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许多时候,亲情就像爱情一样,我们总要表达,对方才能知道。当然,表达也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是要根据不同时间和事件而调整内容,直到感激与爱成为内心深处的本能。这需要妈妈有一双能够读懂孩子心灵的眼睛,知道在什么时候该给他们什么样的鼓励…我不知道我能读他们多久,但这种关注和陪伴,我会努力坚持下去。
“那必要的偏心呢?”记者姑娘插一句。
我笑了,答:“我朋友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本身女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就更温和一些,而且妈妈也会每时每刻注意准备一模一样的两份东西给宝宝分配。所以他们家的争执的确是要少一些。但我后来发现,这在我家行不通。因为存在一个不算大的年龄差,两个都是小孩子,但又的确一个强一个弱,所以如果两个东西一模一样的话,他们反而会觉得不公平。有那么几次,姐姐总想从两件一样的物品中挑出一件大一点的给自己,挑不出来就索性全都攥在手里,不肯分给弟弟了。所以后来我们开始尝试着买同样一款物品的大小号,大的是给姐姐的,因为姐姐是大宝,手大,能拿大的;小的给弟弟,因为弟弟是小宝。弟弟要多吃饭,长大个子,等到像姐姐那么高的那一天,就可以像姐姐一样玩大个头的玩具了。有趣的是,自从我们开始用这样的方式分配物品,他们的争抢少多了——不是屈从,而是认可。”
“真好,姐姐这是也把弟弟当玩具呢。”记者姑娘感慨。
是,这句话还真没说错。因为我们家上上下下,现在都尊称咚咚姐姐一声:咚老师。
咚老师您好,咚老师您辛苦了,咚老师您桃李满天下!
这么说可不是夸张,仍然有妈妈拍的视频为证。
某天晚上,咚咚姐姐和叮叮弟弟坐在床上看书,姐姐看的是童话绘本,弟弟是情景认知手册。
看着看着,当时只有一岁整的叮叮就指着里面的图画喊:“球!”
妈妈凑过去看看,表示赞赏,“叮叮说得对,那是球。”
差三个月才满三岁的咚咚姐姐听到了,放下手里的书坐到弟弟面前,拿过弟弟手里的认知手册,翻到消防员灭火那一页,指着图画对弟弟说:“看,房纸(子)着火了,叮叮,你说‘房纸着火了’。”
叮叮看看姐姐,目光懵懂。
姐姐想一想,简化一下,“叮叮你说,‘着火了’,看,消防员叔叔在灭火,说‘着火了’。”
叮叮还是没说话。
姐姐无比耐心,“那你说‘火’,叮叮,这个红色的,是‘火’!”
这次叮叮终于大声响应:“火!”
姐姐松口气,表扬道:“叮叮你说对了,你太棒了!”
在旁边用手机摄像的妈妈都快端不稳手机了——憋笑憋出内伤啊!
可是,妈妈不得不承认,就像因为姐姐的存在才使弟弟早早学会说话一样,弟弟的存在何尝不是推动了姐姐的成长呢:这么小的姐姐,已经知道要如何跟更小的宝宝沟通,学妈妈鼓励他,甚至在弟弟无法模仿读音时适当减少需模仿的字数。说起来,这也算是咚老师的自学成才吧?
所以,记者姑娘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呼之欲出:养育两个宝宝,经济压力、精神负担,是不是成倍增加?
