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亲戚,我想,还是四十年不见较好。
一九九一年九月
帮 手
“这是你第一次来西德吗?”
她点点头。
英格是昨天到的。她有着一对灰色的眼睛,眼睛里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就那
么冷漠的,没有表情地看着你。她的脸色苍白,没有廿岁女孩一般有的青春血色。
这是一个从街上走过,没有人会对她多看一眼的女孩。
“谈谈你的家庭吧!?”
她静默。
“爸爸、妈妈、兄弟姊妹……?”我再试。
“爸爸——”她慢慢地说,“本来是农机工厂一个主管,现在那个工厂关闭了,
他留在家里。”
她停下来。等了半天没有下文,我只好再问:
“妈妈?”
“妈妈本来在青年团作秘书,现在青年团解散了,他们要妈妈去当大楼清洁妇,
妈妈不肯……”
“哥哥本来是人民军的,现在退下来了,在找工作,好像也在哪里学电脑……”
灰色的眼睛不泄漏一点感情,可是我明白了。她只给了几个小碎片,但我约略
知道那大拼图的模样,小碎片属于那大拼图的几个角落。工厂主管、青年团秘书、
人民军——英格的家,是覆盖在东德共产党羽翼下的小巢,现在这个小巢被时代的
狂风打得零落了。
“厨房的事你都清楚了吗?”
英格点头。
“你每天工作到三点就下班了,自己的时间很多,可以常到城里逛逛——”
她点头。
“最重要的是,你要自动自发,不要每件事都等着我督促——我没有时间督促
你,你自己张大眼睛主动去做,行吗?”
她点头。
就这样,东德来的英格在我们家住了下来。
往后的日子,是这么过的。
清早传来教堂的钟声,两岁不到的飞飞从幼儿睡袋里钻出来,开始了一天的游
戏人生。
作妈妈的边刷牙,边满嘴白沫地往楼下大叫:“英格,宝宝醒了。”
廿分钟之后,妈妈从书房探头出来,一眼看到换过衣服的飞飞,大叫:“英格,
宝宝没穿袜子!”
妈妈又回到书桌读了两页《八九——九一年柏林日记》,英格在敲门,探进头
来说:
“宝宝没有袜子了。”
妈妈抬头,看着她,
“为什么没有了?”
“都脏了。”
“拿去洗。”
“洗衣机正在洗别的东西。”
妈妈站起来,走到英格面前,很慢很清楚地说:“来,我有几个建议:一,你
可以暂时让他穿上昨天的脏袜子。二,你可以暂时让他穿上哥哥的大袜子。三,你
可以让他穿上棉布鞋。四,你可以到对面李太大小毛那借双小袜子来。五,你可以
骑车到杂货店买双袜子来——你有一千零一个可能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只要想出
一个来就可以。”
英格漠漠听着。
“但是,”妈妈继续说,“你要动脑子自己去想解决办法,可以吗?”
妈妈回到书桌。
这本书她不喜欢。一个美国记者写的,总是落入正邪两分明的窠臼。先写二次
大战时德国人如何如何地坏,现在,一九八九年和平革命之后,又写德国人如何如
何地好,自由战胜了奴役,东德人民写下了人类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妈妈记得在华沙和一位著名的波兰作家夜谈。在他古旧的书房里,这个曾经被
共产党迫害过的老人说:
“我觉得,吊诡的说,自由和奴役一样,是一种陷阱,一种危机。解放后的东
欧所面临的是自由的危机。”
敲门。英格说:
“哥哥的袜子太肥了,弟弟的脚穿不进鞋子。”
妈妈叹口气,放下书,转身温和地说,
“那么,是不是可以暂时不穿鞋,等袜子洗净烘干了呢?”
老百姓半夜来敲老作家的门,要求他为他们解决问题:蒙过冤狱的寻求平反,
失业了的要求复职,判了罪的试图脱罪……他们哀恳地说:
“现在你是国会议员了,波兰是民主国家了,你一定有办法。”
当他说没有办法的时候,老百姓愤怒而绝望地说:
“为什么以前的共党书记有办法,现在的国会议员会没有办法?这是什么自由
民主?”
