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小说上一章:尾巴
  • 另类小说下一章:泯灭

人性之异化,细思忖之,并不意味着异化了的人性,而是人性中先天具有的那一部分动物性、野兽性异化到了极点,于是使人类中的一部分,成为地球上最可怕、最邪狞的较大型怪物。其可怕性、邪狞性以及不可思议性,乃地球上任何别的物种所不能相提并论。

1. 难以撼动的暴劣本性

某人,曾是知青。生于北京,现亦居京。姑隐其名,谓张三、李四皆可。便张三吧。

从前之东北地区,习惯于将狼也叫“张三”。缘何不可考。

张三虽为人,有狼性。

“文革”期间,伤害老师、同学之行径,做下不少。然不曾是“红卫兵”头头,所为仅表现为个体暴劣,与“路线斗争”搭不上什么边的。后“随大溜”下乡,故若以“文革”后所进行清查的“三种人”论之,还不够资格。当年也是极想成为“红卫兵”头头的,但胸无点墨,天生与一切书籍绝缘,也从不曾被好文化稍微化过,仅能以暴劣行径引人注目耳,连同类亦鄙之。

下乡后,暴劣本性不改。

冬季,监督一“特嫌”老职工清凿井口厚冰。斯时因追求女知青遭拒,心怀郁恨,羞辱对方以解无聊,渲泄恼火。对方忍无可忍,以片言只语顶撞之。于是大打出手,使出“大背”手段,将对方狠狠摔出在井旁结冰的马槽中。

数日后,那“特嫌”老职工自杀而死。该老职工孑然一身,无任何亲人。在当年的政治环境下,其被定性为“畏罪自杀”,未闻有异议之声。

而张三扬扬得意曰:替无产阶级红色江山从肉体上除掉了一个敌人。

“清查阶级队伍”运动结束后,对那“特嫌”老职工的所作所为乃是——“查无实据”。

而张三悻悻曰:查无实据不证明怀疑无理!

同连队有同是北京知青者,素与其不和。

某夜全连知青被唤起,敲锣打鼓,庆祝又一条“最高指示”以电话记录的方式传达到连队。

接着有人写大字块,有人熬糨糊,有人贴。

翌晨,不好的事出现了——“万寿无疆”四字被贴得顺序颠倒,变成了“无寿万疆”。

这还了得!

张三带头调查,有人证实,那四个字块,恰是与其一向不和者贴的。

开饭后,对方端一饭盒热汤,持一串馒头,方一转身,倏被麻袋套头——张三伙同另两名北京知青,开始对其拳打脚踢。终于有人看不过眼,一起上前阻止,暴行才算结束。麻袋扯下,对方已眼眶青肿,口鼻血流如注矣。

张三气势汹汹曰:这个现行反革命,看在同是北京知青分儿上,暂且饶你不死!

我与那张三并非同一连队知青。他所在的另外一师另外一团另外一个连队中,有与我那个连队的一名上海男知青靠两地书相爱的上海女知青。那上海男知青与我关系甚好,将恋人写给他的信给我看过,我于是知道了远在数百公里外的一个连队里,有那么一名叫张三的北京知青,以及关于他的一些事情。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那名上海女知青的信中有一句话大意是:那等恶狞之人,岂非天生坏种乎?

电视剧《知青》中之所以有一个叫“张卫东”的角色,盖因当年知道的事情使我留下的记忆极深。

“大返城”那一年,我已从复旦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一日去某胡同看望当年同一连队的北京知青,路径不熟,反复寻找,未见地址上的牌号。心急之下,几乎与一行人相撞。那人五短身材,体格健壮,剃齐根光头、留楂未刮的那种。向其询问,冷冷答曰:“不清楚!这胡同里没有你要找的院子。”言罢,拎着几瓶啤酒,傲然而去。他那种傲,使我觉得莫明其妙。又问一少女,欣然带领——我要找的那院子,竟与五短身材男人进去的院子相距不足十米,斜对面。将遇到那汉子的情况对我的北京知青朋友一讲,他立刻猜到我说的是谁了,鄙视道:“忘了那不快。那也是咱们兵团的一名返城知青,现在只能说他是个青皮。”

暗想,听说有那种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肏蛋之人,没遇到过。却遇到了一个以举手之劳就可助人为乐一次的人,却竟不助!而且还不失他一根毫毛;而且还是一名返城知青;而且连问问他都气哼哼的,更肏蛋的个家伙啊!

