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使每个人不是咬牙切齿就是摇头叹息的道德沦丧现象。可是,如果我们
有能力,我们就不怕面对这些病痛;如果我们有自信,我们就不怕大声承认:
是的,我们确实有这些病痛。避讳或遮盖都是自欺,自欺意味信心不够,这,
才是真正的危机,我从来不忌讳大声说台湾是我“生了梅毒的母亲”,也不
犹豫地告诉你台北是我所见过最庸俗最丑陋的都市,更不在乎对你说,中国
人是个自私短见乡愿的民族——不怕你觉得刺心。我还可以恨恨地说,台湾
的社会是个道德腐蚀到骨髓里的社会——不怕你骂我数典忘祖。
因为我对台湾还有信心。
看看有多少人在角落里默默地播种、耕耘;台湾的“有心人”真多。
消费者基金会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成果现在算是大家都看得见了。还有许多
看不见的:“妇女新知”的一小撮人在一点一点地提高女性的自觉,教导她
保护自己的权益。台大也有一小群人成立妇女研究中心,引导社会重视妇女
问题。扶轮社——你以为有钱人都是脑满肠肥之流吗?——正在筹备环保基
金会。另外又有几个人正准备推出《新环境》杂志,为我们病重的大地作记
录。还有一群理想主义者要出版《人间》杂志:没有穿泳装的明星,没有微
笑的政客;杂志关心病患孤儿寡妇,帮助这个爱喊光明口号的社会亲眼看看
阴暗痛苦的一面。
这些少数人的努力却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就像小草拼命要突破已经龟
裂但仍旧坚硬的水泥板一样。当年消费者基金会饱受挫折,好不容易加上“文
教”两字才受到教育部的收容而成立,现在扶轮社要建立的环保基金会又在
团团转,寻觅出路。妇女消费团体或自觉行动也受法规制度的百般束缚;任
何民众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行动都受到限制与束缚。这些保守而落后的法制就
是压住小草的水泥,但是我的信心就在于这些小草伸向阳光的力量。只要有
这么多“有心人”,台湾就有希望。坏的可以变好,腐烂的可以新生,染病
的,可以复原。
※※※
可是,你是谁?凭什么你就做“沉默的大众”,等这少数人努力了,甚
至牺牲了,你再去享受他们的成果?你现在买着消费者团体认可的食品,当
初这些人投告无路的时候,你是在一旁观望?嘲笑?还是漠不关心?现在正
开始垦荒的小团体,譬如“新环境”,需要人力的支持去研究环境的制度问
题、评鉴问题,需要金钱的援助去启发小学生爱生的观念,对老农夫解释滥
葬的害处。你关心吗?你在乎吗?你应该现在也变成工作的一分子呢?还是
做个“沉默的大多数”等着成果从天上掉下来?在台湾革新很难,一方面固
然是由于许多制度的僵化(一个团体登记之后就不允许第二个性质类似的团
体存在——这是什么蠢人订的蠢法?消费者组织不是愈多愈好吗?),另外
还有保守的执政单位对社会自觉运动的疑惧。一个更大的障碍,却是民众本
身的缺乏动力。美国有个年轻的母亲,因为女儿被醉酒驾车人撞死,组织了
“反醉驶运动”,到处陈情、抗议、演讲,教导驾车道德。现在这个组织有
六十万个母亲加入。
我们之中,多少人有这种楔而不舍的精神?譬如在月光笼罩的海滩上
看见卡车盗沙——你视若无睹呢?还是恨恨骂一声。继续钓鱼?还是打个电
话给警察局就算了事?有多少人会追根究底的,要求政府制止盗沙的行为:
通知警察局,无效;再试环保局,无效;再试海防部队,仍无效;好,那么
从头研究法令,到底海滨的沙地由谁负责。我们有多少人有这种精神?前人
种树,后人纳凉是件美事;但是你不种树,身后的人又哪里有凉可纳呢?那
群少数人的努力或许能冲破僵硬的水泥地,你就不能也投入作一点草根里的
养分吗?我不知道谁视台湾为家。有人依依不舍地回顾过去的大陆,有人拿
着绿卡飞向未来的大陆,有更多的人不想过去,不想将来,也不知珍惜现在
脚下的泥土。我是个要浪迹天涯的人,但是深切知道,即使穿着凉鞋的脚踩
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别人问“客从哪里来”时,我只有一个答案:不是湖
南,不是纽约,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暂时挥别,可以离弃,可以忘怀,但
家,永远还是那么一个。四十年后的台湾,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
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这儿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种,只要他把这
里当“家”——心甘情愿也罢,迫不得已也罢——只要他把这里当“家”,
这个地方就会受到关爱、耕耘、培养。怕的是,过了四十年仍旧不把这儿当
家,这个家才会破落。
信心不信心。在此而已。
五颜六色的脾楼又搭了起来,五颜六色的灯又亮了起来。庄严的人物
在演讲,报纸的刊头用红色? .但这是四十周年的光复日,人生有几个四十
年?五颜六色之外、欢呼与口号之外,是不是该有——点新的、诚实的省思?
