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把大妞和林志先的八字合了,当然是大吉大利,天作之合。
林氏心中才稍稍定下,林家也算小有资产,以前林家家主也就是林氏的爹也算见过世面,留了份家产给林氏,虽然不算家财万贯,可也吃穿不愁。不然也不会招个上门女婿回来,可惜两老福薄,林氏成亲几年就去了。
虽然薛永昌没什么大本事,可家主也有十五亩田地,他们两也没有孩子一年下来也还是能存下些银钱,为此,林家也有千把两银子的家产。其中,林氏母亲留给她的一副金子做的头面光金子就要达到二十两,不要说镶嵌的珍珠和其他珠宝。
那套头面,有金朱翟三只,牡丹步揺一对,围鬓一个,耳环一副,还有一对金镯子。一两金是十两银子,所以这一套下来少说了也要三四百两银子,也算是林家最值钱的东西了。
下定的那天,林氏是特意和媒婆去的罗家,除了必要的礼物和礼金,林氏把这套首饰拿出去的时候,就连见过世面的罗老爷子也惊讶了一下,他也没想到了林氏能拿出这样的好东西。
罗老太太看着也高兴,但同时心中想着要是这东西是自己家的就好了,以后给自己孙子娶亲那多有面子!现在给了自己孙女也是不差的,可心中也还是有些可惜。
钱氏看那套收拾也看了好一会,是个女人都喜欢这样的东西。这样的头面也只有她家弟妹章氏有那么几套,章氏当年为了示好还开口说送她一套,可钱氏有自知之明,不是不想要而是不能要,她可不能为着这样的东西就给弟弟丢人,本来自己弟弟在老丈人家就有些矮了钱氏自己说什么也不能拖自己弟弟后退。
不过,既然是林氏给的,这以后还是要跟着大妞回到林家的,所以罗老太太也只是可惜了,却没有什么歪心思。钱氏怕大妞还小东西收不好,就自己替她保管,好在媒婆不在身边,只有林氏和罗家几个长辈在身边也不怕被别人知道,起了心思。
林氏的重礼还是很有效果的,钱氏对林家满意度上升了不少。钱氏原先有些看不上薛永昌,毕竟一个大男人,入赘是入赘,可什么事也担不起来,让林氏一个妇人家家的忙里忙外,要不是薛永昌待林氏还算不错,钱氏真是不想搭理他。太不像男人了!
可现在看林氏一出手就是不菲,就知道林家很是有些家底。钱氏又觉得薛永昌这样的人也是有好处的,不管事,性子软,以后大妞进了林家和林氏处好了,这些家产不都是他们小两口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能让女儿过好日子,不挨饿受冻,钱氏对大妞的婆家就满意了。
从头到尾,没一个去和大妞说的。一直到亲事完全定下了,有了婚书,罗家了才通知了亲朋好友,大妞也在那些婶娘,伯母的打趣中知道了,前些日子那个来自己家吃酒的林家小哥哥就是自己未来的丈夫了。
大妞想着林志先斯文的动作和俊朗的外表,心中朦朦胧胧中有了一份喜欢,更多的是一个念头,以后他就是要和自己生活一辈子的良人了。
笨笨看了全程,对着现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了最直观的的感受,同时更下定决定要好好的读书,古代的女子太苦了,自己可是有三个姐姐,除了要老天保佑自己姐姐们遇得良人,生得贵子,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所依仗,而他作为罗家的男丁,是她们在婆家的后盾。
笨笨忽然觉得亚历山大,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上下而求索。
有了压力,笨笨就勤快了。他抓周时的那本书可一直都放在他那儿,没事的时候,他就拿着看,可惜啊,就算他以前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可没标点的繁体字真不是他的菜,他连蒙带猜的也只能算是半个文盲。
笨笨忧郁了,不是说穿越人士都能大杀四方,无往不克的。现在他成了文盲这是闹哪样啊?难道上天是要告诉他,就因为他是投胎的,所以待遇不同,要不要这么差别对待啊?
钱氏看着笨笨没事就喜欢拿着书看,虽然那模样很有趣,可钱氏从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看懂,都当小孩子胡闹,她把书给笨笨就是让他不要闹了。
直到罗宝根有天晚上看到,很是稀罕了一番,他拿着那本启蒙的气节歌,看着笨笨目不转睛的看着那本书,心中好奇,指着书中的一个“白”露的白字,说道:“白。”笨笨看了看罗宝根,喊 了声“白!”