老作家皱着眉说:
“我怎么跟他们解释:民主的弱点就是它的优点?我怎么解释:自由就是更沉
重的责任?”
英格推门进来,问:
“都弄好了,那弟弟穿过的哥哥的袜子需不需要洗?”
妈妈头也不抬,一动不动,勉强读完一个段落,才回头,说:
“你自己决定好吗?”
英格走出去。妈妈视线回到案前摊开的书页,觉得精神涣散,很费力地才找到
衔接的段落。
※ ※ ※ ※ ※
一个年轻的异议分子,一九八八年被东德政府驱逐出境,来到西德。
她说,在东德的制度下,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就如同母子关系;人民像婴儿
一样的不能离开母亲独立生存。人民失去了独立作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另
外一个年轻人被西德政府用钱将他由东德监狱中“赎”出来。到了西方,
一直无法适应,在一九八七年,他放了一把火将法兰克福歌剧院给烧了。
※ ※ ※ ※ ※
英格把门开了个小缝,讪讪地说:
“中午要做什么吃的?”
妈妈不抬头,不动,声音从书本中闷闷地冒出来,听起来像呻吟:
“你决定。只要有东西在桌上就行。”
※ ※ ※ ※ ※
四十年对人的一生是段漫长的岁月,更何况,东德人的四十年是段痛
苦的岁月,可是四十年对国家而言,却是短暂的一瞬……
※ ※ ※ ※ ※
教堂钟声当当大作的时候,妈妈知道是中午了,幼稚园的孩子马上就要回来午
餐,奇怪,好久没有英格的声响。
她阖上书,悄悄下楼,带着一种不祥的预感走到厨房,轻轻推开门。
宝宝坐在地上玩塑胶盘碗;冰箱的门像煮熟的蚌壳,大大地开着,白茫茫的冷
气直往外冒。
英格站立在冰箱前,一动不动。
听见妈妈的脚步声,她回过头来,咬咬嘴唇,摇摇头,说:
“我不知道该做哪一样。东西太多了。”
妈妈站在那里,看着英格,也像呆住了。白花花的冷气不断地蒙上来。
半晌,她有气无力地说:“你去看电视,我做饭。”
英格在我们家呆了一个月。
一九九一年十月
走,跟我到小冷去!
地雷上的乳牛
我来到已经不是边境的边境。
山丘绵延,正是秋色浓艳的时候。一群大雁正引颈南飞,掠过枫红的山头。可
是边境在哪里?
高耸的监视塔仍旧醒目地矗立在山头,只是墙漆剥落了,梁架断了,玻璃窗破
得粉碎。这一地的玻璃碎片、断瓦残砖,像古战场上不死的鬼火,还挟着杀戮的阴
惨。其实才只两年的时间,两年前的今天,在围城中被锁了廿八年的东德人把围墙
给推倒丁。
探照灯还在,但是灯架脚下露出一团一团剪断的电线。
钢筋水泥墙看不见了,可是山坡上有那么一道看似新翻过的泥土,青草还没来
得及长出来;你心里明白:再过半年吧!蔓草、爬藤、野花,很快就会覆盖了这道
土痕。
似乎铁丝网还残留一段,就在那森林的边缘。走近瞧瞧,网也没有了,铁柱在
那儿平白站着,一根一根的,显得突兀。
“从前,”卡斯纳说,把手插进大衣口袋,“离这关口还有几里路,心情就开
始紧张,有生死未卜那种想呕吐又吐不出来的感觉。”
头发早白的卡斯纳,弯下腰,用手把一个石块上的泥土抹掉,石块上的刻字裸
现出来:“民主德国”,那个已经灭亡的国家。
“离开民主德国的时候,”我问正在发呆的卡斯纳,“你几岁?”
