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朝之后,李林甫目送远去的二位老相,得意万分,阴阳怪气地问:“左右丞相何在?”一旁的诸位大臣听见,无不心寒,且胆颤心惊。李林甫旋即升为中书令,终于成为群臣之首。
不久,李林甫协助武惠妃构陷太子李瑛。玄宗尚迟疑到底要如何处置太子,便召来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宜介入。”李林甫做作的话,反而促使玄宗作出了决定。不久,便将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废为庶人并赐死。天下人为之痛心,号之为“三庶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武惠妃因数见三庶人的冤魂作祟,忧怖成疾,于当年死去。武惠妃的死,使得李林甫在废太子李瑛事件上所立的大功顷刻化为乌有。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加紧促使玄宗立武惠妃之子寿王为太子。玄宗却因为太子冤死而迟疑不决,寝食难安。高力士察知其难,进言说:“立嫡以长,谁敢言者!”终于促使玄宗下定决心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为李亨)为太子。李林甫错失一着,但并未就此罢休,之后发生了多起构陷太子李亨的事件,将会在后面的篇章中论述。
再讲几个关于李林甫的有趣故事。
李林甫有6个女儿,他在客厅的墙壁上开了一个横窗。每当有贵族子弟到他家来,他就让6个女儿在窗内窥视,自由选婿。这既表现出一个封建家长的大度与宽容,也是与大唐盛世自由奔放的风气一脉相通。
李林甫的表亲中有人得了儿子。幼儿初生,照例要表示庆贺。《诗经·小雅》“斯干”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的描写,所以后世就将生男称为“弄璋之喜”,生女称“弄瓦之喜”。李林甫粗鄙无文,在信中称“知有弄獐之庆”。堂堂宰相,以“璋”为“獐”,一时传为笑谈。
李林甫在家中设有一个专用厅堂,形如弯月,号称“月堂”。每当要排斥陷害某位大臣时,李林甫就住进“月堂”,绞尽脑汁地思考,任何人不得打扰,如果他欣喜若狂地从堂内出来,则肯定是有个政敌将要“家碎矣”。李林甫出于打击异己的需要,还蓄意培植一批酷吏为亲信。他举用了曾被玄宗批评为“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的吉温和“为吏深刻”的罗希奭作为心腹。吉温、罗希奭两人审理狱案,完全按照李林甫的意旨进行,制造了许多冤案。凡是落入吉、罗两人之手的李林甫政敌,没有一个能逃脱厄运,所以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
李林甫为人奸险,但却藏而不露。若与之初次接触,还觉得可敬可亲,天长日久,便会发觉他深不可测。李林甫每次上奏时,必先贿赂宦官和后宫嫔妃,连皇宫的伙夫、宫女也委以重金,作为耳目。如此,玄宗的一动一静,李林甫便了如指掌。为了自己能够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李林甫采取指施,竭力做到“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他曾经召集朝廷所有的谏官,明目张胆地讽喻谏臣缄口。补阙杜琎偏不理睬,坚持上书言政。李林甫为了杀一儆百,当即将其贬为下令。自此,“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
李林甫还“善养君欲”。玄宗自武惠妃死后,霸占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李林甫身为首辅,却缄口无言,任其所为。当玄宗信奉道教以求长生之术时,李林甫又“舍宅为观以祝圣寿”,讨取皇帝的欢心。为了保证玄宗的奢靡消耗,李林甫甚至不惜改变经济法令,以增加赋税的措施来聚财。此时,玄宗皇帝年事已高,怠于国事,将政务全部交托给李林甫。李林甫长期的为所欲为,倒行逆施并没有招致政敌们有力的反击,相反他却能把持权柄直至终老相位,这与他“柔佞多狡数”、善“迎合上意”的政治权术有关。