原载一九八五年十月廿六日《中国时报?人间》
野火现象
菜市场中一地的泥泞。讨价还价的喧嚷夹着刀起刀落的剁声。在菠菜
和胡萝卜旁边,居然搁着一本摊开的《野火集》。卖菜的妇人蹲在地上剥玉
米。
“欧巴桑,你在看这书吗?”“勿是啦!”她愉快地回答,“我后生在看啦!
伊在读大学。”撕掉蒙眼布《野火集》在出书廿一天之中再版廿四次,四个
月后,已经迫近五十版,马上要破十万本的大关。文化界的人士咋舌称奇,
说是多年来没有见到的现象。书店的经销商说,许多买书人似乎带着一种“使
命感”走进书店,买一本给自己之外,还要添一本送人,惟恐读“野火”的
人不够多。一位医师告诉我,他买了三百本书四处寄发。学校老师也往往为
学生集体订购,作为指定的课外读物。海外的留学生也来信,希望这本书能
销到国外。
这是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野火集》破纪录地、疯狂似地畅销不是一个
偶发、孤立的事件。从专栏时期读者反映的汹涌,到成书之后读者“奔相走
告”的热潮,在在都显示这是一个深具涵义的台湾社会现象。很明显的,我
们的社会对“野火”所发出的声音有一种饥渴的需求。
需求什么呢?“野火”是个强烈的批判声音;当批判的对象是自己的
时候,就成为反省。“野火”,因此也是个自剖反省的声音。但是“野火”里
头并没有任何新鲜的观念。它指控现代的中国人丧失道德勇气,它要求学生
争取独立思考的空间,它要求政治的开放与容忍。近代史上,一波又一波中
国的知识分子一次又一次地呐喊着同样的话。如一位教授所说:“你的野火
精神和当年的文星精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为什么廿年前叫喊的事情
在廿年后还有叫喊的必要?可见我们进步非常有限。”的确,可是这一次的
叫喊,在空谷中引起嗡嗡不绝的回声,“野火”由一根小火柴烧成一小片火
海,表示这是个不同的时机。或许人们不只是厌倦窠臼本身,也厌倦一次一
次叫喊后的失败。在上千的读者来信中,大部分有这么一句话:“啊!你说
出了我心中早就想说的话”,然后加上三个惊叹号!!!“野火”显然痛快地供
给了情绪的发泄,但是令人心惊的是,在发泄之前,那份情绪有多么堵塞,
多么郁闷。
台湾在蜕变中。曾经是个一元化、权威分明的社会。子女遵从父母,
学生遵从老师,人民遵从政府。可是经济起飞了,如果上一代努力的是物质
上的独立,那么这一代就追求精神上的独立。教育水准提高了,往往子女懂
得比父母多,学生青出于蓝,人民所拥有的知识比官僚还高。西方民主文化
的冲击更是勇猛直接。里根说卡扎菲计谋暗杀他,台湾的电视就显现:美国
记者大声问总统:“你有没有证据呢?没有证据就是撒谎。”这种镜头对我们
膜拜电视的社会不可能没有影响。头脑再简单的人也会问一声:“哦,民主
是这样的呀?”更何况是已经受了教育,宁可自己思考的人。
经济、教育、外来文化等等,构成伊甸园里的知识之果,台湾的社会
大众,是吃过苹果的亚当。吃过苹果,发觉自己的赤裸,于是急切地想看清
现实,解决问题,但是亚当的脸上绑着一块蒙眼布——吃苹果之前的旧观念、
旧制度、旧作法、旧信仰,遮着亚当睁大的眼睛。多少年来不曾经过审查的
教条、口号、神话、谎言,密密地包扎着亚当开始流转的眼睛。
“野火”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撕掉蒙眼布。对“野火”狂热的反响或
许也就传达了那么一个简单但迫切、坚决的讯息:我们不要蒙眼布!让子女、
学生、人民,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头脑去想。
在野之声“野火”畅销的主因固然是它反对权威、批判现状的立场,
但是为什么比它更激烈、更叛逆的刊物,譬如一些党外杂志,却得不到小圈
圈以外的回响?其中人为的因素当然很重要,譬如查禁的问题;最主要的因
素却在于这些杂志本身的限制。一方面,歌颂权威、膜拜现状的书籍刊物对