罗宝根为着自己儿子的聪明劲高兴了一把,那天晚上就随性的教了七八个字,还是钱氏抱着笨笨去睡了,罗宝根才意犹未尽的休息去了。
当然了,罗宝根虽然教了笨笨识字,那也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教小孩子特别是才两岁不到的孩子,罗宝根才不指望笨笨能记着,只要笨笨能跟着他念就很不错了。于是,罗宝根教上了瘾,每天都要给笨笨念几个字,看着笨笨从口齿不清到能清楚的跟着说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而在这项识字的亲子活动进行了两个月后,笨笨觉得自己可以小小的给他爹一个惊喜,于是在罗宝根和他在一起,拿着书准备再读几个字给笨笨听听,笨笨指着罗宝根第一次教的“白”字,说道“白”
罗宝根看着笨笨清楚的说道那个;“白”字,心中虽然有些奇怪,也以为孩子瞎说的,并不在意。
笨笨看他爹一点也不惊讶,让他很没面子,于是再接再厉的指着书,说了还几个字。
罗宝根这才确认知道儿子真认识了这些字,立马惊讶了,抱着笨笨把他先前教过的字再指着让他说,笨笨想着自己还是个婴儿,于是只是少数的几个说了,多数是不说的。可这也让罗宝根震惊了。
======================
作者有话要说:
…21·识字
罗宝根的心情不能用激动来说明了,他为着自己无法读书科举遗憾了半辈子,虽然为着父母不去担心,面上从来显露过。但是他心中从来都没放下过,明明那些读书天赋不如他的人现在也是童生、秀才了。
本来不如自己或是和自己一样等级的人,变成了自己需要仰望的人,这样的落差,让罗宝根这个自尊心很强的男人特别的难受,如果当年家中没有出现意外,如果后来不是发生了那样的事情,是不是他也可以体面而清高的面对那些人。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被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藐视的提及。每每想到当年,罗宝根心中就是一根刺,他在那一年不仅失去了读书科举的资格,更失去了好友和尊严。
所以罗宝根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想让自己的孩子弥补自己的遗憾。可钱氏一连三个女儿的出生,消磨了罗宝根的豪言壮语,在笨笨出生后,因为早产,罗宝根最大的愿望不是笨笨能出人头地,而是他能平安长大。
虽然笨笨的身子一天天养好了,罗家人也是一直的把笨笨读书识字挂在嘴上。可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毕竟清水镇最好的就是考上过举人,能在村上考上童生就是一件十分体面的事情,也是能开私塾的先生了。
要是中了秀才的话,运气好些,如章老爷,有人帮衬一把就能挤身官场了。要是中了举人,找了门路,基本上一个八九品的官是稳稳的,中进士,在罗宝根和罗家村的人来了那就是文曲星下凡了。
也不怪如此,大梁朝重武轻文,尽管大梁已经建朝快两百年了,可武官的地位一直都是极高的。比如大梁朝的一字并肩王,捷北王萧家,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萧家军更是天下闻名,虽然大梁朝一直鼓励国人习文,可天下崇拜萧家军的还是前仆后继,以进入萧家军为荣。加上大契王朝又在旁虎视眈眈,所以大梁朝武将的地位一直都是居高不下。
因此,整个大梁都呈现的是武强文弱,每三年中进士的人数不超过三百,要是碰上战争,连着好几年不开科举也是常有的。这样的情况下,大梁的文人更是养出了一种傲气,在读书科举上秉持着宁缺毋滥。在元州境内,进士可谓凤毛麟角,举人也是万里无一,秀才稍稍好些,一个镇下来,百十个人是有的,最多就是童生,也是大路货,也不过一个镇子六七百个人。
大梁的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没有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启蒙的书,像最简单的就是气节歌这样的书。
在庄户人家来看,要是家中能出个秀才那就是顶体面的,能改换门庭、至于习武从军,一是不愿自家孩子上战场拼富贵,二是相对的,习武也是要师傅的。那些好师傅无一不被各大世家笼络,无权无势的农家人怎么习的。
朝廷为了对抗武官强势,对着文人很是优待,只要有了秀才功名,农家就可以终身免税。所以在大梁,文人出生寒门的多不胜数,这也是大梁皇室的制衡之道。
因此,罗家人有着让笨笨能科举的心愿,可谁也不敢说笨笨就一定能取得功名。现在笨笨才两岁就能跟着他认识字,虽然不多,可这也让罗宝根看到了笨笨的潜力,当然兴奋。
更何况罗宝根心中隐隐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补偿。一啄一饮,皆有定数。
笨笨虽然心中有些后悔自己的冒失,要是他爹把他当怪物了,怎么办?毕竟再怎么逆天,他也太异常了。就在笨笨心中惴惴不安的时候,罗宝根却是把笨笨抱起来了,兴奋道:“好儿子,爹真是太高兴了。你真是上天赐给我的宝贝!”