听我说,姑娘,经济压力的确会多一点,但我觉得还好:母乳喂养需要的奶粉量并不多,玩具也大多是姐姐精心保护到八九成新,目前的主要消费是每月两千多元的育儿嫂工资和每月两千元的咚咚幼儿园园费——对于月薪各四千元的我和呆哥来说,这就是其中一个人的收入要“月月光”。所以,我必须白天努力上班赚月薪,晚上孩子们睡后给杂志、出版社写稿子赚稿费。累不累?累。但写作是爱好,孩子们是至宝,我用爱好赚来的钱保证我视为珍宝的孩子们在物质条件上不输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我很自豪。以及,物质回报之外,还有一本本的样书,留到未来给孩子们做礼物,那是妈妈要告诉他们的一个道理——万事开头难,且行且从容。
至于精神负担——是的,既然不能“管生不管养”,真正的挑战其实都在养育过程中。那些斗智斗勇、那些制约协调、那些组织动员…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尤其是小宝因为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而屡被大宝嫌弃的时候,或被接触社会较多的大宝传染患病的时候,做妈妈的真是分身乏术。但苦日子不长,很快,小宝长大,成为大宝的“跟屁虫”,只要年龄差距不是特别大,他们自有他们世界里的沟通方式。每当我需要做家务或忙其他事情时,他们会自己在一边嘀嘀咕咕、追逐嬉戏。待我忙完了,返身去陪他们玩玩具、画图画时,两人方才一起惊呼着捧场,“妈妈画得太棒啦,快给妈妈鼓掌!”临睡前,我站在洗手间里喊一声“小朋友们刷牙啦,现在开始分牙刷”,一定有两颗小炮弹哈哈笑着冲进来,抢过牙刷得意地看着彼此刷刷刷…这是每天的烦琐忙碌,也是暖心的淡然温存。
如果说这样叙述太笼统,那么举几个例子吧。
在叮叮出生最初,显然,一个无能为力的婴孩+仍然不太懂事的姐姐+基本帮不上忙的爸爸手忙脚乱!
比如叮叮满月那天,我第一次带两个孩子去打预防针:充值、登记、体检、缴费、填表、注射、预约、取药,两个孩子的两套资料千万不能乱;不同体检项目、不同取药窗口、不同充值数额也别记错了;针头扎进去一个比一个嗓门大,虽有阿姨和呆哥负责抱孩子,我还得两头跑着脱衣袖、擦眼泪、威逼利诱。尤其呆哥从没干过这活儿,拿棉棒按针眼都按不准,棉棒掉了居然拿手指头堵在叮叮针眼上蹭啊蹭,气得我失语,只好再请护士帮忙消毒…那天的经历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兵荒马乱”或“头晕目眩”。
还有叮叮四个月的时候,仰躺在床上张牙舞爪。我一错神的工夫,咚咚已经把一种烤制的面豆豆塞进弟弟嘴里,我转回身的瞬间看见这一幕差点没吓蒙了!赶紧从儿子已经闭紧的嘴里愣是把豆豆抠出来,再在儿子的号啕声里安慰姐姐,告诉她弟弟还是小宝,不能吃面豆豆、果冻之类很多东西,万一呛着,咚咚就没有弟弟了。姐姐听完,扭头,用怜悯的目光看看弟弟,这才摇头晃脑地跑掉了。
我忍不住在微博里总结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产假期间真是忙——早晨起床伺候少爷吃饭,上午陪小姐挖沙子或坐摇摇车,中午伺候小姐少爷吃饭,然后陪小姐或少爷睡觉,下午醒来伺候少爷吃饭,再陪小姐去游泳或荡秋千,傍晚再伺候小姐少爷吃饭,晚上伺候小姐洗澡…这还不算陪小姐刷牙嘘嘘画画打球之类的琐事…什么是五星级老妈子?这就是!全好评!!”
麻烦吗?麻烦的呀。尤其是姐姐上幼儿园后,第一次经历咳嗽、发烧、吃中药、吃西药,弟弟被传染,继续咳嗽、发烧、吃中药、吃西药,快痊愈的时候重感,接着咳嗽、发烧、吃中药、吃西药…最劳心劳力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权当减肥了!