都说世界其实很小,那么北京更小了。后来被强拉着参加了一次知青聚会,不期然地遇到了那家伙。别人悄悄一告诉我他的以往,顿时对上号了——竟是由一对知青恋爱人之间的书信而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张三!

曾经的知青们的聚会,总是免不了要撮一顿的。自然,也就少不了酒。那日二十人左右,围坐于两桌。除了我,他们皆当年同一连或同一团的,以及下乡之前同班同校的。我是被他们中的一个作为“嘉宾”非邀请去不可的人。邀请我者与我并肩而坐,那张三偏偏坐在我对面。

几番干杯之后,同桌有人说,某某也是答应了会来的,因为知道张三也来,又断然拒绝参加了,可见对当年那件不快之事仍然耿耿于怀,认为张三应主动寻找机会向对方道歉……

我猜想,一定是指他用麻袋套住别人的头殴打过别人那件事了。

不料张三借酒发飙,恼羞成怒道:“道歉?屎!老子当年只不过太革命了,革命者从不为革命行为而道歉!凡‘文革’后道什么歉的,都他妈是见风使舵的假革命!……”

他的声音那么大,顿时一片肃静,另一桌的人全将目光望向了这边。而这边的人皆目瞪口呆,有的甚至显出噤若寒蝉的样子。

一人劝他冷静点儿,指我道:“别当着咱们知青作家的面什么都说,也不怕人家笑话!”

又不料,他竟羞辱起我来:“我眼里没他妈什么作家!知青作家还不是靠上山下乡那几年的事儿沽名钓誉、发不义之财的人?臭狗屎!可惜‘文革’搞得不彻底,遗留下了他们当年一些漏网的小鱼虾,现如今舞文弄墨的,‘反思’啊,批判呀的!盼着哪天再搞一次,铁帚扫而光!……”

他羞辱我时,倒并不瞪着我,而是左右扭头扫视众人,以表示对我极为蔑视。

硬拽我参加聚会的怕我发火,赶紧小声对我说他沾酒就醉,同时递我一支烟,将按着的打火机擎向我。

我朝他笑笑,意思是我不会发火。

有人站起来出洋相,以解尴尬局面。

在一阵夸张所以虚假的笑声中,张三这才不情愿地坐下,一口气饮尽一杯啤酒。

那时我在笑声中吸着烟,望着他,想起了我另一名知青朋友说他的两个字——青皮。

又想说他是青皮是不对的。

青皮指年轻的泼皮、牛二。

而我们包括他早已都不年轻。

说他是老泼皮才恰当。

同时心中产生悲哀——从暴力红卫兵到老泼皮,二十多年过去了,他除了老了,其攻击本性何以一点儿也没变?

进而想到了“善读可医愚”这句古话。

如果说“文革”前他没有机会读几本好书不是他的错,那么“文革”后呢?

困惑。

后来,他不知怎么得到了我家的电话号码,给我打了一次电话。他似乎完全不记得自己曾当众羞辱过我了。而我明明看出他当时没醉。他在电话彼端尽说曾经的知青之间尤其北大荒知青间的友谊多么的宝贵,应该多么的地久天长……

我忍不住打断他,问他究竟有什么事?

他终于单刀直入地说,他“内退”了,想开个小铺子谋生。但缺钱,向我借三万元钱。

他这么结束他的话:“我知道这事儿对你不是个问题,就看你够不够意思了!”一种勒索般的口吻。

那一年是九十年代末,我也不是大款,三万元对我不是小数。何况,我不知借给他那种人后,是不是就等于白给了。

我回他说不像他想的那样,对我是一个问题。说我已将哥哥接到北京,刚为哥哥买了一处房子;说我的侄女在国外留学,也须我贴补学费……

他那边“啪”地摔下了电话。

后来我听说,他对好多知青骂过我。

又听说,从一位大北荒知青中发达了的人那儿借到了。还不止是三万,而是五万。

一年后听说,他要告那借钱给他的人,要求补偿经济和精神损失。

为什么呢?