笨笨虽然放下了心,但也被自己老爹肉麻的鸡皮疙瘩都起了。钱氏听见声音,进了看了看,把笨笨抱下来,嗔怪道:“你看你,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的胡闹,要是吓着笨笨了这么办?看婆婆不削你一顿。”
罗宝根急需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对着钱氏的责怪也不在意,说道:“阿秀,你知道吗我教笨笨的字,他认识一半哎!这样的天资以后必然能金榜题名.了了我的心愿的.”
钱氏起初并不相信,一个才不到两岁的孩子,人还人不全,还能认识字虽然钱氏很偏自己的孩子,认为笨笨没有不好的地方,也比较聪明。可看罗宝根这样,她不以为意,因为她知道罗宝根的心结,才以为罗宝根望子成凤,有些夸张了。
罗宝根很是兴奋,也没注意钱氏的心不在焉。笨笨看着他娘没有什么反应,一看就知道是在敷衍自己的傻爹,于是松了口气,还好还好,不然要是被自己娘上心了,以后自己要是表现不像婴儿,引起怀疑就不好了。
很快到了中午,罗老太太和钱氏把饭菜弄好,一家人难得的聚在一起吃顿饭。笨笨现在牙齿也长好了,食物也不仅限于糊糊鸡蛋羹之类的软的东西,他现在除了硬的其他的都不忌口。
罗老太太今年特地养了七八十只鸡。笨笨出生的时候是属于早产儿,罗老太太可着劲的给笨笨补,虽然小不能吃东西,可他能喝钱氏的奶啊。笨笨四五个月的时候就有些白白嫩嫩,有些胖胖的。
原先罗老太太还是很得意的,可惜在笨笨发烧之后,请的镇上最有名的大夫却说笨笨是虚胖,身子骨还是不结实,着把罗老太太急的,都多生了几把白发,到处打听给婴儿进补的方子。
最后,罗老太太听讲“一鸽顶九鸡”,鸽子是温性的给孩子喝最好不过。因为罗老太太不会养鸽子,就打听到了专门养鸽子的人家,和人家说好了,一只鸡换两只鸽子,公的换公的,母的换母的。罗老太太一口气换了四十只鸽子,让罗老爷子编了笼子,在家养着。
虽然一只鸡最少要有五六斤,一只鸽子有一斤就不错了,按斤算,罗老太太是很吃亏,可这方圆几十里也没第二家养鸽子的人家,罗老太太为着大孙子还是换了,等着现在秋天了,给笨笨进补。
笨笨连着喝了四五天了,再好喝的汤也是喝不下去了。罗老太太刚刚端上来,准备喂笨笨,笨笨就把小脸转了过去,当做没看到,就是不正眼瞧。
罗老太太看着就细声细语的哄着:“笨笨,来,喝汤汤,这汤多好喝啊,你看,要是你再不喝,姐姐们就要来喝掉了。”
笨笨这次转过头来了,罗老太太以为笨笨是准备喝了,结果笨笨蹦出:“姐姐喝!”说完就伸手想拿勺子,看动作是想往大妞那里递。
罗老太太看着好笑,对着大妞使了个眼神,大妞看着笨笨颤巍巍的递着的勺子,假装凑上去喝了一口,大妞知道这是给弟弟补身子用的,并不眼馋,说道:“笨笨乖,姐姐喝了,笨笨自己乖乖的喝!”
笨笨可不是一般的孩子,会被糊弄过去,就是举着,不移动。不过他膀子没力气,眼看着勺子就要拿不稳,罗老太太抓住笨笨的手更用力些。看着固执的笨笨,对着大妞说道:“大妞,你喝一些,你弟弟人小,可脾气倔着呢!”