只是,累过了头,病倒了,才不得不承认这种减肥实在太残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娘亲是娃娃的后盾,再这样下去,万一英年早逝,孩子们怎么办?痛定思痛,我参考目前的生活规律,毅然出手买了跑步机,每晚八点半跑步半小时,锻炼身体是王道!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既不打扰孩子们休息,又可以做亲子运动——先启用每小时一公里的速度,弟弟站前面,姐姐站后面,欢天喜地地跑。姐姐抽空还要抚摸弟弟的脑袋,和声细气,“叮叮,你是个乖孩纸(子),妈妈在给我们拍照,你很好哦!”跑累了换人,叮咚站一边给妈妈加油,妈妈用六公里的时速跑半小时,然后大家一起去洗澡。洗完澡讲故事,讲完故事翻身睡觉,什么都不耽误。
呆哥很惊讶他那一向没什么毅力的媳妇儿竟然能把健身这件事坚持下来。我都没好意思说,其实是因为叮叮咚咚的好奇加入,才渐渐将运动变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比如,叮叮十六个月大时就热衷于每晚催促我,“妈妈,跑机!跑机!”姐姐听到了,哈哈大笑着找同盟,“妈妈,叮叮把跑步机叫‘跑机’,真好笑!”我换好衣服带着这俩雀跃的宠物开始跑,一边跑一边想:不得不承认,如果一定要把“跑步机”三个字浓缩成两个字来表达的话,“跑机”比“跑步”、“步机”都准确多了啊…
而到叮叮二十一个月大的时候,已经晓得每晚跑进我房间指指跑步机,“妈妈跑步吧!”刚打算偷懒的我只好认命地开机器跑步,他就站在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突然他蹲下身,特别不见外地尿在了我床前的爬爬垫上,我只好从跑步机上跳下来找抹布擦,谁知刚擦干净就听见他说:“妈妈再跑一会儿吧!”那一刻,我真心觉得,我儿子,他是块从事纪律检查工作的好材料…
就这样,每天被“纪律委员”督促着、督促着,渐渐地,跑步就成了一种习惯——那是对健康的追求,亦是对欢笑的需求,是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推动,直到把所有饱含汗水的日子,都过成了妙趣横生的段子。
所以,只有妈妈心态够阳光、够积极,才不会把生活的重压转移到家人,尤其是孩子们的身上。那么,想要一个乐观开朗肯奋斗的孩子,请务必先成为一个乐观开朗肯奋斗的自己。
而一旦成为这样的自己,所有那些麻烦,会自动转化为生活的乐趣。
爱生活,才能更加爱生命。
爱生活,爱初始时的单向爱心——两岁多的咚咚姐姐一边给弟弟取着“小饼干儿”的绰号(取义自彼时还太弱小的弟弟总被姐姐挤压在她自己的身体与沙发靠背之间…敢情还是夹心饼干),一边亲自给“小饼干儿”洗澡搓背各种耐心,还煞有介事地给他洗袜子、盖小被子、哄他睡觉…当然,游戏的成分居多,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所有这些爱的模仿,爸爸妈妈由衷感谢、悄然感动、深深庆幸。
爱生活,爱后来的彼此励志——三岁的姐姐喝中药治疗支气管炎,磨磨蹭蹭不肯喝。阿姨说:“你不喝的话就给叮叮喝。”一岁多的弟弟听到了,飞奔过来喊:“叮叮喝!”低头咕咚喝一大口,说句“喝完啦”再转身高高兴兴跑开。姐姐默默看一眼弟弟的背影,果断拿过小药杯一口喝完。当弟弟也能给姐姐做榜样,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爱生活,爱无处不在的琐细温情——妈妈和姐姐推着两岁整的叮叮荡秋千,叮叮咯咯笑着赞扬:“金系(真是)好妈妈和好姐姐呀!”妈妈大笑,姐姐也跟着笑。笑完了出门逛商场,叮叮走累了哼哼唧唧,妈妈拎购物袋腾不出手,三岁半的咚咚姐姐看见了,拍拍自己的自行车后座,“叮叮来,姐姐带着你!”弟弟欢天喜地爬上去,从此出门省了妈妈的力气。不得不说,有姐姐的人,尤其是有会骑自行车的姐姐的人,真是逛街都比别人有底气啊!

总之,用一句俗语来概括我家全部的争吵、喧闹与欢笑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什么物质重压、精力难顾、心理不适、家庭矛盾…其实都是浮云。当我们想方设法把困难一一化解,仍然是应了那个老道理:即便只有一个孩子,将来也要面对只有一个孩子的问题,所以,既然家家都有不同的问题,那么发挥主观能动性逐一解决问题就好了,哪有空哀叹谁比谁更辛苦?
而一旦那些纸老虎一样的问题陆续被戳破,便会发现,因为孩子们之间那些相亲相爱相关怀的存在,让我们生命中的麻烦缩减到不足1.5倍,而欢喜却放大到2倍以上,甚至更多。
1.5倍的麻烦与2倍的欢喜,就是生命最生动处,暖融融的光辉。
你们的妈妈,努力在生活的字里行间进行各种通俗式再解读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你们在张望这斑斓周遭的同时,能用简单的方式理解普世的价值。她从没有把你们当作只需在羽翼下长大、什么都听不懂的无知孩童,而你们也真的给了她无数次的惊喜,让她感觉到你们对这世界的接纳。

“爱”是一种通俗的表达
孩子们,今天这个话题的起因,源于那个老套的、关于“美”的话题。
因为我今天晚上坐在桌前看一本哲学书的时候,想起很多年前我曾问过你们的爸爸一个问题——那时我们刚结婚,我正忙着写一篇美学方面的论文时,突然想起你们的爸爸就是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于是就问他“到底什么是美”?