李林甫结怨甚众,他儿子李岫对此非常忧虑恐惧。一天,李岫陪李林甫游后花园,看到有个下人正在拉很重的东西。李岫指着下人对父亲说:“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比此人得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李林甫听了,很不高兴,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了,还能怎么办呢?”可见他本人心里非常清楚,因此每每担心遭刺客暗算。以前的宰相“驺从不过数人”,到了李林甫这里,“出则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他晚上睡觉也不踏实,“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瓮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把自己家里搞得机关重重,神秘莫测,甚至连家人都防范,其内心的虚弱可见一斑。
这个时候,玄宗越来越只关心自己的家事,日益沉溺于温柔乡中,对政治感到倦怠。从而导致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他的前任宰相们全面。天宝三年(744年)十二月的一天,玄宗一时高兴,对亲信宦官高力士炫耀地说:“自开元二十四年至今,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清闲处之,把政事全委任于李林甫,你看如何?”高力士感到玄宗不理政事而任凭李林甫独断专行不正常,对朝廷不利,便善意地提醒道:“天子巡狩,古之制也,陛下应当坚持。再说,天下大柄,不可转于他人。李林甫威势既成,谁敢对他怎样?谁能奈他何?”高力士对李林甫并无恶感,他一切的出发点只是要保护玄宗的地位,他已经机警地看到李林甫独揽大权的潜在威胁。但玄宗却不以为然,反而接受不了高力士对李林甫的评判。高力士一看,知道自己说话不合皇上的心思,得罪了皇上。他立即跪倒在地,自责道:“老臣狂痴,说出妄言,真是罪该万死。”从这件事中,高力士接受了一个很深刻的教训。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深言天下之事,不敢深言玄宗之得失。
『注:唐朝最终是亡于藩镇之手,然而,直接原因却是宦官专政。高力士则历史上宦官处理国家政务第一人。高力士,潘州(今广东茂名)人,本姓冯,名元一,“冯盎曾孙也”(《新唐书》)。冯盎因武略过人,被隋文帝杨坚授为金紫光禄大夫,官拜汉阳太守。隋亡之后,岭南一带地方势力多被冯盎收伏,归于其麾下。时有人向冯盎提出说,大唐初建,尚无力顾及僻远的岭南地区,不如自封南越王,独霸一方。这个建议即被冯盎拒绝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冯盎率自己的兵马归附唐朝。唐高祖李渊对冯盎甚为器重,让他仍旧管辖当地事务,并授冯盎上柱国、高罗总管之职,晋封为吴国公,不久改封为越国公。他的两个儿子也分别被授予春州刺史、东合州刺史。冯盎全家此时可谓显赫一时。贞观二十年(646年),冯盎去世,家道逐渐中落。嗣圣元年(684年),冯家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取名为冯元一,他就是后来的高力士。论辈分,他是冯盎的曾孙。唐长寿三年(694年)二月,有人诬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派司刑评事万国俊以监察御史衔前去查处。万国俊到广州后,将流人300多人驱至水滨全部斩杀。与流人有来往的也受株连。潘州刺史冯君衡(冯元一之父)因受此案牵连而被抄家。冯元一时年10岁,免死被阉,改名力士,圣历元年(698)入宫。力士年幼时行事聪慧、口齿伶俐,很得武则天赏识,让他留在身边,给事左右。后力士因犯小过,被鞭挞后逐出宫。老宦官高延福收养了他,作为螟蛉之子,从此,力士改姓高。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门下,高力士因此也常往来于武三思家。通过武三思的说情,武则天把高力士重召回皇宫。经过这一番挫折,高力士体会到宫廷生活的险恶。此后,他待人处事更加谨严、慎密,遇事三思而后行,果然再没有出什么纰漏,重新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此时高力士已经成年,身高六尺五寸,性格谨慎缜密,办事精明干练,善传诏令,受任宫阉丞,掌管宫内的法纪制度,出入管钥。景龙二年(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图谋帝位,高力士倾心巴结,李隆基把他引为知己。四年(710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睿宗复帝位,立李隆基为皇太子。