大妞就喝了些,接着二妞三妞如法炮制。笨笨看碗里还有不少,就又故技重施的挨着的让大人们也喝。罗家人和笨笨这个小娃娃也讲不清道理,只好一人喝了一勺子。
罗老太太笑着说道:“笨笨就是孝顺友爱,也是我老婆子做事没想周全,以前都是端着汤给笨笨一个人喂的,现在一起吃了,笨笨又不是个吃独食的,可不就顾着姐姐顾我们,小膀子都要举酸了。”
罗老爷子脸上的皱褶看着少了些的跟着说道:“可不是,三岁看老,笨笨现在就这么孝顺懂事,以后啊,根儿有福了。”
钱氏笑嘻嘻的说道:“公公,笨笨可是你们的大孙子,以后难道就不孝敬你们?以后啊,过上个十几年,等笨笨娶妻生子,你们还要给他看着你们的曾孙呢!你们才是有大福气的老人。”
笨笨就没那么都心思了,他不是个吃独食的人,大家都没有就他一个人,没在一块,他人小没法子了,可现在在一块还这样,笨笨就不好意思了。
到了晚上,笨笨的鸽子汤就提前送到了钱氏的屋里,就罗老太太一个人喂着笨笨喝了大半碗,说实话,笨笨是不想喝的,可看着罗老太太对着自己关心的眼神和自己的姥姥何其相似,他不愿意让老人家担心,忍了忍,喝了下去。
没有几天就要秋收了。罗家今年照样是请人回来收,按天算钱,好在都是去年做过的,有了经验,罗老爷子妥妥的办好了,把人找了回来。
罗宝柱日子不好过,前些天,田氏的娘家兄弟说是田氏的侄儿要娶媳妇,家中周转不开,向田氏借些银子使使,先不说还不还,田家既然开口了,田氏得娘家帮衬极多,也不敢不应,一咬牙把家中仅有的三十两银子送了二十两回去。
家中秋收还没收,银子也快没了,罗宝柱不得不出去找短工做。他知道了罗老爷子家要人,于是就厚着脸皮上门,对着罗老爷子可怜兮兮的哭穷。
罗家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罗宝柱这一举动让许多人唏嘘,毕竟都一个村的,就有些族老出来说情了,让罗老爷子拉扯一把侄子,反正请人都是请,不如请自己的侄儿,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罗老太太听了对着这些站在说话不腰疼的族老冷笑了几声,说道:“都是一家子骨肉子亲,可我家宝根受委屈的时候,各位也没个给我家说项的。现在都好笑了,我家给他出钱成亲盖房子,一年到头也没吃着他半点礼饼,到我家来说是让我雇他干活,你们上其他地方打听打听,有侄子给叔叔家干活要钱的?他不懂事,你们这些族老也不懂,真是白活了这么大岁数。”
罗老太太最不喜欢的就是和罗宝柱牵扯。这些族老她也看不惯很久了,一个个小算盘打的贼响,要不是他们打着过继子孙到她们家占他们便宜,他罗宝柱一个没根基的小辈能把那些传言说道有鼻子有眼,让村上传的满天飞,真把她当傻子啊,以前没孙子,她说不起了,也怕逼狠了,以后这些族老们硬逼着他们家过继孩子。
现在吗?哼哼,罗老太太想:还想来他们家耀武扬威,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族老们一直知道罗老太太泼辣,可以前罗老太太可没当面这么给他们没脸,现在被这么冷嘲热讽了一顿,还是下不来,毕竟他们在村上还是很有威望的,已经很久没这么本人说过了。
他们一个个拂袖而去,想着要给罗家一个厉害看看。
罗老爷子连连挽留也无济于事,只能暗暗说罗老太太不应该做事这么的不留情面,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多不好啊!