“廿一。”他回答,一只脚踏在石块上,“前脚才碰到西德的土地,后脚跟上
围墙就竖起来了。不过,三十年来,我每年一度地回去看父母——每年经过这个关
卡……”
※ ※ ※ ※ ※
一辆汽车在我们附近停下来,钻出一个戴眼镜的男人。他一边咬着手里的三明
治,一边放眼眺望;看看远处的森林,踩踩脚下的泥土,一徘徊,一张望,最后视
线留在山坡上那道新翻的土痕。
“来凭吊的人显然不少。”我说。
卡斯纳趋前和男人打招呼,聊了一会,然后两人一齐向我踱过来。
“你问他,”卡斯纳露出淘气的笑容,“你问他从前是干什么的?”
戴眼镜的男人叫费雪;费雪对这儿的山陵熟悉极了,两年前,他是这个边境关
口的驻防。
“您看,平原上有块密林,”费雪指着不远处像岛屿似的一簇森林,“我的部
队就驻扎在那里头,外边的人看不见的。”
我们站在高岗上远眺,深色的森林和浅色的平原构成一片温柔静谧的田野风景。
“管关卡的大多是年轻小伙子,我们是监视关卡守卫的人,不让他们逃走。我
们这些人嘛,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有房子家眷,政府算准了我们是不会逃亡的人。”
“您看见那边的松树林吗?”费雪把手掌遮在眉心,指着黑色的松林,“沿着
松林就是地雷区,边境部队自己都不敢靠近呢。” 我看见什么?
在地雷区上,有一只花白乳牛,低着头,大概在吃草。
“听说你们在边境守卫之间都有奸细埋伏?”卡斯纳说。
“那不止了!”费雪又记起了手里的三明治,咬了一口,说,“边境守卫不知
道的是,不只我们这边有人监视他们,就是对面——西德那边的边境部队里都有我
们的间谍, 这种间谍我们称为V零号。如果我们东德这边的军人偷偷跟西边的守卫
说上几句话,那边的奸细马上就有报告过来。”
卡斯纳不住地点头,喃喃自语:“我早就这么说,早就这么说的……”
“躲不掉的,”费雪意犹末尽,“民主德国是个大监狱。那边,您看,还有个
监视塔——”
在平原和森林吻合的地方,有一个黑幢幢的东西。
“那个塔有个地下室,很小,水泥地、水泥墙,就是专门刑囚拷打的小监狱;
您现在去看,说不定地上还有血迹:”
“费雪先生,您说———”我在小心地斟酌字眼,“您说,围墙的守卫在改朝
换代之后受审判,公不公平?”
他睁大眼睛,毫不犹疑地说,“当然公平。”
“为什么当然公平?”
“我不是自愿入伍的,我是被征去的,不当兵就得坐牢哇!那些年轻力壮的边
境守卫可都是忠党爱国的狂热分子,自己争取要去的。当然,是总理命令他们开枪
的没错,可是没人命令他们一定得射中呀!”
“哦!”我深深看他一眼。
“开枪可以说是奉命,不由自己,可射中,就是蓄意杀人嘛!”
“那么总理昂纳克呢?他也该受审吗?”
费雪的脸冻得红红的,点头说:“那当然。”
“请问您母亲多大年纪了?”卡斯纳突然说。
费雪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是礼貌地回答了:“八十岁。”
“好啦!”卡斯纳急急地接着说,“如果您八十岁的老母在百货店里偷东西被
逮着了———对不住,这只是打个比方——咱们的法庭不会把她怎么样,因为她年
纪太大了,对不对?”
费雪点点头。
“咦,那为什么昂纳克要特别倒霉?他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了,处罚他有
什么意义?”卡斯纳振振有辞。
费雪好脾气的,慢吞吞地说:
“先生,您看他现在是个可怜的糟老头,可您想想,如果两年前的柏林围墙没
被翻倒的话,这糟老头到今天可还神气活现地压制着我们呢!您说是不是?”
※ ※ ※ ※ ※
我们往车子走去。六度的气温,把人的手脚都冻僵了。
“人民军解散了,您现在做什么?从前部队里的同僚都到哪去了?”