高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太极元年(712年),高力士协助已经是玄宗皇帝的李隆基,再一次发动宫廷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死党。高力士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天宝初(742年),玄宗加封高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年(748年),加封高力士为骠骑大将军。至此,高力士的权力和地位达到了顶峰。玄宗对宦官的倚重较前朝尤甚,高力士地位的上升就是明证。虽然高力士仅仅充当着皇帝心腹的角色,未曾越位擅权,但唐朝后期宦官专宠乱政的局面,却正是因此而起。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曾定下制度,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着黄色服,由官府给以粮食,所干之事仅看守门庭、传递诏命而已。中宗时,宦官受宠,官秩七品以上者有千余人,但能够穿红官服的还很少。唐制规定,文武官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绿,五品服浅绿。唐玄宗因高力士平息太平公主叛乱有功,破格授予三品官阶。此例一开,再也无法抑束,三品官阶授予宦官,逐渐成为常事。以至于到了后来,宫中3000多个宦官中,拥有三品将军称号者极多,能够穿戴紫色和红色官服的竟达千余人。宦官的得势也从此时开始。可以说,唐中后期宦官得以猖獗甚至把持朝纲,同他们受到皇帝太多的信任、拥有太高的官职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件事上,唐玄宗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玄宗宠信高力士,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力士在,我寝乃安。”意思是有高力士管事,他才能睡得安稳。高力士权倾朝野后,常宿禁中。“四方奏请皆先省后进,小事即专决”。由此开宦官处理国家政务的先例。因高力士有能力一言兴人,一言废人,投机钻营之徒皆投其门下。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高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韦坚、杨慎矜、安思顺等人也不例外,全部是因为巴结了高力士,才能爬上将相高位。高力士身为宦官,已经不再是一个男人,但为了显赫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仍娶妻纳妾。河间人吕玄晤在京师长安为小吏,有个女儿吕国姝颇有姿色,且躬行妇道,高力士遂娶来为妻。吕玄晤随即升为少卿刺史,吕国姝的兄弟也都做了高官。后来吕玄晤的妻子去世,高力士为岳母操办了隆重的葬礼。朝中的官员也争相交赠祭礼。从吕府到吕夫人墓地之间的道路上,送葬的官员车马相接,相望不绝,排场绝不亚于王侯将相的葬礼。高力士是历史上第一个公然娶妻的宦官,自从他开了这个先例,其后,宦官纳妻者不在少数。高力士家产之富有非王侯能比,但他仍然利用机会大加敛财。他经常以为皇室采办之名,派小宦官到各地掠取财货,派出的人每次都是大获而归。高力士及其同党的甲第池园,良田美产,几乎占去京城的十分之六七。高力士还不满足于既得的财富,想占有得更多。有一年,高力士出钱在长安建造了宝寿佛寺,在兴宁坊建造了一座道士祠,都是巧工雕凿,镶金挂玉,就连朝廷建造的寺观也为之逊色。高力士特意在宝寿寺内铸了一大钟。钟铸成之日,广宴宾客,京城的达官贵人、豪商富贾都应邀赴宴。在宴会上,高力士提出新钟铸成,每杵一下,需要纳钱10万作为礼钱。在坐的人为讨得高力士的欢心,争先纳钱扣钟。多的人击至20杵,少的也有10杵。仅这一次宴请宾客,高力士的收入就难以数计。他还拦河筑坝,修建了5座水力推动的碾子,每天可磨300斛麦子。真是生财有道!高力士平素谨慎,善于观察时势,从不随意开口讲话。又因为在宫中时间已久,见到过各种危险和阴谋,所以就明哲保身。就是他自己亲近的人,如果受到皇帝的斥责处分,他也不轻易相救。所以,玄宗始终对他有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加上高力士“性格淳和,处事周谨,少有大错”,观时俯仰,轻易不敢骄横,于朝廷内外亦无大恶名,与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和谐的关系,当时朝中的大臣也并不讨厌他。