结果你们的爸爸告诉我:他研究过的“美学”,就是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
我很不客气地嘲笑了他。我说你研究那原因有什么用啊?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吗?能让你自己变得更美一些吗?你的研究对象都入土二百多年了,有意思吗?
你们的爸爸呆头呆脑正色道:美学研究,图的不是“有意思”!
好吧,妈妈败了。必须要说,你们的爸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相信“美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善与真的统一”,坚持将研究本身上升到虽然无法指导生活但可以指导我们思考的层次;而你们的妈妈就是个现实主义者,她很通俗,只会把前面那句话给你们翻译成“‘美’就是你觉得有那么个东西,又好看又好用,那它就是‘美’的”。
通俗版妈妈每天送咚咚姐姐上幼儿园,开头几个月姐姐总是各种不情愿、各种谈条件——虽然事实上咚咚你在幼儿园里也混得风生水起,但每天早晨还是要进行各种不同目的的谈判,比如只要去上幼儿园就可以吃怡口莲、MM豆、小麻籽什么的——但你妈不会轻易妥协的,她只会一边给你穿衣服一边用她那俗气的语言讴歌你,她说“咚咚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有工作的人啊,你就像爸爸妈妈一样,每个星期要工作五天,然后可以休息两天。工作是什么?工作就是给这个社会创造财富!哦对了,社会就是很多很多人在一起,财富就是很多很多东西在一起…咚咚创造了什么样的财富呢?嗯我们咚咚每天在幼儿园里学擤鼻涕、端盘子、拎水桶、擦架子,这就是在帮老师干活呀,这就是劳动呀,总有一天咚咚的劳动是能创造财富的”…咚咚,实话说,我觉得你妈这么一堆话唠叨下来,你不晕也难,不晕晕乎乎老老实实去上幼儿园就更难了!
但是,多么神奇——你会时常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上幼儿园了,我去工桌(作),像爸爸一样,像妈妈一样!”
你伸出小手,得意地晃一晃,“我上五天幼儿园,就休息两天!我有工桌(作),叮叮没有,他不能上幼儿园,他太小!”
说这话时你才两岁八个月,我亲爱的大姑娘,我幻想着,三十年后,你还能像今天这样自豪并快乐地说:我要去工作!
所以,妈妈这样解释一个“家庭”的使命: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工作是每天去上班,赚钱,给叮叮、咚咚买好吃的;奶奶、爷爷、阿姨的工作就是照顾叮叮,让他健康长大,到他会说“我要尿尿”的时候就做咚咚姐姐的小跟班,一起去上幼儿园,那可是只有大宝才能做的了不起的事!
妈妈很郑重地拜托咚咚姐姐,“咚咚,到时候,你要带着弟弟一起去幼儿园,罩着他,教导他,如果他犯错就批评他,做他的小老师,可以吗?”
咚咚果断点头,“好!”
然后,咚咚煞有介事地爬上妈妈的转椅,拉过电脑键盘,认真地敲打——你甚至还不知道这个电脑正处于关机状态——俄而抬起头,特别认真地告诉妈妈:“妈妈,我在工桌(作),赚钱,给你买好吃的!”
妈妈哈哈大笑,然后拥抱你,说:“谢谢你,宝贝!”
是的,谢谢你,宝贝,因为你不仅理解了“施”与“受”的不同,还懂得了“付出”的意义。妈妈并不觉得你是单纯地鹦鹉学舌,因为你的逻辑如此正确,你用一个孩童的单纯告诉了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因为爱,所以爱!
因为妈妈爱咚咚,所以咚咚爱妈妈。
因为咚咚爱叮叮,所以叮叮爱咚咚。
因为我们认真工作,所以工作予我们以财富。
因为我们对这世界负有责任,所以这世界庇佑我们呼吸、视听——生命本身,就是这世界予我们的恩赐。

我不信教,但我信爱本身。
我信你,我亲爱的宝贝,信你在阳光晴好的午后躺在我身边听故事,听着听着就趴到我身上,腻腻歪歪地对我说:“妈妈我喜欢你!”