厌倦蒙眼布的人缺少吸引力,因为它的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是一种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一些党外刊物,虽然标榜批判,却无法把读者完全争取过去,因
为它往往也是以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为出发点,以某个政治结构为目的地;
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目的,但是反宣传可以变成宣传,反教条可以
变成教条。如果没有较开阔的胸襟,较长远的眼光以及对理性的坚持,蒙眼
布换了颜色还是蒙眼布!而吃了苹果的亚当所急切、不耐、引颈盼望的,不
只是换一块蒙眼布!
我们不能没有党外刊物,因为它是一个制衡的声音。从“野火”的现
象看来,我们更急迫地需要第三种声音,一个不以单一意识形态出发、没有
政治野火、真实而纯粹的“在野”之声。这个声音通常由关心社会的知识分
子所发,可是在今天的台湾,这个声音,不是没有,但微弱喑哑。知识分子
或者受制于强权而不敢作声,或者屈服于作官的私欲而婉转歌唱,或者受挫
于尝试的失败而灰心隐退;仍旧在努力中的,只能支支吾吾、避重就轻,貌
似前进的《野火集》并不例外;或者倒过来说,“野火”这么一本鼓吹最基
本的民主观念的书都能引起这么大的震撼,不是“野火”前进,而是这个社
会落后;不是“野火”的声音特别清越,而是这个社会根本缺乏嘹亮的在野
之声。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声势浩大的“野火”其实只是一只猴子;
台湾需要的,是真正老虎的吼声,许多老虎的吼声。
喜鹊?乌鸦因为在粉饰、教条、自我吹嘘、自我慰藉的“酱缸”里泡
了几十年,我才在极端不耐中开始写“野火”,但是立即招来质问:为什么
只写坏的?光明面为什么不写?人民很勤奋呀,政府很努力呀,社会很安定
呀!为什么一面倒?是“别有用心”吗?不错,我是“别有用心”,像个病
理学家一样的别有用心。病理学家把带菌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然
后告诉你这半个肺如何如何的腐烂;你不会说:“奇怪,怎么只谈我坏的半
边肺?怎么不夸——夸那好的一半?”那么,为什么要求社会病理家谈“光
明面”呢?再说,歌颂勤奋的人民、努力的政府、安定的社会的人还不够多
吗?何必还需要我也加入?你有影响力呀!读者相信你。
这话说得何其天真。如果“野火”的作者有所谓的影响力,那纯粹是
因为他像只乌鸦一样不说悦耳的话;他怎么可能在赢得“读者相信”之后转
而加入喜鹊的行列?一个社会本来就该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传达不同的讯
息;乌鸦和喜鹊各有所司。但是,如果报喜不报忧的喜鹊觉得自己缺乏信服
力,它就必须改变作风,开始说实话,而不是要求有“影响力”的乌鸦换套
羽毛,唱喜鹊的歌。
也有人担心地说:“野火”暴露出那么多台湾的缺点,被敌人拿去作宣
传怎么办?不怎么办!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不知道自我批评是一种自省自新
的能力。当西德的布朗德与美国的尼克松闹出举世皆知的丑闻时,两国人追
究到底的态度赢得的是尊敬,不是轻视,我们的报纸喜欢兴高采烈地报导大
陆报纸所揭露的坏事,作为“你看他们多糟糕”的宣传,而事实上,中共愈
是容许丑事的揭发,批评的公布,愈表示他们观念的进步,也就愈值得我们
思考。
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检讨,是优点,不是缺点。“野火”不需要描写
台湾社会的光明面,因为,我相信,“野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光明面的
表现;表现台湾的制度能容忍批评,台湾的人民能自我反省;这是个有更新
能力的社会。
让别人拿《野火集》去作宣传吧!