但他对玄宗晚年用人行政有颇大影响,尤其在李林甫任相上,高力士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他对后来的政治腐败有一定的责任。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危及两京。十五年(756年)五月,玄宗避乱入蜀,高力士随往,玄宗另一个贴身宦官转而投奔了安禄山。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从旁进谏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遂命高力士缢杀杨贵妃,最终以贵妃之死解决了马嵬坡兵变。至成都后,高力士因护驾有功,受封齐国公。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可以说,李林甫已经是权倾朝野,朝堂上无人能与他抗衡,就连太子李亨都畏他如虎。不过,有一个人正开始崛起,并且迅速威胁到李林甫的宰相地位。这个人就是后来改名为杨国忠的杨钊。
杨钊未发迹前嗜赌如命,多有劣行,因与杨贵妃的姐姐(即后来的虢国夫人)私通,为族人所不齿。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时,杨钊正在赌场豪赌。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闻知此事,派人急召杨钊。杨钊心生疑惧。章仇兼琼以上宾之礼接待杨钊,称杨钊为“兄”。杨钊受宠若惊,一时不知所措,后来知道是自己的堂妹封了贵妃,表他为官,不禁喜出望外。
杨钊一到京师长安,便被授以金吾兵曹参军、闲厩判官。章仇兼琼也因为杨钊斡旋被召回朝廷,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由于杨钊经常出入赌场,工于计算。每逢禁中传宴,杨钊掌管樗蒲文簿(一种娱乐活动的记分簿),常常锱珠不差,令玄宗刮目相看,赞道:“真乃度支郎之才也!”这样,杨钊到长安不久,便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日渐得到玄宗的宠信。
天宝七年(748年),杨钊建议玄宗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变卖掉,买成轻货送进京城,各地丁租地税也变买布帛送到京城。他经常告诉玄宗,现在国库很充实,古今罕见。于是,玄宗在八年二月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兴,便赐杨钊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九年(750年)十月,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
李林甫构陷太子李亨时,杨国忠十分尽力,以讨李林甫的欢心。其实,李林甫对杨国忠这样的无赖之徒,是非常厌恶的,因杨贵妃的关系,才对他比较客气。二人一唱一合,互相利用。在虢国夫人的帮助下,杨国忠对玄宗的动静、喜好了如指掌,每每行事,必合玄宗心意,深得玄宗喜爱。在不到一年的工夫里,已身兼十五余职,成为朝廷之中仅次于李林甫、王鉷的重臣。杨国忠的崛起,李林甫始料不及,等他觉察已太迟了,李林甫便与杨国忠开始了权力之争。
李林甫老谋深算,杨国忠内心不自安,生怕李林甫陷害自己。便上表请自领剑南节度使,却留在京师长安。吉温本与罗希奭同为李林甫的心腹,人称“罗钳吉网”,此时他见杨国忠日渐受皇上恩宠,便投靠了杨国忠,为之出谋划策。杨国忠便与吉温策划陷害依附于李林甫的王鉷。
王鉷事母至孝,也非常喜爱弟弟王銲。但王銲长期在哥哥的庇护下生活,内心阴暗,对哥哥的权势十分忌恨,发誓有朝一日要超过王鉷。王銲与武将刑縡友善。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野心勃勃的王銲与刑縡密谋,准备率右龙武军万余人发动政变。不料计划泄漏,玄宗让御史大夫王鉷处理此事。王鉷得知自己的弟弟王銲被牵扯进去,便故意缓办此案,只派万年、咸宁两县县尉前去捕其余党。这时,杨国忠率军前去镇压,邢縡亦率同党持弓箭大刀与之格斗。正在酣战之际,高力士率领400名飞龙甲骑赶到,形势急转直下,刑縡在混乱之中被官兵斩杀,余党死伤无数。王銲被擒获,后被杖杀,其兄王鉷受到连累,也被赐死。
王鉷死后,所任之职全部落在了杨国忠身上,杨国忠一时权倾天下,正如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杨国忠借助机会穷追不舍,多次向玄宗密奏李林甫与王鉷结党营私,玄宗便开始疏远李林甫。李林甫极为痛恨。在吉温的策划之下,李林甫的亲信萧炅、宋浑皆被借故逐出朝廷,李林甫竟无计可施。在杨贵妃和杨国忠的内外夹击下,李林甫的失败不可避免。但他实在不甘心,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最后竟然败在一个以裙带关系发家的无赖小儿手里。
