴,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玩得热火朝天。有时候李家大郎使坏心眼,趁她踢毽子时,故意把毽子扔到桂花树上去。她也不生气,搬来一张方凳,踩在凳子上,挽起袖子,自己去够高处的枝杈,找到毽子,利利落落往地下一蹦,继续玩她的。
有时候她会头包布巾、穿上罩衣,和丫头一起打扫屋子、整理宅院。她常常和丫头、仆役们说说笑笑、关系亲密,但等到她站在院子当中指挥仆从时,李家的下人个个都乖巧恭顺,一点都不敢轻慢她。
李家伯伯从外面回来,她会笑嘻嘻迎上去,端茶倒水,问东问西,父女俩有说有笑。每一次都会让孟春芳心生羡慕:孟举人不苟言笑,从来不会和她闲话家常,偶尔主动找她说话,不过是教导她务必要本分规矩,不能丢了孟家人的脸面。父女不像父女,更像是严师和学生。
孟春芳总是在想,如果李家三妹妹是自己的亲妹妹就好了,那她就可以和三妹妹一块儿说笑玩耍,形影不离,白天一张桌子吃饭,夜里一张床上困觉,两人可以躲在被子里,说上一夜的悄悄话。
她会把三妹妹当成眼珠子一样疼爱,每天看她欢笑,自己就像是喝了一大盅蜜水儿,心里甜滋滋的。
可如果李家三妹妹真的是自己的妹妹,母亲怎么可能容忍她不缠小脚?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父亲又怎么可能松口让她去乡里的学堂念书?
她只会和自己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幽居中渐渐磨平棱角,从一个鲜活洒脱的三妹妹,变成一个畏手畏脚的李三娘。
从此规规矩矩,本本分分,言行举止,一颦一笑,都像是用最精细的尺子一寸一寸丈量出来的,丝毫不错。
每次想到这里,就像兜头一盆雪水淋下来,顷刻间,便把孟春芳的满腔希冀冻成一丛丛锋利的冰凌,刺得她鲜血淋漓。
她羡慕李绮节的一切,但心里也明白,李绮节的自由,并不是白来的。
不是县里的闺秀们容不下李绮节,而是她主动舍弃了融入的机会。
她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容于世的位置,才能自自在在、随心所欲,才能笑看他人的指指点点,始终傲然屹立,不为所动。
想成为和李绮节一样的人,就必须放弃许多东西·,有舍才有得。
代价实在太大了,孟春芳付不起。
索性老天待她不算太差,她不敢做的,李家三妹妹能够做到,她不敢想的,李家三妹妹也做到了。虽然实现心中所愿的人不是她自己,但能看到一个活得像夏日繁花一样蓊郁灿烂的李家三妹妹,让她知道天下之大,不是所有小娘子都像自己一样懦弱,总有小娘子敢于活出自我,就足够了。
所以孟春芳一直对李绮节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信任,她笃定李绮节不会出卖自己。
望着孟春芳满溢着希望和信赖的双瞳,李绮节有些受宠若惊,她不明白孟春芳对自己的信任到底从何而来,莫非是因为选秀太监进城那晚,自己美人救美了?
她掩下心头疑惑,轻轻点了点头,柔声道:“孟姐姐宽心,有什么话,你照实说便是,我不会对外人说的。“
心里却暗暗道:孟姐姐都病入膏肓了,先听听她的心病到底是什么,至于能不能对外人说,还得看孟姐姐的心病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必须和孟娘子他们商量的大事,她可不会乖乖遵守诺言。反正孟娘子也不算是外人嘛!