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对这本书的两极反应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
象。一方面,许多老师以它作教科书外的教科书,鼓励学生讨论并且写读后
感;另一方面,有学生来信:“我们教官不准我们读你的书,说龙应台污染
青年人思想? .”一方面:某些工商机构成百地订书,送给员工阅读;另一
方面,有些特定的团体将“野火”明文列为禁书。许多读者赞美作者为“真
正爱民爱乡、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却也有人说他是共匪。
白纸黑字一本书,为什么出现两种水火不容的读法?就读者来信分析,
对“野火”存恐惧之心的以年纪较长、度过军旅生活的人较多,支持“野火”
的则包括各个阶层、职业,与教育水准,但仍旧以大学生和三四十岁之间、
受过大学教育的中产阶级为主流。更年轻的;十来岁的中学生就有点迷惑:
“国文老师要我们每个人都熟读野火,可是昨天副刊又有篇文章说你偏激,
我应该相信谁呢?你是坏人还是好人?”这样一分,一条清楚的代沟就浮现
了出来。由对“野火”的反应,我们也更明确地看出台湾是怎样的一个转型
期的社会。
为了行文的方便,让我用“上一代”、“这一代”这样稍嫌以偏概全的
名辞。对于“野火”所鼓吹开放、自由、独立思考的观念感觉恐慌的上一代
大致有三种说法。“我们忠心耿耿追随政府来台,政府就像父母一样对我们
有恩,”一位退伍军官写着,“你的书所传播的根本就是反叛思想。”这是第
一种。把政府当父母,施政措施作恩德,批评视为“反叛”,流露出来的是
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我们的民主历练之浅,由此可见。
另外一种非常普遍的想法:怎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争取权利?
这不是闹学潮吗?大陆就是闹学潮给搞丢了!