因为,按他的说法,他用借到的五万元加上自己的五万元终于开了一小铺子,但亏得一塌糊涂,只能关张了事。而那个小铺子,是合股的性质。对方如果在他经营最困难的时候追加“投资”,就不至于开不下去。对方明明有经济能力追加投资而不追加,不但要负关张责任,当然还要负亏损责任……

我大为侥幸当时没借给他钱。

那件事最终在别的知青们的劝阻之下并没真的闹上法庭,以对方又给了张三一笔钱不了了之。

“他妈的,怎么遭遇了那么个家伙,我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谁补偿?”——对方这句话在某些知青间广为流传。

再后来,我听说张三养起鸟来,为的是繁殖了可卖,多少赚些钱以增家用。但住房小,家里到处是鸟笼,叫声不断且使家中弥漫不良气味。妻子和女儿忍受不了,坚决反对,张三只得作罢。仅保留一对,每日拎着笼子逛公园,与些个养鸟人交流“鸟经”,也争论国家大事之是非短长。有好心的当年的知青伙伴关照之,为其一次次介绍过工作,都因工资低且不属于体面工作而被拒,曰:“老子还没落魄到那种地步!”

想要改变他人生态度的人,只有随他去。

今年“两会”前,有几位当年的知青找到我,希望我写一份提案,呼吁提高当年“下岗”工人的退休工资。中有认识张三的,便随口问了一句:“张三现在生活得怎样?”

一个说:“总算熬出头了。”

另一人说:“自得其乐,幸福指数挺高。”

意外,追问。

据二人讲,张三两口子都正式退休了,虽然退休工资不高,却毕竟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女儿长大成人,很出息,研究生学历。工作好,嫁得也不错,孝心,每月都给父母钱。

而张三迷上了麻将,日子大抵在四种平面上度过——饭桌、麻将桌、电脑桌和床。也不大赌,自言“小赌逸情”。倘赢,便去街头巷尾的小“足浴”室享受按摩,那是他幸福指数的组成部分。之后上网,以特别特别关心国家大事之爱国主义者网上姿态,宏论滔滔。从政治到经济到军事、外交,每于中国而论及世界。凡有讨论,必介入之。倘输,自然便无情绪享受足按摩,于是饮酒,佐以肥肠、鸡珍、鸭蹼、羊杂之类——他爱吃那些。饮罢,趁几分醉,上网大战。那时的他,如同乱阵中杀红了眼的李逵,鼠标便是板斧。左手夹烟,右手“单斧”,不管三七二十一,逢“头”便砍!刚为王五助威与姚六“厮杀”了一通,换个网上“战区”,又大骂王五而力挺姚六。哪管什么青红皂白,只图污言秽语地骂个痛快再说。以那时的他看来,现实之中国肯定是彻底的没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好的时代也只有“文革”那十年而已。谁若是对他的观点稍有疑议,便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敌。为了这种痛快,他竟起了近半打的网名,自言是便于“迷惑敌人”。至精疲力竭,躺倒于最后一个平面,结束从“运筹帷幄”到“轰轰烈烈”的一天……

我不禁问:他真的幸福指数很高吗?

那二人答:是啊!是啊!

不由又问:那你们还要我写提案作甚?岂非多此一举吗?

一人答:那种幸福是指精神方面,要求你呼吁的是他们的物质生活问题。

另一人答:绝不多此一举!当年的“下岗”大军中,返城知青人数众多。

再问:我的呼吁也同时为了张三?

他二人一时缄口,你看我,我看他。

良久,一人打破沉默道:正成长身体的时候挨饿;上学的时候“文革”;之后“下乡”;该成家时返城;返城后一无所有,一切从零开始,咱们这一代经历了的,他不也都同样经历了吗?