“我本来就是搞汽车修护的,九○年以后,到西德宾士厂去实习了一年,今年
回到自己家乡,自己开了个小小的修护厂,其他人嘛——”
费雪想了一会,在车门边站住,“失业的很多,五十来岁的人了嘛,从头来起,
辛苦是当然啦!”
费雪打开车门,车里头露出一张盈盈笑脸,原来费雪太大一直坐在车里等着。
“费雪太大,”卡斯纳弯下身往车里说,“您觉得统一怎么样啊——我这位中
国朋友想知道……”
费雪太大有一张富态的圆脸,化妆得很匀整。她倾过身子,愉快地对车外大声
地说:“简直就太好啦!”
※ ※ ※ ※ ※
他们的车子慢慢驶上公路,轮胎经过从前安置电动铁门的轨迹,车身还跳动了
一下。
空口袋街
从“边境”过来,一路都是建筑工程。修路的修路,补桥的补桥。中断了四十
年的火车铁轨重新接上,生了锈的换上发亮的新铁;荒烟蔓草淹没了的老径铺上又
浓又黑的柏油。残破不堪的工厂挂出了即将动工的招牌,废弃颓倒的老屋围上了层
层叠叠的鹰架,整修蓝图醒目地悬在屋前。
这条往小冷镇的路线,“我闭着眼睛都能走。”卡斯纳说。这是他三十年来每
年一度的返乡路程。
“右边那栋大楼,你看,本来是公安警察的办公大楼。”
车子经过这灰色大楼的正面,我瞥见正门上一个崭新的铜牌: “德意志银行。”
就是这个银行的总裁,两年前让极左的赤军给谋杀了,作为抗议社会主义破产
的挑衅手势。
那个铜牌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
公路边有个个体户小摊,卖烤香肠和面包。
五十多岁的老板娘满面笑容地招呼着停下车来的客人。面包是冷的,香肠可是
烫的,还在大树下那个炭火架上吱吱作响,肉香像一缕青烟,在空气里游走。
“统一呀?”老板娘在我的纸盘上挤出一点黄色的芥茉,“当然好哇!不但行
动自由,讲话也放心了。从前见人只说二分话,知人知面不知心,现在不怕了。”
趁着没有客人的空档,她抹抹手,走过来和我们在板凳上坐下。
“报仇没什么意思,我说,”她摇摇头,“昂纳克受的痛苦也已经够了,让他
去吧!何必呢!我们要向前看。”
“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一头白发的老板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们身后,手里
挥舞着烤香肠的火钳,“咱们该让昂纳克住在一个一房一厅的小公寓里头,就和咱
小老百姓一样;每个月给他几百块钱退休金过活,让他每花一块钱都要烦恼半天,
就跟咱小老百姓一样。我说这才是最公平的惩罚,怎么样?”
“哎呀——”老板娘笑着说,“四十年的烂摊子,也不尽是他一个人搞的……”
老板娘斜睨着男人的样子,很有女性的妩媚。
“女人的处境有什么不同吗?”我问。
她偏头思索了一会,边说边想地说:“没啥不同,女人永远是输家。您看嘛,
在东德时代,几乎所有的妇女都外出全天工作,但是男人可并不分担家事,女人就
是头牛,得作双份工。现在嘛,您只要看看新的领导阶层,从省政府、市政府、到
乡镇公所,哪有几个女人?反正,作决定的全是男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一
样!”
老板已经回到炭火边,用火钳敲着烤架大声说:“你们别信她的!在我家,只
有听她的份,她是我的领导!”