也信你一边大口吃着你钟爱的米线一边抬起头,眯着眼睛咧着嘴巴感叹:“妈妈,我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更信你搂着弟弟时欢欣的喟叹:“叮叮,我好喜欢你啊,让我亲亲你!”尽管,叮叮最不喜欢别人固定他的脑袋,但你还是固执地按住他的头,“吧唧”亲一口!
我便知道,孩子,我所有的辛劳,都有了意义!
而未来那么漫长的路,我会继续用这样通俗、普通又专注的爱,带着你、你们,去认识这个世界——
就像在泰山顶上,我告诉你此时此刻山的外面还是山,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见更远处的地方。你看看脚下崇山峻岭,看看远处影影绰绰的城市,点头,“好多好多山,我看见好多好多山!”虽然这时你一边张望还没忘一边啃着一只硕大的玉米棒子,但你来了,你看见了,你赢了两岁八个月的自己。
在绵延的海岸线上,我跟你说烟台是妈妈出生的地方,眼前这片蔚蓝海洋里装了很多很多水,这些水来自很多条河,这些河都流向大海,而将来你会知道这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做个宽容的人,善待所有非恶意的其他。你点头,似懂非懂,抒情说:“我喜欢挖沙子,喜欢大海,大海很大。”好吧,虽然理解有点跑题,但万变不离其宗。
至于你爸,他出生的地方有条长江,一天到晚哗哗地淌,一直淌了五千多年。那里的人就像哗哗不停的江水一样勤劳,所以那里有片三角形的洲,是中国最富有的地方!有多么富有呢,嗯,反正那里的人可以买很多怡口莲、MM豆、小麻籽,果然很富有对不对!(你的眼睛都绿了…闺女…其实妈妈想说的是若想富有就得勤奋啊勤奋…你不会以为你爸老家的马路是用MM豆铺的吧…)
而你自己,咚大宝,你出生的地方叫“泉城”,那里有汩汩清泉,所以妈妈叫你“咚咚”,叫弟弟“叮叮”,取的便是“泉水叮咚”的意思。妈妈指着泉眼说你看见水从洞洞里冒出来吧?很干净对不对?所以咚咚和叮叮将来也要做干干净净的人,要努力哦!
当然,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干干净净”的人其实挺难的。但孩子们,倘若你们有足够善良的灵魂、足够干净的行事,你够“善”也够“真”,你“合目的性”也“合规律性”,那么,没有人能否认,你们是“美”的。
而妈妈,努力在生活的字里行间进行各种通俗式再解读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你们在张望这斑斓周遭的同时,能用简单的方式理解普世的价值。她从没有把你们当作只需在羽翼下长大、什么都听不懂的无知孩童,而你们也真的给了她无数次的惊喜,让她感觉到你们对这世界的接纳。
如今,她最重要的心愿,用最通俗的方式表达就是:希望自己、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美”的人。
咱共勉吧!
现在,我终于知道,最有爱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让自己回到童年,和孩子们一起,重新长大一回。那是一场后青春时代的“逆生长”,是你的生理年龄在变老,然而托孩子们的福,才有机会回味那些懵懂目光背后干净澄澈的心灵,以及有机会弯下腰,体验100厘米世界中,那些纯真的好奇与热切的张望。

后青春时代的“逆生长”
很多年后,我一直记得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大致是说:请你想象一下,当你回到不足一米的身高,当你来到一个房间,推开门,所有抽屉的把手你都够不着,床很高你爬不上去,你仰头,发现自己是巨人王国里孤独的小矮人,那些巨大的家具伫立在小小的你周围…你是否会害怕?
她说的,是儿童家具的存在价值——矮、小,却可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变成真正的“主人翁”。在这个基础上、在父母的有意识引导下,他们渐渐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收拾自己的玩具,他们渐渐长大,动手能力因为安全感的增加而更早具备。
我被这个案例触动了,然而震撼我的不是关于儿童家具的讨论,而是那种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因为这个案例的场景性太强,这使我们很容易将自己放置到那个“抬头仰望却茫然惊惧”的假设中,进而得出符合儿童心态的结论。那么,沿着这条轨迹,如果你肯继续假设下去,或许你会和我一样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一直以来对孩子们那些所谓“自私”、“胆小”、“任性”等品质的误读,只是源自我们站的角度,而不属于0-6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