孟春芳徐徐舒了口气:“大郎他,在不在县里?“
李绮节悚然一惊,愣了片刻,才怔怔道:“大哥?大哥他去武昌府了。“
孟春芳别开目光,贝齿在青白无色的双唇上咬出一条淡淡的血痕,“我有样东西,在大郎那里。“
闺房里还残留着一股幽淡的茶香,一滴青绿茶水从细瓷杯沿缓缓滑落,在杯壁上流下一道浅色印迹。
李绮节望着陶铫子里冒着细小水泡的茶汤,久久无言。
她原以为,大哥李子恒之所以突然向孟家求亲,是因为那日在船上对孟春芳一见钟情。少年儿郎,乍一下怦然心动,就像盛夏的暴雨,突如其来,势不可挡,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眨眼间便是黑云滚滚,滂沱大雨。所以他才会火急火燎,一刻都不想耽搁,恨不能立马抱得美人归。
直到此刻,李绮节才知道,原来李子恒的喜欢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傻乎乎的剃头担子一头热,而是和孟春芳郎有情、妾有意。正因为他明白孟春芳也对他抱有同样的心思,才会急着向孟家提出求娶孟春芳的请求。
李绮节不敢相信,像孟春芳这样端庄贞静、浑身上下挑不出一丝错儿的完美淑女,竟然会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和李子恒有了私情。
而大哥李子恒,向来憨直,从来瞒不住什么秘密,竟能把这件事瞒得密不透风,从头到尾,她都没看出一点异样。
李绮节掩下心中诧异,打破沉静:“孟姐姐是因为大哥病的?“
看到李绮节脸上并无鄙夷之色,孟春芳悄悄松口气,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她多日未曾进食,浑身虚弱无力,单单只是一个摇头的动作,就似乎费了不少气力,挨在枕上微微低喘。
李绮节的心一沉,但仍然试着道:“如果我知道大哥和孟姐姐彼此同心,一定不会干看着大哥忙活。孟姐姐如果是为了孟家拒亲的事病的,大可不必。虽然孟叔叔不大看得起我们家的门第,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让孟叔叔和孟婶婶看到我们家的诚意,孟姐姐和大哥还是能够得偿所愿的。“
孟春芳抬起眼帘,轻轻瞥了李绮节一眼,抿着唇,没说话。
李绮节幽幽地叹口气,“我明白了,孟姐姐的心病,确实是因为我大哥而起,但是却和孟家拒亲无关。“
她停顿片刻,直视着孟春芳秀丽明净的双眼,“孟姐姐后悔了。“
因为后悔,才会郁积心中,闷闷不舒,饮食不进。后悔之后,就是恐惧和后怕,孟春芳担心李子恒会把两人之间的私情公之于众,那她的名声便算是彻底完了。她太过害怕,又不敢把心事说给孟娘子他们听,整日整夜忧郁惊恐,以至于一病不起,药石罔效。
简单地说,孟春芳的病,纯粹是她自己吓自己,活生生吓出来的。
李绮节没有嘲笑孟春芳,因为她明白,恐惧真的能吓死人。
据说嘉靖帝被殿中宫女刺杀时,曾一度弥留,险些丧命。太医们为了救醒他,搜肠刮肚,急中生智,想出一道妙方,终于救醒嘉靖帝。嘉靖帝大难不死,逃得生天,自然要论功行赏,然而为他诊治的太医却无福享受嘉靖帝的赏赐,因为他当晚就死在宫中——被吓死的。
嘉靖帝性命垂危,太医们若是不能救活嘉靖帝,也会脑袋搬家。太医在为嘉靖帝诊治时,始终提心吊胆,惊吓了一整夜,虽然他最后成功医治好嘉靖帝,但惊惧已经彻底伤了他的肺腑,无药可救。他能救回嘉靖帝,却救不了自己。
大大咧咧如李绮节,也明白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何况孟春芳这样的古代闺秀?