另一人道:如果能多上几年学,多读些好书,他也不会至今那样。

我不愿再说什么。

暗想,“一代”二字,用作任何同龄人们之统称,是多么的混杂不清啊!其中各类与各类的差异,个体与个体的差异,确乎有“天生”的原因吧?

但那份提案,我还是应写的。虽然包括了为张三呼吁我并不情愿——世人既应该又情愿去做的事,其实不多啊!

2. 从他们身上看人性

这里说的“他们”——指德国人和日本人。

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前,普遍的德国人其实并没觉得他们也就是纯种的日尔曼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多么有理由自豪的民族,更谈不上有什么理由傲慢了。他们只不过认为,德国并非欧洲的一个很差劲的国家而已。尽管德国出现过康德、歌德、席勒和海涅们。但这在欧洲实在也算不上很值得炫耀的事。因为,不论在东欧还是西欧,不论大小,许多国家都名人辈出,许多名人都享誉整个欧洲。相比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的名人尤其文化名人,反而不甚多。幸而他们有康德和歌德,否则他们会自卑的。至于席勒和海涅,两个名字的光辉并不能说是辐射全欧洲。

德国人知道,英国的上层人士经常这么说他们——德国人像小学模范生一样在乎规则,而这究竟值不值得称道还是一个问题。

而法国人干脆这么说——头脑呆板的德国佬,都怪康德把他们影响坏了!

但也有被他们瞧不大起的国家,便是俄国。

德国人曾经认为俄语是欧洲发音最“难听”的语言。他们认为法语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通用语是开欧洲的玩笑,觉得德语才配是。因为德语中最少那种词意模棱两可的词汇。

在“一战”中失败以后,对国家的悲观情绪弥漫于德国各个阶层。

于是出现了尼采及其“超人”哲学。

尼采并不认为日尔曼民族是欧洲最优秀的民族,但他认为日尔曼民族中应该首先产生“超人”;只有“超人”们才能拯救德国。

又于是,出现了希特勒。尽管德国的宣传机器不好意思将他直接塑造为“超人”,但却不遗余力地使他成为了德国“国家精神”的象征。

苏联的电影《回去,自己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德军闯入了一处苏联村庄,他们都是看上去那么年轻,有的还挺英俊的士兵,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可怕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主动和苏联农民们的孩子们接近,企图逗孩子们笑,给孩子们巧克力,居然肯将脏兮兮的孩子们扛在肩上。

这时,他们是人。

但是,当男女老少全被关在了草棚里,长官下达予以消灭的命令以后,还是他们,开始用冲锋枪向草棚里扫射,向草棚里投手榴弹,动用火焰喷射器;在不绝于耳的哀号声中,他们神情自若地那么干着。

这时,他们是恶魔。

而事实上,那还并不是他们最令人发指的罪恶,只不过是罪恶之寻常一桩而已。

今天,“二战”已成历史,东德、西德已统一。

我从杂志中读到这样两件关于德国人的事:

一、饮料自动售卖机坏了,不但“吐”出罐装饮料,还将一名男子塞入的钱钞也“吐”了出来。那男子不知如何是好,屡塞数次,结果依然,他于是掏出手机通告有关方面来修理,留下一张写了自己联络方式的纸,这才拿上饮料离开——而他身旁当时无一人。

二、中国的大闸蟹在德国繁殖成灾,令德国人厌之。某日,大闸蟹爬上河岸,占满了一段路面,横行霸道地前进。没有车轮干脆从它们身上压过,没有人糟蹋它们。车辆为之停驶,行人为之驻足——有人给动物保护组织打通了电话,人们耐心地等待后者们来解决问题。