罗老太太只当没听见,她活这么大了,自然知道人情世故,可这群人这次上门是个试探要是得了他家软,以后有的磨了。现在就是要杀杀他们的威风,真以为罗家没有什么兄弟就起心思,她就是要好好杀杀这股邪气。
===================
作者有话要说:
…22·搬家
果然,没过两天村里就传出了罗家人不管自己亲侄子死活,只过自己的好日子,半点人性也没,说道的有鼻子有眼,还把旧账翻翻,说罗家以前家风就不正,做事不知廉耻。
罗老太太挨着这些族老的家门去理论,都是几十年的村人,谁家没事糟心事,罗老太太记性好,如数家珍的给抖了出来,把族老们说的是哑口无言。
在罗老爷子收好了秋收,罗老太太把家里的家禽给邻家老太太看着,说话了给些钱就当是雇用的。然后大包小包的带着全家人去了罗宝根在镇上买的院子住。
这时,罗家村人才知道原来罗家一家在镇上买了房子,这镇上是什么的地方,能买上房子的除了罗家还真没别人,原来不知不觉中,罗家已经这么富了。
也不怪大家奇怪,毕竟罗宝根家原先落败过,家中也是苦过来的。罗宝根也不在村里做木匠,大家就知道他是个木匠,有个有钱的岳家。可岳家再有钱不可能说帮衬多少的,再加上罗老太太抠门的很,大妞和钱氏衣服虽然是不破可也不是什么好料子,家里也不像那些有钱人家那样穿金戴银,偶尔钱氏戴了,人家也因为是钱氏的陪嫁。
现在罗家一声不吭的就在镇上买了房子,听讲还是个三进的院子,没个三四百两那是不要想的,要搁在罗家村其他的木匠手上这样的钱要赚二三十年才行,罗宝根却不费劲的就买了,说明什么?说明罗宝根能赚钱,罗家有底气。
这时,村中的一些人就羡慕了,也慢慢的开始不再怎么说罗家怎么样了,毕竟罗家看着起来了,以后要是有事乡里乡亲的,也可以帮自家一把,要是现在再说他家坏话,以后罗家谁理你啊。
农村人有时候比任何人都在意钱财,他们有他们的智慧,也不愿开罪这样的人家。
大妞她们还是第一次住这么好的房子,也有看自己的小房间。大妞几个高兴的直叫唤。罗宝根看孩子们喜欢,钱氏也满意,就连自己的娘也没挑什么理,心中欢喜,这处房子可是他提出买的。
罗老爷子以前也住过客栈,可这个三进的院子也让他满喜欢的,那小假山,小木桥,小楼阁,在罗老爷子看来有着和农村房子不一样的精致,他住进来就好像感觉自己比以前腰杆子要硬些。
在笨笨的视角看来,这院子还是很有些古色古香的,虽然没有以后的园林景致,可也比农村的房子多了许多的风景。他喜欢院子中的小木桥,虽然只是一条人工挖的小河,河水恐怕还没有一米,可他也喜欢在桥上走了走去。
罗宝根想着自己家人难得的来镇上住,自然要好好的逛下,买些胭脂水粉什么的,好好的给孩子和钱氏玩玩,还有自己的娘,也是好多年没这么轻快了。
罗老太太搬来镇上,一是躲开秋收时,那些族老们爱到她家借牛和驴子回他们家干农活,毕竟有头牲畜帮着,能抵两三个劳动力,可是整个村也不过有四户人家有牛,一个村大几百户人家,根本不够使。以前这些个族老仗着罗老爷子好说话,都是到罗家来借的。
二呢,也是秋收过后要收税。以前,因为她家在罗家村,钱森都要给去收税的捕快衙役说说,对着罗家村不说其他,那态度是很好的,称也是极准的,在其他地方可没这个待遇,哪家不是多上几升的。
钱森这么做,看谁的面子,不就是给他姐姐钱氏做脸。钱氏是她罗家的媳妇,罗家村受了她家的好也不见有人领情,今年她家自己折了银子交上,也省的麻烦钱森了。
于是,罗老太太就在镇上住下了,还在院子里开了块地,罗老爷子还种上了蔬菜。笨笨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一间房子一间房子的去找人,和大妞她们看院子里的景象,还让罗老爷子做了个秋千,天天玩的很疯。
因为住在镇上,钱森来请了罗家去他家做客,罗老爷子死后不愿,说是不愿麻烦钱森,而且还极力邀请钱森来院子喝酒,说了,最后带着妻儿认认门档子。
钱森满口答应,说是得空了就过了,当然罗老太太还是很含蓄的向钱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钱森也早就看罗家村那些碎嘴的人不顺眼,竟然姐姐家不一定要住罗家村了,他就不去费那个力气了。
等到了秋收税收过了,罗老太太也担心家中的一切,就带着罗家众人回去了。
这次回村村人也没再酸言酸语,对着罗家人很是客气了一番。
罗老太太回来就知道,这次收税虽然没什么大事,可罗家村也没什么特别了,那些衙役对着他们也不是那么的好说话,有几家想用旧粮交税,被衙役狠狠的罚了,差点要抓起来。
而其中就有两家是族老家,也是在村上作威作福惯了,加上以前他们也掺些旧粮上交,就是被发现了,也不过是让他们重新的换了,从没有这样的打脸过。
这时,罗家村有些人才知道,人家高兴对你好是客气,你把他当成理所当然,人家不高兴对你严格,你能怎么样?
而很少有不知道钱氏兄弟的钱森的,知道也知道往年那些衙役对他们好是为着什么,他们才忽视了一直故意或不愿记起的事实,他们是受了钱氏的恩,受了罗家的好。