她一时冲动,向李子恒暗示了情意,之后便一直积郁心中,无法抒怀。
如果不找李绮节倾诉缘由,她可能会把自己活活熬死。

☆、第35章 荷包

孟春芳就像一只敏感怯弱的小兽,每天在父母圈定的范围里不停打转,盼着能看一看外边的世界。有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颤巍巍伸出一只脚丫子,在圈外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迹,然后不等孟娘子等人发现,又赶紧缩回脚。
不必孟举人和孟娘子责怪惩罚孟春芳,冲破束缚的压力已经把她击垮了,从此她将心有余悸,再不敢踏出圈子一步。
李绮节叹口气,轻声道:“孟姐姐放心,你们之间的事,我大哥没对任何人提起过,连阿爷和我也被他瞒得死死的。“
孟春芳神色微微一动,苍白的脸颊上浮起一个清浅的笑容:“我晓得,大郎他……是个好人。“
偏偏这个好人入不了她父亲的眼。
李绮节握住孟春芳搁在绸面被子上的双手,触手冰凉:“孟姐姐,我可以替你把那件要紧东西取回来,可我还是要再问孟姐姐一句,你真的下定决心了吗?“
信物取回来,就代表不止孟举人,连孟春芳自己,也要放弃李子恒。
孟春芳垂下眼眸,久久无言,片刻后,下巴轻轻一点。
李绮节长叹一口气,“我明白了。“
虽然对孟春芳的选择感到有些失望,但她能够体会孟春芳现在的心境。
强者打破旧有规则,创立新规则;聪明人适应规则,利用规则;而芸芸众生,只能被迫服从规则。又有一等人,想打破规则而不得,又不愿受规则所束缚,选择游离于规则之外。
李绮节自己属于游离在规则之外的人,因为她没有打破时代规则的勇气和能力,而又不甘心受规则驱使,是以只能选择独善其身。
孟春芳想缩回圈子,依旧做她的幽静淑女,她的最终选择,是继续听从于规则。
谁都不能说服谁,谁也不必看不起谁,不过是各自取舍罢了。
诉说完心事,得到李绮节的允诺,孟春芳的脸色好看了些。
不多时,始终放心不下的孟娘子在外边敲门:“七娘,该喝药了。“
李绮节替孟春芳答应了一句,问清信物是一只绣蝴蝶兰草的茄子形的荷包,起身为孟娘子开门。
孟娘子看到孟春芳容色依然憔悴,但说话间带了几丝笑影,显见着是心病已去,顿时喜笑颜开,念佛不已:“阿弥陀佛,我儿可算是想通了!“
说着话,眼神偷偷在李绮节身上溜了一圈,除了感激之外,似乎还有些畏缩和心虚。
李绮节眉头轻轻一蹙,孟娘子得意于自己的举人娘子身份,自觉高人一等,在她面前,向来骄矜自负,怎么忽然态度大变,像欠她一笔巨款似的?
她暂且不动声色,朝孟春芳笑了笑,轻敛衣裙,独自下楼。
孟云晖和孟十二都在堂屋等候。
孟举人不在家,出门访友去了。据说孟举人的友人住在瑶江县城外,来往不便,出入须得颇费一番周折。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文会,孟举人不必亲自去的,但他认为君子一诺,重于千金,明明知道孟春芳奄奄一息,还是丢下妻儿爱女,出门赴约。
孟娘子一心扑在孟春芳身上,无心料理其他事务,孟云皓年纪太小,一团孩子气,不能理事,家里的仆人更不中用,现今孟家的迎来送往、为孟春芳轻医用药等诸多杂务,都是孟云晖在帮着打理。
孟云晖让一个梳辫子的小丫头给李绮节筛茶吃,朝她揖礼:“劳动表妹了。“
小丫头忙着给孟十二剥花生,没敢挪步。
孟十二目带挑衅,斜睨孟云晖一眼,嘴里叼着去了红衣的花生米,含糊道:“茶罐在灶房的台矶子上,四哥自己去筛茶吧,顺便帮我也筛一杯,要滚热的,记得搁一勺枇杷丝。“
孟云晖脸色一沉,藏在襕衫衣袖中的双拳捏得格格作响,总是带着一抹温润笑意的双眼里有寒光闪过。
李绮节朝宝珠投去一个疑问的眼神,宝珠满脸无辜,摇了摇头。
李绮扬眉一笑,算了,管他孟家堂兄弟话里的机锋是什么,反正和她不相干,遂笑道:“表哥不必客气,我先家去,就不吃茶了,等夜里再来瞧瞧孟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