自然,今日之德国人并不都是社会行为的模范。

二十几年前,所谓“新纳粹主义”很是在德国嚣张过一时,似有死灰复燃进而燎原之势,却终究是一场迷狂的梦想而已。

从“一战”前循规蹈矩的德国人到“一战”后悲观忍辱的德国人到希特勒上台后野心勃勃的德国人到“二战”后人性泯灭动物性大发的德国人到“二战”后逐渐反思的德国人到现在又表现得特别遁规蹈矩如同小学模范生的德国人,德国人实际上在一百余年中压缩性地经历了人类往往需用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左右才能达到的人类优良意识的又一番进化。

即——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家畜性到“一战”前后的半人兽性到“二战”后的人性复归到现在的具有优良意识的人类的进化。

他们现在的循规蹈矩,依我看来,不但可爱极了,也可敬极了。

日尔曼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这一点不仅现在真的被他们证明了,而且将越来越被他们更好地予以证明。

柏林墙倒塌之后,东德、西德两部分较长期生活在相互敌对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之下的德国人,几乎是波澜不惊地统一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了,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为世界提供了范例。

在中国的唐朝,日本人还处在他们的“战国”初期。

到宋朝,中国古代文化已经开始相当全面地影响日本,日本对于中国是仰慕有加的。

但被他们视为榜样的中国,竟被北疆的“蛮族”给灭了,这使当时的日本极为震惊。

我曾与几位日本学者谈到此点,他们说——中国那一段历史,给他们以很深刻的印象。

到了明朝,日本又对中国刮目相看起来——他们那时不断骚扰中国沿海地带,却几乎没有过未付出多大代价又大占便宜的时候。

人企图侵犯对方利益却又一次次占不到便宜的话,便会以刮目相看的眼看待对方了——这是人性真相,也是动物性真相。

当明朝这一汉王朝又一次被外族所灭,建立了大清朝,并且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这使日本更加“刮目相看”了。只不过这一次刮目相看的不再是中国;而是世界上一个地域比十几个日本还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实是可以一番又一番被灭掉,也一番又一番被长期统治的,而且作为外族,也完全可以少数统治多数的事实。

我一向以来有这么一种认识——如果元朝取代了宋朝,只不过使日本人震惊;那么,清朝取代了明朝,则使日本人(这里指的是统治阶级)开始如是之想——彼人也,吾人也;彼能是,吾何不能是?

即——日本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全面占领并统治中国的野心,其实从明灭清立的时期就萌动不止了。

我向几位日本日中关系学者请教过,他们居然是承认的。

据他们说,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也就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时期,统治阶级的大多数人认为——元朝和清朝的例子证明,某事一旦成为定局,中国人是很容易并且很善于接受那现实的。所以他们要趁清朝一亡,军阀割据的“大好时期”,加紧实现他们从明亡清立时期就开始做着的美梦,而且誓在必成。

“二战”的结束虽然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但是那梦想已经成为一种基因,遗传给他们以后的政治人物了。

如果说,今日之德国,实际上愿意起到和平制止战争的世界作用的话;日本则恰恰相反,他们的某些政治人物,巴不得再次成为军事强国,起码是亚洲军事强国后,终于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因为只有那样,他们当年的梦想才又有机会成真。那梦想已变为他们的国家基因,不让他们再做那样的梦是很难的。

依我看来,对于中国,美国绝不是“亡我之心不死”的敌人。美国只不过是西方诸国“制度优越感”的表达国而已。

美国从来没做全面占领中国之梦。

但日本对于中国,却一直是“亡我之心不死”的。

要使这样一个近邻成为“友邦”实在是极难的事,除了使自己更加安定和强大;安定可使它无机可乘,强大可使它从根本上断了想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为什么同是军国主义战败国,德国是那样的,日本是这样的?而且它还挨了两颗原子弹啊!

原因很多。相对于它的人口,它的领土太小,这一“上帝”造成的原因,是它民族心理上永远的纠结。

而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自从他们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后,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国家,他们“文明”了一大步,而中国那时处于封建文明也就是半文明时期。

到现在为止,日本一直认为它是亚洲最“文明”的国家,“文明”程度可与西方诸“文明国家”平起平坐。依他们看来,中国只不过强大成了个“巨大的经济体”。就“文明”程度而言,与他们相比的差距,简直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