这个简单的“历史观”犯了两个根本的错误:第一,学生独立思考、
争取权利并不等于闹学潮;第二,当年大陆上的学潮是果,不是因。学潮不
是从石头里无缘无故突然蹦出来的孙猴子,一定是先有政治上的病态,人心
不满郁积到一个程度,爆发出来才有学潮。我们若要避免学潮的发生,就必
须在政治上力求公正合理,而不是设法锁住年轻人的头脑。
第三种说法:我们这一代抛头颅、洒热血、挨饿受冻才赢得今天衣食
温暖的安定局面,你们这无知的下一代人在福中不知福,已经有了温饱还大
声嚷嚷什么自由、什么人权? .一个作家被关上一两年就是大不了的事,哼,
比起我们这一代所受的苦,被关几年算什么玩意儿?大概有不少父母都跟子
女说过这样的话,带着很大的说服力。它一则诉诸感情——我为你牺牲过,
你要感恩;二则诉诸经验的权威——我吃过苦,你没有,所以我是对的,你
是错的。
就某些层面来说,他当然是对的。这一代应该对上一代充满感恩之情。
这垂垂老去的所谓上一代,曾经在兵荒马乱之中紧紧搂着怀抱里熟睡的婴
儿,曾经饿着肚子带孩子去付医药费,曾经推着脚踏车沿路喊“机器馒头”
让孩子缴学费,后来又曾经把薄薄的一叠退休金换取儿女留学的机票。这个
上一代,把自己躺下来铺成砖块让我们这一代昂首阔步地踩过去,“衣食温
暖的安定”是上一代咬紧牙根拼了命才达到的终点,对这一代,那却是个稀
松平常的起点,感恩,当然应该。
可是,这一代的“大声嚷嚷”并不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他已经有了
衣食温暖的福,现在大声嚷嚷,追求的是另一种福,更高层次的福:民主、
自由、人权? .衣食温暖的安定只是基本的出发点,这一代当然不能以此满
足;上一代如果认为这一代吃饱了、打个嗝,就该在安定中唾个午觉,那就
太天真了,食物够吃了,开始求烹饪的精致。衣服够穿了,开始求设计的美
好。社会安定了,开始要求有所作为。物质的丰富与环境的安定都只是社会
要进步的基础条件而已。上一代奠定了这么一个基础,这一代或许就能建立
一个开放自由、公理伸张的社会,作为下一代的基础,而“人在福中不知福”
的下一代继续“大声嚷嚷”,或许我们就有了真正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
政治家的出现。
这一代站在新的起点上准备往前冲刺,要拉也拉不回来的。除非你扭
断他的胳膊。
我们的社会若要和谐,这一代必须体谅上一代的经验,心存感谢;上
一代也必须交棒,放手让这一代奔向一个不同的终点。这样才可能避免那水
火不容的两极,也才可能回答更下一代的问题:“我应该相信谁?”幸福没
有止境市场里的欧巴桑蹲在湿淋淋的地上剥玉米,为了凑足后生上大学的费
用。她所关心的,或许是菠菜的收成与一斤几毛的价钱,后生所关心的,就
可能是如何争取一个容许他独立思考的环境。“野火”对欧巴桑没有意义.对
她的后生却有意义,我们能够盼望的是。有朝一日,后生的后生一出世就在
一个衣食温暖、自由开放的环境里,他不需要经过挣扎奋斗就可以尽情尽性
地发挥他所有的潜能。
幸福,没有止境。《野火集》不过是一个追求幸福的呐喊!
十万本,代表一个非常迫切的呐喊。
原载一九八六年四月廿四日《中国时报》
又是公假
假使突然忘了自己身在何处,那么学生缺课的借口往往是最准确的指
标。
“老师,下星期我要带家里的猪到德州去参加猪种竞赛,不能来上课。”
“汤姆去比赛驯野牛,他今天赶不回来。”“老师,我后天要帮家里开收割机;
收成季节到了。报告能不能延几天?”没错,这是堪萨斯,美国的黄金谷仓。
学校四周有绵延不尽的麦田,牛马漫步的草原,学校里有这些与泥土青草很
亲近的农家子弟。
当皮肤黑得发亮,牛仔裤紧得要裂的约翰对我说:“教授,请原谅我昨
天没来;昨天在巴士上被两个人莫名其妙打了一顿,我昏死过去,被人家送
到医院? .”我知道,我在纽约市。
金发的茱莉说:“我本来可以赶上课的.但是在一百廿五街等火车的时
候,有个人用刀子抵着我的腰,抢走了我的皮包——能不能给我补考?”然
后从委内瑞拉移民来的海蒂垂着头说:“我明天不能来上课。明天是哥哥的
葬礼;哥哥上星期在中央公园慢跑,被人用剃刀割了喉咙? .”我仔细听着,
点点头,但是不知道应该睁大眼睛表示震惊与同情,或沉着地不露声色——
这个海蒂,不是上个月才说她缺牙的老祖母被枪杀了吗?上学期,她不是说
做修女的妹妹被强暴了吗?她们一家有多少人?她能缺课几次?当黑头发的
学生在下面说:“林秀美不在,公假!”的时候,我想:啊,回到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