路的尽头,有一片萧瑟的山林,叶子落尽,山空了,没入天的灰色。山脚下,
有一撮村落。
小冷到了。
是个冷冷的小镇,一万八千个人口,四百年前,有个叫马丁路德的人曾在这儿
住过,躲避教廷对他的迫害。
一进入市街,就觉得空气坏透了,一股冲鼻的煤烟味。家家户户的烟囱吐着长
长的白雾,笼罩着深秋铁灰的天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堆着黑漆漆、脏兮兮的煤。
人行道上也散着煤屑。泥土、煤屑、湿烂的腐叶,挟着雨水,把街道弄得泥泞。
我穿着高统皮靴。东来之前,我就知道一个定律:一个国家开发的程度,可以
由它街道上的泥泞量来测量。
人行道上立着漂亮的电话亭,崭新的西方格式。门锁着,透过玻璃往里头看看,
啊,电话亭里没有电话,电话机还封在硬纸箱里,等着安装。
走在灰黯的街景中。煤,混着雨水,把所有建筑的墙壁都蚀出一种肮脏的阴暗
颜色,长年不经粉刷,阴暗之外又有一层破败的斑驳。每条街上都有这么一两栋残
败不堪的老房子,鬼屋般地耸立。多数的“鬼屋”,已经搭上了鹰架,蓝图上描绘
着光辉的远景。 ’
错落在灰黯的老屋之间,却是一间一间亮眼而摩登的小店。玻璃橱窗里装着特
别设计的、具有现代风味的聚光小灯,灯光照着柏林和巴黎最流行的产品:时髦服
饰、电视、微波炉、丹麦组合玩具、滑雪器材……
如果小冷镇有个李伯,在昏迷了两年之后突然醒来,站在小冷街心,就在我现
在站的地方,靴上沾着泥土,他会以为,小冷镇挖到了什么金矿。
我们的车,停在“德苏友谊街”。徒步转个弯,就到了“空口袋街”。
“名字奇怪吗?”新店刚刚开张的老板,边擦窗子边说,“几百年来咱们这街
一直是小冷镇的风化街、绿灯户。凡是从这条街‘办完事’走出去的人,哈,口袋
都是空的。”
他放下抹布,慢条斯理地点起一根烟,对着街心徐徐喷出一口白雾,“民主德
国时代,咱们彼此之间都喊这条街叫‘共和国街’,意思嘛,是说,这共和国和绿
灯户一样,搞得人口袋空空!”
他掏出两边裤袋,空空的,然后开心地对着空街大笑起来。
山坡上的房子
十一月的小冷镇是挺冷的,裹在靴子里的脚趾都冻麻了。找家咖啡馆暖暖吧!
灰黯的街道上有一扇陈旧的木门,门上“咖啡”两个字,好像是上一个世纪写
的。
“这竟然还是个咖啡馆?”卡斯纳失声叫了出来。
里头也只有寥寥几个客人,无所事事抽着烟的老头和壮得像树睁着眼睛看人的
女人。屋顶很高,壁上没有画,整个房间显得寂寥、落寞。
“三十年前,我们在这房间里跳舞,就在这地板上……”卡斯纳不可置信地望
着天花板中间悬挂着的一个玻璃旋转球,布满灰尘,“……这个球竟然还在——”
卡斯纳搔着白头,带着恍然如梦的神情看着冒热气的咖啡,对自己说:
“时间在这房间里停顿了……”
厕所,在楼上。门把是坏的,不能上锁。热水笼头卡住不动;地板,不知哪年
泡过水,翘起一角。
这是个三十年没修过的厕所。
※ ※ ※ ※ ※
小冷镇自然也有个特务总部,是栋很大的二楼洋房。现在洋房上挂着个牌子:
“小冷职校”。
铁门前竖着一个简陋的石碑,走近一点就可以读清碑上的字:
“我们纪念八九年十二月在此地发生的群众和平抗暴运动。”
蓄着小胡子的汤玛士把两手插进牛仔裤袋里,平淡地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
事了。”
“什么样的事?”我固执地问。
“嗯——我想想,”汤玛士开始回忆,“好像是十二月一号吧,那天晚上——
您记得,十一月九号柏林围墙才打开——那天晚上,特务还在这房子里工作,灯火
通明,小冷镇的人不约而同地拥来这里,把这房子围得密密的。后来,群众情绪越
来越高,有些年轻人想冲进去把特务揪出来。我们后来知道,那晚特务在里头销毁
文件。有一个年轻人爬了铁门过去,然后大家跟着喊打,就在快要出事的时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