不久,形势竟然出现了转机,开始向有利于李林甫的局面发展。南诏侵犯唐王朝边境。杨国忠当时领剑南节度使,应该前去平定叛乱。李林甫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可以借此机会把杨国忠外遣。
这也正是杨国忠所担心的事情,他生怕出征在外,李林甫趁机进行诬陷,使他无回朝之机。杨国忠在退朝之后,跑到后宫向玄宗推辞此事,连杨贵妃也亲自出面求情。杨国忠本以为能够推辞掉此事,不料玄宗认为杨国忠出征立下战功后便可封其为宰相,安慰杨国忠说:“卿暂到蜀地处置军事,朕屈指待卿,还当入朝。”(《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杨国忠无可奈何,只好踏上征战的路途,一路上惴惴不安,始终放心不下长安的局势,生怕有变。因为他很清楚,李林甫在才能和手腕上比他高一筹。
老天爷帮了杨国忠!在杨国忠离开长安不久,李林甫便一病不起。玄宗派御医前去诊治,并赐给李林甫许多美味佳肴。李林甫触景生情,不禁落下泪来。玄宗想看望李林甫,就来到降圣阁上,手执红巾遥望,召唤李林甫。又派快马召回杨国忠。杨国忠见诏大喜,立即掉转马头奔回长安,一路之上如坐春风,和出征时的心情迥然不同。杨国忠回到长安之后,拜见了玄宗,不及更衣洗尘,先到李林甫床前。一见到李林甫,不觉双腿一软跪在地下。李林甫闻知杨国忠前来,企图挣扎坐起,最终没有成功,只好躺在床上接见杨国忠。杨国忠生怕李林甫心有奸诈,不敢抬头正眼看他。只见李林甫有气无力地说:“我是将死之人,我死之后公当入相,请公善待我的儿孙,身后之事就托付你了!”说罢,潸然泪下。杨国忠慌忙推谢,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颇为生动地展现了李林甫、玄宗和杨国忠三人之间的关系,及种种微妙之处。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在痛苦中死去。在与杨国忠这一回合的争斗中,李林甫失败了,败给了他最看不起的人,或许他死也不会瞑目吧。
翌年正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和安禄山合谋,告发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安禄山还让阿布思部的降将来朝作证说李林甫与阿布思约为父子。玄宗信而不疑,“下吏按问”。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怕受牵连,便按照杨国忠的意图出了证言。二月。玄宗决定“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并且还劈开李林甫的棺材,挖取含在口内的珠玉,剥下金紫朝服,另外用小棺按庶人的仪式埋葬。曾经位极人臣的李林甫,只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李林甫做了19年宰相,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权。他曾召集谏官说:“现在明主在上,群臣顺从还顺从不过来,用不着多说话。你们不见仪仗中的马,吃的是三品的马料,但是不能叫,一叫就给牵一边去,悔之何及!”天宝六年,玄宗下诏广求天下之士,有通一艺以上者都可到京师应试。李林甫令郡县严加拣试,报上来的人又让吏部严加复试,结果没有一人及第。李林甫竟然还向玄宗祝贺说:“野无遗贤。”意思是天下能干的人都已经在朝中为官了。唐朝设三省六部,做宰相的通常是五六人到十几人不等,李林甫却排斥他人,独自专权19年之久。
安史之乱后,玄宗逃到四川避难。当时肃宗已经称帝,奉玄宗为太上皇。肃宗每任命宰相等重要大臣,总要派人向玄宗汇报。玄宗闲来无事时,便和身边郎官裴士淹品谈肃宗新任命的这些人物,逐渐谈及以前的旧臣。玄宗评论历任宰相,从姚崇、宋璟以下几十人,都很允当。当时在许多人的眼中,都认为玄宗已经老糊涂了。裴士淹大概也是这种看法,想不到玄宗还能目光如炬,所以又是惊讶,又是佩服。后来,裴士淹试探问玄宗对李林甫的看法。玄宗愤愤地说:“此人妒贤嫉能,举世无比。”裴士淹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地愣了半天,才问道:“陛下既然知道,又为什么要任用他?”玄宗沉默不应,表情极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